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叙事案例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教育叙事案例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教育叙事案例

小学美术教学中教育叙事方法的实践

【摘要】叙事,即叙述事情。它是人们相互之间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基本方式之一。在文学领域,叙事是一种惯用的创作方式,主要用于描述以往或当下所发生的事情,而如今这种方式也被广泛运用于教育领域,形成了教育叙事。我们知道每门学科都有它们自己的特性,其中美术就具备叙事性特征,那么如何充分挖掘绘画的叙事性特点,将教育叙事更好的应用于美术教学当中,本文针对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运用教育叙事进行探讨,希望以此能为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叙事;教学方法

初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年龄偏小,还处于心智尚未成熟的阶段,外界的因素对他们的学习、成长都有着很大的影响,他们的学习能力、理解问题能力也因各自的成长环境不同而有所差异。就小学美术课程的学习而言,那些曾经接触过美术信息、学习过绘画的学生因为有一定的基础又对美术有一定兴趣,接受新知识的能力相对就比较强,而那些初次接触美术知识的学生们就需要得到更多的引导。如何让学生对美术这门课程产生兴趣,老师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教师应思考怎样将教育叙事方法更灵活地运用于教学之中。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教育叙事方法的意义

小学美术教学对象是极具个体差异的小学生,要想让他们学好美术、热爱美术,不是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有一些教育经历就能满足的。当下的基础美术教育工作需要教师们转变教学观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行为。教育叙事,作为一种独特的教学行为,以事情本身的真实性为本。对于教师而言,身处教学一线的教师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第二课堂活动中以及学校的社团活动中,因教授对象的个体存在差异,都会遇到各式各样的教学问题。运用教育叙事方法可以将这些经历一一记录下来以引导教师对自己以往的教育行为进行思考和自我评判,以便能够及时调整自身知识结构、教育观念以及教学行为,从而在教育事业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对于教学而言,美术教师不仅仅是教授学生们专业知识、绘画技巧,更要引导学生们去主动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美丽瞬间,激发他们对美术艺术的热爱之情。言之简单,行之不易,小学生的专注力有限,思维活跃度较高,如何能在课堂上吸引住他们的眼球而不让他们感觉枯燥乏味,教师的教学方法十分重要,教育叙事在这点上展现出了它的优势。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教育叙事方法及运用

(一)结合教学日志进行课堂教学

阅读全文

教育叙事研究在经济法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什么是教育叙事,教育叙事有哪些特点及教育叙事的内容,然后再通过实例把教育叙事研究方法具体应用到经济法教学之中。经济法教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操作都很强的主干课程,如何选择好教学方法和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很重要,本文就是通过尝试运用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来达到此教学目的。

关键词:教育叙事;经济法教学;应用

叙事,就是叙述一个事情。教育叙事,就是讲述一个有关教育方面的故事,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讲叙故事,包括故事发生的背景、故事情节,故事中自己与学生的切身体会以及对故事的思考与反思。教育叙事研究,就是在讲述教育事情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他人的亲述,把我们在过去的教育教学中所经历的司空见惯的细节加以重新审视,通过对故事进行感悟和反思,去发现其中的亮点,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进而使看似平淡的日常教育事件变得更加具有不平凡的教育意义,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而经济法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所涉及的案例更是与我们息息相关,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边叙边议,层层设疑,逐步引导学生走向问题的深处,最后达到分析案例、解决问题的目的。

一、教育叙事研究在经济法教学中的应用

例如,我们在讲述经济法中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时,可以引入以下案例运用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进行经济法教学:2014年关于“中国移动莆田分公司借‘校讯通’业务向学校及教师行贿定性为商业贿赂”事件,莆田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当事人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在账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回扣的,以行贿论处;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在账外暗中收受回扣的,以受贿论处。”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二条,对当事人作出罚款60000元的行政处罚决定。

(一)教育叙事研究过程

教师通过放映投影仪展示案例,并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1.本案例中当事人违反了哪些相关的法律?2.莆田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所作的处罚决定是否正确?为什么?通过学生的各种回答,教师给予解释,最后给出结论:“在本案中,莆田移动为了提升其电信增值业务‘校讯通’的经营额,以评比的形式,通过所谓的积分兑换向对“校讯通”订阅(销售)具有影响力的教师行贿。其行为已经构成了反不正当竞争法所指的商业贿赂。”教育叙事研究展现的不仅仅是实际生活中的真实案例,还体现了对整个案例的思考以及其带来的深远意义,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师:在本案例中商业贿赂的主体又是谁呢?根据资料学生很容易回答出这个问题。教师进一步提问学生:行贿方是谁,受贿方又是谁呢?学生回答出:行贿方是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福建有限公司莆田分公司,受贿方是学校和教师。学生回答出问题之后,情绪高涨。教师接着问:莆田分公司并没有给学校和教师送礼,是行贿吗?教师没有收到钱,家长使用手机打电话,教师获取积分、购物卡又算是受贿吗?问题提出后,立刻引起学生的强烈反映,学生众说纷纭,最后期待教师给出正确结论。教师:本案中莆田移动就是通过给付财物诱使教师、学校等有影响力的第三人促进或扩大其“校讯通”产品的销售,其实质就是一种商业贿赂行为。学生听后进入深深的思考之中……稍后,教师又提出新的问题:莆田市工商局对莆田移动予以处罚正确吗?莆田移动主要违反了什么法律?这一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很难正确回答出来.师:《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监督检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由其他部门监督检查的,依照其规定。”但本案中,莆田移动的商业贿赂行为不属于《电信条例》规定。因此莆田市工商局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对莆田移动予以处罚完全正确。生:学生听后,疑团就都解开了。课程讲完以后,我也陷入了深思:1.从师生互动来说,本节课在生生、师生的互动中顺利地完成,从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定的收获。2.从专业知识方面来说,本案又具有良好的社会效应和指导借鉴意义:(1)案件查处具有示范效应。本案的查处对于维护电信领域正常的竞争秩序具有积极的社会效益。(2)案件具有一定新颖性,对于工商部门今后查处类似案件具有借鉴意义。根据暂行规定第二条第二款的规定:前款所称财物,是指现金和实物。而本案中,莆田移动给付形式是积分,然后再将积分兑换为购物卡,其同样属于《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所指称的财物范畴。尽管本案成功之处具有很多亮点和借鉴意义,但也存在一些不足:1.未责令当事人改正违法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三条规定:“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时,应当责令当事人改正或者限期改正违法行为。”而本案例中没有责令对当事人进行限期改正。2.未没收违法所得。依据反法二十二条规定:“经营者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者购买商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监督检查部门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本案中工商部门认定莆田移动通过贿赂手段取得了28512元的经营额,是否有违法所得,应予说明。

阅读全文

新文化史对职业教育叙事研究的启示

摘要:

新文化史在叙事材料、叙事风格和叙事方式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主要表现为故事与“碎片”、从“文本”到“修辞”,以及影像资料的运用。职业教育叙事发展存在着“瓶颈”问题,主要体现在为叙事较少且停留在经验层面的描述、叙事风格单一,不追求修辞、叙事方式单调等方面。新文化史所取得的突破,为职业教育叙事的转向提供了良好的经验。

关键词:

新文化史;教育叙事;职业教育;文化研究

新文化史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史学界重要的转折,以法国、美国和英国最具代表性。“娜塔莉•泽蒙•戴维斯的《马丁•盖尔归来》、林•亨特的《新文化史》《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和阶级》,还有罗伯特•达恩顿的《屠猫记:法国文化史钩沉》,以及彼得•伯克的《图像证史》《制造路易十四》等都是推动新文化史发展的重要代表。其中,新文化史关于“叙事”的突破,值得教育界借鉴和学习。

一、新文化史中的叙事转变

(一)叙事材料:故事与“碎片”

阅读全文

国学文化创意推广思考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然而,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人们的注意力往往更多地集中在外来文化上而忽略了本民族的文化。随着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人们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已经成为价值创造的主要动机,越来越忽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对国学文化的创意推广就显得十分必要。通过对国内外文化创意传播产品的符号和元素进行深入分析,从国学经典《诗经》入手,开展国学文化创意推广的实践思考。

[关键词]文化创意;国学元素;叙事设计;《诗经》

国学文化的创意推广体现的是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的完美融合,它能促进大众增强对文化内涵的把握,通过消费将文化思维带入生活,植根于大众的意识审美中,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也更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

一、国学元素设计的案例分析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近几年在中国较为流行的产业,并不是一个新兴的产业。由于我国文化底蕴深厚,经济稳步增长,国民综合教育逐步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的市场逐步被打开。现将国学文化中较有代表的创意设计列举如下:

(一)北京故宫文创系列。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创系列是将国学元素应用到文化创意产品上很成功的案例。该系列产品将国学文化经典元素与当下时代价值观巧妙融合,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实用产品:如明清帝后书签、“朕就是这样汉子”折扇、“圣旨”铅笔刀……此类产品价格不高,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同时,也以更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大众传递传统文化。该系列还开发了“胤禛美人图”“皇帝的一天”等App。以“皇帝的一天”为例。通过活泼生动的动漫画风,立体、多元的信息化手段让青少年以更有趣、更生动的方式了解宫廷,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皇帝的生活起居和处理公务的实际。让青少年了解宫廷生活的同时,学习知识,增长见闻,又以“皇帝”为榜样,发挥教育功能。

(二)古诗词系列。古诗词的文化创意没有故宫系列的完整体系,以突出代表性作品见长。最广为流传的就是中华诗词大会的综艺,通过影视化将传统的古诗词传递给大众,同时还有一系列如电台、书籍的衍生品。台湾“神话言”系列的唐代欧阳询《心经》茶具,将书法、诗歌元素融入文创产品中。叶露盈的《洛神赋》(绘本版)将中国古典画风与现代的漫画技艺相结合,以现代绘画的原理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内涵与风韵展现得淋漓尽致。古诗词系列最为常见,典型产品之一就是玲珑骰子。其材料大多是菩提根,产品消费的功能是情侣之间互赠的礼物,其用意取自“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一是表明心意,二是表示情深义重。从以上的文创考察案例,以及对其产品分析中对比得出,目前文创产品的设计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实用性设计,例如明清帝后书签;另一种是叙事性设计,如《洛神赋》绘图、“皇帝的一天”。实用性设计因其与生活息息相关,加之外观体验的设计符合大众审美,使消费者产生消费冲动,能够潜移默化地将文化理念带进大众的视野。而叙事性设计通过二次创作在传播文化的同时也记录了文化,而且叙事性产品在面向大众时,通过叙事加强了人们对文化创意产品的文化感受。二者各有所长,在研究国学文化创意推广的问题上,笔者认为后者优势更为明显,也更能实现国学文化的创意推广。

阅读全文

英语教育游戏的交互性叙事设计研究

摘要:分析儿童英语教育类App的市场现状,探究儿童英语教育游戏体验不足之处,通过交互性叙事理论指导儿童在游戏中做出良好沉浸英语教育体验。分析儿童英语教育游戏应用的交互性叙事的特征要素,结合实际案例,通过叙事主体、叙事情节、叙事场景以及情绪四个构成要素对数字媒体技术下英语教育游戏应用进行分析,探索总结基于交互性叙事理论的儿童英语教育的设计策略,为交互性叙事在儿童英语教育中乃至其他学科学习中提供更为有效的指导。儿童英语教育属于娱乐性教育,充分结合儿童行为特征将故事与游戏更好契合,优化儿童学习体验,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交互性叙事;儿童英语;教育游戏;故事与游戏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市场上日益涌现大量的教育应用软件,数字化媒体技术推动着教育模式的日益转变,随着远程教育、网络课堂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教育App市场炙手可热。传统的教育模式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其中,儿童英语教育更是成为未来教育的主流方向。由于儿童英语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儿童英语教育应用软件也随之增多,除了个人和家庭的需求,学校也关注着移动教学应用的发展趋势。故事与游戏能够使儿童更简单快乐的认识世界和了解世界,儿童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在快乐地学习中成长。因此,游戏对儿童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从诸多儿童教育产品中可以看出,游戏设计师们就一直试图通过已知的最先进技术把故事与游戏结合起来,这样的探索也迫使他们把故事硬生生地附加到游戏中,热切希望在故事中实现交互性,但是却没有渗透交互性的精髓。

1儿童英语教育游戏类App的市场现状分析

目前市场上英语教育类软件层出不穷,其学习模式大致分为教学互动型与自主学习型,教学互动型又分为一对一单向互动和一对多单向互动学习。教学互动对象主要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或者学生与虚拟卡通角色之间指示互动,而家长经常以陪伴监督为主,很少参与教学互动。而自主学习型大多以视、听、说、读为主,通过英语词汇、英文歌曲、有声读物、英语配音、小游戏等来培养学生对英语教育的兴趣。但是目前英语教育App通常将声音和文字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来进行,仍无法取代师生实际互动[1]。英语教育融合游戏元素,能够提高儿童学习积极性,增添学习感染力,寓教于乐。目前市场上儿童英语游戏App大部分都是将阅读元素与游戏元素相结合的综合类软件应用,纯粹游戏类App主要有拼图、角色扮演、拼写、对决,冒险等类型。一部分游戏软件以儿童的趣味为主,却忽视了学习内容的教育性。另外一部分英语教育游戏软件只关注教育性,导致游戏设置过于简单化、儿童对游戏适应性弱化与游戏过于枯燥乏味等问题反倒使英语教育变得更加固化。当前的英语教学移动应用界面设计过于关注儿童视觉冲击,往往忽略了儿童的故事性,叙事对于儿童表达情感,记忆遗忘智力增长至关重要。

2儿童英语教育游戏应用的交互性叙事的特征要素

交互性叙事是在数字化技术的推动下由叙事学衍生发展新方向理论,交互叙事的概念最开始是由游戏大师ChrisCraw⁃ford提出的[2],它将所有与用户形成的交互元素称为“互动故事世界”,交互叙事就是用户多次遍历故事世界的结果。在游戏设计中,交互性叙事是一种数字交互体验,用户通过创造某种姿态、手势、表情等动作对故事情节产生影响,通过在应用虚拟世界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对应用载体中的人物角色进行操控并且发出指令,自主操控虚拟世界的发展走势[3]。此外,交互叙事被一些研究者认为可以提供受众电影创作、游戏设计、文本创作中的参与或改变、转换或重新分发叙事结局的能力[4]。孙为认为交互性叙事呈现了连接性、非线性、交互性、沉浸性、涌现性等特征[5]。教育游戏具有教育性和娱乐性的特征,权衡二者之间的比重,也是教育游戏亟须解决的问题。综上所述,儿童英语教育游戏的交互性叙事设计具有自发适应性的特征,游戏的初衷在于儿童进入游戏模式后自发适应探索学习,并不总是需要对其进行干预,儿童在参与游戏过程中动作或者语言改变,自发形成新的游戏结局,给儿童带来不同叙事体验。除此之外,在满足儿童生理心理需求的前提下,反操控性突破了常规教育游戏遵循游戏提示的操纵原则,使得儿童对游戏自发产生巨大的满足感。例如在英语拼图游戏中,首先将所有单词重新进行排序,游戏开发者设置好排序步骤,玩家只能找到系统默认方法可完成拼图,游戏不能完成的,玩家会根据提示完成拼图。虽然开发者主导整个游戏过程,儿童却是在被操控的情境下进行游戏体验,心理却得不到完成任务的满足感。

阅读全文

叙事疗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

摘要:叙事疗法的核心是讲故事,通过叙事某一故事来帮助他人探索隐藏在“主故事”和“分支故事”等故事中的特殊背景含义,并进一步引导对方认同自我,并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解决自己的问题。基于此,文章就叙事疗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启示及应用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叙事疗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叙事疗法的方法原理和技术

(一)叙事疗法的方法原理。叙事疗法的方法原理主要假设人是活在生活中,并且还会发生很多事情,但是一个人可以选择一个的特定的情节成为某一个故事,也可以选择到底让谁进入主要的故事。在这个过程的故事叙述中,还可以凸显某些故事内容成为特色、有对比性并以此构成主要的故事。实际上,在现实中叙事常常与反思密切联系。当人们在讲述自己故事的时候,会重新审视自己,从而就有可能会进行自我反思、自我约束,之后得到内心的成长。同时,在此过程中,咨询师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帮助来访者回顾故事叙述中可能缺失但却重要积极的人生故事,触发故事中隐含的含义,并进行自我思考,通过这一过程,不仅可以进一步指导来访者对以往的事情进行重构,并且还可以让来访者转变对过去问题本身的正确与积极正向的思考,促进来访者更加认识自己,体验到自己故事的正向能量。此外,咨询师在进行叙事疗法的过程中一般不关注原因,而仅关注结果。

(二)叙事疗法的技术关键1.问题外化。问题外化是叙事疗法的技术的关键之一。叙事疗法理念中最独特之处在于:问题的本身才是问题,人却不是问题。换句话来说就是问题本身是可以外化的。与这种理念相对应的基础疗法的核心就是“问题外化”。这种问题外化使得问题与人区分开来,问题本身会渗透人的生活,但却不能等同于人自身,这一概念是可以与人本身分开的,人作为主体充当着管理自身问题的唯一主人。2.寻找例外。寻找例外是指找到那些区别于日常熟悉领域的独特故事,通过故事分析情节或经验。通过故事反思自身独一无二的经历,从而引导当事人沉浸其中寻找过去以及现在发生在自己生活中的有无相似例外情景。当当事人寻找到自身个例,例如能有效解决一些问题,逐渐适应生活的过往案例,就能借助那些积极正向,能带给人自信和力量的情节,帮助当事人破除已有的思维定式,走出原有的问题困境,来实现身心健康发展。3.解构与重建。所谓“解构”,指的是后现代主义为代表的典型的思维理论。这种思维方式决定了世界的组成具有其自身的差异性,并且是有规律的发展变化着的。简单来说,“解构”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就是咨询师通过帮助当事人摆脱现有的习惯、大众方面的传统思维定式。在故事“解构”的过程中,咨询师应该帮助当事人看到叙事故事中隐藏或被忽略的有关其能力和优势的线索。通过“问题外化”以及“解构”的正向干预后,当事人个体可以拥有更为积极正面的思维理念,逃避、厌烦等不良情绪会被取代,从而主动去选择自己更为喜欢的生活方式,以正面积极、客观公正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过去,接受当下,并展望未来,来逐渐接受自己,而且也应该认同自己,从内心深处充满阳光自信,最终建构出一个积极牢固的心理空间。

二、叙事疗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一)“故事叙述”———以学生为主体,倾听与理解学生。将叙事疗法这一方法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需要尊重学生的特点和成长需求,以学生为主体,在故事叙述中倾听、理解学生。在普通思政教育中,一般工作主要是运用了“灌输式”的普通教育模式,这样的教育方式普遍脱离了广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学生难有主动接收的积极性。在我们的叙事疗法教育方式中,是倡导尊重个体的主观感受的,个体参与的积极性尤为重要。因此,高校的德育思政工作怎样可以更好发展呢?把学生看作首要主体,运用故事叙述的理念有其积极意义。心理学家认为,个体对自身亲身经历过的成长历程及生活体验,尤其是那些曾经让他的内心感到“震撼”的经历,个体会更有把这种经历向外表达出来的倾向,并在表达的过程中倾注自身的感受和思考。由此看来,在思政工作中,让学生主动述说自己经历过的点滴生活小事,不仅可以帮助记录他对生命的思考、体验和情感历程,更有助于器宣泄情绪释放自己。而对于高校学生而言,青春期特有的叛逆、伤感和烦恼让他们不愿意对父母表达倾诉,但成长中的迷茫困苦又迫使他们渴望和人交流。此时,若教育者可以恰当引导学生顺利表达出自身感受和烦恼,对于帮助学生调节情绪,发扬“德育”之根本都是十分有积极意义的。

阅读全文

大学英语叙事化教学设计论文

一、叙事教学法

叙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外语教学方法,主张在外语教学中运用叙事化手段,营造出一个真实的情境或可能的世界,在生活化或艺术化的认知活动中“习得”语言,这种情境与语用能力中的“实际语境”不谋而合。它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语言实践为主要内容,对教学材料进行叙事化处理,在接近真实的语境中,将语言知识的学习融入语言使用的活动中,它可以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也可在课堂上穿插使用。笔者试图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语用导向下,围绕“实际语境”这个切合点,在大学英语精读课上运用叙事教学法,将教学的某一过程及教材尽可能以叙事的形式设计和呈现,构建一个语言环境,使得教、学、用三方面相结合,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

二、大学英语精读叙事化教学设计与实践

应试教育的影响、缺乏语言交际环境、对语用教学的忽视、缺乏对西方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认识、语用知识匮乏以及个体差异性等都是导致语用失误的因素。笔者为了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首先把所教班级分成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分组的依据是英语基础强弱和性别比,然后对该班的大学英语精读课进行了一番叙事化教学设计并在课堂上开展实践,所用教材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精读》(2011年版)。

(一)课文导入部分

在导入新课这个环节中运用叙事教学法,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有利于语言学习。在每个单元的课文导入环节,笔者让每个组的学生找出该单元的背景知识,最好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有些语用失误是由缺乏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违背目的语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造成的。在课文导入部分,教师指导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介绍一些语用学知识、培养文化意识是非常必要的,这可以让学生了解中西方认知方面的思维模式差异、联想差异、语用规则差异等。笔者在教授Unit3WhyDoWeBelieveThattheEarthIsRound?时,笔者向学生讲述了一些西方节日的名称、习俗和历史等,并对比了中西方节日的差异,提醒学生必须重视语用知识的积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介绍一些语用知识并得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用原则,让学生意识到语用的魅力。

(二)词汇和语法教学部分

阅读全文

高校德育:在叙事与理论之间

摘  要:道德叙事当下被引入德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越性,既表明了德育与生活的关系,又能增强学生的参与热情,然而,道德叙事也具有难以克服的矛盾,那就是因它过分强调德育的生活化而无法实现道德的超越性价值,不能完全承担起道德教人追求真善美的使命,本文认为,道德叙事与理论灌输各具合理性,各有利弊,人类德育史上道德叙事与理论灌输方式交替进行。高校德育,应该在叙事与理论之间。

关键词:高校德育 道德叙事 理论灌输

    多年来,如何改革大学德育课的教学方式,增强德育课的实效性一直是大学德育界争论的热门话题。其中既包括变革德育理念的探索,也有德育方法的创新,既有呼唤改变德育学科地位的呼声,也有情境德育理论的形成和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更有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创新,不一而足,这些都是在经济高速发展,从而功利实用主义抬头盛行导致德育地位式微的大环境下德育教师及广大工作者对改变德育在大学教育中尴尬境遇而作的不懈努力,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效。然而,毕业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仍然需要我们作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和探索。

    一、道德教育史上的两种模式之争

    高校德育改革,表面上看是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和手段的改变,但说到底是对道德本

    质、功能等本质问题的理解,对这些问题的理解不同,就会有什么样的德育观。在历史上,出现了两种对立的德育方式,一种是生活叙事型德育,一种是理论灌输型德育。前者表现为通过生活中的道德故事、现实经验、情感体验来达到对道德的认识和了解,获得道德判断,培养道德品行,是一种养成教育。后者表现为对理性的确信,对道德知识的信奉,把道德看作是一种知识,人类特有的理性会自觉地学习这类知识,并且认为通过对知识的理论讲解和灌输,把德育和智育合二为一化,道德知识可以内化为人们的品质,从而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

    如今人们争论职称这两种理念和模式何者有理有效实质上是对“美德可教吗”这个千年问题的再次反思的回应。早在古希腊时代,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提出“美德即知识”的命题,他认为正确的行为来自正确的思想,美德基于知识,没有知识便不可能形成美德,因此主张把德育和智育统一起来,进而得出“美德可教”的结论。随着人们理性反思能力的提高,后来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发现了苏格拉底命题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两点批评。一是批评他仅把美德归结为理性知识,不研究美德在人们的生活行为中是怎样产生和实现的,这就否定了美德与生活的关系,也抹煞了德育的经验性内容。亚里士多德认为伦理学不只是纯理论知识的学问,而是和生活行为经验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实践性知识,进而把伦理学归结为实践智慧;二是批评苏格拉底由于强调理性对美德的作用,而否定了情感在道德中的作用。他说:“他较好而更多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不过,他也同样不正确。因为他把德性当作知识,其实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一切知识都涉及理性,而理性只存在于灵魂的认知部分之中。按他的观点,一切德性就都在灵魂的理性部分中了。这样,就可推导出:由于他把德性当作知识,就摒弃了灵魂的非理性部分,因而也摒弃了激情和道德。因此,像这样对待德性是不正确的。” 事实上,历史的发展也总是有它自己的逻辑,每当一种情况发展到极端而显示出颇多弊端时,历史就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当然,每一次的反向都是把历史推向前进的阶段性过程。处在历史中的一切事物也都遵循这一规律,道德教育同样如此。在人类历史上,德育同其他教育一样,都是日常生活的产物,在生产生活中自然而然地进行,是一种体验式的、情感式的教育方式,后人把这种方式总结为“道德叙事”。但当进入文明社会以后,一部分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对人类在生产生活当中形成的经验加以总结,使其成为知识,从而也使人的理性第一次显示出强大的力量。这其中也包括了对人类伦理道德生活的理性思辨,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命题以及后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这一命题的批判也都是那个时性思辨的产物。当进入近现代社会后,随着人类理性对中世纪神权斗争的胜利,人的理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张扬,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取得了迅猛发展,一切知识日益系统化,理论化,这些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反过来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人们对这些远离生活的知识更加迷恋。应当说,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表明了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体现人类理性力    量的各类知识、理论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成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知识化、理论化的潮流也自然而然影响到道德教育领域,使得源自生活的道德教育也日渐走近知识化、理论化的窠臼,因此也形成了道德灌输的思维,关于德育灌输的理论也层出不穷。近代以来欧美道德教育盛行的“白板说”、“美德袋”都是其中的典型。20世纪中期,由于受价值相对主义和文化多元主义的冲击,美国的公立学校不仅大量地消减道德教育课程在总课程中所占比例,而且学校加大实施“价值中立”的课程,理论灌输遇到了巨大挑战,人们提出了多种针对道德灌输的理论和方法,无论是价值澄清学派的价值澄清理论和方法还是科尔伯格的认知发展理论,都是对道德灌输理论的回应。这两种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美国道德教育的主导理论。然而,在这些理论指导下的道德教育同样没能有效地解决美国社会日益增多的社会道德问题,反而由于倡导价值多元化而导致道德相对主义盛行,缺乏主流的价值观而不利于学生品格的形成。赞同这些理论的不少教育者认为教授道德品格是家长和宗教团体的责任,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是没有办法取得一致去判断“什么是好品格,什么是坏品格”。因此,教师也会因担心受到诸如“带有歧视”、“道德灌输”或“洗脑”等的批评而不再对事件作道德评价。公立学校在道德教育中的缺位,导致了校园暴力、学生间以强欺弱现象一直屡禁不绝,青少年犯罪率也居高不下。美国权威调查机构盖洛普在10年间的调研中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自1995年至2005年期间,“缺乏纪律”始终排在公立学校面临的主要问题的第一、二位。这种学校在道德教育中缺位的状况遭到了不少学者的严厉批评:“我们正处在一个十分糟糕的‘误导性改革’时期,这种改革是倡导诸如价值澄清和场景道德等,导致了许多公立学校的学生缺乏‘基本的品德训练’”,指出“道德教育要寻找回归学校之路”。 在这种背景下,价值澄清理论与道德发展理论逐渐退出主导地位,当代品格教育重新成为学校传授道德价值观教育的主要理论。正是在品格教育运动中,教育者们引入了叙事的方式,并确定为道德叙事,目的是让学生在叙事的情境中感染、判断并潜移默化,养成美好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p#分页标题#e#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