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音乐教学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基础音乐教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基础音乐教学

农村基础音乐教学状况

 

一我国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设备不完善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农村基础音乐教育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教育经费不足,学校就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音乐教学设备,修建专门的音乐教室或者多媒体音乐教室。学校拥有的音乐教学设备大都是一些陈旧的、常年失修的设备,同时也缺乏完备的音乐器材,严重影响了音乐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此外,经费的不足会导致教师工资较低,甚至一些学校为了削减财政开支,选择聘请代课教师来进行音乐教学。   2.教育观念陈旧,对音乐教学不够重视   我国正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而这一理念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观念。许多学校仍然是将文化课成绩作为评价教师以及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而且许多农村中小学的领导对音乐教学的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音乐作为美育教育在培养学生人格以及素质方面所起的作用,而是单纯地把音乐课看做一门辅修课,与升学的关系不大,在教学中也处在可有可无的地位,长期忽视音乐教学。此外,一些学校将教师的考核与学生的升学成绩挂钩,而不参加统考的音乐课教师就没有考核成绩,致使许多音乐教师转行改教其他学科。这不仅破坏了音乐课的整体教学,打击了音乐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造成了大量音乐教师的流失,使得农村基础音乐教育长期止步不前。   3.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专业音乐教师   在我国农村学校中,普遍存在缺乏专职音乐教师的现象。学校的音乐教师大都由语文、数学或者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而这些兼任教师大都是半路出家,对音乐理论知识以及音乐教学方法都不够了解,教学形式单一,使学生丧失了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即便有少数专职音乐教师,他们也常会因为音乐教学器材的不完备而感到无用武之地。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基础音乐教学的发展,影响了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   二加强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措施   虽然农村基础音乐教学现状的转变是一个长期过程,但是,我们必须从现在起不断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大对农村音乐教学的经费投入,提高师资水平,加快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   1.提高认识,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要想改变当前农村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落后的局面,教育主管部门和音乐教育工作者就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将农村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放在提高我国全民素质的高度,彻底实现农村中小学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并大力倡导音乐教育观念。著名音乐教育家贺绿汀曾说过:“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关系到整个后代的文化修养、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的大事,绝不可以可有可无,等闲视之。”所以,我们必须对农村现有的教学体制、教育观念和评价体制进行全面改革。只有教育相关部门、学校、教师以及家长等各方深刻认识到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才会自觉地推进音乐教育的发展,不再单纯地以文化课成绩来评价学生和教师,从而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   2.加强专业音乐教师队伍建设   据相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约有90万所,而专业音乐教师不足10万人,我们按平均一所学校配备一名专业音乐教师,以现有全国音乐院校的培养能力来算,需要60年才能满足我国农村中小学专业音乐教师缺乏的局面。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应对:一是提高现有农村音乐教师的福利待遇,让专业音乐教师能够在农村扎根,施展才华的同时实现其人生价值。二是加强专业音乐教师队伍培训工作。新课改后,音乐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都发生了变化,需要音乐教师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提高,满足课改发展要求。对此,教育主管部门应经常性地组织农村音乐教师进行音乐教育理论内容的学习,加强校际交流活动和远程教育的步伐,加快农村音乐教师的培养速度。三是加强城乡交流。此外,开展多样的竞赛活动,鼓励更多的农村音乐教师参与其中,在活动中得到认识、能力等方面的提升,提高其业务能力。四是着力培养大批兼职音乐教师。   3.加大投入,完善音乐教学设备   农村学校可以借鉴理化生实验室器材的配备方法,根据学校的规模大小,按照选配和必配确定设备的数量。应先保证像电子琴、手风琴、录音机、钢琴等常规设备的齐全,逐步配备一些民族乐器、打击乐器以及音乐活动课所需要的设备。对于一些规模大、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筹建专门的多媒体音乐教室。在流程上,应始终坚持国家出政策、出措施、出资金,以县为单位,统一管理、统一配备。   三结束语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我们必须加快转变农村基础音乐教育落后的局面。而这一过程将具有长期性,需要每位教育工作者和音乐教师的共同努力。让音乐真正走进农村课堂,走进孩子的心田,真正发挥音乐的美育功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音乐的快乐,在音乐的陪伴下健康成长并塑造完美的人格。

阅读全文

音乐专业钢琴教学基础教育特色

1、存在的问题

中小学的音乐课属于基础课,高等师范院校音乐系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摇篮,会弹奏钢琴是音乐教师的必备能力。这种必备能力在现在的情况下该怎样要求,采取什么措施来实现这些要求。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作为高师的钢琴教师,需要了解中小学音乐教师在钢琴方面应该具备什么能力和知识,当前高师钢琴教学症结何在。在此基础上,编选适合的教材,采取恰当的措施,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合格优秀的音乐教师。

1.1突出“师范性”,改变钢琴教学专业化的模式。

高师音乐在实际的教学中,一些教师仍把技能、技艺的传授放在第一位,评价教师的业绩和学生的水平往往只看重教材的难度和学生技巧的娴熟。把学生当成演奏家来培养,偏离了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特别是一些实行分科选修的学校更为突出。这样教师的教学很不得法,很不得力,不能适应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需要,不受学生的欢迎。事实证明,现在的高师音乐系的钢琴教学必须冲出旧的桎梏,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和模式,来迎接基础课的改革浪潮,培养新一代的接班人。

1.2对教学内容加以选择。

(1)教材的特点首先就应具有师范特色,要选择适合高师钢琴培养目标的初、中级练习曲和乐曲进行训练,笔者认为:高师钢琴教学应以钢琴基本弹奏能力,应用能力,教学法及全面修养的结合为特点。笔者认为:可根据办学层次,各学校师资力量与学生水平及教学设备等具体情况,可分为必修、选修,专修,从而确定各种课程内容的程度,使教材选择既有明确的目的,又有相应的程度,真正做到有的放矢;(2)熟练地掌握各个大小调的音阶、琶音、和弦及伴奏音型;(3)为歌曲编写并能配弹的即兴伴奏;(4)掌握钢琴的基本教学法。运用音乐与技术相结合的训练法,把练习曲和流畅的乐曲片段结合起来,训练手指的跑动;(5)要求学生一定要看谱弹奏,要用耳朵去倾听自己的弹奏,亦或用脑弹琴。这就要求学生在开始阶段一定要用慢速去练习,这样就可以给自己的大脑留出一部分空间去听、去想,只要持之以恒,这种耳朵与大脑的能力是可以具备的:(6)视奏练习也是高师生钢琴学习的难点。在教学中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视奏训练,尽可能多安排学生浏览作品,扩大音乐视野;(7)开设合奏课,培养学生相互之间协作、默契的能力;(8)重视艺术实践。高师音乐专业学生更需要加强在校期间的艺术实践活动。可组织学生定期举办个人或是多人的演奏会,使每位学生每学期都有几次登台演奏的机会;(9)进行教育实习。教育实习是师范音乐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要从各方面做好准备,让学生在实习中真切地感受到作为一位合格的音乐教师,在工作中可能会面临的与钢琴的弹与教有关的各种问题。

1.3加强简谱即兴伴奏训练,线谱、简谱应并用。

阅读全文

民族乐器教学与基础音乐教育论文

一、在我国当下基础音乐教育中开展中国民族乐器教学的重要性

1.丰富人们的音乐生活,提高人们的音乐素养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悠久的音乐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出了数不胜数的乐器,其中既包括汉民族的传统乐器也包括少数民族乐器。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体现本民族的内在精神品质,民族乐器是我国音乐文化存在的重要依托性工具。在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中开展中国民族乐器教学可以保证学生在音乐学习的初级阶段接受中国传统音乐的滋养,不断丰富自身的心灵世界,提高个人文化修养。学生在掌握了民族乐器演奏技法之后,不仅可以用作表演,也可陶冶情操,提升生活品位。

2.促进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在基础音乐教育阶段加强中国民族乐器教学可以摆脱单一的西方式的音乐教学模式,使本民族音乐充分走进音乐课堂,增强学生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与学习,并逐渐激活本民族音乐的生命力。学生学习民族乐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继承与弘扬本民族音乐文化的过程。学生只有在精通本民族乐器之后,才可保证民族音乐文化的生命力,并逐渐将其发扬光大。

3.增强民族凝聚力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音乐教学模式采用西方的音乐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这在很大程度上使我国民族音乐的艺术魅力以及影响力受到遮蔽。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当具有共同的文化追求与文化艺术信仰,并且懂得敬畏本民族艺术文化,通过民族文化使本民族人民形成精神共鸣,增强我国民族凝聚力。我国民族乐器的教学可以拓宽人们对本民族文化艺术了解的途径,充分满足人们在稳定感、归属感以及安全感等方面的精神心理需求,使人民更加坚定固守自己的精神家园,使我们在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建设中能够保持民族自尊心与民族凝聚力。

阅读全文

基础音乐教育标准教学理念差异

【内容摘要】

我国学校音乐教育起步较晚,且“主科”“副科”界限严明,在种种因素的作用下,导致我国音乐教育与音乐教育发达国家相比较为落后。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也随之加强。美国是公认的基础音乐教育开展较为先进的国家之一,文章通过比较我国和美国基础音乐教育标准,分析两国音乐教育在理念上的差异,以期为我国音乐教育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

比较教育;基础音乐教育;标准;教学理念

近年来,我国基础音乐教育虽然获得较大的发展,但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与困惑。相比于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美国的基础音乐教育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尤其是其教学理念中有很多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本文分析研究了我国《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与美国的《美国国家基础音乐教育标准》,主要从以下两大方面来比较两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差异。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2011年,我国颁布了最新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其中对中小学阶段音乐课程的培养目的、培养环节、教学理念等做出了详细的规定。2014年,美国音乐教育协会(NAfME:TheNationalAssociationforMusicEducation)颁布了《美国国家基础音乐教育标准》(NationalStandardsforMusicEducation),同样对全美PreK-12年级的音乐教育做出相关规定。通过仔细研究比较我国和美国音乐教育标准,我们不难看出,两国的基础音乐教育在“欣赏”和“文化相关”两个教学板块存在异同,也可以看出两国音乐教育理念上存在的差异。

阅读全文

音乐教学中落实“双基”的意义和对策

当下我国音乐教育界以及教学改革中有这样的一种观点,认为基础音乐教育学科教学应当“以审美为核心”,必须弱化“音乐知识技能”展开教学,更多的应该是情感教育及审美教育。此种观念的出现导致部分中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对“知识技能”的认知偏差,将“音乐知识技能”与“音乐审美”对立起来,甚至认为谈“知识技能”是观点落后,是没有掌握课改的本质以及音乐学科基本特点。除此之外,还有部分教育者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音乐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以及机械训练,十分强调学科体系性和难度把控,形成了“非艺术化”与“专业化”的教学特征,这种方式同样也会严重影响音乐教学发展,会导致“审美功能”的丧失。由此种种现象,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当意识到“音乐知识技能”与“音乐审美”在教学中的同等重要地位,并且能够有效地处理好二者的关系。素质教育是能力教育,不可否认《音乐课程标准》中将课程目标定为“审美”,但没有知识技能作为强有力的支撑无法构成可持续发展的审美能力,不可能形成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因此,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是否应当弱化“知识与技能”?如何弱化?如何权衡“知识技能”与“审美”的比重?如何以基础知识促进审美教学?等等问题均值得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思考。

一、音乐学科“双基”的内涵及意义

双基,是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1],可以说是教育实践中各学科教学的而基础,也是教育者最熟悉的内容。作为教学实践的重要概念和基础命题,音乐学科中的“双基”内涵应当与学科紧密挂钩,采用科学理性的态度,结合《音乐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来展开定义。总的来说,音乐学科的“基础知识”包含:基础乐理知识、基本音乐常识、风格流派、音乐相关历史文化等几部分。“基础技能”包含:音乐教学中的听、唱、欣赏等方面的能力,演唱音乐作品的能力、吹奏某种乐器的能力、简单创编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纯粹的“知识技能”无法满足学科发展需求,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也在努力拓展更具艺术特性的音乐学科“双基”。如音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高建新认为,音乐“基础技能”可用“音乐表现能力”与“音乐欣赏能力”来概括[2],音乐基本情感体验能力成为双基的重要内容,通过课堂的活动体验来获得情感的共鸣,通过音乐作品元素、音乐素材,能够结合基础知识的理性材料分析中找到音乐学习的基本规律。高建新教授提出的音乐学科“双基”,完善了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对音乐课程实践起重要的指导意义。从理论方面来说,突出了音乐学科的本质特征,拓展的处理了“知识技能”与“审美情感”的关系,即重视学生的理论基础,又将理论学习为心理情感、审美态度服务,使得“双基”具有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特点。从实践指导来说,双基让教育实践者认识到,不论是音乐知识还是音乐技能的学习,音乐课堂始终应当注重学生的主体实践,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与兴趣,给予学生主动思考探索的空间,才能回归“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

二、小学音乐课堂中开展“双基”教学的方法

(一)从基础知识到基础技能

1、知识的系统性原则——技能的综合性呈现

就目前来说,国内不同地区采用的教材版本略有差异,如有人教版、人音版、花城版、湘教版等[3],尽管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不论是何种版本,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都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基于国家课程设置理念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系统性原则来编写教材。小学音乐教学内容也大都是围绕“听、唱、创、玩”几个板块展开,通过不同的活动、游戏引导学生掌握简单的基础知识技能,不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手段都体现出系统性。在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都不是单独处在的,而是通过互相关联、互相融合的整体相互联系存在。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体解读与把握,从宏观的大视野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教学工具,并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工具自主、有序的方法与体系。基于知识的系统性,教师通过整体、联系的观点来组织教学,避免片面、分裂的观点方法来进行,促使整个教学内容是处于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中,便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形成综合的学科技能。如识谱能力是小学阶段重要的基础学科技能之一,识谱能力的形成需要建立在系统的音符、音高、线谱知识基础上,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将每一个知识能力置身于系统性中,以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对每一节课的知识点予以把握处理。

阅读全文

新课程高中音乐教学思考

音乐作为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普遍性,是人类思想情感交流和传达的有效手段。加强音乐课程学习,不仅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音乐能力,还能够缓解学生高考的压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然而,在高中教学中,音乐往往被视为副科,与数学、英语等学科相比,其所得到的教学重视程度仍存在很大的差距,甚至有些学校的音乐课程教学时间得不到保障,音乐教学可有可无。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从培养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加强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引入多媒体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等四个方面,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音乐教学提出了几点思考。

一、培养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对教学活动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笔者认为,现行高中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点燃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提高学生对音乐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然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是一早一夕、一蹴而就的短期行为。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融入音乐学习中来,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比如说,课前集体合唱或者播放一些活泼优美的乐曲,制造出良好和谐的音乐氛围;在课中,为了提高教学有效性,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可使用较为欢快的乐曲;对于课后,可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流行乐曲来进行学生作业任务的部署安排。

二、加强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

现行高中音乐课程教学中,大部分老师过于看重教学手段、方法的创新变更,忽视了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殊不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对音乐学习有着很大的重要性,是学生进一步音乐学习的基础前提。没有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支撑,学生是不能获得音乐学习的长足发展和全面提高的。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和普及,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要求学生更为细化地理解和把握。就拿听觉能力来说,听觉能力是学生音乐学习的基本技能,加强学生听觉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需要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而不是利用各种先行视听设备变着花样让学生去听。听觉能力的提高只有在歌唱、演奏和创作等实践教学活动中,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聆听,并开展大量的听觉训练体验。综上所述,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我们要加大对音乐基础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基本技能。

三、引入多媒体信息技术

多媒体教学是当前实施和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主要教学手段,是计算机系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应用的具体体现。多媒体教学打破了传统的说教式、机械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快速融入音乐学习活动中来。多媒体教学集声音、图片、动画和文字于一体,能够多角度刺激学生感官,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水平。因此,对于高中音乐课程教学,教师应当尽可能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如在“独特的民族风”的教学中,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展示“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彝族”等民族地区的风景、服饰、舞蹈等等图片,学生通过观赏这些图片,从视觉上获得民族风格的享受,有利于加深对民族风情的了解,营造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进而激发音乐学习的兴趣。

阅读全文

高师音乐教育的调整与革新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2001年秋季在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8个实验区开始启动。2002年秋季,实验区已增至500多个,全国共有1000多万中小学生参与了新课程的实验改革。到2005年秋季,全国所有的中小学生原则上都已进入新课程的学习。同时,普通高中和幼儿教育的课程改革也积极推进。与前几轮相比,本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可以说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涵盖了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管理和课程评价等方面;涉及了现行中、小学的所有学科。其影响面之广,规模之大,是前所未有的。这也是我国基础教育为推进素质教育而实施的一次极其深刻的变革。这次课改是在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和我国加入WTO的大环境下进行的,有着深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背景。就音乐教育学科来讲,毫无疑问,它对在职和未来的音乐教师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师院校培养的学生(将来的音乐教师)将会是素质教育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他们自身的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改革的成败。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根据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来主动调整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规格。   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是基础音乐教育的工作母机,作为培养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的高师音乐院(系)(也包括音乐学院的师范系)来说,我们现行的教育思维与机制、课程结构与设置、培养目标与模式等都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与缺陷。这种状况已经不能满足基础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也包括音乐学院的师范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很多专家、学者都在思考:高师音乐教育如何主动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使我们的毕业生一走上工作岗位便能很快适应新的形势,能真正肩负起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的神圣使命。这的确是当前高师音乐教育界无法回避的问题。高师音乐教育已经没有更多的时间可以等待了,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我们只有认清现状,兴利除弊,大胆革新,才有更加美好的未来。就目前的情况看,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调整与改革:   一、强化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的思想   高师音乐教育应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是国家对师范音乐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多年来,高师音乐教育界就这一点在理论上已基本形成共识,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反映出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的观念不强的问题:   1.有的高师院校把研究基础教育方面的课题和文章不列入科研范畴。很多高校主管科研的职能部门及领导都认为:科研就要争取搞几项惊人的发明创造,论文就要争取写那种发表在核心刊物上的让人觉得高深莫测、怎么读也读不懂的文章。我认为目前我们在评定核心期刊的思路上似乎有些偏差,指标体系在结构上也有些失衡,这种偏差和失衡已经导致有些专业或学科——特别是新兴的边缘学科根本就没有一种所谓的核心刊物,但在评定职称或科研业绩时却经常被“一刀切”。事实表明,当下我们的评价机制存在着严重的漏洞和缺陷,总是以不惜牺牲一部分人员的利益来成就另一部分人员极度膨胀的欲望与虚荣,致使当前我国科研整体水平不高,科研心态虚无浮躁,很多人员已经丧失了崇高而严肃的科学研究精神。   2.另外,个别核心期刊在选择文章的价值取向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音乐老师,更关心的是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不可能老是给学生讲解这教、那教这经、那经的音乐;也不可能天天沉醉在这考古那考古的“古典主义”当中。但有趣的是,这类文章就是容易在核心刊物上发表,我想原因很简单,这类文章一般人很难读懂,因而也就不敢妄加评论。凡是读不懂的肯定就是高深的,既然是高深的,那当然就该在重量级的刊物上发表了,真是漂亮的逻辑。这无形之中严重打击了很多音乐老师致力于基础音乐教育研究的热情。至于基础音乐教育方面,很多人都认为那是很浅显的、没有研究的价值。在相当部分领导或编辑心目中,他们是很不重视基础教育理论研究的。从走上三尺讲台的那天开始,我一直在苦苦思索一个带有逻辑悖论性质的问题——作为高师院校,连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基础教育的诸多问题都不屑一顾,那高师院校究竟要研究什么?!但至今我却无法给自己找到满意的答案。可悲的是这种现象在实际研究工作中,是非常普遍的。它严重制约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和速度,也使高师院校的研究视觉偏离了它原本应有的重要领域。   3.在教学中,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很多学科的老师只关注本门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对基础音乐教育不感兴趣,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一无所知。表现出观念狭隘、各自为阵的“小农”意识,对音乐教育缺乏整体的把握与认识,这是当前高师音乐院(系)普遍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他们都认为,了解、研究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变化,那是教《音乐教学论》老师的事情。这样就顺理成章地把高师音乐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接轨的沉重任务交给了音教法老师身上。我们的学生合不合格,走势如何,都是音教法老师的事情,与音乐教育专业其它课程的老师无关,似乎一切都是音教法老师惹的“祸”。先不说这种约定俗成的看法对不对、合不合理,从一个侧面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争的事实:音教法老师在本专业内部应该占有一席之地才对,但实际的情况是很多老师甚至个别领导都认为,《学科教学论》是豆芽科,导致学科教学论老师在本专业内部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他们的很多劳动都得不到应有的报酬这是目前我国高师音乐教育领域存在的令人啼笑皆非的尴尬悖论。这些显然与2001年2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积极配合和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的意见”的文件精神不符。2002年12月初在福建武夷山召开的“全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学术研讨会”上,杨瑞敏女士在发言中再次提出了这个问题。目前,中小学音乐教育在很多方面都正在或已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而很多高师音乐院(系)却依然高高在上,关起门来搞自己的教学,还在继续着封闭的人才培养模式,造成了高师与中小学之间严重脱节的现象。   事实上,不得不承认,我们在某些方面已经落到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后边去了。对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怎样,在新形势下他们需要什么规格的音乐师资,为什么要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等问题,我们并没有十分清楚的认识,这正如企业没有很好的调研市场行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生产出市场需要的合格“产品”吗?要改变这种被动、尴尬的局面,高师音乐教育必须要拿出甘当“小学生”的勇气,在政策上要对研究基础音乐教育方面的课题予以适当倾斜,在资金上要对基础教育理论及实践层面的研究加大投入,进一步强化和切实贯彻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的思想。#p#分页标题#e#   二、改革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   2001年12月教育部在《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十五”计划》中,要求各师范院校在启动新一轮师范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中,应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要求,调整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专业设置,改革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加强教育学科建设,强化实践环节,提高教师培养专业化水平,增强毕业生的教育教学水平与自我发展能力。   现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的确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与专业音乐院校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没有什么两样。师范专业与表演专业唯一的区别就在于师范教育专业多开了几门“老三篇”——《普通教育学》《普通心理学》及《学科教学论》等课程,结果搞成了师范性和专业性都明显不足的局面。我们应根据基础音乐教育改革情况,主动进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的变革。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通识课程即公共基础课程内容不全,目前开设的实际上仅是政治教育;2.学科专业课程门类繁多,课程内容陈旧;3.教育类课程门类少,内容落后缺乏针对性;4.必修课程相对较多,选修课程较少,这些都极大阻碍了学生学习专业的积极性。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把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进行重新调整、归类;把相关的内容进行整合、渗透;在教材中加入新的合乎时展的教学内容;适当压缩专业课程门数,多开一些选修课程。这样,同学们便有了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可以了解更多新的信息。随着视野的开阔,理论层面的拓宽,对学生们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与学习都有好处,从而突出了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充分尊重全体学生和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思路,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抓住了本次基础课改的精神实质(要意识到,这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中也同样重要)。   在这方面,王耀华教授做了有益的探索。他把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分为教养课程(即公共课)和音乐专业课程两大类。其中音乐专业课程又分为五大类别:1.音乐审美类课程;2.音乐表现类课程;3.音乐创造类课程;4.音乐与相关文化类课程;5.音乐教育类课程。这一划分法很独到,它对学科进行了有意的整合,进一步理清了各门学科的归属关系。但也有不足之处,因为:1.新《课标》最基本的理念是: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贯穿其中,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即使是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掌握,都应有积极的审美体验。这正是音乐艺术及音乐学科的重要功能。也说明在所有音乐课程的学习中都应包含积极的审美情感因素,因此单纯把音乐审美课程作为一大类来划分就有点欠妥了;2.基本沿袭了我国各师范院校把各专业的课程按“公共”与“专业”两大体系来归类的传统分法。这种分法我认为本身是不科学的,因为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的界定本身就是模糊的和不合理的。按理说每个专业只要是按教学计划开设的所有课程都应属于专业课程,得到同样的对待,没有必要在里面再来分个远近亲疏。师范专业更不应把教育类课程带上“公共”二字。当然,目前“公共”二字主要意味着各个系(科)都在学这一类内容相同的课程。但反过来,既然各系(科)都要学这一类课程,那就更说明此类课程重要和有改革的必要,也就更不能沾“公共”二字。否则,人们在心理取舍上自然就会有轻有重,认为它没有传统意义上所谓的专业课程重要,无意中对学生的学习起了不好的导向作用。因此在课程分类上最好去掉“专业”和“公共”几个字,这绝对不是在做文字游戏。   建议把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分为四个大类:1.特色文化修养类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原理》《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法律基础》《社会主义建设》《形势政策》《国防教育》《中国革命史》《思想品德》《大学语文》《中国传统文化》等;2.技能表现类课程,包括《声乐及演唱》《钢琴与配奏》《歌曲作法与伴奏写作》《乐器演奏》《计算机与电脑音乐》《合唱与指挥》《和声》《复调》《配器法》《视唱练耳》《音乐会节目编排》《形体与舞蹈》《音乐采风》《普通话》《大学英语》等;3、音乐理论修养类课程,包括《中外民族民间音乐》《音乐美学》《中外音乐史》《基本乐理》《音乐欣赏》《音乐作品分析基础》《音乐与文化》《声乐美学》《钢琴美学》《中外声乐发展史》《钢琴发展史》《艺术概论》等;4.音乐教育技术理论类课程(第三部分将专门分析)。这样分类的好处是:显得相对简化,实现了课程整合,为开设更多新课程提供了时间,重要的是免去了谁轻谁重的争论。   当然,在这些课程的开课形式上视其具体情况可多种多样:有些课程可以搞成必修课,有些则可搞成选修课;有些课程还可以讲座的形式进行。   三、改革教育技术理论类课程,增加选修课程   高师教育技术类课程(以前叫公共教育类课程)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教材体系封闭僵化,缺乏创新;教材内容空洞、抽象,脱离我国中小学教育实际,没有充分吸收新的教育理论思想及教育技术和新兴边缘学科发展取得的最新成果,缺乏较强的针对性和时代感,很少关注当代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2.课程门类较少,课程结构老化。目前很多师范院校的教育学科课程仍然遵循着改革开放初确立的《普通教育学》《普通心理学》《学科教学论》(当时叫学科教学法)的“老三门”课程模式,并且各系(科)学的教育课程内容完全一样,缺乏必要的专业针对性。这些直接导致了学生都认为教育类课程非常重要,但就是不愿努力去学的怪现象。长此以往学生的教育理论水平可想而知,这种状况肯定不能适应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因此建议:1.调整现行《教育学》《心理学》的某些内容,把它们与各具体专业相互衔接、渗透。如音乐教育专业可开设《音乐教育学》和《音乐心理学》;2.拓宽丰富教育类课程,适当增加选修课程门数,特别是跨系选修,有条件的还可搞跨校选修。原国家教委颁发的高等师范院校教学方案规定了教育理论课程比重约占15%,但实际上大多数院校远未达到这个要求;而在发达国家的高师课程结构中,教育技术理论课程门类丰富,课时充足,一般都占到30%左右,他们非常注重教育临场实习等实践课程。如美国,教育课程已占20%左右。#p#分页标题#e#   改革后的音乐教育技术理论类课程主要包括:《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音乐教学论》《CAI课件制作》《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中外音乐教育史》《现代教育技术学》《现代教育思想》《比较中小学音乐教育》《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基础教育专题》《教育政策与法规》《论文写作基础》《试讲训练与案例分析》《音乐教育实习》等。其中必修课为:《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音乐教学论》《CAI课件制作》《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试讲训练与案例分析》《音乐教育实习》等;选修课主要开设《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中外音乐教育史》《现代教育技术学》《中外音乐教育思想》《比较中小学音乐教育》《基础教育专题》《教育法规与政策》等。这只是一个思路,具体课程还可做适当调整。这个课程改革方案明显地强化了教育技术理论类课程,增加了教育选修课程。其实一个高校能否开设出更多选修课程,也是国际上衡量其办学水平和层次的重要标尺。   四、抓好教育实习工作,搞好实习基地建设   音乐教育实习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最后一道关卡。教育实习阶段的磨练,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增强教师职业道德和责任感,树立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奉献的献身精神;同时通过音乐教育实习,也可检验同学们的素质能力,好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使我们出口的“产品”质量更有保证。因此音乐教育实习对每个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和必不可少的,应该进一步强化。这也是当今世界高师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   但目前全国绝大多数师范院校都存在着实习时间偏短、实习基地不稳、随意性较大的问题。绝大部分院校目前音乐教育专业本科实习的时间只有一个半月(六周),专科一个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让学生充分感受教师职业的神圣与光荣,培养为教育献身的精神,效果显然并不理想。看来适当延长音乐教育实习的时间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如果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和设置不进行调整与改革,那么要适当延长音乐教育实习的时间,切实抓好音乐教育实习工作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个别教育专家已开始关注这一问题,有些院校已经在进行这方面的试验。西华师范大学及其音乐系就根据实际,调整了自己的教学计划。在大三年级专门用一年时间学习《音乐教学论》,其中教学法基本理论半年,学生试讲半年。在试讲期间,把大班试讲与小组试讲相结合。大班试讲由专门的学科教学法老师组织,小组试讲在全系范围内选调老师组织实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实行“讲”(老师示范)、“写”(教案)、“练”(学生操练)、“评”(互相评课)、“比”(各组间比赛)、“看”(到中小学见习观摩)的六字方针。试讲到某一个阶段,在全系高年级内组织“课堂教学艺术比赛”。在大四年级上学期由学校统一组织进行音乐教育实习。实习完后学校还要专门举行全校毕业生的“课堂教学艺术比赛”(各系推选一名选手参加)及实习成果展。这些都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师范技能和素质,使该校(系)毕业生的分配走势良好,连续几年就业率都在96%以上,先后被多家媒体报道,并被教育部授予“就业先进单位”。   此外,还要加大实习基地建设的力度,应广泛、长期和中小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定期召开实习基地中小学校长会议,听取他们对学生实习情况的意见及对高师课程设置方面的建议;组织各系(科)分管教学的领导到实习基地进行考查和调研,掌握办学的第一手资料,以即时调整高师音乐院(系)的办学思路;还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制度:对毕业的学生进行成长经历个案跟踪,了解他们在工作中的实际情况;邀请第一线的优秀老师座谈、交流,了解有关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新信息。   总之,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需要高师音乐院(系)的关怀和支持,也是高师音乐院(系)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只有继续强化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的思想,努力调整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力推进教育技术理论类课程改革,适当增加选修课程门类,切实抓好音乐教育实习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才能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洪流面前赢得主动。当然,要真正贯彻落实这些举措,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期,也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和课程管理制度的变革,单纯依靠某个系或专业是不行的。让我们主动参与到课改中来,密切关注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动态,为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由此推进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改革与发展!

阅读全文

多元化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发展分析

摘要:钢琴是音乐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钢琴教学课程体系的科学性,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是音乐教育专业的一项重要技能,也是音乐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内容。本论文针对多元化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发展展开研究。

关键词:多元化;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发展

中国的基础教育实施改革,高等教育进入到重要的阶段。从目前的高等教育情况来看,呈现出三大发展趋势:从原有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的模式、现代教育正逐渐取代了传统教育,教育与市场经济之间建立来了关联性。这对艺术院校的音乐专业教育专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我国高等艺术院校在音乐专业教育改革中,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钢琴教学模式,就无法适应专业教育环境,也不会寻求更好的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必然会存在许多问题,在教育改革的环境下,就需要适应多元化的社会环境采用多元的教育模式,提高钢琴教学质量,促进钢琴教育更好地发展。

一、高等艺术院校音乐专业教育中的钢琴教学现状

(一)高等艺术院校音乐专业的教学资源不足

随着高等艺术院校的招生,新生入学的学生多,使得音乐专业的师资队伍严重不足,教学资源短缺。比如,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实施音乐教育,有就已经将艺术教学与技术课程合并,已经不是一对一的教学了,而是一名钢琴教师指导超过两名的学生,甚至钢琴教学已经变成了技术教学,学生几乎没有接受实践练习的机会。正是因为钢琴教学资源有限,音乐专业的教育中就难以很快发展起来,也难以培养出高品质的钢琴人才。

(二)高等艺术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的实践机会较少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