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学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解剖学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解剖学论文

骨折解剖学和影像学论文

1运动系统解剖学的学习

在讲述不同部位骨折时携带不同的骨骼标本,让同学大体了解不同部位骨骼的空间立体概念,为进一步讲解骨折打下基础;同时每个部位骨折讲解结束前将该部位的正常骨骼从不同角度进行录像后通过多媒体课件发送给每位同学,让学生能在课后复习时并进一步加深骨骼的立体空间概念,而空间立体概念的建立对理解各型骨折的移位和分型(如骨折的AO分型)有很大帮助。通过解剖标本的实地讲解,让同学充分掌握了如下一些难以理解的解剖概念:肱骨的外科颈和解剖颈:肱骨的外科颈位置较解剖颈低,为易发生骨折的部位;肱骨中段后方的桡神经沟:肱骨体后面中部的一自内上斜向外下走行的浅沟内有桡神经,该部位骨折容易损伤桡神经;前臂尺桡骨的旋前和旋后的概念:桡骨远端绕尺骨下端旋转到尺骨前方为旋前,相反为旋后。此概念在前臂尺桡骨双骨折手法复位时很重要,同时在做桡骨上段背侧骨折时需要将前臂旋后可以将桡神经的深枝远离手术区域而增加手术的安全性。充分了解上述解剖特点后,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实习和工作中,很容产生基础理论知识和手术操作实际的知识迁移,为做一名合格的临床医师打下基础;股骨颈的前倾角:前倾角即人体某部位轴线与人体冠状面的夹角。股骨颈前倾角就是股骨颈轴线与股骨髁额状面(即人体冠状面)所成的夹角。该概念为一空间立体概念,抽象且难以理解,如无具体骨骼模型很难将此阐述清楚。让同学建立此空间概念同时结合骨盆的标本,模拟人工髋关节置换时的体位,让学生理解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时如何安装股骨柄假体而保证正确的前倾角度,对预防假体脱位很关键;胫骨平台:胫骨与股骨下端接触的面为胫骨平台。胫骨平台是膝关节的重要负荷结构,胫骨平台骨折分为Schatzker六型骨折,掌握平台结构对于理解骨折分型和指导临床骨折的治疗至关重要;骨盆:骨盆由髂骨、耻骨和坐骨组成,为不规则骨,极难建立立体概念。通过观察大体标本和课后复习标本录像让学生掌握骨盆环的大体结构和髋臼的构成以及髋臼的前倾和外展角度,并模拟人工髋关节置换时的体位,掌握正确的髋臼假体置入的空间方向,对于预防假体脱位非常重要;颈椎、胸椎及腰椎骨骼的特点:脊柱颈、胸和腰部位的解剖结构不尽相同。通过大体标本的观察让学生了解脊柱的三柱理论,以及脊柱骨折后三柱损伤和脊髓损伤的关系,并用于指导临床骨折的复位和经椎弓根途径内固定的解剖学基础。通过上面解剖标本的直观学习,学生对上述较难理解的解剖学概念建立了深刻的立体空间形象,教师将这些临床重要的解剖结构和临床骨折及相关手术要点的有机结合,能够增加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为进入临床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相比较单纯PPT讲解立体生动,同时学生的参与度极大的提高。

2骨折的影像学

学生进入骨科临床实习期通常较短,而在实习期间病房所能学习到的临床病例非常有限,同时因目前的临床医疗实际状况,学生直接参与医疗实践活动的比率在不断下降。而临床医学影像资料则是学生学习临床知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利用这些资料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在声音、形象和实际操作视频的引导下,增加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骨科影像学资料包括普通X线平片,CT,三维CT重建及MRI。而对于初学者很多骨科专有的空间概念用这些二维的图像很难理解和解释清楚。因此,在学生充分了解和熟悉四肢、骨盆及脊柱的解剖结构后,通过可视化的影像资料来充分掌握临床常见的骨折分型及治疗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运动系统运动方向:因多数骨折病人入院时诊断明确,一般不愿意反复接受查体。因此,我们将部分临床实习将结束的的实习医生模拟标准化病人,制作如下动作视频:内收、外展;内旋、外旋;旋前、旋后;前臂的旋前和旋后;背伸、跖曲。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上述骨科入门的专科查体方法。(2)由专人收集临床各类骨折的影像资料,并将患者肢体骨折复位前的畸形,复位后的肢体外形照相,让学生有鲜明的直观的第一印象。然后观察骨折前后的X片或CT影像资料。我们经过近十年的临床资料的收集,基本上收集完善了四肢各类骨折的图像,而少数少见骨折通过网络及其他途径进行收集。一般骨干的骨折较为简单,关节内和近关节的骨折通常都有CT三维重建图像。少数复杂的Neer四型肱骨近端骨折、胫骨远端Pilon及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依据三维重建图像体外复制骨折模型供学生直观观察学习,如有类似手术病例则能充分理解和掌握术中手术者复位和固定的基本原则。(3)骨折治疗的视频资料:目前临床医疗环境环境下,学生能直接上台参与手术的机会越来越少。在尽可能让学生上台参与手术的同时,对一些临床常见病和典型骨折病例由教学干事进行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摄像供学生观摩和学习,让其对手术有初步的印象以增加学习的兴趣。①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Colles骨折为临床常见骨折,部分手法复位过程包括手摸心会、折顶、端提按捺等手法,而复位后的小夹板和石膏固定操作方法也在视频中有所体现。②手术视频:股骨粗隆区骨折:患者术前如何安放在牵引床上,消毒和铺巾。如何在牵引床辅助下闭合复位,采用闭合微创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股骨粗隆区骨折的全过程。让学生充分了解微创手术的内涵:创伤小、患者康复快、骨折愈合率高,接受微创的理念。

3结语

总之,我们近年来不断完善骨折的临床X片、CT等影像资料的收集,制作典型病例的手术视频,结合大体骨骼解剖标本的教学,上述方法有机的结合,有序地贯穿整个骨科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教学过程。在学生建立良好的运动系统骨骼空间概念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的教学和丰富的骨折X片及CT影像资料和骨折的直观视频及手术资料的观察和讲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为学生以后的临床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杨民 丁国正 徐祝军 单位: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创伤骨科

阅读全文

人体解剖学实验室管理论文

1实验室现状

实验室最主要的标本是尸体标本,它的传统保存方法是湿保存,一般是将标本存放在高浓度的福尔马林溶液中,但甲醛是有毒物质。有研究表明,它对人体的眼、鼻黏膜有强刺激作用,可能是致畸、致癌的一个因素。这对解剖工作人员、教师和学生会造成危害。我国将甲醛列在有毒化学物品优先控制名单第2位上。为解决这一实际问题,我院改进了保存液配方和标本保存方式。在配方上用苯甲酸、酒精为主,然后再加入食用盐;在保存方式上,改用KF-A型全自动冷藏解剖台。上述两种方法可大大地减少甲醛的刺激性,为实验教学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实验室管理

实验室的管理,实际上大多数就是对标本的管理。解剖实验室的特点就是标本数量大,种类多。不管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现代的教学模式中,都离不开标本。因为标本能真正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它能使抽象、复杂的立体空间结构形象化、具体化。因此,对标本进行有序化的管理就显得十分必要,可以使标本在有限的空间中发挥最大的能效。我们管理标本的总原则是根据系统分类管理,即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循环系统、感觉器、神经系统。下面对上述标本的管理方式一一介绍。

2.1生物塑化标本管理

生物塑化标本是一种新型标本,但价格昂贵。具有无毒、无味、透明度高、真实、直观、耐用和耐酸碱性好、可永久露天存放等特点。它的特点就是在教学中能直接观察、触摸到某个部位。我院共4具生物塑化标本,其中包括男性全身肌肉(浅、深层)2具,男性全身血管、神经2具。对于这类标本,实验室采取单独存放管理。不使用时,标本存放于有机玻璃柜中,防止标本受潮和积灰。塑化标本不仅在实验课上能使用到,而且在理论课上及对外开放时也会用到,所以只能现取现用,使用时由任课教师负责,并施行实名登记,防止损坏和丢失。

2.2陈列标本管理

阅读全文

功能解剖学有效教学论文

1功能解剖学的定义及其特点

1.1体表标志

为了确定人体器官位置、形态、结构及功能与人体表面之间的关系,常用体表标志的辨认。在人的活体的体表身上可以观察触摸到的骨性凸起和凹陷(即骨性标志),肌的轮廓(即肌性标志)。血管的搏动(即血管标志)和皮肤皱纹等,均称为体表标志,主要在临床应用治疗和针灸腧穴定位的特定性标记具有重要的意义。

1.2功能解剖学的动态性

随着人体的运动和姿势的变化,体表标志也不是永远不变。功能解剖学最大的特点研究对象以人为活体,所以要求学生在学习功能解剖学这门课程必须体会体表标志的相对位置的变化规律。

2学好功能解剖学对于康复治疗专业学生应用临床有重要的意义

康复治疗师在临床上,主要为患者进行综合性康复治疗,主要以患者身心功能障碍为对象,以多种功能康复疗法为手段,也是病、伤残综合治疗的一个组成部分。若常用的药物疗法、物理治疗(PT),作业治疗(OT),言语治疗(ST),心理辅导与治疗,文体治疗,中国的传统康复治疗等等,都是病、伤残患者尽快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使身体残留部分的功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以恢复伤患者和残患者的日常生活治理、学习、工作和社会的生活能力为目标,帮助他们改善身体素质,提高生活质量,重返社会生活主流。在临床上主要以运动和神经系统功能解剖学知识为主要内容,是康复治疗专业学生必须重点掌握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是对今后康复临床治疗工作非常重要。故学好功能解剖学知识是为康复治疗师开展一系列康复治疗工作的前提和保障。

阅读全文

美术学院中艺用人体解剖学

 

中国近代自有了正规美术院校以来,课程中也开始注重传授人体结构知识,开设艺术解剖学作为美术专业的必修科目。在传统艺用人体解剖学教学实践中,教师一般携带幻灯片、人体模具和挂图等进入课堂,这些教学资料一部分可以购买到,一部分需要教师自己制作,资源极其有限。教师在课堂上还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在黑板上绘图和板书,课程进展缓慢,效率太低,传统艺用人体解剖学教学方法使教师讲授很费力,学生学得也费神,教学手段的单一使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对教学质量有很大影响。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代,普通高等美术院校在讲授技法理论课,如艺用人体解剖学、透视学课程的发展趋势,教师不仅仅是携带幻灯片、模具和挂图等进入课堂,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们的需要。计算机数字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便捷,为艺用人体解剖学教学提供了新的支持和帮助,大大推动了其学科教学方法的进步。如数码高清图片、视频和三维动画技术都可以应用到艺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并有机结合这些资料和技术组合成完美的课件。   笔者在多年从事艺用人体解剖学的实践研究和教学中,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于艺用人体解剖学在普通高等美术院校的教学现状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在理论和实践经验并重的前提下,曾主持大学生科技立项“艺用人体解剖学对艺术创作应用研究”的研究工作。并发表相关论文《人体造型解剖学与艺术创作》在艺术教育杂志上出版。以佳木斯大学解剖研究基地为依托,同时在佳木斯大学图书馆、佳木斯市图书馆以及佳木斯大学附属医院收集了大量的有关方面的书籍和资料,并在学术期刊网上查阅了大量的论文,来研究艺用人体解剖学在普通高等美术院校教学现状分析,逐步在艺用解剖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使课程讲授具有直观性、高效性、生动性和互动性等特点,目的是在高校教学中探寻更好的教学方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也将成为今后课程教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一、采取趣味性教学方式。查阅资料、整理调查资料,通过分析调研资料,提炼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形成理论体系,并在从中反思,实验教法改革教学的总结。艺用人体解剖多媒体教学中不管是高清图片和3D展示,还是视频播放,都能使学生非常直观地看到形象逼真立体感强的人体肌肉、骨骼的动态和形态特征,使学生对人体解剖结构有着全面、正确、完整的认识和理解。多媒体教学把图形、动画和声音等有机结合,屏幕上的形象不断变化,使教学变得极为生动。用不同的视角观察人体结构,打破了单一的思维定式和视觉习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为普通高等美术院校教学给出比较专业的材料和论证。   通过对艺用人体解剖在普通高等美术院校教学现状研究,为尽可能地加固学生在解剖学方面的记忆,通过手脑并用、“翻箱倒柜”的方式,将这门枯燥的课程转化成一门很有趣味的课程,提供借鉴和参考。为我国在普通高等美术院校艺用人体解剖教学理论提供材料。   人体造型解剖学是从造型艺术出发,研究人体形态结构的一门科学。我国普通高等美术院对艺用人体解剖学的这样一门理论技法的基础课程,应不应该加强?应该加强到何种程度?   对普通高等美术院校,绘画专业教学如何更好地将人体造型解剖结构,运用到实践的绘画中,不仅仅只是为基础知识而基础知识,基础之所以是基础,就是因为它是为艺术创作的更高层次服务的。没有人体造型基本知识、造型的训练,所谓更高层次的艺术创作就是空中楼阁,这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   三、把艺用人体解剖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绘画创作中,真正地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严格地以人体结构的科学理论为依托,并善于利用人体构造的理论知识,才能较为深入、真实地描绘和造型,解决人体造型中的诸多问题。人体造型解剖学是艺术创作的基础和美术基础教学的必要,而不是医用解剖学。二者对人体生物特性的观察及探索是一致的,差异是研究和探索的方向不同。所以,用艺术家的眼光对解剖学的认知,提高对绘画创作活动和教学实践指导,不断锤炼学生们绘画作品的艺术语言,提高艺术表现力,用艺术家的眼光对解剖学的认知,提高对艺术创作活动和教学实践指导,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人体造型解剖学对高等美术教学实践的当代意义,增加普通高等美术院校绘画技法的厚度、审美深度。在课堂和绘画创作中,自觉运用人体解剖学知识。通过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调查,不同种教学方法的比较研究,跟踪考查学生在学习了艺用人体解剖学课程后,能否将理论知识真正的运用到绘画作品当中,分别对素描课堂、油画课堂学科考察,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对比教学效果。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西方后现代主义“反艺术”、“人人都是艺术家”等等一些思潮的强烈冲击下,人们变得疯狂起来,以前所未有的自信“表现着自己的艺术价值”,很多绘画作品削弱甚至完全没有了具体的造型。很多普通高等美术院的学生们的艺术创作没有了具体的形,曾经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绘画基础训练方法被弃之不用,如人体造型解剖学,这种科学的方法,她的作用在哪里?如何看待这二者之间的关系?目前美术专业基础教学正面临冲击,如不很好地对待这个问题,势必影响到普通高等美术院美术专业的教学质量。   通过艺用人体解剖在普通高等美术院校教学现状研究,将人体这一个非常复杂的有机形体,通过长时间的研究与实践,对普通高等美术院校教学,给出较全面的论证。以论文的形式发表于专业美术刊物,为有关学者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在不断增加教学容量与质量的前提下,在提高学养与技法的过程中,认真搞好艺用解剖学的教学工作。

阅读全文

建设特色高职护理基础医学体系

作者:陈浩浩 丁明星 李旭升 单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1高职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

卫生部科教司《关于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状况分析和加强护理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的建议》中指出“加快推进护理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基础课中应减少医学基础性知识的比重,增加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内容,以突出护理的内容和特色”[1]。随着护理教育改革的深入,护理专业的医学基础课学时逐渐减少,而社会和人文知识课程增多,这是顺应社会发展,培养护理行业,实用性人才的发展趋势。目前从国际护理教育改革来看,在新加坡国立大学采用“面向临床”,注重解剖学在临床护理的运用,将护理专业不常用的血管神经的小分支、一般肌的起止点等内容在教学中省略。英国的半岛医学院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不用任何的尸体材料,而是采用活体表面解剖和图象获取解剖学知识,这是基于“医护人员所接触的都是活体以及由各种成像技术提供的人体图像”的理念[2]。这些都说明了基础医学的改革趋势是学以致用,与临床结合,与专业运用联系。

2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现状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护理操作技术建立对人体形体本身了解基础之上,基础医学课程是护理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作为护理教育的主干课程,是护士最先接触的医学课程,基础医学主要包括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等课程这些课程间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学生对人体形态学知识掌握得如何,对其后续的其它护理学专业基础课程和临床护理学课程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2.1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目前的高职护理在教育上基本是本科的压缩,课程体系上基本是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压缩和翻版,很多内容已超出了护理学的实际需要。同时,各门课程都为了强调系统性、完整性,忽视了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忽略了与专业的相关性和实用性。

阅读全文

“三教”改革下推进护理解剖学的教学

【摘要】目的探讨在“三教”改革背景下“1+X”证书推进护理解剖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效果。方法我院根据“1+X”证书制度培训模式对来我院实习的2018级高职院校的104名护理本科生进行培养,提高护生临床护理技能水平。实习结束后,与去年培训的2017级实习护生课程成绩进行比较,并进行教学满意度调查。结果2018级实习护生考试总成绩均高于2017级护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3.70%护生对实习教学效果满意。结论在“三教”改革背景下,增强护理解剖学教学内容的渗透力,将教材内容、要求和各项临床护理技能标准精准融入“1+X”证书培养方案,强化临床操作的技术细节,夯实双师型护理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护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

【关键词】护理解剖学;护理技能;“1+X”证书;资质认证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中明确规定,从2019年开始,在全国职业院校中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即“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1]。2021年7月盛京医院在“三教”改革背景下,深化高职院校与医疗机构实习教学的合作力度,吸取“1+X”证书制度模式,着力解决“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在完成实习毕业“1”的基础上,激发护生获得X个证书资质认证,切实夯实临床护理技能培训质量,提高她们学习积极性、创新性,实现护理解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加精准地提升护生实习质效。

1资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

2021年7月来我院实习培训的104名护生作为研究对象,年龄在20~22(21±1.02)岁,均为女性,经全国统一高考招生进入学校,四年制本科。从入学到实习前,多数护生各项考核均在合格以上,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以及实验操作能力。

1.2教学实施

阅读全文

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已成为当前医学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分析现阶段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以期为相应的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改革、医学研究生管理及相应的培养政策的修订提供参考。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模式

随着当代医学的飞速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教育理念与模式不断变革,医学教育中最为典型的变革表现为对人文医学教育和医学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视[1]。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的医学院校均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开设了医学人文课程,如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医患沟通、临床医学导论、医学史、卫生法学等,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相应的医学人文实践教育[2-3]。但相对于临床医学本科生,医学研究生因教学、科研、临床任务重及师资欠缺等多方面原因,致使其在校期间医学人文教育与目标尚有一定差距[4]。医学研究生已逐步走向临床医疗岗位,对于医药代表、医患矛盾、诊疗伦理等现象有自己的认识,如缺乏适当的医学人文教育很容易使医学研究生对现实的医疗环境产生误解。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培养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质,是医学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5]。本文分析医学研究生医学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为医学研究生医学人文教育改革、管理及相应的培养政策修订提供参考。

1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点

虽然医学研究生在读期间所修课程并不多,但相对于医学本科生,医学研究生学制短,科研、临床等其他培养任务更重。学术型医学研究生仅有一年理论授课,教学内容多为医学统计学、科研方法等医学研究方法课程,或局部解剖学、病理学等基础医学类课程,对于伦理学等医学人文课程较少涉及;专业型医学研究生授课时间更短,在读期间需系统地接受临床医学技能训练,没有安排医学人文课程的授课时间。而经过系统的临床医学实践,相对于医学本科生,医学研究生往往对临床医疗的特点、医患关系、患者心理、诊疗伦理等有更深刻的认识,对医学职业精神往往有自己的理解。但在这一阶段却缺乏医学人文教育,无法引导医学研究生深入探讨职业精神与医学中的人文属性。

1.2具有临床医疗实践的医学人文课程教师相对匮乏

阅读全文

鲁迅医学功底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鲁迅说过:“我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同理,我们现在研究鲁迅,也适用这个原则。鲁迅的很多文学作品,只要仔细分析一番,不难看出早年学医对他的深厚影响。   鲁迅说他写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此外的准备,一点也没有。”(《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最终“弃医从文”了,但他并没有真正将“医”抛弃。他走出解剖室,从解剖肉体转为专门用笔来解剖中国人的灵魂。   一、每迅深厚的医学功底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鲁迅只在日本仙台学过医,并没有毕业,对医学的钻研谈不上有多深。   其实不然。1899年元月,鲁迅从南京水师学堂转人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生理学并不教,但我们却看到些木版的《全体新论》和《化学卫生论》之类了。”(《呐喊•自序》)学了三年后,于1902年元月毕业。这是鲁迅初次接触西方医学。但他并不是泛泛而学,他学得很认真,很投入。有例为证:1929年7月,鲁迅写了《“皇汉医学”》一文(载《语丝》,收人《三闲集》),借《皇汉医学》一书的广告,抨击国民党反动派建立政权后掀起的复古倒退逆流,其中又提到了《全体新论》,并在致江绍原的信中指出,转载时要在“括弧中《全体新论》下”添人“等五种”三字。别小看这三字,陈邦贤所著《中国医学史》,只说到“英人合信氏来粤,著西医论略,内科新说,妇婴新说,全体新论等书”,仅四种。而鲁迅却说有“五种”,还有一种是什么?据考证,《中国历代医学大事年表》中“公元一八五O—一八五八”条下有这样一句话:“合信氏译全体新论,博物新编,西医略论,妇婴新说,内科新说等书。”原来还有一种是《博物新编》。由此可以看出,鲁迅当年对这五种书都是用功学习过的,以至27年后,还有深刻印象。   鲁迅正规、系统地学习西方医学,始于1904年。是年9月,鲁迅人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   他之所以选择学医,是“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从《藤野先生》中可知,鲁迅在医专学习了“骨学、血管学、神经学”、“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霉菌学”等专门课程,而且成绩很好,藤野先生对他十分欣赏。如果鲁迅坚持学下去,以后很可能成为一名杰出的医学家。但他认识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首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1906年3月,鲁迅从仙台医专退学,“弃医从文”了。   但是,鲁迅此后并没有真正将医学抛弃。他从日本回国后,先后担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和绍兴府中学堂生理卫生课教员。由于有深厚的医学功底,他的讲授深人浅出,颇受学生欢迎。据许广平回忆,在上海时,“鲁迅常常和周建人先生相见,兄弟俩在茶余饭后,总有谈话。谈话内容,其中就会从植物学谈到《本草纲目》或其他中医如以生草药治急病见效等的。鲁迅非常称赞《验方新编》上的一些药方,曾经亲自介绍一位朋友用它治疗孩子的庙病。他自己曾经生过”抱腰龙“的病,在乡间也用一种简单的药物治疗好了。   每逢追忆,就很可惜因当时年青没有记下药名来……”(许广平《略论鲁迅对祖国遗产的一、二事》)鲁迅晚年,他一直抓紧时间翻译日本著名的药物学专著—《药用植物》,显示出渊博的药物学知识。临终那一年,此书终于得以出版,了却了他的一桩心愿。在骨子里,鲁迅还是一位医生,还念念不忘他的医学普及。   二、鲁迅学医对文学创作的影响鲁迅学医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不知不觉的,主要体现在对艺术方法、艺术风格和题材的影响上。下面试以小说和杂文为例分开论述。   (一)对小说创作的影响   早年学习解剖学所养成的一丝不苟、明察深思的科学态度,穷根究底、对症下药的工作方法,对鲁迅小说创作的表现方法有深刻的影响,这就是将如实地描写人生与改造人生的目的结合起来,对文学创作采取一种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绝不容许任何对生活的粉饰,对作品中人物的廉价的抚慰和宽容。他完全象一个娴于手术的老练的医生,绝不因病人叫痛而放弃手术的彻底性。例如,在《阿Q正传》中,鲁迅严厉地写出了阿Q的精神重负。阿Q无论在欢欣的时候或痛苦的时候,他的表现都是阿Q式的,都是束缚自己觉醒的一种精神状态。鲁迅后来在谈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特征时说:“他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试炼他们,不但剥去了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而且还要拷问出那藏在那罪恶之下的真正的洁白来。而且还不肯爽利的处死,竭力要放它们活得长久。”在我们看来,鲁迅现实主义也有这样的特点,象狂人、孔乙己、阿Q、祥林嫂、魏连受、子君、涓生,他们的灵魂都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拷问过。鲁迅的笔,宛如一把锋利无比的灵魂解剖刀,穿透各种人物的外表形象,开掘出人物灵魂深处的埋藏,表露出人物内心深处的风暴或波澜,矛盾和斗争。他对生活的开掘,常常深人到中国古老历史的最深层。《狂人日记》中的“吃人”道德,《阿Q正伟》的“精神胜利法”,它们所包孕的内涵,既是现实的,也是历史的、哲学的。   鲁迅在小说中常常不愿停留在对眼前生活的摹写,因为生活的底蕴有它发展的径路,就象人体解剖有自己的筋络一样,于是便追踪着生活的脉络,走向历史;又超越历史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走向哲学。#p#分页标题#e#   读鲁迅的小说,就象看医生给病人动手术一样,实在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给人剔肤见骨、追魂摄魄的震撼。   由于鲁迅能以医家的眼光看问题,所以他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在研究中国的国民性即民族性时,说到中国由于等级制度和阶级压迫,统治阶级意识和旧的文化传统,小农经济和异族人侵,遂使大多数人身上承受了各种各样的重压而变成“情神上的畸形。”(参见《鲁迅书信集•致尤炳析》)在生活充满缺陷的时代,指出那缺陷乃是第一位的工作,正如对病人来说诊断是第一位的工作。鲁迅作为一位有深厚医学功底的文学家,表现那个时代的“病态”和“畸形”,是他的拿手好戏。   于是,我们看到,鲁迅最初创作小说时,选材大多和医学有关。例如:他1918年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描写的是一位患了“迫害狂”的精神病人;《阿Q正传》里的阿Q,据现代医家分析,也是一位因社会重压而患了“轻度精神病”的变态人物;《长明灯》描写了一个被人认为“疯子”的年轻人,不顾封建势力的欺骗和迫害,坚持要熄灭象征旧传统的长明灯。   下面试以《狂人日记》和《白光》为例证之。   鲁迅的《狂人日记》,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对于“五四”时期进步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运动,都产生了划时代的重大影响,直到今天,仍然保持着它的耀眼的艺术光彩。小说主要通过狂人对周围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揭露“封建制度和礼教制度的弊害”。   小说的主人公狂人是一个真真实实的、具有独特性格的狂人。狂人时刻思考着,而且富于联想,这是狂人病态心理特征之一。他从怀疑别人“逼我自栽”想到“吃人肉”,从“吃人肉”想到“海乙娜”,又从“海乙那”想到狼,由狼想到赵家的狗和为他看病的医生,再由医生想到合伙吃他的大哥。狂人这种联想对于精神正常的人来说,根本不可能发生,然而对于狂人来说是符合他的思维活动规律的。狂人“语颇错杂”,他把徐锡麟写成“徐锡林”;把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所写的人肉可以治病的事说成是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把春秋时期易牙蒸子给齐桓公吃的故事,误记为给莱封吃。因此,狂人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念头,都带有明显的颠狂成份,都是一般颠狂者具有的心理特征。   从医学的角度来考虑,一个狂颠者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有它的来龙去脉,即使是极其奇妙的想象,也都可以从中寻找出未曾狂颠时的思想活动的痕迹来。狂人在发病之前,思想倾向比较进步,对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有所怀疑,有所揭露,但他的斗争得不到人们的支持,相反却遭到迫害,得了“迫害狂”的病。因此,狂人的性格,一方面具有一般狂颠者的心理特征,另一方面又透露出他的反封建精神;狂人的语言,句句是疯话,但又显示真理的光辉。由于鲁迅曾经学过医学,对于狂颠者的心理状态能够从医学的角度进行科学的剖析,因此能够真实地表现出狂人的这种心理状态。可以说,没有他早年学医的经历,就不会有这篇名作的问世。   1922年的《白光》,写出了主人公陈士成因落第而发疯的经过。他因第十六次县考落第而变得神经错乱。小说从主角看榜写起,“脸色越加变成灰白,从劳乏的红肿的两眼里,发出古怪的闪光”,“只见有许多乌黑的圆圈,在眼前泛泛的游走。”“他平日安排停当的前程,这时候又象受潮的糠塔一般,刹时倒塌。”刚进房门“却看见满眼明亮,连鸡也在笑他。”月光冷冷的照在他身上,无边的寂静包裹着他。一道由他思想幻化成的“白光”软软地来劝诱他,“不是也终于在这里吗?”他狂喜,恐惧,张惶失措。这道诡秘的“白光”,在黎明之前把他引到城外的万流湖里,连身后的衣裤也被剥光,赤条条地离开这个世界。   对这篇小说,唐搜作出了精辟的分析,充分肯定了医学知识对鲁迅创作的帮助:“鲁迅运用早年获得的病理学上的知识,以及自己对社会分析和精神解剖的稀有的才能,细致地描绘了他的主角……以集中的憎恨轰炸了这个吃人的制度”(唐搜:《白光》和《长明灯》)   (二)对杂文创作的影响   早在六十多年前,唐嫂在《鲁迅的杂文》一文中,就很中肯地指出过:“在南京矿路学堂里开始学取科学的方法,观察事情,分析事物;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里实习解剖学,以医学者的解剖态度,解释批判人生。这些教养,存储在他的每一个细胞里,使他的杂文愈见其泼辣,深刻,令人信服地发挥战斗作用。”“鲁迅是学医出身的,一枝‘金不换’,对他正无异于解剖刀,他栩住了,仔细地分析,疏解,批判。并不立刻致人于死命,却要细细地碎割……因此,鲁迅的杂文往往是极多顿挫的,旁敲侧击,常能收匹马轻取之效。”总之,学医培养了他科学的精神和敏锐的洞察力,使他能一针见血地指出论敌的要害。同时,层层剖析,将论敌批驳得体无完肤。“泼辣、深刻”,“极多顿挫”,是学医对鲁迅杂文创作风格的最鲜明的影响。《“友邦惊诧”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春末闲谈》等名篇,都充分体现出了鲁迅杂文的这一特点。   在本节中,笔者想重点论述的是,鲁迅怎样通过对医学知识的辩证运用,加强了杂文战斗的锋芒和克敌制胜的威力,使文章更有说服力,更有可读性。下面试分类说明。   一是番迅常用病理学上的名词和术语来打比喻,通俗易谧.形象生动,增强了表现力。这类例子随手可拾。例如: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坟•写在<坟>后面》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p#分页标题#e#   《且介亭杂文•序言》即使是动物,也怎能和我们毫不相干?青蛙的脚上有一个霍乱菌,蚊子的唾液里有两个疟疾菌,就说不定会钻进谁的血里去。   《杂论管闲事•做学问•灰色等》不错,比起高大的天文台来,“杂文”有时确很象一种小小的显微镜的工作,也照秽水,也看浓汁,有时研究淋菌,有时解剖苍蝇。从高超的学者看来,是渺小、污秽,甚而至于可恶的,但在劳作者自己,却也是一种“严肃的工作”,和人生有关,并且也不十分容易做。   《集外集拾遗•做“杂文”也不易》我的坏处,是在论时率不留面子,贬锢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时宜不合,盖写类型者,于坏处,恰如病理学上的图,例如是疮疽,则这图便是一切某疮某疽的标本,或和某甲的疮有些相像,或和某乙的疽有点相同。而见者不察,以为所画的只是他某甲的疮,无端侮辱,于是就必欲制你画者的死命了。《伪自由书•前记》   二是运用医学知识来类比说明道理。在《准风月谈•由聋而哑》里,作者写道:医生告诉我们:有许多哑巴,是并非喉舌不能说话的,只因为从小就耳朵聋,听不见大人的言语,无可师法,就以为谁也不过张着口呜呜哑哑,他自然也只好呜呜哑哑了……但绍介国外思潮,翻译世界名作,凡是运输精神的粮食的航路,现在几乎都被聋哑的制造者们堵塞了,•‘•…他们要掩住青年的耳朵,使之由聋而哑,枯涸渺小,成为“末人”,非弄到大家只能看富家儿和小瘪三所卖的春宫,不肯罢手。   此文运用医学上“由聋致哑”的知识,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国民党当局大搞文化封锁,制造文化沙漠的卑劣勾当和险恶用心。   三是通过对医药知识的介绍来揭示客观规律。   他在《南腔北调集•经验》中写道:古人所传授下来的经验,有些实在是极可宝贵的,因为它曾经费去许多牺牲,而留给后人很大的益处。   偶然翻翻《本草纲目》,不禁想起了这一点。   这一部书,是很普通的书,但里面却含有丰富的宝藏。自然,捕风捉影的记载,也是在所不免的,然而大部分的药品的功用,却由历史的经验,这才能够到这程度,而尤其惊人的是关于毒药的叙述。我们一向喜欢恭维古圣人,以为药物是由一个神农皇帝独自尝出来的,他曾经一天遇过七十二毒,但都有解法,没有毒死。这种传说,现在不能主宰人心了。   人们大抵已经知道一切文物,都是历来的无名氏所逐渐的造成。建筑,烹饪,渔猎,耕种,无不如此:医药也如此。这么一想,这事情可就大起来了:大约古人一有病,最初只好这样尝一点,那样尝一点,吃毒的就死,吃了不相干的就无效,有的竟吃了对症的好起来,于是知道这是对于某一种病痛的药。这样的累积下去,乃有草创的记录,后来逐渐成为庞大的书,如《本草纲目》就是。而且这书中所记,又不独是中国的,还有阿刺伯人的经验,有印度人的经验,则先前所用的牺牲之大,更可想而知了。   《本草纲目》总结得出的结论,特别是关于毒药的结论,付出的代价是很大的。关于这一点,鲁迅在《伪自由书•推背图》里写道:“……得到这一个结论的时候,先前一定经过许多苦楚的经验,见过许多可怜的牺牲。本草家提起笔来,写道:砒霜,大毒。字不过四个,但他却确切知道了这东西曾经毒死过若干性命的了。”四是用医学知识来解释人们不易明白的社会现象和文学现象。   1927年9月,鲁迅在广州作了一次著名演讲,即《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从这篇精彩的演讲稿中,可以分明看出鲁迅渊博的医学知识及这种学识对他创作的极大帮助。不妨摘选几段:五石散是一种毒药,是何晏吃开头的。五石散的基本,大概是五样药:石钟乳,石硫磺,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另外还配点别样的药……那时五石散的流毒就同清末的鸦片的流毒差不多,看吃药与否以分阔气与否的。现在由隋朝元方做的《诸病源候论》的里面可以看到一些。据此书,可知吃这药是非常麻烦的,穷人不能吃,假使吃了之后,一不小心,就会毒死。先吃下去的时候,倒不怎样的,后来药的效验既显,名日“散发”。倘若没有“散发”,就有弊无利。因为吃了之后不能休息,非走路不可,走路才能“散发”,所以走路名日“行散”。比方我们看六朝人的诗,有云:“至城东行散”,就是此意。后来做诗的人不知其故,以为“行散”即步行之意,所以不服药也以“行散”二字入诗,这是很笑话的……吃了散之后,……因为皮肉发烧之故,不能穿窄衣。为预防皮肤被衣服擦伤,就非穿宽大的衣服不可。现在有多人以为晋人轻裘缓带,宽衣,在当时是人们高逸的表现,其实不知他们是吃药的缘故。一班名人都吃药,穿的衣服都宽大,于是不吃药的也跟着名人,把衣服宽大起来了!还有,吃药之后,因皮肤易于磨破,穿鞋也不方便,故不穿鞋袜而穿履。所以我们看晋人的画像或那时的文章,见衣服宽大,不鞋而履,以为他一定是很舒服,很飘逸的了,其实他心里都是很苦的。   五是运用医学知识进行巧妙的推理,妙趣横生。   《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是一篇揭露、抨击国民党反动派宣扬“中庸之道”为其法西斯统治遮羞的战斗性很强的杂文。其中对“孔夫子有胃病”的推理,妙趣横生,在令人忍俊不禁中狠刺了敌人。他从孔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为了容易消化,“不撤姜食”是“省不掉暖胃药”,推测出孔子是得了胃病。为什么呢?请看下面这段分析:倘说:坐在家里,不大走动的人们很容易生胃病,孔子周游列国,运动王公,该可以不生病症的了。那就是犯了知今而不知古的错误。盖当时花旗白面,尚未输入,土磨麦粉,多含灰沙,所以分量较今面为重;国道尚未修成,泥路甚多凹凸,孔子如果肯走,那是不大要紧的,而不幸他偏有一车两马。#p#分页标题#e#   胃里袋着沉重的面食,坐在车子里走着七高八低的道路,一颠一顿,一掀一坠,胃就被坠得大起来,消化力随之减少,时时作痛;每餐非吃“生姜”不可了。所以那病的名目,该是“胃扩张”;那时候,则是“晚年”,约在周敬王十年以后。推定虽离奇,但并非无稽之谈。言之成理,分析成据,信笔写来,令人折服。若非医家,岂能出如此妙论?这段幽默的文章,不仅十分形象地活画出了孔子晚年栖栖逗逞东奔西颠的狼狈相,且于诙谐之中巧妙而尖刻地抨击了出卖国家主权换取美国剩余物资的可耻行径,也给国民党反动派大搞“尊孔”一记响亮的耳光。鲁迅的医学功底在此又大大发挥了作用。   六是运用医学知识揭礴了封建社会的凶残、愚昧。   鲁迅逝世的前一年,在一次大病后写了《病后杂谈》:也还是为了生病的缘故罢,这时就想到了人体解剖。医术和虐刑,是都要生理学和解剖学知识的。中国却怪得很,故有的医书上的人身五脏图,真是草率错误到见不得人,但虐刑的方法,则往往好象古人早懂得T现代的科学。例如罢,谁都知道,从周到汉,有一种施于男子的“宫刑”,也叫“腐刑”,次于“大辟”一等。对于女性就是叫“幽闭”,……那办法的凶残,妥当,而又合乎解剖学,真使我不得不吃惊。但妇科的医书,几乎都不明女性下半身的解剖学的构造,他们只将肚子看作一个大口袋,里面装着莫名其妙的东西。   这段文字,作者运用他解剖学上的知识,对中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凶残,进行了人木三分的鞭挞,对医学上的愚昧、不求上进也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因为能以医学家的眼光来看问题,就更内行,更有力,他的优愤也更加深广。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