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社会治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基层社会治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基层社会治理

新媒体下的基层社会治理策略分析

【内容摘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尤其是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重要部署和工作安排。科技进步促进了新媒体时代的开启和发展,对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深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通过对新媒体的特点、新媒体时代对基层社会治理的影响及挑战、当前存在的问题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几点新媒体时代下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建议和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基层社会治理;治理模式

基层社会治理是对城市社区、农村等基层组织的治理,是直接对话群众,对基层社会关系进行管理,直接为群众提供服务的治理形式。基层社会治理与群众联系十分紧密,基层社会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群众对国家、政府、社会的印象,决定着群众生活、生产和工作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关系着党和国家群众基础的牢固程度,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及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坚实基础,“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为群众更好提地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的精神内涵,体现了国家对基层社会治理发展的高度关注和殷切希望。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基层社会治理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如何利用这些机遇,应对时代发展带来的挑战,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新媒体及信息传播的特点

新媒体是科技创新的结果,重点在于“新”,关键在于“合”,新媒体技术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新技术和电脑、手机等智能终端的有机结合,是社会尖端科技及软硬件技术高度融合发展的具体表现,具有信息多、容量大、实时性、交互强等特点。新媒体的出现,使媒介传播形态和效率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媒介传播形态呈现多样化,传播效率更为快捷和高效。新媒体时代在信息传播上也呈现着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和特点,一是信息传播共享化。新媒体技术促进了多样和海量信息的汇集,不同主体可以对信息资源进行选取、使用和分享。二是信息传播同步性。同步性即获取信息的主体也是发布和传播信息的主体,信息的处理方式实现了同步性。三是信息传播主体多元化。电视台、报社等传统媒介不再是信息发布和传播的单一主体,社会组织、企业,尤其是个人成为信息发布及传播的主要主体。四是信息传播实时性。人们在第一时间获取信息的同时,也可以实时进行信息的发布和传播。五是信息传播突破性,信息传播不再受时空限制,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接收和传播。

二、新媒体时代对基层社会治理的影响和意义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深深地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着重要意义。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基层政府和基层群众的有效沟通互动搭建了便利的平台桥梁,强化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基层政府可以利用新媒体实时发布政务信息,宣传国家政策方针,基层群众可以利用新媒体表达个人诉求和意愿,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反映各类民生问题,基层政府可以根据群众诉求反映情况,了解基层民生情况,解决并进行问题反馈,及时改进和调整治理方式,形成双向相互促进的沟通互动模式,扭转以前基层政府单向施政、基层群众缺乏诉求渠道、治理效率不高的局面。同时,新媒体技术也为基层群众监督政务和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构建了有效的渠道。新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政府政务信息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的步伐,促进了政务信息的网络公开化和透明化进程,有利于基层群众实时监督,也有利于“阳光政府”的深化推进。基层群众通过新媒体平台,可以更为方便高效地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提高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为构建多元化主体共同进行基层社会治理奠定基础[1]。

阅读全文

探讨民族文化特性农村基层社会治理

摘要: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是一个复杂社会政治现象,阿坝州因民族、宗教、经济发展水平、灾后重建等原因,农村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更复杂、情况更特殊。文章认为文化作为一种“软元素”在少数民族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中起着微妙而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从阿坝州丰富的民族文化特性的视角,提出了构建阿坝州农村基层社会创新治理的新路径。

关键词:民族文化;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我国有着漫长的农耕文明,农村一直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的稳定与发展历来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党和国家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随着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我国农村社会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农村基层社会治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例如:人口结构加剧变化,“三留守”群体持续扩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农村利益主体日趋多元化,公共服务能力管理能力与村民的需求多样化形成显著矛盾,村民自治机制等需要大力加强,等等。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农村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富有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1],少数民族地区不仅面临上述共性问题,还因涉及地理位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宗教、风俗、民族文化等因素导致其基层社会治理的复杂性。党的报告阐明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除了物质文化生活,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这些新需要,解决社会的新矛盾,报告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领域,提出要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并且提出了社会治理的制度建设、提高四化水平和加强四个体系建设。《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指出要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要求积极发挥文化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一、研究现状

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领域。关于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层党组织建设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地位、法治背景下的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及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等。关于民族地区发展问题,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政策及理论、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民族文化及习俗传统等的研究。相对而言,关于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的研究相对较少。例如在中国知网以“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为主题进行模糊搜索,相关文献有72篇;以“民族地区农村社会治理”为主题进行模糊搜索,相关文献有24篇,其中博士毕业论文3篇、硕士毕业论文8篇。国内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俞可平教授主编的《治理与善治》,其论点成了当前国内外关于国家和政府治理的理论依据;项继权主编的《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研究》认为社区化治理是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最终出路;李松玉、张宗鑫等主编的《农村社会治理丛书》分别从制度治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及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角度对农村社会治理方面进行了研究。学术论文中较有代表性的是肖应明《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以云南省为例》在归纳总结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民族地区社会创新治理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导向;吕蕾莉、刘书明《西北民族地区村庄权力结构下的乡村精英与乡村治理能力研究--对甘青宁三省民族村的考察》认为应当在保障村两委的主导作用的基础上积极引导乡村精英协同参与乡村治理可以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宋才发《运用法治思维推进民族地区农村社会治理》认为在“熟人社会关系网”的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社会治理必须创新思维,必须规范化运行。目前暂时没有国外针对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研究,但是关于中国社会治理、中国民族地区发展和国外社会治理的研究成果很丰硕。

二、阿坝州农村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特殊环境

说“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承、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们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承、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长期发展,逐渐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2]我国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税费体制改革成就举世瞩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使时农民成为独立、自由的经济个体的同时,对政治事务的民主需求更为强烈,对政府公共产品的需求更多、要求更高;另一方面,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成为“农民工”,留守农村的主力军是老人和儿童,这使得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困难重重;税费体制改革淡化了基层乡镇政府与农民的直接关系,弱化了基层乡镇政府对农村的制约。这两项改革推动了中国农村的快速发展,彻底改变了我国农村的面貌,同时也改变了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模式。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位于四川省西北部,与青海省、甘肃省交界,是四川第二大藏区和中国羌族的主要聚居区,以农业人口为主,少数民族以藏族和羌族为主。截至2019年末,全州户籍人口89.93万人,其中藏族53.50万人、羌族16.71万人、汉族16.73万人、回族2.81万人,其他民族0.17万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1.4%。[3]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是一个很复杂社会政治现象,阿坝州基层农村基层社会治理面对的情况比内地更复杂、任务更艰巨。第一,阿坝州为少数民族聚集地,没有一个单一民族的县市,也没有一个民族只分布在一个县市,十三个县市均存在各民族“大杂居、小集聚、交错杂居”的现象,“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的现象很明显。乡风民俗是维系农村社会生活情感和团结的纽带,多民族农村地区社会治理对象的差异和内容冲突势必增加治理难度。例如藏族不食鱼肉、禁杀生,所以因其他民族在藏族聚集居住地捕鱼引起的矛盾冲突屡见;

阅读全文

基层社会治理中政治文化整合机制构建

【内容摘要】党的四中全会将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作为重大部署提到重要地位。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不仅要充分发挥基层党委领导作用和地方政府的行政职责,以此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主动性,而且务必还要重视政治文化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整合作用。将政治文化中的文化属性植根于民众内心之中,才能将坚持党的有效领导、坚持人民民主和丰富整合手段有机融合于基层治理之中,在增加广大人民群众认同感的同时,充分调动政治文化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基层社会治理;政治文化;整合机制;构建策略

一、何为政治文化?

所谓的政治文化,在英文中被称为“politicalculture”,是各个时代政治哲学家们对于政治变迁内在的因素进行研究而形成的一个概念。而这一概念的正式形成是由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于1966年在《比较政治系统》一文中提出来的:“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间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特别是基层政治生活中,不同的个体因为自身的成长背景及生活经历各不相同,导致他们在政治信仰、政治态度、政治情感以及政治价值观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差异。这也导致了在基层政治体系中,充满了多元化的政治文化形态。但与此同时,基层政治系统要想保证正常、稳定的运转,还必须运用一种能被大部分成员所认同的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因此,政治文化与其说是一个政治概念,不如说是一种政治构建的“魂”,以起到整合、激发作用以凝聚民心。

二、基层社会治理中政治文化整合机制构建原则

(一)旗帜鲜明彰显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一切事业取得胜利的前提和保障。党的领导地位与生俱来,更要继往开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非常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需求。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努力引导并规范践行着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治理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重视党内民主建设,不断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务必树立民主意识,并在政治生活中充分发挥民主作风,积极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尤其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党不断融入并改善基层组织的政治文化,从而不断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将基层党建与基层社会治理有机结合,以党的先进文化不断调动社会治理的有效性和广大民众的积极性。这种积极性的发挥,充分调动了中国基层社会的活力和动力,尤其在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中彰显出前所未有的动力。这种动力又反作用于社会治理,不断提升和巩固着民众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阅读全文

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协同治理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逐渐与国际接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引导者的作用。新时期下,我国更要加强市场化经济体制建设,以多元化、开放性作为前进方向。基层社会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的和谐美好,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感。而社会管理创新则提倡应用新型管理理念,创建科学合理的社会管理系统,在此机制下,保证社会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本文主要论述了开展基层社会管理的必要性,同时针对社会管理的实时概况,提出创新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基层社会管理;协同治理;研究与创新

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和挑战。短短几十年里,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果,跻身全球经济繁荣行列。但与此同时,我国也面临着各种难题和阻碍,主要是经济、社会和市场在转型过程中的矛盾。只有采取合理的措施予以解决,才能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这也是我国的当务之急。在此背景下,必须坚持同志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渗透到各领域的发展建设中。同时要注重在实践中体现这些思想和理论,而不是纸上谈兵,让社会主义观点流于形式。时刻牢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秉持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原则,按照相关政策方针,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促进社会、经济、市场的有机融合和共同发展。

1基层社会管理实行协同治理的意义

1.1基层社会管理的概况

目前阶段,社会运转速度不断加快,同时在信息技术的普及下,一大批新型职业正在涌现,为人们的就业提供了更多选择。但社会协调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模式还不完善,制约着社会的良性发展。相关研究表明,作为社会中的两大群体,农民工和大学生的就业体现出流动性强、选择多样的特征。尤其是一些就业单位、组织,为了吸引到更多的就职者,实行“非单位”管理机制。这加剧了社会流动性状况,居民社会初现雏形。但这增大了经济社会管理的难度,各项基层管理难以开展。就目前情况来看,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比较落后,也缺乏全面科学的社会管理系统,还存在诸多社会管理部门忽视的内容。“社会人”群体在逐年扩大,不利于和谐稳定社会氛围的营造。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助推了特殊人群的形成和聚集,在老旧传统的社会管理机制下,这部分人得不到全面的管理。而电子设备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更多渠道和便利,基于互联网的开放性,进行网络社会的管理是很难的,给社会稳定发展增加了很多不确定因素和隐患。

1.2当前基层社会管理面临的阻碍

阅读全文

基层社区治理问题及对策

摘要:第全国人大的胜利召开代表了中国试点体制改革政策的稳定和成功。会上,提出要建立一个共享、共建、共同治理的社会治理结构。以内蒙古赤峰市基层社区治理为例,在基层社区治理过程中,组织领导对职能定位不明确,行政管理过度,政府部门资金不足,没有建立专业管理队伍,职工队伍没有接受稳定的培训等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在完善赤峰市基层社区治理建设的同时,提出基层社区治理的创新理念,加快完善基层社区治理相关法律制度,建立一流的专业管理团队,并建立全面的制度机制,形成共同治理的新格局。

关键词:赤峰市;基层治理;社区治理

1基层社区治理概述

社区组织是指社区的社会结构。它包含动员和规划的意义,即社区组织的形式。社区治理是指由共同目标支持的社区公共事务活动或管理机制。为居民提供更有利的帮助,在有效机制下帮助居民快速解决问题。社区治理是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社区。按照正式和非正式的社会规范,协调和协商法律法规,有效管理公共事务和社区共同利益相关的协同作用,从而增强社区凝聚力。社区治理能更好地帮助基层群众在任何未知的地方进行沟通和回应,使居民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有效地监督基层人员。党的指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注重基层社会治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实现政府管理,社会调控与健康互动的居民自治。从这个层次上讲,城乡社区和农村基层组织的主要目的是直接参与居民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在条件下实现自我发展。我们从积极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的现代概念出发,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推进基层自治制度的社会组织建设,更好更快地建设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突出团队规则的有机联系、实现政府与自治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现代化社会的良性互动。

2赤峰基层社区治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赤峰基层社区治理的现状

从基层保障中心和各类基层保护和治理网站,我们可以了解到,赤峰现在正响应国家政策,重点建设和应用基层社区,以便更好地保护群众的利益。我们要自觉维护人民的利益,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和人民利益的行为。为了确保和改善民生,我们必须抓住对人民最直接,最实际的好处。社区民生工作作为课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会议上提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模式。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的民生数字为5000,本市的招纳人数为700。2018年,赤峰的社区录取线分为三类,普通学生:93分、贫困生:83.5分、蒙古族学生:84.5分。2018年1月,赤峰市人民政府官方网站公布2017年度赤峰民生支出364亿8970万元,增长5.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其中:教育支出85亿4847万元,增长3%;文化体育和媒体支出6亿5867万元,增长14.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82亿4813万元,增长0.7%;卫生和计划生育支出43亿343万元,增长12.6%;节能环保支出13亿5725万元,增长8.7%;农林用水支出73亿7966万元,增长0.3%;交通支出33亿2509万元,增长10.5%;住房保障支出26亿6900万元,增长28.5%。2017年,从财政支出职能分类来看,全市财政补贴资金占公共财政支出的233万元;教育支出14135.71万元;文化体育与媒体支出63.74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16087.67万元;社会保险基金支出10564.33万元;保健和计划生育支出7179.42万元;节能环保支出23481.82万元;城乡社区支出6952.29万元;农业、林业和水支出355609.38万元;运输支出5683.80万元;商业服务和其他支出36.08万元;住房保障支出32893.67万元;粮食、石油和物资储备支出13073.46万元;其他支出5067.20万元。为了加强和规范惠民县管理补贴,提高城乡居民的财政补贴支付业务,2017年还引入了信息工程的民生金融服务平台,自治区财政厅,升级原有的“财政补贴资金管理卡系统”为新的“金融服务民生信息平台”,我市喀喇沁旗列为六个试点县优先操作。我市“财务民生办事信息平台”升级工作于2017年11月开始,到目前全市12个旗县区已有9个旗县区完成升级工作。

阅读全文

基层社会管理群众文化活动与创新

摘要:

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可谓农村加强基层社会管理的重要途径之一,不仅能够增进群众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还极大地提高了基层社会组织化的程度,推动了地方文明发展,进一步优化了社会治理结构。由此可见,大力建立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对于促进基层社会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基层社会管理视角出发,就群众文化活动与基层社会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探索了促进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

基层社会管理;群众文化活动;创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始投入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中,以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求。但应注意的是,城市社会基层管理形势却不容乐观,不仅社会组织力大大降低,而且社会管理及治理手段落后。鉴于群众文化活动建设与基层社会管理之间的关系,有必要充分发挥群众文化活动的功用,提高社会管理效率,实现多方力量的凝聚,促进基层社会管理途径的创新。

一、群众文化活动与基层社会管理之间的关系分析

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以群众作为活动的主体,因而文化活动所发挥的影响力不仅强大而且覆盖面极广。借助于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能够带动基层社会逐步朝着优秀文化方向发展。能够充分调动每位群众的积极性,当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发展成熟后,基层社会管理就于无形中步入了一个新局面,不仅提高了基层社会管理的灵活性,还保障了基层社会的安定团结及人民的富裕,为城市的稳定、和谐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通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不仅增进了群众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还极大地提高了基层社会组织化的程度,推动了地方文明发展,进一步优化了社会治理结构。促进群众文化活动的建设,有助于畅通基层社会管理机制。当然,基层社会管理也有助于保障群众文化活动的顺利、高效、有序发展。应注意的是,在如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基层社会管理不能墨守成规、停滞不前,还需以群众需求为依据逐步加以完善,这也要求群众文化活动建设中必须不断创新,以便为基层社会管理注入更多活力与动力,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推动基层社会发展。群众文化活动、基层社会管理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阅读全文

县域农村社会管理论文

一、H县基本情况

H县是晋西北城镇群的核心县区。全县总面积1230平方公里,下辖10个乡镇,162个行政村,总人口38万。H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优势明显,每年外来流动人口约36000人。随着同煤集团、金沙滩农牧场、中联煤业等棚户区改造项目相继建成,全县人口呈现出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农民与工人混居的特殊行政生态环境,各类社会矛盾多发、易发,社会管理任务相对繁重。H县自2011年被确定为山西省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县以来,为了促进社会公平、保持社会良好秩序、建设和谐“幸福新H”,紧紧围绕“维护重要战略机遇和社会稳定”的总体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的总体要求,以“服务民生”为理念,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矛盾为突破口,创造性地探索出一条“村成社区,网格管理”的社会管理模式。

二、H县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的实践与成效

H县按照“村成社区,网格管理”建设蓝图,在全县范围内以城区每1000—1500人为一个网格,农村以每300人一个网格的标准,设立了“地缘型、单位型、单元型、乡村型”四类共计139个社区,470个网格,结束了传统城乡分支多、结构交叉、管理不清的局面。H县以“七网合一”为载体和平台,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坚持体制创新:保证社会管理体系全覆盖

为了实现全县社会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与法制化,按照“党委总揽全局、政府全面负责、社区两委自治、公众广泛参与、法治保障全局”的要求,H县在社会管理体系建设方面重点突出体制创新,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体系覆盖、全员参与”的社会管理体系。一是从体制上保证“有组织管事”。全县按照“党组织建在社区”的原则,139个社区全部建立起基层党组织,形成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委会为基础,社区(网格)工作站为依托”的三级组织结构;形成了“县、乡(镇)、两委(居委会和村委会)、小区(网格)”四级管理框架;细化了社会管理工作的管理层次,明确了各级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职能和任务,从体制上保证了“有组织管事”。二是从体制上保证“有条件办事”。全县在居民(村民)集中的202个城镇型网格内设置了集政务、劳动、计生、公安、交通等与民生紧密相关的政府机关工作服务大厅,并从财政上给予资金保障,从体制上保证了“有条件办事”。三是从体制上保证“有组织干事”。在学习省内外先进城市管理模式的基础上,H县突破“人员编制难解决”的障碍,由乡(镇)负责,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将素质高、热情足、组织能力强、责任心好、热爱公益活动的人员充实到社区管理活动之中,并从乡(镇)党委、政府机关择优选用工作经验丰富,党性原则较强的干部担任社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与主任,为各社区配备1—2名片警,以解决社区管理人才队伍的需求,从体制上保证了“有组织干事”。

(二)坚持职能转变:加强政府管理职能的整合与下移

阅读全文

社会管理群众文化活动与创新

摘要:

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可谓农村加强基层社会管理的重要途径之一,不仅能够增进群众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还极大地提高了基层社会组织化的程度,推动了地方文明发展,进一步优化了社会治理结构。由此可见,大力建立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对于促进基层社会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基层社会管理视角出发,就群众文化活动与基层社会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探索了促进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

基层社会管理;群众文化活动;创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始投入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中,以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求。但应注意的是,城市社会基层管理形势却不容乐观,不仅社会组织力大大降低,而且社会管理及治理手段落后。鉴于群众文化活动建设与基层社会管理之间的关系,有必要充分发挥群众文化活动的功用,提高社会管理效率,实现多方力量的凝聚,促进基层社会管理途径的创新。

一、群众文化活动与基层社会管理之间的关系分析

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以群众作为活动的主体,因而文化活动所发挥的影响力不仅强大而且覆盖面极广。借助于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能够带动基层社会逐步朝着优秀文化方向发展。能够充分调动每位群众的积极性,当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发展成熟后,基层社会管理就于无形中步入了一个新局面,不仅提高了基层社会管理的灵活性,还保障了基层社会的安定团结及人民的富裕,为城市的稳定、和谐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通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不仅增进了群众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还极大地提高了基层社会组织化的程度,推动了地方文明发展,进一步优化了社会治理结构。促进群众文化活动的建设,有助于畅通基层社会管理机制。当然,基层社会管理也有助于保障群众文化活动的顺利、高效、有序发展。应注意的是,在如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基层社会管理不能墨守成规、停滞不前,还需以群众需求为依据逐步加以完善,这也要求群众文化活动建设中必须不断创新,以便为基层社会管理注入更多活力与动力,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推动基层社会发展。群众文化活动、基层社会管理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