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基础医学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基础医学教育

医患关系下基础医学教育对策

1医患关系的现状及成因

1.1现状

当前,我国医患矛盾加剧已经成为社会焦点问题。据卫生部统计,仅在2010年全国医闹事件共发生17243起,比2006年前多了近7000起。2010年以后趋势并未缓解,各种医患纠纷、伤医甚至杀医等医疗事件层出不穷。仅2012年,全国公开媒体报道的恶性袭医事件高达22起。2013年12月21日,国家卫生计生委等11个部门启动为期1年的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医闹行为。但仅仅依靠政府的严打不是解决扭曲的医患关系问题的根本途径。事实也是如此,据公开报道显示,2014年6月至8月三个月仅湖南省内就发生3起医患纠纷事件。医患关系严重扭曲一方面表现为患者对医生的信任缺失,甚至丧失理智;另一方面直接导致医疗卫生行业内部从业人员的恐慌感,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医学生对医生的职业认同感,他们还没有真正感受到成为医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之前,就已经感受到“白大褂”的危险,这必将影响我国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

1.2医患关系扭曲成因

在医疗市场化的大趋势下,医患关系本应该是共赢的关系,一方面医生为患者解除或者缓解病痛,从而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另一方面患者向医生求助,并支付相关费用。目前导致医患关系严重扭曲的成因复杂,涉及患者、医生、医院与政府甚至媒体各个方面的矛盾和问题。但是调查提示导致医患纠纷的前3位原因仍然是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差、服务态度差、医患沟通障碍。医护工作是个“生命所系,性命相托”的特殊职业,职业的属性要求从业人员首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在当前大众对健康水平要求提高的形势下,对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的要求也相应提高,这也提示医学教育应在调节医患关系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除了少数医务工作者医德医风确实存在问题以外,医疗问题的专业性导致患者缺乏了解,对医护人员期望过高,另外医生相对短缺,任务繁重,时间和精力都制约了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要想走出医患困境,必须加强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

2基础医学教育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的医学教育无论是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和临床医学教育阶段,主要采取“基础课-临床课-医院实习”的教育模式。基础医学教育阶段是每个医学生成长为合格医生或医务工作者的必经之路。因此作为医生的摇篮,基础医学教育在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同时基础医学教育改革也必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学生医学知识有限,学生和老师与患者之间没有直接接触,在医患关系调节方面的作用很容易被忽视。但是处在这个阶段的学生既对获取医学知识正处于极度渴望的阶段,又苦于缺乏接触实际问题的机会,同时他们与进入临床实习后的医学生不同,不会涉及有关患者隐私等方面的利益冲突,在与患者沟通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因此,他们可以在医患之间构建医学知识和互信的桥梁,从而在基础教育阶段寻求缓解医患关系紧张的可能途径将成为一种合理的选择。

阅读全文

基础医学教育改革研究

[摘要]所谓高等教育的专业认证,也即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认证方式。该文通过阐述本科临床医学教育标准中关于基础医学教育改革的意义,分析其现状与发展趋势,并就教学方式的改革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以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专业认证;基础医学;教学改革

在我国,本科临床医学属于一门医学的临床学科,它主要涉及处理以及研究临床中可能会出现的危重症状患者的发病机理和抢救护理方案,这是一门实践意义深远的学科。截至目前,我国许多医学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授课时依旧沿袭以往古板的教学方式,即采用“医师授课+示范”的方式,以为将所应学的内容全部教授给学生,但却忽视教学模式的实用性、趣味。学生在课堂上也只能扮演接受者的角色,这样的落后观念自然无法激发学生的活力与想象力。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逐渐使得学生们对临床医学知识丧失了学习的动力,而只是被动地接受很多知识。而关于其的基础教育改革是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改革。我国在2004年初定的试行版《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是我国相关医学类专业认证最早的条文标准之一。并在2012年时已经在国内七所高校的相关专业进行认证。一般来说,这种专业性的认证标准保证了现代医学教育中较好观念的传承与创新,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医学教育质量的可靠性,该研究在总结历年的临床医学教学经验之后,结合该《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来提出关于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教育改革的建议。

1重组教学内容,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

该《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中有提到,现代医学教育改革应当积极地开展横向以及纵向的整体课程改革,将教材以及课程中应掌握的内容进行系统化的整合,而对于医学的基础性课程,应当涵盖具有其特点的生物医学在内的许多内容。我国从古至今,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都在延续着。这种教学模式主要体现为注重学科的专业型知识,注重书本知识以及课程大纲内容,但是很少注重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融,这使得同一系统的不同内容分布在不同的学科中,而学生就会体现出“前期知识容易遗忘,后期知识没有巩固”的特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空间也比较小。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处于学习的被动地位,被动学习不能够培养出适合时展的医疗人才,也不能够满足上述《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中的标准。而所谓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世界医学教育会议中较受认可的一种教学模式,具体而言,在教学上,可以按照器官所固有的认知形态规律,将与临床医学有关联的多门学科的知识用系统的方法来进行分组,进而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教授。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来说更易接受,学生会对其感兴趣随之逐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减少课堂讲授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

在我国传统的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以往的教授方式(板书+老师讲解+教师操演)一方面有其局限性,另一方面也有着其系统优质的一面,临床医学这门学科涉及的方面很广泛,教师可以利用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的教学法授课,同时也要根据课程内容来适度适时的运用,从而达到课程讲解的最优化。切不可为盲目追求教学实践性而过度使用相关设备从而分散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这样反而适得其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尽量合理安排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和方面,使其最大效益化促进教学。利用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法架设课堂与教学的桥梁的教学方式与以往截然不同,以问题为基础教学的同时老师要致力于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与学生交互式的教学会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知识的实践性以及厚实;另一方面,老师上课的时候运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与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则是影响了整个教学过程的一环,临床医学中的教学改革要灵活地利用这种交互式教学,激发学生潜能,培养起其医学素养及良好的品质。

阅读全文

基础医学教育革新的思考

作者:马捷 杜小云 吴小健 赖江华 贺浪冲 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

研究生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原始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近年来,我国各高校的研究生招生规模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迅速扩大,在学人数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事实上,国外的研究生培养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日本等国已经针对医学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开展了相关的改革[1-2]。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呈现出明显的转型特征,面临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主要表现为由扩大规模转向提高质量,由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发展。从以知识为本转向以能力为本[3]。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实验教学是高等医学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学研究生全面掌握和融汇医学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随着现代分子医学的快速发展,已经步入“后基因组学”时代,传统的实验教学体系已远远不能满足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积极探索实验教学改革,建立跨学科、高水平的实验教学体系,成为当前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4]。2007年以来,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即开始探索适应新医学研究生教育需求的实验教学改革措施。本文结合我院建立的医学研究生教学实验中心和开展医学研究生自主创新实验这两项措施来讨论,希望对构建现代基础医学教育的教学体系提供经验。

1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现状

目前,研究生教育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教学方法不合理①研究生教学方式与本科阶段类同,研究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层次不清,内容重复,教学仍然以灌输为主要形式,学生学习方法也比较被动,无法为学生提供深层次思考的空间[5]。②片面强调自学,任由学生自主检索文献和撰写论文,但对于初入学的研究生来讲,尚缺乏判断文献质量的通用标准与规范,而与之相关的论文写作指导又跟不上,造成教育质量难以保证[6]。

1.2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不足我国高校的教学单位基本以学科来设置实验室,并且主要是针对本科生教育,因此,研究生入学后,主要进入导师自建的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事实上,一方面拥有实验室的导师只占少数;另一方面,即使导师自建有实验室,也往往是针对博士生的科研需求。这种现状造成硕士研究生教育处于不上不下的尴尬境地。而勉强进入实验室的研究生,也由于缺乏实验能力的培养,操作能力差,在科研学习中容易受挫,无法建立对科研工作的热情,即使勉强完成硕士课题,也无法保证教育质量。上述情况对于临床专业的研究生尤其严重。

1.3学生自身实验能力不足随着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很多学生考研只是为了找个好工作,并不具备投身科研工作的热情。对于很多非“211工程”高校的学生,一进大学就准备考研,忽视实践技能的培养,最终造成一大批研究生的入学考试成绩很高,但是科研能力极差,甚至达不到一些知名高校本科生的实践水平。这批学生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对于分子医学常用技术的原理掌握的很好,但到具体操作就不行,实验中的防护措施不了解,对实验室设施人为损毁严重,且容易对自身健康带来危害。事实上,上述问题的产生既与研究生个人因素有关,又与本科阶段所处院校实习管理不善有关,同时很大程度上也是我国医学研究生招生制度和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制约的结果[7],因此,在研究生的培养阶段,夯实实验能力基础,使学生的实验能力与理论水平相匹配,成为当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8]。

阅读全文

简述基础医学课程的创新

一、国外医学教育模式

1.北美和英联邦国家的医学教育模式

美国高等医学教育以本科生为起点,学制4年。英国高等医学教育以中学毕业生为起点,学制为5年,毕业后经过1年实习期后方具有行医资格。澳大利亚的医学教育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加强医学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强调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和医学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近年澳大利亚也开始由传统的MBBS模式向MD模式转变,其转变的思路与策略值得借鉴。北美医学教育体系非常完善,教学方式、方法十分先进,加拿大的McMaster大学于1969年首次提出了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推动了新一轮的医学教育改革。美国医学院校的PBL教学始于1979年新墨西哥大学医学院,第一个完全采用PBL教学的美国医学院校是1982年新建的摩斯大学医学院,目前美国已有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100所医学院校采用PBL教学。其中哈佛大学作为世界一流大学,扮演了全球教育教学改革风潮的引领者。哈佛大学医学院开展的“新途径(newpathways)”项目,对世界医学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以课程重整为核心,将传统医学教育课程的有关知识重新组合成课程群。一方面针对医学教育特点和培养目标要求,希望将导师制和学生科研项目整合到课程中;另外一方面对课堂教学的医学课程进行了重新整合,既横向将基础医学各门课程进行整合,又强调基础医学与临床实践纵向整合。这种医学教学方式包含两个突出特点:实现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的融会贯通;导师制引入医学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研究的能力。与哈佛大学一样,当前美国顶尖医学院校正在纷纷进行以课程重整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改革。

2.俄罗斯医学教育模式

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对我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我国的高等教育仍留有其痕迹。俄罗斯的高等医学院校有着较强的教学和科研能力,特别是一些重点名牌院校,历史悠久,治学严谨,在基础理论教学和对学生技能及创造力的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学习、研究和借鉴。哈尔滨医科大学作为卫生部医学俄语培训中心,在历史上基础医学院与俄罗斯高等医学院校交往频繁,吸收了很多优秀教学经验。目前,尽管中俄两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存在着一些差别,但是俄罗斯医学教育现有的独具特色的方面仍然值得借鉴。俄罗斯医学院校的教学特色包括无固定教材,学生非常重视课堂笔记,授课形式多样,评价手段包括笔试、口试、计算机考核等多种形式,教师授课比较重视个性化培养。

二、哈尔滨医科大学基础医学横向整合课程模式改革实践

在世界医学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哈尔滨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充分利用各种契机,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目前多数医学院校改革的状况。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教学的横向整合课程模式改革及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方法改革正是在此契机下在七年制学生中全面开展。课程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关键是教师理念的转变。因此哈医大利用CMB项目选送了60余名教师分别赴美国华盛顿大学和香港大学医学院、台湾地区进行医学教育培训。这些学习和培训开阔了教师的眼界,使他们认识到课程整合的意义,同时学会了PBL教学方法的实施原则和要旨,为哈医大课程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借鉴美国、日本和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医学院校的经验,结合哈医大的实际情况,基础医学院参照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的教学模式,进行了课程模式和教学方法两方面综合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建立了按系统框架的横向课程整合并采用了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方法。

阅读全文

医学生医学教育思考(3篇)

第一篇:医学教育下医学生医学教育思考

1原因分析

1.1宏观因素教育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改革步伐缓慢、经济发展区域失衡、文化发展缺乏整体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我国医学院校人文医学教育的发展。

1.1.1医学教育定位及培养目标偏离,人文医学教育制度不健全目前对医学生的培养往往只重视医疗技术方面,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对医学教育的定位不明确,将人文素质教育与人文医学教育混为一谈,认为加强医学生的人文教育也就是开设一些基础性课程,如文史哲、艺术欣赏等,完全背离我国医学教育的实质。

1.1.2我国教育重理轻文,人文医学教育未得到重视长期以来,重理轻文成为医学教育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这样虽然培养了医学生的理解、概括、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但忽视了开发医学生的意志、兴趣、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现阶段的医务工作者,既要有过硬的医学技术,又要有一定的人文素养。

1.2微观因素医学院校人文医学教育的发展,有赖于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和谐发展,同时也离不开本身的教育观念、体制、经费投入、师资力量、学生自身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

1.2.1教育观念体制落后调查研究显示,53.03%的学校其人文医学教育的阻力主要是教育部门重视不够、教育观念落后、教育体制改革缓慢;51.62%的认为人文医学教育的最大阻力来自学校决策者;进一步分析发现,53.48%的认为来自学校决策层的阻力,是他们在观念上认为人文医学教育不重要,46.5%的认为他们认为很重要,但认为教育体制改革太麻烦了,不易做到。这些数据说明,教育观念、体制是影响医学院校人文医学教育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阅读全文

内分泌系统基础医学整合课程改革初探

【摘要】: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医学课程整合已经成为目前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发展趋势.为实现内分泌系统模块认知、能力、职业素养教学目标,吉林医药学院内分泌系统基础医学整合教改组在教学设计与实践中,以转化医学理念为指导,注重教学内容系统性,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导向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创建并完善以“能力为导向”的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从整体上重新构建了内分泌系统课程教学体系并取得初步成效.

【关键词】:转化医学;内分泌系统;课程改革;体系

自美国西储大学(CaseWsternRserveUiverGeensity)医学院在1952年提出以器官系统为代表的整合课程以来,医学整合课程在欧美发达国家已实施多年并得到了广泛应用[1].目前,各高校吸取国内外经验,先后在整合课程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2].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医学课程整合已经成为目前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发展趋势[3].如何在临床本科基础医学教育中建立科学、高效的教学方式,避免知识脱节[4],并且有效提升医学生转化式学习能力至关重要.为此,吉林医药学院内分泌系统基础医学整合教改组在转化医学理念下对内分泌基础医学课程进行了整合,3年多的整合实践证明,学生在内分泌系统基础医学知识的整体性方面,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人文素养等方面均得到了提升,课堂效果好评率达到98%,教学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效[5G6].

1内分泌系统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总体设计和目标

根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精神,内分泌系统基础医学整合教改组在教学设计中,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导向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7],创建并完善以“能力为导向”的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从整体上重新构建内分泌系统课程教学体系,以实现内分泌系统模块认知、能力、职业素养教学目标.在认知教学目标方面,让学生掌握内分泌及代谢病临床实际问题所折射出的基础学科知识(如内分泌系统正常解剖、组织学结构和反馈调节机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内分泌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变特点,以及该系统常见药的药理学知识;在技能教学目标方面,通过对内分泌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开展病例讨论,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辩证思维能力及对内分泌系统相关的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判读能力;在职业素养教学目标方面,在理论课堂及实践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德医风,引导其树立人文关爱意识,培养其与内分泌系统疾病诊疗相关的交流沟通技巧和团队合作能力.

2转化医学理念下重构内分泌系统基础医学课程

2.1教学内容改革

阅读全文

做好基础医学科研素质培育对策

作者:徐冶 李质馨 于洋 刘师兵 方青 单位:吉林医药学院

医学院校所培养的毕业生,从其职业性质来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职业医生,是医学院校毕业生的主要去路。他们从事医疗实践,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另一类是医学科研人员,他们主要从事医学科研工作,通过科学研究推进医学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发展,为临床医疗实践提供实验依据或理论基础。医学生毕业进入综合性的教学科研医院后,发展成为两种类型的医生:一类是把主要精力用于医疗工作的医生;另一类是把主要精力用于教学和科研,而医疗工作却被边缘化了的医生。无论对于将来发展为哪一种类型医学人员的医学生,医学基础课的学习都是为学生长远的发展提供基石。基础医学的研究水平和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水平决定了一所医学院的医学科学水平。因此,医学基础的学科建设和教学对医学教育十分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医学教育的水平[1]。由于向医学生讲授临床前课程的许多基础医学教学的教师,对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联系缺乏兴趣或者根本就不了解,常常简单化及说教式的方法来讲授他们所从事的学科。使得学生对于人体结构、机能及病理生理反应的复杂性缺乏认识,这就造成学生在面临具体临床疾病时所面对的不确定性与前期所学的基础知识的简洁单一性不相一致,导致基础医学与临床教学的脱节[2]。医学生在基础医学教育中也没有得到应有的科研素质训练和培养。

对于医学生来说,无论成为哪种类型的从业人员,其扎实牢固的科研素质对于其日常工作是非常重要。然而,当前,我国医学教育仍然普遍存在只重视教学,而忽视了科研素质的培养,不利于医学生毕业后的发展,也不能满足未来生物医学研究发展的需要。因此,提高医学生的科研素质是医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对当代医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迫在眉睫[3]。做好医学生科研素质培养工作应当注意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1.营造重视科研的学术氛围

1.1具备全面科研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培养医学生科研素质的基础。

科研素质氛围的提高首先需要一批高素质的科研人才,吸引与稳定科研人才是提升高校科研水平的关键[4]。医学院校应当充分发现人才,引进高水平人才,如高学历的医学科学研究人员或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同时,加大本校教师的人才培养力度,制定出合理可行的激励政策,鼓励青年教师出外进修、攻读学位或出国留学。最重要的是要留住人才,为他们提供优厚的任职待遇,如给予充足的安家费,解决配偶就业问题,这样抓住高素质科技人才的心,才能促使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安心为院校的科研工作积极投入和奉献。

1.2制定奖励政策促进高等级科研项目立项

阅读全文

医学实验教学课程改革实践

摘要:

为提高本科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加强硬件现代化建设,降低基础性实验的比例,改善基础性实验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提高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比例,不断优化设计性实验的教学环节,并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增加创新性实验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课程整合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是医学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开拓创新精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当前,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和教育发展纲要均高度重视实践教学,要求提升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因此,如何提高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医学院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严峻课题。近些年,我院针对实验教学课程做出系列改革,保留重要的基础性实验,逐步增加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比例[2-4]。针对保留的基础性实验,改进其教学环节,比如开展案例式或以问题为导向的实验教学;针对设计性实验,不断完善其实验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针对创新性实验,将其与开放实验室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紧密结合,整合实验教育资源,增加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数量。具体的实验教学课程改革情况介绍如下。

1实验教学课程改革的实施

根据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内容和特点,将实验教学分为基础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三个层次:基础性实验与理论教学对应并同步进行,通过改善和提升教学条件,相应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是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并开展的实验,基于虚拟实验室的良好条件,又开展了虚拟实验;创新性实验是教师指导学生凝炼科学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开放实验室、大学生创新科研立项和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组等方式开展创新实验。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