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教学策略思考(3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作文教学策略思考(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中作文教学策略思考(3篇)

第一篇:新课改农村高中作文教学效果策略

作文教学是农村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但也是一大难题,如何更新作文教学的固有观念,探索和革新作文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写作教学与研究实验,是每一位农村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作文教学是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众多语文教学专家也为此感到十分困惑,多少年来始终找不到正确的途径,提升作文教学的效果。广大一线语文老师一直在努力,多年来,我们不断探索作文教学方法,更新作文教学观念,制定作文实验方案,进行创新写作教学与研究的实验,从研究性学习中开辟了一条较为成功的创新写作之路。

一、开展文学社团活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催生他们的写作动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文教学,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是第一位的。只有广大学生有了写作的兴趣,才能使他们进入习作训练的最佳状态。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办法:

(一)开辟文学新园地,拓展作文创新的领域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写作兴趣,展示同学们的写作成果,我校办起了一个《金色年华》校刊编辑部,刊登同学们的优秀作品。设置了“诗意年华”、“青春风铃”、“人生如歌”、“恩情春晖”、“心灵驿站”等栏目,每月出一期刊物,面向广大学生征稿,尽量发现学生优秀习作并及时给与鼓励,由老师审阅修改后,加注评语推荐发表在校刊《金色年华》上。与此同时,各年级部,各班纷纷成立了各类文学社、读书社,如高一年级成立的“雏鹰”文学社,高二年级成立的“付出者联盟”文学社和“红柳”文学社,高二各班成立的读书社等,这些文学读书社团,由学生自主管理,学校指派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的老师担任指导老师,这一举措,赢得全校学生的欢迎,大大提高了学生作文创新的积极性。校刊聘任的一批学生小记者,活跃在学校运动会等各类比赛活动场地,积极撰写稿件,同学们挥毫“描绘祁连景,抒写民乐情,讴歌一中人”,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创作阅读热情。

(二)让学生走近生活,走进大自然,走进书籍

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文字就充实到什么程度。”生活阅历与生活经验积累对于习作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农村学生农村生活实际上十分枯燥,城里孩子想象中的割田收麦、养猪喂鸡、攀树摘果等田园生活其实离现在的农村学生也很远。他们大多也是独生子女,最多家里有两三个小孩,而且,上一辈人苦日子过怕了,不约而同地不让下一代劳动,把希望全寄托在上学上。因此,让学生走出课堂,注意引导他们去发现、去观察、去探索、去体验,这样才会有鲜活的内容,才会使他们写出美文佳作。我们定期组织学生参加远足、爬山,到老乡家帮忙干活,去敬老院劳动,冬天去滑雪场练习滑雪,还不定期组织学生去参观邻近的工业园区,感受现代化大生产的高效率。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让他们置身于大自然中去玩赏,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在玩赏中观察,从中获得感性真知,这样才能写出让老师意想不到的东西。“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书籍,是学生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作文内容的重要来源。让学生阅读适合他们自己读的各种书籍,使阅读的内容和范围更广泛,视野更长远,知识面更宽广,积累的作文素材也才会更多。为此,学校购置了图书,订阅了各类杂志,并将读书馆的图书分配到各个教室的图书柜中,安排专门的阅读课时间,由语文老师组织指导学生开展阅读,指导学生阅读名著、人物传记,阅读有益的报刊杂志,广泛涉猎各种课外读物,让学生在书本中与大师对话,与自己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这样作文时学生的表达才丰富,叙述的作文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创新教法,持之以恒,全面提高作文训练的质量

在全面推进新课改的形势下,我们农村语文老师更要积极地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在作文教学方法上探寻新的路子。保留传统作文教学方法中的有益成分,探寻适应当下新形势的新的更有效的方法,以便探寻到适合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方法。

(一)制定计划,扎实开展序列化作文训练

作文训练要求,贯穿了高中记叙性文章和议论性文章的常规要求,在作文教学中,课内严格按序列进行训练,持之以恒,才能促进学生作文能力有一个质的飞跃。

(二)注重作文批改和讲评

要让学生写好作文,单纯的要求学生写是达不到要求的,师生的批改和讲评也很重要。作文批改有多种形式:一是教师批阅,但现在的老师任务确实重,每一篇作文都自己批阅确有难度,因此我们可以灵活多样,采取抽样批阅,抽样调查的方式,批阅一部分作文。特别好的作文和问题较集中的作文可以采用几种面批的方式进行。二是学生互批。指导学生让他们自己改,写出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看法,批注处眉批、旁批、总批,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总批有的可达五百多字,等于又将这篇文章重新思考了一遍。另外,作文批改之后,一定要讲评,否则对学生的写作不会有太大的帮助。我们每次抽几篇优秀的来讲评,也可以利用投影仪将优秀的作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点评,从而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只要我们农村高中语文教师都能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作文的实际情况,认真教学,敢于创新,就一定能改变目前农村作文教学的现状。

作者:臧成才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第一中学

第二篇:农村高中作文教学困境成因

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农村高中作文教学改革与其他教学改革相比存在着明显的滞后现象。学生怕写应试作文,教师怕改学生作文,作文教学整体呈现低效和无序状态。具体表现为:教师教得死板,学生写得枯燥。教师讲起来没劲,学生写起来头疼。学生写得莫名其妙,教师批得累死累活,教师批改作文敷衍了事,学生写作文抄袭应付已成普遍现象。现状令人忧虑。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我们的作文教学会这样不堪呢?

一、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是根本原因

农村高中学生因为经济基础差,考大学成为改变自己和家族命运的唯一途径,因此升学压力极大。家长与社会都把目光紧紧盯在升学上,学生成绩高则一俊遮百丑千好万好,成绩低一丑遮百俊一无是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见效慢、最终成绩差距不大的语文便被边缘化,尤其是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见效很慢的作文教学更是日渐淡出教学舞台。农村高中教学尤其是高三语文教学,教师把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都放在标准化习题的演练上,因为他们知道引导学生多做些选择题,得一些硬分对于提高高考成绩最见效。作文训练是吃力不讨好的活计。再加上现在流水阅卷,据有关人士统计,一份作文阅卷教师关注的时间不超过30秒,而且为减少仲裁率,有的阅卷组甚至明确要求作文分值一律控制在41~47分。这样一来,花了功夫写得好的和那些写得差不多的作文得分也差不多。越是动了脑子认真写的作文,反而越可能得不了分。它不像做主观题,即使与标准答案不符也不会“颗粒无收”。这样的畸形考试与阅卷模式,极大地伤害了教师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造成“教与不教一个样,学与不学一个样,写与不写一个样”的局面,令人十分痛心。

二、作文教学的盲目随意是关键原因

1.内容和形式本末倒置

作文教学只关注形式,一味地注重形式训练,学生得到的往往是皮毛,终会出现“画虎不成反类犬”的笑话,甚至让学生落下了“邯郸学步”的病根。作文之本应该是文理通顺,而不应该是思想之高深,意境超妙之类的技巧。农村高中语文教学呈现出很大的无序性、随意性和盲目性,作文教学总在语文教学计划之外。作文课随意性很大,没有固定课时,没有教学目标,没有教学计划,想起来就写一次。作文课上,教师任意从网上下载一个题目就让学生写,或者根据自己的喜好零打碎敲地讲点作文技巧让学生练,至于下一次作文课要做些什么,就只好“到时再说”了。这种“事前无计划,事中随意行,事后无收获”的作文教学,让学生极为厌恶。

2.重方法指导,轻感悟积淀

即使是少数重视作文教学的教师,作文指导课也沦为了只注重写作方法和应试技巧的指导,对学生的生活感悟与人文积淀极为轻视。教师经常灌输的是诸如“开头结尾二十八式”“审题二十四法”“构思十八法”等急功近利的终南捷径,并根据自己的教学总结出若干经验,如开头的“悬念式”“回忆式”“引用古诗名言式”,结尾的“展望式”等。更有甚者,有的教师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万能题目”“万能开头”“万能素材”,要求学生依葫芦画瓢,给出若干高考满分作文让学生原样套作,结果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味同嚼蜡,面目可憎,写出了大量统一模式的宿构文、模式文,还美其名曰“高考新八股文”、高考保险文、久而久之,完全泯灭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作文评阅事倍功半

许多农村中学以“作文是写出来的”为理论依据,每学期都强制要求教师批阅十几篇习作,批阅要有眉批、旁批、总批,打分和日期,让教师苦不堪言,疲于应付。有相当数量的语文教师也认为多写、勤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条捷径,可是他们却忽视及时鲜活的讲评,其实,这只是“应试教育”中“题海战术”思想的具体化。对于学生的作文,教师要么只是批阅几个好学生的作文来自我安慰,要么只是为了完成学校检查任务赶急图快地写一些千篇一律的批语应付了事。这样做的直接结果是教师对学生的作文水平“心中无数”。

三、蜻蜓点水的生活阅历是客观原因

农村学生生活圈狭小,造成他们眼界狭小;接触到的书籍很少,造成阅读面狭窄,知识容量也相应变小;社会阅历的欠缺,造成社交能力也无法与城市学生比。另外,独生子女较多,父辈经常参加的农村生产劳动和家务劳动他们都很少参与。这就造成他们不喜欢观察事物,即便是自己喜欢的事物,也是走马观花,不求甚解。因此,学生的生活阅历越来越贫乏,生活中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到了写作文的时候,他们就手忙脚乱,很多学生拿到作文题目感到无从下手,只能把自己积累的名人名言素材当成了万能钥匙,一则材料在多篇作文之中反反复复使用。语文教师应从农村中学实际出发,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探求新教法,让农村学生的作文写出新意、写出特色。那么,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必将闯出一番新天地。

作者:臧成才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第一中学

第三篇:高中作文教学选点训练思考

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先生在全国第二届“三新”作文教学研讨会上做了一个题为“作文教学的价值追求及实现路径”的报告。黄老师指出了当下的作文教学普遍存在着一种“只有作文,没有教学”的情况,很多教师带着学生不种庄稼,却等着收庄稼,或者说是“看天收”。其实,教师并没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写作过程中。对于这种现象,上海师大王荣生教授也曾说过,有相当一批教师是没有作文教学的。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许多教师面对作文教学望而生畏,要么不知道教什么,要么不知道怎么教。所以,黄厚江老师说,教师应该教“可教的”,教重点。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宜“选点训练”,并且宜选自己教得了的“点”。那我们就有必要探讨如何理解“可教的”。既然有“可教的”,言外之意,就是还有“不可教的”。到底哪些是可教的?哪些是不可教的呢?其实在教学实际中,我们也明显感觉到有些东西是教不了的。就如此次研讨会孙刚老师的作文示范课“灵感的捕捉”,课堂上,以小组交流的方式探讨什么是灵感?如何捕捉?灵感本就是极具个性化的、不可捉摸的东西,捕捉的方式是以个体的知识、经验、思维为基础的,捕捉的过程是个性化的思维过程。灵感到底有没有统一的捕捉方式?这位教师让学生交流分享捕捉到的灵感,没有问题,如果要寻找、归纳一种有效的,并且人人都可实践运用的捕捉灵感的方式,这就值得探讨了。“可教的”和“不可教的”的区分,与个体教师的素养、思想、技能、思考等都有着密切联系。教学过程受到教师的知识储备、思想理念、课程设计等要素的制约,同样的内容,不同的教师可能认识不同。一些教师认为“可教的”内容,在另外一些教师眼中可能是“不可教的”,所以,“可教的”和“不可教的”本来就不是固定的,这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依据自己的教学素养、教学经验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定。

作文教学中“可教的”内容用什么样的方式教最有效呢?黄厚江老师在《散点训练和系统训练结合》这篇文章中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选点训练。“所谓‘点’的训练,就是针对写作能力的某一个‘能力点’,或者针对学生写作的某一个‘问题点’进行教学。”相较于“能力点”和“问题点”,教师更容易把握后者。每次作文训练,教师总会在学生习作中发现一些“问题”,有些是个别的,有些是共同的。特别是这些共有的“问题”,应该是“选点训练”过程中最先解决的。这里就出现了一个疑问:“问题”是不是就是“问题点”?教师或者学生自己发现了写作过程当中的“问题”,教师是否就可以将此当作“问题点”进行训练?显然,“问题点”中所谓的“点”,应该是指这个问题的“关键点”,也是教师教学的“着力点”。一个问题是由一个或者多个“问题点”构成的,“问题点”越多,教师教学可供选择的着力点也越多,换言之,教师教学切入的角度也就越多。笔者认为,作文教学的“选点训练”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问题的细化和具体化。问题有大有小,问题点有多有少。一般情况下,越小越具体的问题,越容易找到切实解决的方法,一箭射一矢,一箭双雕甚至多雕的情况也有,但需要射箭者强大的本领。正如此次会议上,四川师范大学李华平教授在评价肖家芸老师的示范课时说,理论性太强而操作性太弱,知识性太强而运用性太弱,都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怎么教知识,四个字尤为重要,就是——小步、快跑。问题的细化和具体化是高效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问题细化,“问题点”容易凸显,自然有利于提高作文教学的操作性和运用性。例如,在批改学生作文时,我们发现学生作文在主题表现上存在问题。显然,这不是个明确的“问题点”,到底是学生习作主题与材料主题不相符呢?还是学生习作主题不集中?抑或学生习作主题不够深刻?再如,我们经常看到一则教师用得比较多的作文评语——材料不典型。“材料不典型”是学生习作常见的典型问题,但这个问题所指不够明确具体。到底是材料陈旧或是错误不能典型表现主题呢,还是材料准确无误也很新颖,而是学生不会用恰当、生动的语言去叙述材料呢?问题细化的过程,是按照一定逻辑关系给问题的外延进行分类的过程。这种分类有横向的,有纵向的。上面两个例子的细化其实是横向的分类,有些问题需要从纵向上去细化。例如,学生习作立意有偏差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纵向去思考,学生习作立意出现偏差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解决这个偏差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时应该注意什么?这样,此问题就细化为三个“问题点”(或者更多),这几个“点”可能都可以作为教学的着力点,到底选择哪个“点”进行训练,这需要教师针对实际情况去分析和选择。二是问题点的选择。黄厚江老师说,有了这个“点”,明确了教什么,课堂教学就要在这个点上用力。这个“点”就是教学的着力点,也就是细化的,并且“可教的”问题点。如果一个问题细化为若干“可教的”问题点,我们究竟选择什么样的“问题点”作为教学着力点呢?黄厚江老师给我们提出了选择标准:“这个点就是‘教什么’,这个‘点’应该是一个教学生长点。只有着眼于形式和内容并明确教学内容的结合点,才体现了语文的课程特点,才会有充满活力的共生共长的教学情境。”我认为,一个“问题点”应该有以下特征:一是确定“教什么”,二是促进教学生长,三是形式和内容的结合。比如,有这样一道作文题(2015中山鸟卷):二十出头的瑶族姑娘小卜,是瑶寨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临近毕业时,小卜犯难了:家里的父老乡亲希望她能回去做教师,传播知识,为改变家乡的贫穷状况尽一份力;对小卜有录用意向的一家著名外企,则鼓励小卜加盟公司,发挥专业特长,创造优质生活;而小卜自己认为当前创业环境好,很想创办一家民族服装设计公司,实现自己的创业梦。面对小卜的就业选择,你会给出什么建议?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有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在当前创业环境良好,政府给予创业更多优惠且就业压力大的状况下,我认为想要更好地发展就应该走创业这条道路。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观念的提出为小卜创业造就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小卜个人想要创办民族服装设计公司,实现创业梦,说明创业是小卜内心更渴望的,选择创业可以满足自己的梦想,使小卜不留下遗憾。我认为创业更适合像小卜这样的大学生,更何况小卜个人身为瑶族(人),对于民族服饰设计有较深的底蕴,能为她创业提供更好的基础。此段开头,小作者结合当前社会现实,进一步明确给小卜的建议——创业,随后的说理结合社会和个人,论述不够深入。“小卜个人想要创办民族服装设计公司,实现创业梦,说明创业是小卜内心更渴望的。”这些内容仅仅是对原材料的改述和简单加工,只有“我认为创业更适合像小卜这样的大学生,更何况小卜个人身为瑶族(人),对于民族服饰设计有较深的情感,能为她创业提供更好的基础。”这一句是在说理,却如蜻蜓点水般,毫无深度可言。小作者可以继续论述小卜对民族服饰设计有较深的了解,为她的创业带来怎样的便利?或者也可以具体论述“创业”与小卜实现自己的梦想之间有什么联系,进而论及创业是她实现心中梦想最好的选择等。正如这位学生一样,有不少学生不是不会说理,也不是不知道说理,而是说理浮于表面,过于简单,不能深入。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如何让议论文说理深刻”就成了此次练笔后需要解决的问题。其实,这个点还不够具体,而且是“空”点,让议论文说理深刻的方法丰富多样,一次训练不可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大多教师喜欢从“是什么”讲到“为什么”再到“怎么办”,显然,这样的课堂教学内容是不具体集中的,是“一条线”而不是“一个点”。教师则可以运用李华平教授所谓的“小步快跑”原则中的“小步”技术,选择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说理能力的“点”逐步指导训练。笔者认为“据果探因法”就是一个很好的技巧。小卜选择创业这是“果”,根据这个果引导学生思考、追寻有哪些原因会造成这个“结果”。如当前创业环境好,小卜良好的个人素质为创业提供能力保障;小卜刚刚大学毕业,年轻就是财富,在创业中敢于尝试,不怕输;小卜心中有个坚定的梦想,有信念支撑的行动更具动力,更容易成功等等。“用据果探因法使议论文说理更深刻”作为“问题点”,以教师引导、范例分析、模仿常识、学生互评、佳作展示等方式进行训练。这样,作文指导训练就更加具体,跨越了“虚”和“空”的障碍,学生也便于操作、运用,写作能力的提升也落到了“实”处。当然,“据果探因法”仅仅是一种使议论文说理深刻的方法,在后续的训练中,教师仍然可以再选择其他方法,确立新的“点”去指导训练。以“问题点”为切入口,进行写作训练的方法不一定具有完整的系统性,但具有很强的实效性。

作者:李生宝 单位:广东省中山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