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机床设计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机床色彩设计论文
1情感与色彩
每天我们都生活在五彩缤纷的环境中,积累了很多视觉的经验,这些经验都不是孤立在脑海中存在的,它还会与其他的经验相互影响,如味觉经验、触觉经验、生活经历等等。例如,橙色使人联想到火焰,让人感觉到温暖;又可以联想到金色的秋天,给我们带来丰收的喜悦。绿色让我们想起绿叶,给我们欣欣向荣的感觉。每一种颜色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当我们看到某种色彩时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正如美国视觉艺术心理学家卡洛琳•布鲁墨所说:“色彩唤起各种情绪,表达感情,甚至影响我们正常的生理感受。”进而言之,色彩能够给人带来不同的情绪,表达不同的情感,不同情绪对人的行为起到不同的作用。因此,设计师在进行机床的色彩设计时,可以以此为基本依据,通过合理的色彩设计令使用者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2机床造型设计中色彩情感化要素分析
机床有很多分类,每种机床都有其不同的造型和功能。色彩设计也需从具体的产品出发考虑“人———机———环境”三者相结合。也就是说,设计机床产品的色彩时,要考虑其使用场所、使用对象及机床本身的因素。
2.1考虑人与机床产品使用的环境因素
机床的使用环境因素主要有:放置环境色彩状况、使用环境卫生状况、照明状况、噪音等等。一般来说,机床是置于厂房中的,白墙搭配浅绿色地板、浅蓝色或浅灰色地板构成了目前厂房内部空间的最基本色彩。可以说这是一个色调偏冷的色彩环境,人在这样的色彩环境中比较容易安静下来。但这样的色彩设计,忽略了环境温度问题。如果厂房环境温度高,那么应该选择冷色调的蓝色或者浅色系,使人在心理上觉得凉爽;相反如果环境温度低,则选择用暖色系,让人使用的时候感觉到温暖。同时,也要考虑厂房内的卫生状况。如果生产过程中,容易造成环境脏,那么应该考虑用耐脏的深色系列;如果环境干净,那么可以选用比较浅的颜色。
环境照明产生的效果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在厂房作业中会使用到自然光和人工光。使用人工光就要考虑其光线产生的视觉效果会不会影响人的心理。白炽灯偏黄的光线会给人产生温暖的心理效果,而荧光灯的光线因为比较接近自然,给人带来的心理差异较小。不同的色光会对产品产生细微的变化,如白色的物体在白炽灯的光线下会显得偏黄。因此设计机床的色彩时也需考虑到照明环境的协调统一,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色彩的情感化功能。噪音,也是环境因素之一。但这个因素经常被设计者所忽略。当人长期在一个充满噪声的环境,生理方面会导致头晕、耳聋、记忆力减退、神经衰落、易疲劳等等;心理方面会使人产生烦躁、易怒、激动等消极的情绪,从而导致反应迟钝,工作效率低,甚至会造成事故。除了在厂房内采用吸音,隔音等措施降低噪音外,在机床的色彩设计方面可以运用使人安静的蓝色系列色彩,或者可以缓解人的紧张心理的绿色系列色彩。
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探析
摘要:文章在“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新工科”等国家重大战略的背景下,分析了我国工科专业面临的形势。以西安理工大学机械类专业为例,提出了在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方案,将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分别从课程实验、教学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创新创业活动等方面,阐述了采取的具体改革措施以及成效,为推动新工科建设步伐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工科;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创业教育
一、机械类专业传统实践教学体系
目前,大部分高校机械类专业传统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从层次方面说,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可以分为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和创新实践四类。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与课堂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并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使学生所学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等理论知识在实践教学中得到验证。西安理工大学针对机械类专业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系统的、合理的、标准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方案
笔者在西安理工大学机械专业从教以来,参与过课程实验、教学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指导学生参加机械创新、挑战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等各级各类竞赛项目40余项,指导学生申请专利10余项,有着丰富的实践教学和双创教育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方案,如图2所示。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之中,贯穿于大学四年教育全过程。学生通过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受到的创新创业教育,可以萌生出创新创意,进而形成相应的创新作品。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将去参加各种创新创业竞赛,冲刺各种奖项。之后,学生可以这些创新成果进行转化,根据成果类型可以申请相对应类别专利,可以发表学术论文,甚至可以寻求企业的创业投资。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需要学校各类平台的支持。
三、改革具体措施及成效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摘要:为了提高《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效果,构建了基于SPOC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首先,介绍了基于SPOC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体系,随后从课程建设、课前线上自学、课堂讲授、课后线上反馈四个方面阐述了具体的改革内容。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SPOC;教学改革
近年来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平台上的课程数量急剧增加,利用MOOC平台进行的教学和学习也愈来愈广泛,但MOOC在高校的应用也存在一些问题:(1)缺乏对学生的约束手段,学生的课程完成率低;(2)缺乏老师和学生的面对面交流和互动,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及时掌握,导致学生学习效果较差。而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作为MOOC的发展和补充,是在MOOC基础上,增加课堂教学环节,这样不仅利用了MOOC线上资源丰富,学生学习时间自由等优点,同时也弥补了MOOC在学校教学中不易掌控的不足,是一种将线上学习与线下讲解讨论相结合的一种混合式教学模式。《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机械工程”本科专业最早改革的课程之一,也是本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主要讲授包括机械制造方法、切削原理和刀具、切削机床、机床夹具、制造工艺、加工质量分析和控制等机械制造中涉及的多方面知识,因此,本课程具有知识点多、实践性强等特点。学生在学习中普遍反映该课程课堂讲授内容太多,学时太少,导致对一些问题理解不够。因此,研究如何结合和利用当今先进的SPOC平台,对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进行改革,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基于SPOC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改革目标
在新的教育形式下,高校专业尤其是工科专业,都在往重基础,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改革,导致大多专业课程面临学时减少,但教授内容并不能减少的局面,因此,如何在学时少,任务重的情况下,利用SPOC平台更好的完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教学任务,是我们改革的目标。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我们在课程改革中主要应该解决如下三个问题:
(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目标。随时社会和技术的发展,机械制造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使课程紧随时代脚步,需要明确在新形势下,《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就是通过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什么知识,具备哪些能力。《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机械制造过程中所需要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具有独立设计零件机械加工工艺的能力,具有分析和解决机械制造领域相关问题的能力。因此,明确了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就要围绕教学目标来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所有教学内容都要明确体现出对目标的作用和支撑。
(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体系。基于SPOC的新教学模式下,《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如何梳理和编排,是整个课程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行的基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的优势,合理的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梳理,归纳课程的教学知识点,其中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哪些内容要在线上以视频、PPT、Word等资源形式让学生进行自学,哪些内容必须在线下课堂中由老师进行讲解或讨论。系统而合理的知识体系的构建是我们进行基于SPOC的课程教学改革的前提。
农业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技术解析
摘要:我国属于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业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技术是提升农业机械性能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保障,因此,我们应注重加强农业机械设计的科学性,不断完善机械制造技术,提升农业机械性能,使其更好的为农业生产服务,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关键词:农业机械;机械制造技术;设计;研究
1农业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的特点
1.1二者的系统性
在传统的农业机械设计过程中,人们往往更加注重农业机械设计的性能,更加强调农业机械的质量,而现代农业机械设计则更加注重整体性与系统性。传统农业机械设计比较注重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作用,而在农业机械对人产生的影响以及农业机械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等方面缺乏重视。但现代农业机械设计则会在注重保障农业机械质量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农业机械与人以及环境的系统关系,既要保障农业机械的性能,也要保障农业机械的安全性与易操作性,保障操作人员的安全,同时还更加注重农业机械的能耗问题,降低农业机械的排放量,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因此,农业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具有系统性的特点。
1.2具有跨学科的技术交融性
随着农业的发展,对农业机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农业机械具备更加全面的性能,这使得农业机械设计与机械生产更加复杂,所涉及到的技术种类更多,导致农业机械设计与机械生产具有跨学科的技术交融性。要想保障农业机械的性能,使其更好的为农业生产服务,需要结合多方面学科知识进行设计与制造,这并不是简单的技术融合,而是更加复杂的多学科结合,这样才能提升农业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的科学性。
基于教学能力的机械设计论文
一、在理论教学中灌输科研项目研究的前瞻性
对于机械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而言,所有机械设计类课程都具有相当重要的理论价值,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但是这类课程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往往比较枯燥,且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纯粹按照严谨的理论体系进行教学,学生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甚至觉得所学的知识一无所用。所以迫切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灌输教学内容的理论意义、价值与应用,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也是最自然的方式就是将教师的课题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机械专业教师所研究的课题,无论是纵向或横向课题,在其所用的研究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上,必定都存在与机械设计类课程非常贴切的内容,需要应用机械设计系列课程的理论和方法去解决。例如在解决某型号转塔冲床在加工过程中的振动和噪声问题,就要了解机床的结构设计特点及工作原理,需要涉及机械设计与机械原理等课程的内容;要对机床的振动与噪声进行实际测量,需要掌握机械振动、机械测试与分析等课程有关的知识;为了对机床进行减振降噪,可以在有限元分析、优化设计等课程中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与思路。总体而言,任何一个课题的研究,尤其是横向课题,都有很多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值得与学生分析与探讨的内容,可以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工程应用价值。
二、在研究方案制定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研发能力
目前针对工科专业的研究性教学而言,以“项目和课题研究为导向”的教学方式非常贴切现行教学改革的要求和趋势。该教学模式可以将学习、研究、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能力,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首先,教师在讲课内容中要增加具体的工程实例,同时注重引导学生注意身边的工程问题,鼓励学生参与提炼工程主题,并将工程主题与教学重点内容结合起来。在进行项目研究方案的制订与讨论过程中,可以先介绍课题的来源、背景、研究需求和研究目标,让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去查资料,阅读查文献,了解目前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制定课题的研究方案,引导学生展开课堂讨论,并根据所学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可以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工程背景结合,使抽象的工程问题变得丰满有趣,从而强化学生的工程概念与背景。然后,将学生带到企业,进入生产现场和使用现场,获得对所研究课题的感性认识,掌握和了解课题实际存在的问题,形成教学与实际结合起来的课外教学方式,通过学生亲身实践、工程技术人员的介绍以及教师的深入分析,使学生对研究的内容和课题有较为深刻的理解,便于制定更为具体和合理的研究计划。例如在对某型号的路灯灯杆进行强度与可靠性研究时,可以运用力学知识进行理论计算,再进行实际测量,最后进行优化设计,这一过程几乎会涉及到机械设计类的所有课程。
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对于工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而言,我们现在的人才培养非常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毕业后学生可以掌握本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践能力。但很多毕业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往往还需要2~5年时间的重新学习与培训,才能具备较好的工程素养,也才能独立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从而造成企业人力与财力的浪费,使得企业在招聘人才时,首先考虑的不是学生的文凭和学习成绩,而是工作经历和工作经验。近几年本科教学大纲经历了至少两次修订,修订过程中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并且正在进行较大幅度的改革,其主要做法是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实行企业与学校的联合培养模式,其目标就是在工程应用、生产实际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能够让学生参与到教师与企业合作的课题中来,在项目研究与实施的过程中,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具体的工程问题,就可以实现新大纲修订的宗旨,满足新大纲的要求。横向课题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或客户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和提出来的技术难题,往往具有一定的难度,课题的研究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其研究成果可以直接提升产品质量,产生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所以首先需要对研究的对象进行全面的了解、分析、调研与查阅资料,包括设备的结构、功能、使用方法、产品质量的评估等,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培养学生画图、识图、查阅文献的能力。确定了详细的研究方案之后,就要进行课题的研究,该研究过程往往历时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在此研究过程中,学生需要参与大量的研究工作,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学到的系统知识应用于理论计算,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复习和应用,了解理论研究的价值,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学生还可以从事实验分析和实际测试,不但可以在实验室对试样进行试验,进一步熟悉实验室仪器与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技巧,还可以到车间进行实际测量,掌握现代测试仪器的操作和使用,并在试验和测试完成后,进行数据的处理工作;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利用先进的计算机仿真手段进行优化设计,通过学习先进的三维设计软件、有限元计算软件等进行结构的改进设计研究工作,并将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及时了解优化设计的效果,从而达到研究的目的。让学生深度参与课题的研究过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系统的学习与训练。对机械专业学生而言,可以对实验应力分析、有限元分析、机械振动、机械结构的测试分析以及优化设计等现代设计类的重要课程和知识点有非常深刻的了解;另一方面还可以对企业的产品、要求、技术、研发甚至市场都有比较全面的接触。这样对毕业生就业而言,所提供的参与这些企业课题研发的经历,对企业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最为关键的是,这些学生一旦进入相关行业,马上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能够独当一面解决企业面临的具体工程问题。
四、在项目成果的总结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数控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及办法浅谈
摘要:针对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当前毕业设计环节中出现选题单一、毕业设计论文指导难以监控、毕业设计质量不高、论文答辩言不达意等现状,笔者根据贵州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近几年的毕业设计情况,提出了采用提前做好安排、提供规范的毕业设计论文模板等多种解决办法,以解决相关问题,仅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现状;解决办法
1毕业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在大学期间所掌握知识、技能及其运用能力的综合性检验;是一次全面考核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对提高学生综合专业知识、设计能力、加工能力和个人专业素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大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1]。同时,也是学生能否顺利毕业、衡量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对本专业在优化教学计划和教学改革方面具有指导性意义[2]。
2“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
2.1学生技能单一。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综合了理论知识、软件运用能力和加工技能。通过近两年该院“数控技术”专业学生毕业设计情况来看,选题难度不好把控,学生专业技能参差不齐,理论基础扎实的学生在软件绘图和加工技术方面不一定强,加工技术水平较高的学生理论基础又较薄弱,在基础理论、软件运用和加工技能都很全面的学生很少。所以在选题方面给指导教师带来很大困惑,能写设计说明书的学生加工不出零件,能加工零件的学生写不出设计说明书;导致毕业设计质量不高,毕业设计形式高五花八门。由于人才应用市场要求“数控技术”专业学生需具有操作机床、编制加工工艺、编写加工程序和造型设计等综合能力,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满足现代岗位对数控专业人才的需求,同时也偏离了专业能力培养目标。
2.2选题单一问题该院“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题目主要由指导教师提供,也有极少数学生根据自身专业水平创新设计课题。这种主要由教师提供课题的方式,一方面对学生不一定合适,学生不一定感兴趣,甚至实用性不强;另一方面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写不出有价值的毕业设计论文。
机械工艺学教学实践探析
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机械制造产业
机械工业是福建省“十二五”计划期间的三大主导产业之一,福建省紧紧把握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目标,围绕机械制造这个支柱产业,以海峡西岸优良的天然良港为依托,加快临海战略型机械产业及机械产业集群的发展。机械产业及其产业集群发展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依托。经过几年有效的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培育发展一批具有强竞争力的企业相对集中的机械制造新兴产业,涌现一批初具规模的海西机械产业及机械产业集群重点区域。
适应海西机械产业发展,精简制造类课程,强化课程体系建设
为了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机械制造产业发展要求,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强化教学目的的关键,长期以来,高等院校机械专业制造类传统课程主要有:《金属切削原理及刀具设计》、《金属切削机床》、《金属工艺学》、《机床夹具》、《机械制造工艺学》、《工程材料与热处理》等专业课程,这些课程内容丰富、系统性强、衔接性强。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理论系统学习、课程设计,初步具备刀具设计、机床设计,工艺分析及规程编制、夹具等工装设计的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具有宽知识面、创新和跨学科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机械类专业的培养体系中,单纯的工程设计及制造能力的培养已不足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为了拓宽机类、机电信息类和管理类的知识,课程体系中增设了数控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管理经济类课程,这些课程的增设为学生培养全方面素质提供了条件,但挤压了传统机械制造类课程的课时空间。
为了适应学科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需要,我院从90年代开始陆续对制造类的课程进行体系建设,根据课程的内容和特点,重新规划设置制造类基础课和核心课,经过充分论证的基础下,参照兄弟院校的经验,结合特色专业点建设要求,将《工程材料与热处理》、《金属工艺学》(热加工部分)合并成一门《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专业基础课,课程学时为60;将《金属工艺学》(冷加工部分)、《特种加工》、《金属切削原理及刀具设计》、《金属切削机床》合并为《机械加工工艺基础》专业基础课,课程学时为50;将《机床夹具设计》内容合并入《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形成新的《机械制造工艺学》专业核心课,课程学时为60。同时,为了配合理论课程的学习,在制造类实践课程体系中,设置《工程训练》4周,《机械认识实习》2周,《工艺课程设计》2周,为了强化工艺分析和工程实践能力,将《工艺认识实习》和《毕业生产实习》相结合,将毕业实习定位为以工艺为主的《工艺生产实习》,实习时间为4周。在这样的培养体系中,《机械制造工艺学》作为制造类核心课程,在学生掌握了工程材料、公差、刀具、机床、金属冷热成型的基础理论前提下,它侧重于机械制造工艺系统内在规律的研究,同时对基础理论作了适当的延伸,并结合生产实践的知识,充分地培养学生扎实的工艺分析,设计能力及一定的开拓创新能力,符合大工程机械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优化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模块化、层次化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内容可优化为四个模块,第一、理论授课模块,主讲授机械制造过程中影响加工质量的各种因素及制定加工、装配工艺规程的有关原则和分析计算等。第二、实验模块,主要通过学生动手实践的方式,在专用的实验设备的基础下,强化对工艺过程中一些工艺参数、工艺规律的理解。第三、工艺生产实习实践模块,要求学生在生产现场了解机械制造过程的生产特点、组织形式、管理模式、以及具体刀具、夹具、量具、机床等装备,锻炼学生在机械制造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认知能力。第四、工艺课程设计模块,利用教师科研中、工艺生产实习中一些典型的工艺零件,作为课程设计的对象,分析零件加工工艺特点,编制合理的工艺规程,合理设计一些重要工序的工装夹具及完成相关计算等。通过课程设计直接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在课程内容四个模块的教学组织上,按前述的时间顺序安排教学,同时遵循“理论—实践—再实践”的方法论来组织教学,在理论学习中增强实践感知能力,在实践中体会真知。在理论授课模块中内容安排上,围绕“工艺、成本、效益”原则展开,在保证加工零件质量效益的前提下,采用科学合理的工艺,使得生产成本最小化。因此将课程内容可以进一步细化为五个子模块,依次为工艺基础知识模块、机械加工质量模块、加工工艺规程模块、装配工艺模块、制造新工艺、新方法模块。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及实践
【摘要】机械设计是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课。本文根据应用型普通高等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并结合机械设计课程的特点与教学实践经验,围绕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探索。通过课程的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使得课程更适合于应用研究型高校。本文的研究为机械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机械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一、教学内容重构
应用型本科院校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应用,主要培养的是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应根据应用型、技术型、地方性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机械工程学科发展趋势,设定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机械在许多领域中呈现出高速化、轻量化、高效率、多功能以及环保节约等特点。机械设计课程应去掉比较陈旧的内容,增加与信息工程、人工智能等技术相关的内容。例如,在教学举例中,增加当前国家关注度比较高的机械,比如航空航天装备、机器人以及数控机床等。此外,教学内容应与学校航空航天特色紧密联系。例如,在讲授齿轮传动时,标准齿轮压力角为20°,航空齿轮为增加抗弯能力,压力角为25°。
二、教学方法改革
1.学习兴趣培养
学习兴趣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热情和创造力。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关于机械工程发展史的书籍。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了解机械工程发展的来龙去脉,对一些机械设备得到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创建学习氛围,组织小组讨论机械的结构特点,在讨论后由老师给予点评以及适当的鼓励,来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过程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