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理论课程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基础理论课程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基础理论课程

高校作曲基础理论课程改革探讨

摘要:在教育改革高速发展的前提下,各大高校的各种课程都在顺应这股潮流进行积极的改革,想要通过改革能让课程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作曲基础理论这门课程的作为课程改革大军中的一员也要积极的参加进来才能够更好的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发展需求。当基础理论课程改革后,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能够使学生在这堂课上更好的发挥自己优势,展现自己的才华。通过对作曲基础理论课程的改革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的发挥自己展现自己,尽一切所能使学生的人生更加完美。

关键词:高校作曲;课程改革;基础理论

目前,高校作曲基础理论课程的改革正在悄无声息的进行着,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如何对高校作曲基础理论课程进行改革就成了值得探讨的问题。作曲基础理论课程改革是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基础下进行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作曲基础理论课程改革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在走入社会时能够更好的展现自己的才华,得到社会的认可。本文主要阐述的就是对高校作曲基础理论课程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和如何对高校作曲基础理论课程进行改革。

一、对高校作曲基础理论课程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高校作曲基础理论课程是音乐系的一门基础课程,理论知识占有绝大部分。而大多数的理论知识都是需要死记硬背的,导致整个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对作曲基础理论这门课程提不起兴趣。如果长期的这样下去,高校作曲基础理论课程学生没办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如果学生基础没有打好,那么后期的其他音乐教学课程也就没办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对高校作曲基础理论课程进行改革是势在必行的。通过改革提高学生对作曲基础理论这门课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进而提高作曲基础理论这门课程学生的整体水平。为今后学习其它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进入社会做好充足的准备。当走入社会时候能更从容,更淡定,展现出最完美的自己。

二、高校作曲基础理论课程改革的方式方法

(一)完善高校的硬件设施

阅读全文

案例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运用

摘要: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必修课,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其他各门课程的专业基础课,改革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势在必行。案例教学将中医学理论与实践巧妙结合,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临床思辨能力。从案例的选择、引入时机、分析和评价几个环节探讨案例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案例教学法;教学改革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必修课,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中医学的学科属性和基本特点,其内容涉及中医学的哲学思想、生理病理学说及养生防治原则。中医理论主要来源于对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同时对临床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价值。学好中医基础理论,是掌握中医学其他基础及临床课程的前提,同时也为将来的中医临床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初学者对于中医知识的接受难度,提高其学习兴趣,同时有助于实现初学者中医思维的逐步建立,提高教学质量。案例教学法(casebasedlearning,CBL)指的是利用典型事例作为教学媒介的一种教学形式,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性素质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1]。

1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作为高等中医药院校系统学习中医知识的入门课和基础课,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对于构建学生的中医药思维、塑造中医素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大多开设于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教学对象是基于现代科学理论体系培养出来的大一新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避免出现许多问题和冲突,如:传统人文基础背景的缺失,学生对于中医药相关知识的了解较为匮乏,固有思维与中医思维方式的较大差异,加之中医理论的抽象和深奥,往往使这些初学者将中医理论的学习视为畏途。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讲授若仍然采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极易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树立和维系学生的专业自信,成为提高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质量的关键。

2案例教学法简述

国内多所中医药院校已经尝试了多项针对中医基础理论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包括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建立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分组学习、讨论式教学、以及开设“中医基础理论”实验课等,从不同角度对该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对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案例教学是中医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医药理论来源于临床实践,又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这就要求我们从奠基性的基础理论教学开始,即贯彻理论联系实践、重视实践的精髓。在中医学教育中,案例教学主要是以“病案”为重要载体,通过问题导向,给予学生自主探究与思考的空间,逐步深入对中医理论的认识。案例教学的本质在于将中医学理论与实践巧妙结合,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临床思辨能力。

阅读全文

学前教育专业情境教学方案研究

[摘要]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理论课涉及大量理论性、抽象性、记忆性知识内容,很容易让学生有枯燥、乏味的学习体验,继而产生排斥、抵触的心理,降低学习效率,而情境教学则在此课程中表现出重要的应用价值。基于此,本文在简要阐述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理论教学现存问题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情境教学价值,并提出了基础理论情境教学方案,一方面深化对情境教学价值的认识;另一方面指导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理论教学改革工作,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理论;情境教学方案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明确提出:把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相结合,丰富学生理论修养,突出保教实践能力。这充分突显出了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理论教学工作的重要性,然而基于其特殊的理论性、抽象性、记忆性教学内容,要求教师必须积极创新课程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形象性与易记性。情境教学被视为一种普适性、实效性的教学方式,其在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和方式值得我们展开深入研究和分析。

一、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

1.单向传输,学生参与度低。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理论教学表现出明显的“单向传输”问题。教师仍然沿用传统说教式课程教学方式,将自己放置在课程教学的核心,围绕着教学方案,向学生讲解、传播基础理论,而将学生视为是被动认知、接受理论知识的个体,由此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了一个知识单向传播的教学体系,整个课堂成为教师个人的“一言堂”。这虽然增强了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控能力,但却造成学生的被动学习,使其无法参与教学过程,更无法与教师进行有效的互动,很容易出现学生无法进入学习状态的问题,这样不仅弱化了课堂学习效率,久而久之还容易造成学生排斥、抵触课程学习的心理,不利于基础理论课乃至于其他专业课的教学工作。

2.理论展示,学生理解度差。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理论课涉及学前教育、学前心理、学前卫生、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诸多内容,表现出明显的理论性、抽象性特征。部分教师在进行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无法对相关知识进行趣味性、形象性的“转化”与“包装”,而是照本宣科地展示理论知识,并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书面语言或者是研究性语言来直白、抽象地讲授这些知识。这一方面造成基础理论教学内容过于抽象,不利于学生的认知、理解与记忆,甚至直接造成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排斥、抵触心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教学语言苍白、生硬,缺乏趣味性和亲和力,促使学生既无法进入学习状态,也无法有效理解授课内容。这必然降低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兴趣,弱化课程学习效率。

3.应试教育,学生被动记忆。教学动机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理念,决定着课程教学方法和内容,最终影响到其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情况。当前,部分教师秉持着“应试教育”理念来开展基础理论教学工作,将教学目标设置为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课程考试,一方面选择那些被纳入考核范围的内容进行教学,造成教学内容有限,关联性知识缺失的问题,不利于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理论素养;另一方面以“课程考试”为核心手段,要求学生机械性、被动性地记忆课程内容。这种应试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弱化了学生对于基础理论的认知、理解与记忆效果,不利于引领、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最终造成基础理论教学流于形式,无法实现其应有的课程教学价值。

阅读全文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策略

【摘要】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应针对不同学生、不同课程,制定分层次教学策略,使策略设计注重阶梯式、系统化、层次性,注重循序渐进,最大限度提高艺术课堂教学效益,实现学生艺术素养的逐步提升。

【关键词】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策略

美国学者埃金认为,教学策略就是“根据教学任务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教学策略不是固定不变的,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不同的课程,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为了让学生科学系统地接受艺术教育,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次设置,注重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课程结构——“金字塔式”课程结构(如图1所示),即把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分为四类:基础理论课程、艺术拓展课程、地方特色课程、艺术实践课程。处在塔基的是基础理论课程,是针对全校大一学生开设的,主要普及艺术基础理论知识,其余三类课程依次向塔尖递进,如大二、大三学生在具备一定艺术知识后,可开设艺术拓展课程和地方特色课程,有利于学生熟练运用艺术技能来表达艺术想象,以实现理论与体验的结合;大四学生则更加注重实践,可开设艺术实践课程,以便于将艺术能力转化为认识社会、认识世界,走向职场的一种有效方式。课程需要分层次设置,注重普及与提高、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要求教师的教学策略也要有层次性,针对不同学生、不同课程,采取不同的策略,进行阶梯式、系统化、层次性的设计,注重循序渐进,实现学生艺术素养的逐步提升。

一、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策略

基础理论课程是面向全校低年级学生开设的课程,强调艺术理论知识的普及,培养学生的艺术辨析能力,逐步构建艺术知识体系,因为学生来自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层次,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应侧重于人文性、文化性、艺术性,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课程内容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体现教学特色和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在教学方法上应从学生兴趣出发,注重艺术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教学形式上,以课堂讲授为主,可采取大班授课方法进行教学,班级数控制在4-6个左右,总人数不超过200人。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投影、网络等媒介,以直观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避免过于传统、抽象的理论讲授;也可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授课,或者创设有趣的艺术教学活动,使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的理性认识,拓宽审美途径。笔者以《艺术导论》为例,阐述基础理论类课程的教学策略。《艺术导论》是一门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的艺术基础理论课,也是踏入艺术殿堂的人文素质教育必修课。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生的自身潜能,使知识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其次,借助情感媒介来实现对知识的掌握与智能转化。情感是师生互动的催化剂,情感可以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达到思维活动的飞跃,进而领悟艺术的真谛。最后,要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艺术的生命就是创造,人类一旦缺乏创造与创新意识,一切审美都将无从谈起。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分清思维定势与创新思维的利弊,进而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当然,艺术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方式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外,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与艺术课程深度融合,通过网络让更多的学生接触到艺术,从而更好地完成艺术教育的教学工作。普通高校可充分利用优质MOOC课程资源,将其纳入学校公共选修课范畴,不但增加了艺术公选课的数量,丰富了课程种类,也实现了课程设置的多元化,满足学生自由选课的愿望,同时也解决师资少、选课学生多的窘境,可谓一举多得。

二、艺术拓展课程的教学策略

艺术素质拓展课程是为有一定艺术基础的学生掌握“一技之长”的再提高教育,学校根据艺术门类如绘画、音乐、书法、舞蹈、戏剧、戏曲、电影等划分多个专业方向,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并经过一定的基础素质测试,考核合格后方可选修。为了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采取分层级开课,如初级班、高级班。教学内容以各自的专业方向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学生的学习与探索,提高其艺术技能与技巧,并在思维与实践两方面都发挥出创造性,最终能够完成简单的艺术表现活动,使学生获得完整的审美体验。艺术拓展课程的教学形式也有别于基础理论课程,不能仅以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还需要教师为学生进行示范,因此,教学形式以“小班”授课为主,学生人数控制在30-50人左右,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笔者以《国画》为例,阐述艺术拓展类课程的教学策略。《国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样式,中国画注重以笔墨线条来实现画中意境的营造,达到“诗情画意”的境界。《国画》选修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国画的形式语言来提升学生艺术感知力,实现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中西绘画对比,形成中西交融画法。西方绘画的造型基础是素描,国画也可以融入西方写实主义风格,形成在素描基础上带有写实风格的国画教学模式。其次,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兴趣。中国画讲究意境的营造,在实际教学中可将绘画、音乐、诗词有机融合,营造教学情境,更好抓住国画的精神内涵。最后,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创新思维。传统国画教学方式是师徒制,从临摹作品到写生,再到创新,最后形成自己的风格。而在选修课教学中,教师更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在作品中表达生活感受,提倡学生自主创作,不应把全部时间放在作品临摹上,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当然,这种教学策略也适用于其他艺术拓展类课程。

阅读全文

艺术设计课程教改探索

1.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的内涵

艺术设计是一门内容丰富、实用性强的复合学科。根据相对的知识结构,各大高校的艺设科目主要分为公共基础、专业基础、相关课程、毕业设计这四个部分,而这四个部分也是艺术教学的主要模块。因此我们可以大致将艺术设计理论也同样分为四个部分,即公共基础理论、专业基础理论、技术性理论、综合性理论知识,这是艺设专业基础的非常重要的部分。

2.现阶段的艺术设计理论课程情况

当前艺术类高校的理论课程无论是建设还是完善都尚未成熟,实际的教学中也还存在诸多的问题。首先从课程的设置上来考虑,很多的学校都很大程度忽视了个人素质,强调传授技能却放松了理论课程,课程的设置非常的不贴近生活。现在的理论课程的问题大概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很多院校开设的课程只是非常片面地停留在了纯理论上,与培养人才的目标并没有非常直接的联系;第二,从教学方式来考虑,很多学校缺少专业的教师,导致课程死板、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学效果也不好;第三,从考核方式上,由于理论考试多为纸面考试的形式,导致学生平时在课堂上不重视学习过程,只在考前啃书。不难看出,大部分的艺术类院校在现实的理论课程体系的教学过程中都只片面地强调专业性和课程完整性,却因此而轻视了课程与实践的关系,这样一来学生学到的往往都只是非常具体却缺乏现实实践的专业知识,因此当真正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都会显得非常心有余力不足。

3.艺设改革的实践策略

(1)课程设置科学合理。

在艺设的理论知识的实际教学之中,应该秉持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原则,艺术教育的培养主要是为了打造具有专业素质的应用性人才,因此在强调学生的培养时一定要透彻地了解本专业基本的情况,拥有专业人员该具备的专业知识。例如在建筑类的艺术课程中出现的现代主义,授课的过程中一定不要让学生单纯地了解纸面上的字面知识,可以选择一些图像或者鲜明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得更好。设计概论这样的课程基本上都是艺设这一专业的入门课程,学生可以通过这类课非常宏观地感受设计的魅力,掌握相关的基本知识。在后期,根据不同的专业和技术开设一些不同的课程,这些课程在促进学生探究专业技术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理论课的教学必须保持时效性,走在时代的前端,重视专业的基础。教师在授课之前要深入了解教材,科学搭配,满足社会需求。

阅读全文

高中体育教学创新模式应用

摘要:教育部新下发的《高中体育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关于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的要求,“体育素养”的概念也开始为我国中学体育老师所熟知,一些体育教师也开始探索和尝试新的体育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本文从当下高中体育教学的现状出发,具体阐述“体育素养”的基本概念,探索如何创新高中体育教学模式,在日常教学中贯彻落实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的要求。

关键词:体育素养;高中体育教学;创新方法;教学模式

一、引言

在西方国家的高中院校中,体育课是一门重要的课程,体育成绩和体育素质在升学中占比很大。然而在我国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体育作为高中教学体系中的“副科”,一直扮演着学生学习之余的“休闲活动”和“减负活动”的角色。目前我国高中体育教学模式仍然困宥于传统教学圈子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教学内容比较单一,体育项目比较少;第二,教学模式固定不变,上课的基本流程就是跑步热身,做完准备运动然后就自行解散,部分学生干脆回教室自习;第三,高中生的体育意识和健康意识较弱,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二、什么是体育素养

教育部在新的课程实验标准中提出了培养“学科素养”的教育目标,并针对各个学科的学科特征和教学实际制定出相应的“学科素养”标准。“学科素养”不是各种要素的简单组成,而是糅合各个要素于一身,努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思考方式,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根据教育部新的《高中体育课程标准》,“体育素养”主要包括五个要素:健康意识、体育文化、身体素质、体育意识、体育品德。健康意识,即是培养高中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维持身体健康状态的意识;体育文化,即要求高中生具备基本的体育常识,了解体育的科学文化内涵,了解参加体育活动的基本作用;身体素质,即要求高中生通过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身体机能,能够完成基本的体育项目考核;体育意识,是指要求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自觉形成的心理活动,主要表现为对体育课的重视度和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育品德,即要求高中生在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中具有良好的体育修养,遵守体育规则,尊重对手。

三、基于体育素养立意下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创新模式设计与思考

阅读全文

实验教学体制建设的价值

作者:冯敏 罗清龙 单位:聊城大学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由于高校实际情况限制,所开设的移动通信实验课很难全面涵盖这些内容,尤其是涉及到移动通信网络的内容时,更显得力不从心。这样在有限学时内就导致实验内容只能侧重于基本调制技术、信道特性等基础简单实验,即便是开设GSM/CDMA的相关实验,也只是停留在相应模块的功能应用上,很难有深层次的提高[11-13]。这就使得学生反映移动通信理论课程很精彩,实验课程很乏味。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探索新的实验教学思路,创立新的实验教学体系。

新的移动通信实验教学体系,将先修课学习、工业实习、理论课学习、实验课开展、毕业论文等多个教学环节进行整合,形成从基础理论仿真到专业实验操作、工程技术实训、创新实验等一个开放的实验教学体系通过通信类先修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准备好相关的基础知识,同时也对移动通信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有明确的定位[14,15]。相应编程语言类课程的学习更为实验仿真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移动通信理论课程的讲授为实验课程的开设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平台。工业实习安排在移动通信实验课开设前一学期开展,实习内容是到各通信运营商公司和设备厂家进行跟岗实习,涉及到的内容有:移动通信系统基站的建设与维护;交换与传输系统管理和维护;光纤传输设施维护;移动终端制造与维修;3G应用等多个方面。通过工业实习使学生对当前移动通信所涉及到具体问题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这对之后实验教学的开展,特别是移动网络方面实训的进行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移动通信实验教学的开展涵盖以下几个方面:基础理论仿真、专业实验操作、工程技术实训、创新实验、毕业设计。基础理论仿真是利用MATLAB软件实现:QPSK调制及解调;MSK、GMSK调制及相干解调;QAM调制及解调;OFDM调制解调;m序列产生及特性分析;Gold序列产生及特性分析;数字锁相环载波恢复;Rake接收机仿真实验。例如,OFDM调制解调实验,按照图2OFDM仿真结构图,利用MATLAB程序实现图2中不同测试点处的信号波形。专业实验操作则是在南京润众RZ6001实验平台基础之上,利用TMS320和GSM模块实现:直接序列扩频编解码;跳频通信;DS/CDMA码分多址;利用AT命令实现GSM/GPRS移动台短信收发、语音呼叫;CDMA数据传输实验。例如,直接序列扩频实验,利用DSP编程实现图3结构功能,并用示波器测量比较各测试点的信号波形。

工程技术实训阶段则是利用3G天线获取实际信号,利用频谱分析仪等仪器实现CDMA2000、WCDMA、TD-SCDMA信号的分析。同时实现基站放大器、塔顶放大器性能指标的测试。例如,图4中给出利用频谱分析仪所测得实际CDMA2000和WCDMA信号的频谱特性。创新实验阶段主要是针对有兴趣参加各类设计竞赛的学生开展,将全国及各省、校级电子设计大赛题目进行改造,从中选取与移动或无线通信有关,且具有创新性、前瞻性、实用性的方案,经过适当修改作为创新实验阶段的实验案例。学生可以通过这样的实验案例了解各级大赛的要求及特点,教师则也可以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各级大赛,进而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毕业设计阶段主要是利用实验室实验条件,从学院承担的科研项目中,将某些项目进行简化、修改、重组,转化成通信专业类论文题目,或从本专业最新的科技论文中选择其中合适的内容进行改进,作为通信专业类综合性毕业设计案例,从而将先进的科研成果打造为优质教学资源,实现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的结合。为通信类专业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和开放的培养环境。

总之,移动通信实验教学体系中基础理论仿真、专业实验操作和工程技术实训是必修课程教学内容,是实验教学的基础与根本[16]。创新实验、毕业设计则是移动通信实验向之后教学、实践环节的扩展与延伸。这样由必修和扩展环节共同构建起移动通信实验教学开放体系。移动通信实验是与工程应用联系密切的一门课程,其教学改革一直为通信专业实验教学研究所关注。

通过探索、研究和实践,我们建立了移动通信实验教学开放体系。该实验教学体系涵盖工业实习、专业实验、工程实训、毕业论文等多个教学环节,包括基础理论仿真、专业实验操作、工程技术实训、创新实验、毕业设计五大开放模块。涉及到移动通信系统的实际构成、关键技术、仿真建模等多方面的实验内容。本着能力培养为核心、强化工程操作的理念,将软件仿真实验、硬件验证实验、工程技术实训、创新实践融为一体,切实有效地提高了移动通信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自我学习、创新学习的能力。

阅读全文

电工电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

针对电子电工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有关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电子电工基础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中主要有重理论轻实验,实践平台单一,实践内容设置与能力培养缺乏适应性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阐述了如何深化电子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其中主要有拓宽知识面,强化能力培养,构建一体化的电工电子基础实验课程体系,完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体系,将创新实践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等。

关键词:

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创新能力

电子电工基础课程属于一门高等学校的通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的核心课程,这一课程的最大优点在于其具备着量大面广的特点,同时这一学科的教学内容所涉及的范围较广,甚至包含了大部分电子信息学领域。对于学生的工程意识、实践能力以及教育创新精神的培养等方面存在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大部分学校开始对这一学科的教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但是,部分学校只是纸上谈兵,因为观念和条件上具有一定的限制,导致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1.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1重理论轻实验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