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作文教学探析(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实施“慢解构”策略
“解构阅读”成为“写作”的“慢前奏”。“解构阅读”的文本不只是被解读成单一作者在传达一个明显的信息,而应该被解读为在某个文化或世界观中各种冲突的体现。课堂教学中,我们最需要传递给学生的就是“方法”,方法就是获取语文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的钥匙。在学习《装满昆虫的衣袋》一课时,我让学生从“头”入手,和他们一起讨论“装满”这个词的意义。学生们踊跃发言,他们得出“装满”一词正说明了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这一结论。于是我延续他们的思路,继续提问:“全文用哪些词语来表现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之情呢?”三个词语很快就被找出来了:“着迷”、“迷恋”、“痴迷”。这三个词语意思虽然是一致的,但程度不一样,这也是学生们作出的一个判断。随后,我们一起在课文中寻找到两个具体事例,一起感受了这三个词语的情感色彩。我又提出问题:第1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是不是就不必要存在了?这个问题的提出,主要是想让孩子们了解文学作品的前后因果关系。学生们经过一番热烈讨论,纷纷发言,得出了第1自然段是在交代法布尔小时候的生活环境的结论。那么,介绍生活环境的作用是什么?这是接下来的一个疑问,也是讨论的一个焦点。“法布尔的这个村子小溪纵横、花草丛生、鸟栖虫居,这才使得法布尔有机会接触到许多的昆虫。”这是一位学生给出的完美解答。而对结尾的第11自然段,孩子们也有了一番精彩的讨论:学生1说:前面都是展示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之情的具体事例,这里则做了一个总结,用了“痴迷”证明他对昆虫非常入迷。学生2说:第1自然段讲他从小就对昆虫非常着迷,这里则前后呼应,与文章开头相互一致。学生3说:这里的“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一句,说明了法布尔小时候喜爱昆虫与将来他成为昆虫学家有着直接的关联。由此,孩子们对法布尔的“着迷”、“迷恋、“痴迷”更是有了深入的了解。顺应这三个词语所引导的情感思绪的流动,我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的“物”自由发挥联想,感受自己心中的某种“喜爱”之情,比如:看到“花”这个字,你联想到哪些与花有关的词语?是雪花、泪花、水花……是种花、献花、插花……还是心花怒放、雾里看花、花好月圆……从你想到的这个词语,又会联想到什么更深入的内容呢?你的内心感受又是怎样的呢?请你试着从想到的词语中选择一个,写成一篇文章,可以写人记事,也可以抒发自己的情感,或是描述一处景物、说明一个道理。这样的习作,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他们写出来的东西,也能做到“言之有物”、“情感动人”了。
二、实施“慢递升”策略
整个小学阶段,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至少能阅读240篇文章。到学生毕业时,大多数人会说自己读了许多文章,可具体的也只是能说出一些课文的标题而已。有的孩子会背诵一些课文,但仅仅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能只教会孩子们阅读“文本内容”,还应教会他们具备鉴赏、内化知识的“慢递升”能力,即阅读文本之后的顺次、螺旋式提升,并从阅读技能顺利转化成为他们自己的“写作”章法。学习完《天安门广场》一课后,我与孩子们一起复习了关于“描写建筑物的方法”,讲到了“观察”这个词语,说到了“观察顺序”。针对“观察顺序”,我进一步地与孩子们谈到了“参观顺序”和“游览顺序”之间的异同:学生1:“参观顺序”就是将自己观察到的事物的特点写下来。就像《天安门广场》那样,就是站在天安门城楼上那样的看,我认为就是“参观”。学生2:“游览顺序”就是自己走一处看一处地方的景物。学生3:这两种方法都是以看为主的顺序。的确,这两种观察顺序相同点很多,但“游览顺序”更注重的是“地点转移”。这样,为了区别开来,我将“游览顺序”修改成“地点转移顺序”。我又带领他们回顾了最典型的“总—分—总”构段方式的课文《北大荒的秋天》。此后,让学生们进行了一次练笔:《溧水的秋天》。九月,从立秋开始,溧水的秋天也就来了。天空乌云密布,像是随时都会下雨似的。只有晴天乌云才会变成白云,这些白云一会儿飘走,一会儿飘来,一会儿密,一会儿散。小河清澈见底,如同明镜,水中倒映着美丽的大地。大地热闹非凡,桂花散发着好闻的香味,像是在说我多美呀!金黄的稻子在风吹下唱起了美妙的歌曲。啊,溧水的秋天真美呀!从这篇例文可以看出,学生完完全全按照“总—分—总”的构段方式简单地描写了溧水的秋景。我又请他们联系刚刚学习过的《泉城》一文,想一想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经过热烈的讨论,学生们做出了这样的解释:它们的“构段”方式都属于“总—分—总”的形式。但在“总”、“分”的过程中还是有明显区别的:《北大荒的秋天》的“总”没有直接点出“北大荒”的景色特征;《泉城》却是直接在第一自然段中以四个分列句点出景物特征,在分写时却没有采用中心句的形式来写,而是具体地写出了泉水的特征。随后,学生们模仿《泉城》的行文方式再去写《溧水的秋天》。这样一来,孩子们的作文行文就显得更加多样化、具体化了,作文也写得更精彩了。教学过程中,我一向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让学生“自能读书”,感受文体特性,在三年级基础上“递升”到四年级相关联课文,有意识地进行整合、统筹,通过讲述课文,“把教材转化为生活,才能与儿童的兴趣协调一致,才能激发儿童的内在动机,也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各种能力的发展。”
三、实施“慢温热”策略
一到中年级,许多家长都会抱怨孩子的“作文”能力低下,说孩子们在写作的时候总是没有东西可写,再不就是写出来的东西语句不通顺,内容不具体,感情不生动,等等。细细地去琢磨这些话语,我们就会发现这些评价都是很含糊的一些概念。没有东西写,具体是哪些内容没有得写呢?是孩子们不理解老师要求写什么,还是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不明确?究竟是什么样的语句才叫通顺呢?事实上,“习作”,就是让学生对作文养成习惯,所以,教师有必要把阅读的文章当成范本,让学生在课堂内外融会贯通,自然地生发作文实践,让他们有一个养成“习惯”的依据。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实施“慢温热”策略。课文《第一朵杏花》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在学习每一篇新课文之前,我都会让学生分析课题,因为“课题就是眼睛”,从课题上能了解到文章的基本内容。在第一节课上,我依旧是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分析他们获取的信息。孩子们纷纷说了一些自己眼中的“杏花”,大多数是讲杏花的外形、颜色、香味等方面的特征。我就接着孩子们的回答顺势一转,指着书中第12页一幅杏花的插图,提出了要求:“请仔细观察这幅图中的杏花,然后用一段话写出你的观察。”学生花了约10分钟进行了短暂的看图描绘,随后朗读了自己写的内容。朗读时,我也提出要求:“听读的同学要注意:别人写的内容是依据怎样的观察顺序来写的?”朗读者认认真真,听者侧耳倾听,交流时也能从“观察顺序”上再次做出评判。“课题不是《杏花》,却是《第一朵杏花》,你有何理解?”我借机抛出了教学内容的重点,让大家通读课文,谈谈自己的理解。孩子们画出了许多语句,并且归纳出了“细心的观察”“细致的观察”“一丝不苟的观察”“坚持不懈的观察”“长年累月的观察”等结论。为了理解这些“观察”,我又布置孩子们回家后将“观察到的杏花特征”进行补充、提炼。第二天,孩子们纷纷交上了让人惊讶的习作小练习,如:杏花婀娜多姿,有完全开放的,有半开放的。其中最让人喜爱的就是完全开放的了,它的花瓣全部都绽放开来,十分美丽。而那半开放的,犹如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藏在了树枝的后面,只露出小半个脸。花苞更不用说了,像一颗颗小水滴呢!杏花尽情地绽放着自己的生命,你感受到了吗?“教育是一个改造过程,教育者必须为儿童提供必要的教育环境和指导,但这一‘指导’并不是从外部强加的,‘指导就是把生活过程解放出来,使它最充分地实现自己’。”从课文或阅读材料的学习,自然实施写作教学的迁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和学习,拓展到了对同类文题进行自我理解、自我创作。我们的课堂指导过程类似于“慢温热疗法”———通过“热”这种物理性刺激(类似于课堂教学中对文本的课堂“对话”)使人体升“温”(类似于学生将旧知、新知进行融合,丰富内涵)而加强“血液循环”(类似于最终形成“自能获得”的学习方式)的治疗方法。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小学作文教学实践,不妨来尝试一下“慢策略”。
作者:蒋岭
第二篇:小学作文教学问题与对策
一、原因剖析
(1)教师的共性指导限制了个性作文的发展。
班级学生人数多,教师在有限的作文课堂教学时间是不可能过多地关注到学生作文的个性化表达,只能象征性地照顾到少数乐于表达、善于表达学生的个性诉求,并以此作为蓝本推广至全班,从而成就一篇篇具有如此“共性”的作文面孔。
(2)学生的个体差异限制了个性化作文的发展。
由于各个孩子的心智水平发展不同,语言表达水平也不均衡,这些都导致学生个性化表达有一定的困难、一定差异。一旦离开教师或家长的指导,他们就无所适从,最后为图省事,随大流,放弃个性化表达,这也导致了“千文一面”的作文现状。
(3)作文的评价体系限制了个性化作文的发展。
现行的作文评价体系则比较注重谋篇布局、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完整性和完美性。这样就更使个性化作文“举步维艰,四面楚歌”,往往不能做到“善始善终”。几个回合下来,教师和学生的努力没有得到更多更好的“回报”,个性的表达也就慢慢地消退了“热度”,宁肯雷同,努力求稳。因此现行的作文评价体系也成了学生个性化作文发展的“绊脚石”。
二、改进策略
(1)转变作文评价,关注个性化价值。
要使学生的作文有个性,体现其灵动性,教师必须转变评价观念,充分尊重学生作文的个性化表达,给予适当的鼓励,让个性化作文的先行学生成为典范,从而引领学生们向着个性化作文的健康之路进发。其次,教师要放低姿态,放低评价的门槛,弱化对个性化作文在立意、谋篇布局、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要求,而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真情实感的表达、个性飞扬的表达,期待孩子的自由作文、个性作文的涌现。对学生有创意、流露着童真童趣的描写要多加肯定。教师可以用红色的圈画出来,以示表扬;还可以用简单的评语传递热情肯定;还可以在作文评价时让学生朗读这些句段,供其他同学欣赏。如一位老师让学生观察风后写一段话,学生有的写道:“风轻轻地敲打着窗户,好像叫我出去陪它玩,见我们只顾上课不理它,就调皮地跑开了。它一会儿在花坛中打转,一会儿在操场上奔跑,一会儿又跑回来,‘啪’的一声把教室门关上,吓了我们一跳。”有的写道:“只听窗外风声呼呼,好像要闯进教室,却被窗户拦住,和窗户在吵架呢!”孩子们边读边赏,渐渐领悟到个性化描写的窍门。
(2)增加生活体验,凸现个性化内容。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就决定了他们的生活体验不够丰富,参差不齐。对于已有的一些生活经历、生活体验也是模模糊糊一片,混混沌沌一团,很难做到细致全面。这些往往都使他们无法找到生活体验和作文的连接点,作文与生活完全隔断,唤醒提取都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作文也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本之木”。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架起一座生活体验与作文的桥梁,培养学生观察积累的能力,提高学生“找米”的能力。如写作前,可以先让学生亲眼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体验一把,让他们获得个性化的感受,再让他们谈一谈,议一议。如此一来,不仅降低了个性化作文的难度,也为学生个性化作文扫除了一部分语言表达上的障碍。
(3)体现儿童视角,促进个性化表达。
学生虽小,但也有自己的思想,对于同一个问题,成人角度和孩子角度肯定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站在儿童视角看作文,站在儿童立场写作文,这也许就是现如今提倡教师写下水文的初衷吧。在作文时教师应从孩子角度出发,尽可能地拓展命题,以拓展儿童写作的空间。平时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造一个能让孩子畅所欲言的宽松氛围,让孩子有个性作文的表达空间,激发他们个性化作文的热情,促使他们走个性化作文之路。如薛法根老师让学生描述自己的特点时,有学生说:“老师的牙齿有点奇怪,是兔板牙。”薛老师幽默地予以肯定:“嗯,有缺点的人才可爱。”有学生说:“老师尖嘴猴腮,像猴子。”薛老师巧妙地引导:“我听出来了,说我的脑袋小。我脑袋虽小,但智慧多,你说得很准。我属猴,一点也不奇怪。”宽松的氛围放松了学生的紧张情绪,点燃了学生表达的欲望,让他们一个个“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个性化的表达也如“雨后春笋”。在平时作文教学中,教师更要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独辟蹊径,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个性化的感受,呈现个性化的作文。当然,要想让学生在个性化作文的健康道路上渐行渐稳,作为教师的我们还需在“个性化作文教学”的思考与探索之路上且行且思,任重道远。
作者:王红霞 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小河东六小学
第三篇:小学作文教学分析
一、给学生创设有话可说、有情可抒的作文题目
小学生作文,贵在真实,因此我们教师在布置作文题目时应该创设一个能让学生表达真情实意的题目,而不是像《我的理想》等空远的作文题目,脱离了小学生的思维,如果让学生强行去写这样的作文,那么学生就只能挖空心思去虚构、去编造。因此作文题目的设置应该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联系起来。比如学生喜欢游戏,那么教师就应该因势利导,让学生通过作文的形式,把游戏的过程写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写下游戏过程的同时,把游戏给自己带来的思考写下来,比如团队精神、包容品质,这些往往是游戏背后的理性思考,需要教师适时点拨,否则学生的作文就只能停留在叙事层面,而缺少思考和感悟。生活中处处有作文,我们教师总在强调学生缺少观察,事实上我们教师也应该多观察,用学生的视角去观察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这样才会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进而用文字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点滴体会。记得有次我班的一名学生,因为家里条件困难,没钱购买“六一”演出的服装,于是同学们拿出自己的零花钱,自发为其捐款,很快就捐了100多元,看着大家拉着那位学生的手,扎成堆地给他捐款的情形,我很受感动,这是培养学生团结互助、乐于助人的良好契机。于是我抓住这个闪光点,给学生布置了一篇作文——《握住你的手》,让学生作文,结果学生很快完成了,都写出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强调让学生观察生活的同时,我们教师也应该观察生活,给学生的作文以宽广的写作空间,让他们有话可写,有文可作,这样我们的作文教学就“柳暗花明”了。
二、引导学生去抒写生活的“真、善、美”
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的是学生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小学语文课文的编排就体现了这一理念,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去感悟生活的“真、善、美”,去亲近身边的人,让他们怀有感恩情怀,怀有奉献精神,怀有拼搏品质……作文教学其实就是这些精神品质塑造的延伸。作文即做人,当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渗透了这一理念,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无疑就承担起了双重角色——“作文和做人”。在作文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多走进父母的生活,让他们了解生活中的父母,感受“天下父母心”的内涵,让他们怀有感恩之心。为了让学生有话可写,我让学生观察早晨起床后父母的行为,并以《睁开眼睛,我看见……》为题,写下对自己父母的感激之情,结果这些“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们”都用自己敏锐的眼光写出了内心感受:“当我在睡梦中时,母亲就已经起床,为我做好了早餐”“冬天我要起床时,母亲已经把我的衣服烤的热乎乎了”……这些感受不需要我们去强加给学生,只要稍加引导,学生纯洁的心灵就能够感知。学生的生活空间除了家庭,还有学校、社会、自然,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会有意识的将作文内容贴近这些生活范围,以让学生抒写同学情、师生情,从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他人、珍惜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飞鸟鱼虫。这些品质的培养,这些情感的流露,都会借助作文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无疑是作文教学一种质的飞跃。
三、阅读优秀作品,给学生的作文注入源头活水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多读多积累,在教学中,我始终注意学生语文素材的积累。有了丰厚的积累,写作文才会有“宛若神助”的状态。真正的积累,会让学生的写作游刃有余,这其中有的是文章事例的积累,有的是只言片语的佳句积累,有的是读后感的积累。当然,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不能要求学生一蹴而就,但是,只要我们秉承“滴水穿石”的原则,那么就一定会有成效。例如在《睁开眼睛,我看见……》那次作文中,我记得有一位学生在作文的结尾写到: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这位学生借鉴了冰心的语句,抒写了他对母亲的感激。他说他读过冰心的《荷叶红莲》,并背过这句话。阅读这位学生的作文,这句话的引用确实能够帮助表达他的感受,从而深化了作文的主题。面对这样的积累与运用,我们教师应该大胆肯定。我们虽然不主张抄袭套用作文,但是优秀作品的佳句确实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些佳句是前人对生活的高度概括和感悟,所以我们应该倡导学生多读多记前人的优秀作品。大海是由一滴滴水汇成的,沙漠是由一粒粒沙组成的,厚积而薄发,学生要善于积累,并善于运用,这是做学问的要诀,也是作文的方法之一。当学生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作文的过程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作文的舞台,让其体会成功的喜悦
每次作文后,我都会用专节课评析学生的作文,对于优秀的作文,我会通过范读、板报的方式展示出来,学习借鉴这些学生的作文。当然我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学生作文的闪光之处,比如一句佳句、一个肖像描写、一个动词的精彩使用等。这些表扬会让学生觉得自己也是小作家,也会写出好的作文。“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通过表扬鼓励,学生会体会到作文的乐趣,体会到写作的愉悦,从而变被动为主动,让作文的天地海阔天空。学生的作文水平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提升的,我们教师应多关注学生的心灵体验,多关注学生的喜怒哀乐,多给他们以情感的启迪,帮助他们走出作文的误区,还学生一片自由写作的蓝天。
作者:王小峰 单位:甘肃省陇西县云田小学
第四篇:小学作文教学现状与实践
一、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透视
(一)过度训练,习作固化
各类作文学法指导用书琳琅满目,有《满分作文大全》,有《获奖作文精选》,有《跟着课本学作文》,有《开头结尾的秘方》……各种各样的作文教学方法也是百花齐放,比如题目就有“题好一半文,花香蝶自来”的说法;再如谋篇布局上还讲究“龙头凤尾”“详略得当”;文字表达上流行“修辞使文章锦上添花”“积累使文章丰富达意”“修改使文章条理清晰”等诀窍;“写人作文模式”“写事作文模式”等也应运而生。教方法固然重要,但是一些教师在教学时,过度强化习作方法,忽略学生的真情体验,导致学生在过度训练的情况下,写出的作文千人一面,没有真情实感。
(二)应试挤压,习作僵化
在考试这个指挥棒的影响下,一些教师常常把自己总结的“经验”当成应对和驾驭考试的“法宝”。在这样的教学指导下,学生的作文世界几乎与现实生活绝缘,学生的习作已经成为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的虚化产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是无病呻吟。为了规避升学压力和帮助学生摆脱考试的困境,一些教师好心地误用所谓的“作文技巧”,甚至让学生背诵成篇范文,以防考试邂逅,“考试的目标”代替了我们“教学的目标”。
(三)缺乏体验,习作泛化
究其原因,首先是“缺乏生活”。现在的孩子,尤其是城市中的孩子,从家门到校门,每天两点一线,生活单调,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有些孩子为了完成任务,绞尽脑汁去编造事件,竭尽全力去引用名人名言。这样的文章语言干涩,脱离学生实际的生活体验,毫无真情实感。其次是“缺乏观察”。没有养成观察的习惯,经常对身边的事情视而不见,提起笔来自然无话可说。然后是“缺乏读书”。很多孩子没有博览群书的兴趣和习惯,有些虽然也读一些书,可权当作消遣。不读书,无法积淀丰厚的文学底蕴,胸中无墨,写起作文来就像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后是“缺乏练笔”。我们知道,刀要磨才能锋利,笔要练才会灵活。很多孩子之所以写不好作文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写得太少,因而一写起作文来,就感到词穷,无法下笔。
二、小学作文现状的归因分析
夸美纽斯提出的班级授课制使我们的教学效率大大地提高,教育成本也明显地降低了。但是,班级授课制也有它一定的局限性,这种集中的教学模式极易束缚学生的个性发展,容易阻碍学生的创造潜能的发掘。教师容易把学生习作的标准定位在一些优秀的作文选上,课堂上依据一两篇优秀习作对整体学生进行不厌其烦地指导,甚至开头用什么修辞,结尾怎样点睛,中间怎样布局,都要反复强调。这样的教学就会导致教师的指导越细,学生的思维越死。学生作文出现“千人一面”这种现象既有教师方面的原因,也有学生方面的原因。从教师方面来说,因素主要有教师不愿教、不会教等原因。不少小学语文教师不愿意花时间让学生感受、积累、体验,只通过简单地讲解,让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闭门造车,追求所谓的“高效”;还有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方法上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过分注重词句的推敲润色,抬高了习作的门槛,过分追求表达的生动具体,增加了学生表达的难度,致使学生害怕作文、厌恶作文。就学生方面而言,原因也很多:每天课业负担沉重、生活单调乏味、家长包办代替、学生懒于动脑动手、缺少“求新求异”的思想意识等,都会导致学生的作文人云亦云,缺乏个性。
三、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的“解码”
(一)模式,给予学生习作的拐杖
小学基础作文的观点是:“小学作文不是文学家的艺术创作,只是学习习作,首先应该从先学习习作的模式入手。”梁启超也说:“作文教学所能教人的只有规矩。”优秀的习作例文可以快速打开学生行文的思路,而作文教学的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学“规矩”的基础上再形成一定的作文技巧。模式化的作文指导只适用于中低年级的作文起步教学,但是随着学生年级段的升高,我们有了新的要求:在作文练习中渐变出新的作文方法,形成自我作文的能力,发展更高的写作技能。但是也不是说我们教师掌握了各个年级段的教学方法就可以把这些作文技法奉为“圣经”,因为不是每一种方法都是包治百病的“良药”,方法本身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就需要我们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开拓新的视野,在教学中构建新的习作课程体系:观察与思考相结合,有意识地发掘写作的源头活水;注重积累,学会揣摩、联想和想象,从多角度中积累鲜活丰富的语言营养;放飞孩子的心灵,给写作以自由和历练;积极创设身临其境、耳染目濡的写作情景,触发学生写作的灵感和动机;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使其爱写、会写、写得好。
(二)情感,给予学生习作的动力
赞可夫曾说过:“学生只有在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丰富多彩的思想、情感和词语。”作文是学生抒发情感的最直接的表达方式。首先,教师应该给学生松绑,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地表达;其次,还应该鼓励学生讲真话、说实话。学生不是作家,教师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和标准去评价孩子的作文。在习作教学中,我们还应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写作优势和特点,尊重并包容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的个性和见解,善于拿起表扬的武器,触动学生内心的情感,唤起孩子真实的情感体验,才能点燃孩子习作的愿望,使作文教学富有生命力,使之“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总之,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感,让学生对所写事物充满激情,调动一切写作的积极因素,使学生的思维能够高效快速地运转起来,才能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以情动人,方能情至石开;只有让学生的作文充满真情实感,我们的作文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
(三)生活,给予学生习作的源泉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其实,大自然就是我们最好的老师,生活就是最好的写作源泉。要让学生真正地做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就需要学生的作文来源于他们真实自然的生活,反映他们天真无邪的个性,表达他们真挚无瑕的情感,体现童真、童趣、童心。感受生活至关重要,在会感受的人的眼中,生活中的事物无一不是有生命的,无一不是七彩绚丽的。如:一个玩具对一个不感兴趣的成人可能司空见惯,或许更是一堆废塑料,可对于一个刚刚认识世界的孩子来说,它是快乐之源。在热爱生活的人的眼中,动物会说话,植物有感情。热爱生活便会感受生活,热爱生活才会观察生活,生活就是习作之源。
四、结语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表达生活,让他们在生活这块沃土中汲取养料,在教师精妙的点拨中积累经验,在尊重和理解下获得情感体验。我们愿意在习作教学这条路上且行且思,不断积累与反思,让作文不再使学生望而生畏。
作者:薛倩
第五篇:信息技术在小学作文教学的应用
一、搜集有效的写作素材
信息技术的灵活使用能够为实际教学过程带来很多便利,首先可以发挥的一个功效就是能够有效搜集写作素材,这对于实际教学过程而言很有意义。不少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找不到合适的写作资源,对于具体的提问不知道从何写起、写些什么,这些都体现出学生在写作素材积累上的缺乏。信息技术的使用则能够一定程度弥补学生的这种空缺,通过信息技术的呈现可以给大家展示很多写作的方向与文本写作的思路,这对于学生将会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引导。同时,信息技术中也可以给学生们提供大量可以挖掘的写作素材,这将会极大地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有更多想要表达的欲望。我在指导写《美丽的秋季》时,问学生:“秋天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学生想象不出,于是,我播放了一段有关秋天的录像:在悠扬的乐曲中,一幅幅金秋的美景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有果园,有麦田,有田野,有庄稼,有水果……看完录像,学生的小手举得高高的,争着说:“我到果园去寻找秋天,我发现了黄澄澄的梨,我认为秋天是黄色的。”“我来到了田野,我发现了红红的辣椒,我认为秋天是红色的。”“我到果园去寻找秋天,我发现了紫色的葡萄,我认为秋天是紫色的。”就这样,学生的思路瞬间被打开,大家在录像的引导下找到了很多想要表达的内容,学生的思维也变得活跃起来。丰富学生对于写作素材的积累是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信息技术的辅助则能够让这一目标更好地得以实现。
二、为作文教学创设良好情境
在很多文本的写作中构建一副生动形象的情境是文本写作的前提,这也是让学生做到言之有物的基础。不少学生都缺乏这种在头脑中构建具体情境的能力,在描述事件时不知道从何处写起,对于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弄不清楚;在写抒情散文时整篇文章则非常零散,没有一个主题将文章凝结起来。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缺乏情境创设的能力将会让学生在文本写作时缺乏方向与引导。有了信息技术的使用后则能够很好的化解这一问题,信息技术在情境创设上有着非常显著的优越性。无论是画面还是影像,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习作时的参照,并且能够构建生动形象的情境,进而指导学生的习作更好地得以展开。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图文声像并茂的优势,把抽象的事物变为生动逼真的画面,再伴以悠扬轻快的音乐,为学生创设形象逼真、色彩鲜艳、动静相生的教学情境。面对情境,学生兴趣盎然,情绪高涨,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去求知,去发现,去创新;促使他们进行情感的表达、流露和交流,有不吐不快的感受,作文成了学生情感交际的需要。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存在,不仅极大的丰富了作文课堂的教学形式,这也是对于学生写作思路与写作方向的一种有效引导。这些都会帮助学生写出质量更高的文章。
三、多样化作文修改模式
信息技术的另一个显著功效体现在作文的修改中,这同样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在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中,作文评改通常是老师的任务,学生很少会有机会参与到作文评改过程中来。有了信息技术的使用后这一状况可以极大地得到改善,作文评改的形式也可以更为多样。一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到作文评改中来,并且能够让学生对于自己的文章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搜集各种学生习作中有代表性的片段,无论是写的很好的部分,还是一些非常典型的错误,教师都可以搜集这些资源,并且透过多媒体工具和学生进行分享。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作文鉴赏能力,这也能够避免学生对于一些典型问题的再犯。教师可以灵活地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作文评改的过程。例如,在写《记一次拔河比赛》作文之后,我让学生再一次观看录像,针对录像中的精彩镜头,让学生对照自己的习作,看看有没有写出当时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等,通过这种“图文”对照的教学形式,既培养了学生修改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修改能力,这便是非常典型的对于信息技术的灵活应用。又如,写了《给老师的一封信》这篇习作后,我根据学生习作的情况,让师生共同参与作文评改的讨论,并适时作指导。同时,我还把收集到的与本次作文相关的资料提供给学生做评改的参考,让学生的评估过程能够有更多理论依据。这些都让评改过程更为便利,并且效率更高,这才是信息技术对于作文教学的辅助功效的良好体现。
作者:邵明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郭猛实验学校
第六篇:小学作文教学
一、注重指引
大纲中说,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所见、所听、所想的内容或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儿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动脑、动手能力都很差的时候,还不知道怎样看、听、想,这就需要老师巧妙地指引。引导学生积极地去观察人、事、物。比如在学习某一段短文的时候我就会找出生后中学生见到过的,熟悉的事物给与学生引导。比如学到一个人物的名字,我就会利用这个机会,让学生说一说这个人长相有特点的地方,他曾和自己有哪些小故事,他如何让自己还没忘记,指出有意义的地方,这样一篇写人的篇幅短小的文章就形成了。以此告诉学生,写作就是用字写句,用句连篇,用篇讲述故事。学生很喜欢这样的教学。
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发愁于作文的学生,是对作文没有兴趣。兴趣的指引通常会让学生才思如泉涌。教师在教学中时时处处予以引导,找到学生的兴奋点,并在学生作文之后给与充分的评价,让学生体会到努力写作的乐趣。巧妙地鼓励与激发学生的灵感,让学生由被动写为主动写,逐步使他们乐写。比如经常读学生例文,细节上给与充分的认可,教给学生如此之类的写法,寓教于乐。
三、题目鲜明
一篇文章的题目足以引人入胜,是否好的文題决定整篇是否有光彩。看一篇作文,好的文題一看便让人耳目一新,心驰神往。小学生理解能力比较差,想象力却很丰富的特点,作文时不仅要要求具体明确,还要给学生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自己独具特色的给自己的文章起个自己喜欢名字,不断去锻炼学生的命题能力。一篇作文开头通常很困难,经常是拿着笔,挠着头冥思苦想却久久难以下笔。如果名字起好了,那么学生那丰富的想象力就会振翅而飞,从而进入构思,写出内容丰富的好作文,真情实感才会充分涌现。
四、重视积累
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很好习惯,也是练习写作最好方法。日记由生活中的故事积累而成,内容丰富,人事物俱全。能把学生平时的见闻都融入其中,写日记这种方式的练笔,让作文如虎添翼。日记中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尽情的挥洒表达出来。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诉说空间,也更能够抛洒真情实感情。比如:每组织学生参加一次活动,阅读一篇文章,听一次演讲等都可让学生把自己当时的场景、想法,用日记方式写出来,为作文打好基础。作文训练中即兴观察、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平时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有意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积极地积累材料。
五、来源于生活
生活是最好的课堂。生活面窄,圈子狭小,家校一线,缺少社会实践,视野不宽阔,活动层面不广,对周围生活了解非常少,这些会导致学生写不出好的作文来,即便能写也会欠缺活色。基于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带领学生参加活动,不仅是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接触社会,更要的是让他们学会观察、认识、理解、有见解。实践出真知,参加了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后,作文要好多了,具有生动、形象,真情实感,不会有强拉硬套,胡编滥造的现象发生。就是说,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写作的激情与事例。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表达方法后,我们要让学生自由表达,不要受课本的要求限制,不要因为教师的指定而左右,题目可创新,体裁可自选,内容可自定,形式多样化,取材生活化,语言儿童化,让作文真真正正传情达意,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乐于作文。充分利用网络、远程资源、多媒体课件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更加形象生动。
六、学会修改
在新时期素质教育中指出作文能力培训的一条途径是“自我修改”作文,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精神,还提高了学生的作文能力。多年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很多教师一直尝试让学生参与作文的评改。学生把作文看几遍,找出错别字,找出写作的框架,通读几遍后,看它是否通顺,以发现错漏之处。同时帮助同学修改从中学习长处运用得自己的文中,更加丰富自己的写作,然后再自己进行修改,做到举一反三,以拿出成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七、鼓励幻想
小学生童话作文很多,也更能贴近孩子的思维。生活中发生的所有事情,都能在童话中得到充分的显现。日常生活中的一颦一笑,一事一理,也能在童话中体现出来。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幻想自己所幻想的,多角度多方位去选材,以达到想象与创造相结合。训练中我们要让他们自由想像、自由思考、独立来创作,鼓励他们大胆幻想,大胆表达。在自由的空间里自由飞翔,给他们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得以充分的发展。以上几点想法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对学生作文能力有着比较重要的影响。但作文能力的培养,还要立足长远,课内外仍需积累更成熟的经验。学习的方式方法还等待我们不断推敲摸索,以便找出更好更有力的教学策略。
作者:宋艳波 单位:磐石市红旗岭镇第二小学校
第七篇:说写结合小学作文教学途径
一、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
说写结合的教学中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学生只有深化自身的语音积累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口头表达,然后再灵活地进行书面表达,这才是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体现。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上要深化对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在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中都可以灵活的让学生展开对于语言的应用。学生在语言表达或者遣词造句时必然会存在各种不规范甚至不正确的地方,这些都是很重要的教学点。教师要结合学生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指导,要更正学生这些不良的语言习惯,这样才能够为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就学生表达中用词不当、出现病句、语句颠倒重复、语意不够顺畅等不够规范、不够准确、不够清楚、不够条理的地方,引导学生评议、纠正;对重要的、带普遍性的问题,教师还应加以点评强调,以引起注意。这样,把口语训练融合在课堂教学中,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还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久而久之,会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非常重要,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所在。教师要对于很多教学细节有良好的把握,对于学生的每一个小问题都要有细致的处理。这样才能够一点点帮助学生实现语言的积累,久而久之,学生的口头表达才会更为规范与娴熟,这些都是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重要基础,也是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的基础所在。
二、以说促写,为文本写作奠定基础
说写结合的教学过程应当循序渐进地展开,在文本写作前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大家通过说的形式来梳理自己的思路,这将会很好地为文本写作奠定基础。教师可以先确立一个写作题目或者写作主题,让学生先自己构思写作思路。随后,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让大家通过说的过程来组织语言,安排文章的结构。学生在阐述的过程中往往会直观地感受到自己的思路是否合理,同时,表达的过程也是思路的一次再整理,这些都会为学生的习作形成良好铺垫,保障大家在动笔作文时能够更加顺畅。教师可以在作文前先让学生把要写的内容试用口语说一遍,理清思路,琢磨话语是否说得通顺,然后再正式动笔写,也就不会感到那么困难了。例如,作文《说秋天》,在书面作文前,先让学生“说”。经过讨论,让个别学生发言,再有针对性地分析一两个学生的发言,不足之处予以点拨。由此再进行作文,学生们感觉就轻松多了。以说促写是说写结合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不仅是对于思路的一种有效整理,这也是对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文本的组织能力的一种训练。这个过程还能够为文本写作打下良好基础,进而让学生在习作时思路更加清晰,表意更为准确,写出质量更高的文章。
三、以写促说,深化学生语言应用能力
说写结合同样可以体现在以写促说的过程中,这对于深化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将会是极大的促进。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习作完成后将文本的大意表达出来,用说的模式来对于自己写过的文章实现一个回顾。这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能力将会是一次很好的锻炼,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回忆自己写过的文章。同时,鉴于口头表达与笔头撰写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口头表达往往更为随意直观,而撰写文章时则需要通过精心的组织设计。学生在口头表达的过程中会潜意识地对于自己的文章进行一次再梳理,并且会意识到文本中一些不恰当的表达。这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很有帮助,并且能够极大地深化学生的语音应用能力。教师可以设计各种以写促说的教学活动。如母亲节来临之际,我要求学生以《感恩母亲》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回家说给母亲听,由母亲读后签名交给老师;也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自己身边的午后现象,写出观察日记,说给同学听;可以就学校新近发生的一件事,写一则新闻,讲给同学听;采访一位老人,替老人写一篇传记,讲给同学听;或者让学生把自己看过的一场球赛、拳击赛、文艺晚会等,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出来,把班级当成一个舞台或现场,把同学当成观众,当众叙述,培养现场意识……这种训练过程不仅非常灵活新颖,在这个过程中也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作文能力,并且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这才是说写结合教学的有效应用,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够促进学生写作水平与语言应用能力的全面提升。
四、结语
说写结合是一种非常灵活的作文教学形式,良好地应用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将会很有帮助。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有意识地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这是灵活地进行说写结合教学的前提所在。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口语表达的训练来为文本写作打下基础,也可以让学生在习作完成后将文本大意表达出来,用说的模式来对于自己写过的文章实现一个回顾。这些都是说写结合教学的有效应用,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够促进学生写作水平与语言应用能力的全面提升。
作者:陈兰芹 单位:江苏省盐城亭湖新区实验学校
第八篇:提高小学作文教学效果
一、新课改下的作文要求
近年来,由于新课改的影响下,对于写作的教学不再是以前的了。为了升学、考试,根据教材规定,在其内容和划定的范围要求下,来决定“写什么”;依据教师,经常用到的几种模式,学生知道“怎样写”。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没了,而是一个被动的、具有工具性的、能够写作的奴隶。在创新作文方面,对于老师来说,如何把自主的、写作权还给学生这是很有意义的。
二、写作来源于学生的生活
(一)生活中的写作思维的培养
生活就像源泉一样,而文章就像溪水一样,学生要能够写出好文章,我们就要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生活,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生活的全部过程,让他们在生活中,解放自己的感官,“四大解放”:第一,解放大脑,让学生思维。第二,解放双手,让学生动手。第三,解放眼睛,让学生观察。第四,解放嘴巴,让学生发言。
(二)加强对学生阅读的训练
现代科技在发展,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教育的作用,除了传递、积累知识外,对于语文教学,强调“学法”的指导,下面列举两种较为可行的阅读方法。从阅读分析,有:“深度、广度和速度等三个要求,只有这样阅读,才能真正提高效率。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去掌握读书的方法,分为几种方法:1.泛读法,广泛的阅读;2.精读法,熟读而精思;3.通读法,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4.跳读法,跳跃式的读书方法;5.速读法,快速阅读;6.略读法,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7.框架阅读法,根据文体的内容特点和规律性,再经过分析、归纳、形成一个个结构的“框架”。为了抓住文章整体,这是一种阅读的方法。在学习内容时,我们要抓“框架”,去归纳、对比,从而,找到相应的内容,以达到理解、把握和记忆。
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的培养
只有学生对写作有了兴趣,学生才愿意去写作。在实践中,我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激趣:
(一)积极鼓励、调动学生,自主表达
我们要真正让学生写作,而且是自主的写作,即使学生自己去写作,学生愿意去活动。即“让学生喜欢动笔,快乐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写作正是学生抒发自己感情的时候,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啥,就写啥,真正做到了“用自己的心,思自己的事,用自己的口,抒自己的情,用自己的手,写自己的心。”
(二)让学生体验成功和自由
1.成功的喜悦。在学生的作文成功完成后,学生就感觉到喜悦,尤其在精神上,得到满足,那么就愿意去进行下一次的作文。为此,我们可以展开形式多样的方式:即作文可以通过竞赛方式进行、也可以办手抄报、发表学生习作、优秀习作或者进行巡回展等活动,这就为学生搭建一个好的机会,从而展示自我。
2.选材的自由。在课内作文的选材方面,往往要求不是很严、表现得很细,放宽限度。在一定的范围内,学生如果没有写作素材来选,可以放宽到相似的方面,而对于课外练笔,往往放松写作范围,即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可以写人、事,景、物,或者可以抒发、感想,发表、议论,甚至突发异想来写作。总之,学生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来表达自己的内心,真正的表白,我们在这方面要给予鼓励。
3.感想在表达上要自由。对于学生作文,自己的感想能够发表。要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毫无保留的说出来,在作文中,可以表达出不健康的思想,这比压抑在心里好,对于口是心非好,对于不健康的,老师更要引导。从某种意义上说,把学生的差距和不足作为教育的资源,这是宝贵的财富。
4.语言个性表达要自由。根据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知识背景、经历,尤其小学生的作文,在语言表达上,个性更是不同。因此,老师不要打击学生的个性发展。即在学生个性语言的表达上,更不能限制。
四、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完成写作教学
一个学生具有想象的能力,以及发展的思维,对学生的写作事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想办法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己去想,通过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去发现课文中的点,诱导学生放心去想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力。一个好的阅读教学,除了能够培养学生能力外,在信息的获取、语文知识的积累、各种能力的提高、智力的发展上,也是很有意义的。学生的情操还能够被陶冶和学生的品格被塑造。对于阅读,具有以下两点:第一,阅读要具有批判性。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去发现课文中的“扩散点”,引导学生围绕一个小问题或比较不好理解的问题,去分析,不断进行扩散,引导学生的想象。第二,阅读具有探究性。我们教学课文时,要引导学生去进行采用尝试、探究的阅读方法进行,发挥自己的想象把故事情节进一步发展、延伸。
五、结语
总之,我们要改变以前的写作方式,而真正让学生去写作,以及自主去写作,在学生自己去写作的时候,学生才愿意去活动。让学生喜欢动笔,以及快乐去表达,即自己的思想感情。在写作时,学生能够抒发自己感情,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啥,就写啥,才真正做到了“用自己的心,思自己的事,用自己的口,抒自己的情,用自己的手,写自己的心。”这样,学生对写作有了兴趣,他们的写作热情也被激发了。
作者:冀建秀 单位:河北省张家口经开区下小站小学
第九篇:小学作文教学课文实践
一、对故事进行灵活改写
课本中的很多教学资源都可以作为学生想象空间拓宽的教学素材,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展开对于学生思维的有效训练。首先,课本中学生们会接触到很多故事类的教学文本,无论是童话故事、生活实际中的故事还是诗歌题材中的故事,这些都可以成为想象空间拓展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于故事进行改写、续写,也可以引导大家对于诗歌中的故事进行发散与延伸。这些都是很好的训练形式,对于学生想象能力的提升将会很有帮助。以故事类文本为范本的写作教学非常适合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故事类文本更容易被学生理解与接受,学生们也很喜爱对于故事进行发散与拓宽。这些都会推进学生想象力的不断提升。例如,教材中有一篇习作是改写古诗“村居”。学生在学习古诗中已经对诗中的意境有了初步的体会,诗中描绘的春色、孩童的活动在学生平时的生活中亦有体会。教师不妨利用对诗的理解加之生活的体验,让学生们从诗人的角度去看这个世界,把诗人可能的所见所闻用记叙文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要写好这篇作文,势必要展开合理想象,想象诗人身处的环境、诗人的情感变化等等,这些想象对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起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故事类题材通常都是很有价值的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教学资源,故事借助丰富生动的情境往往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这些都会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与深化提供积极推动。
二、对文本进行适当扩写
对文本进行适当地扩写也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一个教学内容。课本中的很多教学素材都有着一定的扩写空间,这对于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教师在文本讲授时可以有意识的激发学生的这种能力与意识。例如,在讲到某个具体的故事时可以让学生来想一想自己对于这个故事的感受,尤其是故事中没有讲到的内容可以让学生来自行发挥。教师要注重对于学生的鼓励与认可,无论是文本扩写还是任何一种文本的改编形式,这些都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教师要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的每一份作品,要能够充分理解学生的思维,并且给予学生更多鼓励与赞赏。这同样能够为学生想象力的提升发挥很好的推动效用。例如,在学习《游天然动物园》一文时,文章除了重点描写了作者在米库米天然动物园看到的长颈鹿、基马猴等动物外,还简单列举了其他动物。其他的动物写得很简略,可以说是一笔带过,而这些不被重视的动物学生往往见过,学生会很愿意将之进行介绍。此时,我以《我的自述》为题,要学生们选择一种自己感兴趣的动物,以第一人称写一篇习作,要求把这种动物的体貌特征、生活习性写具体,这便是一个很好的作文训练的形式。以课文为范例不仅给学生自己的习作提供了很好的参照,同时,不设限制的文本训练又能够给学生的想象力提供足够的发挥空间,这样才能够不断扩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补充文章中的留白部分
有些文章中会存在一些留白的地方,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会将其想要表达的意思清楚直观且充分完全的表达出来,文章留有一些未说完的话,这不仅是文学创作中一种非常典型的手法,这也是对于学生想象力与文本理解能力的一种考验。对于这样的文章,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来尝试补充文章中的留白部分,首先要让学生充分走入文本的情境中,这样学生才能够对于文章描述的内容有更深刻的体会。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来填补文章中未说完的话或者是为完全表达的意思,让学生来尝试补充文章中的空白。这不仅是对于学生想象空间的一种良好拓宽,也是对于学生文本组织与设计能力的一种考察。这些技能的习得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都会起到很有效的辅助作用。在进行《二泉映月》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把学生领进阿炳《二泉映月》这首乐曲中的“叹息”和“哭泣”,让学生自己体会阿炳乐曲中的“抗争”和“向往”,用自己的话来填补这一空白。学生们读出了自己的见解,谈出了自己的体会,这是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学生的情感与文本达到了共鸣。在此情况下,将此处留白作为题材让学生写一写,不失为习作的良机。学生将课文内容所蕴涵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成为一种感情的积淀,这不仅能够很好的深化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与体会,这也是对于学生自身的写作能力的一种非常有效的锻炼。
四、结语
在小学语文作文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很有必要,这将会帮助学生写出质量更高的文章。教师可以借助教学文本来充分实现对于学生想象空间的拓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于一些趣味性的故事进行改写,或者是对于原文本进行合理的续写,还可以让大家尝试补充文章中留白的部分。这些都是非常灵活的作文训练的形式,这样的训练过程不仅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挥,也是对学生自身的写作能力的一种非常有效的锻炼。
作者:徐为荣 单位:江苏省阜宁县实验小学
第十篇:小学作文教学课堂思考
一、随文练笔的意识
教科书中的课文在编排时其实是有设计的,小到一篇课文,大到一个单元。有很大一部分文章因其可以成为学生习作的范例而入选,许多文学大家的文章因其特定的格式、写法可被初学作文的小学生们所模仿,这也是很多经典课文要求背诵的缘由之一。比如,苏教版的课文《泉城》《雾凇》《九寨沟》都不失为写景类文章的典范,但编者的良苦用心往往被我们广大教师所忽视。教师如果有高度的随文练笔敏感度,结合具体的课文范例、写作方法指导写作,必定会事半功倍的。作文教学最成功的境界莫过于让学生爱上作文、享受作文,然而,这并非一蹴而就,从小学低年级说话、写话开始,到中年级片段、场景练习,再到高年级篇章练习,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好教材的编排,抓住每一次随文练笔的机会,那么,作文教学必将是高效的,长此以往,学生的习作水平也将得到普遍提高。例如,苏教版四年级课文《天鹅的故事》一文,为我们介绍了老天鹅不顾一切率先用身体破冰,群天鹅受到感染加入到破冰行列,在天鹅群的团结合作下,最终成功破冰的故事。教师评析文本天鹅破冰的5—7小节时,分析文章采用的点面结合的写法时,想让学生掌握这种场面描写的方法,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便是当堂练笔。于是,我在评讲完这几小节后,要求学生模仿书上的写法,写自己在电视、生活中看到过的齐心协力完成一项任务的场面,并用上点面结合的方法。交给学生方法后,眼前又有范例,学生们思维顿时活跃起来,课堂上的10分钟时间,同学们积极地构思、运笔,下课铃声响起,我们分享了欧阳同学的片段:一周一次的大扫除来了。中午,老师一声令下,全班写作意识的训练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国际学校鲁敏同学开始打扫卫生。大家有的整理课桌椅,从桌面到桌肚再到地面,丝毫不疏忽怠慢;有的扫地,地砖的接缝处、教室的卫生死角,无一处遗漏;还有的正在擦桌子,一层层擦洗、一遍遍检查,忙得不亦乐乎。你瞧,师歌同学虽然个子小,但正拿着抹布站在凳子上使尽全身的力气擦黑板呢,头上都是汗呢!最后,在大家的努力下,教室被打扫得干干净净,老师表扬了我们,大伙都开心地笑了……这样的随文练笔设计其实可以在小语教材上觅得为数不少的踪影,只是,其中一些是教材明确规定的,而另外的一些,则是需要教师具有高度的课堂练笔敏感度,精心设计的。学生习作的思维与习惯一旦在高效运转的课堂中有所涉猎,教师想方设法教给学生运用、归纳、整合的方法,日后不管是在小练笔还是在考试中,遇到相同或相似题材,学生就能轻车熟路、无畏无惧了。
二、修改文章的意识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导自己的孩子修改作文,方法极其简单:让孩子在屋子里大声朗读自己的作文,听着不顺耳的地方就需要修改,改得听着耳顺了便作罢。那么,每次写好作文,只要大声朗读一两遍,就基本上达到文通句顺了。可是为什么学生仍然会“谈文色变”呢?其实,我们早就知道,我们写作教学的一个大问题就是没有“读者”,学生写作文是写给老师看的,只有老师一个读者,久而久之,学生写得没劲,没有动力。笔者认为,在学校,教师可以训练学生互相修改,互相变成对方文章的读者,从而取人所长,补己所短,同时也可以避免一些别人出现过的错误。而在家里,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家长的资源,可以邀请爸爸妈妈成为自己孩子文章的读者,和孩子一起修改文章。如此,与同学间取长补短,又汲取父母意见的养分,学生的文章一定会越写越好。在这一过程中,如切如磋,如磨如琢,就不断会有新意涌现,不断地修改补充,以达到较完美的境地。学生在写作实际中,往往出现众多问题,都需要重视和改正。如审题立意、构思行文、语言表达等等,需要持之以恒不断加以修改。但学生往往缺乏的正是这种修改意识和修改习惯。因此,作文写作的路上,让学生养成修改的习惯:如何修改,从什么角度、什么地方修改,怎样修改……这些都是学生受益无穷的。
三、师生一起写的意识
有人说,教学生写好作文,教师自己先要成为一个勤奋而有悟性的写作者。善写的人才能善教别人写作,这是作文教学最大的秘密。语文老师在要求学生们写的时候,自己也一定要去写,不仅如此,还要和孩子们一起修改,教它他们怎么写、怎么写好。鼓励他们打开思路,遣词造句。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兴趣一定会大增,习作水平也必定不俗。在作文教学的这条路上,一边行走,一边播种,不断努力,笔者相信,只要我们有心并用心为之,学生的写作水平必将在一次次的练笔、修改中得到提升与升华。
作者:鲁敏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国际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