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心得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家庭教育心得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家庭教育心得

家庭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摘要]

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着他们的未来,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若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或多或少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只有让学生处在一个和谐民主的家庭环境中,才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成长。

[关键词]

家庭;心理健康;学生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教育方式。“孟母三迁”的故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谚语,都道出了家庭教育环境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一个民主、和谐的家庭,会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一个结构缺损或关系不和、教育方式不得当的家庭,或多或少会在学生心里留下一些阴影,若不能及时矫正,会使学生形成一些不健康的想法。下面我就一些来自家庭的不良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有的家长信奉中国传统的“棍棒底下出孝子”“严师出高徒”的教育理念,孩子一旦犯了错,父母都会严厉批评,甚至拳脚相加。他们认为只有经过严厉的教育,才会加深孩子对错误的认识,从而使其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殊不知,要想让学生改正错误,必须使学生认识到自己错在哪儿了,不该怎么做,应该怎么做。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会使学生为了避免犯错误,在做事时缩手缩脚,缺乏自信心,慢慢变得性格懦弱,胆小怕事。有的孩子由于害怕家长的打骂,犯错以后就会找一些借口或说谎来逃避责骂。邓颖超曾说:“打骂孩子,使孩子一时表面服从,心里反感,甚至也学着如此对待别人。”当孩子在家里受到父母的责打时,会把自己的不满情绪发泄在别人身上,往往在与别的同学交往时会有暴力倾向。

阅读全文

小学德育工作路径探索

摘要: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德育工作的关键时期。学校、家庭是小学生德育的两大场所。开展“家校一体”的小学德育工作,应以学校为主导,定期召开家长会,如开展座谈会、家长沙龙等活动来交流德育心得;建立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家庭德育培训,开展多元化德育;建立信息互动机制,增强家校间的沟通交流,促进家校结合,实现对学生的因材施教。三管齐下,提升小学德育工作效率与质量。

关键词:小学德育;家校一体;工作路径

一、引言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德育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对周围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对人际关系和基本道德有了自我感知,因而德育也是小学教育的核心。小学德育工作关系到小学生道德启蒙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更关系到其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伴随着我国小学教育的不断发展,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已经由传统的以书本为主的教育模式逐渐向多元化的德育模式转变,多样化的德育活动和丰富的思想品德案例为小学德育工作提供了众多素材。学校、家庭是小学生德育的两大主体,构建家庭、学校协同联动的小学德育网络,既是社会的呼唤,也是提升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迫切需要。[1]学校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通过座谈会、家长沙龙活动,交流德育心得;建立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家庭德育培训,开展多元化德育;建立信息互动机制,增强家校间的沟通交流,尽量做到因材施教,以提高家校互动效果,提升小学德育工作效率与质量。

二、定期召开家长会:通过座谈会、家长沙龙活动,交流德育心得

家长会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家校互动形式。家长会的主导方是学校,校方将家长集中起来,对学生的学习状态、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进行讨论、沟通,从学校和家庭角度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成长状态,以便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实践。学校开展的家长会既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向家长们传达学校的相关政策,又能够对学生的在校情况进行统一的讨论,因而是一种效率高、覆盖面广的“家校一体”德育路径。但是,在平时的家长会活动实践中,许多学校的家长会往往会沦为成绩报告会。由于班主任或者课任教师过度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有的学校在家长会上甚至还会公布学生在班级、年级的成绩排名,并针对具体学生进行点名表扬、提出意见等,使家长会失去了德育的部分职能。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和部分家长可能会对家长会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并对教师召开家长会的动机产生逆反情绪。这不仅不利于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还会给学生、家长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为进一步做好小学生的德育工作,更好地发挥家长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学校应定期召开旨在促进沟通的家长会。家长会作为学校与家庭进行沟通的重要形式,应当注重实效,应充分发挥其联动作用。如通过座谈会、家长沙龙、德育分享等形式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座谈会不同于以评价学生成绩为主的会议,而是成为家校充分互动的平台。一方面,教师通过数据、案例等形式向家长介绍学生在校的思想动态以及学校在德育方面的相关措施,介绍小学德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引导家长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另一方面,以开放的姿态征求家长对学校德育方面的意见,回答家长在德育方面的相关疑问,促进两方的教育沟通。家长沙龙、德育分享等活动则主要是家长之间展开教育经验分享,给家长创设宽松自主的环境与机会,将家庭生活中学生的表现和案例向其他家长展示,有心得一起分享、有困惑一起解决,共同探讨有效的家庭德育路径。[2]

三、建立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家庭德育培训,开展多元化德育

阅读全文

地方部分家庭教育差异性

一、教育理念的差异

1.地方部分家长的教育理念

地方部分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的传统理念上。从孩子牙牙学语起就教孩子识字、数数、背唐诗,甚至教孩子简单的加减运算。待孩子到入园年龄时,众多父母在“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口号的鼓动下,将孩子千方百计塞进一些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如开展英语、奥数、珠脑心算等)的幼儿园,身处巨大压力的幼童们“被培训”成为常态。

2.场区家长的教育理念

场区家长的教育则是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进行的,本着“生活时时处处是教育”的理念,以天地为课堂,以万物为教材来展开随时随地地交谈和引导。例如:父母和孩子对话不用叠词,把孩子看作“小大人”,让孩子形成语言概念的同时也在告诉孩子不可以有特殊性,自己也是需要向爸爸妈妈那样讲道理、守规矩的;领孩子识字时从声情并茂地“读”故事,逐渐转移到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文字,这样既有利于孩子识字又保持了兴趣,还增强了孩子对周围环境的认知能力。又如:教孩子简单的加减运算,父母们可以和孩子玩“开小卖部”游戏。有的家长还鼓励孩子在场区的广场一角“摆书摊”“玩具摊”等,通过这种游戏、实践活动教孩子学加减运算,不仅有效促进了孩子的数学运算能力,还让孩子在不经意间学会了与爸爸、妈妈、亲戚、老师之外的人交往,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

二、教育期待的差异

1.地方部分家长的教育期待

阅读全文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学校干预策略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学校;干预策略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为工作的原因,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人,在外奔波,这就导致了家中孩子由夫妻一方或其他人作为其监护人,使得孩子成为了留守儿童。在我国,留守儿童基数大,且在逐年增加,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成为热点。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城市小学阶段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学校应采取的干预策略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主体变更。留守儿童大部分是由祖辈作为其监护人,由于生活时代的不同,在祖辈那个年代,他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大多是温饱问题,很少有人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而且他们那个年代经历过很多的磨难,这使得他们对今天的美好生活倍感珍惜。因此,在他们的眼里,宁愿自己吃苦也不愿让自己的孙子、孙女吃苦,这往往会产生溺爱孩子的心理,导致孩子从小就养成了大量的坏习惯。

2.教育缺失问题。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会使他们缺乏父母的关爱。虽然大部分的父母会通过其他通讯工具与自己的孩子联系,但是这种空间的隔离、并非面对面的交流必然会对亲子教育的质量产生影响。亲子教育是孩子成长期塑造品行最好的教育方式,是其他教育方式所不能替代的。亲子教育的缺失,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时,家庭其他监护人往往采用“放养”的模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加剧了孩子成长中品行的扭曲,结果不管对孩子本身,还是社会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3.教育观念、教养方式问题。留守儿童的很多家长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早期教育,他们认为孩子在学校能够接受到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所有的教育,并且寄予他们厚望,期待他们通过考上大学,读研究生,读博等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大部分孩子能达到的目标远远小于父母对他们的期望值,而且很多家庭把家庭教育当作学校教育的附属,认为孩子学习好就是优秀,不注重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但是并非如此,优秀的人应该是身心及各方面都达到了很好的发展,这种教育观念的偏差及教育方式的缺陷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4.心理环境问题。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家庭环境和文化将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稳定安全的环境是孩子所需要的,父母为孩子提供温馨的环境,是每个孩子成长的心理需要。但是,这种生长环境对留守儿童来说是一种奢望。父母的外出使得父母的角色弱化,孩子的感情没有倾诉的对象,堆积在心里就会越积越多,就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而且父母也没有机会面对面地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这样,必然会使父母和孩子之间产生隔阂,使儿童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质量和孩子的发展水平,而监护人不当的教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孩子产生不良的生活、学习习惯。

阅读全文

农村学生德育活动的多样化分析

1农村学校德育工作现状

1.1学校教育问题

在农村学校重视智育轻视德育的问题更为严重,每个学期初学校每周都会挤出一些时间开展持续时间较短的德育活动,而很少专门抽时间组织具有教育意义的德育活动。即使安排了一些德育活动,也只是重视形式,并不重视教育是否真正取得一定的效果。且目前多数农村学校未能建立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机制,学校对于学生的德育评价较为随意,评价的方式也很单一,这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1.2家庭教育存在问题

与过去相比,现在的一些中学生的道德素质退化严重,分不清是非、善恶,违规违纪的事件时有发生,而出现这些问题与学生的家庭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农村学生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大多是小学或者初中毕业,并不重视言传身教,甚至会在自己孩子面前抱怨对于社会的不满,对于孩子没有教育意识,有时甚至对他们进行打骂教育。这种单一的硬性教育缺少沟通和交流,容易造成学生的性格孤僻、不爱学习以及缺乏诚信等问题。

2完善农村学校学生德育,以多样化的形式开展德育活动

针对上述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存在的多种问题,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时,要不断完善教育内容,并创新德育活动形式,以多样化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不断提高农村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农村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阅读全文

市民子女家庭教育研究

红豆故里,晋梁文化孕育了深厚的博爱精神,在红豆文化的引领下,“博爱共融”成为我校德育的主线——爱自己、爱他人、爱集体、爱祖国,共同学习,合作交往,主动发展。随着苏南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城镇化建设也加快了步伐,大量新市民子女的入校给我们的德育研究带来了新的课题。为了使他们尽快尽好地融入我校的教育大环境中,我们充分研究了他们存在的问题,制定了相应的对策,用“博爱共融”的理念去指导新市民子女的家庭教育。

一、农村新市民子女家庭教育中家长存在的问题

1.家庭教育理念认识不到位

新市民最大的特点就是流动性比较大,他们的文化素质也参差不齐,家庭教育的理念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他们普遍认为:我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就是学校的事,与自己没有关系;他们根本不懂得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最早、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终身教育。

2.农村新市民家长自身素质偏低

笔者抽样调查了我校一些新市民家长,发现文盲占3%,小学文化占25%,初中文化占51%,高中文化14%,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7%。其中母亲接受文化教育的程度低于父亲。这一大串真实的数字清晰地告诉我们这些新市民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不高,因此,他们的家庭教育便不甚理想。

3.农村新市民子女家长社会参与度普遍较低

阅读全文

家庭教育课程化模式初探

摘要:随着我们国家现代化步伐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家长渴望给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期望他们赢在起跑线上。但是大多数家长过于重视学校教育和技能教育,忽视了家庭教育和人格教育。一条腿的人肯定是走不远的,何况是在激烈的赛道上奔跑。因此对家长进行再教育,提高他们进行家庭教育的认识和能力意义重大。只有学校、家庭共同发力,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才会走得更远更稳。

关键词:家庭教育;幼儿;家长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最持久也是最深刻的,尤其是在孩子的幼儿时期。陶行知说过:“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比如幼苗,培养得宜方能发芽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大多数家长也想给孩子更好的家庭教育环境。问题是有些家长不知道该如何去教育孩子,如何去配合学校教育。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给家长提供再教育的机会,帮助家长探索适合自己孩子的家庭教育模式。

1课程开展

1.1家长有固定的家庭教育时间这是参加培训的必要条件

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苏轼也说过:“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这些都说明想要把一件事做成功,必须要持之以恒的努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肯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家庭教育也是如此,持续不断的努力最终才能转化为成果。一些家长工作繁忙,对孩子的教育时断时续,甚至有的处于放养的状态。这种情况就是把孩子的成长交给了运气,家长对孩子人格的塑造再也没有了主动权。家长不能抽出固定的时间教育孩子就没有必要参加培训,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不能持之以恒就走不到终点,那走多远都没有意义。

1.2课程以周为单位开展,反馈效果再培训

阅读全文

中学生家庭教育误区

摘要:

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教育,为人的发展奠定最早的基础。父母的言行举止会潜意识地影响和左右孩子一生。孩子教育的成败,家庭教育是关键。

关键词:

家庭教育;误区;重视;忽视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对孩子的未来发展和前程给予更大的关注和关心。但与此同时,家庭教育也出现了不少偏颇,走入了误区。比如不少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并未把孩子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作为重点,而是将家庭教育的重心放在“考取高分———上好的大学———高收入的工作———过高消费的生活”上。归纳起来,当前家庭教育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孩子的文化课成绩,忽视孩子的品德教育

重视孩子的文化课成绩,忽视孩子的品德教育是家庭教育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为了使孩子考取高分,家长不惜一切代价为孩子请家教,报补习班,而从来都不冷静地思考孩子的品德教育问题,致使许多成绩优秀的孩子身上显露出对父母言行粗暴,对同学恶语相加,对周边的事物冷漠淡泊等不健康表现。这种重视孩子文化课成绩与忽视思想品德教育的严重失衡已成为目前家庭教育的突出问题。据调查,大部分家长认为品德可以慢慢培养,而分数是眼下最实际的。在“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什么都是次要的”这种家庭教育观念的引导下,学生“自私自利”“考试作弊”“攀比名牌”“不尊重长辈”“顶撞老师”等现象普遍存在,甚至有些孩子抽烟酗酒、吃喝玩乐等等,发展前途十分令人担忧。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