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护实训总结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基护实训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基护实训总结

目标案例教学在急救护理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目标案例教学在急救护理实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护理系2015年4月~2016年4月100名高职护生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名护生。研究组在急救护理实训教学中采用目标案例教学,参照组在急救护理实训教学中采用常规教学,最后对比2组护生的考核成绩及其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的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参照组,且护理满意度同参照组相比较也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救护理实训教学中应用目标案例教学,其效果理想,同时可以使高职护生的考核成绩得到明显提高,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

目标案例教学;急救护理实训教学;应用效果

急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急救实训教学中要给予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本研究为探讨目标案例教学方法的应用效果,选取本院护理系2015年4月~2016年4月100名高职护生作为研究对象,将与常规教学进行对比,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阅读全文

儿科护理学课程综合改革效果评价

[摘要]为了通过《儿科护理学》课程综合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护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在2016级护理学专业中随机抽取1个班47人作为试验组,通过理论授课、实践教学以及考核评价等方面对《儿科护理学》课程进行综合改革;另1个班46人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课程结束后,对两组护生的考核成绩及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试验组护生的病例分析能力、沟通能力、技能操作能力等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邮引可以得出,《儿科护理学》课程综合改革有助于提高护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儿科护理学;课程综合改革;效果评价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护理专业必修课程,内容较多,但课时相对较少,比起《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这些大课,许多护生思想上不够重视;再加上儿科护士风险大、护患关系紧张,工作辛苦且收入相对较少,许多护生毕业后不愿意从事儿科护理工作,导致护生对《儿科护理学》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降低,教学效果较差。因此我们对《儿科护理学》从理论授课到实践教学进行了课程综合改革,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我校护理学院2016级护理学专业2个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1个班护生47人为试验组。另外1个班护生46人为对照组。两组护生在生源、年龄、性别、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成绩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阅读全文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实践基地建设

摘要:总结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管理与运行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虚实结合、深度产教融合的校内校外一体化实训基地,以保证学校教育顺利开展,促进与用人单位的不断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

关键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基地建设;基地管理

根据国卫医发〔2016〕64号文件《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加强护教协同工作,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1],我校护理专业制定“产教融合、仁术融合、选择多样、胜任岗位”的人才培养目标,采用“2+1”教学模式,即2年校内培养+1年临床实践,校内培养主要依托校内实训基地,临床实践主要由校外实习基地承担。因此,校内校外基地的内涵建设、加强院校紧密合作是深化我校护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1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与运行

1.1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模式

1.1.1直属分院的院校两级管理模式

护理实训中心为直属分院的院校两级管理模式,基地的组织构架为:教务处直接管理,分院教学副院长兼任实训中心主任,实训中心副主任负责中心具体运行,以护理学基础、内外科护理、急重症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老年护理为模块,每一模块配备专门的实验管理人员。

阅读全文

信息化技术背景下基护实训教学改革

摘要:信息化技术日益发展,对中职教学产生了较大影响。本文主要探讨在信息化技术背景下如何改革基护实训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基护;实训教学

从2018年起,福建省中职学校采取学业水平考试的方法进行全省统一考核,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专业技能作为一门单独科目列入学业水平考试,考试内容为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规定的各专业应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基护实训是护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也是护理专业技能考核的重点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学生反复练习。中职生年龄在15~18岁,求知欲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但学习基础较差,学习目标模糊,主动学习能力不强[1]。如何结合中职生特点进行有效的基护实训教学,提升学生技能水平,是实训教师一直探索的问题。信息化技术走进教学,对中职教育产生了较大影响。笔者作为从事基护实训教学的一线教师,一直在思索如何借助信息化技术,结合中职生特点进行基护实训教学改革,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为此,笔者选取了女病人导尿术这一实训项目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具体过程如下。

1教学过程

1.1教学内容

实训项目为女病人导尿术,选用教材为中等卫生职业教育配套教材《护理学基础实习与实训指导》[2],共安排6学时。实训目标: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女病人导尿术,操作规范,操作中保护病人隐私,尊重病人,有较强无菌操作意识。

1.2教学对象

阅读全文

三级质控体系的应用

 

护士职业行为规范是为了保证护士在工作岗位上能安全有效地完成各项治疗、护理措施,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所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在医疗护理服务行业中,良好的护士行为规范对提高医疗护理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良好的护士行为规范是逐步养成的[1]。针对目前中职护生职业行为规范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情况进行护生自主管理的实践研究。本着让护生的在校学习与临床实践结合,我们引入了当前临床护理质量管理的控制体系———三级质控体系,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我校2008级、2009级护理专业二年级学生,其中初中起点14个班(785人),高中起点3个班(207人);女生960人,男生32人,平均年龄17.3岁。   1.2方法   1.2.1构建三级质控体系   为力争人人参与,我们以班级为单位,以大组—小组—组员形式进行护士职业行为规范质量控制,即由上而下为大组长—小组长—组员的三级质控。经班级讨论后,在教师指导下拟定各级人员在护理实训课中护士职业行为规范自主管理的工作职责。大组长根据每次实训课的要求安排各小组学生学习训练,按照课题实施要求和评分标准,检查、评价、反馈小组长的工作情况;小组长配合大组长根据每次实训课的要求安排、指导、检查小组人员的学习训练,每次课后组织小组学生自行检查、评价护士职业行为规范自主管理情况和操作训练效果;每位组员保证自己的护士职业行为规范自主管理和操作训练达标,并积极配合小组长的检查、考核评价工作。   1.2.2制定质控检查标准   为保证三级质控体系中各级人员在检查和评价时有据可依,实验班级在教师指导下讨论后制定了质控检查标准———“护理实训课护士职业行为规范自主管理评价表”,该表由护士职业行为规范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两部分组成。理论学习部分有学习职业行为规范细则、相关规章制度等4个项目,实践训练部分有护士的仪表规范、化妆规范、举止规范等8个项目,每一项目又有具体的评价要求和评分标准。   1.2.3评价方法   (1)根据“护理实训课护士职业行为规范自主管理评价表”进行评价。每次实训课前,护生依据“护理实训课护士职业行为规范自主管理评价表”明确自己实训课时的行为;结束时,每位组员对自己本次的护士职业行为规范自主管理和操作训练是否达标进行自评→小组长评价→大组长评价,在此过程中教师予以督导,最后给予点评,从而完成一次实训课程。“护理实训课护士职业行为规范自主管理评价表”总分100分,90分以上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60~79分为合格。   (2)技能操作过程考核评价。在护士职业行为规范自主管理过程中,为达到以各项技能操作过程为考核评价内容,保证和检查三级质控的有效性,早期规范中职护生在校期间的职业行为习惯,课题组修订了相关护理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包含护生职业行为规范评价标准),随机以各项技能操作过程为内容进行考核评价。技能操作考核总分100分,80分以上为优秀,70~79分为良好,60~69分为合格。   2结果   2.1“护理实训课护士职业行为规范自主管理评价表”评价结果”   本课题开展以来,实验班护生在护理实训课中职业行为规范自主管理质量有递增趋势。参与课题2个月优秀率与前1个月比较(χ2=94.204,P<0.01),3个月以后优秀率与2个月比较(χ2=106.177,P<0.01),差异均有显著性(见表1)。   2.2各项技能操作过程考核评价结果   技能操作过程考核采用课题组修订的护理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结果优秀率为85.18%,良好率为13.31%,合格率为1.51%。   3讨论   3.1三级质控体系是促进护生在护理实训课中良好职业行为习惯养成的有力保障   控制质量的首要关键是建立质量控制系统[2]。晋国蓉等认为在护理实践中,必须有健全的护理质量监控组织[3]。由于在护理工作中,每一位护理人员实际上都要进行一定的管理活动,作为医院护理队伍的接班人———护理专业学生,很有必要学习并亲身体验管理活动。采用以班级为单位,自上而下大组长—小组长—组员的质控形式,借鉴当前临床护理的三级质控管理模式。在每次护理实训课中,护生进行护士职业行为规范自主管理时,大组长、小组长和组员都有各自的工作职责,三级质控,环环相扣,不仅保证了护生良好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提高了护生的参与意识、管理意识。护生不仅是护士职业行为规范自主管理的具体实践者,也是良好护士职业行为规范的具体形成者。护生参与护士职业行为规范自主管理质量控制,改变了之前认为良好职业行为规范的养成只是任课教师职责的观念。三级质控体系的应用,帮助护生真正实现了理念的转变,由强制性的管理变为自觉地主动改正错误、弥补不足。   3.2制定完善的质控检查标准是保证护生在护理实训课中良好职业行为习惯养成的基础   当代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说:“在能够成功地进行管理之前,人们必须确切地知道自己正在管理什么。”“护理实训课护士职业行为规范自主管理评价表”的制定,为大组长—小组长—组员在护理实训课中护士职业行为规范自主管理、教师的督导检查、质量改进提供了可靠依据。护生不仅在实训课前明白在本次实训课中自己的职业行为规范该如何进行,而且在实训课结束时可以检查自我管理质量,进行总结分析。组员可以评估自身不足,小组长、大组长可以评估管理环节中的不足,及时发现管理中的问题,全组讨论并提出整改措施,扬长避短,从而促进良好护士职业行为规范的养成和提高自主管理能力。#p#分页标题#e#   3.3三级质控体系使护生护士职业行为规范自主管理质量得到持续改进   三级质控管理强化了护生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感,借助“护理实训课护士职业行为规范自主管理评价表”,使得护生在护理实训课中护士职业行为规范自主管理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通过每位护生的自我管理、小组长和大组长的检查评价、教师的督导,形成完整的管理链。每督导检查反馈1次,质量就提高了一个层次,从而保证了护生在护理实训课中护士职业行为规范自主管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如通过分析“护理实训课护士职业行为规范自主管理评价表”的评价结果,发现项目一护士的仪表规范、项目二护士的化妆规范、项目三护士的举止规范在1个月内的评价表中扣分较多,而在第2个月的评价表中明显不再被扣分。同时从表1可以看到,合格率从1个月的24.80%降到9.78%,最后降到1.01%;而优秀率从第1个月的60.08%升至80.04%,3个月以后为95.26%。   3.4三级质控体系有利于护生护士职业行为规范自主管理水平的提高   实施三级质控体系,真正体现了管理的层次性,护生才是质量控制的主体,这样有利于发挥护生的创造性和管理的积极性。每名护生能从自身做起,在护理实训中互相提醒,互为监督,形成人人参与、个个尽责的良好氛围。自主管理应用三级质控体系规避了护生缺乏积极性、主动性或出现逆反、对抗的心理,提高了中职护生在职业行为规范方面主动学习、自觉训练、早期适应、自觉养成和领悟创新的能力。

阅读全文

儿科护理任务驱动教学应用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以我校高中起点的2012级高职护生为对象,从同一授课教师班级中随机选择两个班设为实验组(54人)和对照组(52人),共106名护生,其中男10名,女96名。两组护生均为高考统招生,在性别、年龄、入学成绩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课程改革方法

对照组运用传统教学法,即课堂讲授—实训室示教—护生练习—教师指导的模式。实验组运用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分为5个环节:(1)项目导入,布置任务。教师根据儿科护理岗位需求,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工作项目,对不同工作项目进行讨论、归纳、总结,并提炼出不同的典型学习任务。护生在开课前先了解课程标准和课程整体设计方案,教师给学习小组布置典型任务后,护生带着任务在课后自学相关知识。(2)分析任务,制订工作计划。教师布置任务后,让护生利用所学知识,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护理工作任务展开讨论,分析存在的护理问题,制订完成任务的详细计划,并说明制订计划的理由、依据及可行性,最后形成任务实施计划书。教师对计划书进行初步评判,给出指导意见。(3)讨论任务,完善工作计划。经小组协商,结合护生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特点,组员可扮演病人家属、病人、护士等不同角色,承担相应的岗位工作任务。小组按照制订的计划实施任务,探索相关操作步骤的不足,完善工作计划。(4)创设工作情境,完成任务。在模拟病房营造与临床一样的护理工作场景,护生按照儿科护理工作过程,通过角色扮演完成工作任务。(5)评价交流,提升认识。围绕任务完成情况开展护生自评和互评,最后教师点评,对任务所隐含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将任务进行拓展和延伸,从而提升护生对护理岗位工作任务的认识。

1.2.2教学效果评价

阅读全文

ICU专科护生的培训及考核途径

 

ICU(intensivecareunit)意为重症加强护理病房,它集中了各种病情多变的急性危重病人,集中了众多先进的监护仪器、急救设备和生命支持装置,集中了最新的理论、知识、技术与方法[1]。我国的ICU起步较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和发展,各医院的总体医疗水平也日益提高,为了适应这种状况,重症监护病房的建立和发展越来越为医院管理者所重视,对ICU专科护士的需求也越来越大[2]。教育的生命和持续发展在于学生的质量,在于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利于专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3]。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structuredclinicalexamination,OSCE)是1975年苏格兰东部丹地大学的Harden和Gleeson提出对医学生临床技能进行测评的一种新的模式,又叫做多站式临床考试,它由多个模拟临床情景的考站组成,考试者在一定时间内按要求顺序通过各个考场,对每个站内的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SP)进行检查并接受考场内考官的提问,提出诊断和处理方法,获得测试成绩[4]。OSCE现已被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广为应用[5,6],最早将OSCE应用于护理教育的是麦柯玛斯特大学的Hamilton[6]。在我国,1996年原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护校李秀琦等[7]首次将OSCE用于护理毕业生的考核,目前浙江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九江医学院等院校自1991年起陆续采用OSCE考察教学效果[8]。为了解决ICU专科护士缺失问题,近年来我国一些医学院校相继开展了护理专业ICU方向护生的培养。为了更好地训练和评价ICU专科护生的临床综合能力,在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我们将OSCE用于岗前实训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某校2009级ICU专业护生,共90人,均为统招生,女生70人,男生20人。年龄19岁~22岁(20.0岁±1.5岁)。于2011年3月—2011年7月在学校护理技能实训中心对90名ICU护生先后进行传统教学与OSCE教学。   1.2实验方法   1.2.1构建ICU专科护生的OSCE考站   收集并整理国内外大量OSCE模式的研究资料,并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护理专业(ICU方向)的特色及考核实际,选择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重症监护教育专家和临床护理专家作为咨询对象来界定ICU护生OSCE考站设置和临床能力评价问题。根据德尔菲法要求,本实验对来自千佛山医院、毓璜顶医院等省内10位专家进行了2轮咨询。经计算本次克伦巴赫系数为0.754,信度较高。采用内容效度比(CVR)作为OSCE内容效度的量化指标,总体内容效度为0.89。组织的OSCE考试共分10站,具体见表1。   1.2.2实施对象的培训、设置   1.2.2.1标准化病人的培训   本次实验聘用某校附属医院临床护理教师和实习6个月的三年级护理专业学生作为SP,在护理问诊考站、健康教育考站、技能考站,学生标准化病人(studentsasstandardizedpatients,SSP)和教师标准化病人(teachersasstandardizedpa-tients,TSP)扮演病人、家属的角色,同考生进行沟通交流。   1.2.2.2电子标准化病人的设置   本次实训中的吸痰技术、呼吸机使用、除颤仪使用、监护仪使用等技能的培训考核采用了网络化急救医学情景仿真训练系统和高级生命支持模拟人,它具有成年人外观特征,通过计算机控制可表现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药代动力学系统、神经系统等部分病理生理体征,如正常/异常呼吸音、心音,可触到多处脉搏搏动,会眨眼等。   1.2.3预实验   采用便利取样的方法抽取某校2009级护理专业15名学生对OSCE的考试流程、评分标准、考试时间等进行预测试,根据测试结果适当修改,并对学生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分析问卷信度、效度。1.2.4教学安排   1.2.4.1第一阶段:对照期   2011年3月—2011年5月应用传统实训方法,即按照教师将课上所有的实验操作先做1次完整准确无误的演示,然后学生利用教师课前准备好的用物分组练习,教师巡回辅导及纠正错误,最后学生课堂回示,教师总结点评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对实训的学生进行笔试(包括理论知识测试和病例分析能力测试)、OSCE和评判性思维能力测量。   1.2.4.2第二阶段:试验期   2011年5月—2011年7月应用OSCE模式。具体课堂教学过程分3个步骤:第一步教学过程,随机将学生分为9人为一个护理团队,学生自己选出自己所在团队的护士长和副护士长。第二步教学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由带教老师展示指定病例内容,如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颅脑手术病人的护理、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急救等,并提出要求。第三步教学过程,由各队护士长对各队成员,按照入院护理、问诊、体格检查、护理病历书写等10个考站进行任务的分配和讨论。第四步教学过程,以讨论的临床情境为基础,要求学生对经过培训的SP进行评估和护理。对应用OSCE教学模式的学生进行笔试、OSCE和评判性思维能力测试。   2结果   2.1OSCE教学与传统教学效果比较   2.1.1笔试成绩比较(见表2)   2.1.2OSCE成绩分析(见表3)#p#分页标题#e#   从表3可见,对照期和试验期学生在入院护理、问诊、体格检查、阅读实验结果等考站的成绩存在差异,基础护理技能、专科护理技能考站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采用OSCE教学的学生在入院护理、问诊、体格检查、阅读实验结果等考站的成绩明显高于未用OSCE教学时。   2.2调查问卷结果   2.2.1学生和教师对OSCE的评价   大部分学生和教师认为OSCE每站实训后需要教师、SP的反馈,喜欢OSCE这种教学方式,认为有必要推广OSCE教学。57.8%的学生在考试过程中感到有点紧张,仅有17.8%的学生在考试过程中感到不紧张。详见表4。在模拟临床病人的症状方面,大部分学生和教师认为TSP、SSP表现一般。在沟通方面,57.5%教师认为TSP能与学生顺利沟通,67.5%教师认为SSP表现一般。大部分学生对TSP、SSP满意,75.0%的教师对于TSP满意,22.5%的教师对于SSP满意。详见表5。   2.2.2自身学习效果   绝大多数学生认为通过OSCE教学、考试,熟悉了重症监护室的工作环境和临床护理的工作程序,对今后的临床工作更有信心,可以明显提高对实验检查结果的阅读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临床能力。详见表6。   2.2.3SP的反馈结果   大多数SP都对OSCE这种新型的考核方法给予了肯定,认为OSCE的10个考站能客观、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有利于自己今后的学习,有必要推广OSCE教学。70.0%的教师和54.5%的学生愿意无报酬继续做这项工作。详见表7。   3讨论   3.1OSCE教学提高了ICU专科护生临床综合能力   目前对ICU护生的教学和考核大多效仿普通护理专业护生的模式,传统的护理教学比较重视理论知识学习及技术操作训练,而轻视对临床护理知识、技能的运用能力以及人文精神、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次OSCE教学设计了护理评估、护理病例分析、监护技术操作、急危重病人团体救护等考站来培养和评价ICU护生临床综合能力。经过OSCE教学后ICU护生的问诊、体格检查、阅读实验结果等临床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大多数考生、教师和SP都对OSCE模式教学、考核给予了肯定,认为OSCE可以测试护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有利于护生今后的学习,有必要在今后的护理教学中推广。   3.2OSCE教学推进护理教学改革   OSCE中护生在每个站点均有得分,有利于护生进行自我评定,明确自己的弱项,以促进自我学习。同时各站点得分的成绩差异反馈信息也为教学部门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加强护生弱项能力的培养提供依据[9]。考生在技能考站中的表现,反映出考生技能操作的掌握较好,问诊、体格检查、团队合作救护等考站的平均得分率较低,说明在平时的教学中忽视了护生护理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需要引起重视。   3.3OSCE教学促进教学与岗位需求对接   卫生部和教育部(2003)3号文件关于“护理人才培养指导方案”要求各教学机构做到办学专业与社会需求“零距离”,学习岗位与岗位需求“零距离”[10]。本次OSCE在护理实训中心完成,模拟的护士站、病房、监护室、急救室为护生营造了真实的工作场景,教学中应用SP将护生的认知与情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教与学巧妙地结合起来[11]。大多数护生对本次实训场所满意,绝大多数考生、教师对SP满意。OSCE教学使护生身临其境地将自己置于决策者或解决问题的地位,可以培养护生在特定情景中作出决策、解除困境的能力,消除了护生对医院环境和工作的陌生感,拉近护生与护士岗位的距离,增强了护生对未来所从事工作的自信。   3.4OSCE教学提升护理教师的素质   采用OSCE教学既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护理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护理教学能力,又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OSCE教学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选择、编排恰当的案例,高校护理教师要经常到临床工作。参与本次实训的教师一致认为自己要不断地更新知识,丰富临床经验。通过应用OSCE教学,既可以促进每位教师研究和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和行为,还促使教师定期进行临床工作,不断地从实际工作中总结适宜教学的案例,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阅读全文

研究生助教参与护理实验室管理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研究生助教参与开放护理实验室管理的实践效果。方法选取96名本科护生为实验组,由研究生助教参与管理开放实验室练习;92名本科护生为对照组,按传统开放实验室管理方法由本科护生参与管理。比较两组护生考核成绩及管理效果。结果实验组实验室内部检查管理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护生理论及操作考核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83.33%以上护生认可研究生助教参与实验室管理,认为有助于他们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护理操作技能、促进反思。结论研究生助教参与开放实验室管理有利于提高实验室管理效果和护生技能水平。

关键词:护理研究生;助教;护理实验室;基础护理;实践教学;开放管理

护理实验室是进行护理实践教学、提升护生操作技能的主要场所,是培养临床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孵化器。开放式的实验室环境有利于实验室闲置资源的充分利用,增加护生技能训练的机会,提高技能操作水平。然而,目前大部分实验室仍存在练习预约制[1]、实验室安全管理不到位[2]、人力资源短缺等问题[3]。部分教育者引入本科护生参与实验室管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员不足的压力[4],但由于本身还处于理论学习阶段,未经历临床实践,本科护生参与实验室管理存在局限性,无法在练习过程中起到监督和指导作用。我国部分高校借鉴国外经验,在化学、微生物等实验室应用研究生助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5-6],但在护理开放实验室方面的应用未见报道。我院将研究生助教引进到护理开放实验室日常管理中,为规范管理实验室提供新思路,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法,于2018年9月至2019年6月选取广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2017级在校四年制本科护生96名作为实验组,其中女生86名,男生10名;年龄18~21(19.54±0.87)岁。2016级在校四年制本科护生92名作为对照组,其中女生84名,男生8名;年龄19~22(20.38±0.77)岁。两组护生性别、年龄、学制及入学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方法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