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政策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节能减排政策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节能减排政策

纺织企业节能减排状态及政策建议

 

一、纺织企业节能减排面临的困境   1.中小纺织企业节能减排面临的实际困难   被调查企业中,83.87%是总资产5000万元以下的中小纺织企业。调查显示,大部分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节能减排制度,如只有能源消费统计与报告制度超过半数企业建立(51.61%),其它如年度节能减排计划、节能减排考核制度、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空气质量检查制度均未超过半数企业建立。分析以上成因,61.29%的企业成因之一是“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可见相对一部分企业还是有着节能减排社会责任意识。但从制度的实施保障来看,大部分企业的经济势力薄弱,财力上没有充足的资金进行技术引进或研发,人力上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短缺。从经济成因来看,67.74%的企业认为是“水、电和原料价格不断上涨的压力”,而48.39%的企业认为是“节能减排收益明显大于节能减排成本”,只有29.03%的企业认为是“上级要求”。综上,纺织企业节能减排制度建设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人力、财力保障严重不足,因为即便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节能减排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技术与服务市场缺陷严重影响节能减排的实施效率   从“目前节能减排面临的主要问题”的调查结果看,58.84%的企业认为“缺乏行之有效的新技术和新材料推广交流平台,无法准确及时了解和选择节能降耗技术产品”。选择“市场上的清洁生产技术成熟度不高,无法真正让企业环保生产”的企业有9.68%,选择“节能减排生产设备及售后服务良莠不齐,无法辨别”的企业有12.90%,选择“节能减排设备投资较大,需要高额担保,银行放贷不积极”的企业有9.68%,这些情况都反映了目前浙江纺织企业节能减排的市场条件很不成熟。从纺织企业对节能减排服务企业的期望来看,67.74%的企业认为应“提高节能降耗相关技术的科技含量,以大幅度降低企业的能耗”。其他选择“降低产品价格”的企业有45.16%,选择“提高服务水平”的企业有51.61%,选择“提供有效的交流平台”的企业有54.84%。这说明不仅市场上节能减排技术的科技含量不高,与价格不相称,服务水平也不高   3.有效激励政策的缺失导致企业节能减排积极性不高   弥补市场缺陷是政府经济刺激政策的重要职能。但从调查的结果看,由于激励政策的严重缺失或政策透明度严重不够,致使企业节能减排项目的开展不足。调查表明,只有41.94%的企业实施过清洁生产项目。而在实施过清洁生产项目的企业中,有30.77%的企业“不知道有这方面的补贴”,30.77%的企业认为“根本没有这方面的补贴政策,所以不用申请”,23.08%的企业认为“有这方面的补贴政策,但没有申请上”,只有15.38%的企业认为“有这方面的补贴政策,并获得了补贴”。   二、现行财税政策在促进纺织企业节能减排方面的不足   1.财政支出方面   ①节能减排基础设施的财政投资严重不足。在浙江许多纺织工业产业集群区,如绍兴、萧山的化纤织造产业区,诸暨、义乌的织袜产业区,海宁的经编产业区等,政府虽然注重对交通运输、水电供应、信息通讯、商业服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但对于集中排污治污设施、共性技术研究基地等有利于提升整个纺织产业园区节能减排效率的基础设施建设却严重不足。   ②大部分企业很难受惠于目前的节能减排财政支出政策。目前对于纺织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技术的财政支持,普遍采取税收减免或贷款贴息的形式。但从对“政府应对纺织企业节能减排采取哪些激励政策(可多选)”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74.19%的企业认为应“直接给予补贴”,高于选择“所得税减免”(41.93%)和“贷款贴息”(38.71%)。可见大部分纺织企业比较倾向于接受现金直补形式;而由于整个纺织行业利润率较低,故选择“所得税减免”的比例较低;民间资本的充足与商业贷款的繁琐使得选择“贷款贴息”的比例也很低。所以政府选择合适的财政激励政策对于有效激发纺织企业节能减排的积极性非常重要。   ③各级财政之间在治污方面的事权和财权划分不清晰。纺织企业对大气、水的污染往往超出企业所在地的范围,所以对纺织企业节能减排的公共产品受益范围往往不局限于企业所在地区。特别是针对跨界污染的防污与治污问题上,地区财政之间以及上下级财政之间的事权与财权界定不清,加上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地方财政在治理纺织企业污染的支出严重不足。   2.税收方面   ①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对于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缺乏有效激励作用。现行激励企业节能减排技术进步的税收政策主要是通过所得税减免、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加速折旧以及投资抵免等形式。激励的重点是研制开发出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并实现成果转让取得收入之后。这些政策对于软件、电子等高新技术企业具有较大的激励作用,但对于一般的中小纺织企业却难以享受到这样的优惠政策。由于中小纺织企业人才缺乏,承受技术研发失败的风险能力差,所以大都选择购买技术,技术开发费的加计扣除和投资抵免很难享受到。另外,受资金与人才的制约,对国外纺织技术引进的税收优惠也很难享受到。   ②现行环保税制安排不利于有效支持纺织企业节能减排。对于纺织行业较为严重的大气、水和噪音污染行为,缺乏环境污染行为税的有效控制。虽然排污收费制度也能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但由于收费标准人为控制严重,且时常发生有关部门挤占挪用、排污企业恶意拖欠现象,所以各级财政都将其列为预算外资金。这样不能保障地方财政有稳定的预算资金用于支持纺织企业节能减排项目的开展。而且,现行政策规定排污费只用于工业污染的末端治理,不能用于支持企业的节能减排项目,即不能用于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源的产生。所以,建立强制性、稳定性的排污行为税制度,对于有效激励纺织企业节能减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p#分页标题#e#   ③现行产品税和消费税的安排也不利于有效激励纺织企业节能减排。对于能耗大、生产噪音大或原料浪费严重的纺织印染生产设备,对消费者健康有害的纺织品,缺乏相应的产品税(或消费税)的课征或生产禁令。因为这样的设备或纺织品往往技术含量极低,价格便宜,所以如果不课以重税或禁止生产的话,会严重挫伤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的纺织企业的积极性。   三、提升浙江纺织企业节能减排水平的财税政策建议   1.财政支出方面   ①政府投资。其一,淘汰落后产能,进行重点节能减排技术扶持。针对浙江纺织企业分散,企业规模偏小的现状,一方面,应坚决淘汰小纺织、小印染等节能减排效率低的落后产能;另一方面,应在组织实施纺织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过程中严控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盲目扩张。地方财政应在经常性预算中设立包含纺织企业节能减排支出科目,并根据实际情况逐年保持一定比例的递增。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应重点支持节能减排效果较好的可再生、可降解生物质纤维加工技术、棉质物生物精炼技术、低温漂白技术、环保型染料、助剂和浆料开发技术等。其二,建立生态纺织工业园区以促进纺织企业节能减排集约效应。众多分散的纺织企业严重影响着节能减排实施的效率。政府应在条件优越地区设立生态纺织工业园区,以较低的地价出售给纺织企业。园区内基础设施、污染物集中处理设施由政府全额或部分直接投资。应制订园区内纺织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标准,对符合标准的企业才能进驻工业园区,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   ②政府采购。合理的政府采购不仅可以提高财政支出效率,而且可以体现政策的倾向。在每年的政府采购中,纺织服装类产品占有相当比例,尤其是公务员制服和办公场所装饰用纺织品。纺织品的政府采购可以通过采购商品的价格、质量和环保标准以及纺织企业环境社会责任的履行状态等考量来激励纺织企业的节能减排创新。此外政府采购能对环保纺织品起到一种广告作用,进而影响采购纺织品的价格,吸引广大消费者购买环保纺织品。   ③财政补贴。   其一,纺织企业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的财政补贴。纺织企业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不仅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且技术创新风险较大,所以对于此类贷款要求商业银行一般非常谨慎或课以高利率。对此,一方面,应鼓励商业银行增加对纺织企业节能减排项目的贷款,为纺织企业创新纺织印染技术、开发绿色纺织品提供正常利率的贷款支持;另一方面,对于节能减排效率明显的项目贷款以财政贴息的方式予以支持,即由政府代企业支付部分或全部贷款利息,以降低企业筹资成本。   其二,对节能减排技术民间研究机构的财政补贴。建立市场化的节能减排技术研发机构是有效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纺织企业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但是,由于这项事业带有一定的公益性,尤其是对于纺织印染的共性技术和超前技术的研究开发,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民间研究机构就没有研究开发的积极性。所以,应根据研发项目的公益性程度给予不同程度的财政补贴,补贴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如可以采取基本运营费补贴、政府科研项目经费划拨或研究合同的履行等形式。   其三,对节能减排技术人才引进与开发的财政补贴。纺织企业节能减排的有效运行必须以不断更新的技术为基础,而人才又是技术的基础。为了鼓励纺织企业积极引进技术人才,政府有必要对企业引进人才按技术能力给予相应的补贴,以降低企业的引进成本,也有利于稳定人才队伍。对于高等院校和社会科研机构培养节能减排纺织技术人才,按照培养的力度和产生的实际社会经济效益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这种补贴既可以按培养的人才数量和质量进行直补,也可以项目经费的形式进行资助,即以资助项目研发带动人才的培养。其四,对淘汰的落后纺织印染设施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为有效推动纺织企业节能减排技术设施尽快替代传统高耗能、高排放设施,减轻纺织企业更新设备的资金压力,有必要对淘汰的产能设施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补贴的力度应综合考虑淘汰设施的现值、更新设备的节能减排技术含量等因素。   ④转移支付。   其一,建立对纺织企业节能减排科技投资基金的转移支付制度。建立纺织企业节能减排科技投资基金是针对中小纺织企业无力独自解决节能减排技术投入问题的安排。为了更好地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该基金应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将政府预算内的部分节能减排科技开发资金以转移支付的方式形成科技产业投资基金,由政府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市场化运作,政府不直接干预基金的管理,而是根据本地区纺织企业节能减排的实际需要对基金的运作进行引导和监管。科技投资资金以债权或股权的方式进入纺织企业,企业对资金的使用有归还和增值义务。这种内在的经济利益要求会促使纺织企业严格控制研发成本,用好管好基金。科技投资基金的成功运作还可以为该基金的循环和扩大使用提供条件,解决投资基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其二,建立对纺织企业节能减排共性技术开发实体的转移支付制度。共性技术具有很强的外溢性,单个企业一般不愿意独自承担研发,于是纺织行业内出现了以开发共性技术为主的技术开发联合体,如联合实验室、合作开发公司。这些技术开发联合体多是中小纺织企业在完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考虑到其开发技术的公益性和对于纺织行业节能减排的重要性,也考虑到成员企业的资金压力,政府有必要在其建立和运营过程中转移支付一部分预算内节能减排科技开发资金,以缓解其资金压力,鼓励其合作开发行为。   2.税收制度方面   ①对节能减排高科技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在国外,对节能减排投资给予完全的税收抵免成为普遍的现象。对于浙江纺织企业节能减排科技投资而言,除了国家规定的技术开发费抵免、再投资退税以及加速折旧等优惠政策外,还可尝试以下两方面的税收激励措施:一是放宽节能减排型纺织企业小规模纳税人标准,以鼓励其节能减排行为,具体放宽标准应由工商部门与税务部门协同确定。二是提高节能减排技术研发人员个人所得税的纳税起征点,并扩大免税项目的幅度,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p#分页标题#e#   ②在纺织产品生产和流通环节的环保税收政策。环保税税收要素的设计应有利于开展节能减排项目的纺织企业,具体来说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强非节能减排型纺织企业的税收力度。在课税对象上,应针对纺织品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会造成环境污染和有害人体健康的纺织品生产设备或纺织产品以及使用稀缺能源的生产设备。实际操作中,应先从重点污染和易于征管的课征对象入手,待取得经验、条件成熟后再扩大征收范围。目前,应将如下对象列入环保税征收范围:噪音大或有重大安全隐患的纺织设备;原料浪费严重的纺织设备;过分依赖稀缺能源的纺织设备;排污严重的印染设备;对人体健康(主要是皮肤)有害的纺织品;石化类纺织品;不易降解的包装物,等等。在纳税人上,应包括使用应税排污设备、生产应税包装物、生产含有对人体有害纺织品的企业性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稀有能源的耗用者。在计税依据上,对纺织印染企业排放的废水应确定污染标准,税务机关根据其排放污水浓度与排放量进行计征;对纺织车间的噪音应规定最高标准,并根据噪音的大小计征噪音污染税;对应税包装物应根据纳税人的应税销售收入按比例税率征收,也可按销售数量采取定额税率征收;对应税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纺织品,应根据纳税人的应税销售收入按比例税率征收,也可按销售数量采取定额税率征收;对纺织企业使用的稀有能源,应采取源泉管理,直接在生产环节进行课征,通过税负转嫁,达到缓解能源压力的目的。在税率上,当前的重点是应提高具有很大负外部性的高能耗和高污染企业的产品税率,其次是对不同纺织品根据其对消费者的友好程度设计差别税率,以激励企业生产绿色环保纺织品。   ③对进口国内不能生产(或国内能生产但境外人无偿捐赠)的高科技节能减排纺织设施、仪器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根据当前国内纺织技术市场现状,这些节能减排设备(或仪器)应包括(但不限于):针织物连续练漂水洗设备、定型机热能实时监控节能系统、专用节能风机及滤尘系统、连续前处理设备、连续染色设备、间歇式染色机,等等。

阅读全文

节能减排政策导向下建筑学论文

1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更新的必要性分析

1.1建筑学高等教育需要对国家节能法规政策做出回应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大量建筑节能法规政策,1998年实施(2007年经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指出“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并对建筑节能做出规定:“建筑工程的建设、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应当遵守建筑节能标准”。2000年后建设部颁布了《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和一系列居住和公共建筑节能方面的规范标准。2006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从法律层面上明确规定要求使用可再生能源。我国“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的重点是对建筑提出更高的节能目标,将继续推动新建建筑执行更高的设计标准、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因此,社会迫切需要与建筑节能相关的研究人才,建筑学高校教育使建筑节能法规政策在高校得到充分地宣传和贯彻。建筑院校与建筑设计行业联系紧密,使得建筑设计教学时刻关注着设计实践中的每一个动向。对于全面推进的建筑节能工作及绿色建筑的转型,建筑类高校的设计教育应积极地回应并进行大量的探索研究。

1.2建筑设计面临能源危机的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和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能源的需求也会迅速增加,这将加剧建筑能源供需之间的矛盾。如何促进建筑与能源的协调发展,已成为时代要求,是当代建筑师面临的挑战。因此,作为当代建筑师,需要对能源挑战做出积极应答。当人类生存面临能源危机的时候,节能减排成为建筑学教育的首要问题。建筑学教育的职责是培养今后的建筑师和城市建设者,在推动节能减排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建筑教育者应当承担起历史的社会责任,面对全球范围的生态危机,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1.3节能理念成为建筑设计人员须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

土地、环境、能源等资源的约束日益强化,促使建筑节能成为现阶段建筑设计的重要元素。节能在建筑设计的各环节中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掌握基于节能理念的技术措施与设计手段已成为设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建立节约型社会,创建和谐社会成为我国基本国策。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出发,在建筑院校中发展应对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教育刻不容缓。2002年后《建筑设计的生态策略》已经被我国作为注册建筑师继续教育的必修课程,生态策略得到应有的重视。

阅读全文

低碳经济下的节能减排发展措施

1完善节能减排的法律环境

节能减排目前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以宪法为法律准则,来对节能减排的法律环境进行完善是不容忽视的。就我国目前关于节能减排的法律来看,制定的内容大多都是针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做出原则规定,而很少涉及对工作开展的指导,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节能减排的发展要求,但是随着低碳经济理念的不断深入,对相关工作的开展也必然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缺乏完善的法律环境作为依据,势必会影响到工作的开展情况。

完善节能减排的法律环境,首先,要根据国家目前节能减排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制定新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政策,扩大法律法规中所涵盖的范围,对现有的法律框架进行完善,从而确保相关制度的开展能够符合当下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目标。其次,要对现行的一些法律法规中所涉及到的规定和细则进行不断完善,这些法律法规主要包括《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天然气法》以及《石油法》等。

2完善节能减排政策的经济环境

完善节能减排政策的经济环境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即优化产业结构和完善节能减排政策的市场机制。自从我国实行低碳经济发展以来,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对产业结构进行积极的调整和推进,并且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但是,这种成果却只是单方面的,从整体上来看,传统的产业层次较低和产品档次低的根本现状并没有得到改变。为了能够从整体上提升产业机构,首先要按照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要求,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使产品向高端化方向发展;其次,要努力引进先进的技术来促进产业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节能减排的工作。

另一方面是对节能减排政策的市场机制来进行完善,这一部分应该从两个方面做起,一方面是要对碳交易机制进行不断完善,这不仅有利于对节能减排新技术的研发,而且还能够对目前的生产方式进行改进;另一方面是要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进行市场化定价。这是最能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环境成本以及供求关系的方式,只有将资源性产品进行市场化定价,才能够使能源的收费达到能够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的治理,降低能源消耗给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3完善节能减排政策的社会环境

阅读全文

低碳经济下节能减排策略分析

1高校后勤服务系统发展现状

1.1后勤专业人员匮乏,缺乏科研的必备条件

后勤员工队伍的普遍素质都不高,对相关技术和细节问题缺乏应有的关注,不能科学的解决电耗和水耗问题。在现有的情况下,节电工作的开展,就面临着巨大的困境,缺乏应有的节能减排上升空间。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在全面推动节电工作上,后勤人不专业技术人才不足已经成为不可忽略的问题。

1.2后勤服务管理节能减排观念淡薄

后勤管理和员工全局意识淡薄,认为节能与个人关系不大。在同其他部门管理相协调时,学校内部缺乏对学生节能意识的管理和教育。在社会责任感上,大部分都是事不关己的心态,没有将节约意识和服务育人联系在一起。

1.3组织力度和奖惩机制不到位

缺乏完善的政策和成激励和约束机制。对价格改革的措施和有利节能减排的财政政策和减税政策配备不足。后勤部门中,调整优化结构和创新实践里,匮乏必要的组织力度和奖惩机制。监督检查力度和节能环保指标没有明确的法规限制,节能减排基础管理不懂味,工作问责习题不明显。资金匮乏,合作不足,节能减排工作不积极,没有激情去创新和发展循环经济,致使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低下,技术开发和推广研发,还需要不断加强。

阅读全文

节能减排在工业企业经济转型中的作用

摘要:首先就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和在工业企业当中发挥的作用加以阐述,然后就工业企业节能减排的标准化问题和发展策略详细探究,通过此次对节能减排在工业企业中的作用和发展的相应研究,能为工业企业解决实际发展的问题有所裨益。

关键词:工业企业;节能减排;经济转型

引言

工业化发展中,环境和能源的问题愈来愈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工业企业要想得以良好发展,就要充分注重实现可持续经济目标,做好节能减排的相关工作。但是从当前工业企业经济转型发展的现状能看到,节能减排的作用发挥还不充分,需要进一步加强。

1节能减排的意义及在工业企业中的作用

随着我国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环境和资源产生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也比较突出。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以及增长方式的粗放性,这些都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处在新的发展阶段,工业企业的发展就要充分注重和时展的要求相结合,因而节能减排的实施就愈来愈重要,这是促进工业企业良好发展,以及提高其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1]。坚持节约性发展以及清洁的发展,才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节能减排也是工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工业企业发展也要从这一方面加强重视。节能减排对工业企业的发展有着积极促进作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通过节能减排措施的实施,能有效解决资源和经济发展的矛盾,从根本上减轻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压力,促进工业企业经济的健康良好发展。工业企业在实施节能减排后,能有效节约生产过程中的能源资源,大大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并能有效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这可缓解能源供应的紧张局面[2]。工业企业节能减排的实施对实现国家能源安全也是有着促进作用的,将能源资源科学合理的运用,有利于能源和环境安全发展。工业企业实施节能减排措施,能有效解决能源供需矛盾,是提高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必然选择。工业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比重,是能源消耗以及排污量大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的社会发展倡导绿色经济,工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就要充分注重节能减排的策略并加强落实,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这样才能为工业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2工业企业节能减排标准化问题和发展策略

阅读全文

低碳经济节能减排发展研究

摘要:

现阶段,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极快,而工业化速度也逐渐提高。在碳排放总量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温室效应现象更为严重。最明显的表现就是频繁出现恶劣天气,而高碳排放量也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国家提出了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积极开展节能减排运动。通过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与分析,以保证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开展,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

关键词:

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在工业化时展过程中,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随之提高,使得全球变暖问题成为世界性的问题。目前阶段,生产、流通及消费等领域都处于高碳经济的状态,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基于此,将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当作重要依据,在低碳经济的环境中全面发展节能减排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

一、节能减排概述

狭义的节能减排具体指的就是节约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进而有效地减少废弃物与环境有害物[1]。这种狭义的节能减排就是节约能源,降低有害物排放量。为此,应对产业结构进行适当调整和优化,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创新相关技术,这些都是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内容,同样也是国家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

阅读全文

建筑节能减排的难点和对策探索

【摘要】当前,我国已经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十四五”规划纲要更是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就给建筑业的节能减排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推动节能减排、绿色发展,扎实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工作。本文基于这样的背景,对建筑节能减排的现状及难点进行分析,并从政策、技术、产品等多个维度提出建筑节能减排的举措。

【关键词】建筑;节能减排;难点;对策

1引言

在我国,建筑能耗占总能耗近三分之一,并且呈逐年递增趋势,节能减排降耗成为建筑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随着节能减排国家政策的推动和绿色建筑理念的普及,我国部分新建成的建筑在设计阶段已经可实现节能减排的标准,但在建筑施工阶段比例还较低。虽然总体上建筑业节能减排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定问题,亟待解决[1]。

2概念介绍

2.1节能减排提出的背景

早些年,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也随之加剧,发展与资源紧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民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映强烈。不调整经济产业结构,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能源、环境、社会都将不能为继,经济发展寸步难行。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材料生产、房屋建筑和建筑物施工及使用过程中,以满足同等需要为条件,尽可能降低能耗。降低能源消耗需从建筑规划与设计、围护结构、终端用能效率、多方面提高能源利用率等方面入手。建筑节能要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建设、改造和运维过程中,按照节能标准,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和新产品,提高建筑物的保温隔热性能和采暖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系统的运行效率,积极应用可再生能源,保证建筑物内热环境的质量,增大内外能量交换热阻,减少因产生热量而导致的高能耗[2]。

阅读全文

金融危机与节能减排发展思考

 

武汉市以“两型社会”建设为目标,大力加强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单位能耗和主要污染物的排放继续保持下降趋势。但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影响节能减排的不确定因素增多,需要我们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确保目标实现。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正从局部向全球蔓延,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这次金融危机对节能减排来说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机遇来看,当前正是转变发展方式、消费方式、生活方式、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走科学发展之路的一次重大战略机遇。武汉市应加大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实施以往需要停产建设的治理欠账项目,千方百计增加用于节能减排和两型社会建设的投入,加大对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建设和社会保障的力度,积极利用好中央扩大内需的政策,在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之路。   从挑战来看,我国近多年里,通过加快工业化进程和消费结构升级实现了经济的快速成长,迅速积累了社会财富,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但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矿产资源,这是一个“双刃剑”效应。尤其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态势下,节能减排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一是有些国家可能将以前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往后延迟,这对节能减排预期目标的实现增加了难度。   立志成为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行动带头人的欧洲,当前实施节能减排计划有放缓的迹象。不少国家出于不同的理由对节能减排的承诺难以实现,根本GDP,   一、全球金融危机形势下节能减排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原因在于“缺钱”。尤其是承担减排主要责任的产煤国,如波兰,要求欧盟内发达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否则欧盟国“根本无法达成协议”。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更直截了当地建议,削减煤炭使用的任务应等到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再说。如果发达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步履蹒跚,那么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不太可能超前承担义务。   二是生产放缓,能源的需求会下降,节能减排工作不被重视。当前金融危机对经济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显现,对工业领域的影响尤为突出。企业增长速度和效益下滑,导致企业主动淘汰落后产能和放慢“两高”产品生产的动力不足,同时也会影响到企业对节能减排的投入。   三是实施鼓励投资的扩大内需政策,如果不注意防止高耗能产业的重复建设或者“转土重来”的话,将会给节能减排带来较大困难。国家目前的宏观调控政策强调“保增长”,这就需要启动内需,鼓励投资,这时候如果不能很好地坚持节能减排要求的话,那么此前节能减排取得的进展无疑将出现反弹。   四是现阶段的排放总量的下降很大程度是突击还旧账的结果,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从“十一五”以来减排情况看,武汉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但这些减排很大程度是重点行业、重点项目突击还旧账之功。今后一段时间,主要污染物存量的削减潜力将越来越有限,而增量还将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加,加之制约能源、环境问题解决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并未完全消除,主要污染物排放很有可能是阶段性的“拐点”。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成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二、金融危机下加强节能减排的应对之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执行新建项目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项目审批程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重点落实小水泥、小火电、小造纸、城市污水专项治理工作,从源头上控制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积极争取中央财政通过增加转移支付支持淘汰落后产能。   第四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突破口,扎实推进节能减排探索符合武汉实际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立不同层面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体系。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改造工业园区,提升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重点建设东西湖、青山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和阳逻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做好市级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创建一批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建设汽车零部件、铁道机车等再制造示范工程,发展再制造产业。全面推广清洁生产,发挥其在节能减排中的重要作用,抓好重点行业清洁生产。 第五加大重大项目推进力度,加快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以重点耗能企业为重点,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和省节能奖励专项资金,做好项目储备、申报和衔接工作。加快实施节能技改项目,组织实施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推广应用性强的项目。着力抓好燃煤锅炉改造、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电机节能、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政府机构节能以及节能监测和服务体系建设等项重点节能工程,尽快形成节能能力。   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垃圾处理厂、烟气脱硫治理等项目的建设和改造,提高污染减排能力。加快落步咀污水处理厂、阳逻污水处理厂实施进度,加快汉南、蔡甸、黄陂、新洲等远城区的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争取尽快建成投运,发挥减排效益。加快污水收集管网建设,严格实行“雨污分流”。加快火电行业相关企业烟气脱硫治理项目的,,10第一建立健全节能减排指标、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强化目标责任评价考核落实《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把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作为检验经济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准,作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并向社会公布,发挥社会和舆论的监督作用。   建立健全涵盖全社会的能源生产、流通、消费、区域间流入流出及利用效率的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体系。对高耗能行业制订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制订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统计和监测办法,完善统计和监测制度。对监控重点污染源实施联网在线自动监控,向社会公告重点监控企业年度污染物排放数据。#p#分页标题#e#   第二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构建“两型”产业体系坚持两业并举的思路,建立符合两型社会要求的现代产业体系,以节能减排为着力点推进生产方式的转变。   全面提升商贸等传统服务业,突出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旅游、会展、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技及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推进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推进加工生产型制造业逐步向服务型制造业升级。优化、整合、延伸产业链,培育先进制造生产模式,支持先进制造龙头企业通过联合重组,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做大做强钢铁及钢材深加工、汽车及零部件、石油化工、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环保等千亿元产业。   第三完善产业进入和退出机制,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建立新建项目准入机制和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提高节能环保市场准入门槛,深入推进规划环评,建立战略建设进度,进一步减少火电行业二氧化硫的排放总量。继续实施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燃煤锅炉改燃工作,积极推进非电企业二氧化硫治理工作。   第六完善政策体系,建立节能减排的投入机制和市场化机制。   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节能减排项目,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促使企业开展污染治理、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建立能够反映污染治理成本的排污价格和收费机制,不断完善城镇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的收费政策,逐步提高企业排污收费标准,对自建污水处理系统的,给予返还污水处理费等鼓励政策。全面推进垃圾源头减量、分类收集和分类处理,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系统和与之相配套的收运系统、回收利用系统,加快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积极推行垃圾处理设施的运行和维护管理市场化经营模式。 探索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和排污权交易制度,建立武汉环境能源交易所。积极推广清洁能源机制()、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化节能新机制。   第七,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让节能减排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继续广泛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积极倡导节约型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将节能减排宣传纳入重大主题宣传活动,大力弘扬“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提高全社会的节约环保意识。   组织好节能宣传周、城市节水宣传周及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水日宣传活动。选择若干节能先进单位,作为节能宣传教育基地,面向全社会开放。深入开展“两型”机关、企业、社区、村镇、家庭、学校示范创建活动,营造更加浓厚的节能减排社会氛围。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