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课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基础医学课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基础医学课

基础医学远程教育的困难与措施

作者:侯鹏高 吕长淮 单位:皖北卫生职业学院

基础医学不仅理论性很强,实践性也很强,实验实训教学是基础医学远程教育的“短腿”和“不足”,已成为制约基础医学远程教育教学质量和基础医学远程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利用Internet技术构建基础医学远程教育虚拟实验实训平台十分必要和重要。

1.基础医学远程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基础医学远程教育的主干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护理学等。上述主干课程每门课都有实验实训内容,一般医科大学教学大纲对理论课和实验实训课都有明确的比例规定。基础医学远程教育教学大纲也对实验实训课有明确的规定,实验实训课占相当的比例,因为基础医学远程教育培养目标不仅要求其毕业生在理论上要达到各医科大学毕业生的水平,而且要求其毕业生在实践上也要达到各医科大学毕业生的水平。基础医学远程教育的学生,基本都是在职在岗医学专科学校的毕业生,如护理专业的大专毕业生,她们中有的已经在临床护理岗位上工作多年,有一定的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不仅在理论和实践上需要再提高,而且迫切需要提高学历层次,以适应医院升级和个人技术职务升级的需要。同时,经过基础医学远程教育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以提高指导下级开展护理工作的能力,规范自己和下级的护理操作。鉴于护理工作的特殊性,我们不仅要培养理论型人才,而且要培养实用型人才,这样,基础医学远程教育的实验实训就更加重要了。但是,目前基础医学远程教育存在的问题,一是学生难以“个别的”、“自主的”到学校实验室完成实验,如护理专业的学生,她们有的工作繁忙,还要上大小夜班;有的家庭上有老人需要照顾,下有小孩需要培养。在时间上的确存在困难,难以适应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二是一般的基础医学远程教育院校都缺乏实验实训基地,缺乏实验实训的设备和器材。基础医学远程教育的主干课程较多,实验实训内容也相对较多,购置繁多的实验实训设备和器材所需资金太大,一般讲是不现实的,目前我国开设基础医学远程教育的院校基本上都没有基础医学各相关课程的实验室。三是远程教育院校也缺乏基础医学各相关课程实验实训的老师。现有的状况是,开设基础医学远程教育院校的教师,或是自有的,或是外聘的,其中外聘的专家教授所占比例较大,其理论和实验教学水平较高,但实验实训准备、实验实训管理的人员几乎为零,实验实训教室更是缺乏,因为远程教育院校的教师数量受编制和资金条件的限制,不仅如此,其实验实训教室更是缺乏。

所以,我们说基础医学远程教育的“短腿”和“不足”是实验实训教学,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采取措施,研讨适应基础医学远程教育的虚拟实验教学平台。虚拟实验室(VirtualLaberabry)的概念最早由美国Vir-ginia大学的WilliamWolf教授于1989年提出,能够提供给实验者一个基于网络的虚拟实验操作、技术交流的平台,具有灵活、安全、低成本等特点[1]。在国内,目前虚拟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已有起步,少数高校在有的专业建立了虚拟实验室,例如,清华大学的虚拟汽车发动机检测实验室,华中理工大学的虚拟工程测试实验室。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虚拟实验室已有了长足发展,比如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的MBL虚拟化学实验室,就很有代表性。这就为基础医学远程教育构建虚拟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奠定了基础,并有了可借鉴的样板。对于基础医学远程教育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性教育,以及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都是我们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基础医学远程教育构建虚拟实验实训教学平台,运用Internet技术进行远程实验实训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一大趋势和重要的发展方向。

2.升级改造现有校园网络构建基础医学远程教育虚拟实验教学平台

2.1升级改造校园网络

阅读全文

内分泌系统基础医学整合课程改革初探

【摘要】: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医学课程整合已经成为目前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发展趋势.为实现内分泌系统模块认知、能力、职业素养教学目标,吉林医药学院内分泌系统基础医学整合教改组在教学设计与实践中,以转化医学理念为指导,注重教学内容系统性,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导向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创建并完善以“能力为导向”的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从整体上重新构建了内分泌系统课程教学体系并取得初步成效.

【关键词】:转化医学;内分泌系统;课程改革;体系

自美国西储大学(CaseWsternRserveUiverGeensity)医学院在1952年提出以器官系统为代表的整合课程以来,医学整合课程在欧美发达国家已实施多年并得到了广泛应用[1].目前,各高校吸取国内外经验,先后在整合课程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2].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医学课程整合已经成为目前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发展趋势[3].如何在临床本科基础医学教育中建立科学、高效的教学方式,避免知识脱节[4],并且有效提升医学生转化式学习能力至关重要.为此,吉林医药学院内分泌系统基础医学整合教改组在转化医学理念下对内分泌基础医学课程进行了整合,3年多的整合实践证明,学生在内分泌系统基础医学知识的整体性方面,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人文素养等方面均得到了提升,课堂效果好评率达到98%,教学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效[5G6].

1内分泌系统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总体设计和目标

根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精神,内分泌系统基础医学整合教改组在教学设计中,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导向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7],创建并完善以“能力为导向”的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从整体上重新构建内分泌系统课程教学体系,以实现内分泌系统模块认知、能力、职业素养教学目标.在认知教学目标方面,让学生掌握内分泌及代谢病临床实际问题所折射出的基础学科知识(如内分泌系统正常解剖、组织学结构和反馈调节机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内分泌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变特点,以及该系统常见药的药理学知识;在技能教学目标方面,通过对内分泌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开展病例讨论,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辩证思维能力及对内分泌系统相关的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判读能力;在职业素养教学目标方面,在理论课堂及实践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德医风,引导其树立人文关爱意识,培养其与内分泌系统疾病诊疗相关的交流沟通技巧和团队合作能力.

2转化医学理念下重构内分泌系统基础医学课程

2.1教学内容改革

阅读全文

实验课积极性教学改革论文

一、如何调动学生上实验课的积极性

长期以来,基础医学的实验课是附属于理论课的,学校在教学中将基础医学的理论课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实验课的内容也基本离不开教材,导致学生在实验中对教师的依赖性较高,独立实验的能力较差,对实验课的重要性也缺乏足够的认识。这些因素都使得学生参与实验实训课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从而造成了基础医学实验课教学质量不高,基础医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要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我认为必须要让学生成为实验课的主体。

(一)跳出教材,增强实验的综合性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病理生理学、生理学、药理学”这三门学科的实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化的、整体化的综合实验,不再将实验课作为基础医学的附属课,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适当地将典型的临床病例引入其中,通过实际临床病例提高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此一来,实验课跳出了教材,将三门独立学科的实验教学内容融汇成综合性的实验,既增加了实验课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又有利于激发学生上实验课的兴趣。

(二)在实验教学中合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

在以往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常常先进行理论教学,然后让学生自己做实验,而学生在实验中并没有实际操作可以借鉴,在操作上很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是自己又找不到解决方法,因此极易产生厌烦情绪,降低对实验课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通过视觉和听觉双重作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容易被激发出来。鉴于此,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可以合理运用多媒体,在实验操作之前,先给学生一个题目,如诊断实验中病理反射检查,教师可先让学生利用网络查找有关病理反射检查知识的相关文献资料,了解病理反射检查的概念、原理、检查的临床意义等,接着再通过网络课程让学生了解病理反射检查的操作步骤、检查方法以及检查中应注意的事项,最后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自己只需在旁给予一些正确的指导即可。如此,学生便能在自己查找资料、看网络视频以及教师的适当指导下成功完成实验,其信心必然增,积极性也会随之提高。

(三)小组合作完成实验

阅读全文

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知识整合教学模式

[摘要]传统的医学教育普遍存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脱轨的现象,探索整合式教育成为医学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在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医学课程中有许多课程涉及“不孕不育”方面的知识,且我国居民不孕不育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不孕不育”成为日益关注的社会问题。因此,该文以“不孕不育”为例探索知识点整合教学模式,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相关内容进行纵向整合,系统地阐述疾病发生的结构基础、病理和生理、诊断和防治,使其达到医学教育的连贯性。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喜欢知识点整合的授课模式,认为其能提高学习积极性,促进自己对课程专业知识掌握,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知识点整合;教学模式;不孕不育

在我国传统意义上,医学教育包括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两大部分,其中临床医学教育是指对基础医学的熟练度和应用[1]。在我国现代医学教育中,基础医学的教育发展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此,如何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联系更为紧密,让医学生在未来的医学职业生涯中更好地利用目前所学到的知识,一直以来是从事现代医学职业教育者迫切需要进行探索及亟待改革的研究方向。医学课程整合的目的是以跨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重新关联组织的整合教学内容,让两者可以形成更有意义的教学关联[2]。在整合课程中,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有关联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创新的重新设计排版,可以为广大医学生提供良好的专业学习环境构架,激发广大学习者的兴趣,提高医学病案逻辑分析处理能力,加深对医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建立独特的临床医学思维[3],从而有效解决医学教育中出现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脱轨的各种现实问题[4-5]。广西医科大学于2011年开始对大学本科医学教育进行整 合 教 学 改 革,开 设 了 许 多 整 合 课 程,其 中,“生殖、性、生长与发育”是一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整合的课程,其将组织学、胚胎学、妇产科学、男性科学和儿科学中有关“生殖”“性”“生长与发育”的内容进行纵向整合,从结构基础到生理过程,再到生长与发育,并涵盖了在此期间发生的疾病和诊断及防治等方面的内容,使其达到医学教育的连贯性。在这门整合课程中,“不孕不育”是进行整合的各学科联系最紧密、知识点交差最多的内容。而且我国居民不孕不育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日益关注的社会问题。因此,本研究以“不孕不育”为例探索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点整合教学模式的建立、应用及效果探讨。

1确定教学内容及方法

虽然整合式医学教育已经逐渐成为国内外医学学者所普遍认同的一个大发展趋势,但远远不能简单的“拼盘”组合。由于我们的“生殖、性、生长与发育”课程整合教学内容包含好几个学科课程,授课教师分别来自不同的学科专业和不同的技术部门,在转变授课教学方式和整合授课课程内容等方面均有各自的教学特色,并且还由于需要充分兼顾各自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和相对独立性,造成整合的内容深度和知识广度明显不足,且同时存在部分教师重复授课内容。为此,我们需要对传统课堂教学内容进一步优化整合,避免出现重复课堂教学,彻底抛弃“拼盘式”的老旧课堂授课方式。在教学方法上则需要侧重于启发学生的学习思路,注重对学习方法的横向引导,让学生自主地对各知识点进行纵向分析把握和横向分析比较。由于这门整合课程中,各学科重复内容最多,最相关的是“不孕不育”知识点,所以我们将组织学、胚胎学、妇产科学和男性科学中所有涉及“不孕不育”的内容 进行 知 识点整 合,内容 包括 不 孕 不育的 结 构 基础、病理和生理、诊断和防治3个方面,以基础知识和共性规律为教学重点,对上述学科相应内容进行纵向把握和横向比较。主要采用“问题导入型教学方法”,利用互联网及多媒体讲授与讨论相结合,引导学生融入整个教学过程,有助于调动医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去阅读更多文献,促进课内和课外知识的运用。

2教学设计

2.1课前课后准备

阅读全文

融入课程思政的案例式医学课程探索

摘要:以临床案例为载体,以医学人文教育为切入点,将价值塑造、知识探究、能力培养“三位一体”融会贯通,实践探索出融入“课程思政”的案例式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模式。该模式将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显性教育与价值塑造的隐性教育浸润融合、有机统一,既可以提高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又可以提高专业课程“课程思政”育人的深度、温度和效度。

关键词:基础医学课程;案例式教学;“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是指依托、借助于专业课课堂,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通识课程的教育实践活动。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高校育人中的作用,我校结合办学定位、专业特色、培养目标,在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案例中,将价值塑造、知识探究、能力培养“三位一体”融会贯穿于基础医学课堂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专业课程课堂教学阵地在高校育人中的作用,逐步形成“小细节、大教育、重医德”的育人特色。

1地方医学院校在教学模式及专业课程教育“课程思政”方面存在的不足

通过师生访谈、文献研究、专家咨询等方式,调研我国地方医学院校医学生人才培养的现状。结果显示:大部分地方医学院校依然采取“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科为中心”的大班制、“老三段式”等传统授课方式[1]。传统授课方式存在基础与临床知识、能力培养脱节,专业能力培养与立德树人相分离,专业课程所承载的“育人”作用弱化,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等现象[2],难以适应新时代社会对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因此,有必要探索适应地方医学院校的教学模式改革,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以适应新形势下人民对健康的需求。

2融入“课程思政”的案例式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为加强专业课程育人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探索实施了融入“课程思政”的案例式基础医学教学模式改革实践,具体措施如下。

阅读全文

医学整合课程神经科学教学论文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武汉大学医学院2009级、2010级、2011级临床医学五年制教改实验班149名学生。

1.2教学实践

整合课程学时数为108学时,其中理论课76学时,实验课及小组讨论(包括临床病例讨论和临床见习)32学时。课程内容的安排以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为主线,遵循“从结构到功能”、“从生理到病理”的原则,分别介绍中枢神经系统各部分的正常生理功能及相关疾病,并通过临床病例讨论和临床见习强化所学知识。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是建立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整体知识框架、以利于学生系统、整合学习神经科学相关知识,并通过病案导入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整合课程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基础与临床教师担任授课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和课件共享,促进教师之间进行授课内容的沟通和整合。除理论授课外,整合课程加强了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临床病案小组讨论以及临床见习。病案讨论在每个阶段课程结束后进行,以小班(20-24人)为单位开展,以小组报告和讨论问题的形式进行。病案讨论时,学生应用本阶段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病例,最后由教师总结讨论中存在的问题。临床见习安排在课程最后阶段,以利于学生对临床病例的综合分析与理解。

1.3教学效果评估

针对课程内容的整合以及整合学习方式设计学生问卷调查表,以了解学生对整合课程的评价。调查问卷中设置“赞同”、“中立”、“不赞同”3个不同程度的选项。

阅读全文

基础医学与教学形式

作者:孙永波 单位:淄博职业学院护理学院

沉思当前高职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医学课程结合点,在教学模式上倡导“以问题为中心”,在教学内容上推行“以系统、器官为核心”教学方式,是高职基础医学课程教改的热点。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该教学方式实行并不顺利,并存在某些问题,认识和解决这些相干问题,可进一步验证该教学方式的优越性。

一、具体教学理念认识模糊和内化不到位

目前,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范式[1],在高职医学院校推行“教、学、做(用)合一”的教学套路,需要有一个过程,不能急功近利。不实事求是考证高职医学教育的教学特色,生搬硬套工科高职教改的理念,对以“问题为中心”、“以器官、系统为核心”和“活学活用为要素”的具体教学理念产生模糊认识或内化不到位,使基础医学、桥梁医学和临床医学先后衔接的教学层次、教学规律脱节,“教、学、做(用)合一”的教学套路不能有效施展,不能保障高职医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知识体系的有效建构,进而冲击桥梁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的实效教学[2]。由于我国的高职医学教育改革起步较晚,盲目推行所谓“必须、够用”的教学理念,使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体系的运行受到较大的冲击,教改未走出独立的路子。针对该现状和“教、学、做合一”的基本素求,高职基础医学课程的具体教学理念必须转变为“以问题为中心”、“以器官、系统为核心”和“活学活用为要素”[2]。目前,该具体观念还没有成为基础医学课程的整体优势理念,其具体问题在于:(1)该具体观念指导的课程建设的整合手段空洞化;(2)高职院校推行该具体观念的补偿机制没有完善和到位,使人体机能实验课程的“教、学、做合一”大多停留在形式上;(3)基于该观念的具体思路尚未形成。

二、高职基础医学课程的精品课程建设没有形成整体、集合和互动的关联优势

1.精品课程教材的优化、包容和整合亟待解决或完善。就单项基础医学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来讲,其教材的优化、包容和整合具有特殊性,应该体现课程特色,明确该课程的定向、定位;从基础医学课程群的精品课程的建设方面推理,其教材的优化、包容和整合具有共性,应该整体体现“以问题为中心”、“以器官、系统为核心”和“活学活用为要素”的具体理念,使“以器官、系统为核心”教学方式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素求相容与共。只有完善上两项事宜,才能推出优秀的基础医学课程体系的精品课程建设的优秀教材,籍以推动“以器官、系统为核心”教学方式的有效展开。令人遗憾的是,现行的基础医学精品课程的教材建设并没有经过专业课教学专家和教学实践的具体考证,教材建设重复“翻板”传统教材,关联课程教材之间的重复、繁杂、交织现象比较突出,教材的优化、包容和整合没有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素求相统一。故基础医学课程群的精品课程教材的优化、包容和整合亟待解决或完善,刻不容缓。

2.没有形成良好的实验教学情境规程。“教、学、做(用)合一”教学过程的展开是基础医学实验课“以问题为中心”、“以器官、系统为核心”和“活学活用为要素”的具体理念的具体操作化,其载体形式就是创设“以器官、系统为核心”的实验教学过程规范化运行的良好的情境规程,使高职医学生真正体验“教、学、做(用)合一”的教学流程,强化和丰富分析、理解、运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当前的高职院校教改并没有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进行规范投入或投入后又变向束缚,使得基于工作过程的范式教学和“教、学、做(用)合一”的实验教学没有形成优势的情境规程,因而“以器官、系统为核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并没有起到事半功倍的效应。

阅读全文

四年制专业医学检验论文

一、回顾我国高等医学检验教育发展简史

在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开设时,绝大部分院校均定为五年制,毕业后授予医学学士学位,也有极个别院校设为四年制,毕业学生授予理学学士学位。而在199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规范专业设置时,统一规定医学检验专业本科为五年制,毕业学生可授予医学或理学学士学位。近年教育部有规定,新设置的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制一律为四年制,毕业学生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在2012年公布的教育部新专业目录中,已明确统一规范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归属医学技术类,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二、重新认识和定位新专业目录及培养目标

新专业为“医学检验技术”,虽然名称没有太大改变,但明确归属新单独设立的医学技术类,统一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使本专业其内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们认为,学制、学位及归属类别的改变,主要是强调、突出了该专业的“检验技术”属性,而淡化“临床检验诊断”属性,即业务培养要求由“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医学检验操作技能系统训练,具有临床医学检验及卫生检验的基本能力”,应该转变为“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医学、医学检验基础及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医学检验操作技能系统训练,具有临床医学检验及医学实验研究的基本能力”。而有关诊断性报告的签发、检验所获信息的应用、转化及临床检验诊断,应由具临床检验医师资质的专业人员承担。

三、正确处理几点转换和关系

1.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培养目标的转换。

原有目录中医学检验专业,由原归属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可授医学学士或理学学士的五(四)年制专业,明确归入新设立的医学技术类中,意味着本专业的医学检验技术类人才的培养定位,淡化了其临床医学内涵。因此,本专业原有培养目标(1998年教育部专业目录),即“本专业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能力,能在各级医院、血站及防疫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业务培养要求为: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医学检验操作技能系统训练,具有临床医学检验及卫生检验的基本能力”,应进行相应调整。新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改为“本专业培养具有基础医学、医学检验及医学检验相关临床医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能力,能在各级医院、医学研究、血站、体外诊断试剂研发及生产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技术高级专门人才”。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