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作文教学中疏导艺术的妙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恰当地引导学生开拓视野,疏导激发真情,挖掘发展学生个性三个方面进行探究,有效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关键词】开拓视野;调动真情;发展个性;疏导
一、开阔视野,扩展渠道,开有源之水
时下的语文课本,精了又精,简了又简,尽管所选的文章涵盖古今中外,但仍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知识需求。而很多家长和老师为了片面追求学习成绩,对学生围追堵截,不准其涉猎课外书籍。学生在严格的监控下,深居简出,自由活动的空间很小,根本无法积累生活素材。这种“堵”的方法,既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欲,造成学生知识面过于狭窄,又使学生缺乏生活体验,以致一写作文,便觉头脑空空,无话可说。相反,教师应该疏导学生拓宽渠道,开有源之水。宋朝著名诗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意思是说,真正是要学诗,必须在诗外下功夫,也就是需要生活实践。学诗如此,学文何尝不是?生活处处有写作的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绝。如果仅仅限于作文课上的冥思苦想,那只能无源之水。我们除了要在课外积极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作文素材库,有效解决“无米之炊”的问题外,还要指导学生带着思考去深入生活,并能通过生活表面现象,看到它深刻的本质。
二、循循善诱,调动真情,水到渠成
在课外阅读中,我们不能盲目去“堵”,同样,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更要摒弃传统的“一家言”,而要“疏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自己体会,无论是文章内容,还是形式。这样将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吸收知识,转化为能力,对写作水平的提高,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要洞悉学生潜在的疑点,疏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展开激烈的讨论,使学生的情感如潮水般奔腾不息,然后便可趁热打铁,让学生把自己的情感转化为文字,一篇精短的习作便可一气呵成,可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此法的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接受真善美的熏陶。在指导表达时,既要指导学生做到表达语言流畅,又要表达真实情感,真诚的态度和人文价值观。情真始能意切,情真始能洞察人的心灵,情真才能创造出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的缤纷生活。李清照“淡荡春光寒食天”一词,虽不着一个“情”字,然词情采毕出,情味无穷;辛弃疾“落日楼头,断鸿声里”一词,虽未言一“愁”字,然谁不知词人的满腹的“愁”滋味呢?李辛二词何以取得如此的艺术效果,其中之一是情感使然,是情感的魅力所致。这种乘热打铁的疏导方法,不但加深了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而且激发了学习写作的兴趣,何乐而不为?
三、不拘一格,发展个性,不妨“顺水推舟”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有时会发现这样的学生,他们不喜欢按老师的意图去作文,而是另辟蹊径,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写作。同是“谁解其中味”的《红楼梦》,有人听到了封建制度的丧钟,有人看见了宝黛的深情,有人悟到了曹雪芹的良苦用心,也有人只津津乐道于故事本身……“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生活是一个多棱镜,总是以它变幻莫测的一面,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我们要鼓励学生不必介意别人的观点不同,不必担心自己的思维偏差,坚信自己的眼睛,用敏锐的视角去注视这个世界,用善感的心灵去体味生活。我们更不能盲目指责,横加阻挠,硬生生地把学生的文思堵到同一条大河里去,而应把它视为学生文思的另外一种流向。只要教师多加疏导,便可成为一泓清澈的溪水。这种因势利导、顺水推舟的做法,既不破坏学生的写作热情,又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可谓一举两得。
四、放开手脚,疏而不“堵”,不求面面俱到
许多老师设计作文的时候,从题目到内容,到主题,到写作方法罗列了许多条条框框,无形之中,堵住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作灵感,学生只能东挪西借,凑成一篇“八股文”充数,这种所谓的“强化”训练,不仅不利于学生作文质量的提高,而且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现代教育提倡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为学生提供鲜活的材料,去开动学生的文思,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教师再加以疏导,使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成文。作文训练应有所侧重,不讲求面面俱到,对学生的习作多采取肯定态度,让学生有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写作的兴趣。总之,提高中学生作文质量的方法很多,“疏导法”仅是一例,只要我们悉心去研究、去发现,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作者:高万成 单位:甘肃省武威第十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