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作文教学习作能力培养,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思维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习作方面,《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总目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但现实教学中,教者由于种种原因,教学观点滞后,步入作文教学的误区,严重桎梏了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这亟待我们教者更新观念,转变作文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习作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
作文教学;更新观念;走出误区;习作能力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当下语文教师、教研员研究的重要课题。毋庸置疑,作文教学,是最终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一项重要工作。既然作文教学如此重要,我们如何从教学中抓起呢?笔者认为首先得更新观念,走出作文教学的误区。
一、以新课程理念为核心,心理学为依据,注重个体发展的差异
在习作方面,《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总目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1]我们在作文教学过程中,首先应领悟语文课程标准的作文教学理念,更新作文教学观念。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体现基础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进行大剂量练习、猜题、出怪题的不正确做法,减轻学生负担,逐步让学生视作文为乐事。其次,教者要深入研究心理学,对习作的个体特征成竹在胸。每个学生认识水平有高有低,特长、爱好、脾气、禀性,各式各样,对于同一事物,观察和思考的角度往往也不同,看法也不大一样。作文的时候,无论材料的取舍,安排的详略、叙述的顺序,以及语言文字的运用等,也都不可能一样。这就造成了作文的隐性差异,教者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哪位学生作文“好”,哪位学生作文“差”,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在他们独立习作思维的过程中加以引导、点拔,并加以正确的评价。只要有一点优点,都应提出并适时表扬,改变那种对好生笑嘻嘻,对差生冷眼置之的做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表现的机会,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对待每一位学生,体现作文教学的整体性。
二、走出“一言堂”的误区
学生习作实践中,需要教师以开阔的视野,包容的情怀为学生营造敢说、乐说的“思想场”。[2]但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者不知不觉又扮演了“一言堂”的角色,这是要不得的。表面上看,“一言堂”教者备课充分,讲得精彩,练得“扎实”。其实并不尽然:因为台下的学生,大多睁着茫然而惶恐的眼睛。他们不是聆听指导,而是成了教者思维的傀儡,甚至在捱时间。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学生始终徘徊在作文殿堂之外,对作文仍感到陌生,甚至畏之如虎。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形成一个错误的的观念:教师说作文,我记作文。我们教者要将作文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心里话,发挥学生独立创作的主观能动性,进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全面提高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切不可权权包办,禁锢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指导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家乡的风味小吃》这篇习作前,教者可让学生们好好地去品尝自己喜爱的小吃,留心它的色、香、味,做好相关的记录。作文指导课上,让学生进行一个“风味小吃交流会”,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真正融入到习作思维创造活动中来。然后再引导学生拟写提纲,打草稿,真正实现作文教学“我手写我心”的境界。
三、走出“只批不导”的误区
学生习作前的指导很重要,习作后的“导”,更为重要。当下的作文教学,大多以班级授课制的形式进行的。也就意味着教者,每次要批阅数十倍的作文。由于个性的差异,写出的作文也参差不齐,出现的一些情况往往是教者难以预料到的。有的教者花了大量的精力批阅,眉批,总批,密密麻麻。教者的用意,不言而喻。但现实作文教学中,很多教者,往往只停留在改上,之后,便将其束之高阁,草草潦事,而错失再一次“导航”的良机。这种批阅,完全将学生置于一旁,毫无“师生双边活动”可言,作文教学成了纸上谈文。作文教学,便会滞怠不前,无法实现螺旋式上升的宗旨。笔者认为,教师批阅时,可对学生个体的习作,有针对性地对相关语段存在的问题,标上序号,并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譬如:这句句意不通顺,请修改。如果这儿加上心理描写就更具体了,请你把当时内心的感受写进去……批阅后,选择几篇具有代表性的的文章,好中差都有。评讲时,利用事物投影或复印的办法,对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师生进行讨论。可让学生先说说老师下这一批语的原因,即为什么说存在这样的毛病,然后再交流讨论。学生掌握这一方法后,老师将批阅的习作簿发给学生,让学生对照标号的病段,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改。学生修改时,教师巡视,适当指导。修改完后,教师收上来,再次批阅时,对于修改中,仍出现较为明显语病的,可个别当面指导。长此以往,学生渐渐就明白了习作中一些常见毛病,同时也明白如何修改。教者只有将“改”与“导”相结合,将批阅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作深入的分析、研究,诊断标注,及时与学生再次共评共改,解困于学生,才能让学生的习作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四、走出“盲目要求”的误区
在习作教学过程中,有些教者对学生超标要求,忽略了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以及各年级段的课标目标,训练重点。特别是有些教者,常常以自己的喜好,来要求学生,一味追求字数和形而上学的文采,揠苗助长:学生跳一跳都够不着。这样,不仅学生的作文能力没有得到训练,而且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严重违背了教学规律。时间一长,学生越来越摸不着头绪,掌握不了习作的系统知识。我们教者,指导习作时,应该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掌握年级段每个单元作文训练的重点、难点,结合学生心理、年龄、思维特征,制定详细而切实的训练计划,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让学生能得到系统的训练,稳步提高,体现作文教学螺旋上升的特点。当然,作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以上仅仅是作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方面,要想真正优化作文教学,真正促进学生习作综合素养的提高,还有待我们,更深入地探索、研究。
作者:陈福军 单位:高邮菱塘回族乡回民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
[2]王学进.探寻儿童习作思维能力养成的可能途径[J].江苏教育,2014(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