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教育问题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农村教育问题初探
[摘要]农村教育问题关乎国家教育水平,关乎农村未来发展,更关乎农民的生活水平,从教育师资、教师素质和师资分布结构等三个方面分析了现在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措施,解决农村教育问题迫在眉睫,需要更多人一起努力,彻底改善农村教育现状。
[关键词]农村教师;教育管理发展;问题
科教兴国,教育为先,教师是个光荣而神圣的职业,教育也是孩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途径。国家的未来依靠年轻人的经营,然而只有好的教育,才会培养出出色的人才,才能使国家更加繁荣富强。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十几亿人口的粮食来自于农民的辛勤耕种,所以我们必须要抓好农村教育的方方面面,农村教育事业的成败与国家的繁荣昌盛息息相关。积极改善农村教育势在必行,改善农村教育问题需要政府重视和教育机构参与,教育在农村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很多农村孩子唯一的出路就是通过努力学习,考上大学,从而走出乡村,在大城市有立足之地。另外,农村教育的发展能使整体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提升,对农村的建设也具有重大意义。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不可或缺的资源,是立校之本,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的、素质较高的农村师资是农村教育事业日趋发展不可缺少的资源,当前,农村教育管理体制面临着一些困难,阻碍了农村教育管理的科学发展,素质教育不能按质按量实施。面对现实,我们必须准确把握现在农村教育管理体制的弊端,加强制度建设和物质资源投入,切实推动我国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
1目前农村教育主要面临的问题
1.1人才流失,师资短缺,老龄化
面朝黄土背朝天,这是之前形容农民生活状态的话语。农村经济和城市差距较大,农民靠劳作挣钱,靠天吃饭的生活很难再满足现代人的物质野心,除了少数靠努力求学考出农村的大学生,大部分的农村年轻人也赶着进城打工挣钱的热潮,涌进大城市生活,后继安家结婚,并且大部分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人才,也都选择留在城市,不愿意再回到农村去生活,因此农村人才流失严重。之前的许多小学合并,合作办学,师资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减少,并且趋向于老龄化,农村教师管理工作越来越有难度。另一方面,随着现在教育理念的深入,很多城市的学生家长更看重孩子后天的培养,都在努力送自己的孩子去师资和教学设施等最优的学校,而且为了使孩子赢在起跑线上,都在想方设法多方向开发孩子各方面的智能,比如学舞蹈、钢琴、绘画及一对一辅导等,丰厚的收入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大学生留在大城市。另外,越来越多的年轻家长,更加注重对孩子在城市培养上的优势,不愿意把孩子放在农村上学,从而也导致了农村学校师资大幅度减少。
1.2师德下滑,教师素质偏低化
赏识教育问题分析
一、赏识教育成功的原理
赏识教育为什么能成功,这里有很深刻的道理。
1.每个人都有很大的潜能,这是赏识教育成功的基础。现代心理学、脑科学研究表明,每个人显现出来的能力只是冰山一角,而巨大的潜能都没有被开发出来。
2.“心想事成”的大脑运作规律是赏识教育成功的工作机制。也就是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大脑就照这个思维运作,结果往往如你所愿。比如说,自己认为很聪明,这时,大脑的状态是积极活跃的,经过努力往往可以解出来一道难题,这就是聪明的心想事成;反之,假如认为自己笨,大脑会想,反正我笨,解不出来也是正常的,在初步尝试失败后就停止了工作,这就是笨的心想事成。孩子的自我评价来自于成年人,你说他笨,他就认为自己笨,然后按照这个逻辑来运行大脑。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又叫期待效应)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3.自信是赏识教育成功的条件。赏识教育带给孩子自信,按照上面的“心想事成”原理,自信让孩子更多地体验到成功,成功又带来了更大的自信,更大的自信又带来更大的成功,形成了良性循环,孩子的潜能不断地得到开发。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其实,对于普通人来说,“成功更是成功之母”。
二、赏识教育的实践
1.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这方面不行赏识那方面女儿因为上学早,又很上进,总是跟别人比,总认为自己的学习不够好,我为了鼓励她,就表扬她的其他方面,如画画、手工,我会说:“你画的小女孩都各不相同(通过衣服、头饰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又很漂亮,说明你很有绘画天赋,也很有创造力。手工做得好,说明你心灵手巧啊。”我又进一步说,“创造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是人很重要的能力啊,这甚至比学习还重要。”她听了很高兴。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一、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政府责任及其现状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自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发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跨区域转移,2000年至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逐渐步入规范、公平、稳步加快的轨道。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但也造成了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日益壮大,出现日益严重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我们把义务教育看做纯公共物品,政府作为纯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在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支持系统里属于一个支持能力很强的远端支持源。在这个支持系统中,如果支持者与被支持者之间的支持关系不恰当,支持源的积极作用不能充分发挥,甚至会起到消极的作用。现实中,政府作为支持者对被支持者———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干预措施多停留在政策层面,行动层面干预的较少。同时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实属社会管理问题,在这一问题上政府理应担负起其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体责任,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根据留守儿童在教育上出现的新问题,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技术和机制等,对传统管理模式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构建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以期解决新的社会问题。结合上述理论分析,本文认为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中政府被赋予了四重角色,分别为:(1)义务教育的提供者。义务教育在经济上的特性属于纯公共物品,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因此只能由政府来提供。(2)财政经费的支持者。留守儿童接受的教育不是一次性的投资,而是需要政府不断地在财政上予以支持。(3)权益保护者。政府需要通过制定法律和严格执法保护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和人身权,通过普及法律知识增强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的法律意识。(4)文化环境的构建者。在我国,文化环境属于公共管理事业,由政府来提供,政府可通过加强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提供健康的文化产品、规范文化市场行为,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农村教育一直是政府非常关心的问题,近几年政府在农村教育上不断地加大投入和管理力度,如学校教学设备的数字化建设、每天三块钱免费的营养餐计划的实施、2012年3月28日《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的等。这些政策虽然不是专门针对留守儿童而推行的,但是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也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同时政府部门也有专门针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政策推行,如国务院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建立健全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检测机制。这些行动表明政府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上一直在做一些探索性的实践,但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由来已久,并且问题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政府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上还是存在着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财政上虽然予以支持,但是力度不够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出现,既有学校的责任,也有政府的责任。政府、学校、留守儿童三者的关系应当是政府通过学校这一个媒介让学生享有各种教育资源。学校相对于政府而言是一个力量比较薄弱的组织,为留守儿童提供的各种教育资源还是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没有政府这个坚强后盾的支持,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上就不能恰如其分地发挥作用。在教育功能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互补的。在家庭教育功能弱化的情况下学校教育就显得尤为凸出,而教学基础设施的健全是留守儿童能受到良好教育的物质保障。目前政府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留守儿童的学习环境也逐步得到改善,但还存在着“形象工程”现象。在走访中我们发现有学校开设图书室,但图书室里仅有几本学生们捐来的书籍,并且图书室并未开放过。另外,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黄冈市蕲春县74.47%的村子有托儿所或者幼儿园,25.53%的村子没有托儿所或幼儿园,这表明对于部分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受教育的最基本的场所都得不到保障。
2.政府支持的非差异性与留守儿童需求的多样性相矛盾
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目前已被标签化,是一个亟须关注的弱势群体,虽然这一群体在教育上存在着共性的问题,但是留守儿童群体内部需求也存在各种差异,政府在给予支持帮助的同时应当考虑到这些差异。然而在调查中,通过与老师、学生的交谈,我们发现,政府在对留守儿童给予的支持上几乎是采取“一刀切”的政策。如有些留守儿童的家里经济条件比较好,但是监护人比较忙,陪孩子的时间不多,这类留守儿童缺少的不是金钱而是更多地与人交流和被人关爱;有些留守儿童经济条件不太宽裕,对于这类留守儿童给予物质帮助可以发挥更大的效能;有些留守儿童缺乏自信,需要更多的是鼓励。但是政府更多是给予金钱上的支持,与留守儿童真正的需求大相径庭,使其支持作用大打折扣。
3.政府法律体系不健全,普法意识薄弱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因
摘要:在我国社会转型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不可忽视的弱势群体,他们在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直为社会所关注。从相对剥夺的视角来探析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缘由,参照Cropanzano建立的结构模型,从认知层面、情感成分以及行为成分三个方面分析留守儿童的相对剥夺感,并基于三者的内在逻辑探究留守儿童学习问题以及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通过增进儿童认知水平、提高情绪调节能力、增进交流以及加强心理疏导,以利于减少留守儿童相对剥夺感,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关键词:相对剥夺;教育问题;农村留守儿童
《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将农村留守儿童定义为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外出务工而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且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我国社会转型进程中,农村大批劳动力外出务工,由于各种现实条件的约束,农民工不得不把孩子留守在农村老家,于是大批儿童成为农村留守儿童。据教育部等部门2016年底农村留守儿童的数据显示,不满十六周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已有902万人,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与非留守儿童相比较,留守儿童的不完整的家庭结构使得他们无法和其他同龄孩子一样拥有父母的关爱与呵护,容易导致学习、心理等一系列的教育问题。纵观文献,关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成因研究有很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教育的缺失:该观点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父母进城务工,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的不完整、父母对孩子的监护削弱,这就造成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2)人口流动的结果:该观点认为,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父母进城务工,导致了他们的子女留守农村的状态,进而引发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3)城乡二元制度分割的结果:该观点认为,城乡二元结构使得进城务工的父母受到各种现实条件的约束,不得不把子女留在农村。例如,经济问题、学校容纳能力等问题;(4)农村学校教育的不合理:该观点认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农村学校教育问题息息相关。总的来说,以上的四个观点从不同的理论视角一定程度上阐述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存在的原因,但是很少有学者从相对剥夺的视角来解释农村儿童的教育问题。
一、相对剥夺感的内涵
“剥夺”在辞海中的意思为:(1)用强制手段夺去。如:剥夺言论自由;(2)剥削;掠夺。相对剥夺感理论是社会学、心理学中重要的概念,已经被广泛的运用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之中,特别是用于解释弱势群体的各种不满行为以及社会现象。“相对剥夺感”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社会学家Stouffer写的《美国士兵》一书中,他在研究美国士兵晋升时偶然发现,美国士兵总是把自己与其他更具优势地位的人相比较,而不是根据客观的标准,从而发现自己处于不利的地位,出现了被剥夺的感受[1]。之后,由Merton在《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一书中进一步丰富了概念,对相对剥夺感进行系统的阐述,并提出了参照群体理论,他认为这种剥夺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每个人所面临或选择的参照群体不一样,人们对自己或其他人的相对位置与得失的感知也不同[2]。我国学者张书维在Merton的基础上将相对剥夺感定义为个体和参照群体相比,对自身不利地位的感知[3]。马克思在研究工人的工资和利润之间的关系时,也曾对相对剥夺感进行形象的论述,他认为:我们的需要和享受是因社会而产生的,因此,我们通常是以社会为尺度来衡量我们的需要和享受,而不是满足它们的物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1995)。Stouffer、Merton以及马克思等学者都以参照群体来界定相对剥夺感的内涵,认为与参照群体的比较是衡量个体是否受到相对剥夺的尺度。古尔在《人民为什么反叛》中从价值的视角深化了相对剥夺感的内涵,阐述了相对剥夺感产生的根源是由于人们对价值期待和价值能力认知的不一致[4]。学者李俊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价值期待的主要来源,她认为价值期待的产生是因为人们所参照的群体的生活状态对其产生了刺激反应,他们期待能够和参照群体获得同样的生活条件,以便达到心理平衡。反之,如果他们无法达到这样的生活状态,就会产生相对剥夺感[5]。郑谦等学者在其研究中表明,相对剥夺感存在两种类型,一种是基于同一群体之中的不同个体所形成的相对剥夺感,另一种是基于两个具有特定差异的群体之间所形成的相对剥夺感,即个体剥夺感和群体剥夺感[6]。从相对剥夺感的维度视角来看,古尔等学者将其分为两个维度:纵向维度和横向维度。纵向维度是指个体或群体相比于以前的生活状况,觉得境况不如以前或是没有达到自己的价值期待的水平,进而产生纵向的相对剥夺感;横向维度是指个体或群体与其他个体或群体比较,觉得处于弱势地位,进而产生的横向的相对剥夺感[4]。作为一种心理感受,有学者(Smith,2012)从情感的视角出发,将相对剥夺感定义为与某一参照标准相比,个体或群体感觉自己所处地位和情况更加糟糕,从而产生生气、不满甚至怨恨的情感反应[7]。不少学者认为相对剥夺感具有认知变量与情感反应,Zagefka等建构出二维结构模型,包括认知成分(如个体或群体感知自身状况处于弱势)以及情感成分(如产生生气、不满、愤怒等情绪)两个维度[8]。之后,众多学者对相对剥夺感的内涵进行了扩展与延伸,加入了行为变量,从而研究产生相对剥夺感的主体的行为表现。候玉波等认为相对剥夺感是个体或群体对于自身相对情况所持有的态度,而态度是一种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因素共同形成的心理倾向[9]。据此,Cropanzano建立了三个维度的结构模型,包括:认知成分(感知到不公平对待)、情感成分(愤怒、不满)以及行为成分(由此引发的行为反应)[10]。综合以上论述,相对剥夺感有以下三个特征:与特定的参照对象对比,认为自己处于弱势地位,产生一种被剥夺的心理感受;产生愤怒、不满等情绪反应;引发一系列的行为表现。
二、相对剥夺感视角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社会、学校等各方面的原因,他们通过与其他非留守儿童或者自己过去的经历相比较,认为自己本应该获得的利益没有得到,容易在心理上产生主观的相对剥夺感,进而可能产生消极的行为效应。本文主要从横向剥夺层面,基于Cropanzano建立的三个维度的结构模型,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具体分析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疾速发展,“留守儿童”群体大规模出现。时空的长期阻隔和父母培育的缺失,使得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十分严峻。本文深入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和问题,进一步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对策
一、引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数量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长期处在代际抚养的教育环境下,“隔代教育”问题十分严重。他们普遍存在着道德品行差、安全教育缺乏、心理不健全等问题,需要综合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多方面的力量共同解决。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分析
(一)心理教育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缺少父母的陪伴与关爱,其心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久而久之,形成以自我中心、孤僻、暴躁的“留守综合症”,长期发展下去对其身心造成很大伤害。近年来有许多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事例,例如2016年贵州毕节四名留守儿童在家中服药自杀;2014年某县因故意伤人而刑拘的30人中留守儿童高达10人。之所以会发生这些令人心痛的事件,是因为留守儿童在隔代教育下,无法得到有效沟通,从而产生隔阂,在爱的缺失下他们的心理往往倾向于冷漠、内向、攻击性强,同时家庭和学校都没有给予充分的心理教育培养,其内心想法得不到充分表达,消极情绪长期困扰,最终产生悲剧。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问题简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大量劳动力开始外出务工,子女一般留在农村,于是就出现了新的教育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的陪伴,缺乏父母的教育,没有完整的家庭教育,所以留守儿童关爱教育存在很多问题。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问题;对策
当前,我国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的自然资源不均衡,改革力度不同,经济发展也呈现出不均衡的状况。一些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不断涌入城市,进城务工,子女一般留给家中老人照顾。家中的老人一般要从事农业生产,而且农村老人多数文化水平不高,既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去教育孩子,影响了孩子的正常生长。同时,农村学校的基础教育设施不完善,教育资源缺乏,留守儿童享受不到优质的教育资源,阻碍了儿童的健康成长。
一、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父母的关怀和教育比较缺乏
家庭教育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家庭教育的主要施教者是父母,但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无暇照顾孩子,就由自己的父辈代为照看。父母教育的长期缺位,导致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缺失,无法像城市同龄儿童那样参加课外兴趣班,或者和父母一起参加亲子活动,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
(二)农村地区教育设施不足
革命老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摘要:革命老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问题之一,如何解决革命老区留守儿童问题值得思考。通过分析革命老区——延安市康坪村的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梳理存在的资源配置、家长能力、学生自身能力等教育问题,并根据当前的问题现状提出解决措施,以点带面,推进革命老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革命老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知识能力、生活技能和品德素养的形成,关系到留守儿童的成长。革命老区在战争年代,为壮大革命力量、夺取最后胜利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养育了中国共产党及其人民军队。吃水不忘挖井人,加强革命老区建设,关爱革命老区留守儿童,是党和国家回馈老区的方式之一。康坪村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冯庄乡,是国务院副总理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同时康坪村也曾是革命老区中的贫困村,已于2017年实现基本脱贫。虽然该村在2017年底人均年收入已达1.5万元,成了一类村,但是同经济贫困相伴随的教育资源不均衡等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经济脱贫并不代表教育脱贫,为了实现全面脱贫,实现教育脱贫势在必行。由此,我们在调查研究康坪村现状的基础上,对康坪村教育相关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其解决方式进行探析。
一、当前康坪村面临的教育问题
当前村内经济稳定发展,但是当地留守儿童教育在学校教育软硬件资源分配、学生家长能力、学生自身信念几个方面呈现出以下问题:
(一)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通过实地考察与调研分析,我们了解到村中的留守儿童普遍年龄较小,学年层次较低。村内学生共45人,幼、小、初、高年龄段的比例大约是10:7:5:2,并且当地学校老师的学历水平大致是以大专以上,本科为主,当地孩子本科升学率约为50%。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资源匹配呈现出以下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
摘要:近年来发生的诸多留守儿童问题事件,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剖析,并从政府、家长、学校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即政府要协调城乡发展;家长要树立正确教育观,加强亲子间交流;学校要发挥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的监管作用,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疏导。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对策研究
随着社会的稳步发展,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突出,造成社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本文通过调查分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能为留守儿童家长对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提供参考,并以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为目的,希望能够引起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关注和重视[1]。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某农村留守儿童以及农村留守儿童家长。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来调查家庭教育问题。
(二)研究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