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浅议(5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作文教学浅议(5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初中作文教学浅议(5篇)

第一篇:初中作文教学生活化课程资源开发探析

摘要:

生活是写作之源,语文教师以校内、校外两条途径,发掘生活化的写作资源,可以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叙真事、抒真情,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

关键词:

作文教学;生活化;课程资源;开发

生活是写作之源,而写作是个体对现实生活感受的抒写。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泉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1]《新课标》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语文教师要在作文教学中把写作与生活联系起来,提倡作文教学生活化。所谓作文教学生活化即把写作根基培植于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指导学生以客观的生活为认知对象,通过书写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思想和真实的情感,以拓展生活空间,丰富学生生活积累,提高生活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2]在语文教师实施生活化作文教学的时候必须挖掘生活化的课程资源,并且加以开发利用,引导学生写作走向生活。所谓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课程资源的结构包括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而作文教学生活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也离不开这两方面。

一、校内课程资源

(一)对语文教材写作资源的开发

这里的语文教材即语文教科书,是沟通教师和学生的桥梁之一,它集艺术性、文学性于一体,负载着大量鲜活而生动的写作信息,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造性写作的资源。例如,现行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每册教材前有彩页及“写在前面”,后面有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及附录;每个单元前有单元说明,后有语文实践活动;每篇课文前有提示,后有练习及词语读写,有时还有相关小知识附插其中,形式更加活泼,选文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

1、对单元写作资源的开发

语文教材在编排上每个单元一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去选择贴近学生生活、触动学生心灵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单元后还有总结。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以“爱”为主题,选了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朱自清的《背影》、李森祥的《台阶》、杨绛的《老王》和余秋雨的《信客》,这五篇文章都在叙写普通人,尤其表达了对弱者的关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感悟“爱”的能力,进而引导学生去留心身边的事,身边的人,在生活中为写作积累素材。单元后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模块的主题是“让世界充满爱”,教材中设计了三个活动,学生可任选一项进行。如活动二:“同在一片蓝天下”,内容是“报刊上,不时有关于伟人、英雄、成功者业绩的报道;荧屏上,经常闪现各种明星的身影。请把目光从报刊、荧屏转向街头墙角,看看那些摆小摊的、扫大街的、捡破烂的、耍把戏的……他们的外表怎样?说什么话?做什么事?建议与他们交谈,甚至有一些交往,让彼此心灵沟通。然后全班分组交流,每人说说自己的观察所得与感受”。在做这个活动的一周前,教师可布置任务,让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普通甚至不起眼的人,如摆小摊的、扫大街的等,有条件的可以拍照,也可以和他们沟通交流,最后得出自己的思考和感悟。然后教师安排成果展示课,在课堂上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先小组内交流,然后各小组推荐一个人和全班学生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悟,也可展示照片。在这样一个表达、交流的过程中,展示了生活的一个不为人注意的侧面,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锻炼了学生与人交流、收集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感悟的能力。最后让学生以“让世界充满爱”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学生有了自己在生活的亲身经历以及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相信作文一定不难,并且写出来的文章会体现最真实的情感。

2、对课文写作资源的开发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一篇课文不仅仅局限于课文内容的本身,还包括课前提示,课后练习以及课后的链接或资料袋。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有很多写作资源可开发,比如课文本身,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让学生续写课文,给于勒一个自己认为满意或者可能发生的结局。在学习《项链》这篇文章时可让学生改写课文,如果项链在当天晚上失而复得,玛蒂尔德的人生又将会怎样。除此以外还可以让学生为课文创设对话情景,扩写或缩写课文等等。在进行这些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自我生活经历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变形,而非天马行空,要使之合情合理而非仅仅为变形而变形。虽然学生的水平与作家的水平不可同日而语,但是这些形式能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及主动性,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课后习题也为学生提供了练笔和口语交际的机会。如《阿长与<山海经>》课后第四题是: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么看待他们?请用一二百字写下来。课文《背影》课后第五题是:课文第五段中作者一再说自己“聪明过分”,为什么这样说?你在自己的长辈面前,也有这种自作聪明的情况吗?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一下。像这样的习题教材中比比皆是,但往往也是语文教师容易忽略的地方。这些习题题型新颖且与生活联系密切,可以说它们把文本、生活、学生联系在一起,对这样习题的重视,可让学生把语文学习与生活、语文学习与自我联系起来,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练笔和口语表达的机会,日积月累,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感悟生活的能力。有些课文后面还有资料袋,如《阿长与<山海经>》的课文后面,有一个题为“关注记叙中的议论和抒情”的资料袋,详细介绍了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的运用,这些不仅与本单元以记叙文为主的体裁相符合,还对学生的写作技巧和方法的学习方面作了指导。课改后的语文教材编排上活泼新颖的形式,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不是摆设,这需要语文教师去实践应用,践行“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等同”的理念,为学生的写作走向生活创造条件、积累素材。

(二)校园生活语文教师要把语文教学从课堂引向课外,在课外的活动中挖掘丰富多彩的语文资源。

1、对校园写作资源的开发

在学生的生活中,校园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场所,一年中的大多数时光都在校园中度过。尽管如此,倘若以“我的校园”为题作文仍有学生不知所措,面对题目不知从何写起,写什么内容……例如,有多少学生在意过学校的建筑风格是中式的还是西式的亦或是中西结合,为什么这样建设,有什么寓意或内涵;校园里的雕塑是什么形状、颜色、大小如何、寓意何在……校园里的花草树木、人行小道、报刊栏,升旗仪式、课间的嬉戏、放学后各班大扫除等场景都可开发为语文写作资源。语文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让学生有观察和思考的意识。这种善于观察和善于思考的习惯一旦养成,学生的视线不会仅仅局限于校园,会扩展到道路、社区、公园等等。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就积累了丰富且鲜活的写作资源。

2、对课外活动写作资源的开发

在校园生活中学生最乐于体验并且感受深刻的要数课外活动,教师不应该忽视这一写作资源的开发。学生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有运动会、唱歌比赛、诗歌朗诵、元旦晚会等等。这些活动学生乐于参与并且在参与中投入了大量的思考和情感。语文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参与这些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写参与感悟,字数不限。最后由语文教师收集整理,由学生做一面活动感悟墙,把学生写的感悟展示出来,有条件的还可以附上照片。这样改变了学生参与、教师远离,学生仅参与其中而忽略记录的传统模式,这个过程不仅增加了师生间的了解,更为学生提供了“我手写我心”的机会,同时这些材料也可作为以后作文的素材。除此以外,还应注意课外活动中的人际关系资源。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学生与老师、与自己的同学朝夕相处,相伴的日子有笑有泪,有喜有忧,有真挚的感情,有不经意的误会,还有小小的摩擦———这一幕幕的情景,撩拨着学生的心弦,触动着学生的感情,成为他们生命中的美好回忆。不仅如此,这些还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这些都需要教师去开发利用。

二、校外课程资源

(一)对家庭写作资源的开发

家庭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环境,家人是他们最亲近的人,在温暖的家庭环境中,在浓浓的爱意的包围下,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在这其间,会有许多或高兴或悲伤或有趣的事情发生,这是学生切实体会的,也是丰富的写作资源,但是学生很少把这些事纳入到作文的素材中。很大的原因是学生认为这些事太小太琐碎,不足以感天动地。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而教师要对这种观念的形成负很大的责任,他们太习惯给学生灌输写作主题要深刻的思想,却很少告诉学生平淡才是生活的真谛,平凡的事组合起来会有不平凡的意义。所以语文老师要首先改变自己的观念,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的本来面目而非头脑中假想的光鲜亮丽:家庭成员间的一个小误会,误会解除后的坦诚相见和互聊心事的场景;全家总动员大扫除;学生在父母不在家时第一次接待客人的尴尬或者扭捏、第二次接待客人的坦然和熟稔……这些都可入文,并且还可以总结出生活中的道理。在教师引导学生积累家庭中的写作素材时,重要的还是观察,写以家人为主题的文章时教师要告诉学生去观察家中某个人的语言、动作、行为、举止,寻找他身上的不同于其他人的特点,而非人云亦云,生变硬造,否则永远写不出新意。

(二)对社区写作资源的开发

社区作为一种社会生活,其视野与范畴能够大大丰富学生的见识,完善学生人格,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写作文的过程中,常常发生的素材缺失,与对社区生活的不重视也有关。同时,教师也缺乏对学生关注社区生活这方面的指导。社区生活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由社区居委会或老人活动中心等机构有组织地进行的活动或者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性活动。这方面的活动有确定的活动场所与组织方,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观察记录,写日记或者体会心得。有时间的话学生可主动参与进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利用节假日陪伴老人,向老人提供帮助等,在这个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能深刻地体会到老人的寂寞、无助并由此得到爱的教育,深刻体会到“百善孝为先”的意义,由此引发对关爱老人这一社会性问题的思考。二是社区中非组织非固定时间且无组织方的活动。如社区居民的一些日常行为,遛狗、散步、纳凉、锻炼甚至争吵等。教师可引导学生留心这些生活小事,通过观察遛狗等一件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事件,去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去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社区中不总是积极向上的信息,如打麻将这一现象,有的人是为了休闲娱乐,而有的却是在赌博,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社区生活属于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也许它就是一个小的社会,这其中负载了太多的信息,可开发利用的写作素材很多,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有选择的利用这些素材。

(三)对大自然写作资源的开发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大自然越来越远离人们生活的中心,被边缘化或者遗弃。“新课标”指出要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语文教师应在结合课堂教学的情况下,引领学生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去欣赏大自然,去体验生活、参加实践活动,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拓宽写作的视野。自然中常进入学生作文的是对动物和植物的描写,学生的语文教材中有相关的课文和习作训练。所以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身边动植物,植物的形状、颜色、生长习性、功用等等;动物的外貌、生活习性、喜好等等。通过对生活中这些写作资源的积累,学生在写作时就不会搜刮枯肠而不可得。

三、总结

生活是写作之源,生活的多姿多彩为学生写作提供了丰富且鲜活的写作素材,这些素材不会自动进入写作中,需要挖掘开发。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善于去开发生活中的素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写生活中真实的事、抒发真实的情,写出一篇篇有血有肉的文章。

作者:李丹娜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文章例话:叶圣陶的二十七堂作文课》,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3页。

[2]李家栋:《语文生活化理论与实践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6页。

第二篇: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初中作文教学目标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那么我们初中语文教学是否达成了这个重要目标呢?

一、透视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学生写作文时无从下笔,搜肠刮肚,东拼西凑,空发议论;教师指导作文轻描淡点,总是强调不应该怎样怎样,从不点拨应该怎样怎样。学生作文水平长时间得不到提高的现状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功底都有关系。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初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作文教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由于在意考试和分数,语文教师一般对作文教学普遍重视不够。他们宁可让学生背积累,做试卷,也不愿意让学生在课堂上写作文,更不要说占用课堂指导作文了。大多时候作文留在课后,能写的写,能抄的抄,教师看字数够了就不追究。致使大部分学生对作文采取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视写作文为一种精神负担,应付了事的思想早已代替了写作的兴趣。

(二)作文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节。

平心而论,我们现在使用的长春版初中语文书,选篇都是精品,特别是现代名家名篇,都是经典之作。教材的单元合成也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然而遗憾的是,那些精美绝伦的文章的写作背景离我们的中学生生活实际太远了,文章提及的环境、事物,以及人物所说所做,学生无法想象,不能体会其深远的意境和丰富的内涵,更不必说揣摩写作艺术了。

(三)抄袭现象比较严重。

现在的孩子条件好了,写作借力的东西很多:电脑、手机、书籍,在上面随便一搜就可以找到相关的作文资料。有现成的东西谁还费脑筋认真构思,挖掘素材呢?就连写作好一点的学生,也不相信自己的写作水平了,总觉得网上的、书上的百分作文才会受到关注和表扬。于是,抄的抄,拼的拼,作文不是自己生成的,而是杂家合成的。

(四)轻视评改。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作文能得到教师的精心批阅,让自己豁然开朗、眼前一亮。然而,如今大多数学生得不到这种厚爱,教师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不可能做到每篇文章都精批细改,往往凭印象、凭字迹认可作文的好与坏。有的作文真的写出了新意,但由于字写得不好,被教师忽略了。还有的时候教师粗略读个开头结尾,中间用眼睛扫一扫就评判作文的好坏,打出作文的等次。

二、提升初中语文作文质量的建议

(一)观察生活,从生活实践中积累素材。

中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对生活的好奇心、对自然的观察力和对社会的新奇感超过儿童和成年人。可他们在写作文时总觉得“无话可说”,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将自己的生活实践、生活感悟写入作文。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就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对生活的观察所得、体验所悟就是创作的源泉,有了源头活水,写作也就不难。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的海洋中,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善于观察、积累,花开花落、月盈月缺、悲欢离合都可以激发出写作的激情和乐趣。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实践去找最熟悉或者最适合的材料来写作,写出真实、活泼、有血有肉的文章。

(二)分层培养,让学生有明确的阶段性目标。

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学生们不同速度的成长。允许学生有自己的小目标,并不断引导学生自始至终都明确自己的阶段性习作目标。教师对学生作文水平的评价可以借助于大型阶段性考试的检测结果,如期中、期末考试,抓住契机正确指导学生写作方向,也可以根据每周的作文情况进行总结评价,让好学生更喜欢写作,有进步的学生不断超越,不会写作的学生也有自己拿手的某一类作文。这样分层培养,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写作热情,爱上写作。

(三)推陈出新,改革传统的批改方法。

大多数语文老师在作文批改上存在误区。每一次作文交上来,教师都要一篇篇地批改,实在费时费力。其实作文批改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或全班批改,或轮流批改,或教师批改,或学生批改。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大胆地打破“学生作文教师改”观念的束缚,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考虑、决定。

三、总结

作文在初中语文中考试卷中占有“半壁江山”。初中学生的作文写作要想有质的飞跃是教者和学者共同努力的结果。针对作文教学的弊端,承担起作文教学的责任,不断改革创新,让学生和教师都重视写作、爱上写作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理想。

作者:伊华 单位:扶余市新万发镇中学

第三篇:初中作文教学课堂日记写作运用

【摘要】

初中生处于写作能力和写作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他们对写作表现出好奇和热情,但由于年龄和写作能力的限制,在写作实践中,初中作文往往会出现选材空泛、成文散乱、主旨不清等问题。针对以上这些问题,语文教师首先要从改变作文教学模式入手。日记作为记录生活的载体,从学生初动笔时将时间、事件的简单罗列到文采飞扬的写实叙事,长期的日记写作训练是学生提升写作能力自然而有效的方式。

【关键词】

初中作文;课堂日记;教学

一、初中作文运用课堂日记写作的意义

日记的写作体例形式决定了学生自我记叙自己故事的特性。日记贵在真实,学生通过记录亲身经历中的所见、所思、所想、所感,把真情真事诉诸笔端。同时,日记写作对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日常事物、语文素养的自我积累、写作习惯的养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日记写作的课堂实际应用方面,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提到,日记是衡量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尺度,甚至建议以日记逐步取代初中的命题作文。今天,许多语文教师在运用知识型、训练型的作文教学模式失败后,开始逐渐把日记写作向作文教学迁移。他们意识到,日记写作对提升初中生作文能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坚持日记写作教学,就应该首先规范和确定日记写作的应用方向以及日记写作产生的作用范围。教师在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同时,要在深度和广度上挖掘日记写作的功用,使之服务于作文教学和学生语文能力素养的提升。

二、初中生作文写作的问题

(一)眼中无物

不管是平时的习作还是考试的作文,学生拿到题目或者是要求的时候,不知道应该从什么方面入手。很多学生觉得下笔难,觉得他们的生活中没什么可写的,无处着手、无处落笔。究其原因,在于他们不擅于观察,不擅于发现和捕捉生活中的美和积累写作素材,这使得他们眼中看到的都是一些没有色彩的事物,自然难以达到“胸中有丘壑,落笔自成峰”的效果。

(二)笔下无色

对于笔下无色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其选题比较的陈旧,学生自己对材料的积累比较少。现在很多的学生不注意对日常生活的积累,对一些生动鲜活的材料不进行累计,仅仅只是记住了一些很常见的事迹,一用就是用一个学年或者几年。虽然这些示例也是源于生活,但是用的学生多了,就会显得陈旧,这样的作文就没有了可读性。

(三)心中无“情”

在实际作文中,学生的语言平淡,叙事直白。写亲情、友情等,往往大笔一挥,笼统描写,根本无法从他们的作文中体会出有情感的存在。虽然初中生处于写作的起步阶段,但是直来直去,不会含蓄委婉,表意过于直白的笔风,使人一览无余,文章了无趣味。课堂日记写作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运用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第三中学王诚华

(四)千篇一律

写亲情就写生病了爸妈送自己去医院,写友情就写与朋友之间产生了误会结果是自己的错误,因此而错过了这个朋友。很多作文千篇一律的现象十分严重。行文叙事的刻板重复,造成了学生写作个性和创造力的缺乏。

(五)缺乏有效的训练

初中作文主要通过单元训练和考试作文来布置题目。在写作训练的量和效果上,缺乏长久持久的写作训练计划和可以量化对照的评估方法。而初中处于好玩好奇的年龄段,大多数人对写作有自然的惰性,主动进行自我写作训练(如记日记)的学生尤为少数。因此,仅仅依靠课堂布置和考试进行的作文训练,效果并不明显。

三、利用日记写作促进作文教学的作用

(一)促进学生进行真实写作和对生活的反思

日记写作是伴随着真实写作的发展而共同前行的。以后,日记写作逐渐开始向生活化倾斜,在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日记写作从传统的反映日常生活的琐事,转而关注作者个性化的感受和消除浮夸后的真实。新课标在作文方面,开宗明义地提出要提倡真情实感的写作风格和要求学生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可见语文教学中真实感写作和观察生活的重要性,对生活的观察认知和用写作真实反映生活己被提升到语文科作文教学的显著位置。

(二)帮助学生观察记录生活,为写作积累素材

日记写作在观察记录生活有着重要的功用。相应地,生活也是日记写作的源头活水,学生学会捕捉生活中的细节,下笔自然思路如泉涌。通过一定时期的日记记录,学生通过日记写作建立了个性化的写作素材库,将生活中的事件和感悟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为其他文体的写作如记叙文、议论文等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三)通过日记写作训练锻炼学生的语言文字基本功

众所周知,语文能力的综合能力主要体现在写作上,对于写作能力的培养,需要大量的阅读以及训练才能够达到的。在现在语文课程标准上,其要求学生一定要多读多写多看,在大量的生活实践当中去体会和把握语文知识的运用的规律。

四、结论

本文提出的日记写作在初中作文教学的应用,考虑新课标对初中综合能力的培养,从初中写作能力发展的特点出发,在促进学生进行真实化的写作和对生活的反思、通过日记写作观察生活为写作积累素材、锻炼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实际意义。

作者:王诚华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钱海英.对学生进行日记教学【J】.新课程,2011(08)

【2】吴新梅.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初中教学参考,2011(25)

【3】罗思梅,赖学军.写作评价的标准与原则【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1(07)

第四篇:初中作文教学方法探析

教无定法,但教有规律。写作能力的养成源于作文教学的得法,作文教学的方法与写作能力形成密切相关。符合规律的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只能是事倍功半了。那么,写作能力形成的规律是什么?要看写作能力形成的要素。我认为,写作能力的形成与这几个要素有关:一是语言天赋与写作的兴趣;二是写作知识与写作技巧的理解和运用;三是教师的指导是否得法;四是对生活的观察、理解和素材的积累能力。从这几个要素看,初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主要还要靠教师得法的写作指导。而教师的写作指导应该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模仿到自觉运用的规律,即写作能力形成的规律。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和思考,我觉得初中作文教学应该按照先“立标”、再“建模”,最终达到学生能“自觉运用”的顺序进行。

一、立标

所谓“立标”,即建立评判作文的主要标准———知道什么是好作文。要做好工作必须要明白“好”的标准是什么,作文教学也一样。要说明的是,立标不只是学生的事,首先是教师的事。虽说好作文的标准不是固定的,但大家对好作文还是有着基本的判断标准的。作为语文教师按理说应该能写出好文章,但事实上并不是每位语文教师都能做到,就像评论家会评但不一定会写一样。而要指导学生写作,教师必须会评———能看明白学生作文的优缺点,能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最好能做到一针见血。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若以师之昏昏,岂能使生之昭昭呢?这个道理大家都懂,而关键是怎样才能准确把握好作文的标准。一般说来,语文教师的作文评判标准首先来自于自己学生时代的老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可能会有些变化,尤其是在面对中考时。所以,教师要建立较准确的标准,不能只凭经验,还要想其他办法,如认真研究每年中考的优秀作文,多钻研作文的技法,多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多参与批考试作文等。教师心里有底了,才能自信地指导学生,教师站得高了,有时真的可以点石成金。正所谓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不过,教师“立标”只是作文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最终还是要把作文的“标”立在学生的心中,体现在学生的作文中。这就需要发挥教师批阅讲评作文的导向作用、教材的示范作用和中考作文及优秀学生习作的引领作用了。

二、建模

所谓“建模”,即建立作文的结构和行文的基本模式———包括各种写作技巧的运用方式和方法。建模与立标是相关联的,只不过“标”重在评,“模”重在写。要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按要求完成一篇优秀的作文,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需要学生具备很好的写作素养才行。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训练。虽说文无定法,但作文是有基本套路的,是可以用一些模式去训练的。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里的“思路”可以看作是作文的套路。不同文体的文章有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评判标准。每一种文体的文章都有一些容易学习、值得学习的写作套路,包括开头结尾的方式、结构方式、行文方式、题材处理的方式、挖掘主题的方式、语言组合方式等等,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对于初中生而言,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不必要求学生掌握很多种写法,因为那样会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任何一种方法,只要让学生熟练地运用几种套路就够了。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总能用自己最擅长的方法快速地完成一篇像模像样的作文,只要在审题方面不出意外,一定会有不错的结果。至于说个性化的写作、自由自在地写作,那是与个人天赋和写作环境有关的,很大程度上不是教师能训练出来的。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文章做得好不好,属于巧拙问题,巧拙关乎天才,不是可以教得来的;如何才能做成一篇文章,这是规矩范围内的事,规矩是可以教可以学的。”现在的关键是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写作模式。重视系统训练,强调作文教学的计划性,即从初一开始就做三年规划,分步骤有序地进行作文技法的训练,分阶段进行作文套路的强化训练。但这种做法也容易造成集体模式化结果。为避免集体模式化的现象,让学生形成个人的作文模式,可以采取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点,从中考优秀作文中找自己喜爱易学的作文,先点评,由教师审过后再仿写的训练方式。教师通过对学生所选文章和所仿文章的批改和讲评,帮助学生加深印象,不必专讲专题性的作文技巧。这种训练方式也是偶然悟得的。从训练效果看,比较令人满意,尤其是在好学生身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能写出颇具中学特点的作文,而且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格局。但对于基础、态度较差的学生来说,问题较大,因为他们选不到好范文或不愿意动脑筋选范文,更不能做到认真仿写作文了。对这类学生,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还要更多地依靠教师的引领和严格要求,否则是无法提高其写作水平的。但不管怎样训练,其中都有一个训练量的问题,练多少为好,是值得思考的。2011年版的新课标规定:“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而一般的老师总会随大流,会遵循传统的说法———多写多练。但我觉得事实并不是那样,如果方法不当,用心不够,即使每天一文,也是写不出好文章的。我的做法是每写一文必有一得,每次写作文总要有点收获。如果仅为了完成写作任务,还不如不写。梁启超有关作文教学法的观点是值得思考的。他一反传统的“多读多写”的观念,主张少而精地进行科学实效地训练,认为“中学生至少一星期做一篇文,不但中学生做不好,便叫我做也必定越做越不通。”主张“每学期少则两篇,多则三四篇。”他认为“多做学生便要讨厌”,“少做是做一次必将一种文做通”。这是很有见地的,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三、自觉运用

所谓“自觉运用”,即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自由地写作———很自然地运用各种写作技巧和写作素材完成作文。有了前面两个环节做铺垫,特别是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作文的一些套路后,很自然地就能使学生在作文写作中运用所熟知的写法完成作文,这是水到渠成的事。应该说,让学生自觉运用所熟知的写法完成作文,就是作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所以对此不用多说。需要指出的是,初中作文教学涉及到教学定位问题。新课标认为,初中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其实都是对初中生作文水平的定位。只有定位准了,作文教学才能见到实效,达到最终目的。

作者:刘希翔 单位:湖北省十堰市东风分局第二中学

第五篇: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与策略

作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但在农村乡镇中学,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绝大多数的学生作文水平还较低,思维狭窄,题材多数雷同,语言枯燥无味,缺乏个性与真情,多数学生一听到作文就从心里打怵,可以说语文教师最苦恼的就是如何进行有效的作文教学。目前作文教学一般都是选择多灌输,少感染的方式;没有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对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及改进策略谈几点看法。

一、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

(一)对写作缺乏兴趣

农村部分初中学生没有作文的欲望,对作文缺乏浓厚的兴趣。有教师曾在所任的班级中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有87%的学生对作文没有较大兴趣,认为写作枯燥无味,心存畏惧感;9%的学生对作文没有一点兴趣,认为写作文是一种负担,心存厌恶感;只有3%的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去写作文。(二)没有充足的阅读积累朱永新教授曾说过:阅读问题是我国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阅读量应不低于四百万字。假设每本书都为十万字,也就是说义务教育阶段需要的读书量为四十本,平均每人每年要超过五本。然而农村学生的阅读量更是少之又少。通过对农村乡镇中学的具体了解,学生订购课外读物的人数基本为零,阅读文学作品的学生更是少之甚少。绝大部分学生从小学直到中学的阶段里的阅读量都是有限的,即便是阅读了也没有读经典的著作,语言以及词汇方面仍然较为贫乏,思想以及情感更欠缺。一个自身多个方面都欠缺的人,对写作当然不会有较大的兴趣,自然在写作中没什么实质性的东西可以写。

(三)学生课余文化生活不够丰富

因为课业负担较大,造致使学生缺乏足够的生活乐趣,没有充足的时间以及浓厚的兴趣将自己的生活充分的展现出来。即便学生具有一定的时间也不能够很好的被利用,绝大多数的学生在业余时间里看一些自己喜欢的电视、漫画,或者是上网聊天、玩游戏等,……写作源于实际生活,但是生活自身较为枯燥,同时,较少时间去充分感受多种多样的外部世界,写作起来当然会很困难。

二、改进农村初中作文现状的有效策略

(一)对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教育论)中相关内容表示:“必须在教师耐心的培养下,让学生利用童真的心灵去真正体会生活中所有美好的食物。最大可能的让学生对生活充满好奇心以及希望,并形成较强的表达欲望。”由此可见,学生一切从生活出发,才能使写作兴趣不断提高,进而从被动的“要我写”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我要写”。所以,想要促使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必须对学生的写作兴趣不断的激发。观察是写好作文重要基础。部分学生感觉作文不知道写些什么、胡乱编造,就是没有对生活的细心的观察,拥有不管在何时何地,都必须竖起耳朵,睁大眼睛,拥有像哨兵一样的警觉。将自身的所见与所闻能够随时记下来的精神。所以,老师需要不断引导学生切实的走进生活,真正的对生活进行观察、感受以及领悟,不断开拓视野,将自身的所见所闻不断丰富起来,并将对学生观察生活能力以及习惯的培养。作为农村的学生,其生活学习的空间是较为广阔的,具有有利的自然条件:开门就可以渐渐青葱的远山,抬头就可以看到广阔的星空,低头就能看到潺潺的清溪……农村的生活较为多种多样:春季耕种,秋季收获果实……经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们的写作兴趣被有效的激发出来,内容也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我喜欢一个人赤脚在泥土路上边走边跳,到了雷雨过后的夏季,泥土被雨水浇灌得全都湿透了。这时,我就会光着脚丫踩在泥土上,泥土就像海绵一样软绵绵的,将我的双脚紧紧的包裹,一股清凉的感觉瞬间涌上心头。瞬时,感觉自己仿佛是一块被融化的巧克力,切实的体现出了家乡的泥泞小路。”

(二)强化阅读练习,使阅读积累有所增加

1.熟读与背诵相关写作素材

熟读以及背诵的过程就是使积累不断增加的过程,也是一种最为有效的快捷的方式。在熟读以及背诵的过程中,能够对语文文字的知识以及规律进行感悟,对文章的条理结构进行梳理,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所以,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早读以及课前五分钟的时间等,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读以及熟读,直至能够背诵,进而对写作素材有所积累,促使写作能力的不断提高。

2.涉猎多种不同的文学作品

不仅要对新课标中规定的必读书目进行阅读,还需要学生涉猎多种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定时列举出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作为必读书籍,着重推荐一些满足学生口味、兴趣的文学作品。例如陶渊明、李白、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沈从文的乡土小说以及散文随笔……,强化对学生的艺术熏陶。在对名著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对语言以及思想进行感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提高,进而使学生的语言底蕴不断积累。

(三)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积累多种写作素材

课外活动是作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之一。校园的所有活动,除了能够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以外,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学校的热爱之情,促使教师与学生间能够和平、友好的相处,是一种促使学生作文能力不断提高的有效方法。另外,还能够指导学生帮助家长干一些利索能力的家务,真正的感受到父母的辛苦;也还能去田间种植一些瓜果树木,除了体验农间劳作的辛苦,还能够体会到劳动的快乐;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有意义的社会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的见识有所增长,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之外,还能够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为家乡多做出一点贡献。

三、总结

综上所述,要想促使作文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促使学生真正喜欢上作文,没有具体的生活体验是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因此,必须坚持从农村生活具体生活为出发点,重视学生的每次心灵触动,鼓舞学生捕捉每次的灵感,将其个性有效的彰显出来,使学生真实的自我充分的展现出来。

作者:张宁 杨莉 单位:江苏邳州市连防中学 江苏邳州市新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