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结构工程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结构物混凝土公路工程论文
1公路工程结构物混凝土外观质量问题
1.1气泡问题
公路工程结构物混凝土外观存在的常见质量问题为气泡。现今的公路工程施工技术无法做到对此问题完全避免。气泡外观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为:在混凝土的振捣中,施工力度偏弱,浇筑厚度缺乏科学合理性或是在进行拌合操作时,未对相应的坍落度进行有效控制。气泡外观问题作为混凝土外观问题中最为主要且常见的一大问题,对其实行必要有效的控制措施,极为重要且关键。
1.2粘膜问题
有部分公路工程在施工中,混凝土表面在完成粘膜施工后悔簇拥那种缺损问题。粘膜问题的产生对整个混凝土的外观质量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还可能会对整个结构物的内部结构质量产生不利影响。粘膜问题的产生原因为:在对公路工程进行浇筑操作时,整个混凝土的下落距离未控制在科学范围内,存在过大的问题。从而致使混凝土在掉落至地面后,又反溅于模板之上。或是施工中机械设备存在故障,无法及时进行浇筑操作,或是中间暂停时间偏长,致使混凝土材料出现逐渐硬化的问题,最终导致粘膜问题产生。另外,公路工程施工作业时,整个气候环境较为恶劣,温度偏高,致使脱模在经过阳光直射后,在较短的时间内发散,继而出现粘膜问题。粘膜问题的产生因素多种多样,模板的表面光滑度问题也是一大影响因素。
1.3露筋问题
露筋问题主要是指混凝土结构物内部的受力筋未完全被混凝土所覆盖,出现外露问题,严重影响了钢筋与混凝土的握裹,无法将应力进行充分传递。极易导致钢筋因缺乏必要的混凝土保护而出现锈蚀问题,影响整个结构物的安全性及使用寿命。露筋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为: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时,振捣工具与钢筋相接触发生碰撞,整个钢筋垫受到影响而发生移位,在拆模后便出现露筋问题。结构物的断面太小,而钢筋的密集性又较高,一些石子卡于钢筋之上,混凝土泥浆无法充分覆盖整个钢筋周边,暴露区域便产生露筋问题。材料配合比失常致使混凝土内部发生离析显效,模板出现严重漏浆问题。
剪力墙结构理论中工程设计论文
1剪力墙结构
剪力墙是指在建筑工程中用于承受地震、风荷载等作用引起的水平荷载墙体,剪力墙也可以称为抗震墙、抗风墙,剪力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建筑承受剪切作用造成的破坏。剪力墙结构是指采用钢筋混凝土墙板承受来自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荷载的结构,在剪力墙结构设计中,施工单位经常会使用钢筋混凝土墙板代替建筑物框架结构的梁柱,从而有效地控制建筑结构产生的荷载,剪力墙结构具有良好的刚度、抗震性,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有十分广泛的应用。
2剪力墙结构的设计原则
剪力墙的特点是外平面承载力小,内平面承载力大,外平面刚度小,内平面刚度大,因此,当剪力墙和外平面方向的梁连接时,会产生墙肢平面外弯矩,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剪力墙的外平面搭接。在进行剪力墙结构设计时,要尽量沿着主轴的方向进行多向布置,尽可能的将不同方向的剪力墙连接在一起,但要防止出现拉通对直的现象;在进行抗震设计时,要尽量保证两个方向的侧向刚度相同,并且剪力墙结构要尽量简单,防止出现单向有墙的情况,同时要尽量保证各个方向的剪力墙分布均匀,从而充分发挥剪力墙结构的工作性能。剪力墙的数量要科学、合理,如果剪力墙比较多,会增加抗侧力的刚度,从而引起震力和重力的增加;如果剪力墙数量比较少,结构的抗侧力则会减小。
3建筑结构设计中剪力墙结构设计的应用
3.1剪力墙平面布置
在进行剪力墙平面布置时,要尽量防止出现单向有墙的情况,剪力墙要沿着主轴及其他方向进行双向、多向布置;剪力墙的抗侧力刚度不能太大,一般情况下,为了充分发挥剪力墙结构的抗侧力刚度和承载力,可以适当的增加剪力墙的间距,从而保证剪力墙结构的抗侧力刚度合适。设计人员可以根据经验公式T=(0.05-0.06)n(其中n为层数),计算出T值,从而判断剪力墙的数量及侧向刚度。如果计算结果T比搭模计算周期T1大,则可以适当的增加剪力墙的数量;如果计算结果T比搭模计算周期T1小,则说明剪力墙比较多,可以适当的减少剪力墙的数量或者凿开一些合理的孔洞,降低剪力墙的刚度。
给排水方向课程结构工程技术论文
一、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结构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许多高职院校推出了“2.5+0.5”或“2.0+1.0”人才培养模式。“2.5+0.5”或“2.0+1.0”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3年高职教育中,学生在校内集中学习两年半(或两年)的理论知识,在企业顶岗实习半年(或一年)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校内的理论知识主要来源于传统的课程模式,总体表现在“大一上基础课,大二上专业基础课,大三上专业课”,以这样的“三段式”课程体系进行教学,教学中主要以“教师教,学生学”的方式。然而,传统的“三段式”课程体系虽然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但对于高职教育来讲,存在一些弊端。让学生不能很好的做到学以至用,理论用于实际。
二、我院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给排水方向)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的探讨
1.我院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给排水方向)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
首先,校内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不强,并且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工学结合不紧密,同时,校内教师对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新材料把握有一定难度,造成校内外教师、工和学相对脱离,且理论和实训的融合度不高。其次,传统的课程结构中,主要有2.5年的理论学习时间。“2.5”年中,又有1年的公共基础课学习,专业理论课的学习时间只有1.5年,时间比较短,而毕业前的顶岗实习主要为学生独立实习,可能得不到有效的实习指导,结果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知识赶不上本科生,在动手能力与适应性方面与中职生相比也毫无优势可言。鉴于目前“2.5+0.5”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需要创新适合于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给排水方向)的课程结构,同时,探索校企合作、理论与实践结合、以竞赛促进学习的培养方式,优化学生的课程结构,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能完成相应的实训部分,从而构建基于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培养适应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让我校学生能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
2.我院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给排水方向)“2.5+0.5”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的创新
(1)设计思路的创新
土木工程钢结构施工技术论文
1土木工程项目中钢结构应用的特点
1.1钢结构较强的便捷性
钢结构采用的材料相对比较简单,一般也都是成材,在进行加工的时候也比较便捷,在土木工程钢结构施工的过程中,一般会选择精确度相对很高的构件,这样在施工时,施工人员就可以在施工现场进行构件的拼装,使用螺丝进行安装就可以,不仅使施工更加的方便,又使施工的周期缩短,同时,钢结构在安装完成后,再重新进行改装的过程也是比较便捷的。
1.2钢结构的节能环保性较高
在建筑领域中,能源的消耗比较大,土木工程项目也不例外。但是钢结构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控制这一点,钢结构的施工主要是以钢筋为主要材料,而钢筋具有可回收性,因此,在建筑物拆除之后,大部分的钢结构都是可以回收利用的,这就有效的降低了能源的消耗情况,也避免了对环境的再次污染。
2钢结构在土木工程中施工技术要点
2.1充分的做好钢结构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土木工程中钢结构施工技术论文
1土木工程项目中钢结构应用的特点
1.1钢结构较强的便捷性
钢结构采用的材料相对比较简单,一般也都是成材,在进行加工的时候也比较便捷,在土木工程钢结构施工的过程中,一般会选择精确度相对很高的构件,这样在施工时,施工人员就可以在施工现场进行构件的拼装,使用螺丝进行安装就可以,不仅使施工更加的方便,又使施工的周期缩短,同时,钢结构在安装完成后,再重新进行改装的过程也是比较便捷的。
1.2钢结构的节能环保性较高
在建筑领域中,能源的消耗比较大,土木工程项目也不例外。但是钢结构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控制这一点,钢结构的施工主要是以钢筋为主要材料,而钢筋具有可回收性,因此,在建筑物拆除之后,大部分的钢结构都是可以回收利用的,这就有效的降低了能源的消耗情况,也避免了对环境的再次污染。
2钢结构在土木工程中施工技术要点
2.1充分的做好钢结构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土木工程论文
1大体积混凝土裂缝问题产生的原因
在约束力的作用,有拉应力产生:在内约束和外约束的综合作用下,有内应力产生于大体积混凝土中;内约束指的是在较短时间内无法挥发出结构物的内部水泥水化热,但是混凝土表面的热量却很快就散发出去,内部体积和表层体积分别出现膨胀以及收缩现象,如果在阴雨天气下,这种现象就更加的显著,导致拉应力的产生。外约束指的是结构物受到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
2土木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一是结构材料不符合要求: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可以得知,如今很多土木工程建筑中的大体积混凝土原材料质量不符合相关要求。为了促使工程建筑质量得到保证,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材料需要与相关的设计标准所符合,并且在施工过程中,选择的石骨料需要具备符合要求的含水量,定期监测含水量,这样混凝土强度才可以符合相关要求。二是技术规范不够标准:虽然从技术规范上来讲,大体积混凝土在实验室配比的过程中,与规定标准相符合,但是有一定的差异存在于施工过程中与实验室之间,如果在配合和分析的时候,就严格依据实验室规定来进行,这样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强度才可以符合相关的要求和规定。
3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在土木工程建筑中的施工要点
本文以某房地产项目为例,共有17层,地下2层,地上15层,建筑楼层面积为65000m2,将现浇框剪结构给应用了过来,建筑楼层的外墙、底板以及外露顶板都将防水二级混凝土给应用了过来,其中楼层底板厚度为1400mm,因此,就属于典型的大体积混凝土。
3.1合理选择水泥:
土木工程学科核心期刊现状思考
摘要:
文章选取了土木工程学科的17种中文核心期刊为样本刊,运用现代文献计量研究的方法和《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公布的相关数据,选取了样本期刊的复合影响因子、综合影响因子、平均引文数、web即年下载率等数据进行了解读,发现基于文献引证分析的计量评价方法与传统的期刊品牌和影响力的同行评价并无矛盾,用好这些数据将对提高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大有帮助。
关键词:
土木工程学科;核心期刊;品牌和影响力;影响因子;平均引文数;web即年下载率
1引言
学术期刊作为学术发展和交流的工具,既积累了科学知识又培养了学术人才。在当今大数据和自媒体时代,虽然学术成果、发表的渠道日趋广泛,传播变得相对容易,但作为学术论文定向的媒介,学术期刊的作用依然是巨大的。随着学术资源的不断整合,学术界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固的成果群体。具有品牌和影响力的核心学术期刊,即便是以市场规律去运作依然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考察目前我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期刊评价系统,以《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要目总览》)影响最为深远。自其1992年首次研究报告以来,在我国学术界已得到广泛认可,并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中成为评价研究成果的重要手段。《要目总览》2011年版在“TU建筑科学”类共收录了263种源期刊,并遴选出33种核心期刊,核心期刊的占比为12.5%,低于《要目总览》的核心期刊平均选出率[1]。核心期刊不论是论文质量还是出版的及时性、规范性都得到了社会特别是学术界的承认和重视,也是绝大多数优秀论文在国内的首发平台。系统梳理、了解、评价土木工程类的核心期刊,可以让学界特别是作为个体的读者、作者能较为宏观、全面地了解本专业的高端期刊,更加便于选择性阅读和投稿。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地区高等院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共同发起研究和编辑的《要目总览》已历时二十余年,在受到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视的同时,还在全国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中变相演化成为对论文质量评价的一个手段。由于《要目总览》只公布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并没有公布具体评价数据和过程,故不能对每一种期刊进行定量分析和研究,而由中国科学技术文献评价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图书馆共同研制,由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于2014年12月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以下简称《年报》)则公布了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多学科近6000种期刊数据,可以对学术期刊进行定量研究。值得注意的是,《要目总览》与《年报》都是建立在CNKI原始数据基础上的成果,二者在数据源和统计覆盖范围上高度重合,不同的是《要目总览》在原始数据上增加了同行评价的矫正和二者在统计口径和具体的学科范畴划分上有所差异,因此可以借用《年报》的相关数据对土木工程学科的核心期刊进行定量研究。在现代文献计量研究中,学术期刊的质量与影响力可以通过恰当的指标进行呈现和分析。在当前普遍采用的文献指标之中,影响因子及由其拓展开来的相关指标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反映该期刊在学术研究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占有的相对地位,影响因子越高表明其所刊载的论文对学术研究所起到的借鉴价值和参考作用越大,反之则表明价值越低或关注的领域过于薄弱;除此之外学术期刊的平均引文数等指标则表明在既有的学术规范框架内论文对既有成果的借鉴程度,平均引文数越高表明学科体系愈发成熟和严谨,而事实也证明学术论文的整体质量与论文的严谨度、引文质量之间往往存在正相关关系;同时,在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影响力还体现在受关注程度方面,随着大型学术成果数据库的普遍使用,使对学术期刊影响力的评判有了更为直观的方式,《年报》中统计了不同期刊的下载量与web下载率,能够对土木工程学科学术期刊的整体影响力进行一定程度的阐释。基于CNKI的基础文献源、借用《年报》公布的期刊数据,笔者运用国际通用的学术文献引文定量评价方法,对《要目总览》中已经筛选出的土木工程学科核心期刊进行比较分析,期望对该领域内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进行解读。
2土木工程学科核心期刊样本群
工程管理专业学实践教学质量提升路径
摘要:学年论文是高等院校的一项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本文以工程管理专业为例,从主客观方面分析了影响学年论文质量的因素,提出了通过指导环节重构来提升教学质量的路径,同时,要根据专业特点,严把三关来控制教学质量。
关键词:学年论文;质量提升;路径;策略
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学生在具备系统的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等知识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能够针对复杂的工程问题,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解决对策,并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这当中,离不开文献研究、信息分析综合、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等能力的培养。学年论文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其教学质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写作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近几届的学年论文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的写作质量参差不齐,写作水平普遍不高,距离工管复合型综合人才的培养目标仍有不少差距。因此,分析影响学年论文写作质量的因素,认真思考解决问题的路径对策,有助于提高学年论文教学质量。
1影响学年论文质量的因素分析
1.1客观因素
开课学期和时间安排。在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学年论文为一般必修课程,学分为1分。文献检索与学年论文1安排在第4学期,学年论文2安排在第5学期,学时数均为1周。但实际上这一周的实践教学,是穿插在学期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利用上课学习之余的空闲时间进行的。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布置学年论文写作任务呢?给学生留多长的写作时间合适呢?从以往来看,指导教师一般会在学期结束前1-2个月布置论文写作任务,进行论文写作指导。这个阶段同时也是各专业课程考试或是课程设计相对集中的阶段,学生常常无暇顾及学年论文的写作,有些学生就随便从网上找一篇敷衍了事。而一篇好的学年论文,从选题到最终定稿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特别是学年论文1,是大学阶段论文写作的开始,对于一群初次接触学年论文写作的大二学生来说,如果没有经过系统的长时间训练,想在短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学年论文,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1.2主观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