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基础外语教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职业教学中跨文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欧洲的语言文化教学与美国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二战后,受美国的听说教学法和西欧的视听法的影响,语法作为欧洲的外语教学法教学重点,到1988年出版的两部论文集体现一些学者对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研究有兴趣。其中法国的代表Zarate(1986)提出了两种互补的文化教学模式,即传统的文化知识和较新的体验是学习和本族文化与目的文化的对比。英国的代表Byram(1989)主要研究了学习者心里、认知和情感发展过程的文化教学框架激起与外语教学它层面的关系。此后,一系列的文化教学措施在欧洲各国展开了,跨文化外语教学理念在欧洲全面实施。由于中国闭关锁国的历史、对外来文化过分谨慎的态度和文化教学的匮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文化教学的认识,妨碍了文化教学的有效发展。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不断深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跨文化外语教学理念的著作和论文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版,如:邓炎昌(1989)、顾嘉祖(1990)、胡文仲、高一虹(1997)、陈申(1999)、戴炜栋,王雪梅(2006)、高永晨(2006)、许力生(2007)。这些研究对于推动我国文化教学的进程,为文化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但文化教学与职业英语教育联系的相关研究还很少。
跨文化外语教学理念在职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的理论基础
(1)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外语教学的目的具有多样性,但是就正规的学校外语教学而言,提高学习着外语交际能力是一个共同的目标。外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必然要求学习者了解目的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意义系统,通过目的文化与本族文化进行对比,调整和修改自己的认知图式和参考框架。只关注语言符号和语言形式,忽视语言使用中的文化内涵的教学显然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外语教学应该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和。在美国1996年的“外语教育国家标准”工程对于语言教育中文化知识的传授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外语教育国家标准”工程提出了《外语学习标准:面向21世纪》。强调了外语学习中的五个主要目标(5C’s)即交流(Communication)、文化(Cultures)、联系(Connections)、比较(Comparisons)和社区(Communities),其中之一是文化教学目标;另外在11个具体标准中有4个涉及到语言教学中文化传授目标的达成。因此,在职业英语教学过程中,传授文化知识,理解外来文化,与本族文化进行差异比较,应是我们职业英语教学中的目标所在。(2)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高职高专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跨文化交际是全球化时代下最明显的特征。作为公共必修课,职业英语教学应该是要按照社会发展需求、职业岗位需求和个人发展需求,结合行业知识和英语语言知识,为社会培养具有熟练英语交际能力和扎实专业知识及综合能力较强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跨文化交际中我们不仅要面临与本国不同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及经济环境,还会遇到许多文化障碍。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于个人的生活、公司的发展、国家的前途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气到了重要的作用。(3)跨文化外语教学是职业英语教学发展的需要。外语教学课程中,语言、文学和文化构成这一课程的主要内容。但目前我国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多数仍已语言教学为主,在现实的跨文化交际中,学生只能依靠母语的思维方式、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及交际规则来表达思想,从而引起误解甚至产生冲突,进而影响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成功。可见,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战略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将成为职业英语教学面临的中心任务。因此,我们建立的“基础英语模块+行业英语模块+素质英语模块(包括文化知识)+专业英语模块”模块化体系的教学模式,以适应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
跨文化外语教学理念在职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
1.设置与“文化”相关的课程自09级学生起,我院建构的职业英语课程体系确立了以发展学生职业英语能力为中心的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遵循学生在校英语学习不断线的原则,灵活设置课程,选用了“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模式。“必修课”要求学生完成“基础英语模块”和“行业英语模块”的学习。在第一学期我们完成《职业英语》(上)即“基础英语模块”的教学。本课程以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为教学内容,重视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和应用文体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第四学期我们完成《职业英语》(下)即“行业英语模块”的教学,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和掌握与职业工作有关的英语语言技能,培养学生的职场英语应用能力,特别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职场听、说能力,使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的交际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能够进行较为流畅的英语交流和表达,同时兼顾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英语应用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选修课”要求学生完成“素质英语模块”和“专业英语模块”的学习。在第二学期学生可以完“成素质模块”课程,可选修《跨文化交际》、《英美文化入门》、《英美概况》和《英美文学鉴赏》,其主旨是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人生观、科学观等,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第三学期学生可以完成“专业模块”课程,可选修《食品英语》、《药学英语》、《医疗器械英语》和《物流英语》等,这些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为提高学生本专业和相关专业领域的口语和文字交流能力。
2.制定文化教学课程目标我们通过修订《职业英语课程标准》将跨文化外语教学理念夯实于职业英语教学中,即在《职业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在借鉴James的跨文化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我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制订了文化课程目标主要有:①理解并掌握英语语言所涉及到的文化问题,包括目标语(英语)国家的历史、风俗、种族和文化身份问题等。②理解并掌握尊重目标语与本族语(英语与汉语)的文化差异性,更好地理解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异化和文化同化问题。③要求学生在英汉文化差异中进一步理解自身文化,提供文化认识的新角度,意识到民族中心思想存在的及危害性。④要求学生能够分析和观察文化现象,采用灵活、多角度的立体思维方式进行有效地跨文化交际。#p#分页标题#e#
3.采用多维的文化教学法在教学中,我们从目前我国职业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和现实语境出发,结合社会学、文化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研究开发了一下如下方法:(1)文化导入法。教师是文化教学的引导者,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注意文化差异,培养其跨文化交际意识,使学生领悟到文化多元性的意义和具体表现,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语言知识,而且学到了语言的文化背景、文化蕴涵。(2)情景模拟法。通过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背景资料,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国外的文化发展变化,结合跨文化交际的具体项目,为学生设置跨文化交际情景,鼓励学生模拟表演经典的英语小说或电影片段,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英语语境下的不同文化。(3)亲身体验法。一方面,我们鼓励学生利用外国留学生及工作人员在华数量与日俱增的大好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并创造机会与其进行跨文化交际实践;另一方面,我们也积极指导学生并支持学生自己去探索各种文化,帮助学生建立对文化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体验式外语教学理论论文
一、理论基础
(一)体验学习的理论
体验式学习理论的主要倡导者考尔博在他的著作中对体验式学习教育理论进行介绍。他认为它由四个基本阶段构成,包括:体验—思考—抽象—实验。体验阶段指学习者在真实的情境中去体验世界和生活,并且在体验过程中获得各种感悟与知识。思考阶段指体验者描述并思考自己的体验活动,对自己的体验活动进行归纳、分析与反思。抽象阶段指体验者加工与处理所获的初步经验,将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抽象成概念。试验阶段指体验者在新的情境中检验自己的理论假设,并且将所获得的经验和概念运用于其他新的情境中。
(二)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
体验式教学理论是基于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所提出的教学理论。情感理论指的是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克拉申把情感分成动力、自信和焦虑三类。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动机不足、缺乏自信以及过度焦虑会阻碍语言的习得。相反,动机明确、自信满满和低焦虑感会加速语言习得。因此,根据他的情感过滤假说,教师的任务就是如何引导学生把焦虑降低到最低程度。体验式外语教学能够减少外语学习中的焦虑和恐惧。在体验式外语课堂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轻松、有趣和友好的课堂氛围,确保学生有效地进行体验式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身上必须要散发快乐的愉悦情绪。教师快乐的情绪必然会感染学生,帮助学生放松下来,消除焦虑,带动学生快乐的学习,更好地接受新的信息。
二、体验式外语教学理论在大学英语中的应用
在体验式外语教学中,“参与”是前提,“愉悦”是共鸣的先导,“共鸣”和“环境”是外语教学体验机理赖以发生的依存条件。成功的体验式外语教学需要将“参与”“愉悦”“共鸣”和“环境”四个要素相互融合。
成人职业教育理论述评实践方案
本文作者:杨修平 单位:衢州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的目的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整合后的网络信息技术将成为整个课程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可有可无的辅助工具;整合后的模式将打破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创建新的教与学的环境和方式,使得教学结构发生变化,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结构。若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则可以把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定义为:将外语教学系统中的各种教学资源和各个教学要素有机地集合起来,将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技能与教学媒体有效地结合起来,并呈现出高度的和谐与自然,充分发挥系统的整体优势以产生聚集效应。成人外语教学流弊明显、效益低下,其中英语学习群体表现最为突出。成人学员群体庞大、基础有别、层次复杂、目标各异,也就是说,相对学校未成年的系统学习群体而言,成人英语学习群体差异明显、特性突出。特殊的群体需要特殊的教育,特别的个体需要特别的服务。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和空间里,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特性和个性“一刀切”,采用最传统、最普通的教学方式“一堂灌”,结果收效甚微,形成资源的浪费。现代教育技术日趋普及,成人外语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势必提上日程。
一、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的理论支撑
近年来,众多学者从认知科学、心理学和信息处理等方面入手,研究语言学习的认知过程和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提出各种关于语言学习的理论。这些理论对分析外语学习过程的认知心理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外语教学具有借鉴意义。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该理论对教学活动提出了以下要求:一是营造轻松、愉快、自由、支持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和形成,使学生真正进入教学的真实情境,通过人际间的协作、会话活动实现意义建构过程。二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和学习进度,而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保证学生自由发挥认知潜力。三是教学评价不仅仅是教师以考试的分数对学生已学知识进行检验,学生也应成为教学评价的主体。上述要求为信息技术融入外语教学各个环节提供了理据。
(二)多元智力理论
高中外语生态教学环境建构
高中英语作为基础英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英语学习过程必要的阶段。2003年,教育部颁布《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英语课程应根据高中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在进一步发展学生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英语课堂生态化教学的提出为《标准》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可实施理论基础。 1生态语言学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及生物体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生态学思想认为生物界存在于一个系统中,各个生物个体之间以及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联系,且相互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平衡状态,即系统、联系和平衡。生态语言学概念的提出最早出现于1972年豪根的专著《语言生态学》。豪根的观点在当时并没有得到重视,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生态语言学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在1993年麦凯的专著《生态语言学:迈向语言科学的新范例》中。到21世纪,一系列生态语言学理论及著作问世,生态语言学基本形成。 2生态化外语教学 生态化外语教学是指将外语课堂看作一个统一的、能动的、可变的系统,教师与学生都被看做发展中的人,教学活动正是这些关系之间有意识的互动。生态外语课堂教学正在不断发展之中,对实际课堂教学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生态化外语教学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只有这四个方面协调平衡发展,才能实现生态化外语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新课标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英语课程的总目标已经在原来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的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发展到现在增加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课程目标。目标内容的丰富符合生态化大环境的要求。 (2)教学内容 新课标高中英语课程的内容涵盖各个方面,教学活动也丰富多彩。在教学内容上,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知识、语法、功能和话题等;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在此语言学习的基础知识之上,包括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的内容。在课堂上,增加贴近外语使用的真实环境的因素,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融入到整个学习内容中去。整个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系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便能更好地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以适应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教学方式 传统的的外语教学课堂中,教师是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输入。而生态化的外语教学强调师生关系和谐,教师与学生通过合作,共同完成教学目标。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每个学生具有个体能动性,在学习过程中,各自有各自的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4)教学评价 生态化教学评价摒弃了传统的教师和考试成绩的评价系统,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化的评价内容。从评价主体来看,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间的互相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从评价内容来看,包括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策略等。 3高中学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作者通过在实习过程中对高中外语课堂的观察,以及课下对教师学生的访谈,得出以下几点: (1)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在高中外语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输入。教学活动与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听课积极性不高。老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地讲,黑板上写得满满当当,学生只是机械般地抄着笔记。课堂活动多为简单的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师生之间缺乏沟通与互动,教学效果较差。 (2)授课内容匮乏 高中外语教学内容的依托是教材,教师作为授课的wwwest.achersec.mo主体,仅仅局限于教材本身的内容,更有甚者会将教材的听力、口语等活动直接跳过。所以,现今高中英语课堂的主要内容形成了“四讲”,即:讲课文,讲语法,讲练习,讲考试卷子。教师授课内容活动单调乏味。 (3)多媒体教学设备成为摆设 虽然多媒体教学设施在我国很多学校得到普及应用,但在中学校园内,多媒体教学设备却被搁置一边,仅在公开课或教学评比中才会使用,使用率相对较低。而教师教学活动依旧是借助黑板与粉笔。许多教师认为制作多媒体课件耗时耗力,且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授课及听课效果不佳。即使有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注重使用多媒体设备,但是课件质量参差不齐。 (4)评价方法单一 针对教学活动的评价,高中英语教学多采用各式各样的考试,包括随堂考、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对教师的评价,许多学校的评教活动也只是走走过场,并没有实际效果。 (5)学生分级严重 现在许多高中学校实行重点班和普通班制度。学校将较好的教师队伍,教学设备资源等分配给重点班,而对普通班则多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即使在同一个班级内,某些教师也会以学生成绩好坏来评判学生的好坏,将学生分级,区别对待。这种做法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p#分页标题#e# 4高中英语课堂生态化教学的构建 构建生态化高中英语课堂,要将英语课堂看做一个生态系统,生态主体之间、生态主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一个和谐、平衡的动态环境,且动态环境形成良好可持续发展。所以,构建生态化高中英语课堂,需要协调这个动态环境中的各个因素的关系与发展。 (1)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主要分为课堂的外部环境和语言学习环境两方面。课堂外部环境是指教师的墙壁颜色、光线、温度,以及教师内部装饰、桌椅安排等因素。这些因素很大一部分在学校建设初始已经固定,所以我们可以做的是优化外语课堂教室的环境。在教师墙壁上粘贴英语名人名言,在板报上开设英语专区,介绍外国的历史发展、自然风景、风俗习惯等。在教室墙角设置小书柜,陈列各种英语书籍、杂志、报纸等。也可利用校园广播等播放英文歌曲,加深学生的外语感受氛围。在教室教学设备使用方面,录音机、投影仪、计算机网络等已成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得力助手。但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教师要学会适当、合理的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教与学提供一个和谐融洽的环境。 (2)教学观念 在高中英语课堂中,要确定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技能,培养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方面的素养。确立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与教师的作用并不存在矛盾,教师与学生之间要相互信赖,这就要求老师要相信学生有能力掌握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等,相信学生有能力利用所学去尝试与实践;同时,也要求学生相信老师有坚实的业务水平以及较高的文化素质。师生合作关系的内容不仅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而且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教师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这样才能完成教师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也需要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合作,这样才能完成教学活动,达到教学活动的培养目标。 (3)教学方法 第一,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相对传统教学,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语言学习环境,使学习者在有限的时间内接触到更多的目的语材料。第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安排要符合学习者心理、认知、习得等方面的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取向,为学生创造出一个丰富多彩、轻松活跃的语言学习环境。第三,注重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方面素质的培养。在学生掌握基本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相互合作,这种模式强化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引导学生改变思维方式,对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从根本上增强了学习者的自信心。第四,教师要灵活使用教材。教师要在充分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外语学习水平以及客观的教学环境,对教材内容活动进行选择、增加、删除等。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教材评价的基本素质与能力。 (4)教学评价 摒弃传统单一的教学评价方法,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过程评价注重教学过程中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发展,以此来评定教学活动的优缺点,为教学活动整体评价打下基础。过程评价的出发点是学生的发展潜能,不仅注重认知能力的评价,而且重视对学生情感行为能力的评价,同时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结果评价注重学生学习后取得的学习效果及测试成绩。结果评价反映教学活动的效果,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因此,过程评价法与结果评价法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我们要合理使用评价方法,在促进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以及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培养的基础上,完成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提升。 5结语 我国高中外语课堂生态化教学还处在一个探索的阶段,众多学者和专家提出的理论系统为构建高中英语生态化教学课堂提供了理论基础,我们还需要加强实践研究,以此检验和完善理论基础。通过构建生态化外语教学课堂,为师生创造出一个和谐、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乐有所学,乐有所得,从而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生态化外语教学不仅符合教育发展的方向,更是外语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
语言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
摘要:由于语言和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外语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既是该语言的教学过程,同时又是该语言所蕴涵文化背景的教学过程。因此,只有引入文化教学,将文化差异融入外语教学,使教学建立在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感知的基础上,外语教学才会有实效。
关键词:文化差异;文化教学;外语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因文化而异。对不同的行为,每种语言都有着各自的说话规则和习惯。这种不同语言里的文化差异往往是导致交际障碍的根本原因。而外语教学要注重语言背后文化知识的传授,其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力,提高学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人们中的交际能力。
一、语言与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重要作用。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括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包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意义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对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了解,对语言习惯的了解和对文化的领悟是相辅相成的。不同民族的语言既受到本民族社会文化的制约,又反映各自特定的文化内容。语言和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离开了文化因素或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要全面正确地掌握某一民族的语言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个社会(特别是东西方社会)是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所承载的文化不相同,表达方式和理解事物的方面自然会存在不少差异。外语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既教该门语言,又教该语言所蕴涵的文化背景的过程。外语教师在语言教学中要培养学习者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的同时,还要加强对语言背后文化差异的导入,把文化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一部分,应注重引导学生了解说该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的社会思想、习惯、行为。要懂得他们心灵的语言,即了解他们的社会文化或文化背景,实际上是要使学习者知道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能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要克服文化上的差异及其在语言上的反映,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感知,将文化差异融入外语教学。
二、文化差异的探源
1、生活环境的差异导致词汇的差异
创新教育在高校外语教学的应用
摘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是高等教育的目标和使命,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外语人才是高等教育外语教学的重要任务,高校外语教学在培养优质外语人才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外语教学以创新教育理念为背景开展教学能够培养创新思维强的优质外语人才,提升大学生毕业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创新教育;外语教学;问题;意义;策略
1引言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外语人才在社会的需要日益增长,但严峻紧张的就业市场使得衡量外语人才的质量标准越来越严格.传统的外语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已经无法培养综合能力强的应用型外语人才,外语教学过程出现了很多问题,外语教师们在教学中也面临着许多困境.本文首先分析本科高校外语课堂现存问题和原因,进而提出创新教育理念并进一步深入分析创新教育理念的内涵,继而阐述创新教育与外语教学结合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并提出探索创新教育理念在高校外语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措施和提升外语教学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旨在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外语水平和就业竞争力,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
2高校外语教学现存问题
近年来大量的外语人才在国际贸易和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外语教学,尤其是公共外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教授学科,也是培养外语人才的重要途径,外语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语言知识,还应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近年来,外语教学不断得到发展,外语教学质量也不断得到提高,外语教学改革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教学效果不佳,教学中仍未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创造思维也没能够得到开发,综合素质较低.当前高校外语教学仍面临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困扰着外语教师和语言学家们:(1)教学模式仍以外语教师为中心,课堂活动围绕外语教师展开,外语教师更多的是向学生灌输外语语言知识,启发性和明辨性的活动及任务较少,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受到了限制,学习外语的积极性也大打折扣;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外语教师很少根据教学的任务、教学模块、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系统安排教学方法,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降低了学生对外语学习的兴趣,久而久之,外语课堂显得枯燥而乏味;外语教学内容目的性较强,甚至有较强的功利性,教学内容更多的是和期末考试的内容相关,或者和大学英语四级和六级考试有关,教学内容涉及的文化、文学、地理、历史、人文教育和德育教育欠缺;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现阶段评价模式虽然已将过程化考试成绩融入到外语期末总成绩中,但考核的标准更倾向应试教学考核,不能真正考察学生真实的外语能力;课程结构设置不均衡,综合性高校专业类的选修课开设较多,而外语类选修课科目设置较少.外语教师受到课时数量多和自身知识结构不足的限制,有意愿或有能力开设外语类选修课的外语教师较少.同时,即使有部分外语教师已经申请筹备外语类选修课开始,有意愿或有兴趣选择外语类选修课的学生数量也较少,导致有些外语教师的选修课由于人数不足而被迫停止开设;有些高校班型设置不合理,外语课堂班型较大,尤其是公共外语教学,较大的班型和较多的学生使得外语教师无法在有限的授课时间里照顾到更多的学生,无法了解更多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也不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和锻炼自己的活动和任务,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性的缺乏阻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有些高校多媒体电脑等硬件设施还不够完善,外语教师上课时会因为电脑设备和多媒体出现的问题而影响教学的进度和教学的效果,还有些教师对现代教学设备学习不够深入,对网上教学平台的使用不够广泛,不能够充分利用这些现代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扩展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跨学科知识.(2)教师方面:由于近年高校学生人数的增加,外语教师配比不足,尤其是大学外语教师人员不足,导致大学外语教师的工作量较大.结果就是外语教师工作繁重,进修和培训的机会较少,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师资建设缺乏前瞻性.这些都束缚了大学外语教师自身的发展,影响了外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从而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发展.(3)学生方面:通过对学生高考成绩的统计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分析,很多学生的外语基础较低,有些甚至对高中以前的基本的语法结构掌握不佳,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欠缺.有些大学生学习外语的目的性较强,个性发展不足,自主学习外语的意识较差,很多学生把通过各种考试作为外语学习的最终目标,一些学生主要为了通过考试,一些学生是为了出国或考研;思想道德素质低,有的学生在外语考试中出现考试抄袭、作弊等道德诚信危机情况.以上这些问题都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对于外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也制约了外语教学的持续发展,外语教育研究者们和外语教师一直被这些问题所困扰.如何解决外语教学的现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外语教学的实效性呢?为了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外语教师们展开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本文提出以创新教育理念为背景,探讨创新教育理念背景下进行外语教学,将创新教育理念应用于外语教学,即在创新教育理念背景下开展外语教学活动,通过面向全体学生,既传授外语语言知识,培养语言技能,也将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融入到教学中,拓展学生的综合潜能,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创新教育的概念及在高校外语教学应用的意义
采矿工程外语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
通过分析采矿工程专业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从师资力量建设、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教材选取等方面出发,提出教学改革意见,旨在实现提高采矿工程专业外语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
采矿工程;专业外语;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采矿工程专业外语是面向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选修课程。课程内容主要涉及采矿工程领域中矿井设计与开拓、煤田地质与勘探、井巷工程、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采煤方法、矿山环境保护和系统工程等专业基础知识,通过课程学习,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尽快掌握专业英语文献的阅读技巧,了解外文文献检索、写作知识,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口语表达和专业交流能力。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如何扩大优质的教育资源,培养在德智体上全面发展并且具有从事相关专业领域科研能力的精英人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目标之一[1,2]。随着煤炭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被引入煤矿,而扎实的专业外语基础及其应用能力成为汲取国外先进经验、丰富学术交流和开拓视野的必备条件[3]。虽然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进行了大学基础英语的学习,但这无法满足专业的发展和需要,必须在经过公共英语和四六级应试培训后,进行外语学习内容和专业课程相结合的专业外语。我校采矿工程专业外语的教学方面缺乏成熟教学方法,作者结合近几年采矿工程学科的发展趋势和专业外语教学实践,对现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教学改革措施。
一、当前采矿工程专业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师资力量薄弱且不稳定
跨文化外语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基于民族文化翻译的跨文化外语教学改革,应以民族文化翻译作为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切入点,以满足培养少数民族外语人才需求与《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要求为指导思想,包括融合民族文化翻译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跨文化外语教学综合模式体系、跨文化外语教学测评等三个方面的改革内容。
关键词:民族文化翻译;跨文化;外语教学;改革
一、指导思想
(一)满足培养少数民族跨文化外语人才的需求
“一带一路”倡议增进了国家间的经济文化交往,为了实现语言互通,各国对从事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外语人才需求也日渐增多。目前,高等院校是培养外语人才的主要机构,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各民族院校中,大学英语教学对象半数均为蒙古族大学生,面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教育的艰巨任务,兼顾民族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使命,民族院校的外语教学应结合政策时代性与民族区域性特点,在夯实大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前提下,设置以民族文化翻译为主要途径,语言应用技能与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跨文化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将蒙古族民族文化翻译教学与实践活动渗透到大学英语教学各环节中,一方面有利于改善蒙古族大学生“母语民族文化失语症”现象,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民族文化翻译能力,同时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少数民族跨文化交际外语人才的目的。
(二)实现契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要求
2016年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出《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定位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1]。《指南》着重强调了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方向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意识、交际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此外,还指出大学英语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其工具性是指扎实学生的语言基础功底,人文性体现出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民族文化翻译是译者英语语言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综合体现,民族文化翻译涉及不同语言与文化的转换、交际翻译策略的选择和心理认知活动等,可作为大学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的方式之一,也可作为规划民族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参考指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