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足球教学中学生心理训练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在高校足球教学训练中,教师往往更为重视技战术训练效果,忽视了学生心理状况,而心理状况不稳定将直接影响高校学生技战术发挥。因此,本文深入分析了高校学生心理特点及变化原因,并结合足球运动训练模式,提出了高校学生心理训练方法,以期通过心理训练,提高学生技战术水平稳定性,降低不利因素对学生心理和情绪的影响。
关键词:心理训练;足球训练;高校体育
随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CUFA)广泛开展,大学生足球比赛受到广泛关注,大学生足球联赛覆盖全国近2000所高校,参赛队伍近3000余支,对学生运动员心理素质要求较高,如心理素质不过关,则可能影响大学生在足球比赛中的临场发挥,导致比赛失利。因此,有必要深入分析高校学生训练必要性和训练方法,以期促进高校学生心理素质与足球技术水平适应。
一、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组成、现状及变化原因分析
(一)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组成。基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的心理素质受先天和后天两方面因素影响,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作用于高校学生心理素质。后天因素可通过系统性的训练挖掘其潜能,形成相对稳定的心理素质。从心理素质构成来看,心理素质包括心理潜能、心理品质、心理外部行为等,其中,心理潜能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心理素质,如未经系统性心理训练,则心理潜能不会显现。心理品质是通过后天培养和训练所形成的自身心理品质,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能够改善自身外在行为举止。心理外部行为即心理素质的外化,可通过研究学生外在行为研究其心理素质状况。
(二)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现状分析。在高校足球教学中,学生心理特征可归纳总结为:(1)足球兴趣浓厚,但缺乏毅力。兴趣是影响高校学生参与足球运动自觉性、主动性的关键因素,也是学生自觉参与比赛运动的动力源泉。但在足球教学与训练中,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兴趣,而且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毅力,能够耐受高强度足球训练并正确面对失败挫折。毅力是保障高校学生承受艰苦训练的心理保证,在高校足球教学中,针对学生毅力缺乏的问题,可通过系统性的训练方法考验学生,加强观察,选拔和培养意志坚定、百折不挠的优秀足球运动员。(2)个性鲜明但心理脆弱。当前,在校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性格张扬、个性鲜明,但相对敏感,在足球训练和比赛中遇挫折时,学生心理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现象。(3)创造力强但执行力差。创造力是指高校学生能够结合特定场景整合技术动作,“创造”出适宜特定情况的技术动作。创造力强有利于提高学生临场应变能力,但由于学生技术动作储备较少,在完成一些高难度技术动作时失误率较高。(4)缺乏团队意识。部分高校学生在足球比赛中,不能良好的熟悉同伴或助跑的位置,缺乏对赛场现场观察能力,甚至一味只顾脚下而忽视攻防转换和团队合作,导致高校足球训练、比赛效果不佳。
(三)高校学生心理状况变化原因分析。足球比赛中,学生心理状况受比赛规模、对手实力和比赛经验影响显著。近年来,随着高校足球比赛赛事活动的开展,比赛规模不断扩大,比赛任务日益繁重,高校学生运动员在比赛环境下易产生亢奋、激动情绪,如比赛规模较小,关注度不高,则可能导致学生心理和情绪变化。在对手实力方面,如对手相对较弱,则学生心理兴奋度较低,学生容易产生的盲目自信、轻敌的思想,对比赛重视程度不足,一旦遭遇对手顽强阻击,学生可能产生很急躁心理,丧失足球比赛节奏主导权,导致比赛失利。当遭遇高水平足球运动队时,竞争对手实力相当,要求高校学生必须拿出全部的实力、全力以赴才能取得良好成绩,学生容易被对方的气势压迫而陷入被动,并表现为赛场上畏敌情绪蔓延,尤其是在处于劣势时,其心理消极因素占据上风,则表现为取胜信念不坚定、动作迟缓、情绪低落和思想负担过重,甚至放弃比赛。在训练程度和比赛经验方面来看,高校学生参与的赛事活动越多,学生心理状况受外部环境影响越小,反之则在赛场上动作僵硬、注意力不集中,难以发挥高校学生足球训练水平。针对上述问题,除了在高校足球教学中针对性强化训练外,还应当重视学生心理训练,通过系统性、科学训练,缓解高校学生在赛场中的紧张情绪,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为了提高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师应可结合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管理模式,按日常性训练和赛前训练进行针对性心理训练。
(一)日常性训练。1.注意集中训练。注意集中训练即使学生全神贯注关注于特定的目标,不受外界刺激因素和内心杂念的影响,始终保持心理活动指向与活动任务保持一致。在注意集中训练中,高校教师可采用干扰性因素,强化学生对外界因素的抗干扰能力。例如,在传接球练习中,教师可限定传接球失误次数,超过限制次数则相应接受惩罚,如10个俯卧撑或前滚翻等。在分组对抗比赛中,教师可故意让场外学生或中场休息队员制造噪音,干扰场上学生比赛,以此达到注意集中训练的目的。在针对个人的心理训练中,教师可指导学生采用实物训练法进行注意集中训练,借助身边的体育器材,凝视体育器材颜色、纹理、形状等细节,开始时凝视时长为1分钟,休息几分钟后逐渐延长至5分钟,通过学生自我强化训练,提高学生在足球运动中的注意力,有利于学生在不利局面下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2.放松训练。放松训练是一种自我暗示心理训练方法,通过集中注意力和调节呼吸,降低因情绪紧张而产生的过多能量,达到精神松弛、身心放松的效果。在高校足球教学中,教师可在学生训练完成后,播放轻松的音乐,引导学生想象安详的意境或愉快的往事,以此降低大脑兴奋度,避免杂念对学生训练、比赛的影响,并可起到缓解疲劳和紧张情绪的作用。3.表象训练。表象训练是指通过想象、回忆技术动作,引起神经、肌肉响应反应的训练方法。表象训练方法可通过看书、图片、视频等资源,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先根据输入性资料建立动作模式,强化技术动作正确概念。在高校足球教学中,教师可要求学生周期性回忆当天所学的技战术内容,并假设自身为欧洲职业联赛中的高水平职业足球运动员,在对方紧逼的情况下传球、接球,以此提高足球传接球成功率。
(二)赛前训练。在足球比赛前,为提高高校学生技战术综合运用水平,缓解学生心理压力,高校教师可采用模拟法、自我暗示法等方法进行心理调节。1.模拟法。模拟法对足球比赛各种情况的模拟练习,通过对可能发生的事件进行提前联系,减轻学生心理紧张压力,提高学生临场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模拟法可用于赛前学生心理训练,可通过对手模拟、裁判模拟、观众模拟等方式提高模拟训练的针对性。在对手模拟中,可根据对手一贯的技战术风格制定相应的技战术措施。在裁判模拟时,可通过模拟误判、漏判等情况,督促和引导高校学生保持稳定的心态,将注意力集中到后续的比赛中。在场地模拟时,高校教师可组织观众喝倒彩的方式、为对手加油等方式,锻炼学生心态,减轻学生在足球比赛中的应激反应,增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2.自我暗示法。在足球训练、比赛过程中,各类突发状况层出不穷,并对高校学生心理状况、情绪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比赛失利、传球失误等,甚至因相互指责而影响比赛合作。针对此类问题,教师应指导学生借助自我暗示方法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积极的自我暗示在增强自信心和消除紧张情绪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通过自我暗示,能够提高学生对比赛情绪的自我调整、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暗示法可根据目标指向而各异,常用来消除或减少因紧张、焦虑等情绪。在自我暗示法训练中,教师应注意鼓励学生,多采用激励性词汇,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在训练和比赛中,学生可采用自我暗示法进行挖掘自身心理、生理潜能,提高足球比赛成绩。3.自我认识调节法。自我认识调节法是在赛前进行思想教育,基于最新的信息,帮助学生进一步分析和研判比赛形式,正确评价双方实力,明确自身不足和应对方法,确定比赛奋斗目标和比赛任务。在该阶段进行心理调节,能够克服学生盲目自信和自卑的心理,消除过度紧张情绪,有利于学生形成坚定不移的信念,降低比赛变化对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
(三)意志力训练方法。足球运动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体能和坚定不移的意志。针对当前大学生意志薄弱的问题,可创设一定的困难情境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技术训练中,教师可要求学生的技术能力指标必须与上次持平或超过,如未达到要求则重复练习,如脚背正面颠球次数最好成绩100个,则本次训练指标不低于100个,失误需要重新计算。通过强化意志训练,磨炼学生意志,有利于学生正确面对训练、比赛中的复杂情况,在比赛失利的情况下保持昂扬的斗志,稳定自身情绪,并形成坚忍不拔、荣辱不惊的优秀品格。
三、结语
足球在我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并深受广大高校师生的喜爱。足球运动具有对抗性强、团队合作等特点,要求高校教师在加强技战术教学的同时,注重学生心理素质训练,并将心理训练和技战术训练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深入分析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现状和特点,并结合高水平运动员日常训练和赛前心理训练方法,强化心理训练在高校足球教学中的灵活运用,提高高校学生在足球运动中的抗挫折承受能力,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优秀品格,为高校足球教学和学生人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王竞 单位: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