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家庭特殊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特殊教育学校家校合作共育机制构建
摘要:为促进特殊教育学校“家校合作共育”机制的建构,作者以《特殊教育学校如何构建“家校合作共育”机制建构》为课题,从引言入手,对特殊教育学校构建“家校合作共育”机制的目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家校合作共育”现状,最后根据其现状探究了特殊教育学校构建“家校合作共育”机制建构的策略。
关键词:特殊教育;“家校合作共育”机制;目的;现状;策略
一、引言
所谓的“家校合作共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工作者与家长联合起来,在学生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进行相互交流与合作,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共同目标。而特殊教育主要指的是为了满足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的需要所创建设计的一种教育形式。特殊教育根据其划分标准,可分为智力落后儿童教育、聋童教育、哑童教育等。在对特殊儿童进行特殊教育时,要特别考虑每个特殊儿童个体之间所存在的个别差异。“家校合作共育”是家长参与特殊儿童教育教学最便捷有效的途径,家长和学校之间进行坦诚的沟通和交流对特殊儿童的特殊教育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因此在特殊教育中有必要渗透家校互动这个环节。发展特殊教育,推动家校合作建设,是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弘扬人道主义精神的重要手段,也是关爱特殊儿童的外在表现。
二、特殊教育学校构建“家校合作共育”机制的目的
特殊教育学校构建“家校合作共育”机制不仅能够发挥出家庭教育的作用,同时还能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促进学生更健康的成长。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教育学校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很多时候单纯地依靠教师的力量很难达到教育的目的,不利于校园教育的健康发展。在过去,家长直接把孩子交给特殊教育学校进行教育和管理,而自己则置身事外。家庭教育对于学生而言非常重要,甚至对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社会、教育背景,而且家长的文化素质、家庭结构也千差万别,再加上我国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教育并不太受重视,没有科学的指导。家长是开展家庭教育的主导者,他们的综合素质对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有非常大的影响,而且家长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还导致家庭教育的效果良莠不齐,给学生未来发展带来较大的影响。而在学生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家庭和学校是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因素,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仅是学生的诉求,也是更好地发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手段。在很早之前,国家相关部门就要求学校能够积极主动地与家长展开合作,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使家庭教育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而言,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互动和沟通是他们共同的诉求和愿望,也是更好地实现学生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要避免互动与沟通只停留在表面,而是要让其切实地发挥出作用,逐渐向合作的方向发展。特殊教育学校构建的“家庭合作共育”机制,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也是实现特殊教育学校更快、更好发展的有效途径。总之,“家校合作共育”机制构建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健康的成长,并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发挥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作用。
三、“家校合作共育”现状
农村特殊教育论文
一、农村特殊教育存在缺失的表现
目前农村特殊教育普遍落后、整体水平低,主要存在基础设施条件差、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费用高、家长观念落后、学校在招生时对学生户籍、年龄、智力等方面存在限制的问题。
1、基础条件差
农村很多特殊教育学校规模较小,教室、课桌、宿舍、食堂、操场等硬件设施达不到国家标准,难以容纳足够的学生。学校往往离学生家较远,学生有时要走很长的路上学,尤其是在山区,山高路远、道路阻塞更是学生面临的难题。此外,学校由于经费不足难以购置相关的器材设备满足残疾孩子的个性化培养。
2、师资力量不足
在农村即使是一般正常的学校都存在师资不足的问题,特殊学校则情况更甚。学校教师少,有的学校只有几名教师,有的课程还要请别人代交,有时一名教师要负责十几甚至几十名儿童。特殊学校的教师专业水平整体偏低,学校尚有许多没有受过专业教育的临时工充当教师,受过专业教育的教师则缺少继续学习的机会。农村特殊学校教师工资普遍很低,许多教师耐不住清贫纷纷外流。此外,许多学校缺乏有效地教师管理和激励机制,部分教师抱着“死工资”在教学方面人浮于事的现象也很普遍。
3、教学费用高
融合教育下县级特殊教育发展现状浅谈
摘要:纵观全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只有省、市级特殊教育发展情况良好,而大部分县级特殊教育在发展中遇到各种难题,严重阻碍了县级特殊教育的全面健康发展。在当下充满竞争的时代,县级特殊教育为各位专家、学者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赋予了我们更大的使命去研究县级特殊教育,为县级特殊教育谋求发展。
关键词:县级特殊教育;发展;难题;落后
一、前言
发展特殊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途径之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需要残疾人士共建共享,但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的县级城市,教育主管部门和群众不了解特殊教育发展的价值和意义,使得县级特殊教育发展的不足日益凸显,造成广大农村残疾儿童的教育需求难以满足的局面,对我国特殊教育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带来影响。自十七大以来,县级特殊教育的发展得到国家的重视,县级残疾儿童入学率逐年增长,建立起了更加完善的特殊教育体系。但仍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县级特殊教育在乡镇的资源中心设置缺少,县级特殊教育硬件设施投入薄弱,特殊儿童家长对特殊教育缺乏正确认识,县级特殊教育师资的建设滞后,随班就读工作不重视,送教上门质量不高等。发现并从根源上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是县级特殊教育得以发展的关键。文章将从一个特教工作者的角度,以永丰县特殊教育学校调查为基础,对县级特殊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希望能给县级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提供参考价值。
二、县域特殊教育发展概况
根据江西省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中,显示6至14岁本土常住的残疾儿童少年共11.97万人,而这11.7万人中有7.8万名儿童残疾少年接受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就抽样的统计数据来看,在2006年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就已经达到了66.96%,而且数据显示近些年来,江西省残疾儿童义务教育的入学率有明显提高,但与正常同龄人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的比较来看,各类残疾儿童入学率为65.56%,江西省义务教育入学率为98.08%,这表明残疾儿童入学率明显低于接受义务教育的同龄人[1]。永丰县位于江西省中部,面积2695平方公里,人口总数达到38万。永丰县特殊教育学校,前身是县残联为残疾儿童开设的一个言语康复机构,招收的第一批学生是9个聋哑学生;2008年正式纳入教育系统,挂牌成立“永丰县特殊教育学校”,招生的数量每学年都以20上下的人数在增长,招生的对象也开始面向所有适龄残疾儿童,不再局限于听力障碍的残疾儿童。到2019春学期,纳入永丰县特殊教育学校学籍系统的适龄残疾学生共计176个人。可以看出,永丰县残疾儿童入学率也在逐年稳定增长,招生对象也开始扩大范围。就目前纳入我校学习系统的176位学生当中,能长期坚持在校学习的只有70人左右,属于轻中度智力残疾学生,学生本人要具备生活自理、学习能力。另有106位中重度残疾学生,由于家庭住址偏僻、家庭条件不允许等因素,无法到县城特殊教育学校接受康复教育而选择了随班就读、送教上门这两种形式进行受教。
三、县级特殊教育发展的所面临的五大难题
特殊教育学校寄宿管理浅析
摘要:目前特殊教育学校的寄宿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特殊教育学校的寄宿管理水平,因此研究特殊教育学校寄宿管理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寄宿管理;探索
一、特殊教育学校寄宿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教师观念存在偏差
在特殊教育过程中,教师观念存在偏差是特殊教育学校寄宿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师普遍认为教育对象存在特殊性,教育对象数量少,影响小,社会覆盖率低,特殊教育工作者不仅工作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可,还难以获得成就感以及自豪感[1]。致使教师的观念存在偏差,缺乏不断学习,革新教育思想,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的动力,放松了对自己以及学生的要求,缺乏进取心,不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只要学生不出现事故,能够正常生活就算完成了任务,产生错误的教学观念,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也影响了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水平。因此,教学观念存在偏差是特殊教育学校寄宿管理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二)家庭教育不恰当
一部分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较为急躁,缺乏耐心,由于并不能与孩子有效的沟通,无法理解体谅孩子的真实困难,聋哑孩子由于不能听见不能言语,无法与正常人有效的沟通,生活环境也与正常人不同,存在特殊性,其具体表现为交往圈子小,周围环境不同,具有特殊的性格特征,比如胆小,怯懦,敏感,多疑等,由于聋哑儿童的此种特点,致使家长越发的没有耐心,没有信心,出现急躁情绪,并为孩子定下标签,认为孩子没有出息,影响孩子的发展,使孩子的性格更加极端化。二部分家长认为由于自己的原因导致孩子成为聋哑儿童,存在内疚感以及负罪感,并不能理智的教育孩子,关心孩子,过分溺爱孩子,百般迁就,希望以此种方式作为补偿,使孩子受到更多的关爱,但此种教育方式并不科学,容易使聋哑儿童更加难以管理,任性妄为,从而导致出现特殊教育学校寄宿管理问题[2]。
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研究
【摘要】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效果直接关系着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并且对特殊儿童的后天行为养成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家庭教育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与其所接受的多方面的社会支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为促进特殊儿童的健康成长,本文以绥化市特殊儿童为例,探讨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的长效机制,以促进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长效机制
当前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的不足,不利于特殊儿童接受教育和康复治疗,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特殊儿童的后天发展。通过对当前绥化市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发现其中存在着一定不足,应当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的长效机制,以改善特殊儿童家庭教育效果,促进特殊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1.绥化市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现状
1.1特殊儿童家庭基本情况
通过调查分析可知,当前绥化市特殊儿童家庭条件普通,特殊儿童父母一方有工作的家庭比重较大,特殊儿童父母双方有工作的仅占少数,况且特殊儿童家庭教育以及训练往往耗费较多的精力、时间和金钱,可知绥化地区特殊儿童的家庭经济状况有限,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投入到特殊儿童家庭教育和康复训练方面的经济投入也逐渐较少,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效果和康复训练效果,不利于特殊儿童顺利融入社会。部分特殊儿童家庭条件较差,特殊儿童的父母的知识水平有限,所受到的教育较少,缺乏优生优育的观念,导致生育出有缺陷的儿童。
1.2特殊儿童家长的基本情况
绘本特殊教育思考
[摘要]
近年来,绘本在我国普通教育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仍显不足。本文对绘本的发展历史、定义及其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对在特殊教育学校中开展绘本阅读与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就未来特殊学校开展绘本阅读与教学提供了具体的建议与讨论。
[关键词]
绘本;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将“提升特殊教育教学质量”与“提高普及水平”和“加强条件保障”并列作为三大重点任务,而提升特殊教育教学质量则重在课程建设。我国自2007年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开始至今,经过十余年的实施在相关领域进行了各种探索和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其中对于课程资源的探索,在特殊教育领域具有特别的意义。以绘本为例,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绘本就已逐步成为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儿童的主要读物。但是,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部分绘本由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我国台湾等地区介绍和引进,绘本阅读才逐步进入国内大众的视野。尤其是近几年,在一些民间阅读组织和出版机构的带动下,民间逐渐兴起了一股绘本阅读热潮,这既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外优秀绘本得以引进和推广,同时也带动了我国原创绘本的创作和出版。伴随着民间绘本阅读的推广热潮,我国中小学和幼儿园对绘本的认知也逐渐加深。目前,国内许多地区的中小学和幼儿园采购了绘本,绘本阅读在我国中小学和幼儿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和推广,教育领域对绘本理论的研究及实践也开始增多。近年来随着全民阅读热潮的兴起和对儿童教育的重视,绘本开始让教育工作者对儿童阅读乃至传统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如何利用绘本进行阅读教学成为教育领域中新的研究课题。然而,在特殊教育领域,绘本教学的研究与应用仍然很滞后。各地特殊学校因其差异性发展特点明显、应试教育相对淡化的特征为绘本教学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同时,残障学生因其可能的学习困难更需要绘本教学为他们提供生动活泼的学习材料与方式。因此,基于绘本的特点,笔者从适用性和应用形式两个方面对绘本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一、绘本的定义与特征
(一)绘本的定义
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路径探析
一、特殊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困境的社会资本分析
(一)重视人力资本提升,缺乏社会资本建构
社会资本可通过个人和群体的努力来积累和扩展。笔者更赞同美国著名华裔社会学家林南对社会资本的诠释,他的社会资本概念综合性最强,他强调:“社会资本作为在市场中期望得到回报的社会关系投资———可以定义为在目的性行动中被获取的或被动员的、嵌入在社会机构中的资源。”尽管关于社会资本的概念和定义多种多样,但是基本内涵是一致的,即社会资本是嵌入在社会关系网络中形成的资源,通过个体行动在社会组织结构中加以嵌入与构建,形成的各种资源的总和与各种创造价值的能力。因此,毕业生拥有较好的社会资本,有助于促进就业信息的流动,帮助个人获得就业机会,解决劳动力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建构适宜的社会资本,已经成为解决目前特殊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要路径。
(二)学生社会资源网络空间跨度狭窄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毕业生获取求职的信息量复杂,很多求职的需求信息仍属于非制度化或半制度化的阶段,缺乏一定的公开性,信息的广度和深度乃至可信度都有待于深化和加强。这使得社会资本运作的空间无疑增大,成为毕业生获得可靠信息的重要途径,进而也是获得良好就业机会的主要渠道。但目前的现实是,高校的特殊教育专业主要着眼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改革,更多地注重人才培养过程中知识层次、知识结构、专业技术水平等人力资本存量的积累,忽略了为学生构建良好的社会资源网络,网络无论从规模、强度和密度等方面,都很难把现有社会资源联系起来。特殊教育学院很少为学生建立规范的、以网络为载体的信息化平台,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等。虽然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对教育的投入有关,但也无不与高校管理者的意识有关,国内各高校的特殊教育专业,一定程度上缺乏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尤其是一些省属高校,由于资金不足等原因,没有搭建起多形式、多类型、多层次的学术研究服务平台,学校不能以无形的社会资源来影响学生,学校内部组织没有充分为学生建构多元化社会资本。
(三)外部社会资本积累不足,社会网络关系单向度
各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在我国属于比较年轻的学科,创设时间短,图书资料缺乏,积累经验不足,正处在不断探索和发展阶段。特殊教育专业获取各种资源的能力欠缺,很多高校的特殊教育专业建设同质性较强,造成特殊教育专业的重复建设。本科特殊教育专业就课程设置方面而言,以教育系课程体系为主要依托,修习了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盲、聋、智力落后、学习障碍等不同方向的特殊教育课程,具备了丰富的特殊教育理论,但专业方向不够明确,学科课程缺乏,无法有针对性地胜任特殊学校的任何一门学科教学,学生本体性知识缺乏,导致一些特殊教育学校在招聘过程中,宁愿接收其他专业本科毕业生,也不愿接收特殊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位应聘上缺乏专业认同。各高校的特殊教育专业办学比较保守封闭,很少与一些企业联结成就业协作单位,没有与社会外部组织建构良好的社会资源网络,不能及时通过社会资源网络,了解市场需求信息,这是特殊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匮乏的原因之一。学校开展的教育实习在很多时候流于形式,没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实践教学,没有和实习单位建立起彼此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的社会关系,学校与社会仍处于封闭隔离状态,很难在良性的行为规范约束下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实习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欠缺,导致本科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市场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资源班特殊教育论文
一、规范运作,科学安置
(一)发现“特需生”。
该项工作由各个教学班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负责。一年级新生入学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观察学生日常行为表现、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业成绩等,列出明显异常的学生名单上报学校教务处。
(二)进行专业测评。
经过1学年的观察,在一年级期末教务处召集疑似“特需生”家长开会,向学生家长说明该生在校学习生活中的异常表现,说明这些异常表现可能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以家长自愿为原则,由家长带孩子到专业测评机构进行专业测量评定,确定是否需要接受特殊教育服务。
(三)确定服务类型。
学生经过专业测量评定,在新学期开学前夕,再次召开家长会,向学生家长介绍特殊教育的目的、意义以及对这些孩子的三种服务安置方式:1.进入本市特殊教育学校;2.进入本校的特殊教育班;3.在本校进行随班就读。由家长填写申请表,经教务处审核,按照学生的特殊需要程度,确定其接受哪种特殊教育服务。特殊教育资源班成立之后,每学期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邀请“特需生”家长甚至普通班学生家长来校听课,观看、参与学生活动,用事实阐述我校特殊教育的理念、现状,改变家长的错误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