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家庭文化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优秀传统文化家庭教育研究
摘要: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和教育过程的重要构成部分,家庭教育先于学校和社会这两种教育,是它们的基石,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我们要在家庭教育中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就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能性以及如何在家庭教育中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
家庭教育;传统文化;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炎黄子孙历经千百年的积淀而成的,它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还包含道教、法家、阴阳家等文化形态。它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包含古代的曲、赋、诗、词、国画、对联等。家庭教育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有可能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充分的认识并且结合教育现状从各方面入手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家庭教育,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下去。
一、在家庭教育中传承传统文化的可能性
第一,家庭教育是学校和社会这两种教育形式的基础,是整个教育过程的基石。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家庭教育作为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的基础,人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就是家庭,孩子首先在家庭中接受教育,家庭是个人发展的摇篮,塑造一个人的最好的地方。家庭理应作为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前沿阵地,家庭教育必然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任务。传统文化是否能融入到家庭教育中对个人的成长和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第二,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以及现在社会对家庭教育和传统的文化的重视。《教育法》第一章总则第七条明确规定:“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文化是透过教育的方式扩散到社会中并产生影响的。作为教育过程中重要环节的家庭教育,不管从法律或是孩子的全方位发展来看,家庭对子女的教育都应该融入传统文化。现在社会越来越注重传统文化,这一趋势表现在很多方面,2016年的春节联欢晚会的一个鲜明的主题就是弘扬正能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曾说,文化的兴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强盛的支撑。没有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发展,就不能完成中国梦,中华民族能够创造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第三、家庭对传统的文化的传承有其独有的优势。首先,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是普遍性的和长久性的。家庭生活中长辈对于晚辈的影响是最普遍的,也会伴随他们的一生。家庭教育对传统文化的灌输是会伴随孩子一生的,也会影响到他对下一代的教育。其次,家庭给子女的教育具有渗透性。这种教育能够将传统文化融入家庭日常生活中,透过家庭中的每个成员的言传身教慢慢渗透到子女的思想和行为中去。这种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是其它任何形式的教育都没办法比拟的。第三,家庭对子女的影响具有亲和性和权威性。父母对子女的关怀是细致入微的,同时我们在无法自立生活时依赖家长的供给和照料。这种依赖使子女对父母和长辈有更多的信任,因此,父母和长辈的教育能起到更好的效果。第四、家庭教育历史悠久。家庭教育对子女产生教育和影响比其他形式的教育要早,自从有家庭就会有家庭教育。我们所知道的有关这种教育形式的典故有很多,岳母刺字、曾子杀猪、孟母三迁。家庭教育是从古至今一直有的一种形式,传统文化以这种方式在家庭成员中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我们今天所要做的就是结合时代要求不断地传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能够薪火相传。
家庭教育中的传统文化
一、湘西苗族的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
苗歌是湘西苗族口头艺术的典型,是创作者自己对所见所闻所想的一种抒发情绪的方式。苗族的传统节日有“椎牛”、“赶秋”、“四月八”、“六月六”、“跳香”、“赶年场”等。苗族丧葬一般实行土葬,还要请法师来“哭丧”。湘西苗族民间信仰种类繁多,有天王崇拜、蚩尤崇拜、傩神崇拜等。民间还普遍流传巫蛊之术,举行盛大节日时,巫师会表演上刀梯、踩犁口等。湘西苗族的家庭结构是祖、父、子三辈组成的大家庭模式。儿女成家立业后会分家单过,年迈的父母一般情况下与最小的儿子同住,没有儿子的需要为女儿招郎上门。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父母则由儿女轮流赡养。女儿在赡养责任和家庭财产继承方面均小于儿子。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将价值观念、道德准则、风俗习惯等通过言传身教方式潜移默化地教给下一代,子女通过观察模仿、参与体验而内化教育内容。苗族家庭教育既有社会化的普遍功能,又具有自身的民族特性,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渠道。
二、家庭教育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奠基作用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方式。“每一个社会或民族都有自己文化传承的内容与方式,文化传承既是某一个社会或民族的群体行为,也是该社会或民族的个体行为。某一社会或民族文化就是通过这种群体或个体的行为而得到代际的传承。因此,文化传承就其本质而言,不仅是一个文化的过程,而且更是一个教育过程”。家庭作为构成社会的最小细胞,不仅仅是经济生活和繁衍后代的最基本单位,而且是文化传承的最基本单位。家庭教育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发挥着奠基作用,具有保持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维系家庭成员的情感性和教育的灵活性等优势。苗族传统社会有语言无通行文字,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这种独特的文化生态使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主要依靠口传身授的家庭教育来实现。而今,国家一体化教育体系在湘西苗族地区逐步得到完善,然而,学校教育与传统文化出现了某些冲突,甚至存在此消彼长的博弈过程。因此,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家庭教育仍然是湘西苗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之一,仍然是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基础。
三、湘西苗族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传承特性
1.民族文化传承的不平衡性
苗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是,其各个组成部分在家庭传承中存在着不平衡现象。首先,传承程度最高的是苗语。笔者在苗寨调查时,发现无论是老人、中青年还是几岁的小孩,都是用苗语相互交流。苗族很多老人能听懂汉语,但只会说如“吃饭”、“赶集”等简单的汉语。在家庭活动中,中青年和小孩与老人交流必须用苗语才能达到有效沟通。多数家长表示保存苗语是传承苗族文化最重要的任务。毛坪村L老师是毛坪小学的语文老师,上课的时候教汉语,下课回家与孩子用苗语交流。他认为苗语一定要传承下去,这是认同是苗族人的最大特征。其次,苗族服饰传承趋于表面化,服饰制作工艺传承面临挑战。当地中老年女性平时多穿苗服,年轻女性的衣着打扮则比较时尚。除了上年纪的男性还穿苗服外,其他年龄段男性基本上接受了汉族服饰。苗服慢慢已退出了日常生活领域,只成为节日庆典、婚丧嫁娶、宗教仪式的礼服。生产方式的变革,机械化生产替代了传统手工业,家织布、手打花带、纺车、织机及染缸等已成为罕见的历史陈迹。老一辈苗族老人表示,现在身上穿的苗服都是年轻时候的“存货”,随着年龄增长,眼睛花了,手脚也不灵活,身体的原因使他们不能再制作苗服,长此以往,苗服的制作手工艺将日渐式微,出现传承断裂的可能。再次,苗歌特性限制了他传承范围。苗歌形式自由灵活,迎客、玩耍、过节、吵架都可以随时随地即兴演唱,无固定曲调,无既定歌词,多数属于歌者即兴编唱。苗歌的演唱无固定场合,敬祖祭神、婚丧喜庆、生产劳作、过年过节、赶集聚会,随时随地都可以唱起苗歌。毛坪村苗歌王自己会唱300多首苗歌,但是由于苗歌的自由性,女儿不愿意学,自己也不专门教,所以至今她也没想过要找继承人。
明清家教文化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梳理明清家教文化的内容与特点,系统地整理和发现明清家教文化中的优秀思想,为当今家庭教育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家教观念。
【关键词】明清家教文化;家庭教育;现代价值
一、明清家教文化的研究概述
家庭作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国家发展的缩影,其中不仅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同时也体现了教育发展的变化。简而言之,家教文化是家庭教育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和积累而产生的,对于家庭教育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1.明清家教文化。明清家教文化在中国家教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这个时期的家教文化集中国传统家教文化的大成,涉及范围广泛丰富,不仅传承中国了的儒家文化,也因实学思潮的影响产生了更多层次的家教观念。(1)家教文化以儒家道德思想为核心。儒家文化作为社会的主流思想,同时也是家教文化的指导思想。在传统的家教文化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并贯穿至今,其修身养性、为人处世、悯物好生、仁爱万物等特点都在明清时期的家教文化中更加突出的表现出来。儒家文化被作为明清家教文化的核心思想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这让明清家教文化成为了儒家文化变化发展的体现。最好的体现就是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科举考试制度的出现为社会各阶层的人提供学习的机会,让人能够通过学习了解儒家文化的内涵,通过考取功名的方式再将所学奉献社会,因此,考取功名成为当时家庭教育的重心和目的。(2)家教文化以社会环境为主要影响因素。明清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让我国封建社会制度受到强烈的冲击,在这个时期统治阶层加强了思想文化的专制。思想文化的高度集中让明清时期也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社会各个阶层都提倡家庭教育的时代,因此出现了大量森严的家规。这个时期的家庭教育很大程度反映了当时的国情。2.明清家教文化的研究价值。明清时期的教育受到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将传统的教育文化弱化,导致当今教育缺乏一定的“根性”。中国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是我们当今教育的根,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二、当代家教工作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当代家教工作的概貌。缪建东将中国家庭文化的特征概括为“终极关怀”的家庭观,强烈的家庭意识使家庭成为中国人的“生命之根”、“统治关系”的家庭人际关系,统治关系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家长意识”,它体现为“支配与顺从”、“规矩与控制”的家庭行为,以家长意识为主要取向,以学习为重的目的观念。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许多的家长会认为学校教育会教给孩子全部的知识,便忽视了家庭教育。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上,大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但不会换位思考,还不会给孩子做出榜样。而明清时期有很多比较著名的家训,到今天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例如《曾国藩家训》中对孩子的教育:“学习须注意一张一弛”“处世为人理应与人为善”“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一定要经风霜磨炼”“早起、有恒、稳重三者皆最要之务”……无不体现了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态度和以身作则的家教理念。以此,对于将明清家教文化中的精华运用到当今家庭教育中是十分有必要的。2.当代家教文化存在问题分析。(1)道德教育的弱化。传统文化的断层,西方文化的入侵,使青年一代在价值观上产生迷茫和困惑,对一些传统文化产生了认识上的偏差。家长只重视分数,忽视了对子女的道德教育,学生的智力水平成为判断学生学习好坏的重要因素。这使得当今社会道德教育的缺失。(2)经世之道教育的弱化。现在的教育环境下家长片面的将学习科学知识作为了教育的全部内容。许多的家长认为孩子年龄还小,对于为人处世、独立自主这些的学习还太早,只要学习好就行了。这样的教育观念下培养出了无数“读死书”的书呆子。很多孩子到最后都是高分低能,缺乏自主能力。究其根由在于家长没能正确的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大部分家长认为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自然会知道经世之道。在很多事情的处理上也没有以身示范,反而选择自己大包大揽,让孩子失去自我处事的能力。(3)规范教育的弱化。规范教育的弱化很大程度是因为家长对于家庭教育的不重视。当代家庭教育大多都在非正式的场合以口头说教的方式进行的,而古代的家庭教育是有规范的家训作为理论的支撑,长辈对后辈的家庭教育是在正式的场合用严肃的态度和口吻进行教育的。而当今的教育中的无痕教育则很大程度上没有较强的说服性,家长在教育的时候也缺乏以身作则式的教育,有的家长还嘴上说一套,做的又是另外一套,给后辈一种随意的教育态度,导致了家庭教育的不完善。3.当今家庭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1)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古代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元素,严格的家庭等级制度,都为家庭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但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中许多家长只重视对孩子的文化学习和智力开发,忽视了对其思想品德的教育,孩子的学习表现及成绩常常是家长关注的焦点,也是家长最为敏感、最能引起情绪波动的关键。家长认为给子女提供了经济基础和学习条件便给了子女最好的家庭教育。现在的家庭教育环境只重视物质的满足反而忽视了最为重要的教育精神氛围。对孩子的教育也不同于传统教育的规范,导致现在家庭教育环境比较随意。同时家庭环境中父母的感情,父母的待人处事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家庭教育的质量。(2)家庭教育观念的落后。在我国古代严格的家庭等级制度下,家庭教育更加正式和规范,只要是家长年龄比受教育者大的家庭成员都可以对其进行教育。这样的教育模式则避免出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年龄差距过大造成的教育观念不匹配等问题。而当今的家庭教育主角是长辈,但长辈的教育理念大多都还停留在他们作为子女时的教育观念,社会的发展导致以前的教育观念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受教育者的教育要求。教育观念的落后在很大程程度上会导致教育的落后,不能发挥最大的教育价值。(3)家庭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入。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家庭是社会组成的基本单位。家庭在社会生产中的重要性直接影响了家庭教育在我国古代的重要性。古代家庭教育者对家庭教育的正确理解和充分认识都成为了古代传统家教文化兴盛的主要原因。教育者在现在的教育背景下没能充分的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将子女的教育重任交给了学校教育。这样的教育认识导致受教育者在家庭教育的不足,让受教育者的整个教育过程出现较大的缺失,导致教育的不到位。
三、明清家教文化对当今家庭教育工作的启示
家庭传承民族文化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一、家庭在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我们常说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长辈对晚辈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家庭教育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根据家长的经验、意识和觉悟等,随机性的、自然而然的在生活中进行的教育。因为是在生活中进行的,没有固定的教育内容、教育地点,所以家庭教育具有内容广泛、针对性强的特点。家庭是一个由亲属关系组成的团体,家庭成员间有着特殊、密切的联系。基于这种特殊关系,家庭承担起了教育子女,培养下一代的责任。家庭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是从一出身就开始了,是一切教育的根本,不但“开始”得早,而且影响深刻。父母的言行举止、行为动作时刻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儿童从出生就和父母在一起,不用刻意安排时间和地点,家庭教育也是最“方便”的教育。“儿童的发展就是一个从自然人到社会人、文化人的过程。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也是儿童接受文化传承的过程,即文化的传承是一种代际传承的过程。”民族地区家庭中总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进行着民族文化传承的活动。“年幼者通过耳濡目染的学习,逐渐掌握有关的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藏族家庭非常注重“孝敬”教育,孝顺教育是藏族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家长会给孩子讲,爷爷奶奶在世时,要让他们吃好、穿好,不方便的时候要多帮忙做事,去世以后还要念经。藏族人在家庭中传授这些道德观念的时候,其实本身就在传承本民族的优秀道德文化。傣族全民信教,这种信仰使傣族仍保留着本民族特有的规范习俗。家长从语言或行为上教给给孩子傣族道德规范和风俗习惯的时候也就潜移默化地传承了傣族的民族文化。由此我们可以说,家庭教育的过程蕴含着民族文化传承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民族地区的家庭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活动是同时进行着的。两者之间的关系上来说,家庭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产物,民族文化制约或促进着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同时家庭教育反过来在丰富、完善或改造着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家庭教育的必要环境,家庭教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是继承民族传统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
二、家庭传承民族文化的现实困境
家庭是民族文化传承的组织基础。民族地区的家庭都生活在本民族特定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长期以来形成了特定的、稳固的文化和心理特征。而个体获取本民族文化主要是通过家庭教育的途径,其方式为长辈通过言传身教对下一代传授本民族历史、宗教信仰、生活生产方式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而今天民族文化传承中的家庭教育这一环节却显现出了许多新的问题。
(一)现代文明冲击下,儿童缺乏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许多青少年儿童渐渐不喜欢或忘了本民族的东西,甚至一些青年不愿学习本民族的文化,认为没有它也会生活得很好。我国民族地区大多数处在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生产模式下,本民族的文化传承方式单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打工,涌向都市。以上这些使得民族文化传承的效果不够理想,甚至令人担忧。另外,民族文化传承面临着传承的语言障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一种语言都蕴含着本民族独特的文化智慧。一方面,儿童在学校中说的、用的更多的是普通话,长而久之,回到家他们也习惯有汉语了,很多时候长辈或父母很难用汉语去描述关于本民族的文化跟相关内容。另一方面,家长对本民族的文化和语言认识不足,也并没有学习过如何去克服这种语言表达障碍。所以,当遇到不好表达的文化现象或事物也就转为不了而了之。
(二)外出务工潮的出现,使文化传承中家庭缺乏教育者
明清家教文化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梳理明清家教文化的内容与特点,系统地整理和发现明清家教文化中的优秀思想,为当今家庭教育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家教观念。
【关键词】明清家教文化;家庭教育;现代价值
一、明清家教文化的研究概述
家庭作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国家发展的缩影,其中不仅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同时也体现了教育发展的变化。简而言之,家教文化是家庭教育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和积累而产生的,对于家庭教育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1.明清家教文化。明清家教文化在中国家教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这个时期的家教文化集中国传统家教文化的大成,涉及范围广泛丰富,不仅传承中国了的儒家文化,也因实学思潮的影响产生了更多层次的家教观念。(1)家教文化以儒家道德思想为核心。儒家文化作为社会的主流思想,同时也是家教文化的指导思想。在传统的家教文化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并贯穿至今,其修身养性、为人处世、悯物好生、仁爱万物等特点都在明清时期的家教文化中更加突出的表现出来。儒家文化被作为明清家教文化的核心思想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这让明清家教文化成为了儒家文化变化发展的体现。最好的体现就是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科举考试制度的出现为社会各阶层的人提供学习的机会,让人能够通过学习了解儒家文化的内涵,通过考取功名的方式再将所学奉献社会,因此,考取功名成为当时家庭教育的重心和目的。(2)家教文化以社会环境为主要影响因素。明清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让我国封建社会制度受到强烈的冲击,在这个时期统治阶层加强了思想文化的专制。思想文化的高度集中让明清时期也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社会各个阶层都提倡家庭教育的时代,因此出现了大量森严的家规。这个时期的家庭教育很大程度反映了当时的国情。2.明清家教文化的研究价值。明清时期的教育受到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将传统的教育文化弱化,导致当今教育缺乏一定的“根性”。中国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是我们当今教育的根,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二、当代家教工作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当代家教工作的概貌。缪建东将中国家庭文化的特征概括为“终极关怀”的家庭观,强烈的家庭意识使家庭成为中国人的“生命之根”、“统治关系”的家庭人际关系,统治关系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家长意识”,它体现为“支配与顺从”、“规矩与控制”的家庭行为,以家长意识为主要取向,以学习为重的目的观念。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许多的家长会认为学校教育会教给孩子全部的知识,便忽视了家庭教育。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上,大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但不会换位思考,还不会给孩子做出榜样。而明清时期有很多比较著名的家训,到今天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例如《曾国藩家训》中对孩子的教育:“学习须注意一张一弛”“处世为人理应与人为善”“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一定要经风霜磨炼”“早起、有恒、稳重三者皆最要之务”……无不体现了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态度和以身作则的家教理念。以此,对于将明清家教文化中的精华运用到当今家庭教育中是十分有必要的。2.当代家教文化存在问题分析。(1)道德教育的弱化。传统文化的断层,西方文化的入侵,使青年一代在价值观上产生迷茫和困惑,对一些传统文化产生了认识上的偏差。家长只重视分数,忽视了对子女的道德教育,学生的智力水平成为判断学生学习好坏的重要因素。这使得当今社会道德教育的缺失。(2)经世之道教育的弱化。现在的教育环境下家长片面的将学习科学知识作为了教育的全部内容。许多的家长认为孩子年龄还小,对于为人处世、独立自主这些的学习还太早,只要学习好就行了。这样的教育观念下培养出了无数“读死书”的书呆子。很多孩子到最后都是高分低能,缺乏自主能力。究其根由在于家长没能正确的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大部分家长认为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自然会知道经世之道。在很多事情的处理上也没有以身示范,反而选择自己大包大揽,让孩子失去自我处事的能力。(3)规范教育的弱化。规范教育的弱化很大程度是因为家长对于家庭教育的不重视。当代家庭教育大多都在非正式的场合以口头说教的方式进行的,而古代的家庭教育是有规范的家训作为理论的支撑,长辈对后辈的家庭教育是在正式的场合用严肃的态度和口吻进行教育的。而当今的教育中的无痕教育则很大程度上没有较强的说服性,家长在教育的时候也缺乏以身作则式的教育,有的家长还嘴上说一套,做的又是另外一套,给后辈一种随意的教育态度,导致了家庭教育的不完善。3.当今家庭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1)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古代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元素,严格的家庭等级制度,都为家庭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但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中许多家长只重视对孩子的文化学习和智力开发,忽视了对其思想品德的教育,孩子的学习表现及成绩常常是家长关注的焦点,也是家长最为敏感、最能引起情绪波动的关键。家长认为给子女提供了经济基础和学习条件便给了子女最好的家庭教育。现在的家庭教育环境只重视物质的满足反而忽视了最为重要的教育精神氛围。对孩子的教育也不同于传统教育的规范,导致现在家庭教育环境比较随意。同时家庭环境中父母的感情,父母的待人处事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家庭教育的质量。(2)家庭教育观念的落后。在我国古代严格的家庭等级制度下,家庭教育更加正式和规范,只要是家长年龄比受教育者大的家庭成员都可以对其进行教育。这样的教育模式则避免出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年龄差距过大造成的教育观念不匹配等问题。而当今的家庭教育主角是长辈,但长辈的教育理念大多都还停留在他们作为子女时的教育观念,社会的发展导致以前的教育观念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受教育者的教育要求。教育观念的落后在很大程程度上会导致教育的落后,不能发挥最大的教育价值。(3)家庭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入。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家庭是社会组成的基本单位。家庭在社会生产中的重要性直接影响了家庭教育在我国古代的重要性。古代家庭教育者对家庭教育的正确理解和充分认识都成为了古代传统家教文化兴盛的主要原因。教育者在现在的教育背景下没能充分的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将子女的教育重任交给了学校教育。这样的教育认识导致受教育者在家庭教育的不足,让受教育者的整个教育过程出现较大的缺失,导致教育的不到位。
三、明清家教文化对当今家庭教育工作的启示
跨文化维度家庭教育观差异
摘要: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包括中介、控制、内化、最近发展区、搭手架、活动等,在该理论指导下,比较东西方家庭教育观的差异。中方家庭是控制型、被动型、物质型教育观;西方是平等型、主动型、精神型教育观。中西方家庭教育观的产生原因是受到宗教和亲子关系差异影响,有利有弊,最终选择一种最为有效的教育方式。
关键词:
东西方家庭教育观;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控制;最近发展区
随着东西方的不断交流,家庭教育观差异日益明显。教育分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等。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很多学者是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来分析东西方家庭观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上的差异。而本文重点阐述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中控制、最近发展区、行为理论在东西方家庭教育观差异的体现。
一、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中介、控制、内化、最近发展区、搭手架、活动理论等都是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内涵。其中,控制、最近发展区和行为理论非常重要。该理论可以指导教师教授学生知识,同样也可以指导父母教育孩子。控制理论指的是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1]在儿童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起初要完全依靠他人,没有能力控制周围的环境,父母就会控制一切。随着孩子长大,父母的控制逐渐减少,最终变成自我控制。最近发展区理论是指儿童发展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发展水平:“现有的发展水平”,即不需要他人的帮助儿童能够自己独立完成;“最近发展区水平”,即在成人帮助下儿童才能完成。最近发展区的提出,表明教授和发展是存在一定的关系的。行为理论是由习俗决定的社会场景,在这一场景中参与者的身份、目标和方式都有约定俗成的看法。目标决定了方向,动机决定了努力的程度,行为最后在具体的情景中实现。[2]
略论跨文化交际冲突下的中外家庭教育
作者:樊蓉 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
长期以来,对于跨文化交际始终存在着广义和狭义的不同界定。广义的跨文化交际通常被称为跨文化交流,其包括不同文化之间的各种接触及其影响。狭义的跨文化交际,是特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双方,尤其是面对面的交际过程。正如黑格尔在《环境决定论》中所描述的那样,地球上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塑造了人们不同的性格特征。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位,家庭教育是伴随家庭的诞生而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它是一个人思想观念萌生和植根的起点,也是对一个人的人生成长和发展最具影响力的环境因素。中西方国家由于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存条件、宗教信仰等不同,民族文化的世界观与价值观通过家庭教育的过程,对家庭成员所发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也有差异。本文立足于从中西方跨文化交际的冲突分析入手,试从中西文化差异中透视不同的因素影响,进而反思我国的家庭教育并就优化和改进家庭教育环境提出建设性意见。
一、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思想理念的不同
崇尚儒家思想,重视社会伦理道德秩序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人重集体轻个人的文化定势。西方文化以现代哲学为基础,普遍推崇个人主义,将个人的需要与利益放在首位。当然个人主义也强调协作与集体的重要,但其构建的集体结构仍然是松散的,所谓的重要是相对于个人利益得到保障的前提下的,一旦个人利益遭到威胁,这种集体结构便将迅速瓦解。在集体主义的维度下,中国人更强调个人对集体和合作的重视,凝聚力以及对他人的关注。在电影《刮痧》中,两个孩子闹矛盾,男主人公当着美国友人的面打了自己孩子一巴掌,这本是中国人给他人面子的方式,却使美国友人疑惑不解,甚至认为他对儿子有暴力倾向,对孩子不关爱。面对他人的赞美,中国人通常表现出过分的谦虚与客气“哪里哪里?还有很多的不足”,而西方人则会用“谢谢”来表示对对方称赞以及对自己能力的肯定。在中国人眼里西方人这种面对他人称赞的坦然是一种自大,而西方人却觉得中国人有些做作。在跨文化交际中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除了文化环境的差异,这都是与家庭教育的理念与方式紧密相连的。
在奉行集体主义的中国,家庭教育最典型的方式是“先人后己”,孔融让梨的故事更是成为家庭教育的经典故事之一。对“大我”地位的强调使得在中国人的潜意识里,个人成绩的取得与他人的合作帮助是密不可分的,从某钟意义上说,能否与他人和谐相处已成为影响一个人成功所必不可少的条件和必备要素。对于这种传统教育所带来的影响,我们在充分肯定其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应看到其消极作用的并存。从积极层面来看,这种家庭教育理念承载了中华文化强大的民族精神,将团结、和谐、谦让、大公无私等道德传统落实到了衣食起居,渗透在了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中。以“孝”、“忠”、“义”为基本框架的中国传统伦理观念,得以代代传承,这是中国家庭教育值得尊敬的地方,它使被教育者,精神血肉更加饱满更充满人情。精神理念的传承如祖辈的血液,注入体内,温暖静默的流淌,散发出神圣的光辉,光与光,血脉与血脉的共通与交融形成了一股无法言喻难以抗拒的力量,所以我们看到了携手共进的中国人,看到了众志成城强大的中华民族。当然,我们也必须充分认识并正确面对由此产生的消极影响,集体的崇高自然带来自上而下的不可抗拒性。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强势扮演了子女行为的指挥者,在家庭利益至上的前提下,孩子自然会按照父母的要求去行事去生活,久而久之,当其对集体的力量产生依赖或者对群体观念的顺从达到一定程度时,对自我需要的压抑相对自我力量的忽视自然也就会带来对个人创造与追求的漠视,这正是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并值得重视的。
在西方国家,与中国人的集体主义相反,西方人奉行个人主义,强调的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性。在个人主义的文化中,自我意识占主导地位,个体明确自己的需求及目标,在情感上不依赖集体,在经济上有自己的私人财产,同时保有个人独立的信念与观点。他们认为成功的钥匙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自己才是整个人生的主导。这也就决定了在以夫妻为主体的西方家庭中教育的目标明显不同于中国。在这样的家庭结构中,出于对孩子在成年后要离开家庭独立生活的需要,也就决定了这种强调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培养的家庭教育存在的合理性。这种理念的家庭教育能极大地培养被教育者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家庭成员间更多的是自由相处,彼此尊重,相互肯定和共同面对目标。他们不会等待别人,依靠别人去取得成功,而是尽全力的去主动创造机会,把握机会,充满了进取意识与切实的行动力。这种独立性的存在烘托了个人的自信,成为了个人强大的支撑力,肯定自己,相信自己,懂得自己的需求并且尽力为自己去争取利益,这是作为个体难能可贵的特质,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推手,从这个角度看,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很值得肯定。然而,必须看到,一味地强调个人、功利、竞争、自我,会无形中导致被教育者在人际交往中过于直接甚至缺乏协作精神,由此带来的后果必然是人际关系的淡漠,所以大部分西方人的交际群体显得十分狭窄且彼此缺乏关怀。而这反映在情感上则更加冷漠,孩子成年后离开家庭独立生活,不赡养父母,与父母的来往甚少,失去了亲情上的仰望与家庭的凝聚力,当这种理念继续循环于夫妻间的关系时,过于理性与彼此行为的过大空间注定了情感关系的不稳定,这未尝不是西方家庭教育的一种缺失。
二、“求稳“与“求变”思维行为方式的差异
小学数学文化融入家庭教育途径浅谈
摘要:小学的数学教学对学生数理知识的启蒙和思维的开发都非常重要。小学的数学知识实用性非常强,都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的内容息息相关的,比如“认识钟表”、“认识人民币”这些内容都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的。因此将小学的数学教学和家庭教育融合起来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而且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文化;家庭教育;途径
在学生的教育中,家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部分,而且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的根基,只有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才能不断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之余也要引导家长加强对学生数学文化的培养,以家校共育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1.家庭教育在小学数学文化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教育教学中,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大多数的家长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教育方面的培训,因此在进行学生教育方面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就拿小学的数学教学来说,家长在教育中仅仅是结合学校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作业的辅导,并没有注重将数学文化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实践中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父母在教育中也更加重视孩子的数学成绩,对孩子的数学知识的辅导也仅限于对课本内容以及学生在作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样的辅导并不能真正起到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而且忽视了学生在生活中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而且在家庭的数学教育中家长不太重视教育的方式方法,从而使孩子对数学产生了抵触的情绪。家庭本身是一个自由、舒适的环境,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数学教育仅仅是停留在解题的方法和步骤上,孩子就会产生厌烦的心理,进而无法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小学数学文化融入到家庭教育中的有效策略
(1)通过家庭数学故事,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