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教育学习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教育学教学对学习行为的改进
一、解决办法和措施
1.学校、教学系和任课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学习、发展的理想的树立。“把教学理解为德性生活,才能确立教学的根本使命,即引导受教育者判别什么是他值得过的善的生活,生活的意义何在以及如何谋划自己的生活”等。在大一新生进入学校起,首先借助学校和教学系的入学教育和专业导论课的教学,引导、鼓励学生立足现实,认识自我,克服困难,树立崇高的学习和发展的理想和目标。其次,教育学的开设,三年制的大专学校应该安排在大一学期。这样,可以借助教学及时督促学生学习和发展方面目标的树立。教育学中就有“教育功能”、“教育目标”等章节的教育内容。“教育目标”直接与学习和发展目标相关;“教育功能”中,涉及教育的社会化功能,个体化功能,都与共性和个性发展相关。教师应该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配合学生辅导员或班主任,借助就业指导相关知识和实践,及时、适当地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制定契合社会和个人需要的发展目标,并在以后不断完善和修正。
2.学生进入大学后不适应,需要学校、教学系、任课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如前所述,大一新生的不适应问题包含文化适应问题、心理适应问题、教育适应问题和专业认同问题等。首先,文化适应方面,同样要借助学校和教学系的入学教育、专业导论课以及心理辅导和咨询方面的教学、辅导预警,请老生来现身说法,引导和帮助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文化适应方面,给新生介绍学校所在地区的地理位置、生活习惯和文化环境,使学生知彼知己,在心理和行动上做好准备。对于教育学的教学,特别是在“教育功能”的“教育的文化功能”部分,“教育制度”中“学校教育制度”的“高等教育”的特点部分“,教育目标”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标部分,“教师和学生”的“学生的主体性”部分的授课内容中,教师要用讲授,学生自学、合作学习、讨论等形式,可以对比本大学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生中学的文化环境,使学生在心理和行动上积极主动地适应大学的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复杂和松散的人际关系以及自由探索、主动求学的氛围。
大一新生心理适应的问题包含:远离父母、独立生活,诸多独生子女共处一室,文化背景、生活习俗、经济状况、城乡差异等带来的矛盾;学习和表现一贯优秀的学生,现在和同学相比之下却自惭形秽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同样也需要借助学校和教学系的入学教育、专业导论课以及心理辅导和咨询方面的教学、辅导预警,请老生来现身说法,引导、帮助学生面对现实,克服困难。教育学教师通过本学科的教学,配合学生辅导员或班主任,鼓励、引导和帮助学生基于之前掌握的心理学基础知识,进一步学习、掌握和在实践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包含心理辅导、咨询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首先学会自我引导、自我治疗等。专业认同问题的出现,是由于中学生对学科专业的理解存在片面性和有限性,高考志愿填报存在诸多影响因素,而且新生修读喜欢的专业后也会若有所失甚至大失所望。
大学阶段使学生在中学的基础上能更充分、更自觉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并准备好实现自己的能力。如果能换到自己喜欢的专业更好。如果现实情况是不能换,只能在学校、教学系和学生辅导员或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师的帮助下,使学生安于原来的本专业,巩固其专业思想。不少学生对本专业失望是由于期望过高,应该引导其学会脚踏实地,外在条件只是其成才的一个次要方面,个人的内在努力才是最关键的。
二、指导、帮助和监控大学生改善学习态度、习惯、方法
如前所述,学习态度、习惯、方法方面的问题也是大学生的教育适应问题。在上面所述的对策中也包含对大学生学习态度、习惯、方法方面的改善的引导。下面借助教育学的教学,进一步具体说明如何指导、帮助和监控大学生改善学习态度、习惯、方法。结合高等学校学分制的改革和推行,除了讲求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国际化和基础化以外,成立学生学习活动小组,通过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个人独立研究等形式,采用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学术沙龙式等教学,教师进行相应的监控和考评,主要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指导、帮助和监控大学生改善学习态度、习惯、方法。我们可在课程这一章的教学进行之前,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设备观看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后的中小学教师教学的录像,请学生结合自己上中小学的教学经历,思考、讨论、交流、分享他们的读书生涯中、录像中教师的教学好在何处,还有什么值得改进之处;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思考写成小论文,使他们在教学中学会科学研究;并督促学生对共同感兴趣的问题,比如:特级教师(如魏书生)的教学是如何让全班特别是学困生进步的,展开职前、职中和职后的持续性的思考和研究;利用微格教室和大学的中小学实习、实训基地等,使学生在领会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的具体目标后,能真正指导教学实践。由于课程是教育学教学的重点章节,所以监控和考评的重点也应该放在这个章节。教师可以在班委和学习小组组长的帮助与配合下,进行平时和期末的综合考评,这又包含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完成学习任务情况的抽查和普查。综上所述,教育学教学并延续至相关所有教育类的学科的教学应该是有助于师范类大专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善的。
远程教育学习者学习投入提升策略
摘要:学习投入是保证学习质量、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重要因素,在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中日益受到重视。以江苏开放大学学习者为研究对象开展问卷调查,对其学习投入现状进行分析,同时对不同类别学习者群体的学习投入水平差异也进行详尽分析。结果表明,远程学习者的学习投入水平整体较高,各维度从高到低依次是情感投入、认知投入、行为投入,学习投入水平最低的项目分布在学习者在人际交互、时间管理、情绪管理、归属感等四个三级指标中,研究同时还表明,学习者群体在性别、年龄、专业上的学习投入水平存在显著差异,最后提出提升远程学习者学习投入的策略。
关键词:远程教育;学习投入;质量评价;提升策略
一、研究概述
目前,研究者普遍将学习投入内涵界定为行为(Behavioral)、认知(Cognitive)和情感(Emotion-al)等三个独立维度[1]-[3]。行为投入是学习者遵守学习规则,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分享学习经验,完成学习任务;认知投入是一种“思维训练”,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运用相关学习方法,包括元认知策略、自我管理策略等;情感投入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反应,如对学校的归属感、学习价值的认同感兴趣、喜好等。远程学习者多以网络自主学习为主,根据尹睿和徐欢云(2016)的研究认为,网络学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聚焦交互行为活动;二是扩展到学习者的各种学习体验,包括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感知、调控和情感支持等内容[4]。本研究认为,远程学习者学习投入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积极状态,是行为投入、情感投入、认知投入等三者的组合。与传统高校相比,远程教育学习者学习投入研究起步较晚,对远程学习投入关注力度不足,主要聚焦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学习投入调查研究
李爽和喻忱(2015)在已有的学生投入经典量表基础上,结合远程教育学习特征,编制了远程学生学习投入评价量表,包括行为、认知、情感等三个维度,以北京大学医学网络教育学院和北大青鸟在线学习者进行抽样调查研究,研究发现,远程学习者学习投入整体水平良好,情感投入水平最高,学习者在性别、年龄、职业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5]。叶甲生等人(2015)将学习投入问卷结构设计为四个维度:学业要求、个体努力、人际互动和院校支持,以安徽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学习者为样本开展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远程学习者学习投入水平整体较高,其中学业要求水平最高,人际互动水平最低[6]。
(二)学习投入与其他变量关系研究
浅谈创新继续医学教育学习模式
【摘要】近年来我国继续医学教育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在“互联网+”背景下探索新型的继续医学教育模式,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也是继续医学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医信平台是面向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的专业学习和学术交流平台,本文介绍了医信平台在继续医学教育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探索,以微论文形式对前沿国际文献进行深入解读,以直播和视频形式传播会议培训等活动,基于丰富的内容和先进的技术,形成了独特的自主学习模式,为更多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新型便捷的学习平台,为继续医学教育模式创新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继续医学教育;自主学习;主动性;模式创新;线上;互联网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互联网+”继续医学教育的发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积极开展现代远程继续医学教育[1],通过新型的学习方式提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水平[2]。2020年6月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继续医学教育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充分发挥远程教育方便快捷的优势,鼓励和支持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远程继续医学教育学习[3]。2020年9月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第十七条中明确提出,“创新继续教育方式,逐步推广可验证的自学模式。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健全远程继续医学教育网络。”指导意见同时指出,推进“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认证”,支持“继续医学教育信息化建设”[4]。医信平台跟踪国内外发展形势,积极响应国家和上级领导的要求,充分发挥自身技术和资源优势,创新继续医学教育模式,为继续医学教育对象尽可能地创建方便、灵活、自主、多样的学习方式,以激发学习者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使继续医学教育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通过继续教育真实提高其职业发展能力。
1医信平台介绍
医信是由医学参考报社(CN11-0269)和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杂志社(CN11-5709/R)于2017年联合创建的医学互联网学习交流平台。医信是专为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继续医学教育学习服务的专业性服务平台,核心目标是促进国际与国内医学专业知识的传播交流,利用新型互联网技术为我国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搭建国际化、专业化、互动型的自主学习和交流平台。医信APP已在苹果商店和各手机应用商店上架,用户下载APP后只需进行实名制注册,通过真实手机号获得验证码,填写所在机构、专业和职称,通过平台认证后,就可以在此平台学习相关文献和直播内容,并可与专业同行进行沟通和交流。医信创建了新型的互联网继续医学教育自主学习模式,具有独特的功能属性、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自主研发的智能推荐系统、内容审核系统、学习管理系统、学习激励系统、会议服务系统、直播系统等,均已获得了国家版权局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认证。
2医信平台的自主学习模式、内容和特色
2.1微论文
教育学课程研究性学习研究
1.研究性学习的前期准备阶段
首先,由于目前高师院校的大多数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毫无认识,凭感觉认为其很神秘,也没有任何这方面的知识储备,所以教师在活动开始以前,做好必要的知识铺垫,使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了解“什么是”“为什么要”。
其次,教育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有必要事先告诉学生,还要通过讲座或其他形式帮助学生了解如何确定适合本小组的研究课题、如何进行人员分工、如何确定开题报告和课题研究方案、如何收集、分析和处理相关资料、怎么进行研究活动来得出结论、怎么表达和交流研究成果等等。还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只能简单说明,不要用教师的思路固定住学生的自由研究,也不能盲目统一要求,以免失去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再次,在研究性学习开展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动员,通过向学生讲解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意义、让学生了解以往国内外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些成功案例、邀请教育专家结合目前大多数人关注的教育问题为学生们进行讲座,目的是开阔与拓深学生的思路,为研究性学习实施阶段自主选择课题做准备。
2.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施阶段
第一步,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们结成结构合理的课题研究小组,所谓结构合理是指在小组内部每个成员都担当起适合自己的角色(如联络员、记录员、检查员等),都可以取长补短,加强小组的整体工作能力。
第二步,学生在选择自己研究的项目时,教师要加以关注,使其所选既科学又可行,并具备创造性。
远程教育学习经验与启示
摘要:
通过对英国开放大学、美国凤凰城大学、可汗学院、香港公开大学四所不同国家和地区远程教育机构开展学习支持服务基本情况的比较研究,总结其成功经验,我们在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提供方面应以团队的方式开发高质量、高水准的课程资源,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提供各类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与网上信息服务,重视对学习者入学阶段的学习支持服务,为学习者提供学习全程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鼓励学习者之间相互的学习支持,重视新技术的使用。
关键词:
国内外;远程教育机构;学习支持服务;经验;启示
一、不同国家和地区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的开展情况
(一)英国开放大学的学习支持服务
英国开放大学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包括:运用先进技术为学习者提供全程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内容丰富且优质的学习资源、完善的三级学习支持服务系统。英国开放大学从总部、地区中心到学习中心建立了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各级学习支持服务机构职责明确。总部负责远程教材的制作与创新、管理制度的制定、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的设定以及考试、教学质量评估和反馈;地区中心负责组织教学辅导活动、为学习者提供各类咨询与服务、培训辅导老师、搜集与处理各种教学反馈;学习中心负责组织新生入学见面会、指导学习者选课、通知并发放面授辅导时间安排、安排组织小组学习、收发作业并组织考试。
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探究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已实现了质的飞跃。然而,由于现代远程教育媒介的特殊性,一些问题也不可避免地随之浮现,尤其体现在教学质量方面。在此情况之下,现代远程教育必须建立相应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健全服务体系。该文从现有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出发,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设想,并尝试为保证现代远程教育的质量提供一种有效方案。
关键词:大数据;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系统
1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与弊端
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普及,传统学校教育已无法完全满足人们的学习需求。在此背景下,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产生的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新兴教育形态呈现于众,并因其自身特性广受社会公众欢迎。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可视化的呈现方式、多元化的表达途径,强大的优势使得现代远程教育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现代远程教育在优化学习方式、丰富学习选择的同时,其自身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阻碍。相对于传统教育面对面的授课方式,现代远程教育使用的是一种“隔空”授课的方式,利用网络将不同地域的人联系在一起,共享资源。这种独特的授课方式容易使网络学习者与教师联系沟通不畅,学习者学业难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独自学习产生情感缺失,对学习者自身毅力也是一种考验。学术氛围淡薄和知识体系零散成为当下现代远程教育的主要问题。通过逐步完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来克服这些障碍,使学习者在接受现代远程教育的过程中获得情感、学习、生活上的帮助,成为一种有效解决方式。
2大数据———现代远程教育的基础
大数据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大数据有4个主要的特征:第一,数据量大。从先Map3时代开始,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数据开始爆发性增长,存储单位从过去的GB到TB,乃至现在的PB、EB级别。社交网络、移动网络、各种智能工具、服务工具等,都成为数据的来源。第二,类型繁多。广泛的数据来源,决定了大数据形式的多样性。包括结构化较为明显的日志数据以及音频、视频、图片等因果关系较弱的多种形式的数据。第三,价值密度低。这是大数据的核心特征,也是大数据的一大缺点。大数据最大的价值在于通过收集、整合、分析大量不相关的各类数据,挖掘出有价值的数据,用于对未来发展趋势与可采取的应对模式的分析和预测。如何让完成数据的价值提纯是现代远程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第四,速度快时效高。与传统的数据挖掘技术有着本质的不同,大数据处理遵循“1秒定律”,可从繁杂无比的数据中快速获取高价值的信息。在数据量非常庞大的情况下,也能够做到数据的实时处理。现代远程教育之所以能够发挥其独特作用,其丰富的数据基础是其根本。远程教育借助各种媒体技术将所需的教育信息向外传输,实际上就是把教育资源和教育功能向外扩散。丰富的数据使学生能够充分接触到所需的学习资源,使其为己所用。网络教育为受众提供了充足的学习资源,但是大量的数据资源显得过于冗杂,让人眼花缭乱,难以从其中选取有价值的信息。基于大数据的现代远程教育为受众及时地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但是信息价值的相对低密度使我们不得不建立相应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为价值提纯,真正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3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概述
道德教育学习化特征分析
[摘要]
美国的道德教育以公民通过不同渠道的学习为载体,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道德教育学习化模式。学校学习、社会学习、家庭学习、宗教学习构成了美国道德教育的有效实施途径。美国道德教育的学习化模式是美国社会发展内动力和外动力双向驱动的结果,具有政府主导和全面性、全方位、全覆盖的特点。
[关键词]
美国;道德教育;学习化;特征
美国是一个以民主和自由著称的国家,曾一度引发了关于“美国有没有道德教育”的质疑。实际上作为资本主义的头号强国,美国有着明确的道德教育目标、多样化的道德教育手段和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模式,以维护其资产阶级的利益和制度。美国将道德教育贯穿于公民教育始终,对公民进行政治观教育、品格道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美国的道德教育以公民通过不同渠道的学习为载体,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道德教育学习化模式。
一、美国道德教育学习化模式的沿革和发展
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的民权运动和反对种族隔离运动的盛行期,因此这个阶段的美国道德教育以平等为主要内容。1963年底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身亡,约翰逊接替总统职位。约翰逊本身的生活经历推动了其“大社会”思想的产生,他开始关注美国黑人和少数族群的公民权的保护,并决定对贫困宣战,平等和民主的思想推动了这个时期美国道德教育思想的发展。1965年约翰逊向国会递交了《初等和中等教育法案》,法案在国会得到了通过,法案一方面是追求人人教育机会均等,另一方面是保障弱势儿童的教育质量。法案旨在为贫困儿童、残疾儿童、印第安儿童、被忽视儿童和少年犯提供均等的受教育机会,为未达到同等教育水平的成人提供终身接受均等教育的机会,为家庭贫困儿童所在的当地教育机构提供财政援助。另外,国会通过的《第94—142号公共法案》是美国20世纪70年代最重要的法案,它对美国残障人士的受教育权给予了认可,其设计目的在于保障所有残障儿童能够接受最合适的免费公共教育。民权运动过后,美国又迎来了声势浩大的女权运动,各个团体和组织开始要求女性在社会和教育中的权利,女权运动和民权运动成为了20世纪60年代两个重塑美国人价值体系的社会运动。前者追求的是同工同酬的平等权利,后者追求的是教育的平等,这正是那个时代美国道德教育的核心,即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民权运动和女权活动推动了道德教育思想的发展,家庭妇女开始走上工作岗位,黑人也获得了平等的劳动机会。但是由于以往教育的不平等导致了他们对新的工作岗位的不适应,因此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美国高等教育机构进一步向成人敞开了大门,特别是向半工半读者提供不授予学位课程的大学,至1972年已占全美大学总数的一半以上,这一态势甚至一直延伸到现在”[1]。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美国的学校道德教育值得关注的是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价值澄清模式、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就产生于这一时期。如前面所述,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就把人的道德认知发展进行了阶段的划分,并提出了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各个阶段的发展的理论。1976年美国《终身学习法》(LifelongLearningAct),又称《蒙代尔法》(MondaleAct)在议会上通过。学习法指出:美国社会的加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革新使得人们十分珍惜生活时间,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因而开始追求终身教育以适应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变化的需要。美国的终身德育就产生于这个时期。《终身学习法》提出了终身德育的主要任务和目的,即开发全体公民的潜能,增进公民的幸福,提高公民适应岗位的技术能力,培养公民参政议政的能力和素质。学习法强调终身教育对退休人员的重要性,将终身教育的受众范围扩展到了老人。学习法还就终身德育的实施方式、终身德育的保障机制等问题作了系统说明。《终身学习法》是美国推进道德教育终身化的一项重要法案。20世纪80年代是美国道德教育的转型期。1980年的美国总统大选出人意料,共和党极端保守派代表罗纳德•里根以巨大优势战胜人吉米•卡特,改变了自1932年以来共和保守派、特别是极端保守派在美国政治生活中失势的局面。“这次大选是保守主义和共和党的重大胜利,是联邦政府经济和社会政策从自由主义转向保守主义的漫长历史性转变的转折点,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2]。1981年国家教育优异委员会(TheNationalCommissiononExcellenceinEducation)发表报告《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ANa-tionalatRisk:TheImperativeforEducationalRe-form)。报告指出:“我们的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我们曾经所向披靡的贸易、工业、科学和技术发展正在被他国超越……如果一个不友好的国家试图把我国今日现存的低劣教育成绩加于我国,我们会认为此举意味着向我们宣战……我们所关切的……不仅是国家工业和贸易的前景,还有人民的智力开发、道德规范和精神力量,这些交织起来才能支撑我们的社会。”[3]报告表达了对美国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的担忧,呼吁要实行教育改革。《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报告所表达的是对学校道德教育发展的要求,1980年修订的《中学后继续教育法》则表达了成人继续接受道德教育的方式、渠道和模式,即实现人的终身德育。《中学后继续法》强调建立起人人平等、自由开放、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教育模式,强调发挥校外社会机构的教育作用来实施道德教育,这就为其道德教育的社会化学习的确立奠定了基础。20世纪90年代,美国道德教育进入明确的教育目标设定年代。由于对道德教育的忽视所导致的美国青少年犯罪、赌博、吸毒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使得美国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道德教育。进入90年代,美国分别颁布了《美国2000:教育战略》(America2000:AnEducationStrategy)和《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案》(Goals2000:Educa-tionAmericaAct)两个在美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法案,这两个法案的颁布推动了美国道德教育学校学习化模式和道德教育职业化模式的实施。90年代的美国道德教育明确提出了要同犯罪和做斗争的目标,并提出了八大教育目标,旨在为美国人提供希望和机会。其中,目标六要求到2000年,美国所有学校都要实现无和无暴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纪律严明、秩序井然的学习场所,为学生的道德养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确保道德教育学习模式的有效实施,目标还规定了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要求,教师作为道德学习的施教者必须拥有良好的素质和教育管理的能力。该法案同时还强调了家庭作为个体情感培养的重要场域,在道德教育中所要发挥的促进作用。
创新教育学习共同体平台设计
摘要:设计了一种服务于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学习共同体平台,从组队机制、师生互动机制和学习协作机制三大角度出发,详细设计了平台的软件功能结构、数据库结构、API接口,在华中师范大学数学建模类比赛中应用效果良好,在促进大学生个体多元化发展、提升创新思维与协作能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创新教育;组队;微信小程序;高校学术竞赛
0引言
“共同体”一词源自人类社会学,由德国社会学家FerdinandTO••nnies于1887年最早提出,学习共同体的基本理论与框架在20世纪才逐渐出现。学习共同体与学习型组织的主要区别在于,学习共同体更注重个人的多元化发展,通过取长补短的方式最大化学习效率,更加倡导差异化学习。传统的学习共同体组建方式非常依赖于个人交际圈,而随着互联网+教育的不断深化,基于网络的虚拟团队、虚拟学习共同体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例如,依托“网易云课堂”、“网易公开课”、“MOOC”等网络学习平台的论坛而组建的各种讨论组,可以帮助各学习小组进行目标规划、互动交流、经验共享等,初步实现了学习共同体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目标。然而,这些网络学习平台在面向高校竞赛、为大学生提供学习共同体组建服务等方面,尚存在一些不足。汤跃明[3]认为,在构建学习共同体时,非常需要成员间的专业知识互补性,来强化团队成员间彼此的合作。因此,为大学生跨院系交流提供渠道是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关键要素之一。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社交习惯,基于微信小程序,开发出面向高校学术竞赛的学习共同体平台,以满足大学生创新教育等方面需求。
1学习共同体平台的设计与构建
1.1总体设计
微信小程序是微信于2017年推出的一款内嵌型Min-iAPP,不同于一般的手机APP,无需下载,打开即用,用完即走,通过链接扫码等渠道即可打开,非常适合大学生群体的学习生活节奏。微信小程序为开发者提供了较为完善的开发平台,使开发者可以快速开发出小程序。本平台在微信官方自定义的小程序开发框架内进行开发。为了加快小程序的响应速度,视图层和表现层使用小程序的WXML标签语言和WX-SS样式语言,替换了传统APP开发所使用的HTML5和CSS。考虑到小程序的普及性与便捷性,采用微信小程序作为开发平台,帮助大学生群体快速组建高质量的学习共同体,并在学生群体与导师群体间建立沟通桥梁,通过个性化推荐系统,为用户提供最适合自己的组队人选,为学生队伍推荐优质的导师资源,在双向推荐下,最大化组队效率,帮助大学生群体更好更快地进行共同体建设。系统总体构架如图1所示。整个平台系统分为交互层、应用层、接口层和基础设施层。①基础设施层利用分布式文件系统,把不同服务器上的共享文件夹组织在一起。②接口层通过开发环境,自定义API以及WebServer模块进行数据传输。③应用层由用户、学习、个性化推荐三大模块构成,个性化推荐模块挖掘用户在各模块的个性化行为以及留存的个人信息,进行相应的个性化推荐服务,帮助用户进行学习共同体的组建。同时学习模块作为后续服务模块,整合了大量师资资源,可以为用户群体提供定向的教学辅导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