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基础科学技术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科研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措施
摘要:
2013年1月我国《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颁布与实行,有效的指导了科研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开展。在新财务制度要求下,需要科研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者对单位会计核算中出现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应对,以便能促进国家基础科学技术研究目标的实现,同时确实做好国有资产保护工作。
关键词:
科研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常见问题;改进措施
在我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念推动下,加大国家科研工作力度,促进我国各项基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是我国科研事业单位的核心工作内容。随着国家新的发展战略定位、财政科技投入的大幅增加,对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为了保障科研工作的顺利完成,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应利用全面有效的会计核算措施,完善财务制度体系,解决当前科研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的常见问题,为科研工作及单位正常运行提供有效的财务支持。
一、合理规范使用科研项目资金,加强科研项目资金管理
科研项目资金是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是当前事业单位财务问题多发地带。因此,应利用有效的财务核算工作,合理规范科研项目资金使用方法与过程。制度规范模式。在管理制度制约下,会计核算人员以制度内容为基础,制定资金使用规范并予以执行,可以极大的提高规范工作效率与质量。同时制度规范模式,可以极大地避免核算工作者与资金使用者,因资金使用歧义问题造成矛盾与纠纷的出现;过程规范模式。资金使用与核算过程的规范,可以保证科研资金全面核算管理的实现。过程规范管理的开展,将资金使用与核算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并由专人对每个过程进行责任管理,实现财务人员对资金使用与核算过程的掌控;细节规范管理。细节问题是造成资金管理问题过程必须注意的内容。如资金审批签字与用章顺序;资金使用原始单据管理情况;财务印章管理人员等细节内容的规范,都有利于资金管理质量的提升。
质量科学与质量工程技术研究
摘要:
质量与工程技术的结合是质量科学进步的必然结果,它既是质量本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质量工程技术的成功应用是质量科学的现实需要,而质量科学理论的丰富为质量工程技术的发展指明方向,两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关键词:
质量;工程技术;发展;提升
0引言随着经济社会的高度发展,物质资料的极大丰富,人们对质量的需要显得尤为重要,它时刻伴随在我们左右,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国民经济建设。质量的提高与改善离不开质量工程技术的运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质量科学成果中得到完美的体现。
1质量需求推动社会进步
质量依附于产品和服务中,以实现顾客满意为终极目标,这同时也是产品占领市场的基础工作,只有顾客的感知质量超出认知质量后,产品才能赢得市场,质量时效性使质量的内涵随时间推移也在不断变化,产品只能不断地适应这一变化才能生存,这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力量,如果这一循环关系被打破就会使产品停滞,甚至最终退出市场,质量时效性使质量的内涵随时间推移也在不断变化,产品只能不断地适应这一变化才能生存,这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力量,如果这一循环关系被打破就会使产品停滞,甚至最终退出市场,如三鹿奶粉事件为乳制品市场敲响了警钟,并最终导致免检的终止。
工程教育工科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1工程教育及国内现状
工程是综合应用基础科学、技术科学知识使自然资源最佳地为人类服务的专门领域,同时包含技术方法和科学理论问题,相对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其任务是改造客观世界并取得实际的结果。工程教育是以技术科学为基础的,在工科高等学校以培养工程师或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这个目标并不是狭义地限制工科高校仅培养工程师,而是注重培养学生具备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工程实践的能力。工科学校培养的学生只是准工程师,其工程实践能力还需在其职业环境中继续积累和锻炼。近年来,作为我国工程教育主要承担者的工科高校,在很多方面存在的问题一直饱受诟病。人才培养体系亟待完善,教育体系延承前苏联模式,强调以研究为导向的工程教育,工科趋向理科;重视科学教育,而轻视技术实践,把工程实践作为科学的附庸,导致人才培养趋同化、单一化。而实际教学过程中,工程实践和训练不足,实践教学远远滞后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设置缺少自主性和创新性,实践教学趋于理论化、形式单一,方法和手段落后。此外,工科高校缺乏与行业内外企业公司的广泛对接,不甚了解社会和市场的人才需求,所以高校难以根据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工程实训,导致人才培养与人才市场需求脱节。因此,以完善教育体系为根本、以强化实践教学为中心、以与社会和市场对接为导向,积极推进面向工程教育的教学改革是工科高校未来发展与改革的必然方向。
2工科专业工程教学改革
工科是指以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等基础科学为工具,结合在生产实践中积累的技术经验而发展起来的学科。工科的目标是面向实践能力,培养工程领域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面向工科专业的工程教学,在工程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学生未来实践中所需的基本方法、理论、技能都需要通过教学过程获得。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亟须解决的问题。一直以来,工科专业过多地注重课程本身体系完整性、统一性和规范性,在所谓重要知识点的传授上“面面俱到”,忽视了吸收新兴科学技术、与相关学科交叉、将文化元素融入教学中。据统计,当前70%的课程主要内容没有更新,30%的课程更新较慢甚至对社会发展和需求并无关联。这致使学生毫无兴趣地记忆分立的知识点、无法建立课程之间的联系,更谈不上学以致用。当前多数工科高校课程改革往往不能摆脱传统大纲的限制,基本上集中于课程学期调整、更换个别理论课程和实验章节、削减学时数、变换考核方式等,缺乏以学生为主体的角度考虑设置课程,更没有把内容生动的实践内容考虑进去。而工科专业实验和实践环节依然过度依赖教科书和大纲,实验多是验证性实验,依照现成的指导书和讲义完成规定的内容。加之大容量的课堂讲授,客观上使得学生无暇了解课外知识,更对如何实践和应用无从下手。尽管目前很多高校与大公司、企业(如ALTERA,TI等)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可是实验室利用率较低、实践环节仍与工程、生产和实践严重脱节。很多学生能够完成课程实验和设计,仍然无法独立从事工程实践和实际项目,教师普遍反映研究生阶段学生独立完成课题能力下降。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往往流于形式,看重经历而并非实践能力本身,而企业往往也需要廉价劳动力做一些非技能实践类的琐事。一些高校定位过于学术化,追求科研项目、论文层次和数量,使得高校形成重科研轻教学的气氛,从而使学生实践环节的指导被大大削弱。可以看到,仅仅以教学为主的高校,其实践教学成果和学生实践能力往往也不够优秀。由此可见,高等工科学校要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的合格工程专业人才,需要花大力气,从高校科研教学定位、多元化教学、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工程实践与行业对接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改革。
2.1对于高校科研与教学定位,应该本着立足校情、实事求是、科教相辅的基本原则,让科研对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充分发挥指导作用。
近年来,国内高校几乎同时加大了对科研的重视程度,做项目、写科研论文、申请专利成了各大学、特别是重点高校的“重头戏”,教师绩效、学科排名、晋升职称等无一不与科研直接挂钩。这种重科研的导向使得教师用在教学上的时间和精力大大减少,对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学生、家长、社会也颇有微词。因此,高校应回归以学生和教学为主体教育上,这也是培养工程人才的基本前提。高校要结合自身特色和办学层次,确定是以科研为主、教学为主或者是二者兼有。以科研为主的高校,应该在政策上适当奖励教学,引导教师回归课堂与实践教学。以教学为主的高校,也不应固守老旧,通过内引外联,拓展实践教学基地。摆正科研和教学二者关系,有利于以科研项目促进教学水平、特别是实践教学水平提升,让学生从实际工程项目中领悟如何学以致用。
2.2针对传统课程内容老旧、缺乏新技术融合、工科教学刻板乏味等问题,应吸收新科技发展中与课程相关的成果,特别是与应用、实践相关的成果
当代教育科技社会化功能研究
本文作者:曲绍卫 单位:山东教育学院教务处
一、现代教育科技功能的基本特征
教育功能的多元化已成为理论界的共识,然而,关于教育科技功能的特征问题涉及较少。我们认为教育科技功能的大小植根于科技生产力的价值,现代化生产日趋自动化、高科技化,生产过程的科技集约化和管理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驱使教育的生产性越发显露,并协同科技生产力服务于经济和社会进步。现代教育的科技功能归为如下几点。
(一)科技知识的筛选功能。科学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人们在艰苦的劳作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遗产,蕴含着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特别是近代社会以来,科学知识增长极快,被称为“知识激增”的时代,知识总量大约每10年增加1倍,科学技术成果从发明到应用的周期缩短,新技术、新工艺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科学知识激增的同时又产生了许多负效应,怎样使青少年一代把握机遇,客观面对科技发展的趋势,恰当处理知识积累、汲取、淘汰的关系,显得极其重要。教育的首要功能就是针对如此丰富的文化,进行归类、系统、综合、取舍,遵循青少年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选择普遍性、实用性、理论性的知识,营造科技文化传播的良好氛围。
(二)科技知识的传递功能。教育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教育对科技知识的传递有两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是普及科学文化,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普及科技知识,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鼓励创造发明,培养同现代化经济建设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教育正是在传递科学知识的过程实现这一目标。二是推广专项科学技术。主要是协助政府部门,结合当地经济特点和人们对科技知识的需求,提供技术方面的咨询和指导,面向市场需求,积极推进科技进步。
(三)科技人才的培养功能。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依赖于大批科研人才,科技人才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生产者,他们是以脑力劳动为主并结合一定程度的体力劳动。科技人才是社会新生产力的开拓者和人类进步的促进者,注重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和训练,是教育的重要责任。教育能够生产人的劳动能力,可以将一个简单劳动力,训练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把以体力劳动形态为主的劳动力,转变成从事复杂形态的劳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需要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满足各行各业对一般劳动力的需求,另一方面需要造就大批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科技人才,在我国科技进步的道路上不断开拓创新,改造生产设备,更新工艺技术,开发新产品。科研人员要形成合理的梯队结构,通过调整高等教育专业,促进科技人才培养速度的加快并走上合理道路。
(四)科技成果的生产功能。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摇篮,高等教育直接影响科技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据“八五”统计表明,我国普通高校理工农医有科技人员60余万,科研实力雄厚。强化高校人才培养功能固然重要,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高等教育蕴藏着巨大的科研力量,高校教师科研意识浓,科研能力强,科研条件良好,为进行基础科学、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从国外情况分析,基础科学研究主要依靠高校科研力量,应用科技成果也占有相当的比例。我国近年高校投资数量较大,建起了一大批重点实验室和各种各类的研究所,开办了许多实验工厂,据“八五”统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占67%,高技术“863”计划民口项目占49%,自然科学奖88项占1/3左右,科技进步奖550项,占1/4左右。许多成果转让到生产部门,创造了很高的经济价值。教育的科研功能伴随科技体制的改革,以及产学研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将产生越来越大的效能。所以,充分认识教育在生产科学产品方面的作用,既是教育与科技结合的内在规律的表现,又是当今时展的要求。
农业与农村基础研究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世界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动态说明,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崛起的核心竞争力。当前。广东已全面进入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导的经济社会发展转型阶段。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打造广东现代产业核心竞争力.是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调整、实现广东的新一轮发展的必然要求。农业是广东现代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自主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广东现代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新一轮发展;而农业基础研究是农业科学之本和技术之源.对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广东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广东现代产业核心竞争力,这必然离不开农业科技创新,尤其是农业基础研究创新。 l农业基础研究的内涵广义的基础科学研究是指认识自然现象、揭示自然规律.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的研究活动,主要包括科学家自主创新的自由探索和国家战略任务的定向性基础研究,以及对基础科学数据、资料和相关信息系统地进行采集、鉴定、分析、综合等科学研究基础性工作。它包括通常我们所指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农业基础研究泛指以农业生物为研究对象.或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保护和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等为目的所开展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2农业基础研究在广东农业与农村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优势、劣势和机遇 近年来.广东农业基础研究实力和农业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广东农业基础研究迎来大好发展机遇。然而,广东农业基础研究底子薄、结构分布也不合理;加之广东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有限.这给广东的农业基础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2.1优势 2.1.1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迅速近年来,广东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逐步在水产、畜禽、粮食、蔬菜、水果、花卉等产业形成繁育、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集群。2009年。广东共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9772家,带动农户245万户。年户均增收3189元;共有农业龙头企业2108家,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4107家.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正进入共同发展与合作的新阶段。为广东农业基础研究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最广阔的市场需求IIi。 2.1.2农业良种覆盖率和科技贡献率提高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极其需要农业科技.尤其是农业基础研究做支撑。2007年.广东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3%.家禽良种覆盖率达85%。猪良种覆盖率达95%田。2009年,广东农业科技贡献率为52.3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水稻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6.78%、比2008年提高0.4个百分点,蔬菜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65%,花卉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7.13%。农业科技贡献率已由2002年的48%上升到2009年的52%。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达40%,这为广东农业基础研究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31。 2.1.3农业基础研究卖力增强广东涉农单位获得的农业基础研究项目经费逐年增加,拥有的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和平台也逐年增多。值得一提的是.广东农业基础研究领域所获得的奖励成绩比较突出。“十一五”期间,广东各主要涉农单位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每年递增,其中2010年获得217项、资助经费7485.4万元,比2006年分别增长57.25%和67.64%。广东省涉农领域获国家自然科学奖3项,其中一等奖l项、二等奖2项,分别占全省获奖数的100%和20%;全省唯一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成果在农业领域。获教育部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共5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分别占总获奖数的40%和6.25%。在已公布的50项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中,涉农领域有7项,其中广东占1项。说明广东的农业基础研究在全国占有一定地位,这为广东农业基础研究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2劣势 2.2.1农业基础研究先天缺陷首先,广东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人口承载能力有限,生态环境容量不足。其次,广东处于恶劣天气和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水、旱、台风等自然灾害频繁。据统计,2009年广东省农作物受灾面积达4.7813万hm2。其中农作物绝收面积达1.9538万hm2,直接经济损失达35亿元。最后。广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农业技术集成化、生产过程机械化、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农业生产方式较为落后,农民收入不高。 这些直接制约了广东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同时也间接影响着广东农业基础研究的快速发展141。 2.2.2农业基础研究后劲不足目前。广东农业基础研究尚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基础研究的投入不足。结构也不合理;支撑农业基础研究的科研平台少且布局不合理;从事农业基础研究的高层次人才偏少。领军人物缺乏;高水平的农业基础研究团队不多。以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为例,多年以来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每年的财政拨款都维持在4500万一5000万之间,远不能满足基础研究的需求,导致一大批制约广东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无法得到及时资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些共性关键技术的突破,使广东农业科技发展尤其是农业基础研究发展后劲不足。 2.2.3农业基础研究定位不准一方面.现行的基础研究评价体系往往要求“一年一小成(果)”、“三年一大成(果)”,使得科研人员不得不定位于追求短期效益,而无暇顾及长远的发展。这将导致农业基础研究缺乏长远的、系统性的研究。另一方面,广东基础研究绝大部分的研究经费来源于国家,社会筹集的资金相对较少,这将可能导致广东部分农业基础研究与农业生产的实际结合不紧、与市场需求有些脱节,从而影响广东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 2.3广东农业基础研究发展面临的机遇“十二五”期间将是我国农村改革发展事业投入力度加大、发展速度加快、创新举措增多、惠农政策健全的重要时期,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步伐的有利条件将越来越多、形势将越来越好,广东农业基础研究发展迎来大好的机遇。#p#分页标题#e# 2.3.1低碳农业为农业基础研究指明了方向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将首先在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5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8市开展发展低碳产业、建设低碳城市、倡导低碳生活的试点工作。2010年广东编制完成《广东省开展国家低碳省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正式启动了国家低碳省试点。《实施方案》明确了发展低碳农业的目标,即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质量效益为导向,重点发展优质粮食、特色园艺,现代畜牧业、现代渔业、现代林业、农产品和水产品精深加工服务业,建立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流通等服务体系,实现现代农业集约化、标准化、生态化和国际化经营。大力推广低碳农业发展模式和低碳农业技术.使传统高消耗、高投入发展模式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农业”转变,探索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农村生态保护和农产品质量提高互相促进的路子。同时也为广东农业基础研究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3.2《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农业基础研究发展确立了目标2008年国家出台的《珠三角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广东发展现代农业确立了目标。《纲要》明确指出,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建立具有岭南特色的都市型、外向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2010年1月,中共广东省委十届六次全会作出了建设“农业强省”的重大决定,即在未来10年里,广东农业科技的发展要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强省”这一目标提供科技支撑和服务,这为下一步广东农业基础研究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 2.3.3科技强省、创新型广东建设为农业基础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2004年以来,广东先后出台了<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决定>、<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决定>等一系列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法规以及若干配套实施意见。此后,广东省政府制订了创新型广东的行动纲要和战略目标。<决定>明确提出“加强农业和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创新,促进全面协调发展”。要求做好种质资源库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加强农林牧副渔业等地方特色优良新品种的培育,提高安全种养技术和农产品加工水平。这些政策措施为农业基础研究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和保障 2.3.4省郝(中科院、基金委)为农业基础研究提供了资金支持2005年。广东与教育部、科技部率先启动省部产学研合作;2006年,广东省人民政府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签订了为期5年的自然科学联合基金协议;2009年,广东又与中国科学院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随着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的加入,标志着“三部两院一省”共同推进产学研合作的新局面在南粤大地拉开了序幕据统计,自实施以来,广东省、市财政相继投入70多亿元,引导企业投入超过800多亿元用于产学研合作四:共投入资金2.5亿元支持联合基金,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投入7500万元、广东省人民政府投入1.75亿元。2011年政府将投入10亿资金支持“三部两院”省部产学研合作;第二期的联合基金也将安排2.5亿元(每年5000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安排7500万元、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安排1.75亿元。政府大力增加资金投入。支持“三部一院一省”产学研合作和NSFC一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基金为广东农业科技发展和基础研究提供了资金支持 3农业基础研究在广东农业与农村发展过程中担当的角色 当前,广东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重要转型期,遇到了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广东的科学发展,只有在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广东现代产业,努力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转变,广东经济社会才会又好又快的发展。现代农业也是现代产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现代产业建设离不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科技又是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广东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创新型转变的关键.也是广东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建设创新型广东的核心支撑。广东省委书记表示。广东之所以能够以占全国2.5%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9.8%的农业增加值,靠的就是科技创新和规模经营。 有科技含量的、有自主创新的技术是关键,它决定着在多大范围内让农民转化为生产力。目前,广东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提高农业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调整农业结构,保护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既是广东农业生产发展的目标,同时173又对农业科技提出了十分迫切的要求。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将会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科技系统的创新能力,为农业发展提供科学储备,为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保障。 4对策建议 “十五”以来,广东农业基础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在品种资源、遗传育种、基因改良、生态修复等方面获得了一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奖励。在提高广东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现代农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广东农业基础研究受资源环境约束,加之长期以来对农业基础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农业科技和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导致农业发展模式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因此。加快制定全省农业基础研究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加强对国内外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基础研究发展水平进行系统分析。支持新品种选育和新技术研究开发。推动发展具有广东特色的现代农业和优势农业。支持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依法保护、挖掘和创新具有广东特色的农业种质资源。开展农业新品种选育和新技术研究.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全省特色、优势农业的科技水平。鼓励企业、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科学技术社会团体和科学技术人员遵循服务本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的原则开展基础研究和科学前沿探索.为创造重大原创性成果和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提供有力支撑。省科技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应当实行超前部署,重点突破,动态调整,科学管理。#p#分页标题#e#
工程技术期刊发展困惑与建议
近年来,我国自然科学领域的基础学科科技期刊,如生物、物理、化学、材料等学科的期刊,取得日新月异的发展,其无论是在数量、质量,还是在影响因子方面均已迈上新的台阶。根据2018年6月26日WebofScience最新的数据,中国大陆地区主办的期刊已有46本期刊进入Q1区,然而据笔者统计,其中绝大部分期刊为生物、物理、化学及其他基础研究学科,而真正与工程技术密切相关的科技期刊仅有2种,占比仅为4.3%。一个国家的工程技术领域的发展极其重要,它是实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环节,而工程技术期刊是创新性研究成果的交流平台,反映了一个国家技术科学以及工程应用的研究水平,因此,办好这类期刊的责任重大。2015年3月5日,总理在全国两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宏大计划。该计划重点关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等领域的发展,而其中绝大部分均为工程技术领域。科技期刊是传播创新成果的主要媒介。前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说过:“对科研工作来讲,科技期刊工作既是龙尾,又是龙头。”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受当前中国论文唯影响因子评价导向影响,我国工程技术期刊的发展举步维艰,陷入办刊困境。因此当前我国大部分的工程技术期刊难担此“龙尾”和“龙头”的重担。
1中国工程技术期刊发展困惑
1.1稿源匮乏
与生物、材料等基础学科期刊相比,工程技术期刊普遍存在影响因子偏低的问题。我们注意到世界航空航天领域公认的顶级期刊,如美国航空航天学会(AIAA)系列期刊;世界机械工程领域公认的顶级期刊,如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系列期刊,其影响因子与生物、材料类顶级期刊动辄大于10相比要低很多,大多仅在1~3之间徘徊。而中国的航空航天工程、机械工程类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与国际同类期刊相比则还要弱很多。由于当前国内科研机构唯影响因子评价论文的导向,造成许多原本做工程技术研究的科研人员“另辟蹊径”,找一些与自己研究领域关系不密切,但影响因子很高的基础科学类期刊(其中不乏所谓“灌水”期刊),以便于其职称晋升或获得更高的学术荣誉。由此出现大量优质工程技术类稿件外流至基础学科期刊,或是外流至国外知名工程技术期刊的现象,导致许多国内工程技术期刊稿源匮乏,发展举步维艰。试问如果一个期刊的稿源都已成问题,又何谈期刊学术影响力提升?
1.2稿源质量不佳
当前,我国工程技术领域的绝大部分学科仍然是以跟踪型研究为主,其直接原因是我国许多领域的关键产品与国际最先进产品相比存在代差,如航空发动机、汽车、通用机械行业等,行业提出的需求没有学术引领性和巨大挑战性,基本上可以按照国际上的既有路线解决工程问题。这样一来,直接导致一个现象:一方面,我国从事工程技术研究领域的项目很多,投入的经费很多;另一方面,其研究水平普遍不高,距离世界一流尚存在一定差距。在这样一个工程技术发展的生态环境下,我国要想办世界一流工程技术期刊确实面临许多挑战。作为科技期刊的编辑,我们应牢记为读者、作者服务,为科技创新服务的办刊宗旨,立足本土,面向世界,通过多种途径与措施,吸引更多的优质稿件并将其发表在祖国的期刊上。以响应2016年5月30日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提出的倡议: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2中国工程技术期刊突破困境的措施
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探讨
摘要:
本文基于作者自身的实际工作与学习经验,主要就当前我国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途径的建设提出了部分探讨性意见,以期能对我国基层畜牧业的稳定、健康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
畜牧兽医;技术;推广
畜牧是我国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而要保障基层畜牧业稳定、健康发展,促进农村经济提升,就首先要以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的推广为前提。
1完善畜牧兽医技术培训体系
(1)各级领导干部均要认识到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的重要性,要采取实际行动来支持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的推广,加强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力度,改善推广条件。例如为乡、镇、村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提供必要的设施设备与工作经费,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打造现代化、综合性的教育推广体系,扩大推广覆盖面。
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科学素养现状调查
摘要:以STEM课程为主要议题的科学教育改革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小学科学教师。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自身的科学素养水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以一所地方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为对象,从他们对科学知识的了解、对科学方法的理解、对科学精神的崇尚程度和对待科学与技术间联系的态度四个维度展开调查,对师范生科学素养水平的提升提出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小学教育;师范生;科学素养;调查
1研究背景
当前,世界基础科学教育正处于改革的重要阶段。以Tinker教育(TinkerEcucation)与创客教育(MakerEducation)为有效形式的STE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课程成为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发达国家的教育政策的重要议题。[1]以STEM课程为助推器的小学科学教育改革要想持续良性地发展,还需培养大批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小学科学教师。2006年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对公民科学素质的内涵作出界定: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2]我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自颁布实施以来,国家对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做出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在稳步提升。[3]师范生是未来小学教育的实践者,是对小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和引导者。他们的科学素养水平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具有直接或间接的重要影响。因此,对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科学素养水平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很有必要。
2调查设计
2.1调查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对地方师范院校X大学小学教育专业208名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级、高中文理科方向三项。在所有调查对象中,男、女生分别占比13.9%和86.06%;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分别占比25.48%、25.00%、25.48%;文科背景50.48%,理科背景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