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调查报告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假期调查报告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假期调查报告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规范化研究

摘要:

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以凯里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的例案看,在认识社会、了解国情、锻炼能力等方面取得了实效,但还存在重视不够、实践报告敷衍、学生认识不足等问题,必须进一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组织管理力度,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报告科学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规范化;凯里学院

社会实践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搞好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1]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以及高校大学生尚不成熟的思想观念,如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是高校亟待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笔者主要结合凯里学院《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中特》)课程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实际情况,针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期对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规范化水平问题提供参考,最终目的就是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真正产生实际效果。

一、凯里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工作取得的成绩

自贯彻落实“05方案”以来,凯里学院开展《中特》课程暑期社会实践已经有3个年头了,工作进展比较顺利。特别是凯里学院把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工作与学校的转型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凯里学院提出了“转型发展”的目标,其核心内容就是办学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与培养方式”的转变。围绕“转型发展”,学校推出了九个方面的改革举措,其中一条就是强化实践教学,具体要求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线,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针对不同专业集群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实践教学方式,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力度。就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学校要求实践教学增加到总学时的50%以上,实施“一次校内外社会调研活动、一次网络爱国主义实践活动、一次思想政治理论课自我教育活动、一次公益活动、一篇调研报告”的“五个一”实践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行为,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影响学生,让学生懂得如何依法守纪负责任,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言必行,行必果。凯里学院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要求,结合“转型发展”目标,雷厉风行地推进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自2013年以来,每一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的开展,学校都非常重视,专门安排了一位副校长负责管理,并每年出台专题文件对这项工作作出安排部署。与此同时,学校还按照教育厅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关规定,每年按生均20元的标准划拨经费,以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在教务处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协调配合下,我们按照、教育部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关规定,根据《凯里学院关于设置“实践教学周”的实施意见》,每年都制定了中特课程暑期社会实践实施方案,就实施对象、实施时间、实践内容、实施方式等都做了明确规定,并详细制定了工作步骤。针对实践内容,我们要求每个任课教师对所在班级进行社会调查有关知识的指导,还拟定了30多个选题供学生社会调查作参考。对于学生提交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任课教师都认真评阅,按照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评定成绩。另外,每个班按5%的比例遴选出优秀报告,汇集起来编印成册,供下一年级的学生参考学习。从学生的实践报告看,内容涉及面广,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既有对家乡经济发展方面的调查,也有对教育方面的调查;既有对农民工生存状况的调查,也有对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生活状况的调查;既有自己暑假打工经历的记录和思考,也有参加“三下乡”活动的切身感受。一句话,绝大多数同学真正走入了社会、走入了生活,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进行了实地调查,获得了大量真实可靠的一手资料。通过社会实践,学生普遍反映很有收获感,正如人文学院一位评优的学生在实践报告里所说的:“通过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我既深入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又认识了社会、了解了国情省情;既锻炼了自己的办事能力和交际能力,又增进了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的感情。”还有的学生表示,暑期社会实践收获颇丰,希望这样的社会实践能多搞几次。另外,学生的社会实践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从学生实践所在单位反馈的意见和建议来看,学生的社会实践得到了各单位的认可和赞赏,各单位都普遍反映,凯里学院的学生素质高,懂礼貌,谦虚好学,吃苦耐劳。有些单位还直接表达了希望学生毕业后去他们单位工作的意愿。

阅读全文

法学专业教学完善

 

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有律师直言:“我们的法学教育的不成功正在于学生到律师所后不能很快承担律师所交办的业务,对律师行业和操作规程不甚了解,因为老师并没有教他们,从一个学生到一个律师的转变需要律师所的重新教育和培训,使本来应该由法学院完成的任务落在了律师所的头上,不仅加重了律师所的负担,也使培养出来的律师五花八门,进了什么样的律师所就会成为什么样的律师,选个什么样的师傅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徒弟,从而使中国律师界形成不了学院经典派的合格律师主流。”[1]目前我国法学实践教学的确不尽如人意,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反思,以期引发对我国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更深入的探讨。   一、我国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1.毕业实习被消解。毕业实习一般被安排在大三暑期或大四上学期,但遗憾的是多数学生并未真正到有关单位实习,而是托亲友或其他途径到公安局、法院、检察院或律师事务所盖一个章,回学校后应付老师对毕业实习的要求,换取毕业实习学分,这种现象近年来日趋严重。主要原因是就业压力大,一部分学生希冀通过考研延缓就业或者为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复习考研,根本无暇毕业实习;另外一部分学生在大三后到处投简历、参加招聘会以及各地公务员招考的笔试、面试等;还有一部分学生为参加国家司法考试、在大三暑期多数备战司考,由于毕业实习机制固有的问题,学生为考研、司考、寻觅就业单位所累,毕业实习美其名曰实习,实则沦为“放羊式”的自选活动。更有甚者,极个别学生既不找工作、又不备考、也不去实习,随意找个单位写个毕业实习鉴定编造一个毕业实习报告、拿着一些积攒的发票来报销完事。毕业实习流于形式,未能很好地体现毕业实习的价值。   2.课程实习被虚化。   由于大学急剧扩招,造成实习基地、实习单位严重不足,目前已经难以找到能同时容纳整个班级或者小组集中实习的单位,自行联系课程实习的人数占学生总人数的比例变得较高。   一方面,有的学生也许能找到实习单位,但对绝大多数的同学来说,联系一个实习单位是难上加难;另一方面,以学生联系为主的实习模式,增加了实习管理和监督的难度。集中实习有困难、分散实习存弊端,不少法学院鼓励小团队集中实习,对5人以上组团实习的学生学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实践中,学生只不过将课程实习鉴定等有关材料找实习单位盖章了事,应付学院对课程实习的要求。   3.模拟法庭不到位。模拟的案件大多选择简单案件,只是走完步骤,把在法庭上看到的程序演练一遍。对法庭开庭的内容、目标认识不足,使得模拟法庭并没有真实地反映出现实法庭中的对抗和辩护,以至于模拟法庭在一些学校已经蜕化为“让外行人看稀奇”的戏剧化表演。而在英美等普通法系国家,模拟法庭一般是法学院低年级学生的必修课,所有学生都要参加模拟法庭的训练,其课程是以较为复杂的案件为素材,组织学生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比赛,获取像律师那样处理、分析实际案件以及出庭辩论等经验和技巧,并且法官和律师往往亲临现场指导。   4.社会调查显形式。在寒假和暑假期间的社会调查,法学学生自行安排调查的选题,学院很少组织安排集体的项目。指导老师一般会就社会调查的方法给予一些提示,对调查的内容划出一个大致的范围;但在缺少基本的理论知识储备的情况下,学生单枪匹马地进行社会调查,即使很认真的学生做出实际的调查工作,撰写的调查报告也差强人意。学生回到学院上交调查报告、指导老师给出成绩,就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真假不辨的官样文章,也成为一种送学分的课目。   5.实习单位顾虑多。多数实习单位对管理系统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有一定考虑,有的实习单位不愿意分出精力为实习生安排指导老师;还有的实习单位将实习生视为廉价劳动力,让法律实习生做强度较大、且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工作,如要求每天订几本、十几本案卷。   此外,有的实习学生对自己要求不严,纪律散漫,说来就来,说走就走,不仅不能为用人单位创造效益,还经常给单位添麻烦;还有的实习生工作态度不端正,对工作漫不经心,利用便利条件上网聊天、打游戏等,有的甚至用单位的电话“煲粥”等。相当多的单位不愿意接纳实习学生,即使愿意也顾虑重重。   二、完善我国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具体措施   1.合理安排实践时间。   除课程实习在教学计划中配备合理时间外,毕业实习是否将其纳入正常的教学周期是有待思考的问题,实践证明,大四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和骨干课均已学完,是安排法学毕业实习的较佳时期;同时为更充分地利用假期社会实践和在校课程学习时间,我们将毕业实习时间调整在第7学期司法考试后(通常为每年11~12月)进行。   2.提供实践资金保障。法学教育的实践化,首先需要的是教师的认真态度、精力投入和奉献精神,但更需要法学教育主管部门和法学教育单位的资金支持,法学专业学生实习需要资金保障和教学时间方面的安排。在这方面,教育部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应当考虑聚集资源,引领法学教育实践化的潮流,在学生实践观摩、教师实践进修等方面提供方便;启动全国性的模拟法庭,使之成为法学实践教育的标志。   3.细化实践教学流程。   (1)实习前的准备。第一,引导学生处理人际关系。学生的专业实习不仅是培养他们对法学理论知识的运用,还应磨炼他们如何融入团队、与周围的同事相处。因此赴实习单位前应叮嘱学生:做事多一点,嘴巴甜一点,行动快一点,说话轻一点,微笑露一点,脑筋活一点。要求学生每天都提前到办公室搞卫生、端茶、倒水,与同事和领导和睦相处,虚心请教,与他们坦诚交流,虚心学习,诚实做人。第二,指导学生了解单位情况。提醒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实习单位概况,熟悉实习单位的专业领域和业务,温习和激活可能用到的专业知识,为实习做专业知识的准备。第三,督促学生遵守单位纪律。在校学习期间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客观上使得一些同学比较散漫,而在实习单位往往实行较为严格的工作作息时间,因此在实习前要求同学在实习期间严格遵守工作纪律,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完成实习单位交给的各项任务。第四,指导学生着装准备,虽然实习单位一般不对实习生的着装加以要求,但应引导学生着装得体,避免与实习单位的气氛格格不入。#p#分页标题#e#   (2)实习中的指导。第一,引导学生端正态度。许多同学在实习之初都被安排做最简单最外围的工作,如装订案卷、记笔录之类的看似简单却繁琐的工作。这时要指导同学们端正态度,耐心细致地去完成看似没有技术含量,却能通过完成工作总结经验,为下一步的实习打下基础。一位同学在实习日志中记载:“在每次整理案卷的时候,我都去看各种法律文件是怎么写作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个案件应该适用什么法律的哪个条款,当事人各方的利益怎么去平衡,法院在审理过程中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等。最后整理完这些案件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学到了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那就是实践经验。”第二,引导学生享受过程。实习的工作可能是繁琐、枯燥的,整理装订卷宗又看似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实习的收获往往也不会立竿见影,却是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需要引导同学们带着收获过程的心态完成任务,在收获过程中享受过程,从而忙碌的实习活动变成对专业知识运用的享受,另一位同学在实习日志中记载:“不管是整理卷宗还是阅读案例,都妙趣横生。在制作法律文书时的仔细认真,在完成分配任务时的耐心负责,以及无时无刻应接不暇的新鲜感与压迫感,有时候当人为了完成一件使命时所付出的努力在获得的成果面前就都不算什么了,这种忙碌的感觉真好!”   (3)实习后的总结。学生实习结束,专业老师的实习指导并没有结束,不仅要批阅实习日志、实习报告、实习论文,给出实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应帮助学生梳理实习收获。通过实习,同学们找出自己的不足,哪些课程知识不够扎实,如何弥补自己的不足,对自己的知识点查缺补漏,提高自己的能力。   4.鼓励学生自主实践。国外法学院对法学专业学生实习采取的是一种学生自主选择的模式,一味地强调集中实习并不利于实现实习目的,赋予学生更大的选择权,可以克服强行安排的弊端。如果实习单位的安排与学生的主观意向有差异,会挫伤学生主动投入实践的积极性,同时也妨碍了学生个体优势的发挥。同时,在招生规模的扩张速度远远超出了实习基地容纳能力的扩张速度的情形下,采取以学生自主选择为主的实习模式也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在专业实习中法学院扮演的是机会提供者的角色。   5.强化指导老师监管。指导老师应制定较为规范的指导流程,可借鉴国外法学院对学生实习的监管,通过加强学生的实习申请和实习效果评定等举措,要求学生提出计划详尽的书面申请,经同意后方可进行。在对学生申请的审核方面,着重于实习单位的选择和实习计划安排。建立指导日志、实习效果评定记载,将实习指导纳人教学过程质量管理体系中。   6.扩大法律援助范围。目前法律援助人员缺乏,可以考虑在合理的时间内要求法学专业学生到相应地区进行法律援助活动。学生通过援助,不仅可以更好地实践专业知识,还能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方法与道理,学生得到了锻炼。在援助中收集大量的一手资料,了解实践中存在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写出调研报告,形成阶段性成果,与指导老师共同署名,取得双赢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毕业论文、学位论文也成雏形,不仅有理论研究,还有大量实证的数据加以支持,更有与律师的探讨成果。从我国法学实践教学的长远考虑,赋予法律援助学生“准律师”身份,对培养法律职业道德无疑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   认真反思我国法学实践教学近十多年来的发展,应当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完善法学实践教学途径,对开创我国法学教育的未来有所裨益。

阅读全文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思路

一、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效果低下,需要建立完整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就目前中职学校教学现状而言,在实践性教学过程中,教师仍旧采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重视理论知识的教育,忽视了会计实务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需要;在教学方法上,“填鸭式”的理论知识灌输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在当前的教学中没有科学的启发式教学、应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实验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学习积极性难以发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缺乏,学生在问题的分析上缺乏批判性思维,在面对实际问题时缺乏自主解决的能力。从另一方面看,学校的教学手段与教学观念滞后。在大多数中职学校的会计教学活动中,还是以教师板书等常规手段进行教学,缺乏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教师的教学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课程的设置上较多地偏重理论知识的教授,忽视应用型技能的培养与训练,与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偏离。

二、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建立思路

(一)在会计教育中体现人才教育理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当前知识经济环境下中职会计专业的教学理念需要跟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在人才的培养方面,需要以就业为向导,培养满足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会计专业要求,具有创新精神与开拓意识,知识全面且职业道德高尚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改变以往只重视理论知识灌输,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二)以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理念

与普通高中与大学对人才的培养不同,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与大学教育在人才培养的知识深度与广度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对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因此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应当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即立足于为中小企业培养中等专业应用型会计职业技术人才来进行课程结构的设计,其教学内容需要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应当以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为中心建立课程体系,打破传统观念的限制,以培养能力为核心,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实践性技能培养,将相关学科进行整合,使学生所学能够胜任社会岗位。

阅读全文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既是由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决定的,也是发展人的个性的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措施,在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决定着它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独特优势,只有将语文的人文性内化为学生心理健康的能力和健全的人格,语文教育才是真正的素养教育。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

一、深挖语文教学素材渗透心理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料,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挖掘教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1.剖析文章主题,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语文教师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语文教材是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备课时要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心理因素,找准每篇文章的渗透点,对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2.利用作家感人事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德国著名的民主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初中语文教材涉及的作者大都具有异于常人的感人事迹,他们的经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故事本身就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心理教育素材。教师可以以他们的事迹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3.分析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引导学生形成主流价值观。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既有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也有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人物;既有社会底层的人,也有杰出的人;既有优秀高尚极具“真、善、美”特质的人物,也有阴险狡诈、贪婪自私、愚蠢无能的反面人物。语文教学中,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对初中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有较强的引导和正面教育作用。教师要深入挖掘人物身上的品质,结合学生的生活特点加以发挥,使其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认识与追求,将语文课堂打造成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

二、利用教学阶段的特殊性渗透心理教育

1.开学第一课。刚开学,学生经过漫长而轻松的假期,如果缺少缓解与过渡,心理上难以迅速接受紧张的课堂学习,开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在一学期中的重要意义。语文老师在开学的第一课不必忙着上新课,做好学生的心理思想教育才是最重要的,此时抓住时机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有效的。教师可以给学生提要求,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假期的见闻与体会,谈谈假期与父母的相处,说说自己的游历。教师可以抓住契机适时引导,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让学生满怀希望,做好一学期长期坚持的准备,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明确新学期的奋斗目标,营造浓厚的开学气氛,为新学期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并以此激励学生振奋精神,锐意进取,挑战自己,战胜自己,以良好的精神风貌投入新学期的学习。2.课前三分钟演讲。语文教师利用课前三分钟演讲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演讲的内容丰富多样,可以涉及生命教育、人格教育、情绪情感、人际关系、爱国教育、感恩教育等。教师可以利用新闻媒体对学生进行安全防范教育、国防教育,增进爱国情感,引发学生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现场解决。通过学生演讲互相探讨进行思想碰撞,最终给学生指点迷津。

阅读全文

大学生对社会实践认识的误区及策略

一、大学生对社会实践认识的误区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文化理论知识的场所,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尽一致。按各类调查数据显示,刚毕业的大学生对岗位的适应和胜任也不够理想。鉴于此,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经过30年左右的发展,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已为众多大学生所接受,社会实践对社会的影响也有目共睹。大学生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进行实践活动,及早接触社会,为毕业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这些年以来,社会实践逐渐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以及因此而导致的大学生对社会实践产生的认识误区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并亟需社会实践的各级领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合力寻求解决之对策,以期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理应发挥的作用。现阶段,各高校在寒暑假前会按照团中央、团省委的统一部署落实本校社会实践活动的方案。为了全面实现教育成效,高校一般要求全体学生参与该活动。但是由于缺乏社会资源的支持、足够资金的支撑、相应经验的指导教师的有效指导以及规范的考核等原因,往往导致部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不能得到很好地锻炼,相反,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采取了不诚信的手段和方式,以至于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认识产生了误区。

误区一、社会实践是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虽然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目的“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但是那么多年轻的大学生在假期一下子涌入社会,面对社会提供的有限的实践资源和机会,他们如何才能受到教育、增长才干、作出贡献在目前确实还是个问题。不少单位出于安全等原因拒绝提供大学生实践的机会,这使不少大学生意识到自己并不被社会接纳进行实践,而是学校要求他们去社会实践的。因而产生消极对待社会实践的心理。

误区二、社会实践是搞形式主义。社会实践工作往往以落实团中央、团省委的任务为首要目的,由高校里负责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队伍来落实。因为缺少其他部门的配合与支持,不少高校的社会实践与专业教学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往往为了社会实践而社会实践。加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贯任务繁重,不能保证辅导员有足够的精力去对全过程进行检查指导,因而容易导致社会实践活动轰轰烈烈地开始,草草率率地结束。另外,各级组织对社会实践成果的考核都涉及到媒体宣传的效果和力度,这就导致了轻过程重结果的实践模式。不少大学生到一个地方开展实践活动,事情不一定做好但照片一定会拍好,甚至活动还无进展,媒体的宣传报道已经出来了。这些都给大学生留下了社会实践是搞形式主义的印象。

误区三、社会实践考核可以随便应付。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也即保证社会实践的参与率,一般高校会要求所有学生必须按学校要求的字数、格式提交社会实践报告。有些高校形成了更为周全的考核体系,还要求学生提供若干篇的社会实践日记、活动图片等。这样的考核方式类似于书面作业,我们的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是在作业堆里长大的,面对这样的考核方式即心存抵触又善于应付。不少学生在老师通知交实践报告时才开始参考同学或者网络着手去写。而高校辅导员人手紧任务重,要想一一甄别报告内容虚实并给出合理成绩是相当困难的,通常只要报告或者日记的字数、内容看起来大差不差就准予通过。这就给学生留下考核可以随便应付的印象。

二、认识误区产生的原因及其负面影响的分析

(一)认识误区产生的原因。

阅读全文

法学实验教学发展对策

 

一、构建法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目前,我国法学本科专业教育基本以理论教学为主导。坦言之,理论教学是法学专业教育的基础部分,犹如楼阁之地基。但目前我国高校中的法学理论教学存在若干不足。   (一)单向教学模式为主   单向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者的教学模式,学生主要是受众、被动者。双方之间缺少互动环节设置。教师以教案为纲,偏重讲授各种法律的基本概念、体系、社会功能、构成要件及法律效果,基本理论的构成以及基本制度的设置。这些功用性的内容仍囿于教科书,并没有发散开来,启发学生思考基本理论或基本制度的价值及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讲,法学教师是教书匠,而非启蒙者。   作为受众的学生,则仅止于对基础知识的接受或熟知,缺少创造性和批评性思维,所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为逊色。面对基础的法学理论,他们容易选择成为了解者,而非理解者。至于论及如何运用法律,不论实体法还是程序法,学生虽然可能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功底,但由于缺少理论与实践转化环节的训练,对他们而言,确非易事。   (二)教学手段欠丰富   大部分法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未能做到教学手段丰富,主要以”讲”为主,辅之以有限的案例教学。案例的选取偏重验证传统的法学理论,忽略了那些有争议、有助于开拓思维的案例。如此单一的教学手段必然导致教学效果的减损,需要设置相应的环节弥补此类缺憾。   (三)考查方式缺少价值指引性   教学手段的单一其实对应考查方式的单一。目前,法学专业的考查方式不外乎:闭卷考试、开卷考试、撰写论文。这些考查方式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重述,却疏于对于基础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如此以来,学生满足于记住基础理论和基础制度,对于其渊源、价值、具体运用中如何进行取舍则处在未知状态。   中国式教育有其默认的规则,“考”往往成为“教”与“学”的风向标。所以,要改变理论教学的局限,必然要增加有价值指引性的考查方式,增加法律运用能力在考查中的比重,使学生戒除对教科书浅薄的依赖。   在上述现状之下,学生被动接受的理论知识并不能如愿地转化为应用能力。民法学家王泽鉴曾提出作为法律人(Jurist)应具备的能力有三:一为法律知识,即明了现行法制的体系、基本法律的内容、各种权利义务关系及救济程序;二为法律思维,即依循法律逻辑,以价值趋向的思考、合理的论证,解释适用法律;三为解决争议,即依法律规定,作合乎事理规划,预防争议发生在先,处理已生争议于后,协助建立、维护一个公平和谐的社会秩序。   反观目前高校的法学专业教育现状,停留在第一层次的居多;法律思维的养成与法律争议的解决能力则因高校而异,参差不齐。因此,应在理论教学体系的基础上设置与之衔接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以实现法学教育的目标。   二、法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基本设置   (一)法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基本含义   法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是指以法律思维训练为核心,以实体法和程序法教学为基本载体,以实务操作为基本方法,围绕如何建立以实训教室为主要平台,融合传统的课堂教学与课外实习为一体的程序化的教学体系。法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是为补正传统理论教学之不足而设立的,需要针对法学本科教育的学制分层次设置,可以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模块。在不同的模块中设置不同的法律思维实训项目,依托于不同年级所学的基本理论,使学生得到实战思维的训练和拓展。   论法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马凤玲李敏张斌[摘要]目前,我国法学专业教育基本以理论教学为主导。   (二)法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基本设置   从全国范围来看,法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系统的模式,各个高校情况差异也非常明显,远远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所以,将法学实验教学具体内容和方法程式化、模式化、系统化是当务之急。法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宜根据目前法学本科教育学制分层次设立,具体而言,可设置如下。   1.法律实践活动观摩。   法律实践活动观摩主要针对法学新生设立。法学新生对法律认知不多,功底尚浅,不宜设置比较复杂的实验教学课程。法律实践活动观摩可以帮助其对法律产生直接的观感和理解,有助于理论学习的接受和理解。组织学生去实践基地观摩是有效的实验教学方式。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防止此类观摩流于形式。具体组织时,可在观摩前组织学生熟悉与法律实践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材料,并向学生指出观摩重点;观摩结束后,应以学生为主导讨论观摩启发,练习撰写报告。   2.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即通过选取一定的具有代表性的与法学相关的社会问题,让学生进行实地调查,培养其运用法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训练其认识、观察社会的能力。因此,社会调查应在学生掌握部分基本法学理论和技能后设置,比如大学二年级。另外,社会调查需要时间的集中投入,适宜设置在学期末,令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完成。   当然,如有必要,也可组织教师随行指导。学生根据实地调查中收集的资料,整理分析,撰写调查报告,交由指导老师评阅。在社会调查报告中,学生应格外突出法律分析及提出建议部分。   3.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是适合每个年级法学学生的方式。教科书的范围比较窄,一般仅限于基础理论及课程体系的介绍。对于养成真正的法律思维来讲,教科书提供的资料远不充分。针对这种情况,每个学期开始,我们根据年级的不同程度,可以由学生自选也可以由教师推荐一到两本法学著作,由学生在学期中研读。研读过程中,学生可自组小组进行讨论、辨析。最终在学期末形成读书报告。#p#分页标题#e#   4.法律诊所教育。与其他实验性教学环节相比,“法律诊所教育”尤其需要师生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和互动,而在其他的实验性教学环节,我们更强调学生居于主导地位。这门课程使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现代案例教学方式,通过对实务中所发生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讨,使学生对不同的纠纷案件进行类型化整理和思考,了解不同类别案件法律关系的性质、纠纷解决的思路、适用的相关法律等,使学生能够将积累的法律知识转化为实践力。   5.法律咨询。法律咨询是真正的法律实践活动,适合已经掌握基础法律知识和法学理论的高年级学生。法律咨询通常是在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下,让学生到社区,为处于困境中的当事人提供法律咨询,“诊断”他们的法律问题,开出”处方”,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必要时还可以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   法律咨询中,要求学生就其经手的案例撰写咨询报告,主要内容包括提供法律咨询的时间、地点、当事人的自然情况、提供咨询的具体案例内容介绍及当事人的要求,咨询案例涉及的法律问题,我国法律法规对该问题的相关规定,学生对咨询问题提供的具体解决方案,以及对当事人就解决方案可行性的回访。   6.实战性模拟法庭。   实战性模拟法庭通过具体案件的模拟审判,使学生对法官、检察官、人、当事人等各种司法活动角色有直观的了解和认知;能较好地融合实体法与程序法,并熟悉诉讼规则,掌握庭审规则、技巧。实战性模拟法庭要求学生首先应熟悉民事、刑事、行政程序法,比较适合法学高年级学生分小组活动。由每一个小组选择真实的案例,根据案情事实及相关证据的罗列,并寻找本案适用的实体法及程序法依据;分配角色,制作各种文书、证据,组织合议庭公开审理。公开审理时,邀请教师旁听,由其在审判结束后对庭审过程进行分析评价。   7.疑案辩论。疑案辩论是为了培养法学学生的攻辩能力、分析能力而设置的环节,适合法学高年级学生分小组活动。通常选取民事或刑事诉讼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争议案件作为辩论素材。这些辩论的素材往往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争议案件。学生对此类疑难案例采取正反方辩论式等对抗方式进行讨论。辩论由学生参照辩论程序规则来组织,辩论过程中邀请指导老师旁听。辩论结束时,由指导老师对辩论适用的程序、辩论案件中的法律适用部分做出点评。   小组成员根据辩论过程的表现和老师的点评撰写工作总结,并提交审阅,记入其专业成绩。   三、法学专业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理论强调,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行不悖,二者是相互协调、相辅相成、同等重要的。其中理论教学是基础与核心,实践教学是辅助和补充。法学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亦如此。   (一)理论教学是基础和核心   法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即我们希望法学学生既可以作为“法律人”去独立思考、判断问题,又能够运用法律方法、法律思维和法律语言去分析、处理实践问题。这个目标的实现首先有赖于深厚的法学理论基础、合理的法律思维以及坚定的法律信念。而上述三者无不植根于系统的理论学习。所以说,理论教学部分是整个法学专业教育的基础和核心,也是实验教学部分的前提。在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中,我们之所以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设置初级、中级、高级模块,也是基于遵守理论学习具有先导性的内在逻辑。合理的法学专业教育体系应首先确定合理的理论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再构建相应的实验教学体系,使二者能够有效衔接。   (二)实验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承接和转化   实验教学主要是使学生接受系统的案情分析、法律推理、调查取证、辩护技巧和法律公文等专业训练,从而可以将理论教学部分的成果转化为实践力,避免实际处理纠纷时遭遇“纸上谈兵”,所以说实验教学承接了理论教学,转化并巩固了理论教学的成果。学生在实验教学阶段将理论运用于模拟实践,完成从抽象到具体的形态转换;但同时,理论运用于实践时产生或发现的问题,必然要加深学生对理论部分的思考和理解,这种良好的反作用对理论教学亦是必要的促进和完善。

阅读全文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的问题

摘要:现代教育倡导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相互合作,促进高中生的成长。学校在教育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家庭则能起到一定的辅助、支持作用。高中生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身心发展相对成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辨别能力。但他们忙于学业,接触社会的时间不多,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仅靠学校已经无法全面教育学生。因此,家校深度融合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从地理教师的角度研究家校深度融合的策略。

关键词:深度融合;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影响因素

高中生具有自己的主观意识,对事物有了一定的判断和辨别能力,但由于缺少社会经验,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加上处于青春期的末尾,性格上容易躁动,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对其整个学习生涯产生影响。在高中教育阶段,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里度过的,学校教育对其影响深远。除了学校,家庭环境是影响学生的第二大因素。因此,学校与家庭开展深度合作,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全方位的良好成长环境。

一、家校深度融合的内涵研究

当前的教育理念涉及家校合作内容,追求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但从教学现状来看,学校对家校合作的内涵认识不深,缺乏相应的实践意识,导致家校合作的开展仅处于一个比较浅的层次,具体的实践内容以开展家长会的形式为主。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家校合作强调的是一个整体,其具体内容应包括家校合作制定的学习计划、家校合作监督评价体系、家长和教师的关系等内容。只有将这些内容真正落实到位,才能保证家校合作机制行之有效。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开展家校合作同样重要。地理学科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学科。单靠学校教育,学生仅能学到理论性的知识,缺乏相应的地理实践,无法开阔眼界,拓展思维。开展地理学科的家校合作需要地理教师与家长及时、有效地沟通,将一些地理实践活动、学习辅导活动托付于家长,让家长成为地理教师重要的合作教学伙伴,一起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地理教师对家校合作的认识。开展家校合作需要地理教师付出一定的资金、时间、精力来和家长积极沟通[1],以便双方就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态度等内容进行深入了解。从目前来看,家校合作最常用的手段包括召开家长会、地理教师定期走访、组织家长委员会及校讯通等。但这些手段较简单,效果不明显。在地理学科中,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外,地理教师还承担着促使高中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任务。这不是地理教师能单方面解决的,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因此,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家校合作的重要性。

(二)家长对家校合作的认识。家长对家校合作的认识基本为零。家长认为自己交了学费后,孩子的一切教育活动都应由学校教师负责。他们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偶尔会给予一些简单的指导,如督促孩子积极写作业、多看书等,而在孩子的心理、思维及性格发展等方面缺乏教育意识。甚至有部分家长认为自身的文化水平不如孩子高,根本教育不了孩子。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孩子的性格品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均与家长有直接联系。因此,想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家长必须发挥作用。

阅读全文

高中生地理实践能力培养方法

一、引言

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教育中,实践是学生掌握知识、理解知识、发现知识、运用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高中地理是一门既具有理科性质,同时又具有人文特点的综合性学科,要想学好这门学科,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容忽视。在实际的高中地理学习中,老师要重视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要学会在实践中将知识“融会贯通”“合理运用”,只有这样,高中地理的学习才是有价值的学习。

二、高中地理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发展,高中地理的学科素养受到了很大的重视(高中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能力),地理学科的教学有了很大的改变,但不可否认的是,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虽然在教学模式中提出了“以学定教,自主合作”的教学理念,但是,在实际的高中地理课堂中,很多老师为了能够系统、便捷、完整地传授基本的地理知识,让学生考得更高的地理分数,常见的还是采用“讲授型”的教学模式。老师是知识的主要引导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因此,为了改变这一教学现状,同时也是为了适应地理课标的要求,高中地理老师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建立起“实践”与“知识”的统一性;让学生在真正的实践过程中,获得人地协调观,提高自身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其中,高中地理实践能力具体是指学生在户外考察、野外活动、社会调研等具有实践意义的活动中,获得知识,运用知识,得到启发,以便达到深刻学习的目的。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知识和发现知识,是促进学生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能够让学生更加真实观察、感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关系的必然渠道之一,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地理保护意识。

三、如何培养高中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1.以教材内容为指导,进行地理实践能力的定向培养

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不难发现,实践的内容越具体,越有针对性,学生的接受程度越高,实践效果越好。因此,在实际的高中地理实践能力培养中,老师可以以教材中的具体内容为基本的实践指导,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实践活动,以便达到深刻学习的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地理必修一关于“经纬度”的具体知识点时,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们进行“学校的经纬度测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可以将课本中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应用,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如:首先,老师先给学生们讲述用“杆影法”测量经纬度的理论基础,然后,再给学生们进行分组,以4到6人一组为宜,给每个小组分配一定的测量器材(标杆、尺子、手表、粉笔、相机等)。然后,让各个小组取一根长度约为1米的标杆,找一块水平地面,确定好标杆并量出标杆的长度L1,通过早上6点日出时的杆影确定坐标方向,接着在北京时间12点时,按下秒表,在中午时标杆的影子与所画的正北线重合时,停止让秒表继续计时,并记录北京时间正午12点到本地正午12点的时间差ΔT,并量出标杆影子L2,再利用数学公式计算出当地当时的正午太阳高度角H,接着通过该日前后太阳直射纬度——赤道(0°),利用公式(H=90°-纬度差),求出学校的纬度,再通过“校园经度=120°E-ΔT/4min”,求出校园的经度。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巩固课本上的知识,还能让学生把学到的地理原理应用到实际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