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护理技术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基础护理技术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基础护理技术

中职护理信息技术基础混合式教学改革

摘要:通过了解临床护理信息能力需求,分析我校护生护理信息能力及教学现状,提出在中职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中改革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加强与教学医院联系,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校院互通模式实现协同培养,提高护生护理信息能力及信息素养,为临床输出具备岗位胜任力的高质量的中职护理人才。

关键词:护理信息能力;信息技术基础;混合式教学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方式、服务模式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构建新型健康服务体系,推动医疗信息化持续发展是提高医院服务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护理信息是医院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提升护理服务质量、降低医疗成本及提高患者安全性等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1]。国外研究也表明,提高护士护理信息能力对改善患者安全有积极作用[2-3]。《关于印发促进护理服务业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指出,加强护理信息化建设,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通信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力推进护理信息化建设,积极优化护理流程,创新护理服务模式,提高护理效率和管理效能,积极发展智慧健康护理等新型业态[4]。随着医疗护理信息系统和技术的快速发展,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信息能力,才有可能积极参与甚至引领医院信息化的发展[5]。护理专业学生是未来信息化护理人才的后备军,在校期间培养中职护生的护理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刻不容缓。本文将探讨通过对我校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同时整合校院优质教学团队,组织护生进行临床见习等,以期提升中职护生护理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的能力,适应医疗护理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1护理信息能力概念及需求

1.1护理信息能力概念与应用

护理信息能力是指在护理专业领域中,护理工作者或护生为了能在护理工作中充分发挥护理信息的知识、技术、态度等方面优势,提供更优质、更安全、更高效的护理服务而进行的各种护理信息活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6]。目前临床护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护理电子病历、条码与射频识别技术、移动护士工作站、重症监护护理管理系统、智能护理呼叫系统以及预约挂号及辅诊系统。完整的护理信息系统有助于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减少工作差错,让护士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对患者的直接护理中[7]。

1.2临床护理信息能力需求现状

阅读全文

基础护理教学和临床实践相脱节问题

摘要:对基础护理教学与临床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进行了探讨,论述了基础护理教学的必要性,分析了基础护理教学存在的问题,表现在学生沟通能力较弱、实操经验较少,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高,教学模式亟待改进和完善,教学评价方式过于单一。从教材、教学设计和教学环境三方面入手,阐述了基础护理教学与临床实践相脱节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重视培养学生软实力,使学生初步了解有关法律法规、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学水平,组织教师定期进行临床实践,掌握现阶段临床护理专业的最新需求与发展情况,将先进理念和技术融会贯通到教学中;优化教学模式,采取情景教学模式,还原医院病房的真实情况,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融入沟通技巧、护士礼仪等基础知识;增加实训教学比重,实现理论教学与实操训练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在临床实践中面对突发问题的应对能力;优化革新教学评价模式,激发教师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实现教学相长,提升基础护理教学质量,为学生开展临床护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基础护理;临床实践;脱节;问题;策略

1基础护理教学的必要性

科技的高速发展对推动社会进步产生了重要促进作用,人们的生活方式因此发生了巨大改变。在医疗服务行业快速发展的当下,护理行业成为服务型行业领域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行业之一,这主要得益于医疗事业快速发展与医疗水平不断提升,护理人员对于患者在临床治疗期间的病情康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现阶段,大部分护理人员多为中、高职学校毕业生,社会也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使基础护理教学工作面临着严峻考验,同样也为基础护理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基础护理教育结构体系是基于凯洛夫模式发展形成的,基础护理知识属于护理行业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基础课程,为护理人员能够从事和胜任护理工作提供了可靠保障。基础护理作为护理行业的基础课程有利于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同时加强基础知识学习与临床实践的紧密联系对于提升基础护理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基础护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学生沟通能力较弱、实操经验较少

在后续临床工作中,护理专业学生需要面对真实的病人,因此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与相应的沟通能力[1]。但是,由于大部分医院中的护理人员主要毕业于专职学校,护理队伍中受过高校专业系统学习的人数有限,因此护理队伍整体理论知识水平较低,而且实操经验相对匮乏。部分护理专业学生面对病人时无法进行良好且有效的人文沟通。

阅读全文

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护理学教学改革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护理学基础

护理学基础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内容涉及护理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主要依靠教师课堂讲授和示教操作步骤,以教材内容为主,辅以教学录像,同时通过大量的课堂练习和临床实习获得[1]。这种教学模式有其自身优点:便于教师组织教学,有利于调动教师积极性,发挥其主导作用。但是,由于受教学场地和教学空间的限制,教学缺乏灵活性,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从而对教学效果产生消极影响。近年来,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但丰富、便捷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而且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大量信息。因此,我们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手段,真正发挥其功能[2]。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我们嵌入大量信息元素和计算机技术,同时通过网络课程建设和丰富的网络资源,不仅充实了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1建设多媒体教室,为信息化教学提供物质基础

信息化教学是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教育信息、教育环境、教育活动的数字化,对教育资源实行有序管理和共享,推动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发生根本变革,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系列过程[3]。它具有新型的师生关系、开放的教学环境以及民主、协作的学习氛围,是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必然趋势。护理学基础开展信息化教学就是将教学内容转化为数字信息,并在数字化环境中实施各种教学活动。开展信息化教学首先要有网络化的教育设施这一物质条件。因此,我校从2000年开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多媒体教室建设,到目前为止,所有教室都安装了计算机、投影仪、有源音箱等多媒体设备,基础护理示教室除以上设备外还安装了实物投影仪、实时摄像设备。护理学基础中很大一部分内容需要教师讲解、演示操作步骤,为了更清楚地观看操作步骤,学生会围在教师身旁,但是有一些精细操作(如静脉穿刺法、观察回血、各种注射的持针手法等),除前排学生外,其他学生根本看不清。有了实时摄像设备之后,教师操作演示时,学生通过投影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个步骤。此外,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操作录像,让学生熟悉操作程序和操作要点,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教学效果。

2制作多媒体课件,将教学内容转化为数字化信息

信息化教育是通过教育信息、教育环境、教育活动的数字化达到一定教学目标的一系列教学活动。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遵循教学规律,把握教学基本要素。具体说来,就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的特点,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信息化处理与信息化设计。护理学基础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是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对学生专业概念的形成、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涉及的基础知识面广,图像、图片和视频资料多。传统的教学方法仅仅通过教师讲授和示教很难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因此,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在选择教学内容时紧贴未来战场变化、护理场所变化和教学要求变化,比如模拟战救环境、高原高空运送、航海运输、动态微光等特殊条件下的护理操作,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视频并茂的特点,因其形象、生动、直观和信息量大等优点已被逐渐推广应用。它能够把基础知识和临床过程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直观的学习方法以及理想的教学环境[4]。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可将教学内容直观地展现出来,吸引和感染学生,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阅读全文

层级护理管理在外科护理管理中应用

摘要:目的在外科护理管理工作中应用层级护理管理模式,以此观察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对外科护理管理效率的影响。方法在外科护理中实施层级护理管理(2016年2月—2017年1月),该时间阶段作为研究组,并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未实施层级护理管理阶段作为对照组,分析和对比组间的基础护理、病房管理、意外事件处理、技术操作、健康宣教、护理安全各个项目评分和意外事件发生率、护理差错率。结果研究组的基础护理为(89.99±5.22)分、病房管理(87.78±5.23)分、意外事件处理(88.26±5.21)分、技术操作(89.77±5.21)分、健康宣教(89.66±5.11)分、护理安全(87.79±5.32)分各个项目评分均高于对照组:(67.77±5.33)分、(68.73±5.11)分、(68.77±5.23)分、(69.09±5.11)分、(68.77±5.21)分、(69.95±5.13)分,且研究组的意外事件发生率(2.00%)、护理差错率(2.00%)均低于对照组(意外事件发生率、护理差错率分别为:12.00%、1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对外科护理管理效率的影响显著,能够提升整体护理质量,并降低患者的意外事件发生率和护理差错率,以此确保患者安全。

关键词:层级护理管理;外科护理;管理模式;护理质量

随着医疗改革不断深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对各界行业的服务要求、质量都有所提高,其中,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提高是其工作要求的重点。在医院,外科是救治患者的重要场所,具有的科室特点是:流量大且病种具有复杂性,因此,护理人员需要承担较大的工作负担。对于医院而言,如何提升外科护理质量是医院的关注焦点;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属于相对现代化的护理管理措施,主要是借助多级分层管理的措施落实护理人员的各项责任,以此达到相对理想的护理效果,同时也能减少医疗资源浪费。本文在外科护理管理工作中应用层级护理管理模式,以此观察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对外科护理管理效率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外科护理中实施层级护理管理(2016年2月—2017年1月),该时间阶段作为研究组,并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之间未实施层级护理管理阶段作为对照组。研究组:组内护理人员30名,年龄:24~44岁,平均(34.56±5.76)岁;主管护师、护士分别为10名、20名;对照组:组内护理人员30名,年龄:23~45岁,平均(34.67±5.23)岁;主管护师、护士分别为11名、19名。均对100例患者进行护理管理,其中,男性60例、女性40例;年龄35~55岁,平均年龄(45.09±5.06)岁。所有患者均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和同意;入选患者的意识均处于清晰状态。组间基线资料、患者病情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对照组:按照外科常规护理流程进行护理干预。研究组:(1)组建层级管理小组,小组内部成员所担任的职位主要依据其护理人员的职称、工作年限等基本情况进行分配,结合科室的具体工作实际进行护理人员分层,主要分为3个层次,护士长为第一级层次,担任资格:工作年限10年以上且职称为主管护师;组长为第二级层次,担任资格:工作年限3年以上且职称为护师;助理护士为第三层次,担任资格:工作年限3年以下且职称为护师或护士[1-2];对第三层护理人员定期就护理质量进行反馈,第二层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安全意识教育与培训,不断强化护理人员风险责任意识;第一、二层护理人员在每天的晨会中学习各种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第三层护理人员不定期抽查落实情况。(2)对护理人员进行职责分工,其中,第三层护理人员对整个科室的护理工作进行协调和管理,具体的内容包括有:与其他科室沟通、指导责任护士工作、监督科室的护理工作、协助责任护士进行护理工作宣教、为患者制定具有针对性强的护理方案等[3-4];第一、二层护理人员开展具体的护理工作,按照护理计划完成护理工作,同时协助护士长和组长进行护理工作质量控制;助理护士加强与患者沟通,做好基础护理,尽量满足患者的身心合理需求[5-6]。(3)加强对第三层护理人员的护理风险监控力度,对其定期进行岗位培训,建立护理人员技术档案管理系统,第三层护理人员监督第二层护理人员护理措施落实情况。(4)评估每一层护理人员所存在的护理操作风险性问题,对其可能会犯错问题进行评估与改错。(5)质量控制,第三层护理人员定期总结护理工作质量,第二层护理人员及时发现护理问题和进行针对性整改,为患者制定护理方案;建立健全的奖惩机制,对每一层护理人员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操作技术进行定期考核,将护理人员的考核结果与奖金挂钩[7-8]。

1.3观察项目。分析和对比组间的基础护理、病房管理、意外事件处理、技术操作、健康宣教、护理安全各个项目评分和意外事件发生率、护理差错率。基础护理、病房管理、意外事件处理、技术操作、健康宣教、护理安全各个项目评分均采用医院统一的调查表进行调查,由医院统一的调查小组进行调查和发放调查表,患者自行填写分数,旁人不予以干预,涉及被调查的护理人员进行回避原则;调查分数在0~100分[3],以60分作为临界分,低于60分则不合格,所得分数越接近100分则代表护理质量越高。基础护理、病房管理、意外事件处理、护理安全评分由专业调查小组成员评定,技术操作、健康宣教评分由患者出院之前统一打分。

阅读全文

细节化管理下的医院护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并给予细节护理管理的患者980例作为观察对象(细节管理组),男540例,女440例,年龄16~76岁;消化系统疾病203例(20.7%),神经系统疾病225例(23.0%),呼吸系统疾病189例(19.3%),循环系统疾病169例(17.2%),内分泌系统疾病194例(19.8%)。另选取2012年6月前(我院实施细节护理前)的976例作为对照组,男506例,女470例,年龄18~75岁;消化系统疾病231例(23.7%),神经系统疾病173例(17.7%),呼吸系统疾病201例(20.6%),循环系统疾病188例(12.3%),内分泌系统疾病183例(18.7%)。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分类等资料大体相似。

1.2方法

对照组按常规护理管理,包括生命体征的日常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褥疮的预防及护理、助产护理、吸痰、注射、各类标本采集等。细节管理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严格按照细节护理管理方案实施护理,具体如下:

1.2.1强化细节管理观念

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细节护理规范化专业培训,落实和规范各项技术操作原则和消毒隔离制度,工作中培养慎独精神和严谨态度。护理人员定期培训专业知识、规范消毒技术,并定期进行护理相关知识考核,全面提升全院护理人员对理论和实践水平,让护士自觉自愿的改进护理服务细节。

阅读全文

基本护理技术课程设计研究

一、课程定位与设计

(一)《基本护理技术》的课程定位是护理专业核心课程

通过护士职业市场调研,了解护理职业岗位要求。目前,护士的主要就业岗位是临床、社区和家庭护理,面对这三种岗位都需要护士具有为护理对象进行整体护理的专业能力;具有自学获取新知识的方法能力;具有良好的沟通、协作的社会能力。在对职业岗位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护理专业确立了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护理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分为三大类:公共基础领域课程、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和拓展学习领域课程。显然,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培养主要通过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来完成,而专业领域的课程又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医学基础类课程,包括《正常人体结构与功能》、《病原微生物与免疫》、《护用药理》等,主要培养职业岗位的医学基础能力;第二类,护理基础课程,主要指《基本护理技术》,培养护理职业岗位群所必须的通用基本护理能力,对应所有护理行业职业岗位;第三类,护理专科课程,包括《内、外、妇、儿科护理》、《社区护理》,其中《内、外、妇、儿科护理》主要培养临床不同科室护理岗位能力,对应临床各科室护理;《社区护理》主要培养社区护理岗位能力,对应社区和家庭护理。从课程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到《基本护理技术》不仅培养了学生必须的基本护理能力,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没有掌握好《基本护理技术》,就无法完成专科护理的学习,更谈不上进入到护理岗位实习或就业。所以,《基本护理技术》在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起到主要支撑作用;是护士职业资格考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

(二)《基本护理技术》的课程设计思路

《基本护理技术》的课程设计的思路是:首先成立课程设计小组,然后进行市场调研,在此基础上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并确定本课程定位和思路,接着制定课程标准,建设本课程。课程设计小组由护理实践专家、行业主管、职业教育专家和在职教师构成。

(三)《基本护理技术》的课程设计理念

《基本护理技术》的课程设计理念中,我们贯彻了四个坚持,坚持院(医院)校(学校)共建,坚持工学结合,坚持岗位分析,坚持能力培养。院校共建就是指医院和学校共同对课程进行开发和设计,课程设计小组委员来自湖北省各大医院、护理协会的护理专家,卢人玉、苏冬梅、童艳琼等主任护师,对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取、理论实践教学、和实训基地的建设都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并且参与了理论和实践教学。第二个坚持,就是工学结合。在教学中,加强与医院合作,让学生早期接触工作。项目学习,力争做到学习与工作地点一体化;实践教学,力争做到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接轨。第三个坚持,就是岗位分析,对学生就业的主要岗位临床、社区、家庭护理进行分析,提炼出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确定课程标准。第四个坚持,就是坚持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要非常注重学生护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不仅能胜任护理工作,还能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和主体个性化发展。

阅读全文

对接岗位需求的护理专业群建设运用

摘要: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能型护理人才,我校坚持“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对接岗位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提出建立以护理专业为核心的“核心引领,优势互享、综合培养”专业群,包括护理专业群课程结构优化、专业群特色课程资源建设、多层次实验实训资源的整合与优化、构建“产教融合、医养护结合”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最终达到调整办学定位,拓宽办学思路,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实现自我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岗位需求;护理专业群;建设实践

在“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护理工作的范畴不断扩大,社会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发生变化,从注重规模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进而实现“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注重内涵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紧贴行业产业发展需要,对接日益增长的岗位需求,优化专业结构,打造品牌特色专业,全面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就成为当前护理职业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职业教育护理专业群建设与发展的角度做如下论述。

1护理专业群建设的基础

职业院校专业群概念的提出和专业群建设项目的确立,是产业集群理论在教育领域的拓展和应用[1]。专业群是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把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多个综合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专业群建设的目标是为了提高群内每个专业建设的水平,群内各个专业在专业课程设置、实验实训项目开发、实验实训设施建设、教师队伍完善等方面的教学资源存在共享;专业群建设的实质是以提高优势专业建设水平,融合相关专业并进行内涵式拓展为目标的教学资源整合活动[2]。因此,积极推动专业群发展是职业教育整合优质教学资源、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1.1当前护理职业教育发展概述

当前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护理人才队伍的整体学历层次得到提升,护理技能的教学日益受到重视,专业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培养目标与规格、内容与方法、条件与保障等也逐步规范[3-4],但护理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亟待创新。主要表现在:缺乏协同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育人新模式、新途径,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作用不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亟待创新,由于学校没有及时深入地了解行业反馈和需求,学校办学难以实质性进入企业生产、技术与管理体系,专业建设跟进产业转型升级不够,教学内容、人才培养质量与产业技术进步不相适应。(1)护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学校专任教师由于日常的教学任务较繁重,导致其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教学能力与专业能力提升受到限制。同时,来自行业企业的兼任教师到校任教机制仍待完善。(2)护理专业建设的内涵建设需要进一步夯实。护理教育专业设置未紧扣目前社会、企业、行业需求,应依据自身在本地区及资源上的优势,做好需求预测和岗位分析,确定职业教育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同类学校护理类专业设置“同质化”严重,专业的特色不突出,未形成学校的品牌优势,导致教学资源未能充分共享、实验实训设备等各方面的投入重复率高、专业品牌优势不明显、办学效益低下,影响护理技能人才培养。

阅读全文

地方疾病优质护理方式

作者:路懋英 单位:四川省阿坝州人民医院

所谓藏区疾病是指在青藏地区,由于其高原气候与我们中原沿海一带相差甚远,所以出现了一系列的疾病高发现象,比如高原症状、肺心病等,这些在青藏区域发病率较高,青藏地区还是心血管疾病高发地区,风湿性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肺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高,冠心病、心肌梗死发病率逐年上升,而且对于疾病的诊治和护理都还处于初步阶段,水平还不是很高。所以提高藏区医院的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选择2010年5月~2011年5月藏区疾病患者160例进行研究,对其进行优质护理的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2010年5月~2011年5月在藏区医院进行治疗的各类藏区高发疾病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14.2±6.8)岁,最大年龄为65岁,最小年龄为12岁;其中风湿性心脏病14例,高原反应78例,扩张型心肌病22例,肺心病14例,先天性心脏病10例,冠心病、心肌梗死22例。将这些患者按照是否实施优质护理分为两组,分别为实施前和实施后两组,两组患者在年龄、身体基础状况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参加本研究。

1.2护理方法

本研究按照优质护理是否实施分为两组,分别为实施前和实施后组,实施前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由值班护士和医生进行护理和治疗。而实施后组采用优质护理进行护理。由专门的护士及医生进行责任护理及治疗,制定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一切护理均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目标,采取定期的优质护理健康教育,加强优质护理在临床保健病区过程中的重要性。不断地掌握疾病康复相关护理技能,提出尊重患者的护理理念,切实履行相关的告知危险的责任和义务,签订相关的知情同意书。同时不断加大对护理工作的投入,依照工作的繁忙程度制定出相应的值班制度,改变规定的值班制度,改为可调节性的值班制度,尽量选择新老护理人员和不同技术护理人员相互搭配的护理方案,充分分别护理在疾病康复方面得重要作用,目的是优化人力资源。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应急护理的能力。并在对护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高危的危险因素进行相应护理工作。加强知识的教育和培训,使护士可以较好地了解护理工作的理念和相关规范的操作规程。建立相关的相关应急预案。做好充分的人员和物资准备,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提出建立“环境整洁安静、护理过程科学、定期对于患者进行巡视和治疗贴心”的理念,记录患者对医院环境及护理质量进行评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