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学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解剖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解剖学

人体解剖学教学方法实践

一、直观的教学方法

解剖学是一门具有特别强的实践性以及直观性的学科,与实践和直观的教学手段紧密相连。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与直观教学法息息相关。合理充分的运用教具可以加强理论课的直观力度,例如,可以运用投影、幻灯、电教录象、多媒体、挂图等教具,可以把人体器官或者结构与抽象知识结合在绘图上,使学生增加对器官的感性认识。要想使教学效果更好,还可以依据讲解内容配合板书图示。所以,人体解剖学的基本技能之一就是可以很好的在黑板上绘制出器官的平面图。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活体演示,例如结合教师本身的器官、神经、骨性以及肌性标志等等。经过运用以上方法,可以使学生增加学习兴趣,并提高感性的认识,使其理解加深和记忆加强,在此基础上,不仅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遇到问题可以很好的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举例的教学方法

通常学生不爱学习解剖学,因为解剖学需要学生记的东西比较多,学生会感到困难,产生厌学的心理。所以,作为解剖学的教师,应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学生对解剖学产生兴趣,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举一些比较生动活泼的例子,这样不仅能够增加表达效果,还可以增加说服力,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不仅如此,举例说明还可以使比较复杂的事情简化易懂,便于理解。教师在教学理论中,讲解的内容必须善于利用实例。在对大脑皮质的语言中枢进行讲解时,可以运用失语症或失读症这些实例,还能够把语言中枢和外语学习中的"四会"进行联系。实践证明,运用临床实例可以很好的引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阑尾的根部体表投影点和阑尾炎的触诊之间的联系,其坠入异物由右主支气管的形态特点来决定。

三、归纳的教学方法

人体解剖学需要掌握的概念内容非常多,信息量很大,其是医学的入门课。值得重视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怎样才能使学生能够很好的处理记忆和信息量的关系。复杂的人体结构致使解剖学的专业名词非常多,在当今的医学中大约有1/3以上的名词是来自于解剖学,这增加了初学者的学习难度,不过只要能够认真仔细的观察和分析,就可以归纳和总结出许多规律。在解剖学中教师应帮学生找到其不同,分析出知识理论的规律,应起指导作用。因此,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学生增强记忆力。第一,上课之前应在表格中填入有功能或位置管理的结构设计;第二,在讲课时应运用板书在黑板的得当位置设置功能和信息项目;第三,在讲课过程中应该一边讲一边写,在黑板上做出表格,利于学生记忆并做笔记。

四、复习巩固的教学方法

阅读全文

中职解剖学教学德育渗透探析

摘要:文章对如何在中职解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进行了探讨,首先提出了在中职解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原则,随后提出了相应的渗透策略,包括从学生的专业出发,凝练德育教育主题;从解剖课程出发,挖掘德育教育内容;从学情出发,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中职;解剖学;德育

德育渗透是指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利用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伦理等思想品德的教育[1]。现代的职业教育要培养出职业素养健全的学生,不仅是停留在技能水平的掌握方面,也不是将培养责任和培养任务交给德育课程的教师。解剖学属于医学基础形态学科,是一门直观性很强的科学。而普通的医学专业课教师并非专业的德育课程教师,如何在解剖学的授课过程中,根据授课课程的要求以及学情情况,挖掘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将教材之外的德育教育内容渗透进来,使得德育教育既不生搬硬套,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在中职解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原则

任何的教育形式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方法,在中职解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既有教育方式方法的共性,而根据教学内容、时代需求以及学情的不同,又有其特殊性,在中职解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应遵守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一)德育教育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对于中职解剖学课程的教师,传授本学科的知识是其主要责任和任务,但也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将德育教育纳入到该课程的教育目标上来。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不能盲目地将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共道德内容进行随意的选取[2]。德育教育内容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学生的德育成长,随着年龄段的增长,呈现出阶段性、渐进性等特征。中职学生处于青春期,是个人德育成长过程中的成熟阶段[3],其思想、行为较为活泼,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初步形成,对自身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调控能力。但中职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难以抵挡不良诱惑,容易误入歧途。因此,教师在中职解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时,要选取与学生年龄段相符的内容。

阅读全文

医学检验专业解剖学教学

一、计算机辅助教学

在解剖学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有些内容抽象复杂,实验标本不足,有些标本不便观察等问题,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很好地帮助教师解决这些问题。计算机教学能以其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现在的教学软件中,不仅仅包含文字与图画,更有声音、图像及动画,这就使得学生们不仅可以直观的看到外部结构,标本的内部结构也清晰可见,学生们的学习可以更直观、更轻松。目前,有一些院校利用三维立体重建,这一技术可以直观的显示人体三维结构,大大减小了解剖学教学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然而,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结构的一门科学,需要大量的尸体标本进行学习,计算机技术只是作为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不能完全替代观察尸体标本。

二、善用启发式教学法

所谓启发式教学,即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双向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非常广泛。在进行一个新知识内容教学之前,教师可以进行导课活动,这样可以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运用各种方式。例如设问法、比较法、讨论法等等。启发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助于提高解剖学的教学质量。

三、针对不同专业因材施教

不同专业对于解剖课的要求不同,课时及教学大纲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针对不同专业因材施教。例如笔者执教的医学检验班,解剖学课时相比临床班大大减少,对检验专业学生的要求也不是很高。因此,在制定教学大纲过程中,要善于取舍,删去一些与检验专业联系不大或应用不多的内容。着重讲述与专业相关的内容,做到少而精。如果一味的生搬硬套,就难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密切联系临床病例

阅读全文

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探索

一、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概述

(一)人体解剖学的教育现状

目前,国内医学教育中,人体解剖学是医学发展的支柱型学科,其主要教育目的在于学生思维能力、操作能力以及技术能力的锻炼。采用的解剖学教材有国家统编规划教材、区域性协编教材以及自编自用教材三大类,教学质量评价以理论考试为主,实验考试为辅,注重学生人体结构、标本认证的知识掌握。

(二)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就人体解剖学的实际情况而言,首先,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内容学科性太强,对学生的专业性要求很高,不满足医学基础学科的教学特性。例如,影像教学或标本的使用理论性太强,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掌握;学生进行预习时,容易因为内容偏难而收效不高;在实验课上,学生容易因为无法融会贯通理论知识而进行错误的实验学习。因此,人体解剖学在教学内容上的教学改革十分必要。其次,人体解剖学的教学知识传授上片面注重学生系统解剖学理论的学习,忽视学生局部解剖学的学习,不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人体解剖学教学在知识结构安排上的教学改革刻不容缓。最后,人体解剖学的教学模式多为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而人体解剖学的师资水平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综合素质不强,对于学生后期临床医学的学习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人体解剖学在教学模式或师资队伍建设上的教学改革举足轻重。

二、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的设想原则及设想要点

(一)设想原则

阅读全文

解剖学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摘要:

《解剖学》作为临床医学的重点科目,对其进行了一系列包括教学方法、教学设备、教学理念等的全方位改革。着重从教学方法的角度,联系临床经验、新的教学方式,对《解剖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及其效果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关键词:

《解剖学》;教学方法;教学设备;教学理念

虽然高校扩招使解剖学人才的供给不断增多,但也导致《解剖学》教学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比如解剖理论知识与手术过程严重脱节、学生不认真学习、现有的教学方式落后等问题,已无法满足大批培养解剖学人才的需求。因此,众多高校纷纷采取了改革《解剖学》现有教学方法的策略。本文试从各个角度探析改革效果,从而为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培养更多专业的解剖学人才。

1采取新型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解剖学》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采用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讲解方式基本为重复和堆砌教材中的内容,毫无新意,无法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此教育模式下,无法培养学生对《解剖学》的兴趣。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教学方法改革中的关键内容之一。教师应改变课堂教学方式,采取以学生为主、教师适量引导、自主讲学、课上辩论的方式。通过学生自主讲学的方式,可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此外,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时,所用的方式应该是新鲜、活泼、生动的,要将课本与实际案例结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高校应采用项目训练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实际操作,从而自主发现、解决问题。在高校教学中,部分高校利用网络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将教学资料、相关著作上传至校园网,方便学生查缺补漏,这既满足了个性化需求,还满足了共性化需求。在网络教学环境中,学生可在网络中自行查找学习中可能会用到的相关专业知识,从而发现自身的不足。

阅读全文

临床医学系统解剖学优化

摘要:

“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需要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在临床医学专业的系统解剖学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立和谐师生关系,采用巧学妙记、形象比喻、理论联系实际等丰富的教学方法,弘扬“以人为核心,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教学科研并重提高教师素质,教学相长,旨在培养专业知识扎实、技术过硬、以人为本、富有创新能力的医学合格人才。

关键词:

系统解剖学;临床医学;教学改革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医疗技术的进步,人口老龄化带来了许多新问题。“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需要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高素质医学人才,这对医学人才的知识结构、临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构建符合临床医学专业知识结构需要、符合高等医学教育特色的教学体系,如何培养具有专业知识扎实、技术过硬、以人为本、富有创新能力的临床专业合格人才,成为亟待思考与解决的问题。解剖学是医学科学中的基础课,是医学生的必经之路。清代解剖学家王清任的“著书不明脏腑,岂非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盲子夜行”,阐明了只有理解和掌握了正常人体的结构,才能正确判断人体的正常与异常,区别生理与病理状态,从而进行正确的诊断与治疗。在临床医学专业的系统解剖学教学过程中,以兴趣为导向,丰富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融入人文教育,循序渐进提升整体教学水平。

1端正心态,激发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学习,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兴趣,学生才会积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并以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去获得必要的知识。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激发其强大的学习动力。解剖学对于每一个刚刚踏进校门的大学生而言,既新奇又神秘。这门课程需要接触用福尔马林处理的标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忍受视觉、听觉、嗅觉感官的震撼冲击与不良刺激,有些同学对标本产生了恐惧、排斥心理[1,2]。因此,我们收集了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详细介绍标本来源、清洁和保存的主要操作过程,介绍福州三山陵园、台湾慈济大学等医学机构对遗体捐献的清明追思活动。学生通过观看台湾慈济大学“实习医师模拟手术课程”启用典礼的视频,心灵得到了净化,学会感恩,敬畏生命,明白了遗体捐献者大爱无言,以自身躯体为标本,作为医学生探索医学奥妙征程上的铺路石,是医学生的“大体老师、无语良师”,激发自身作为一名未来医护人员的神圣使命感,树立为医疗事业做贡献的坚定信念[3]。通过“耳听百篇不知亲眼一见,眼看数篇不如亲手操作一篇”,激励他们克服不良的心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阅读全文

超星学习通的解剖学翻转课堂运用

摘要:在移动网络普及、5G网络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利用超星学习通,在原有线下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线上平台辅助教学,做好学情分析与教学准备、课前预习材料制作与发布、课堂中知识内化以及课后反馈与形成性成绩评价,研究利用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的有效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基于超星学习通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是解剖学教学方式改革的有益尝试。

关键词:超星学习通;解剖学;翻转课堂

人体解剖学属于形态学科,有着很强的直观性和实践性,与生理学及病理学等相关基础学科联系紧密,是医学生基础课程的基石。然而,解剖学存在授课内容多、教学时间短的问题,因此不断地在教学中摸索和总结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以及考核评价机制,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基本形成了“基于网络、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集中学习为辅、师生交互良好的”学习和教学模式,并成为实现翻转课堂的有效手段,形成了“互联网+”下的翻转课堂。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突破传统课堂局限,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使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发生转变,课程教学以及管理模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学科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中。超星学习通App是一种面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网络移动学习专业平台,具有消息通知、在线签到、直播、在线投票、发放调查问卷、课中及课后评分、批改作业、主题讨论等丰富的交互式功能,可以实时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成绩,教师可以利用超星学习通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1]。利用超星学习通,改革解剖学课程教学模式,在原有线下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线上平台辅助教学,拓宽教学互动模式,并使移动学习变为现实,也可使教师能够详实地获得学生学习数据,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案,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1学情分析与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是教师为了有效教学而开展的对影响学生学习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内的有关因素的诊断、评估与分析。其中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认知能力和知识储备,非智力因素则指学习氛围、兴趣等影响学习活动的因素[2]。学情分析是教学研究的重要基点,也是开展因材施教的重要依据,可以为教师开展高质量教学提供科学的信息和依据,顺学导教。基于超星学习通等网络平台的翻转课堂,需首要了解学生有无自主学习基础,接触网络及相关平台的程度。制作调查问卷,围绕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方面设置问题。具体包括:是否满意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对所学专业感兴趣程度如何;对即将开始的课程学习有没有信心;对手机和其他网络设备的依赖程度;使用手机或电脑看视频、交流、玩游戏等所占时间比例;有没有预习的习惯;边上课边思考还是课后统一解决遇到的问题等。可以通过多种校内网络教学平台提供学习基本资料,包括教案、讲稿、PPT等,图书馆全天开放,校园内是否无线网络全覆盖,教学资源需满足学生查找资料。从学情分析入手,对教学基本情况以及学生需求进行了解,针对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制定教学策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对于医学生来说,解剖学通常是大一新生第一学期就要学习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学习方面,大学和高中具有较大的差异,不论是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及学习目标都发生了变化。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新生跟不上课堂节奏的情况,课堂参与度不够。还有随着课余时间增多,不会合理安排时间的情况,都是新生不适应学习变化的表现。另外,有学者指出,目前大一新生的专业认同感较低。专业认同感直接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以及后续课程学习等学业发展。因此,在翻转课堂的设计中,要通过学情分析与教学准备环节,争取充分了解学生有关情况。掌握新生的心理状态,不仅对解剖学课程学习至关重要,还对于其他后续课程的学习也有重要意义。入学适应是每位新生都可能面临的问题,在翻转课堂中,融入多元化的引导与支持是促进大一新生尽快适应新环境的关键举措。在翻转课程的后续环节,可以具有针对性地提高医学专业大一新生的专业认同感,增强学习适应能力。开展操作性高的干预方案,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性,为后续环节做好准备。

2课前预习材料制作与发布

学生在课前利用超星学习通对课程内容进行提前预习,包括:课程目标、学习重点和难点等。布置导学问题,力求设置开放式问题,要求学生利用预习所收集的资料,完成任务,并且可以设置针对预习内容的小型测验,按时间完成并提交。通过对平台中课程门户模块的建设,使学生第一时间了解课程学习目标、课程标准、授课进度、考核标准、教材信息及教师基本情况等内容。通过对章节模块中电子教材的建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及课程PPT等任务点的发布、章节测试的布置等,使学生在课前利用超星学习通对课程内容进行提前预习。在任务点中设置章节重要知识点的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资源拓展。特别是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也是容易让大一新生接受并提高学习效率的工具。在这一阶段,对于解剖学来说,可以自然融入“思政”元素。解剖学课程中,会陆续接触到许多器官标本以及大体标本等,以遗体捐献的无私奉献精神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平台上提交感言等,激发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结合解剖学相应知识点,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相关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学生岗位胜任力以及责任感。例如:在运动系统知识的学习中,可以准备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视频材料。从生活中的现象,引入介绍椎间盘脱出症的发病诱因,进一步介绍发病原因以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和相应的治疗措施、预防措施,从而向学生传递大健康理念。呼吸系统讲到肺,着重提到新冠肺炎,让学生们提前准备,在后续课堂上或者课下主题讨论环节,组织讨论新冠肺炎的发病、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引导学生正确认知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科学预防,生命至上。并宣讲抗疫过程中涌现的英雄人物和事迹。在教学设计中,专注教学内容和呈现形式,将课程体系进行筛选、铺排,深入课程,将一个个知识点抽丝剥茧,深挖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提升相结合,重新赋予课程的质感和重量。

阅读全文

运动解剖学教材管理

 

由吴环成、王景贵、卢义锦主编的体育专业专科教材《运动解剖学》,2006年6月被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2008年1月出版。此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运动解剖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   一、《运动解剖学》教材的前期编写工作   《运动解剖学》的前身是《人体解剖学》,1989年3月由卢义锦、陆载余、黄德鹏、赵润梅、陈绰如、张铭娥、吴环成等7名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按细胞、组织和系统的顺序编写,全书含8篇26章,34.4万字[1]。教材经国家教委第二届全国高等师范院校体育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步标教授审定。教材出版后,首先在中南、西南高等专科学校体育专业使用,反映良好。由于教材紧密结合专科学校体育教学实际,填补了我国专科层次《人体解剖学》教材的空白,出版发行不久,就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协作区以外的学校也纷纷要求购买此书。鉴于这种情况,协作区于1994年将书稿重新修订,并向国家教委送审并获得通过。1994年5月,国家教委下文确定《人体解剖学》为正式教材[2-3]。   1998年教育部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二三年制体育教育专业学科课程方案》。为促进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教材建设,培养口径宽、素质高、能力强、适应广的新世纪中、小学体育师资,以邓树勋教授为主的编委会于1999年11月在桂林召开包括《人体解剖学》在内的34门教材、200多位作者参加的编写会议。由于原《人体解剖学》作者有的年事已高,有的离开了师范院校,所以,这次《人体解剖学》教材修编的作者为卢义锦、吴环成、吴忠义、张绍强、张丽玉等5人。针对专科体育教育发展过程中注重发展学生人文和技能素养要求,《人体解剖学》课程学时一度减少的特点,这次修订对教材内容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删除了细胞学,把组织学中与骨、肌肉、神经有关的内容安排到相关章节,把内脏、心血管整合为“人体运动的供能系统”,神经、感官、内分泌整合为“人体运动的调节系统”,把人体的发生、生长、发育与衰老作为第四篇,全书由过去的8篇26章,调整为4篇17章,22.7万字。教材经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通过,于2000年7月第三版第三次印刷[4]。   《人体解剖学》教材的编写,一开始就是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和国内著名专家的指导下进行的,起点高、创意好,前瞻性强,为以后成为国家级规划教材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运动解剖学》国家级规划教材的编写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体育事业的繁荣,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编写反映体育科学特征,符合“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体现体育课程改革的高等学校专科《运动解剖学》教材,已成为培养当代体育专业人才的当务之急。2005年12月,广西师大出版社再一次组织吴环成、王景贵、吴忠义、周卫平、张丽玉、卓杰先、王芳媛等人,以我国专科教育课程培养新目标为出发点,结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形势,参考教育部2003年7月公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和2004年7月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相关课程的内容与要求,对2000年7月第3版第3次印刷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二、三年制体育教育专业教材《人体解剖学》从教材体系、内容,到编写体例进行了全面更新修订,并更名为《运动解剖学》,教材对一些带有争论性的内容作了妥善处理。如“环节受力分析法”,在发挥其核心思想正确性的同时,对“一致快”、“一致慢”中的“快”和“慢”进行了定义,增进了这一理论的科学性。教材以“链接”的形式介绍与《运动解剖学》教学内容有关的新理论、新方法,适当扩大学生视野。全书共10章,20.7万字[5]。由于教材前期基础较好,后又结合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反复修改、锤炼,2006年8月第四版第一次印刷出版后,被推荐进入“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2006年10月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2007年3、4月间,根据编委会意见,以对国家级规划教材高度负责的精神,《运动解剖学》作者从思想到内容、从文字到插图、从栏目到思考题对教材又作了再版前的修订,再一次把“人体生长与发育”写入教材。全书共11章,20.9万字,2008年1月第五版第一次印刷[6]。经过修编的《运动解剖学》,在体系上体现了我国体育教育与体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教材内容反映体育运动与体育科学的发展,教材编写形式与知识的难易度与深广度的呈现具有专科教育层次的特色,能够适应专科教学的要求。这次修订的《运动解剖学》教材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3方面:   1.较好地处理了人体宏观结构与微观结构在教材中的体现在描述骨、骨骼肌、神经系统宏观结构的同时,较为详细地叙述了骨、骨骼肌以及神经元的微观结构,使教材知识体系更趋合理,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更加饱满。围绕新世纪体育专业专科层次教育培养要求和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在教材内容上既注重人体宏观、微观结构的科学性,还注重专科层次对知识、方法、技能以及人体实用性知识的需要,强化《运动解剖学》与体育运动实际的联系。   2.增设“链接”栏目专科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是培养为中小学体育和社会各方面体育服务人才的层次。因此,专科《运动解剖学》教材既要有一定深度,还要有充分的新颖,绝对不应是本科教材的缩写或改写。针对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专科学生的知识起点和知识接受程度以及专科教学的课程培养目标和课时安排,删除繁、难、偏、旧内容,结合有关知识点,“链接”新颖、趣味和实用内容,使教材可读性更强。   3.引入“近侧环节”运动概念关节都由远侧环节和近侧环节组成。以往的《运动解剖学》,对远侧环节及其运动叙述较为明白,而对近侧环节的运动却知之甚少,新版《运动解剖学》弥补了这一不足。   4.增加运动对人体各器官形态结构的影响尽管这一内容研究资料较少,比较难写,但为了使教材内容体现运动人体科学研究和体育运动发展的新进展,作者大量收集国内外这方面的研究材料,增加了运动对人体各器官形态结构的影响这一内容。如强调淋巴系统的免疫结构,介绍运动对内脏器官形态结构的影响,介绍运动对心血管、神经、感官的影响。#p#分页标题#e#   三、编写体会   《运动解剖学》编写历时20年,经历了5次改版,其体会颇多。 体会之一是,教材的修编,要与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相适应。20年前,在专科学校体育专业普遍使用本科教材的情况下,有一本能供专科使用的解剖学教材,大家就能感到满足。而当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扩招以后,中小学体育师资变得相对饱和,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已不仅仅是体育教师,更多的是需要有一技之长的、有现代科学技术文化的体育人才。高等学校主动适应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对体育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广适应、强能力、重创新”的要求,落实到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上,就是公共基础课课时增加,体育技术课课时增加,而解剖学等学科课程课时减少。这时,解剖学教材如不删繁除旧,肯定得不到广泛认可。   体会之二是,要紧扣运动主题,突出《运动解剖学》的运动特色。作为给体育专业学生打基础的一门学科课程,仅让学生了解人体结构是不够的,还应该了解人体运动的基本理论[7-9],才有利于指导体育活动的正确开展。因此,教材在“绪论”中讲授“人体的基本面、基本轴”时,就及时指出,运动环节绕关节的基本轴转动,基本面是环节运动的空间;在骨连结中讨论“关节的运动”时,先明确环节是关节运动的表达者、体现者[10],关节有近侧环节和远侧环节之分[3],再结合运动实例,进一步明确每一关节的两个环节绕关节的基本轴在基本面内进行的屈伸,收展与旋转。而在编写肩肘腕,髋膝踝关节以及脊柱的运动时,突出强调各关节的运动特点。这样一来,学生就基本能够用解剖学的眼光,认识体育运动中人体各环节的运动。有了这些作基础,找出环节运动时工作的肌肉,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这些工作的肌肉所需要的养料、氧气的运输,代谢产物的运输,以及指挥这些肌肉工作的神经传导路等方面的知识,只要教材提出这个问题,学生都有兴趣去思考、钻研并掌握。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