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家庭常规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质量途径探究
摘要:
家庭教育是儿童所接受的最基础的教育。对于流动儿童来说,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还能够提高其学业成绩,促进其学校融合。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进行家校合作,提升流动儿童的家庭文化资本,构建社会支持体系,是提高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流动儿童 家庭教育 有效途径
根据全国妇联2013年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我国处于6-14周岁的流动儿童已达1472万,比2005年增加了347万。流动儿童作为城市中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尽管在接受学校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家庭教育是基础性教育,尤其对于流动儿童而言,它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如何提高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一)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促进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幼儿教育中健康教育的渗透路径
【摘要】针对幼儿的健康教育的展开方式和引导模式非常重要,合适的渗透路径会让教育的内容更充分地被幼儿接受,并且可以有效规范他们的日常行为,让幼儿在形成正确的健康意识的同时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健康教育;幼儿教育;渗透;路径
在幼儿教育中,健康教育不仅是重要的常识教育,这也是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生活规律的重要向导。幼儿园时期日常教育工作的展开中,培养幼儿养成正确的生活方式与习惯非常重要,这会让他们积极健康的成长,而这些好习惯则能够让幼儿长久受益。针对幼儿的健康教育在实践时展开方式和引导模式非常重要,合适的渗透路径会让教育的内容更充分地被幼儿接受,并且可以有效规范他们的日常行为,让幼儿在形成正确的健康意识的同时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一、将健康教育渗透到一日常规活动中
以卫生教育为例,在一日生活常规中,从起床的洗漱、三餐卫生、用眼卫生、衣服卫生等都需渗透到一日生活常规中。如在幼儿游戏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唱“洗手歌”,让幼儿懂得活动后要及时洗手,从而避免细菌感染。生活中的这些细节是培养幼儿的健康意识,以及让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极为有力的教育素材,幼师不仅要善于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也要善于处理幼儿发生的各类问题。比如,有的孩子健康习惯不好,洗手不认真或者根本不愿意洗手,针对这种情况幼师可以采取和幼儿单独沟通的方式,也可以将这个问题在班级提出来,引起大家的重视。结合生活中的这些常规活动展开健康教育,不仅有着很好的实践基础,也是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起点。
二、专门健康教育在幼儿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专门教育是指在幼儿健康教育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各类健康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方式有利于幼儿形成系统的健康知识,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以身体保健教育为例,教学中教师可情景表演、采取动作与行为练习法、讲解演示等方法进行专题教育。如在“用手卫生”的专题教育中,教师可通过形象的动画片来引导幼儿观察,然后以示范法引导幼儿观察教师如何做,最后以“我能行”为实践活动组织幼儿进行洗手,洗手活动中以歌曲激发幼儿兴趣,并以“比一比谁的小手洗得最白”为激励,从而让幼儿在活动中掌握洗手的方法。这种方法的针对性强,教学效用明显,能够让幼儿对于相应的健康知识有更为充分的领会。
小学生德育分析
摘要:小学生身心发展处于不成熟阶段,尤其是认知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外界信息缺乏很好的判别能力,加上学校对小学生的德育不够重视,小学生的德育发展受到极大的影响,因此,需要对小学生的德育进行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小学生;德育;素质教育
十五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素质教育理念后,德育作为教育之首,是学校工作的灵魂,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不得不被提上日程。它致力于对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素质的培养,体现着学校教育的基本目的,贯穿其他几个方面教育的全过程,将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它对学生成长成才起着激励和引导的作用,尤其对于思想未定型的小学生来说更具现实意义。德育内容包括提高道德觉悟和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养成道德习惯。小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性教育,是培养造就合格公民的起点,对小学生进行德育不仅仅需要依靠学校、教师的引导,家庭和社会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为小学德育提供更好的借鉴。
一、小学德育现状
(一)德育未得到真正的落实
德育的目的由不同社会时期的教育目的所决定,当前我国德育目的是用马列主义、思想哺育年轻后代奠定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陶冶共产主义道德情操、树立坚定的无产阶级政治方向,养成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目前我国小学德育普遍存在走形式化路线,没有把德育真正落到实处的现象。第一,榜样示范作用弱。小学阶段的学生将老师作为最权威的重要他人,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的言行,甚至伴随学生一生。近些年中小学教师素质存在滑坡现象,学校频频报道出老师体罚、辱骂、虐待学生,老师参与赌博、进入违禁场所等,教师没有起到带头作用,对自身的言行缺少规范性的行为准则,对自我认识不到位,只看重教书而忽略了育人的职业道德观。第二,课堂与常规教育脱节。德育是一个延续的过程、日积月累的工作,所以仅仅依靠几十分钟的课堂教育自然是不够的,除了对小学生进行课堂教育以外,常规生活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课堂上主要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很难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常规生活中关于德育问题的情境并不和德育理论教育一一对应,小学德育主要表现出课堂教育与常规生活教育相脱轨。第三,奖励机制不完善。小学德育中未形成一套完善的奖惩机制,对小学生好的表现没有给予及时或准确的鼓励,对小学生的陋习更多的是采取惩罚的方式,如罚站、罚抄作业、罚打扫卫生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小学德育适得其反。第四,对学生缺乏积极关注。教育的出发点是人的教育,落脚点也应该是人的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小学生对外界一切事物都表现为好奇、多动,是拥有自己思维的、活生生的个体,但是往往小学教师把小学生看成是没有想法、被动地接受外界事物的个体,对小学生的德育缺乏情感的倾注,未做到积极关注,没有很好地融入小学生的情感世界,未做到以情育人、以理育人。
(二)德育未形成有效合力
2013新学期德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8号文件和省、市、县《关于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工作实施意见》精神,严格执行《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继续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民族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和行为规范教育,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宾,增强德育合力,进一步提升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1、明确正副班主任工作职责。
开学初,召开新学期正副班主任会议,系统学习学校制定的《班主任岗位职责》《副班主任岗位职责》《班主任工作考核、评优方案》等,让每一位班主任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从而将各项工作责任到人,促进工作的有序开展。
2、认真组织校本培训
学校德育数字化管理研究
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与生活,同时也给学校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机遇。学校必须思考如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资源和优势,提高德育工作的成效。
一、创新数字管理工具:着眼常规,夯实德育根基
常规工作是德育的根基。互联网的崛起,打破时空限制、加速信息流转速度、外显跟踪事项进度等给德育常规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1.梳理部门职能,科学分工根据学校德育部门具体情况及实际需要,我校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重新整合安排,对分管德育的各位教师进行明细分工,设立常规部、生活部、数据部、传媒部、培训部、研发部六个职能部门,搭建德育教学一体化管理平台,在平台内部建立学生基本信息管理系统、学生操行分管理系统、文明班管理系统、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家庭报告书管理系统五大系统,实现德育管理的数字化,同时将学生操行、活动获奖、学业成绩、教师评价等信息汇聚一起,为后期数据分析提供基础。2.发挥互联网优势,加速信息流转德育常规信息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学校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加速信息记录、反馈、跟进,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每一项常规信息送至班主任那里并让其跟进。精准的学生坐标是确保数据信息正确有效的前提,我校实行学生宿舍坐标与课室坐标管理两套体系,确保各项常规反馈精确到个体;操行管理系统全时段监控学生操行分的等级,并即时发送“到线”学生跟进消息,协助班主任及时有效地进行个体跟进教育;文明班管理系统汇总全班每一位学生各项操行表现含各类加扣分项目,为班主任营造集体舆论导向提供有力支撑;学生成绩管理系统记录学生入学成绩和各阶段检测成绩,全面记录学生在校成绩动态,为教师指导学生“自我剖析、自拟计划、自我监督、自我成长”提供参考数据;家庭报告书管理系统将为家长提供学生在校某个阶段的学习生活报告,可选择某几次成绩、学生操行、教师评语等作为报告数据内容。此外,学校还将德育教学一体化管理平台对接学校公众号,方便家长使用移动设备查询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的详细表现,凝聚家庭教育力量,实现家校有效互动。3.引入智能数据分析,优化教育效果谷歌Alphago的胜利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人工智能的威力,同时也让我们思考如何将智能数据分析引入教育,优化教育效果。德育教学一体化管理平台汇聚了学生海量的数据,涵盖了学生操行、学业成绩、活动获奖、教师评语、家长评价等,引入智能数据分析连接最前沿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支撑下的专业教育指引,可以分别在个体分析报告和集体分析报告中为班主任提供相似教育案例和方法指导,让班主任的工作更加科学高效。
二、升级互动分享平台:助力科研,提升德育实效
班主任自主成长模式是我校德育科研工作的主要策略,通过专家引领、团队科研、交流反思、自主修炼等四大措施,引导班主任在学习中进步、在实践科研中成长。学校将这一模式融入到教师互动分享平台——礼山师说。1.班主任频道:让优秀班主任以群体的形式出现班主任频道是班主任学习、交流、分享的平台,也是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教师可以了解最前沿的教育资讯、向优秀的同行、跨界的教育精英学习等;交流身边的鲜活案例、分享教育实践沉淀下来的智慧。频道中优秀的案例、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等将被引入德育教学一体化管理平台,为教育同行提供有效参考。2.家校频道:让家长成为教育的专业助手学生的成长需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融合,产生1+1>2的教育效果。我校在互动分享平台“礼山师说”上开设家校频道,倡导家校交流。班主任主动反馈学生在校情况,并推送相关教育方法指引,让家长成为教育的专业助手;家长主动学习,积极配合学校老师,联合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三、优化德育数字资源:关注课堂,拓宽德育途径
主题班会课是高中阶段德育的主阵地。我校整体规划高中三年各阶段主题班会,并提供丰富的德育素材,为班主任提供科学有效的德育数字资源。1.主题班会系列化,增强班会课感染力习惯养成是个长期的过程。系列主题班会更能满足教育的实际需求,其效果更具持久性和穿透力。依据高中学生心理、生理特征及该时期教育需求,我校将主题班会划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了解,角色转变;第二阶段:熟识,品质提升;第三阶段:奋斗,实现梦想。各阶段主题班会由年级组统一设计制作,其中融入阶段培养目标及实施策略,学校同期也将开展配套活动,形成教育合力。2.素材模块化,充实主题班会课堂学校成立班会素材整合开发小组,把素材划分为五大模块:小活动、小视频、小故事、小歌曲、小图片,每个模块再分为励志、感恩、学法指导等类别,并通过数字资源库实现共享。这样,班主任在开展班会课时,能有更多的精力分析班级情况,选择更合适的素材丰富课堂内容,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良行为矫正对策
摘要:小学生身心发展不稳定,易受复杂环境的影响出现诸多的适应不良,随之形成各种心理困惑与矛盾冲突,产生不良行为问题。学校、家庭、社会要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规范行为习惯,帮助其形成优良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行为矫正
不良行为指与人们公认并且遵守的社会规范相对立的不道德、不规范的行为。小学生身心发展不稳定,自觉性、独立性、自制力、坚持性、责任感等相对较差,易受复杂环境的影响,部分学生可能出现诸多的适应不良,随之形成各种心理困惑与矛盾冲突,产生不良行为问题。如果家庭、学校、社会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很容易使其心理不平衡、性格偏异,产生不良的结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乐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培养集体意识,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小学阶段是儿童发展的基础性阶段,是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学校、家庭、社会要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规范行为习惯,帮助其形成优良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一、制度规范,评价引领,让学生行为有规可循
矫正不良行为,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良好行为。这就要求学校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学生行为。如学校制定出高、中、低段《良好习惯规范要求》《一日常规》《体卫制度》《礼仪常规》《文明班级考评条例》《三好生、优秀少先队员评选条例》等。强化红领巾监督岗,开展人人争当好少年、班班争夺文明班的活动,做到定期评选,进行榜样教育。加强班级管理,严格要求。制定出《课堂常规》《生活常规》《活动常规》《个人卫生检查制度》《学生纪律考评制度》等,并使朝会、班队会教育系列化,加强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教育。由此,树立良好的舆论导向,促进良好班风形成。矫正不良行为,还要善于通过评价引领,让学生在体验矫正不良行为的成功中形成正能量。为了激励学生坚持矫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预防和克服消极的思想行为,学校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考评细则》《文明级班级考评细则》及我校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目标要求,对学生进行“三五十”系列考评活动,“三”即每学期一次的三好学生、三贤少年、行为好少年“三好”评比活动;“五”即每学期五次的文明班级评比活动;“十”即每学年十次“好行为争章达标”评比活动。采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横向与纵向比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教师把各方面的评价进行整合,强化学生的优点、优势,淡化不足。形成激励性的教育训练机制。要让学生人人拥有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成功的希望和愉悦,使学生人人处在爱护、转化鼓励和有希望、有成功的良好氛围中,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矫正不良行为、养成良好习惯的自觉性、积极性,全面和谐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专题活动,环境优化,为学生营造知行统一的良好氛围
首先,开展专题活动,能调动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主体性、自觉性、积极性、和谐性。通过学校集中教育、班队教育、专题教育、活动教育、广播校刊宣传等多种途径,让学生对矫正不良行为、养成良好习惯的内容要求,有感性认识,在头脑中强化“凡事想一想”“三思而行”,做到“事前思(后果),事中思(方法),事后思(要求)”,从而产生道德行为意向、动机,强化良好习惯养成的常规意识。通过大队活动、班队课,精心设计矫正不良行为、培养良好习惯的主题性活动、趣味性活动、实践性活动、艺术性活动、节日性活动等。让学生在矫正不良行为习惯主题明确,思想性强,有时代感和针对性,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征,利于形成良好习惯培养的各种学校活动、班级活动、社会活动和少先队活动中,消除不健康心理,从根本上调动矫正不良行为的自觉性、积极性,培养良好习惯。其次,要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力量,优化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矫正不良行为。一是美化校园环境。学校种植花草树木,保持整洁的校园环境。优美的环境促使学生卫生习惯的养成,爱美的天性促进他们与不讲卫生的习惯作斗争。通过建立环境保护制度,进行规范化训练和宣传,并加强监督力度,促进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二是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我们为学生构筑了一块块欢乐的文化小天地,合唱、管乐、体操、棋类、园林、舞蹈、美术书画等多彩的社团活动,使校园文化活动活跃在校园各个角落,丰富多彩的文化环境对他们产生强烈的吸引力,陶冶了他们的情操,激发了他们的美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和创造美中自然养成。学校橱窗内开辟有“改正不良行为培养良好习惯”专题板报,教学楼内悬挂有名人画像、学生书画作品,教室内的黑板报上有“我的好行为”专栏等,更具特色的是每天中午、下午放学时,学校播放的特色放学曲———在旋律优美的萨克斯曲中插入充满人文关怀的提示语,让学生在享受美的旋律的同时接受教育,学生每天都沐浴在这温馨的氛围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良好行为习惯得到了有效培养。三是优化好人际环境。我们首先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从思想品格、审美情感、兴趣爱好、应具的风度和言谈举止、教育方式等方面要求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自身的榜样成为学生矫正不良行为的楷模。其次强调处理好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人际交往关系,克服交往中欠文明、心理闭塞、语言障碍等不足。加强教育、疏导、说理、训练、监督,使之形成一个和谐团结、奋发向上的优秀群体,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家庭赏识教育对儿童眼部健康意识培养
摘要:目的探讨医院-家庭联动结合赏识教育对儿童眼部健康意识的培养和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在丽水市人民医院治疗眼部疾病的患儿2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患儿在常规健康教育基础上实施医院-家庭联动结合赏识教育,比较两组干预前后患儿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健康措施实施情况及家长干预满意度。结果干预前,两组患儿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儿SDS评分[(28.40±3.20)分]和SAS评分[(28.80±6.20)分]均低于对照组[(34.30±3.30)分、(38.10±5.2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58、2.321,均P<0.05)。干预前,两组患儿家长健康知识综合问卷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儿家长健康知识得分(79.00分)和家长赏识教育得分(89.00分)均高于对照组(66.50分、67.0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34、2.345,均P<0.05);观察组患儿眼部矫正措施实施率(93.0%)高于对照组(5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11,P<0.01)。干预后,观察组患儿家长总满意度(94.0%)高于对照组(6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23,P<0.05)。结论医院-家庭联动结合赏识教育对家长的眼部健康素养有一定的提高作用,可以督促儿童眼部健康措施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医院-家庭联动;赏识教育;儿童;眼部健康
相关研究[1-2]显示,儿童视力问题在体检中占比较高,儿童眼部功能发育的时期主要集中在3~6岁,儿童眼部疾病尚可逆转,是矫正的关键时期[3]。儿童时期的视觉障碍主要是屈光不正或斜视,并且这两种情况通常会导致儿童弱视[4-8]。儿童眼科门诊在临床中属于较为特殊的部门,患儿由于年龄小情绪较难控制,外加病情不适感,会加重负面情绪,加上家长由于担忧儿童而比较焦虑,因而儿科门诊经常比较混乱,与患儿和家长之间良好的沟通,个性化的干预对患儿治疗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儿童通常依靠家庭照顾,但是年轻的父母对于眼部保健知识普遍较差,还由于缺乏资金、缺乏时间及缺乏家庭成员的合作而造成对儿童眼部保健的缺失,因而寻求合适的健康教育模式以增强患儿的眼部健康意识尤为重要。本研究探讨医院-家庭联动结合赏识教育对儿童眼部健康意识的培养和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在丽水市人民医院治疗眼部疾病的患儿2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00例。两组患儿和家属均知晓并同意配合本院治疗。对照组患儿男50例、女50例,年龄3~10岁、平均(4.80±1.20)岁,斜视患儿55例、弱视患儿45例,监护人学历大专及以上者90例;观察组患儿男49例、女51例,年龄3~10岁、平均(4.70±1.30)岁,斜视患儿57例、弱视患儿43例,监护人学历大专及以上者88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特殊教育学校寄宿管理浅析
摘要:目前特殊教育学校的寄宿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特殊教育学校的寄宿管理水平,因此研究特殊教育学校寄宿管理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寄宿管理;探索
一、特殊教育学校寄宿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教师观念存在偏差
在特殊教育过程中,教师观念存在偏差是特殊教育学校寄宿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师普遍认为教育对象存在特殊性,教育对象数量少,影响小,社会覆盖率低,特殊教育工作者不仅工作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可,还难以获得成就感以及自豪感[1]。致使教师的观念存在偏差,缺乏不断学习,革新教育思想,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的动力,放松了对自己以及学生的要求,缺乏进取心,不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只要学生不出现事故,能够正常生活就算完成了任务,产生错误的教学观念,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也影响了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水平。因此,教学观念存在偏差是特殊教育学校寄宿管理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二)家庭教育不恰当
一部分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较为急躁,缺乏耐心,由于并不能与孩子有效的沟通,无法理解体谅孩子的真实困难,聋哑孩子由于不能听见不能言语,无法与正常人有效的沟通,生活环境也与正常人不同,存在特殊性,其具体表现为交往圈子小,周围环境不同,具有特殊的性格特征,比如胆小,怯懦,敏感,多疑等,由于聋哑儿童的此种特点,致使家长越发的没有耐心,没有信心,出现急躁情绪,并为孩子定下标签,认为孩子没有出息,影响孩子的发展,使孩子的性格更加极端化。二部分家长认为由于自己的原因导致孩子成为聋哑儿童,存在内疚感以及负罪感,并不能理智的教育孩子,关心孩子,过分溺爱孩子,百般迁就,希望以此种方式作为补偿,使孩子受到更多的关爱,但此种教育方式并不科学,容易使聋哑儿童更加难以管理,任性妄为,从而导致出现特殊教育学校寄宿管理问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