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作文教学中的想象力培养,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它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始终,作文教学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表现。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力是打好写作基础的必备条件,也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前提,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
一、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应在学生心灵中激起求知欲和点燃热爱知识的火花。”这里的学习“欲望”和“火花”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给激发出来,让学生对作文感兴趣,创设写作的氛围。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课文的训练点,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把课文的写作特点运用到作文当中去,做到学以致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教师要抓住课文的重点段落,教给学生写作特点和写作方法,抓住重点的词句欣赏,张开想象的翅膀,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例如在教学《野荷塘》时,我让学生抓住最后一段“晚上的野荷塘虽然看不清亭亭玉立的花朵,但远远看去,荷叶荷花相映成了淡淡的绿影,平静的水面倒映出金色的明月,对岸的水面上反射出一抹橘红色的霞光,草丛中各种虫儿在鸣唱。此时,我仿佛进入一个飘渺的童话王国。”教学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感受傍晚荷塘的意境之美,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仿佛看到了“亭亭玉立的花朵”“绿绿的荷叶”“金色的明月”“橘红色的霞光”,听到了虫儿在鸣唱。然后引导学生仿写一段傍晚的池塘景色,这时学生写作兴趣高涨,写作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二、抓住写作特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小学课文的类型不同,写作特点也不一样,教学是教师要引导学生赏析课文的写作特点。在教学课文时教师要抓住课文的重点段落,进行朗读欣赏,分析课文的写作特点,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同时,加以运用积累写作素材,让小学生作文生活化,把课文和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准备语文积累本,让学生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积累起来,并且加以归类。这样时间长了学生就会在课堂上学会欣赏,渐渐地就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名家名篇的文化底蕴,学生在赏析中学习语文,学生的写作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时,作者在描写榕树时这样写道,“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教学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欣赏,这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配上音乐欣赏,想像一下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这时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有的说我感受到了榕树的茂盛,我感受到了榕树充满生机,有的说我感受到了榕树充满生命力。这时我给学生留下空间,让学生描写一段你家的菜园里各种蔬菜茂盛的景色,学生写作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
三、留心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生活素材
宋代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就是说平时要多读书、多积累,留心观察生活才能写出好的文章来。生活即作文,留心皆学问。课堂上我们在借鉴名家的写作技巧的同时,还要学习作者观察生活的方法,在读中感受作者是怎么写的,按什么顺序写的,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抓住了哪些特点,运用哪些修辞手法把课文写得生动形象。例如在教学《井冈翠竹》时,描写井冈翠竹一段“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要引导学生读文感悟这段作者是怎样描写井冈翠竹的,三个“有的”把翠竹比作了什么。学生一边读一边欣赏,同时展开丰富的想象,脑海中出现毛竹的形状,然后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和写作的关系,这些比喻都是作者平时留心观察的结果。总之,小学生写作要培养学生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同时要有意地渗透写作技巧,让学生从分析课文的过程中,感受到课文的内涵,感受到课文的内在的美。生活是写作的素材,离开生活的写作是一张白纸,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热爱生活,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这样的作文才有美感,才有生命力。
作者:张继明 单位:吉林省大安市大岗子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