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急救基本知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铁路体检中心健康教育探讨
摘要:
健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卫生保健知识和技能的传播,激发和帮助人群建立正确的健康意识,增强自我卫生保健能力和参与社会卫生保健活动的自觉性,最终达到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并消除和降低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以实现知识-信念-行为的改变。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教育的手段,提高和增强人们的知识和信念,从而促成行为的改变。天津铁路体检中心隶属于北京铁路局,服务着辖区内6万名铁路职工,有效的健康教育是体检中心能否顺利运行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对本中心目前健康教育工作现状进行分析,查找有关问题,为体检中心更好的发展献计献策。
关键词:
铁路职工;体检中心;健康教育;现状
健康教育系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健康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消除或降低危险因素,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做出评价。目前,天津地区各体检中心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情况以检中教育为主。体检中心的健康教育通过多种方式向职工宣传防病知识,帮助职工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1],故体检健康工作越来越受到关注[2]。天津铁路体检中心健康教育工作主要针对辖区内铁路职工,不仅仅包括天津地区,还包括管内的秦皇岛、唐山、沧州、德州等铁路职工,分布范围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等特点。天津铁路体检中心不仅仅依托体检中心内部健康教育网络,还积极推动完善了各个现场单位的健康教育组织网络,搭建了健康教育平台,推动体检中心和现场单位健康教育齐开展。
1健康教育网络构建
1.1体检中心内部网络
医学生安全与急救素养水平及影响因素
【摘要】目的了解张家口市医学生安全与急救素养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开展安全与急救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张家口市1730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运用EpiData3.1软件进行问卷录入,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张家口市医学生安全与急救素养具备比例为91.92%,对煤气中毒的预防与救护知晓率最高(98.71%),地震逃离知晓率最低(61.18%)。安全与急救素养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父亲的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OR=10.234,95%CI:2.233~46.890)、母亲的文化程度(初中/高中/中专OR=1.626,95%CI:1.046~2.528)、母亲的职业(农民及农民工OR=6.350,95%CI:3.722~10.835)、家庭月均收入(5000元以上OR=9.043,95%CI:2.873~28.466)、个人月生活费(500~1000元OR=1.621,95%CI:1.063~2.473)。互联网(80.80%)、电视广播(78.92%)、书籍杂志报纸(77.52%)、学校健康教育课程(76.46%)是获取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结论张家口市医学生安全与急救素养整体水平较高,安全与急救素养水平与家庭经济条件、学生月生活费及家长的职业与文化程度有关。
【关键词】安全;急救;健康素养;医学生;影响因素
安全与急救素养是居民安全认知与急救自救能力的综合反映,也是居民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体现[1]。近些年,地震、洪涝、爆炸、火灾、食品安全、交通事故等各类突发公共问题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2]。学校是人口相对比较密集的地方,也是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高发的场所[3-4]。大学生的安全与急救素养不仅反映大学生获取与利用安全与急救知识的能力,而且也影响大学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医学生是大学生中相对特殊的群体,在未来的工作中承担着救死扶伤的职责,也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的主力军[5]。医学生如果具备较高的安全与急救素养,不仅能提高其自身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而且能够结合自身的医学常识,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及时开展现场救护,从而挽救生命,减少伤害。为了解张家口市医学生的安全与急救素养状况,该研究于2016年3—6月对张家口市医学生进行了相关调查与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张家口市医学院校1730名在校医学生。
1.2方法
外科护理学生学习兴趣教学
1纠正对外科护理学绪论的教学误解
目前,大多数的外护教师对外科护理学绪论课教学的作用和意义普遍认识不足,认为外科护理学绪论这一章节教学内容空洞无味、无具体要求,仅仅是胡乱吹虚一通,走走过场而已。学生对外科护理学课程教学要求及学习方法常感到不知所措。外科护理学绪论课教学基本上处于“学生无认识,教师无目的,学校无要求”的“三无”状态。笔者认为,首先,外护教师必须纠正对外科护理学绪论教学的错误认识,尽快转变“外科护理学绪论教学无关紧要,浪费时间”的错误观点,树立“外科护理学绪论既是外科护理学学习的重点,也是外科护理学学习的难点”的新理念。其次,中专生年龄偏小、心智发育不全、文化基础知识及医学基础知识较差、学习兴趣及积极性不高、专业思想不巩固,有的存在厌学的心理、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注意力易分散,缺乏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但具有一定好奇性和接受能力,因此,要培养学生对外科护理学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就应从重视外科护理学绪论教学开始。学生能否较快地适应外科护理学的临床课教学,并对外科护理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这么说,外科护理学绪论教学起着由基础医学过渡到临床外护教学的桥梁作用。外科护理学绪论教学不但能让学生知晓外科护理学的定义、内容、发展史、怎样学习好外科护理学及如何成为一名合格外科护士的条件等,更重要的是能激励学生怎样学好外科护理学来适应日新月异、不断发展的外科临床护理的要求,更好、更快地适应临床外科护理工作。
2外科护理学绪论中基本概念要具体形象
外科护理学绪论教学中出现的基本概念:外科护理学定义、外科疾病、外科病人、外科护士及外科护理学范畴等,这些概念均较为抽象,且外延较广,如果单纯地照本宣科讲解,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只能靠死记硬背,不能完全理解出绪论教学对学生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意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亲身经历、日常生活、分组讨论及临床外科护理实例比较等措施进行教学,来增强学生对绪论中基本概念的理解。在讲外科护理学是对外科病人实施整体护理的一门重要的临床护理学科的定义时,其中的外科疾病及外科病人概念学生难以理解,怎样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呢?在课堂上,笔者首先引入一段临床外科护理学案例:伤员,男性,18岁,因车祸引起左下肢严重外伤、大出血,倒地痛苦呻吟,面色苍白、出冷汗。如果你在车祸现场,如何急救处理?有学生回答:包扎止血、拔打120急救电话。如经现场处理后,伤员需送到哪一科进行进一步治疗?大多数学生摇了摇头。其次,又问学生患有肿瘤怎么办?大多数立即回答手术切除。病人应住哪一科?绝大多数学生回答外科。从而让学生潜移默化地理解外科疾病是指需要手术或手法治疗为主要对象的疾病总称,外科病人是指患有外科疾病的病人。最后,教师总结出外科疾病包括损伤、肿瘤、外科感染、畸形及功能障碍等。
3外科护理学发展史的教学要生动形象
大多数外护教师在外科护理学绪论的教学过程中常采用单纯讲授法讲解外科护理学的发展史,由于教学内容抽象、笼统,学生往往感到惘然,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外科护理学的学习兴趣。最近,笔者采用网络、视频、电教、图片展示、提问、分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提高,学生对外科护理学的学习兴趣也进一步增强。首先,播放一段外科护理学创始人南丁格尔如何创立和发展外科护理学及现代外科护理学发展水平的视频,然后提出问题:①外科护理学的创史人是谁?②现代外科护理学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③为什么说外科护理学是现代护理的源泉?④我国现代外科护理达到什么水平?其次,学生看书、上网查阅、分组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通过教师教学反思、学生问卷调查及学期考试考核等,学生普遍反映这样的教学方式方法能够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从而增强学生学好外科护理学的自信心。
4外科护理学绪论的教学应灵活多样
急诊抢救病患病例探索
作者:王宏秋 韩跃辉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抢救室患者疾病分布情况我院急诊抢救室病种排在前五位的是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中毒,这五类病种占全部病种的92.60%,具体见图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老年人机体随年龄的增长,生理状况逐渐衰退,心、脑血管疾病高发,这些疾病的特点是发病急、进展快、病情危重,是造成60岁以上老人急诊人数多的原因[1]。
上述结果显示,我院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共占58.16%,笔者之前做过研究,老年患者在抢救室的比例高,并且呈持续增长趋势。随着患者在抢救室留观时间的增加,抢救室的功能改变。因此,加强对老年人专科护理知识及技能的培训,才能不断提高患者的抢救质量和护理质量[2]。
本研究统计了我院2010年8月12日~2011年8月11日笔者所在医院的抢救室患者就诊情况,从统计资料来看,我院抢救室病谱排序中前5位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33.32%)、呼吸系统疾病(25.09%)、神经系统疾病(16.13%)、消化系统疾病(9.07%)和中毒(8.99%)。我院抢救室病谱的结果与国内有关急诊病谱相类似研究成果不尽相同[3-5],抢救室病谱排列顺序提示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首先,根据本研究,病谱中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以及中毒五种疾病占全部急诊的92.60%,常见病、多发病仍是当前的主要疾病,与国内外报道基本一致[4]。
因此,在急诊科医务人员配备和技术建设上,既要注重培养全科人才,又要参考疾病构成梯次,做到一专多能。要突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将其作为急诊科学科建设的重点,不断完善这些疾病的诊断和救治,以推动急诊整体医疗、护理质量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在上述结果中,有76例次来院已经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占0.96%,平均年龄63.62岁。此类病例中,有12例次青年患者(44岁以下的人被列为青年),可见猝死呈现年轻化趋势。亦有研究表明,在1h内猝死的80%~90%为心源性猝死[4]。所以,除了急诊科医务人员要熟练掌握正确的心肺复苏(CPR)技术,此外也要通过各种媒体宣传普及正确的急救基本知识。特别是要对有关人员,如警察、消防员、驾驶员以及各种从事服务的从业人员进行定期培训。
体育教育专业核心素养及评价方法
摘要:体育教育专业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和体育教学基本知识、技能。从目前基础教育体育课上学生的需求出发,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应该首先有一颗“教师心”,其次要有教会学生的能力,最后还要有运动损伤的急救处理能力。评价这三方面的素养,可以采取情境测试、说课、模拟上课、教学技能达标测试或教学技能大赛以及现场演示等方法。
关键词:核心素养;专业核心素养;评价方法
1前言
核心素养一词最早出现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合组织”)和欧盟理事会的研究报告中,1997年启动核心素养的研究,2003年呈现最终的研究报告《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核心素养一词就出现在此报告中。围绕着教育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问题,美欧各国开始进行教育改革。我国在2001年开始实施素质教育改革,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对美欧各国教育改革经验的借鉴,2015年初,我国确立了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改革方向。[1]核心素养,英文为Keycompetences,有人也翻译为关键素养,它是为优质生活之所需,它强调不同学习领域、不同情境中都不可或缺的共同底线要求,是关键的、必要的、也是重要的素养。核心素养是少而精的。[2]素养是可教、可学、可测评的,素养教育主要指对除生理因素之外的心理、文化、思想等因素的教育。核心素养的教育是对学生关键素养的教育,是培养其综合能力的教育,既包括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教育,也包括心理和道德方面的教育。就高校的某个专业来讲,其核心素养应该是专业培养的关键的、必要的素养,也应该是专业培养的一种底线要求,而且是可教、可学、可测评的。体育教育专业核心素养的概念就是这样界定的。体育教育专业核心素养是学生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和体育教学知识、技能。体育教育专业核心素养的界定关系着体育教师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作为即将充实到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中的新生力量,将直接影响着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核心素养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由于毕业生就业越来越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使得在校的大学生对自己专业学习失去了信心,觉得学了将来也没用,所以对专业学习不重视。另一方面,各高校在体育教育专业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没有特色,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对人才培养定位泛泛,不能突出专业核心素养。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通过一些评价方法来引导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形成专业核心素养,这是各高校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形成专业特色的重要保障。
2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核心素养
2.1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职业认识与职业定位———一颗“体育教师心”
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是未来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其素质的高低,关系着基础体育教育质量的高低。体育教师首先应该具备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如以学生“健康第一”为工作理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不应该在体育课上出现打骂和用语言羞辱学生的情况。在教学实践中,有些体育教师不尊重学生人格,经常讽剌、挖苦学生;部分体育教师在学生犯错时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3],这些都是缺乏职业道德的表现。其次,对体育教师这一职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正确的职业定位。体育教师职业有特殊的要求,如上课着装,就像医生上班需要穿白大褂一样,体育教师应该着运动装、运动鞋等。可是在目前的体育教师队伍当中,有些人总是穿着皮鞋或凉鞋就去上课了,在学生当中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职业认识和定位是对体育教师的最基本的要求,作为未来的体育教师也要充分认识到这个要求,只有充分认识到了这些,才能在工作中有正确的教学行为。
疾控系统健康教育人员健康素养分析
【摘要】目的调查广西疾控系统健康教育人员健康素养情况以及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影响因素。方法问卷调查广西壮族自治区省、市、县疾控系统从事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情况、健康素养、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影响因素。结果完成调查的广西疾控系统健康教育人员共127名,其中95人(74.80%)具备健康素养。3方面6类健康素养具备率为:基本健康知识和理念素养(62.99%)、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66.93%)、基本技能素养(59.06%);健康信息素养(11.02%)、安全与急救素养(83.46%)、传染病防治素养(74.80%)、科学健康观(62.99%)、基本医疗素养(56.69%)、慢性病防治素养(39.37%)。结论广西疾控系统健康教育人员具备健康素养的比例较高,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受到诸多因素影响。
【关键词】健康教育;健康素养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建立健全的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提高健康教育服务能力[1]。随着健康教育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逐年提高,对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健康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开展了关于居民健康素养的监测工作[2],而较少有专门针对健康教育人员的健康素养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国外有研究显示,近一半的健康教育人员在培训前都高估了自己的健康素养[3]。本研究2017年11月调查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省、市、县三级疾控系统从事健康教育工作的健康教育人员,旨在了解广西全区疾控系统健康教育人员的健康素养和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影响因素,从而为今后提高健康教育人员健康素养具备率和促进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供科学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省、市、县三级疾控系统从事健康教育工作的健康教育人员。
1.2方法
创伤外科护理课程开设探讨性反思
【摘要】目的探讨《创伤外科护理》课程开设的必要性。方法根据行业需求和护理教育情况,将《急救护理学》和《外科护理学》课程中的创伤患者护理内容整合,另增加院前急救、创伤重症监护、创伤康复、创伤外科护士的素质要求等内容,形成一门独立的《创伤外科护理》课程,并在我校护理专业中小范围开设;选取2017级护理专业2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作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于第三、第四学期开设《外科护理学》,第四学期开设《急救护理学》,实验组于第三、第四学期开设《外科护理学》,第四学期开设《急救护理学》和《创伤外科护理》,总学时不变,教学方法相同;学期末通过考试成绩比较两组护生对创伤护理的掌握情况,并调查实验组护生对《创伤外科护理》课程开设的满意度,评价课程改革的教学效果。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创伤外科护理试卷成绩与技能操作成绩分别为(88.20±6.70)分、(85.78±4.98)分与(80.20±7.40)分、(75.25±5.15)分,实验组成绩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实验组护生对整合后的《创伤外科护理》课程各项情况的满意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按照确定的研究方案,通过问卷调查和实施效果的统计分析,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创伤外科护理》课程开设是必要的和可行的。
【关键词】课程改革;外科护理;创伤护理;急救护理;资源整合;课程教学;
目前教育部指出高等医学教育学科体系中缺乏创伤外科专业,严重限制了医学学科发展以及临床救治水平,部分专家建议尽快在二级学科“外科学”以下设置三级学科“创伤外科”[1]。针对创伤外科对高水平医护人员的需求,以及在校护生对《创伤外科护理》课程的开课需求,以突出创伤患者护理为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完善临床课教学,提高护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进行教学创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高创伤发生率与死亡率状况的《创伤外科护理》课程开设探讨性研究,申报河南省医学教育研究项目立项,通过立项建设,形成《创伤外科护理》课程教学思路,构建护士参与创伤急救时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培养模式。现报告如下。
1《创伤外科护理》课程开设必要性
1.1《创伤外科护理》教育需求及课程设置调查
1.1.1对象
以南阳地区高校护理专业中专及专科(二、三)年级、本科(三、四)年级的在校护生为调查对象。这些学生已经完成专业基础课的学习,进入临床课学习,对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已经有所了解。
高职院校临床医学急诊医学教学探讨
【摘要】高职院校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面向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具备的主要职业能力包括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初步判断、处理和转诊的能力。急诊医学已列入医学院校的本专科教学课程,但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在其教学方面存在一些不足。结合急诊医学的特点及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急诊医学教学的现状,对急诊医学教学模式和方法等进行相关探讨,如构建以症状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立与培养降阶梯思维模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重视实践教学与加强技能操作训练、加强临床见习与实习、改革考核模式、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等,以期提高急诊医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急诊医学;教学;实践技能;人文素质教育;临床医学;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面向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具备的主要职业能力包括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初步判断、处理和转诊的能力。调查显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急诊医学既面临挑战,又面临机遇,挑战源于急诊医疗条件差和急诊医疗水平低下,机遇是由于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要大量训练有素的掌握急诊医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1-2]。急诊医学已列入医学院校的本专科教学课程,但其所具有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
1急诊医学的特点
急诊医学不仅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还与国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密切相关。我国急诊医学经过30余年的发展,已基本建立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medicalservicesystem,EMSS),即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重症监护病房;建立了急诊医学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医院急诊科作为急诊医学的主体,肩负着急诊医学临床教学和研究的重要任务[3]。目前,从事急诊科工作的医师也逐渐由过去的从其他专科“半路出家”而来转变为培养的急诊医学专科医师[4]。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多,疾病谱广,病情复杂;就诊人数、时间、病种等充满不确定性;工作紧张忙碌,班次颠倒频繁,夜班情况复杂,易出现医患矛盾和医疗纠纷[5]。这就要求急诊科医师具备扎实的、多学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有良好的医患沟通技巧及应变能力。
2急诊医学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不足
对于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急诊医学非核心课程,且由于学制的限制,急诊医学所占课时有限,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当前急诊医学教学存在诸多不足:1)理论教学:高职院校学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较为薄弱,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急诊医学常又被安排在内科学、外科学等之后开始学习,授课内容与其他课程存在一些重复交叉,学生易出现学习倦怠现象。2)实践教学: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忽视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实践教学所占比重低,且教学形式较为单一,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3)临床见习:对于大部分医学院校和教学医院,急诊科见习目前还是空白。4)临床实习:急诊科实习时间短,多分插至内科和外科实习期间,且多未结合急诊科的实际工作特点。5)其他:急诊医学的特点使得急诊科对医患沟通、医德医风有特殊的要求,在现有教学中,虽一直强调人文素质教育,但鲜有实施[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