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谈农村学校作文教学中资源利用的策略,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学生关注龛谷地方资源,利用地方资源作为写作素材,作文就会有东西可写,写出来的作文就会充实。我以龛谷(现称为榆中县小康乡)为例,谈谈如何利用地方资源提升农村学生作文水平。
一、开发校本课程,感受家乡美
教师播放一段优美风貌的龛谷自然风景视频,让学生了解龛谷地貌特征收集资料,师生一起编写《走进龛谷》校本地方课程。让学生充分了解龛谷地方资源文化,将龛谷地方资源引入课堂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及学生习作,积极探索龛谷地方风景名胜、人物春秋和民俗传统、饮食等资源。学生在龛谷本土生活,对龛谷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一点与作文教学要求学生抒写真情的要求完全吻合。引导学生对龛谷地方资源进行整理的过程,就是提高学生观察、表达、语言组织能力的过程,这也是写作教学要达到的目的。只要龛谷地区的语文教师树立正确的开发观念,从实际出发,制订有效的策略,学生的写作水平就能得到大的提高。利用学校文化墙设置有关龛谷地方文化宣传,如传经布道者龛谷老人、教育救国者水梓、革命救国者高建君、武术救国者刘仁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些流传在家乡的名人影响着学生。利用校本课程,让学生讲述龛谷故事,提供给学生收集资源的渠道,校本课程的内容也在师生互动中不断充实完善,促进了学生发展。
二、参与实践活动,抒发家乡情
社会实践是学生德、智、体、美的练习地、试验场,也是对课堂内容的检验所,中小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不仅磨炼自己,对社会还有了重新认识和独立思考。有位郭姓的学生在寒假参加社火队,通过观察,在《春节闹社火》中这样写道:最美莫过于太平鼓,充满着力量,震撼人心,随着马锣的清脆叫喊,大旗摇曳变化配合,鼓手们鼓足力气,一阵阵鼓声时而急促,时而舒缓,忽然太平鼓、大旗、铜锣插花般地交织在一起,和着鼓声,唱起了秧歌,一声声有力的呐喊……四十八对太平鼓在四十八个青年男子的手中显得有力,鼓手们排出种种队形,时而排成圆圈,时而排成“一字长阵”。你瞧,“三举手”,鼓手每打一下鼓就举一下手,举三次手就转一个圈再继续前行;接着是“鹞子翻身”,鼓手前面打一下,再转过身,骑在鼓上从后面打一下,迅速跳下来,前行一步,重复着前面的动作;还有“凤凰点头”,鼓手向前走一步再打一下,向后退一步再转身从后面打一下,鼓手击鼓时脚下绕着十字步,左右手紧密配合,右手执鞭打鼓,左手则做着各式各样的动作,潇洒而稳健。那鼓声,是那么的浑厚而有力,每一鞭打下去,四十多面太平鼓一齐发出铿锵有力的巨响,似乎连脚下的大地都要跟着颤上三颤,摇上三摇。只见那“咚咚咚,咚咚咚”的鼓点声,仿佛在说“今年好,今年好,明年更比今年好”。
三、关注自然景观,讴歌家乡美
“龛谷小三峡”旅游资源主要依靠兴隆山北麓的景区,由唐家峡、徐家峡、龛谷峡三峡组成。唐家峡山势险峻,峭壁绝崖,险比崆峒,有鬼斧神工之妙。夏日峰峦叠翠,鸟语花香,曲径幽谷,秀似峨眉。内有蛙鸣、卧虎、鲁班石、石鼓屏等奇石,还有石门坎、月牙崖、别有天、仙人居、指路峰、一夫关、笔架峰、上天门、藏龙洞、九子坪等奇峰险岭和溶洞深谷等景观。龛谷峡在窑坡村,西与唐家峡相连,顺该峡南行谷深崖险,满目青翠,有天生井、黄猴洞、石堡子、黑鹰窝、大佛寺等景观和古迹。徐家峡分西、南两岔,西岔便是兴隆山东山分支,南岔东与唐家峡西岭相携。每临秋日霜后,山门口有兴源寺附近的小山,色彩斑斓,红、黄、绿各种树叶交织在一起,好似名家笔下的一幅山水画。身处美丽的环境,少不了学生妙笔生花,四时自然风景迥异,描绘也不同,这一切都成为学生的写作素材。学生了解龛谷地方的人物春秋、民俗民风,收集整理民间故事,促进了写作,观察自然景观,抒写乡土情结,利用地方资源,提升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魏小乐.例谈初中作文教学中地方资源的利用[J].甘肃教育,2018(5).
作者:赵鹏章 杨小青 单位:甘肃省榆中县小康营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