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基础课教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建筑学专业基础课教学反思
内容摘要:
厘清素描与建筑素描的概念与外延,并对其作为建筑学专业基础课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引发教学上的困惑与反思,以促进对当今建筑学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改良。
关键词:
素描建筑素描;现状;反思
一.关于素描
“素描”一词是外来语,英文Drawing的音译。“素描(drawing)指的是在平面上‘拖’动某种工具画出的痕迹。”广义上的素描,是指单色画的总称;狭义上的素描,是指用一种颜色来表现物象的轮廓、体积、质感、量感、光线、空间等基本造型要素的绘画方法。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是掌握造型规律与表现技巧的“手段”与“媒介”。素描源于西方,在西方的发展与演变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时期,直到文艺复兴才发展成熟。学院式的素描教育体系诞生于16世纪的意大利,“20世纪30年代留学法国、日本的人士将素描教学引入到我国,50年代后曾受到前苏联的影响,再后来,素描教学在我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中国传统的艺术教育体系之中,素描一直是作为造型基础课而存在。
二.关于建筑素描
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在现行的大学生课程体系中,公共基础课与必修课、专业课一样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受到上课方式、教学评价方法、学生重视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公共基础课很难发挥其应有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不仅要求掌握书本知识,更对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高校公共基础课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缺少对公共基础课的基本认知、授课形式无法实现有效监管、授课方式单一、授课内容与生活实际脱节等几个方面。如何利用公共基础课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在结合东北林业大学7年课程教学实验的基础上,对实验过程进行跟踪与分析,探讨在公共基础课教学中融入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法改革。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发现,利用不同教学方法将实践教学模式融入授课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学生素质及实践能力的提高亦能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因此,应改变现有的授课模式,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活动,增加实践考核内容并计入公共基础课评定成绩,通过多种鼓励政策提高公共基础课地位,从而发挥高校公共基础课的应有作用。
关键词:公共基础课;实践能力;教学模式;课堂参与
当前,我国现行的大学课程体系中将课程大体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几个种类。这些课程之间互相配合,共同促进学生由浅入深掌握相关知识,进而达到大学生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1]。公共基础课多开设于大学生刚进入大学阶段,包括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部分。它既是学习后续专业知识的基础,也是培养大学生学习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基础课程,因此,公共基础课在大学课程设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在各高校的实际教学中,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和作用却与预期相距甚远。本文在结合东北林业大学7年课程教学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对实验过程的跟踪与分析,探讨在公共基础课教学中融入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法改革,以为公共基础课的改革提供有益的探索。
一、公共基础课教学现状
高校公共基础课是指高校某一个专业或多个专业需要学习的课程,包括需要大学生学习掌握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因此,公共基础课往往是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学习之前必须要掌握的基础课程,是专业学习的起点。公共基础课的设置不仅在中国的大学课程体系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而且在欧、美国家的课程设置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德国,其优势专业———机械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学分比例占课程总分的30%。在美国,公共基础课不仅学分比例高且涵盖范围广泛,从数学基础到历史,既包括天文,也包括艺术。这些公共基础课程让学生可以全方位多角度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基本技能,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与国外相比,我国公共基础课的比例也占总学分的30%左右。根据我国10余所普通高校的课程设置统计,公共基础课程主要集中在3类:第1类是为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而开设的,如大学语文、英语等课程;第2类是为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而开设的,如思想品德、马克思主义基础、法律常识等课程;第3类是为了学习专业奠定基础而开设的,如高等数学、计算机、心理学等课程。这3类课程都以课堂讲授为主,由此造成了诸多问题。
(一)学生缺少对公共基础课的基本认知
公共基础课,被学生们评为“最好拿学分课程”。根据一项针对中国毕业生毕业后的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的抽样调查,70%的学生认为“学习和实践环节不够”[2]。大量学生不愿意上课,特别是公共基础课,因为老师讲课的内容“根本不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大量学生认为公共基础课是可以逃课的,并且可以将这种想法付诸行动。根据对武汉某重点大学进行的抽样调查,70.3%的学生认为“如果有适当的理由逃课是可以接受的”,还有18.18%的学生对逃课这一现象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因为逃课对公选课的成绩基本没有什么影响[2]。由此可知,近90%的学生认为公共基础课的知识是可有可无的,无论上还是不上都不会对自己的专业学习和素质提升产生影响。作为通识教育课程,公共基础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多以了解现状、了解国内外研究情况、掌握基本理论、学习基本技能为主,这就使课程在设置上简单,容易理解掌握。而大课的授课形式、宽松的课程评价要求、与专业关联度低的课程内容更让学生放松了对课程的认知要求。本研究于2016年通过在线不记名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15份。在回收的282份有效调查问卷中,超过50%的同学对公共基础课的认知不足,他们认为只要坐在教室里就能够获得及格成绩。由于这种认知,在公共基础课堂上学生睡觉、玩手机、做其他课程作业的现象比比皆是[3]。老师声情并茂的讲授以及教室内学生千奇百怪的听课状态成为公共基础课的普遍现象。通过我们发放的在线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仅有25.8%的学生表示会认真听课,58.3%的学生表示会去听课,更有8.3%的同学表示会选择最大程度的逃课。
戏剧表演台词基础课教学和训练
【摘要】在戏剧表演活动中,台词是演员需要阐述的一些话语,通常是经艺术加工后形成的一种特殊语言。台词可以呈现作品剧情、刻画人物形象及表现主题。因此,在戏剧表演专业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基础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创新教学方法与技巧,最大限度提升台词基础课教学工作质量。文章围绕台词基础课教学,总结主要的训练内容,探究可行的教学策略,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戏剧表演;台词基础课;训练内容;教学方法
台词是戏剧表演活动中主要的且常用的语言表现形式,在表演中能起到传情达意的作用,故而戏剧演员需要做到“字里传情”,通过讲述台词来表现相应的艺术形象与格调。台词是剧本的基石,是戏剧表演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有了台词,才会有戏剧情节,才有不同人物之间的冲突,才能引领剧情发展过程。但是,在戏剧表演中,很多人不重视台词行动性在表达情感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很难塑造出使观众印象深刻的艺术形象。本文以提升台词基础课教学质量为目标,探究相应的方法。
一、戏剧表演中戏剧台词的重要性
(一)帮助演员更好地传情达意
戏剧表演具有一定特殊性,能够使演员和观众面对面沟通,演员利用台词表演的形式传递人物的情感特征及作品的主题思想。台词是演员传递情感、表达思想的一种重要途径。如果台词表演能够做到音量适度、发音规范、口齿清楚及精准把控戏剧人物情感,则通常能吸引眼球,直击观众的内心。在具体表演中,演员只有掌握标准语音的声、韵、调等规律,进行高质量的戏剧台词表演,才能精准地表现出台词蕴藏的情感,使表演生动、感人,将戏剧人物的思想情感完整地呈现给观众。
(二)使观众获得艺术美感
大学美术教育素描基础课教学改革
摘要:素描基础课程是大学美术教育的基础教学内容之一,素描也是美术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改革大学美术教育素描基础课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素描技能,还能够促进学生综合审美能力的发展。但是在现今的教学当中,大学美术教育素描基础课程却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影响了素描课程的教学效果。基于此,本文首先是分析大学素描基础课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之后探讨素描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模式,为学生能力的发展做好铺垫,促进学生多面化发展。
关键词:大学美术;素描基础;教学改革;新模式
引言
素描课程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能力,在大学美术教学当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素描课程是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较高要求的课程。所谓素描基础课的实践教学部分,就是我们所了解的写生,是对于人物或是事物的一种刻画。但是在现今的教学当中,素描课程却存在着多种问题,对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有着严重的阻碍作用。
一大学美术教育素描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注重实践教学不注重观念
在现今的教学中,美术专业的素描教学课程大多是在教室中进行,由教师在前面讲解相关技法理论知识,有的学校还会在上课的同时配以相关的静物或是征集模特,方便学生理解、临摹。虽然在教学大纲制定时,在素描课程的安排中加入了技法理论的课时,可是对于学校的学生来说,相关的理论知识相对薄弱,对于现在所学的技法理论知识还尚未掌握和吸收,教师无法放心让学生进行实践,使得教学当中学生难以将所学的艺术观念与素描活动相结合起来,依旧自我随意,没有章法,使得自身的素描功底难以夯实。
工业设计专业素描基础课教学分析
【摘要】在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素描基础课是非常关键的课程。素描基础课不仅关系着学生工业设计专业的学习深度,也关系着学生的工业设计核心技能的优化。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及全面进步,工业设计专业的发展也日新月异,为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工业设计专业发展现状及需求,需要对素描基础课教学工作进行调整和改革,避免出现与现实要求及专业发展规律相悖的情况。
【关键词】工业设计专业;素描基础课;教学探讨
在工业设计专业素描基础课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的迎合时代的发展需求,为了更好的提升人才的专业素养,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工业设计专业素描基础课教学的改革与深化,全面提升工业设计专业素描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力度,综合性优化素描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水平,有条不紊地提升素描基础课的整体教学质量。当前随着工业设计专业的需求量不断提升和优化,越来越多的学校注重素描基础课的开设。但由于缺乏完善的教学条件,缺乏完善的教学设施,使得不少学校将美术课程的教师跨学科至工业设计专业。但由于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和禁锢,美术课教师将素描基础课完全演变为艺术课程。基于此,工业设计专业素描基础课必须加强教学改革,全面优化教学力量,综合性提升教学水平[1]。
一、夯实素描基础课,提升学生的绘画技能
在工业设计专业素描基础课的开设过程中,存在很多持不同意见的人,在他们看来,素描基础课没有存在的必要,而应该直接进行绘画能力的教授,以避免头重脚轻,或者浪费教学时间。从表面上来,这种说辞貌似比较正确。尤其是对于一些欧洲国家而言,他们在开设工业设计专业时,并不仅仅将它们开设在理工院校或者理工专业,而是与艺术院校、美术专业等息息相关。所以,很多人以欧洲的案例来映射我国的工业设计专业。但其实,我国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实际与欧洲国家的教学实际是存在较大的区别的。很多欧洲国家的学生从小就受到了比较正规的美术启蒙教育,他们有着良好的审美素养,也具备一定的徒手绘画表现能力。同时,欧洲很多工业设计专业的生源也有大部分来源于绘画技能考核得好的艺术生。但相较之下,我国工业设计专业教学实践中,直接取消素描基础课是不切实际的。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工业设计专业的生源大都来自于理科生,他们鲜少接触过美术指导,也缺乏素描基础技能和专业知识。在这种教学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亟需素描基础课的锤炼与强化,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绘画技能。因此,就当前我国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而言,提升学生的绘画能力,需要夯实素描基础课,引导学生全面积累素描知识,有效提升素描能力,特别是徒手绘画的能力[2]。
二、深化素描结构的学习,优化明暗与光影教学
在我国工业设计专业教学实践中,很多人认为明暗与光影的教学,会浪费教学时间,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也直接影响着工业设计专业的整体教学水平。因此,在他们看来,工业设计专业课程应该直接将明暗与光影等内容过滤掉,直接进行素描结构的学习。但实践证明,忽略了明暗与光影等教学内容,学生在后续学习和表达过程中,会存在诸多的问题。一方面,学生由于缺乏这部分内容的补充和学习,造成他们缺乏对明暗、光影等把握能力,在具体的色彩运用,亮度调整,色温使用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短板。另一方面,不少学生在真正实践和工作后,才深知遗漏这部分内容的重要误区。所以,他们往往采用参加培训班的方式来补充和提炼此项内容。取消明暗与光影教学,本意在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降低学生的学习时长,优化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但通过课外辅导班强化和补习的方式,反而造成了学生时间、精力、经济等方面的浪费。因此,在工业设计专业课教学实践,教师既要深化引导学生解构素描结构,不断提升学生的素描表现能力,同时更要引导学生明确明暗和光影的运用,不断提升明暗与光影的运用水平,能够精准使用明暗效果对比及光影运用[3]。
计算机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
摘要:
针对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中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问题,通过优选教学内容重构知识体系、改革教学方法、突破时空限制加强实践能力等改革,加强专业基础课程建设,确保了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关键词:
实践教学;工程实践;教学改革
根据计算机学科的发展特点,计算机专业培养的学生具备扎实的学科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1]。专业基础课程是计算机学科知识结构的基础层,承担着向学生传授本专业基本思维方式、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手段的责任[2]。很多院校的本科教学中,专业基础课都占据了较大比重,但教学效果却往往与投入不成正比。学生不满意总学“无用”的理论基础课、教师抱怨学生基本功不扎实。专业基础课教学如何改,才能使学生不但能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个问题困扰着很多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作为基础课教学的承担者,我们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入手,加强基础课课程建设,确保了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一、优选教学内容,重构知识体系
要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能力培养必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之一,基础课程的建设,要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适时调整课程结构、重组课程体系、优选课程内容。为体现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重组了计算机导论、离散数学、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和计算机算法设计与分析五门课程的内容,打破课程间的边界,突出问题求解主线,形成新的“计算机问题求解”课程,对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探索。这种改革模式,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很高,很难在普通高校的计算机教学中推广。课程结构与体系的重构,需要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条件、师资情况来进行,不宜照搬照套。我们在不改变传统课程结构的情况下,通过优选课程教学内容,达到重构知识体系目的。1.计算机导论导什么?计算机导论课程的目标是对初入计算机领域的学生加以引导。但究竟该引导什么,却始终没有共识。目前很多学校普遍的做法是导环境和技术,即介绍目前主流的计算机软硬件环境和网络环境,或对核心的计算机技术作初步的介绍,但这种讲法有时会退化为主要讲概念或仅是对后续专业课程的“预告”,导致学生兴趣不足[2]。我们对计算机导论课程定位是希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学习计算机科学的意义和现实价值,了解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和特点,了解计算机学科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领悟作为一名专业计算机人才所应掌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更好地设计自己的专业未来和社会定位。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改变只“讲”不“导”的现状,突出课程的引导性作用。本着“导”而不深,“浅”而不漏的原则,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一种自然而然的过渡中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该课程的学习,既给学生一个计算机学科的总体框架,也使学生从第一门专业课就深深体会到计算机科学的严谨性和系统性,体会到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合格的专业人才所必须具备的潜质,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2.离散数学的实践。离散数学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主要基础,其突出特点是使学生掌握使用数学语言或符号系统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熟悉和习惯抽象符号的表示及演算形式,进行思维方式数学化的训练。在离散数学的教学中,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定理证明、正反例方法、计算方法应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以往离散数学的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思维方式数学化的能力,但学生不理解也不知道所学知识有什么用、怎样用。在离散数学中适当增加实验教学的环节,以充分体现“理论、抽象和设计”的专业理念,加深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上,既考虑到典型方法和基本技术,也要充分体现“理论、抽象和设计”的原则。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
【摘要】首先概述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就其兴趣、地区等方面的差异性进行大致的分析。其次,就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的不足进行归纳总结,提出了诸多的不合理性。最后,细致地剖析出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改革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高职教育;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
新时代背景下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无论是教学手段还是教学理念、内容等,统统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在此环节中,教师必须对社会的需求有一定的认知,同时还应该清楚地了解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继而做到因材施教以及有的放矢。立足于现实,我们能够清楚地发现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普通院校学生间存在显著的差异,甚至个性之间也有明显的差异。故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依据学生的实际进行耐心教学,从而将学生的学习潜能得以激发。
一、概述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事实上,我国教育部门明确规定教学中需涉及到计算机课程内容。甚至在义务教育阶段同样有所涉及,这样一来,高中生在学习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时便会拥有一定的基础。可想而知,学生的学习效率会有所增加。当然,在高职院校也不例外,同样有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的相关课程内容。不同之处在于高职院校要求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之后,才能够获得相应的学习证书。即便如此,学生之间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依旧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1.地区的差异性
在我国东西部以及城乡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受到经济以及科技方面的差异性影响,日常的教学效果呈现出了显著的不同。不同地区的高职院校间也存在差异性,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往往拥有着更加先进的技术设备以及高水平的教师资源等。学生可每人拥有一台电脑,因此实践操作的机会则会比较多,最终就会获得更高的操作技能。然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往往电脑总数不合理,无法确保所有的孩子能够使用电脑,并且相应的师资力量也是极为欠缺的,故而会使得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不够达标。综上可知,在经济因素的影响下学生的技能方面便会出现一定的差距。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探析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根据高职学生就业岗位计算机应用能力需求和个人能力发展的需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程设计需要适应工作岗位不断变化的新需求,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准备与心理准备特点,突出职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组织与实施上,要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使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发挥到最大效能,进行有效的人才培养。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课程设计;教学实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成熟,计算机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中,熟练应用计算机处理各项事务已经成为一项基本技能,而对于大学生而言,熟练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套件及一些常用的应用软件也是日常学习生活的必备技能[1]。计算机技术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融入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层面,学生就业岗位的计算机技术应用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需要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内容跟紧岗位需求的步伐,动态地进行学生岗位计算机应用能力需求调研和分析,不断更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计。在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上,要充分考虑到高职学生学习准备和心理准备的特点以及职业能力需求,合理运用教学载体,采取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1课程性质与教学现状分析
1.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性质。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非计算机专业在大一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具有学生人数多、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知识点多、专业技术应用覆盖面广、教学难度大等特点[2]。其培养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各类工作岗位中熟练管理电脑的软、硬件资源,具备小型网络搭建与管理、电脑周边办公设备的使用与维护、数字资源管理与常用工具软件使用、办公软件应用等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已成为高职院校各专业的公共基础必修课,也是许多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行业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前导课程。
1.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发现状分析。目前,高职课教学中存在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为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本专业问题留下隐患[3]。在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若干教材进行调查研究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一是课程内容设计相似度高,同质化严重,忽视不同工作岗位计算机应用能力需求的差异。各个版本的教材均用计算机基础知识作为先导,以Windows操作系统为基础,把Office软件应用作为教学核心,用Internet、多媒体技术应用、简单网络应用等作为扩展内容来进行课程内容设计,不符合各类工作岗位的计算机技术应用差异化需求;二是课程培养目标定位大而全,注重课程自身体系完整而忽略各专业学生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的实际需求。以现行使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第一章为例,按照计算机的概念、应用、特点、发展历史、发展趋势、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等结构来进行的课程设计,占据了教材很大的篇幅,过度的追求理论体系的广度,而未考虑学生工作岗位的技能需求。三是课程内容陈旧,跟不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步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教材内容却始终落后很远。
1.3《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分析1.3.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生的学习现状高职院校各专业的招生录取分数线低,尤其是实行单独招生政策后,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普遍较差,生源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学习较为被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基础课,更是得不到学生的重视,学生上课精神涣散,技能训练散漫,无法达到未来工作岗位的计算机技术应用需求,部分院校采取了考证的考核方式,学生只学习考证题目,对计算机技能训练得少,造成以后处理工作中需要的计算机应用事务能力差,学习过于机械。1.3.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一般由各院系的教师来担任教学任务,由于课程性质和地位、实训机房的条件、学生的学习心态等因素的影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二是教师教学设计简单,教学方法单一,注重“教”的过程,而忽视学生“学”的过程。在教学组织上,教师机械性地先做一遍“操作示范”,然后学生在电脑上模仿着做一遍重复的内容,一部分学生“规矩地”按照教师的步骤完成任务,却无从知晓为什么是这样,这样做是为什么,另一部分学生却将电脑当成了游戏机,全然不理睬教师布置的任务;三是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工作需求,培养目标不明确。很多教师只是机械性地将教材上的内容讲授、演示,忽视学生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