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职作文教学策略提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命题
作文是学生表达能力及创新精神的一种体现。那么,作文考试就应该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仅仅一道作文题却要看出一个学生的整体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出好题。“出题,需要教师付出巨大的创造性精神劳动,以诱导学生把真理揭示出来,把思想的火花撩燃起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挥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顺着题目所指引的方向,思如泉涌”。命题作为作文教学的首要环节,出题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发挥正常的写作水平。现将对命题这一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着眼学生生活实际,忌刻意求新。
我国清代著名文学家曹雪芹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第五回)他认为只有对世事和人情有所了解才能写文章,才会写文章,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中职生一般生活范围相对狭小,他们没有经历过人生的坎坷,对人情、世事了解得不够透彻,写起文章来难免给人一种火候不够的感觉。如此一来,便要求教师在出题时充分结合学生实际。然而,在现代一些作文教学中,有的老师“标新立异”,出一些极富个性化的题目,打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口号,常常让学生“想写”而又“无从写起”,最终导致“两头空”:创新精神培养不成,反而连最起码的写作热情、表达欲望也被浇灭。其实生活就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教师在出题时,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让学生找到一个“兴奋点”,激起创作热情。比如2001年全国高考作文题,通过一则寓言故事,要求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生活中有太多诚信或不诚信的现象发生,中职生对此都有一定的经历、体验或是感受和看法。这样的题目很切合学生的实际,考生在拿到这样的作文题时,往往较容易结合自身体验进行创作,也较容易将现实生活、客观事物等用文字转化为自己对社会的认识。
(二)鼓励学生自主写作,发扬创新精神。
传统的作文教学多为教师出题,学生经仔细审题后进行写作。命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直接命题,又包括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等间接命题方式。然而,不管采用哪种出题方式,都是老师限定了一个写作范围,让学生选取一个切入点写作,老师主动出题,学生被动作文。中职生年龄相当,生活范围、心理素质都没有太大差异,这就使得他们的作文千篇一律,成为八股式的作文,作文中尽是假话、虚情。《普通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关于“表达与交流”指出:“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材料,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在学校的壁报及广播稿上,常会发现一些好文章。没有了老师的出题,学生写作时便用不着关在教室里,闭门造车。一个学期时间有限,中学生学业紧张,不可能将大量时间花在课堂作文训练上,要放开写作的时间和空间,倡导平日自由练笔、自选素材,可鼓励学生发表对社会生活中某种现象的看法,写家庭琐事、生活随笔等。总之,不管写景抒情或是发表议论,只要学生有话想说,便可鼓励其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一些中职语文教师也都大力提倡学生写日记,多练笔,并开展一些征文比赛等活动,这对拓宽学生写作思维,培养创新精神是极具作用的。笔尖动多了,脑子随之灵活,日后遇到作文题,心不慌,便能得心应手,写出新颖而又富有个性的文章。此外,在鼓励学生自主写作时间的同时,语文教师可让学生尝试“口头作文”。每节课前给学生三四分钟时间,让他们自由发言(可采用点名或自愿形式),说出自己想说的话,也可谈谈对某种现象的理解、看法。语言表达能力既包括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又包括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而这两者是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的。学生倘若用流利、清晰的口头语言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那要将其转化为书面文字便不难。可见鼓励学生“口头作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及思维敏捷度,不失为提高作文水平的一种好方法。
(三)注意训练系统性,有计划、有目的。
中职语文教师常抱怨作文教学难、见效不快,在语文教学中便将大量时间花在讲解课文、做练习上,对作文缺乏一定的训练。即使有训练仅是那么几周一次的作文课。教师还常“跟着感觉走”,凭个人经验出题,随意性很大,缺乏系统化的教学设计。这一方面导致学生盲目写作,难以写出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文章,另一方面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高考作文命题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作文命题必须讲究科学性,诸如测试的目标、难度、效度、区分度等,都必须遵循考纲,严谨科学,但作文命题又必须讲究艺术性,诸如试题的构思创新、材料编制、语言运用等,应具有人文色彩和艺术技巧”。平日作文训练无法像高考作文题一样,题题出得具有“人文色彩和艺术技巧”,却应符合一定的作文教学规律,配合语文教材的设计制订出一套严格的作文训练计划,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各类文体的写作训练有序的展开。命题者首先必须明确每次作文训练的目的、重点,遵循由易到难、有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杜绝随手拾来的命题作文方式,保证作文训练的有序进行,同时也应将课内教师出题作文与课外学生自主作文结合,从整体上保证作文训练的系统性。在此,我们建议不要频繁更换中职语文教师,以免打扰原有的作文教学计划。
二、指导
“训练学生的说和写的能力,首先要解决的是‘写什么’与‘说什么’的问题,这已经成为语文界的一个共识,因此,提出了要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力,即观察、感受、认知、发现生活的能力的问题”。老师出题,将作文要求呈现给学生之后,学生便进入搜索阶段,通过收集生活中的一切素材准备写作。然而,在学生动笔之前,教师还应进行对学生“感知能力”的开发,即指导学生如何作文。在传统作文教学中老师常因指导不当,导致出现两种极端现象:要么“指导环节中,老师纸上谈兵,说说如何立意,提出几条惯例性的要求和注意事项,难以做到有启有发”,使得学生写作时往往不知该写什么、怎么写;也有不少老师指导得面面俱到,还拿出一堆所谓的“范文”向学生灌输,如此学生无法积极思考,主动性得不到发挥,写出的文章难免雷同,缺乏创新思维。针对这一问题,可结合学生的实际,做好如下指导措施。
(一)思维引导,调动情感。
“恰到好处地对所布置的作文做一番开篇引导,既是良好的开场铺垫,又是最佳的感情调动。或动用美妙的音乐和歌曲,使学生产生灵感;或触景生情,抓住情境,让学生各抒己见,有感而发”。刚拿到作文题时,学生常因阅历所限,不知如何下手。老师的适当引导可活跃学生的思维,避免因一个陌生的题目而“短路”。思维活跃起来了,学生才能将平日积累的有关素材做个梳理,找到情感的激活点。比如教师要求学生以“春天”为话题作文,一拿到这样的题目,学生首先想到的便是春天的景观,倘若这时老师没有做好指导,学生写出的文章想必大多是写春天的景物如何,人们又是怎样“踏青”的。这样的文章写出来意义不大,学生多觉无趣。春天,还是有其特别寓意的。它除了指自然界中的一种现象外,还可将其引申到社会层面上来,代表着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东西。这时老师可引导学生联系校园中、生活中乃至整个社会中所存在的新现象、新局面等。经此番讲解,想必学生的思维顿时得以敞开,再结合身边的人、事、物,情感得以调动,将不难写出一篇好文章。学生作文在某种程度上是受到非智力因素影响的,老师的指导除了让学生摆脱遇到新题时的盲目外,还可通过指导这样的外在刺激,让学生产生写作的冲动,提高作文质量。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我们适当提高的范文指导,对一些难度较高的作文题,学生摸不着边、尚且无从下笔时,老师可结合学生实际,当场朗读或出示关于此命题且有代表性的优秀作文,让学生在阅读、赏析中更有针对性地落实“写什么”“怎么写”。
(二)鼓励发言,发挥主动性。
罗丹曾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生活中有许多现象都可作为学生写作的素材,学生常抱怨“写不来”,问题的关键在于缺乏发现。在作文教学的指导上,前面我们讲过可以引导学生审题,开阔其思维,也可进行范文示例,然而不管采用哪种方式都必须讲究一个“度”,要“适度指导”。中职生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对于外在事物缺乏一定的独立性,较易受外界的影响。这就容易造成教师因指导面面俱到,而让学生思维得到“同化”,下笔时情不自禁地照搬老师或是之前所看的范文的思路。对此,我们提出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在拿到一个作文题时,仔细审题后,将自己的观点、想法表达出来,这一方面使得该学生更明确自己要“写什么”、“怎么写”,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锻炼,另一方面该同学的观点对其他同学起到引导性作用,给学生更多的启发。这种简短的作文交流方式,对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尤为适用,在培养学生提炼主题、谋篇布局的能力之余,也给他们更多表达自我的空间。总之,教师在指导作文时,应做好疏导,尽量挖掘学生的潜能,避免限制住学生思维,正如赵谦翔在“绿色作文”中所指出的那样:“当学生沉迷于‘灰色作文’不能自拔时,要苦口婆心,积极‘开导’;当学生徘徊于十字路口进退两难时,要审时度势,及时‘引导’;当学生尝试‘绿色作文’取得进步时,要热情鼓励,因势‘利导’;当学生在‘绿色作文’途中想走回头路时,要用‘绿色范文’耐心‘诱导’;而最大量的工作则是,面对面地给学生切中肯綮、深入浅出的具体‘指导’。”
三、批改
在作文训练中,教师出题、指导,学生完成作文后,便进入作文批改阶段。传统作文教学多贯彻“学生写作,教师批改”的方针,语文工作者常因批改量大而犯愁。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革新,许多语文教学工作者尝试放手让学生互改作文。如此教师的工作量虽减少了,可学生作文没取得多大进步,相反还使得教师因没有参与批改作文而未能很好地了解学生作文的实况,不利于下一步教学设计的展开,破坏作文教学的系统性。另外,导致学生产生“放松”心理,随随便便作文,应付了事。其实不管是教师批改还是学生互改,乃至学生独立批改,每一种作文批改方式都有其利弊,关键在于如何根据作文训练目的及学生实际做出取舍,融会贯通,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此,我们提出三步作文批改法。
(一)学生独立批改。
有一点要明确的是,这里学生对自己文章的“批改”与“修改”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修改作文指学生初步完成一篇文章,尚未定稿时根据整体需要对文章做出删补。批改则要根据老师的写作要求、训练目的,对作文的最终定稿进行一番批与改。“‘批’分为眉批、尾批。‘眉批’写在相应的行列,随文而写,或赞扬或指正或启发或思考或指正修改;‘尾批’也叫总批,写在篇末,综合评价全文,不仅评价作文的内容和形式,也要评价作文的态度、审视作文所反映出来的作文者的价值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批改,先让学生调整好心态,不能总以该文章的作者自居。学生批改时要根据文章实际,给出旁批,比如说有的学生在批改过程中可能会发现自己的某些句子写得不错,或者说哪里仍有不足,这时学生应在该处旁边的空白地方做上眉批。整体看过文章后,还需要结合本次写作目的及老师所提的有关要求、批改标准对这篇文章做个总结,写出总评,即总批。此外,学生可以根据实际要求给出等级或分数。独立批改作文,有利于学生形成主人公的责任感,同时也发挥其主动性。由于学生在批改时距自己完成作文所隔时间不长,对自己所写的文章较熟悉,完成作文批改仅需十来分钟,因此这一环节让学生在课内或课外完成均可。
(二)同学互相批改。
学生独立批改完作文后,便可将作文收齐,进入学生互批作文阶段。一些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互批作文时,常采用同桌或让学生自行选择合作伙伴的方式,这会因学生过于“感性”、不够客观而达到不到批改效果。我们要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将学生他的作文以组为单位收齐,对调之后依次发下去,拿到谁的作文就批改谁的作文。批改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字词用法上的错误必须指出。此外,还应将别人写得好或不好的地方注出来,做好旁批。经过一番仔细“审查”后,再根据作文要求、批改标准,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做出总批,用简短的语言给予评析,让学生再次动笔。评析要求有实际内容,忌不着边际,空发议论。“要想修改别人的文章,理论上说,就应该站在比修改对象高一些的地位上,就要有理有据,因而实际上就是对写作规律的一次深入理解和认识,纠正别人的同时,也就提高了自己。同时,同学之间由于处于同一年龄段,更容易相互理解沟通,所提的意见可能更有的放失,针对性更强”。可以说学生互批作文让学生在过把瘾的同时,有利于通过对比发现自己文章的不足,扩展学生的写作思路,培养其分析概括的能力。由于学生批改一篇文章需要一定的时间,建议利用课后时间让学生互相批改。
(三)教师综合批改。
经过前几个环节的学生批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字词、语法上的错误基本上得以指出,教师就无须精批细改,只要在学生改的基础上做出补充,更多地结合文章分析学生在写作技巧、思维方式上的得与失。必须注意的是,教师在批改时应尊重学生的作文,在学生原作的基础上尽量做到“多批少改”,避免将自己的写作想法强加在学生头上,多保留学生的原有观点。在写评语时,应该避免使用“中心突出”、“语言优美”、“结构完整”或是“主题不突出”、“语言不简洁”、“结构不合理”等词语,而应将其落实到点上,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出,且应多用鼓励性话语,以免挫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在批改中教师还应准备好小本子,记录下学生文章中出现的问题,便于讲评。最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整体水平及个体差异,给出分数或划分等级。在此,建议中职语文老师将作文分数或等级注在作文本的封面或首页上,并标上作文次数的序号,一目了然,以便学生更好地认清自己的作文水平,也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这里,我们提到的作文批改三步法,语文教师可根据训练要求及实际需要,灵活选用作文批改方式。
四、讲评
讲评是作文训练的最后环节,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老师根据教学计划、教学目的,结合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给予一定的评析和再指导,让学生在有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文章,更好地掌握写作技巧。在作文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常因课程紧张、教学任务繁重而未能及时讲评作文。学生热情一过,对之前的写作思路有所淡忘,拿到作文本时只是看看分数、评语了事,教师讲评时便没能对学生起到很好的启发作用。讲评时往往又过于宽泛,对于学生作文没能给出有针对性的讲评。作为作文教学过程中一个具有总结性意义的环节,它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对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都具有一定的再引导作用。针对中职作文讲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现提出以下三方面建议。
(一)重点突出,富有层次。
“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着一定的教学实践”。只有理论知识掌握了,才能在作文实践中得以运用。作文讲评不仅仅是一次作文情况的简单小结,还要进行一定写作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得到提升。然而,对于类似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等问题,几乎每次作文训练都会讲到,学生听来听去,发现不了什么新鲜的东西,自然觉得枯燥,这种“拉大网”式的作文讲评往往事倍功半。其实,每一次的作文训练都有特定的训练内容、训练目标,而这个内容结合这个目标在学生的作文中反映了多少、普遍存在怎样的问题,这些都是本次作文讲评的重点。作文批改环节中要求老师“边批边改”,将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讲评时便可根据学生的写作情况有针对性地给予启发、点拨。教师要做重点突出,前后有序,同时也要注意:每次作文训练的重点并非都是一致的,须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职生个体特征明显,水平有差距,写出的文章难免“参差不齐”。教师在进行重点讲评时,也要对全体学生的文章做一个全面、概括性的总评,将目光投向全体同学(尤其是写作水平较差的同学)。在作文讲评时要注意多层次地挖掘,做到点面结合,有点有面,争取发挥出最大的讲评时效。
(二)范文评析,做好互动。
上作文讲评课之前,老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尤其要收集有关信息。“所谓作文讲评,就是讲解和讲评学生的文章,不结合具体鲜明的学生作文实例,讲评是根本无法进行的。那种完全按照《作文教程》一类参考书的讲法———这次写记叙文,就说记叙文写作要点,下次写议论文,就谈谈议论文写作常识,是属于应付差事的无效劳动”。对于不同等次的作文,教师可挑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具将其呈现给学生。一篇范文呈现给学生后,老师给出几分钟阅读时间,让学生对该文章有个了解。由于是同伴的文章,又是被老师选出作为范例讲评的,学生定会因“猎奇”心理而读得细致。教师评析范文所提及的每一个问题,易于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时应避免教师“满堂言”,而应在老师做好适当讲评后,自由发表意见,让学生从自己的立场看这篇文章,认为是好还是坏,若换作是自己又会怎样写。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各抒己见,作文积极性得到提高。在共同参与中,有利于他们从成功的作品中学到东西,从失败的习作中得到教训。必须指出的是,教师在选择范文时应避免一些有复杂问题的文章,并采用不提名的方式,避免因同学的自由发言、提出见解引来学生的议论及嘲笑,挫伤其写作热情。
(三)期望效应,挖掘潜能。
同一班学生的作文水平虽并不一致,但写得太好或太差的学生毕竟不多,大部分学生属于中等水平。对于作文水平较高的学生,每次的作文训练都应该给他们一个表现的机会,让其得到一种满足,对待那群优秀者,教师在讲评中只需给予适当表扬、鼓励,便可令其发挥实力。然而,对那些中下水平及底子较差的学生,教师在进行作文讲评时应注意措辞,做好鼓励工作。“心理学研究发现,当把一些普通学生‘鉴定’为‘天才’时,教师就真的以为这些学生是天才,坚信这些学生是最有发展潜力的,因而寄予他们更大的期望。教师这一心理活动通过情绪、语言和行为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传递给学生,言行中暗含着信任与期望,学生便会强烈地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注和期望,受到激励,学习时就会更加倍地努力”。“对一个第一次考试得50分,第二次考试得55分的学生,教师要看到该生有‘5分的进步’,开掘他的潜能,而不是看到他的‘不及格’”。对于此类情况,教师在讲评时应多用鼓励性语言,相信他们下次会做得更好,给学生前进的动力,让他们在积极话语的引导下加倍努力。教师不仅在作文讲评时要运用“期望效应”,在整个作文教学过程中也要始终保持期望心理,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命题是学生作文的前端,有了命题才能进行写作,命题是学生作文的根据。指导是命题的继续和发展,是命题内容和要求的具体化,又为后续的批改和讲评奠定了基础。批改是教师作文指导和学生作文实践的检查,又是讲评的依据和准备。讲评时对本次作文的客观总结,又是本次写作训练的升华和提高,同时也为下次作文进行了必要的指导”。可以说,作文教学的这四个步骤是一环紧扣一环的,语文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处理好每个环节,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是作文教学得已实施的有力保障。倘若学生不积极配合,教师花再多的精力,投入再大的热情,也达不到效果。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其写作欲望,使之由“要我写”转变为“我要写”,真正做到“快乐作文”。“阅读和写作是不同的语文类别,前者汲取,后者传播,后者以前者为前提,两者相辅相成”。阅读对写作意义重大,教师应鼓励学生多阅读,在阅读中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有所思考,有所积累,要写出好文章也就不难。此外,我们建议学校安排专门的作文老师,开设专门的作文指导课,用以改变语文基础知识与作文教学不能兼顾的局面,让部分教师专心致力于中职生写作心理及写作理论知识的研究,双管齐下,使中职作文教学早日步入系统化的正轨。同时,我们相信,在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中职作文教学将会走上一条健康的发展道路。
作者:陈小参 单位:福建省漳州第一职业中专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