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急救知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医学生安全与急救素养水平及影响因素
【摘要】目的了解张家口市医学生安全与急救素养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开展安全与急救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张家口市1730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运用EpiData3.1软件进行问卷录入,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张家口市医学生安全与急救素养具备比例为91.92%,对煤气中毒的预防与救护知晓率最高(98.71%),地震逃离知晓率最低(61.18%)。安全与急救素养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父亲的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OR=10.234,95%CI:2.233~46.890)、母亲的文化程度(初中/高中/中专OR=1.626,95%CI:1.046~2.528)、母亲的职业(农民及农民工OR=6.350,95%CI:3.722~10.835)、家庭月均收入(5000元以上OR=9.043,95%CI:2.873~28.466)、个人月生活费(500~1000元OR=1.621,95%CI:1.063~2.473)。互联网(80.80%)、电视广播(78.92%)、书籍杂志报纸(77.52%)、学校健康教育课程(76.46%)是获取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结论张家口市医学生安全与急救素养整体水平较高,安全与急救素养水平与家庭经济条件、学生月生活费及家长的职业与文化程度有关。
【关键词】安全;急救;健康素养;医学生;影响因素
安全与急救素养是居民安全认知与急救自救能力的综合反映,也是居民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体现[1]。近些年,地震、洪涝、爆炸、火灾、食品安全、交通事故等各类突发公共问题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2]。学校是人口相对比较密集的地方,也是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高发的场所[3-4]。大学生的安全与急救素养不仅反映大学生获取与利用安全与急救知识的能力,而且也影响大学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医学生是大学生中相对特殊的群体,在未来的工作中承担着救死扶伤的职责,也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的主力军[5]。医学生如果具备较高的安全与急救素养,不仅能提高其自身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而且能够结合自身的医学常识,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及时开展现场救护,从而挽救生命,减少伤害。为了解张家口市医学生的安全与急救素养状况,该研究于2016年3—6月对张家口市医学生进行了相关调查与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张家口市医学院校1730名在校医学生。
1.2方法
分组式儿科护理论文
1一般资料
本院儿科共有24个护士,年龄20~43岁,平均年龄27.5岁。职称:主管护师6名,护师6名,护士12名。学历:本科2名,大专22名。儿科工作年限:1年以下2名,2~5年10名,5~10年6名,10年以上6名。
2培训方法
(1)成立急救能力培训考核小组:将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6名主管护师组成培训带教小组,首先由急诊科、ICU的技术骨干进行对6名主管护师进行急救能力、急救知识及带教能力的培训并考核,考核过后,选出4名达标的代教老师。分成4组,由4名带教老师负责制订儿科急救培训内容、培训计划及考核,护士长每月进行抽查并讲评;(2)培训目标:通过实施急救能力培训,护理人员能够有较强的急救意识,敏锐的病情观察能力,娴熟的配合技巧,及儿童急救的各种技能。为儿科的护理安全做好保障;(3)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儿童急救基础理论知识、急救流程的培训、操作技能的培训、急救模拟情景训练等。
3考核方法
(1)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考核:每组按照培训的课程设置由组长统一安排时间小组培训,每项课程为期1~2个月,要求6个月全面完成。每项培训结束后先由组长进行小组考核,护士长每月根据培训内容定期抽查,每组抽查一人,作为小组成绩,累计6次。培训结束后6组再统一进行理论考试及操作比赛。分出名次,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其中儿童急救基础理论知识分值(100分)。技术操作每项(100分);(2)急救流程与急救模拟情景考核:急救流程与急救模拟情景合为急救综合能力考核。总分值为(100分)包括①病情观察能力(20分)要求能够根据临床表现作出相应的判断,并给予预防措施。②应急能力、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20分)要求在突发状况中做到沉着冷静,迅速作出判断,给予正确的抢救措施。③抢救流程的熟练性(20分)要求熟练的运用抢救流程,给与患儿有效及时的处理措施,做到有条不紊紧张有序。④配合能力(15分),要求无论有多少护理人员在场,都能够合理安排抢救任务,做到争分夺秒、密切配合。⑤抢救过程中的沟通技巧(10分)要求护理人员在抢救过程中和家属要做到有效沟通,减少因沟通不当带来的医患纠纷。⑥技术操作的速度及准确性(15分)要求各种抢救操作熟练准确。
4讨论
分组式培训的儿科护理论文
1一般资料
本院儿科共有24个护士,年龄20~43岁,平均年龄27.5岁。职称:主管护师6名,护师6名,护士12名。学历:本科2名,大专22名。儿科工作年限:1年以下2名,2~5年10名,5~10年6名,10年以上6名。
2培训方法
(1)成立急救能力培训考核小组:将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6名主管护师组成培训带教小组,首先由急诊科、ICU的技术骨干进行对6名主管护师进行急救能力、急救知识及带教能力的培训并考核,考核过后,选出4名达标的代教老师。分成4组,由4名带教老师负责制订儿科急救培训内容、培训计划及考核,护士长每月进行抽查并讲评;(2)培训目标:通过实施急救能力培训,护理人员能够有较强的急救意识,敏锐的病情观察能力,娴熟的配合技巧,及儿童急救的各种技能。为儿科的护理安全做好保障;(3)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儿童急救基础理论知识、急救流程的培训、操作技能的培训、急救模拟情景训练等。
3考核方法
(1)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考核:每组按照培训的课程设置由组长统一安排时间小组培训,每项课程为期1~2个月,要求6个月全面完成。每项培训结束后先由组长进行小组考核,护士长每月根据培训内容定期抽查,每组抽查一人,作为小组成绩,累计6次。培训结束后6组再统一进行理论考试及操作比赛。分出名次,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其中儿童急救基础理论知识分值(100分)。技术操作每项(100分);(2)急救流程与急救模拟情景考核:急救流程与急救模拟情景合为急救综合能力考核。总分值为(100分)包括①病情观察能力(20分)要求能够根据临床表现作出相应的判断,并给予预防措施。②应急能力、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20分)要求在突发状况中做到沉着冷静,迅速作出判断,给予正确的抢救措施。③抢救流程的熟练性(20分)要求熟练的运用抢救流程,给与患儿有效及时的处理措施,做到有条不紊紧张有序。④配合能力(15分),要求无论有多少护理人员在场,都能够合理安排抢救任务,做到争分夺秒、密切配合。⑤抢救过程中的沟通技巧(10分)要求护理人员在抢救过程中和家属要做到有效沟通,减少因沟通不当带来的医患纠纷。⑥技术操作的速度及准确性(15分)要求各种抢救操作熟练准确。
4讨论
急救实训基地共建共享的实践探讨
摘要:优化急救实训基地的软、硬件环境,建立资源共建共享的模式,能够实现新时期深化产教融合政策,确保院、校、企优势互补,提升急救实训教学改革效果。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面向三方互动的高职院校急救实训基地共建共享模式,提出在新时代背景下急救实训基地建设应坚持完善多方合作机制、搭建“集约建设、开放共享”实训平台,以期为新时期高职院校急救实训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保障。
关键词:急救护理;实训基地建设;共建共享
急救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加强急救实训基地建设,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不仅是改善学校的急救实训条件、提高急救护理实训教学质量的重点所在,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还是按“集约建设、开放共享”的理念,以职业教育需求为导向,实现急救实训资源优势互补,开启校、院、企互利共赢的新局面的必然举措。
1我国急救实训基地建设现状
如何实现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我国现如今研究的热点问题[1-4],关于急救的相关实训资源建设还有待探讨和研究。目前,我国急救实训基地尚未建立良好的共享机制,无法充分共享共用,或缺少多样化资源共享模式等[5],浪费了大量宝贵的实训资源。主要问题如下。
(1)实训基地自建自用,造成大量资源浪费。要建立—个功能完善的急救实训基地,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设计建设方案,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到基础建设、设施设备购买以及专业和实训教师的培养上[6],基地建设周期一般也较为漫长。但从目前情况来看,院校的实训基地多为自建自用,都为了大致相同的教学任务建设类似的实训基地,因此难免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有的甚至为满足较少学时的教学任务花大力气建立相应的实训基地,但最终长期空置,利用率不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2)软、硬件建设内容不足以跟上临床发展脚步。急救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满足临床急救对人才的需求[7-8],这就意味着无论教学内容、教学软件和硬件条件、师资力量等都必须与临床保持一致。但随着医学的发展,临床的知识、技能以及设备也在不断更新,而学校受场地、经费、资源、师资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很难做到实时跟随临床变革步调而去完善学校的急救实训教学条件。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引入临床资源,如借用医院的场地完成实习、见习,借用医院的先进设备开展教学资源建设,或借用医院的专业人才更新专业知识和技能,都能促进实训教学的发展,从而实现“1+1>2”。
急诊科实习护士情景教学法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将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在我院急诊科实习的84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名实习护士。这两组实习护士的年龄、学历、实习时间等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为对照组
42名实习护士采用常规教学方法进行岗位培训,由专人按照科室统一制定的培训计划对实习护士进行培训,其中包括定期组织实习护士进行集中授课。
1.2.2为观察组
急诊护理细节管理的意义阐述
作者:李秋菊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脑科医院
随着社会的进步,患者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对护理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诊科是医疗事故和纠纷的高风险区,急诊工作具有变化快、要求高、风险大的特点,护士操作工作的机会多,技术性比较强,容易发生差错事故,故细节管理在急诊科管理中尤为突出。我科于2009年5月~2010年5月加强对急救药械的细节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急救药械管理中常见问题主要有:①急救药品、物品有过期失效。②急救仪器使用时出现故障。③个别护士不熟悉急救环境和急救物品的位置,拿取物品速度较慢。④某些护士对急救药品的作用、剂量认知不足,难以保证及时、准确用药。⑤部分护士在抢救患者的紧急情况下,对仪器设备操作不熟练。⑥交接班时急救药品器械检查时间长、流于形式。
2细节管理方法
2.1树立细节管理观念针对发生在急救药械管理存在的问题,组织我科全体护士召开护理隐患讨论会,要求全体护士参加,会上围绕护理质量、护理安全的细节展开讨论。大家发言踊跃,找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各项制度执行中容易忽略的细节。针对问题整合管理流程,细化流程,强化护士学习新的管理制度,要求工作中严格按制度、流程完成。举出由于不注重细节管理而导致的医疗纠纷实例,使大家充分认识到加强细节管理的重要性。2.2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保障急救药械安全使用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护士的专业知识水平,以满足护理工作的需求。安排每周四下午为学习时间,内容为学习急诊急救知识,了解国内外护理发展新动态,熟练掌握抢救药品种类、名称、用途、剂量、抢救仪器的使用方法及常用的护理技术操作,由护士长和经验丰富的主管护师轮流主讲,利用晨会加强对各层级护理人员的素质培训,定期学习急诊科各规章制度,提高大家的素质,养成遵章守纪的好习惯。每月组织护理查房1~2次,查房完成后以月中抢救病例或罕见病例为内容,由参与抢救、护理的责任护士主讲,另安排1名主管护师负责根据查房内容查找国内外进展,共同进行分析讲解,找出我们的差距、不足,寻找对策,以提高护士抢救能力。
2.3完善抢救药械的管理措施,确保急救过程安全科室设立急救药品、物品、器械清点本,每本首页均有各项管理措施及预警要求,使护士在交接班过程中不会因为检查漏项、未按要求配备而影响抢救。对抢救药品、物品和仪器根据抢救区域合理摆放,定点、定位、定量、定人管理,并且要求班班清点交接、记录,随用随补,消毒保养。指定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护士负责系统管理,每周消毒、保养、调试1次,每月大检查1次,护士长随时抽查,发现问题及时送检,并详细记录原因,以降低急救物品的损耗,确保急救过程的使用安全。
2.4抢救室急救药械管理细节
教育培训与职工素质能力提高
[摘要]青岛市急救中心担负着全市院前急救患者救治的调度指挥,指导监督医疗网络单位的急救工作,承担社会急救保障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紧急救援,指导开展全市急救医学知识普及培训工作;近年来,院前医疗急救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装备配置的快速发展,急救中心迫切需要拥有大批业务技能精湛、工作勤奋、思想上进的专业技术人才。该文通过对急救中心人员调研数据的分析,查找出急救中心人员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介绍了通过教育培训提升工作人员素质能力工作中好的做法和经验,探讨提高院前急救队伍素质能力的对策及措施。
[关键词]提高;素质能力;调研
院前急救是指对急、危、重伤病员在事发现场和转运途中的院前紧急医疗救治服务和转至院内的交接等相关活动。急救中心运转效率的高低,会受到从业人员素质高低的直接影响,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能力建设是急救中心管理的重中之重。在中心全体职工中开展的教育培训对提高职工素质能力的调研工作中,了解到职工队伍素质能力与自身受到教育培训的关系密切,该文旨在更好地提升职工队伍的素素质能力建设,积极查找不足,制定相应的对策。
1职工调研现状
1.1职工的年龄、学历和职称情况
至2018年6月,通过对该中心全体117名职工进行调研后发现,对于加强培训教育提高个人素质,存在以下现象,见表1。①年龄层次不同,职工的职业需求不同。分了四个年龄阶段:50岁及以上人员,35名,满足现状;45~49岁之间的人员,26名,能够参与,可以接受,主动性欠缺;35~44岁的,37名,参与性较以上两个年龄段高,主动接受,但是受客观因素的干扰影响多;34岁以下者,19名,个人要求提升素质的迫切度高,希望单位能多组织、多创造条件,给予他们晋升的机会。②职工个人知识构架不同,决定个人的整体需求的差异。本科学历以上人员,30~40岁之间的人员,对学习机会的渴望度高,素质提升的需求强烈;大、中专学历,35~45岁之间的人员,工作经历丰富,对现状已接受,考虑客观因素较多,冲劲不足,希望通过单位组织培训学习得到机会提升素质的欲望一般。学历较低的人员,对培训学习素质提升也就缺乏了热情。③一线的初、中级技术人员比较普遍,而中青年职工队伍中高级职称、全面、多技能者相对较少。职工多为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医疗、护理、司机,希望得到素质提升转化成为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1.2职工队伍现状分析
促进急诊医学的发展措施
作者:陆一鸣 叶静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急诊医学是医学中一门新兴的跨各临床专业的学科,既有本身的理论体系,又与各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紧密相连。急诊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和医学科学进步的必然趋势。急诊医学主要是研究如何最大可能将急性严重伤病人员从死亡的边缘迅速抢救回来,并降低其并发症和致残率。因此急诊急救工作的及时、妥善与否直接关系到急性患者的安危和预后。
急诊医学的发展史和现状
世界上急诊医学发展最早的是美国。美国人发现在朝鲜和越南战争中由于战场和途中的及时急救,受伤士兵的存活率大大高于因车祸而送至缺乏专业急诊医师的医院急诊室的患者。于是1968年成立美国急诊医师协会(AmericanCollegeofEmergencyPhysicians,ACEP),1972年美国国会颁布加强急救工作法案。1979年急诊医学正式被确定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学科,并成为美国各医学院校医科学生必修课程。美国有急诊医师进修学院,各省、州卫生当局下设急诊医疗服务办公室,负责计划和组织对危重病、创伤、灾害等突发事故进行急救并提供技术援助,同时负责领导、培训和考核急救工作人员。美国急诊医师实行全科医师制,目前每年有近3万急诊专科医师在全国6000多个急诊室为约1亿急诊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全美国共划分为304个急诊医疗体系行政区,并相互联结成急救网[1]。日本的急救中心可通过电脑和无线电通讯与警察署,消防局,二、三级医疗机构和中心血库进行紧密联系,可随时了解急诊患者应诊的科室是否需要急诊手术及急救医院的空床情况等,以便使急诊患者以最快的速度到达最合适的医院获得治疗。
英国有140多个处理急诊的专业医疗机构,英国皇家医学院设置急诊医学专业课程,全国统一呼救电话号码为“999”。急诊室、急救中心实行全科医师制,全面电脑化管理。法国的院前急救工作全由以麻醉医师为主的医师负责,全国统一急救电话号码为“15”,接到呼救电话,由中心值班医师判断病情后决定采用何种类型救护工具到现场抢救。危重患者往往需要配备有现代化监护急救设备的监护型救护车,在现场经医师、护士抢救,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护送到合适的医院[2]。我国现代急诊医学的发展不过20多年的历史。1980年10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简称卫生部)颁发(80)卫医字第34号文件“关于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意见”,1984年6月又颁发了(84)卫医司字第36号文件“关于《医院急诊科(室)建设方案(试行)》的通知”,推动了我国大中城市急诊医疗体系及综合医院急诊科(室)的建立和发展。目前,绝大多数县级以上医院建立了急诊科(室),大医院都建立了重症监护病房(ICU),配备了一定的专业队伍。全国有100多个大中型城市有一定规模的急救中心,统一急救电话号码为“120”。中华急诊医学学会成立于1986年12月。同时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也批准设立急诊医学硕士研究生点,少数医科大学相继成立了急诊医学教研室,将急诊医学列入医学本科、大专、护理学专业的课程[3]。
急诊医学的范畴
一、院前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