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教育体制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教育体制论文:职校师德创建实践思路
本文作者:李琳 单位:吉林机电工程学校
教师的“红与专”内涵及其意义
“专”:指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等业务水平,即渊博知识和独到的见解以及精湛的技能;“红”:指教师能否敬业、恪尽职守,是教师在所从事的教育教学中体现出来的工作作风、工作态度、工作效果,是对教师提出的思想政治要求。红与专、德与才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师德高尚,方能刻苦钻研、不断创新,否则即使学识高、专业强,也会迷失方向。师德师风,它对学生的影响十分重大,对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与培养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师德成为潜在的、长期的、无法取代的教育力量作用于学生。《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是师德建设,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师德建设决定了教师能否很好地承担起培育社会人才、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重任。
当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特点和教师“红与专”“德与才”方面存在的问题
经历过一定历练的老教师接近退休或已退休。青年教师的比例高。而且大多是独生子女。自身骄纵,依赖性强,缺少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很难在教学和教育工作中率先垂范,而且给学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红”“德”削弱现象严重。由于市场经济中某些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影响,使得部分教师的思想信念逐渐淡薄,重索取,轻奉献,缺乏敬业爱岗精神,对教育工作敷衍了事,虽然是手持学士、硕士文凭,但是教学中不认真备课,照本宣科或随意找个PPT照屏宣科,很少或不与学生交流;有的专业能力比较强的教师主要精力在外揽私活、赚外快上,而对教学得过且过,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有的班主任教师责任心不强,对学生缺乏细致、耐心的教育与引导,甚至自身素质不高,对学生没有感召力,导致班级管理差、班级风气不正、违纪现象屡有发生。还有的教师收受学生或家长财物,严重影响了学生心目中教师应有的良好形象。
加强师德建设转变“师德”削弱现象的对策
充分认识师德建设的意义。加强师德建设的认识与组织领导。一所学校可以没有优越的办学条件,也可以没有良好的办学环境,甚至可以没有优秀的学苗。但是唯独不能没有一批“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教师。优秀的教师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化被动为主动,化平凡为卓越。比如,抗战期间清华、北大、南开等几所大学为躲避战乱迁往大西南联合办学,史称“西南联大”。办学条件非但不能和当下的中国末流大学相比,而且连现在的一所县城中学都不如,但是学校教师阵容却令人瞠目结舌,朱光潜、闻一多、钱钟书、吴晗、费孝通、沈从文、华罗庚、周培源等,这些老师既有广搏精深的学识修养,更有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个个可称得上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有了他们,西南联大在艰苦的八年抗战里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办学成绩:培养了7位两弹元勋,171位两院院士,更值得骄傲的是,培养了杨振宁、李正道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实践证明:学校办得好,靠的是一支师德高尚、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陶行知先生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如果‘根本’坏了,纵然是你有学问和能力,又有何用?”由此可见,师德是立教之本,正因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和教师使命的特定性,所以时代与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水准就高于其它行业。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知识的化身,是智慧的灵泉,是道德的典范,是人格的楷模,是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是莘莘学子人生可靠的引路人。
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思考
摘要:教育是永恒的话题,教育改革也是当前和今后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之一。当前,我国高校教育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弊病,尤其“扩招”以来暴露出的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上的种种质疑,都给我国高校教育改革蒙上了一层阴影。鉴于此,重点对高校教育体制的现状及原因进行剖析,对当前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提出几点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高等院校;高等教育;教育体制;改革;创新
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已有上百年历史,无论从萌芽起步到各个阶段的发展,都与中国革命及改革进程息息相关、相互促进。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院校通过了一系列的调整来适应各个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高校“扩招”之前,我国高等教育基本保持着精英教育的初衷和使命,目前已逐步迈向大众化教育的模式,教育质量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扩招”不利于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毕竟面向少数人才的精英教育已经无法适应当时以及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按部就班势必会影响经济建设的步伐。回顾精英教育时代,大部分大学生能够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向专业学术研究,更多地关注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和资讯,将体育锻炼和竞技比赛当作业余爱好。这一代大学生跻身各行各业的精英群体中,有的人已经成为学识渊博的专家学者,有的人已经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民公仆,有的人已经成为求真务实的商界巨子,现阶段我国高效率的政治经济体制几乎都是这一代人才在支撑和续航,他们是真正的领军人物。相比之下,“扩招”以后的大学教育体制似乎显得不那么得心应手,一下子扩大的教育需求让教育体制显得尾大不掉,因此教育体制与教育现实之间的不协调也间接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质量,甚至被扣上了“病态”的帽子[1]。放眼当下的大学教育,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处于一种水深火热的矛盾之中:一边是标榜着培养专业人才和推崇科技文化,读大学的目的在于研习专业知识,构建思想体系;一边是考证、考级、考研、出国,大部分人把大学当成了一个临时寄宿的地方,“身在曹营心在汉”———身在大学却不搞学习。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和无奈。今天,我们就来深刻探讨一下当前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相关问题。教育体制包含教育机构和教育规范两个基本部分,其中,教育机构又包括管理机构和实施机构两大分支系统,教育规范主要指那些维系整个教育机构得以正常运转的制度、措施及方案等。因此,教育体制改革指的就是教育机构和教育规范这两个方面的改革与创新,狭义地讲,重点内容就是对其中的教育制度的改革。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围绕教育机构职责权限相关制度的一系列改革和创新。
一、当前我国高校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良好发展,国内高校教育体制也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现对目前的高校教育体改工作总结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采取对策适应了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规模的需求;另一方面,教育体制问题屡见不鲜,已经严重制约了现阶段人才的自由全面发展。实际上,我国由于人口众多这一因素的影响,面对飞速发展的政治经济等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必然要在“穷国办大教育”的困境或逆境中进行改革,即便难以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因为这是当前唯一可行的方案。我国高等教育人才紧缺的教育背景已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也制约着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扩招”是唯一正确的选择[2]。当前高等教育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或冲突,比如生存与竞争的问题、公平与效率的问题、大众化与教育质量的冲突等,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和持续发酵将不利于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阶段的目标。1高等教育面临着生存与竞争问题我国高等教育因受历史渊源的影响,以及我国对高等教育投入不足,目前在国际上并不占优势,总体实力上要低于欧美国家的高等教育。这导致我国在与欧美高等教育的生存竞争中处于“历史性的弱势地位”,现在我国已经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而我国高等教育也步入挑战最艰难的一个时期,这也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所要正视的一个重要的问题。2高等教育的公平与效率问题我国高等教育无论是从起点、过程,还是从结果上都是不公平的。教育公平一直都是我们重点关注的话题,如果处理得不够恰当,极有可能会给高等教育的健康改革与发展带来创伤。另一方面,在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相对低下的情况下,过度关注教育公平问题可能会加剧教育资源的紧张程度。迄今为止,我国高等教育尚未在公平第一和效率第一这个“争议”上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因此对于当前高教工作的稳定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3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教育质量之间的冲突高等教育质量应该是最核心的部分,它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永恒的主旋律。可以说,改革、创新都必须围绕质量来进行,否则将会出现“南辕北辙”。目前我国高校教育已经开始了由精英化向大众化教育模式的转变,这需要一个长期的适应期,这期间,高校扩招之后生源数量的稳定与教学质量的提高之间的问题逐渐凸显,必须要兼顾二者,才能少走弯路稳步前进。此外,还存在着教育部门盲目追求高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符合当前社会大众对“扩招”后高校教育的实际需求,导致高校在培养高精尖人才方面“吃力”,而社会在吸收接纳高端人才时又“吃不消”的冲突和矛盾。再就是道德与科学精神方面暴露出的不良风气,比如学术造假及学术腐败问题,或者频繁的各种评审、评优与评奖等,以及校园暴力等不良行为,都成为寄居在高校这棵大树上的蛀虫,急需剔除。
二、高校教育体制问题的根源分析
高校教育是决定国家发展和民族兴盛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高教体制又对高校教育发展的速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恢复高考的四十年间,教育系统未曾放弃和停止对教育体制的改革,中国教育体制也因此得到了逐步的完善。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有累累硕果,也有司空见惯的“糟粕”,持续改革,坚持创新,既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时代重任,同时也是改革开放持续稳步进展的客观需要。因此,无论从国家的宏观战略角度考虑,还是从教育系统自身的“内需”去思考,都有必要对高教体制进行深刻的反思和科学的规划,坚决打好“教育胜仗”。谈及高校教育滞后的根源,体制异化难辞其咎。我国高等教育经历数十年的磨砺和洗礼,取得的重大成就在于大幅改善了高校办学条件,并能够与时俱进推动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同时,也暴露出创新能力滞后、教学质量走低等严重的问题和不足,受到各个方面的强烈质疑与批评[3]。鉴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两个主要目标就是教学与科研,前者“教学质量走低”,后者“创新能力滞后”,都出现了较大的问题,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刻反思[4]。我们也能够看到,国家向高校投入的经费是逐年加大的,也推出了一系列促进教学培养的举措,但却正是在这样一种有投入、有政策的条件下出现了问题。由此看来,中国的教育并不是投入和关注度的问题,教育体制的不断异化,违背了教育规律,才会导致出现上述问题。
民族音乐教育与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论文
【摘要】本文以民族音乐教育和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为核心内容,阐释了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示范,分析了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实践的成果体现,最后提出了在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通过本文的阐释,为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提供方向性的指导。
【关键词】民族音乐教育;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实践
一、民族音乐与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示范
1.民族民间舞蹈实践教学。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是当地人们在生活、劳动的过程中精神内容的展现,长时间以来不同的民族相互吸收、相关消化,不断地对音乐和舞蹈内容积淀、筛选和过滤,进而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族音乐和民间舞蹈。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凝聚着不同民族的精神,牵系着不同民族的情感,是不同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完美展现。不断不同民族的音乐特点和民族民间舞蹈的特性,其最终目的是要传承优秀文化,创新、发展民族优秀文化,进而将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的打造为高雅的文艺艺术,丰富我国民族文化。艺术学校作为培养艺术的主要阵地,它在文艺教育上不断推陈出新,通过音乐和舞蹈的完美结合来达到文艺教育的最终目的。以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为例,该院校地处民族特色鲜明的云南地区,浓郁的云南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为艺术学校民族文艺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云南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内容较为丰富,历史较为悠久,极富传统云南民族特色,但是这些音乐和舞蹈大部分都是反映当地群众集体的劳动和生产,一般都是即兴表演和演唱,缺乏艺术性和抽象性,并且在舞蹈方面缺乏对生活性舞蹈的加工和提炼。为了使云南民族音乐和民族舞蹈完美结合,形成独具云南特色的歌舞文化,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的老师们对云南民族舞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她们认真研究佤族、傣族、哈尼族、彝族、壮族以及藏族舞蹈,并深度挖掘这些民族舞蹈的特点,将其引入到舞蹈教学中。在舞蹈教学实践中一边对传统的民族舞蹈进行传承式教育,一边深入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已有并单薄的舞蹈语汇进行整合和变通,进而丰富民族民间舞蹈教学。除了上述的例子外,还有许多不同形式的民族舞蹈在教学实践被广泛的引入、挖掘和应用,通过教学实践的学习,民族民间舞蹈得到了传承和并将其蕴含的民族精神得以展现。2.注重民族特色的《乐理与视唱》课程在实践教学中的运用。关于民族音乐的教育,阎伯林教授说世纪型的音乐教育体制必定以传统民族的音乐为基础,并且积极融合世界上所有音乐文化的精华。他认为中国当前的音乐教育体制一定要具有长远的眼光,不能局限在某一部分。要想真正的创立民族民间舞蹈和民族音乐教育体制,必须要具有一个循序渐进、集思广益的过程,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民族音乐在我国被称为“国乐”,它是一种集聚民族神韵和气质的文艺艺术,是我们国家的“民族之声”,展现着我国从古至今的审美习惯。当前的民族音乐主要指的是中华民族上千年来经古人和今人所创造的一切经过世代流传,为人民喜闻乐见,合乎国人审美习惯的民间音乐、传统音乐以及创作音乐作品总称。当今社会,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文化交流不断深入,在中外音乐、古今音乐撞击的时代里,我们应当提出积极弘扬民族音乐的教育理念,将民族音乐教育落实到具体实践教学中。民族音乐是祖先们智慧、精神的结晶,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国外学者克服重重困难积极学习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而作为土生土长的新生代对于优秀的民族音乐陌生、不感兴趣,实在令人担忧。因此,作为文艺学校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乐理教师在教授《乐理与视唱》这门课程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乐理知识和基础概念,也要让学生能够掌握运用乐理知识的方法和技能,进而为培养学生掌握音乐、理解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民族音乐教学实践一定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带着兴趣学习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或者通过悦耳的视唱练习来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学会其中的音乐律动,增强学生的音乐敏感度。此外,民族音乐往往伴随着民族舞蹈,两者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教师在进行民族音乐教育时附之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将舞蹈的动作技巧和民族音乐的律动相结合,让学生既学习了民族舞蹈动作,又加深了对民族音乐的理解与认识,其教学成果十分显著,有助于学生民族音乐和民族舞蹈的学习
二、民族音乐与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在民族音乐教学和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理论研究不够深入。民族音乐与民族民间舞蹈内容较为丰富,表现形式多样,所以在演唱民族音乐和表演民族民间舞蹈时需要掌握其中蕴含的理论知识。而大部分音乐学院在进行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时都直接将演唱的方法和表现方式教给学生,而缺乏对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文艺艺术的研究、归纳和总结。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只进行形式教学,而没有将其中蕴含的丰富内容教授给学生,学生体悟不到民族音乐和民间舞蹈的精髓,对其理解也仅限于表面,那么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就没有真正发挥其自身价值。第二,教学模式较为单一。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大部分艺术学院在开展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时基本都采用较为传统的教育模式。即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被动接受,有时教师也会带领学生练习音乐唱法或是民族民间舞蹈的相关动作。这样的教学方法严重制约了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空间,不利于音乐和舞蹈的创新,也不利于学生对民族文化艺术的学习和掌握。单调的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的兴趣,可能会使学生对民族音乐和民族舞蹈产生厌烦的情绪,不利于课堂教学。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的兴趣。第三,对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的认识不足。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聚着先人们的智慧结晶,它体现着几千年来我国民族的精神。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树立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意识。然而,部分学校没有认识到弘扬民族文化的重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没有充分的认识到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的重要性。并且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也没有对民族音乐和民族舞蹈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使得民族文化的传承受到阻碍。
三、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改革
当代高等教育的道德教育论文
一、审视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存在的一些问题
1.诚信缺失。
大学生诚信缺失是道德素质不足的主要表现之一。诚信是为人立世之本,是人进行社会活动的基本品德。大学生诚信缺失体现在许多方面,比如说助学贷款是国家惠及学生教育权利的优抚政策,但是,近年来贷款还贷步骤出现恶意逃债、赖账不还的比率越来越高。据中央财经大学在全校对助学贷款问题调查发现,有20%的学生甚至没有考虑过还款的问题,7%的学生表示是否还款还很难说。贷款学生是在用诚信为自己作担保,贷款不还等于失信于社会。2013年2月1日哈佛大学宣布针对之前发生的集体作弊事件的处理结果,勒令60名去年5月参与考试作弊的学生休学,剩下涉嫌作弊的65名学生一半留校察看,另一半根据情节严重性勉强得到赦免。该案例令人扼腕的同时,折射出诚信缺失所表现的另一类普遍现象———考试作弊。大学教育不同于中学义务教育,学校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监管力度下降,比较中学“前紧后松”的学习状态导致学生对学习重视程度下降,为了应付考试而选择作弊。调查显示,参与过考试作弊的学生比率接近50%,思想认识上接受考试作弊的学生更是数不胜数。此外,像大学生替考、论文的现象逐年增多,已成高校新兴职业。无论平时布置的小型论文,还是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许多学生都是从各种学术杂志或互联网上摘抄。然而,国外的大学在学生诚信方面的管理制度着实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绝大多数欧美发达国家的学校对于学生的作弊行为,有着极为严苛的惩罚制度。一旦作弊行为被发现,均以开除学籍作为处理标准。震慑于这样严格的管理制度,学生的作弊行为得到了基本杜绝。虽然惩罚制度不是改变大学生诚信缺失现状的最佳途径,但是不得不说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制度。中国大学在制定自己的管理规则时,可以在此基础上学习借鉴,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以期提高全体学生对于诚信问题的重视程度。当然还要提一提学历造假现象,假学历已然成为目前大学生进入社会的优选手段,求职简历言不符实,滥竽充数,资格证件造假严重。造假现象也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重要表现之一,对此,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应该在中国目前较为特殊的环境背景下,加强对孩子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使其能以应有的道德准则约束自己,杜绝不良行为。
2.对情感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高校学生结构的变化,大学生恋爱在高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大学生因恋爱导致的心理问题也层出不穷。刚进入高校大门的年轻学子势必对青春靓丽的异性充满迷恋与渴望,恋爱行为或多或少成为大学生生活到主要节奏,大部分学生缺乏科学的生理、心理卫生知识,并且大部分学生“游戏化”地看待恋爱问题,导致恋爱形式畸形发展。爱情本身是神圣并且美好的,大学生追求爱情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我们需要现代社会文化和道德理念标准的形态特点,努力完善提高自身的教育模式,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将伤害降到最低化。
3.自私自利。
鲁迅曾经说过:中国公共的东西,实在不容易保存。如果当局者是外行,他便将东西糟蹋完;倘若内行,他便将东西偷完。这些言论虽然是形容旧社会的中国人,但当代大学生自私自利缺乏公德心或多或少被此言一语中的,比如教室桌椅设施“占座”篆刻字样蔚为壮观;像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男女行为不检点的现象比比皆是,笔者还观察到像开学报名时校园内到处乱停的私家车等。在西方国家,义务公共劳动成为大学生的必须社会活动,缺乏社会公德意识的行为则不为整个社会接受,这种道德理念值得我们借鉴。同时还有令人更加愤慨现象如很多大学生求学道路上或多或少受到过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捐助,然而,“知恩图报”者却很少。广州地区经社会各界牵线搭桥得以一圆大学梦的莘莘学子逾千名,但这中间只有一成不到的人曾用信件向资助者表达感激之情。沈阳有一位80多岁的王儒臣老人,节衣缩食13年出资数万元赞助40多名贫困生完成学业,其中有10名是大学生。至少他们在1999年4月29日《中国青年报》刊载关键报道时,没有给老人写过信,也没有一名大学生肯露面。同样还有许多被大学生淡漠的传统美德,像有学生认为,见义勇为不应在大学生中提倡,因为大学生没有这个能力。见义勇为的道德基础是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见义不为或者见死不救,不是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
高校实施案例教学因素思考
摘要:
通过论述中英两国文化、高等教育体制,两国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及思想观念差异造成的诸多不同,国内高校师生工作学生现状,分析两国高校教学过程中实施案例教学的难易度,针对国内高校运用案例教学,提出改变教学评价指标、改革创新案例教学方式方法、在教师职称评定指标体系中增加教学过程评价指标及在专业课教学中试行小班化教学等建议。
关键词:
国内高校;英国高校;案例教学;差异;思考
研究资料表明,即便是颇有名气的案例教学,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出现并取得较好绩效的美国国内,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1986年美国卡内基小组在《准备就绪的国家:二十一世纪的教师》的报告书特别推荐案例教学,并将其视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后[1],美国国内及各国教育界才开始探索案例教学。自哈佛商学院创建案例教学以来,历经百年,至今仍为各国教育界推崇,自有它的道理。笔者从事教师职业时间不长,却在许多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通知文件及学校各级教学督导听课的教学质量评分表中,多次见到“案例教学”的字眼,国内高校对教师在教学中是否运用案例教学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笔者曾英国留学数年。让人疑惑的是,案例教学优点十分明显,国内各级刊物有关案例教学研究论文屡见不鲜,高校教学管理层也在积极推行,但笔者在国内高校读书和教学期间,很少见到教师和同事在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而笔者在英国所学各门功课,任课教师几乎人人运用案例教学。两相比较,其中的差异促使笔者思索其缘由所在。不容置疑,英美文化有其共同的地方。英美两国文化的同源性或许是美国人发明创造的案例教学可以在英国国情土壤中生根开花的原因之一。但是,文化同源性决不能成为案例教学难在国内高校推广运用的唯一理由。影响国内高校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的原因及障碍是什么?是本文所要思考的问题。植物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始终受到它生长的环境、土壤、人为干预因素影响。如果将案例教学比作一株植物,影响案例教学“生长发育、开花结果”的环境、“土壤”、人为因素是什么?为方便研讨,笔者将文化、高等教育体制等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当作影响案例教学实施的环境因素;把教育教学思想、理念、观点、教学环境及其条件对教育教学的作用,视作影响案例教学实施的“土壤”因素;将案例教学的实施者(教师)及合作者(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工作动机和需求等,视作影响案例教学实施的人为因素。本文试图通过比较中英两国高校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的环境、“土壤”和人为因素差异,为案例教学在国内高校推广运用尽绵薄之力。
一、对影响国内高校实施案例教学的环境因素思考
(一)中英两国文化差异对实施案例教学的影响
学前教育文化创新策略分析
摘要:
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基础,而学前教育的文化也是学前教育内容的精髓与核心。要将学前教育文化内涵放在教育首位,使儿童更好的理解并掌握学前教育的文化底蕴。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完善,学前教育文化内涵的丰富也愈发重要。传统的学前教育文化已不能满足当前教育形势的需要,因此,应当为学前教育文化内涵的创新进行具体性的策略分析。本文根据我国目前学前教育的形势,总结出学前教育文化内涵的创新方向,对文化内涵的创新策略进行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
学前教育;文化内涵;创新策略;全面发展
1学前教育文化内涵创新的重要性
1.1提升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前教育时期是儿童大脑功能完善的主要时期,对学前教育文化内涵进行策略性创新,能够对儿童大脑进行更加合理的开发,同时有效提升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儿童以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1]。学前教育文化的创新能够推进我国整体教育体系的进步,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与保障。因此,应当加大对学前教育文化内涵的创新改进力度,及时发现学前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为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生物医学硕士学位实践分析
本文作者:刘洁 单位:温州医学院研究生部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Engineering,BME)是理、工、医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崛起于20世纪60年代。现代生命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技术、医学科学与技术等广泛渗透、交叉、融合,形成了生物医用材料、现代工程医学、远程医疗工程、智能医用仪器系统、人工器官等诸多生物医学工程技术新领域。BME硕士教育开创了集产学研为一体的工程技术中高级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BME在推动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六年前国家发改委高科技产业司就明确提出:尽快培育、壮大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产业,使其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我国BME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现状
我国BME人才培养主要依托于工科或医科,存在培养方向多但培养人数少的问题,导致我国医院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的该领域从业人员大多没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背景。BME硕士学位教育的规模过小,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特别是融合医、理、工等学科的复合型人才更是供不应求。据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副主任吕忠生调查,目前全国大约有6万家医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员只占医院总人数的10%,与国外30%的比例相差悬殊。作为医学工程的最大产业,国内1万多家医疗设备企业也急需该专业的高级技术人员[1]。我国BME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2008年以前仅在理工院校中进行,每年招生不足百人,发展处于徘徊状态。鉴于我国急需大量BME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以及提升在职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的需要,开展BME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已刻不容缓。
二、在医学院校开展BME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为使BME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有新的突破,国务院学位办尝试在医学院校开展该项教育。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起步早、基础好,特别是近年来从海内外引进了一批优质人才后,形成了一支医、理、工相融合的师资队伍,具备了较好开展BME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条件和能力。2008年我校成为开展该项教育的首所医学院校,并力求在医疗器械与医院信息管理、基因工程与基因药物方向做出特色。
(一)依托医学院校的优势资源,分层次招生宣传,吸引优质生源。近年来医院得到了快速地发展,医师的学位层次提升较快,而医技人员的学位层次相对滞后,对该学位教育具有较大的需求。作为医学院校,要善于发挥拥有诸多的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的优势,分层次招生宣传,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即先向医院主管领导介绍BME硕士专业的学位特点;再请各医院相关部门协助开展招生宣传;同时向医技科室寄送简章并进行网络招生宣传;还可尝试对相关企业开展定点招生宣传。2008年我校首届招收学生21人,招生人数列全国第二位,录取考生的GCT成绩百分位平均值81.17,列全国第四位,生源质量和数量较为理想。
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论文撰写的规范化
1形式上的规范
在将论文题目翻译成英文时,学生们很多不知情,逐字翻译,对中文里常用的“关于……的研究”翻译成“Researchon...”、“Studieson”等。殊不知,这些字眼在外国学者及外文学术期刊编辑的眼中比较忌讳,他们不喜欢这样拐弯抹角的英文,一般英文论文的题目都是不费笔墨,直切主题的。摘要该怎么写,都应写什么,很多研究生还对摘要应包括的内容模棱两可。美国国定标准机构1997年指出,“好的摘要能够让读者迅速而准确地获知文章的基本内容,从而让读者知道自己是否会对该文章感兴趣并进而决定是否有必要通读全文”。不规范论文出现问题较多的地方,还有参考文献。学生们对参考文献的引用大多存在知而不引,断章取义,引而不确,来源不实和盲目自引等现象。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往往是心理上不重视导致的。学生们常常感觉正文的文章完成就可以了,参考文献不属于正文的范围,所以并没有对其引起应有的重视。
2实质上的规范
撰写论文是做学术的一部分,做学术如做人。王国维认为,做学问有三种境界:第一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二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第三境界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可见为学是需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住折磨”的。面对就业难、生存压力大的现实环境,对于不走学术道路的硕士研究生而言,究竟需不需要认真努力地去做一篇规范的经济管理类论文,常听到这样的言论:“本人既不读博又不出国,没必要花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虚无缥缈的研究上,随便写写能过关就行了”。甚至有的学生反问:“你觉得我们会因为论文不规范而毕不了业吗?”的确,在目前中国的研究生教育体制下,绝大多数的学生不会因为毕业论文不过关而无法顺利毕业。也恰恰是因为这个事实,毕业论文才能够真正折射出一名学生做事的态度和做人的品格。经济管理类专业研究生撰写论文时还有其独特的问题。作为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较之理工类学生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似乎有些“飘渺”。诚然,经济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但是从做调查问卷,统计数据,到整理资料,这些做论文的前期工作,都还是应该钉是钉铆是铆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研究,对数据的获取和挖掘,仍然不应该失去学术研究务实的本色。
3培养研究生撰写规范论文
3.1让学生领会规范论文的“套路”
做好研究生入学后规范论文撰写的“启蒙”教育。通过各种平台,例如利用讲座、报告等宣传形式进行“扫盲”工作,告知学生们规范论文应该是什么样的。针对现行的一些不可取现象,向学生们讲清楚什么才是真正规范的论文。这种“规范”,从论文撰写的结构、各部分的形式和内容、概念方法、逻辑框架等方面都应予以澄清,加以解释。例如讲清文献引用的目的、原因和重要性,列举的小技巧等问题,学生们在处理参考文献时,就不至于仓促对付或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事先给学生们一个明确、良好的规范,比过后规范其不适当的论文形式效果要好得多。当然,现在的学生常常老师讲一套,自己做一套,不是很听话。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导师们从思想上去做工作,以身作则去给学生们树立好榜样,感染其对撰写论文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