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技工培训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技校计算机教学质量浅析
一、强化师资力量,加强师资培训
教师是教学的灵魂,师资力量是影响学校发展程度的重要因素。所谓身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素质是教学质量的保障,尤其是技工学校中的教学,对专业技能教学质量要求很高,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就业和择业问题,强化技工学校师资力量必须迅速落实。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专业技能知识方面,教师要通过进修、培训等途径不断的充实自己,加深对专业理论的理解,同时鉴于技工实践本领的需求,教师也要在社会企业中锻炼实践能力;二是教师要拓宽知识面,对相关专业的知识达到可以进行融合和渗透的程度,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三是锻炼自己的教学能力,探求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要具备观察、读懂学生的能力、精准表达教学内容的能力、教学实践与改革结合的能力、独立探索教学、教研任务的能力,同时教师还要与时俱进,实时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加强相互的教学经验交流。
二、建立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
技工学校的办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就业、择业、创业等能力,让学生拥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离开后学校后有继续学习、再深造的能力,技工的教育强调实践能力,教育改革不只是改革教学方法,还要注重实践教学。对于目前处于落后地位的计算机教学更是要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机操作有助于对理论知识的加深理解和掌握,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及时发现知识的遗漏点,因此,加强计算机教学质量一方面在课堂理论教学中要多列举相关事例,另一方面要增加上机课时,每节课都要做出充实的内容规划,明确目标和任务,课后及时总结、写好实验报告,可以有效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
三、建立严谨的计算机教学考核
我国的技工学校至今没有统一的教材,都是自行制定教学计划和大纲,所以也就没有固定的考核内容,很多学校的课程考核只是走形式,没有实质意义,这样就会出现两种情况,其一是学生本身缺少学习压力,对课程知识没有阶段性的巩固和查缺补漏,特别是计算机教学,如果缺少实际操作,实践能力是没有办法提高的;其二是老师的教学目标定位出现问题,没有成绩的要求,不同的老师教学进度出现差别,老师放在教学上的精力减少,有些学校的考察试卷甚至多年都不改变。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是极其不利的,如果所有学校使用统一的教材,规定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达标率,将计算机水平同其他方面挂钩,这样老师有了计算机等级考试达标率的任务,就会深入到教学中;学生的各种奖励与计算机水平联系在一起,学生也有了学习的压力,双管齐下对教学质量提高有很大帮助。另外,学校可以申请变成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这样必然会在考前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同时营造了良好的计算机学习氛围,让学生从心里认识到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通过准备、参加认证考试可以使学生的操作能力显著提高,由此可见申请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双方面均有利。
四、总结
技校教师专业发展培养体系建设探析
【摘要】教师承担着教育重则,而技工院校教师的素质关系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是提升职业教育的关键。本文以商务英语课程专业为例,总结目前技工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现状,论述其发展和培养的价值意义,以当前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探讨校企合作背景下建设技工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培养体系的对策,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校企合作;技工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商务英语课程
1引言
技工院校作为我国重要的教育机构,培养了大批专业性技术人才,为祖国的经济和科技进步做出了贡献。“双师型”教师纵观教师个体的综合素质[1],作为教师的一部分,需具备专业、扎实、全面的理论知识,以胜任教学授课的任务。“双师型”教师的特殊职能在于教师能在“双”地点、跨“双”领域、讲“双”内容。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要求教师同时具备“英语”+“商务”的能力,即具有良好的英语语言能力,同时具备商务行业实践经验和技术应用能力,涉及不同类型企业的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领域,执行教学以就业教育为向导,实施“校企合作”的社会教育活动,实现教学理论结合实际的目标。商务英语教师的团队建设起步较晚,“双师型”教师的职业发展是机遇与困难并存,专业教师作为推动技工院校工作的主要力量,也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构建“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培养体系对技工院校的未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技工院校商务英语课程专业“双师型”教师的现状
2.1教师能力素质有待提高。商务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ESP)[2],由英语专业毕业后直接进入技工院校任职商务英语课程的专业教师能够完成英语语言教学,但因缺乏商务知识和从业经验,导致上课照本宣科,进而影响教学效果。部分技工院校会硬性要求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但获取证书并不能等同于教师也获得了教学能力。教师的教学压力日益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硬性要求教师去考取证书无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还会增加教师的负担甚至影响专业的发展。科研能力是“双师型”教师个人素质的体现,但目前大部分技工院校教师的科研水平较低[3]。受自身经验的限制,大部分商务英语教师在选报和参与课题时会偏向于理论研究类型,较少参与实践性、操作性强的课题,出现避重就轻的情况。目前校企合作的方式和内容仍处于探索阶段,商务英语教师与企业合作进行科研活动的深度、广度有限,研究成果不多且应用性不强。
2.2“双师型”教师数量较少。商务英语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经验需要时间的积累,老教师具备年龄优势成为了中坚力量,但人数远不能满足专业教育的需求。技工院校每年都会吸收不少的年轻教师,但新、老教师人数的不平衡会直接影响带动效果,不能及时有效的提升教师团队整体水平。长久以往,容易造成教师年龄结构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缺少专业骨干教师,影响团队稳定性。在职称方面,技工院校中取得初级职称与中级职称的教师人数较多,但高级职称、“双师型”教师人数偏低。年轻教师具备双师资格的基础优势,进入教学工作后如不及时通过学习实践提升个人能力,则容易出现知识技能短缺、纸上谈兵的现象[4]。近年来技工院校扩大招生,生源素质参差不齐,专业教师的补进数量与扩招学生数量不匹配,教师基本处于“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岗位限额状态。技工院校学生的特殊性使得他们的日常生活及课堂管理成为了工作难点。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学生管理工作复杂,难以分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去提升个人素质,“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在短期内难有大的增长。
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一、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包含了技工院校全体师生的精神风貌、理想观念、奋斗目标、道德规范等多种元素,体现了校园中个体的精神、行为和整体的制度、环境。经过对某技工院校师生进行的典型抽样调查显示,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大致如下:一是对学校教风基本认可,对学习风气意见不一。有94%以上的学生普遍认为技工院校的校风良好或者基本良好,学生对教师施教的满意率接近了92%;有超过80%的学生认为目前技工院校的学生在学习风气上表现基本良好,但是却仅有38%的教师认为目前技工院校学生学习的风气还算良好,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学生风气不浓郁。二是文化艺术活动蓬勃开展,参与比重不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89%的师生普遍认为学校组织开展了大型活动,诸如技能竞赛、体育活动、学术讲座等,并认可这些活动的开展能够为广大师生带来娱乐,能够起到增进了解和愉悦身心的作用。能够积极参加的教师占到98%,但能够积极参与的学生只占到60%。虽然各类活动能够按照预定计划组织开展,但作用并未充分发挥出来。三是校园文化建设设施完善,利用率偏低。大多数技工院校现代化教学设备例如电教化教室、投影仪等教学设备基本完善,有90%多的师生普遍认可这一点。但是有65%的师生认为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的利用率很低。四是规章制度合理规范,师生普遍认同。87%的学生和老师认为学校已经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能够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规范制定了各项管理制度,能够发挥管理规范效用。81%的师生认为完善科学规范的技工院校管理制度对于学校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十分有必要。由此看来,尽管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已经逐步被纳入技工院校管理中来,但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方向、措施还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和加强。
二、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从对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调查中,我们发现在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校园文化建设形式单一。或许是由于技工学校专业定向的因素,绝大部分技工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表现的形式单一,并且缺乏创新。例如,有的技工院校将开展文体娱乐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只一贯注重于活动的开展,使得学生干部整天忙于筹备各种活动而影响到学业,进而对活动失去兴趣。而有的学校则只注重技能竞赛,忽视了文化建设、思想教育对师生的影响,各种比武竞赛节次鳞比,但文体娱乐活动却少之又少,弄得学生一身书卷气。二是校园文化建设主题不明。根本找不到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和方向,与社会文化混为一谈,尽管雕塑和壁画满目皆是,营造出一种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但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表现与周围环境形成强烈的反差,给人的直观感受是张冠李戴,令人啼笑皆非。例如将高新科技或航天技术等象征性徽标用于修理、建筑、餐饮等技能培训的院校内,形成强烈的反差。或者刻意渲染某一类文化氛围导致一种元素泛滥,体现不出办学的理念和特色,给人一种做作的印象。三是校园文化建设内涵缺失。校园文化体现的是学校功能与文化内涵相结合的一种精神风貌,文化和功能缺一不可。但大部分技工校园文化建设上单纯地追求功能性,体现技能培训、社会就业等元素过多,给人一种感官上无形的压力。也有些技工院校片面倚重于制度约束和制度管理,组织人员为落实制度而组织,参与人员为遵循制度而参与,没有营造出一种祥和的文化氛围,缺少文化元素和符号的熏陶。甚至为了迎合社会时尚和师生们的娱乐心理,将校园文化建设庸俗化、大众化或功利化。四是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不足。部分技工院校片面地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只是思想教育,将重点放在宣传和引导上,却没有真正给师生搭建实践操作平台。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出现了虎头蛇尾、雷声大雨点稀的现象,导致一些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表面上看是轰轰烈烈,但却没有实质性内容。师生在整体素质上也局限在纸上谈兵的层面,缺乏创新精神、实干能力,在学习和工作中过于形式化、理想化。
三、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之所以存在形式单一、主题不明、内涵缺失、实践不足等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组织能力不强。大部分技工院校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生活技能的培训放在了教学工作首位,这本身无可厚非。但在培育学生工作技能的比照下,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出明显的欠缺。首先就是党团组织、学生会、自发团体等组织能力不强,缺乏团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是直接导致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开展覆盖面狭小的重要因素。同时技工院校文化建设方面的专业人才相对匮乏,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没有规划性和系统性,往往是摸着石头过河,这也是导致技工院校师生参与度不高的主要因素。二是思想认识不足。部分技工院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不够重视。认为文化建设是社会、国家应该从事的,在学校这一方天地没必要开展文化建设。尤其是技工院校将培养学生的生存技能放在首位,孰不知文化建设是掌握技能、健全人格的推手。对文化建设的作用和功能认识不深、估计不足是导致校园文化建设出现一系列问题的根本。三是文化概念不深。由于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不够,对学校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缺乏总结提炼。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缺乏耐心和细心,不经过酝酿和积淀的过程,导致校园文化建设偏离了校园本身具备的功能和效用。生搬硬套社会文化或照本宣科其他有相关联的院校的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的千篇一律,进而欠缺了本身所具备的文化内涵,没有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作用,这是许多技工院校文化建设所显现的共同问题。
四、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努力方向
锻造高素质制造业技能大军分析
总书记指出:“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于江苏而言更是如此。作为制造业大省,江苏制造业总产值占全国制造业总产值的1/8、全球制造业总产值的3%;贡献了全省34.5%的地区生产总值和39.1%的税收;制造业企业从业人数达到1436万人(占全国的13.8%),位居全国第二。技能人才是产业工人的核心骨干,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技能人才培养奠定了雄厚基础,为技能人才成长创造了良好条件,也对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现实而紧迫的要求。目前,全省技能劳动者人数超过1400万,其中高技能人才达到465.7万人,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达到28%,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2%,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约为951人,为江苏产业转型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力的技能支撑。
一、江苏建设制造业技能大军的实践与探索
近年来,江苏认真贯彻总书记关于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着力深化技能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走创新之路抓职业培训,寻务实之策办技工教育,兴改革之举促人才评价,以有效之为强技能竞赛,技能人才队伍规模持续扩大,能力素质不断提升,创新创造活力显著增强。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完善政策制度体系是优化政策环境的基础性工程。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2017—2020年)等一系列文件,配套制定政府购买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训成果、国(境)外职业技能比照认定、失业保险支持参保职工提升职业技能补贴、重点群体免费接受职业培训等政策。同时整合资源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载体,全省先后创建43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45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成90个省级高技能人才专项公共实训基地、170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人才供给量质齐升。“十三五”期间,着眼于江苏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的发展需求,全省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247万人次(位居全国第一),发放职业培训补贴65亿元;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培养新型学徒6.5万人;每年发布100个高技能人才紧缺型职业(工种)目录,培训紧缺型职业(工种)高技能人才16.5万人次;广泛组织百万技能人才技能竞赛岗位练兵活动,每年举办各级各类技能竞赛近500项,参赛练兵超过500万人次;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114所技工院校在校生达26万人,每年毕业生近8万人(其中高级工比例超过34%),就业率保持在98.5%以上。改革攻坚精准发力。注重制度创新,释放改革红利,完善多元化技能人才评价体系,赋予企业更多的技能人才评价权,经备案的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机构达2135家,可评价认定的职业(工种)达700多个,发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超66万本,相关指标均位居全国第一。将高技能人才纳入全省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范围,通过省“双创计划”引进87名顶尖高技能人才,144名高技能人才获得高级职称,262名世界技能大赛、江苏技能大奖获奖者被直接授予高级职称。贯通技能人才发展渠道,率先开展工程技术领域高技能人才参加职称评审试点,累计5709名高技能人才取得工程类职称证书。激励保障多措并举。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氛围。率先以省政府名义创设江苏技能大奖,评选产生21名“江苏大工匠”、225名“江苏工匠”,培育省技术能手7368人、省企业首席技师992人;率先以省政府名义举办综合性职业技能大赛江苏技能状元大赛,产生51名江苏技能状元;江苏选手参加世界技能大赛斩获2金、4银、2铜、6优胜奖,首夺阿尔伯特最高大奖,填补了我国在此领域的空白;参加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勇夺12金、10银、5铜,金牌数、奖牌数和总成绩均位居全国第二。将高技能领军人才纳入党委联系专家范围,定期开展高技能领军人才走访慰问和优秀技术工人休疗养活动,先后遴选343名企业一线优秀高技能人才和技工院校教师赴海外开展研修活动。先后有14名技能劳动者荣获中华技能大奖,511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8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二、江苏制造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江苏正在大力推进制造强省、质量强省、网络强省和“数字江苏”建设,聚焦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531”产业链递进培育工程。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面对欧美发达国家中高端产业的强势挤压和发展中国家中低端产业的供给替代,全省现有技能人才队伍的数量规模、专业素质、培养机制等还存在较大不适应性和不平衡性。技能人才匹配需求不足。一些制造业企业常态化面临“招工难”问题。2021年上半年,全省公共人力资源市场求人倍率达1.45(同比上升0.16),连续5个月环比上升。制造业企业招工难度不断加大,求人倍率持续升高至1.53,比2020年和2019年同期分别大幅提高0.24和0.4,其中劳动力密集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求人倍率高达1.67,已大幅度偏离正常区间。按技术等级和职称分类,59.35%的招聘岗位对求职者技术技能有明确要求,其中职业资格五级(初级技能)需求人数最多,占需求总人数的21.29%(见表1)。技能培训供给能力不足。从政府层面看,技能培训的针对性有待提高。由于补贴性培训周期短(如大量一线产业工人来自农村劳动力,其培训时间通常在7—90天,15天以下的占一半左右)、投入少(2018年全省各级财政用于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的资金为3.5亿元,人均补贴标准仅为43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90元,与开展培训的实际成本差距较大),因此培训项目多为家政服务、育婴保育类等轻资产投入项目,技能人才培养滞后于产业发展转型节奏,尤其是缺少企业急需的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从企业层面看,技能培训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开展培训挤占生产时间,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使用不足,目前普遍占工资总额0.5%左右,远低于国家规定的1.5%—2.5%。对此,政府既缺少有效的激励措施又缺乏必要的约束手段。此外,学历教育求职人数过多应当引起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培养投入不足。技工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承担着为制造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全省办学规模较大的45所公办技工院校共有全日制在校生12.8万人,年开展社会培训26.4万人次,但这部分学校的编制总量仅有0.52万个。根据原劳动人事部颁发的《技工学校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标准暂行规定》(劳人培﹝1986﹞9号)的1:5的教职工与学生人数比测算,需要编制2.56万个,编制缺口2.04万个。2017年底,江苏将技工教育项目建设经费投入从1100万元增加到了5000万元,但与广东相比仍然差距较大。广东省每年投入技工教育专项经费高达9.8亿元,人均水平是江苏的8.25倍。由于编制不足、财政保障不到位,一些学校只能自筹经费发放聘用教师的工资,编制内与编制外教师同工不同酬的问题比较普遍,教师队伍积极性、稳定性均受到影响。技能人才薪酬激励不足。技能人才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国家层面推出了技能人才薪酬指南,但目前企业内部工资分配机制不完善,薪酬分配对技能人才的倾斜还不够。从江苏企业薪酬调查数据看,技能人才年平均工资7.8万元,分别是管理人员(15.9万元)、专业技术人员(10.9万元)平均工资的49.2%、71.8%;其中高技能人才年平均工资11.8万元,是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18.99万元)的62.3%。技能人才待遇偏低,既不利于激发和释放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重技能的社会氛围不足。技能劳动者职业荣誉感、自豪感、获得感不强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扭转,“重学历、轻技能”等传统观念仍然根深蒂固。作为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的技工学校,26万名在校生中70%是农村学生,因拿不到相应的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对农村新成长劳动力缺乏吸引力并导致招生困难。近年来,广东、山东、江西、浙江、安徽、河南等省相继打通了技工院校毕业生参加公务员招录的通道,江苏虽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但并未有效落实。此外,《江苏省征兵工作条例》明确了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的毕业生和在校生报名应征、体格检查、政治考核、审批定兵等具体征集办法,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执行,但该规定也未有效落实,技能劳动者的职业发展空间受到不必要限制。
三、打造制造业高素质技能大军的对策建议
制造业是江苏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技能劳动者是江苏制造业的底色。建设高素质技能大军,是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关键,更是事关江苏制造业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实现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从“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变的时代课题。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建设技能江苏、技能强省为目标,深入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人才强省战略,坚持精准发力、同向发力、集成发力、持续发力,培养更多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把江苏打造为新时代工匠的培育引领之地、成长向往之地、技能创新之地,更好地服务于制造强省建设。聚焦产业工人,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紧贴江苏产业转型升级和“531”产业链培育工程的实际需要,加快构建产教训融合、政企社协同、育选用贯通的技能劳动者培育体系。一是夯实企业培训主体,强化行业组织功能,高质量开展大规模、多层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围绕“企业要什么、企业缺什么”,大力推广“以工代训+”“互联网+”“职业培训券+”等技能培训模式,靶向开发培训项目和培训方案,培养更多高层次复合型技能人才。二是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综合性高技能人才培训载体,引进培养一批急需紧缺的高技能领军人才,组织开展高技能人才海外研修,实现技能人才结构优化与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高度契合。同时适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推广“订单式”“套餐式”应用型技能培训,探索跨越“数字鸿沟”的新职业技能培训和认证体系,提升产业工人的数字经济技能。三是加大新职业、新工种技能技术资源开发力度和强度,建立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根据实际需要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引导企业将技能人才评价与企业生产实际、终身职业技能提升培训有机结合,发挥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的引领作用。聚焦后备力量,高水平组织技工教育提升行动。坚持促进就业、服务产业的导向,突出技工院校职业培训与学制教育“双轮驱动”特色,以稳定的技能劳动者队伍切实缓解当前江苏制造业企业普遍面临的“招工难”“留不住”等问题。一是以务实管用的赋能举措统筹技工院校布局、优化技工院校结构。支持技工院校提升生源层次、扩大办学规模,增强所设专业与传统优势产业的契合度、与新兴主导产业的匹配度,形成稳定的技能人才成长梯队。二是以省重点技师学院为引领,强化技工教育教学研究。通过新建一批省级品牌特色专业群、省级高水平技工院校、省级师资研修中心、省级一体化名师工作室等,增强校企合作的紧密度,提高产教融合的精准度,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领军型”技工院校。三是全面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总结先行地区“双元制”职业教育经验,通过校企双向培养实现“招生即招工、进校即进企、毕业即就业”。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技工院校、培训机构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国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来江苏兴办培训机构、开设培训项目,切实加大对青年高技能劳动者的培养力度。聚焦“大国工匠”,高起点推进“江苏工匠”培育工程。进一步加大多元化投入、多方面保障,健全技能人才评价使用机制、激励服务机制、评选表彰机制,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和使用技能人才。一是完善以世界技能大赛、国家职业技能大赛为引领,以江苏技能状元大赛为龙头,以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为主体,以企业技能练兵比武为基础的竞赛体系和制度规则,以赛促评,以评促用,让各级各类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推动江苏技能大赛迭代升级,选树技能状元,激励技能标兵,引领“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社会风尚。二是多措并举创响江苏技校、江苏技工、江苏技造三大品牌。江苏技校着眼建名校,培育技能人才;江苏技工着眼育名匠,成就技能人才;江苏技造着眼出名品,展示技能人才,推动“江苏制造”成为“优质产品、高端服务”的代名词。创新开展江苏技能大奖评选活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三是优化整合技能人才激励措施,完善技能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推动技术工人待遇政策落地落实,试行技能人才继续教育机制,探索技能领军人才政府津贴制度。积极拓展职业技能等级与专业职称之间的贯通领域,实现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的双向贯通。鼓励企业强化技能价值激励导向的工资分配机制,支持企业为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建立企业年金、补充医疗保险,发挥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中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技能劳动者的职业获得感和社会荣誉感。
技工院校体育教学分层教学运用
摘要
本文对技工院校体育教学的基本状况以及其中的问题进行简单阐述,说明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并从教学实际入手对分层教学方法的应用进行了讨论,总结分层教学应用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给出相关建议,本文认为分层教学能够妥善地解决目前技工院校体育教学中的难点和主要问题,能够满足学生学习需要,是符合现代教育理念、适合技工院校体育教学发展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技工院校;体育教学;分层教学
0引言
研究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质存在严重的问题,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这样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仅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还影响我国未来社会接班人的整体实力状态。技工院校是以职业技术培养为主线,接受初中毕业学生进行职业教育的场所,技工院校的体育教学质量也关系到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发展,如何做好体育教学,值得每一个技工院校体育教师进行深刻的思考和探索。
1技工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情景教学法在技工院校会计专业的应用
一、前言
会计专业教学作为技工院校基础学科之一,其可培养学生精湛的会计核算技能,近几年来,随着各级部门对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的高度重视,技工院校更加关注会计教学,这对于会计教学效果增强有积极推进意义。在会计专业课堂中融入情景教学方式,其可以让学生明确会计学习的核心,提升学生对于会计课堂教学的兴趣。基于此,本篇文章对于情景教学法内涵、情景教学法在技工院校会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相关研究,了解情景教学法的应用意义和方法。
二、情景教学法的内涵
情景教学法主要是指教师可以依据教材知识中所描述的景象,创立幻灯片,并通过自己生动鲜活的语言,也可以通过音乐或是其他辅助模式将教材知识重现,将学生的思维以及情绪吸引到建设的新情景之中,在情景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一定方式与学生加强交流,使得学生的思维以及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情景案例法,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或是案例进行教学。在课堂中应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得学生学会探究性学习,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能力极大的提高[1]。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来创建情景,增加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情景教学法在技工院校会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使得会计教学更加科学。情景教学法可以利用生活中现实案例来创造情景,通过对于情景的演示以及渲染,让学生投入其中,学生可以以自身角度融入情景,进而对于会计专业教学相关案例进行研究以及分析,提出问题处理的策略[2]。
三、情景教学法在技工院校会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一)创设会计情景教学的环境
以一会计案例为基础进行情景教学。例如2018年6月30日,某公司在银行的存款在账单上的记账余额是86.02万,而其企业开户银行对账的余额显示是86.7万,经过对于账目检查,其没有到达的账务项目主要有:第一,在2018年的6月26日这一天,银行总共代收款是5.6万,由于银行入账后,企业本身却还没有收到开户行具体的收款通知;第二,6月27日,企业已经收到专门的销货的款项5.7万,并且已经入账,可是银行方面却没有收到与之对应的单据;第三,6月28日,银行代替企业进行收费,其总体支付金额是0.3万,银行本身已经将资金划转,但是却未曾受到来自企业本身的付款单据;第四,6月29日,企业由于本身的办公设备不足,因此设备购买费用被记录,金额是0.9万元,已经签发了专业的转账支票,可是银行却并没有划款。通过检查发现,记录错误的账目有:在6月26日企业前发的转账支票的单费支付金额是0.86万元,对账显示记录准确,而作为企业的公司记账单,却将其记录为0.68万元。技工院校的教师可以以本案例为主创建会计教学情景,教师在会计教学对于学生进行专业教学,先布置了会计专业的教学任务,通过以上情景创设,处理问题。首先,教师明确银行余额调节表操作方法,可通过列表或电子图片方式展示,如银行已收款,企业未收款,应增加企业记账金额;如银行已付款,企业未付款,应减少企业记账金额;如企业已收款,银行未收款,应增加银行记账金额;如企业已付款,企银行未付款,应减少银行记账金额。其次,教师提出的问题是:(1)如果你作为其单位会计人员,公司在银行存款余额调节的表格要怎样进行编制?(2)对于已经出现的未到达的账务项目应该如何运用本节会计教学课堂理论知识以及以往的经验,错账怎样处理才能达到最佳效果?(3)教师可以让技工院校的学生进行专业的分组讨论以上问题,并进行企业的存款余额调节表格的编制[3]。创建好良好的会计专业教学情景后,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分组,组织其实时讨论,并留给学生独立创新与思考的时间。分组主要是依据技工院校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必要引导,并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对于一个问题可以提出多种的解决方案,应在问题解决中渗透课堂会计教学知识[4]。
技工院校教学管理论文
一、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及时掌握先进的教学管理方法
基于技工院校生源特点,作为教学和管理老师,应该更加关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引导,规范学生的行为,这就要求教师关心爱护并尊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学校以及教师对他们的信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由厌学转变为乐学。学生掌握技能是否过硬,是否能够适应企业的需求,对技工院校的教师来说,是最紧迫和现实的考验,这就要求教师自身技能过硬,及时了解和掌握行业的发展变化趋势和技能革新情况。适时调整教学重点和方向,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可以尝试“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一方面教师可以走入企业学习和了解新的工艺方法,另一方面还可以聘请企业的高技能人才,走进学校及时为学生演示和培训最新的工艺技能。这种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直接动手,对于企业和学校而言是一种双赢的选择。
二、建立奖惩及激励机制加强教学管理
目前,就各类技校而言,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学生自认为学习成绩好坏跟自身利益关系不大,奖惩措施和留级制度不完善,考试不及格无非是补考一次,抱着无所谓的心态学习,同时学生的优劣也很难和毕业分配挂钩,从而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助长了厌学风气,这种不良风气的扩散,给正常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学生课堂纪律较差,迟到、旷课等违规违纪现象屡见不鲜,由此造成恶性循环,对此应建立激励机制,使学生由起初的“被管教”式学习逐步转变为自觉并喜爱学习,为此可设立奖学金制度及考勤制度,奖励那些成绩好,能够认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优秀学生,树立典型,同时对那些屡教不改,不能认真上课、扰乱课堂秩序、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学生采取惩罚措施,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从而逐步规范教学及日常管理,逐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加强学生的管理、合理安排教学
秉承先做人后做事的理念,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同时避免压迫式的管理,作为教师应该关心爱护和尊重学生,使其愿意并自觉规范言行举止。在教学安排上以掌握一技之长为核心,注重技能训练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公共基础课教学,积极探索教学革新。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使其远离不良的习惯和生活方式,为学生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
四、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实验、实训及实习
一体化教学下电气运行和控制专业教学
【摘要】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从事电气运行和控制行业企业为了节约时间与成本,会更优先选择能直接上手工作的技能型人才,因此,技工学校应该对此重视起来,尽可能将学生培养成就业市场所需要的人才,助力学生今后的就业发展。同时,技工学校应转变教学理念,针对于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的学生在开展教学时,应当更贴近工厂的实际操作,进一步培养出就业市场真正需要的人才。文章针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一体化教学的优势,提出一些具有实践性的教学方案,以供参考。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技能型人才;电气运行;控制专业;适应时代
0引言
通常情况下,技工学校在培养学生方面,理论性知识会多于实践操作,但是针对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的学生而言是极其不利的。因为这些学生毕业后进到相关企业,需要对很多的电气设备进行操作,同时,在工作中也会出现许多的突发问题。当学生缺少相关实践经验时,不仅在工作中操作起设备比较生疏,遇到的问题时也会很难处理妥当,甚至会出现操作失误,导致意外的发生。因此,技工学校应当转变教学理念,迎合时代的变化,采用一体化的教学方式。
1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技工学校的教学目的都是围绕学科进行展开的,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分开进行教学、考核,实行分阶段实训、单科考核等,这种情况下,会使学生在学习完电气运行的理论知识后,因为没有被及时安排相应的实际操作训练,导致实操训练存在滞后,使学生无法更加深刻记住和理解专业知识。此外,在教学方式上,技工学校多采用集体、统一的教学方式,无论是理论知识、操作实习还是专业考试,技工学校都没有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分析、研究更合适的教学方案,并且,一部分技工学校还会出现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的理论教师和实践教师不是同一名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两名教师也不会进行探讨、沟通,而是各自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开展教学。同时,在教学考核的方式上,大部分技工学校仍然过于注重学生最终的考试成绩,把考试成绩作为判读一名学生专业能力强弱的唯一标准,如此,只靠分数的高低无法反映出学生真实的电气运行能力和水平,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学生的自信心。除了以上几点问题之外,技工学校的教学模式还存在以教师为中心,而不是将学生作为主体开展教学,导致技工学校的教育初衷以职业能力为本无法体现,进而使技工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很难就业,同时,专业对口率也会大幅度下降,阻碍了技工学校今后更好的发展。
2有关一体化教学的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