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疏导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教育心理疏导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教育心理疏导

养成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分析

发展中的中国面临着各种社会观念和社会浪潮的冲击,青年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受这些观念和思潮的影响最大,直接表现为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归纳来看是缺乏人文关爱和心理疏导的典型表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加强对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培养年轻一代具有坚定政治信仰和现代知识的共产主义接班人,是强国富民的重要基石,是践行“中国梦”伟大理想的基本要求。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可以通过养成教育实践,养成教育的目标是促进青年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更注重的是学生主体的群体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中国特色的文化培养。青年学生他们所肩负的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引导,而正确的理想信念,不仅关系社会的长治久安,更关系到民族的兴衰。理想信念教育不可缺少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通过对学生实施养成教育来实践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就是通过具体的教育手段促使他们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塑造学生具有独立生活能力、意志坚强、具有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完美人格。通过“督导、引导、疏导和指导”,“四导”方法来实施养成教育,在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突出青年主体的。强化学生言行督导,形成刚性他律与柔性他律有机结合长效机制。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管理,是对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

学生管理不仅仅是为了拥有一个正常的教学秩序、生活秩序和工作秩序,更重要的是通过管理对学生进行言行训练,这是养成教育的基础手段。做到有制可循、有度可依、宽严适度、严而有格,将养成教育的目标细化到管理制度中。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引导,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在“三观”上具有发展与不成熟的可塑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核心和“灵魂”。 大学生养成教育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因此,将开展大学生养成教育活动作为加强学生养成教育的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工程。并在计划和实施上确保做到系统性和有序性;确保做到横向一体化和纵向系列化,从而更好更快实现学生养成教育工作既定目标。在制定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听取学生意见,这不仅有利于制度的完善,而且也是宣传制度、统一认识的过程。可以通过学生会等大学生团体,围绕大学生素质拓展和养成教育为中心积极开展学生活动,以创建“文明寝室”、“文明班级”为依托,引导学生发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作风,倡导文明交友、文明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组织班级、党团组织通过多种形式,集中开展主题班日、主题党日等活动,引导同学深入了解英模的先进事迹,崇尚高尚品德,感悟时代精神。广泛动员组织广大同学积极投身、踊跃参与活动。

重视特殊学生情绪疏导,强化“全员育人”实效性。在实施整体教育计划的同时,也注重兼顾个体。对于出现的个别特殊的学生我们有个别教育的方案。所谓特殊学生就是在学习、心理、人际交往、自我约束等方面存在各种问题的学生。这些学生出现以上问题往往和他的学习、生活、为人处世、思维等方面习惯不良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宗旨是不放弃、不抛弃任何一个学生,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有个别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注重动态方法与静态方法的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争取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同,增进执行主客体在相互理解基础上的协调与互动,使“权力化”的制度变得“人性化”,促进学生身心愉悦地发展,真正达到“和谐统一”的和谐境界。增强学生进取性文明习惯指导,努力实现“全面成长成才”。指导帮助大学生培养思想道德上的进步要求,帮助大学生提高意义世界层次,特别是形成和发展大学生进取性文明习惯应是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着力点;而指导大学生设计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专业目标,努力实现“全面成长成才”是实现这一核心的有效手段。

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及事业成功的强大动力。有了明确的目标,就有了内驱力,可使人变得积极向上。加大专业思想教育指导力度,通过“职业定向及生涯规划”、“专业素质培养及拓展”、“岗位技能及专业要求”讲座、“职业道德及求职技巧”专场讲座等人生目标和就业指导活动,使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目标、就业前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确立正确的专业思想,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热爱自己所学专业,并把个人的专业理想升华到社会理想的高度,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培养勇敢、顽强、勤劳、自信、热情、团结互助的优良品德,激发主动与创造精神。以一种积极进取的文明习惯投入到学习、生活以及今后的工作当中。

强调将当前青年群体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从以往的宣传转变为以养成教育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的方式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注重教育过程的人文关怀和教育对象主体的情绪处理。将原有的单纯强调解决难点、路径变成这样潜移默化的人文素质和养成教育,并使其进行融合。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成为具有较高的文明素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勇于开拓进取、善于学习的人才,而这种合格人才所具有的这些基本素质的造就,也正是养成教育的历史使命。

作者:李莹 单位:燕山大学

阅读全文

高中班级管理教育理念与分析疏导法

摘要:当前,新课改对高中班级管理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高中班主任已经充分注意到传统的管理工作模式不再适用于现阶段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发展规律。本文重点对高中班级管理工作模式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疏导教育法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应用方法。可以看出,疏导教育法应用在高中班级管理工作中的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疏导教育法;高中;班级管理

许多教育工作者有效结合自身多年的高中班级管理工作经验,对高中班级高效化和高质量管理工作进行了全面分析和总结。大量的实践工作经验表明,疏导教育法对提升高中班级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有非常明显的效果。因此,本文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工作意见和建议,为保证高中班级管理工作质量打下了基础。在该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高中班主任需要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有效落实疏导教育法,为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成长提供保障[1]。

一、营造疏导教育的班级环境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工作中,班主任必须充分注意整个班级的环境效应,建立起更加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学生和谐共存。在学校内部,课程设置模式、学生素质差异等方面的因素都会对高中班级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干扰。高中班主任要想有效提高班级管理工作水平,必须运用先进的教育方法,如疏导教育法,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在这一环境中,学生可以将自己的身心需求全面释放出来并得到满足,得到教师和同学的关注。如果学生的心理期望没有得到满足,其思维意识就常常会受到不良影响。学生存在许多不同的想法,但缺少语言交流的机会来表达自己。因此,应用疏导教育法至关重要。有教育工作者认为,想要在高中班级管理工作中营造一种良好的疏导教育环境,高中班主任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良好引导作用[2]。教师在运用疏导教育法开展管理工作时,需要采用精神鼓励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不能让学生在班级中感到孤独或受到冷遇,通过疏导教育,让学生的内心变得更加强大,有效地融入整个班级大环境中。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要有意识性和有目的地督促学生和管理学生,让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更加和谐融洽。在新课改的教育体制下,很多高中班主任受传统班级管理理念的影响,没有充分认识到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重要性,也没有将全新的教学模式有效地落实到实际教学和教育工作中,让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过于枯燥和乏力。教师在这一环节应当依照教学的具体标准和相关内容,以教学知识为基础,合理设置教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班上可以大胆表达自己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同时,教师还要给学生一定的鼓励和支持,引导和纠正学生的观念,不断提高学生的成就感。

二、构建疏导教育法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

高中班级管理工作需要教师以教育教学为引导,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有效运用疏导教学法,需要教师对班上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和心理状态进行有效总结,并以此为出发点,既把课本中的知识内容传输给学生,又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具有更强的自信心和更坚定的信念,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和思考,不断提高综合素养。比如,教师在应用疏导教育与教学法管理班级时,必须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身体成长变化进行有效控制,将每一个学生都视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有效提高学生的独立意识,让学生在学习和管理工作中得到尊重,充分适应整个班级的学习环境。在此环节,教师要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及学习成长趋势进行有效的控制。对一些自我意识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自身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对一些自我意识发展比较缓慢和性格相对比较内向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和谈心的方法来引导,有效消除学生在语言交流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障碍,让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及自信心得到有效提高。

阅读全文

小学德育工作中心理疏导法的应用

 

一、心理疏导及其意义

(一)心理疏导是通过解释、信任、支持、关爱等,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来帮助小学生改善与改变对抵触的人群、事件的认知与态度,达到降低、解除不良心理状态的目的;狭义的心理疏导是指建立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础上,由经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专家运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有关技术和理论,对求助者进行帮助,以缓解或消除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或人格障碍,以促进其人格向健康、协调方向发展的过程。

(二)通过专业的心理疏导,可以缓解小学生在学校及家庭中出现的心理困惑,减少焦虑、抑郁、恐慌及其他不良心理状态。改善小学生非适用行为,促进小学生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面对压力友好交流。

二、心理疏导营造和谐、爱的德育氛围

(一)营造爱的氛围

“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老师用一颗爱心投入教育工作,让学生能自觉接受教育和管理。这种充满爱的心理疏导方式能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在现代化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阅读全文

大学体育的心理疏导途径

 

1自改革开放以来,学生升学与就业压力越来越重,由于心理问题所带来的大学生自杀、自残、暴力事件不断攀升,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面对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改善现行的教育体制,全社会关心学生的成长与就业问题,另一方面需要学校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   体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大学体育在调节学习节奏、改善紧张情绪、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所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大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保证他们能身心健康地走向社会。   2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重,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因素心理健康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体,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行为适度,人格完整,能适应社会,并与社会保持同步的良好状态。大学生是学校为国家培养的建设型人才,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未定型,从升学竞争到就业竞争的残酷现实,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家庭、学校、社会的一切外部环境,都会影响着他们心理发展的走向。   大学生在处理学习、生活、友情、爱情以及个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等复杂问题时,常常出现内心冲突,有着较多的不适感、焦虑感、压抑感等消极心理体验[1]。仅1989年,原国家教委对全国12.6万大学生抽样调查,大学生心理疾病率高达20.23%,在本科生中因精神疾病休学的人数占休学总人数的37.9%,因精神不稳定退学的人数占因退学人数的64.4%,均居首位[2]。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疏导,其心理在压力下扭曲,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走向偏离,导致悲剧的发生,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因素。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引起学校、家庭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3学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3.1体育的心理疏导作用   体育是一种开放式的活动,大学生从文化课狭小的空间、紧张的思维、劳累的记忆中解放出来,交互式的体育活动,使大学生脑紧张、劳累得到缓解,精神压力得到释放,体育活动起到了心理疏导的积极作用。   3.2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体育活动能对紧张的学习起到调节作用;体育活动是发泄情绪、释放压力的渠道,对心理健康起到安全阀的作用;体育锻炼需要发扬吃苦精神,累其身,健其体,磨练意志,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品质;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可以提高拚搏精神及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可见,体育活动具有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心理教育作用。   4当前形势下大学体育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4.1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构建学生心理健康监控体系   学校要建立一支既懂得教育心理学知识,又掌握心理辅导技巧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构建学生心理健康监控体系:针对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的学生,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开设心理课程、举办心理讲座、开展心理行为训练、热线电话与网络咨询等形式的心理咨询和辅导等活动,有针对性地向他们提供及时、方便、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对有心理危机倾向或有家庭病史的学生,要加强心理疏导。   4.2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创造良好学习条件与文体环境   学校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组织全校各年级之间、各班组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体育竞赛,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与文体生活环境。   4.3学校体育要研究开发心理疏导与心理治疗的运动处方   体育既能健身又能健心,学校要针对当前大学生心理障碍突出问题,研究开发心理疏导与心理治疗的运动处方(见表1)。田径、球类等运动强调个人或集体竞争与对抗,可提高人们的竞争意识与拚搏精神;游戏、跳绳、踢毽、韵律操、栁秧歌、交谊舞、定向运动、爬山、郊游等娱乐性较强的休闲体育,给人以轻松、愉快、和谐的心理感受;心理忧郁、消极占优势的同学多参加集体的竞赛活动,能提高自信心,促进交流与协作,增强乐观、自信心;过于自信、难以理解他人或社会、情绪变化莫测、心理强势占优势的人,应多参与户外娱乐休闲体育活动,可以培养轻松、欢快、和谐、平稳的心态。   根据大学生不同性格和心理特征以及体育爱好,每堂体育课应有三种以上的项目供学生自由选择,在充分保证活动安全的情况下,使学生参与自己所喜爱的体育活动,这对发展学生的心理和体育特长有益。   同时,应当看到,不是所有的体育活动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均有帮助,对不同的心理特征人群来讲,有些体育活动对其心理的发展适得其反。因此,学校体育要研究开发心理疏导与心理治疗的运动处方,加强体育对心理健康的指导作用,有利于为国家培养身心健康的建设人才,促进社会平稳的发展。   综上所述,学校要重视大学生心理疏导与心理健康教育,要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构建心理健康长效监控体系;建立一支既懂得心理专业知识,又掌握心理辅导技巧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研究开发心理疏导与心理治疗的运动处方,发挥体育对心理疏导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作用,它们是新形势下学校体育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阅读全文

音乐对留守儿童心理疏导的作用

摘要:受主客观各种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心理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加以疏导,音乐则是疏导留守儿童心理的有效资源.文章基于此,首先分析了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性格孤僻、遇事偏激、唯我独尊,紧接着探讨了音乐在留守儿童心理疏导中的价值,最后,就如何利用音乐疏导留守儿童心理提出了几点建议,包括巧用音乐资源、搭建音乐桥梁、开展音乐治疗、举办音乐活动等.

关键词:留守儿童;音乐;心理疏导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乃至小城镇中青年群体选择外出打工,这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留守儿童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个.由于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农民工子女难以像城镇职工子女享受同等的教育资源,这就使得农民工子女必须在家乡农村或乡镇小学就读,隔代教养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隔代教养相比于亲子教养而言,普遍存在着教养方式不科学的现象,非常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与长远发展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对此,音乐则有着很好的纠正作用.文章基于此,就音乐在留守儿童心理疏导中的价值与策略做了相应的研究.

1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分析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因为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导致他们以为在世界上没有人会关心他们,所以可能导致他们对这个社会有一定的误解,认为这个社会不近人情.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1性格孤僻

留守儿童通常都有一定程度的社会交往障碍,性格孤僻是其典型的特征.留守儿童多为隔代教养,父母不在身边,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年龄偏大,且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也不知道如何与留守儿童展开交流,这就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孤僻的性格.具体而言,就是班级教育中不愿与别的小朋友打交道,也不愿参加到班级活动中,集体意识相当薄弱.不仅如此,离群的生活方式也导致别的小朋友不愿与他交往,社会交往能力得不到发展,甚至还会影响到学习成绩.

阅读全文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方法

摘要: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解决学生的现实问题有着积极作用,能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定的保障。因此,在教育活动中可以通过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形成通畅的沟通疏导机制,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等方式来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让小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希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力量。在我们的教育活动中要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使学生能够有健康的心理和端正的生活态度。因此,在小学生的教育活动中我们要注重心理健康问题,开展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实践可以从外部环境、内部机制以及学生个人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还可以利用家校合作的方式将家庭教育也纳入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

一、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

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与环境条件和后期的教学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必须重视教育环境的利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条件主要是校园环境和家庭环境。教师教学引导活动需要把握环境,创设合适的心理教育条件。

(一)校园教育环境建设

小学生在校园内生活的时间比较长,良好的校园环境能够对学生的精神风貌产生较大的影响。学校要尽可能地营造一个“整洁、明亮、美丽”的环境,在显眼的地方展示校风、校纪以及各种名言警句。学校还可以定期制作墙报和海报宣传,让学生接受知识的熏陶。学校还要有充足的绿植,让小学生感受自然环境中的生机盎然,产生对生命意识的尊重和敬畏。班级内还要进行文化建设。教师可以在教室里设置一些展示栏目,比如“心灵信箱”“荣誉榜”“照片墙”等,让学生能够透过这些栏目来获得自我发现信息,能够树立较强的自信心。

阅读全文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

摘要: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此阶段学生能否得到健康发展,会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影响。基于此,本文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实践举措进行了具体分析,旨在不断提升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误区;实践

当前,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初中生面对的各种压力越来越大,这些压力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转化,会让学生逐渐变得焦虑、抑郁,甚至会逐渐发展成心理问题,这对健全学生人格极为不利。基于此,教师必须加强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这样,才能确保学生从小具有自我疏导及自我发展的能力,为将来能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一、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分析

首先,有的学校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同时,未开设有关的心理健康课程,以及心理健康讲座。从而导致学生对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不能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各种压力,久而久之,必然会导致学生滋生各种心理问题。其次,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过于重视孩子的成绩提升情况,而忽视了对孩子情绪的疏导,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极为不利。最后,家长和学校方面总是出现沟通过少的情况,导致家校处于分离状态,更难了解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基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家庭和学校两方面必须要予以高度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措施分析

(一)基于学生心理实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阅读全文

图书馆开展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摘要]大学生活本是美好快乐的,但由于学业、就业、恋爱、离家等因素,大学生心理负担日益加重,导致大学生道德缺失、自杀、抑郁、人格扭曲等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为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纳入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针对性、形式局限性、教育效果难以深化和跟踪。图书馆作为高校的资源中心、文化中心和校园生活的第二课堂,应该充分履行其教育职能,利用自身的馆藏资源与环境优势,主动参与并承担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图书馆可采用多元化的方式进行,如系列专题讲座、建设专题阅览室、追踪借阅数据、微信公众平台、定期推荐图书、与校内其他部门合作等路径。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路径

随着社会价值取向的日益多元化,当代大学生道德缺失、价值观模糊、人格扭曲等现象十分普遍,校园诸多恶性事件、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层出不穷。医学生群体是医疗卫生领域的储备人才,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着国家卫生事业发展的未来。而研究表明,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低于全国正常人群水平,遇到心理冲突的概率高于其他专业大学生群体,更易引发心理问题。医学生的心理健康应包括智力水平、情绪、意志、人际关系等方面,医学生需自身心理与外在行为达到和谐状态,能够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与要求,达到职业的良好状态。笔者在医学图书馆工作以来,深感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够完善,而图书馆非常适合参与到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来。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现状

(一)形式具有局限性。目前国内高校多以设置课程、宣传讲座和心理咨询室这三种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前两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受到普及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但内容不系统,讲授形式单一,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心理咨询室的方式,会由于不信任相关教师或表达不清楚,难以触碰真正的心理问题。

(二)针对性不足。国内目前采取心理健康教育形式,虽然听众覆盖面大,内容涉及范围广,但难以对个体情况进行逐一了解,因此无法面向个体的实际问题提供针对性的心理疏导。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会在每一个学期都设置,更是无法帮助同学解决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环境遇到的心理问题,难以开展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

(三)教育效果难以追踪。高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问题咨询几乎都是即时的、口头的,甚至是无记录的,心理健康教师的开导和提供的意见,能否真正切合学生的实际问题,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心理问题,尚未设置有效的反馈机制,难以追踪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