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问题浅议(6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作文教学问题浅议(6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初中作文教学问题浅议(6篇)

第一篇:初中作文教学问题反思与对策探析

【摘要】

随着当前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也备受教育教学工作者关注。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是评价学生语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但从现阶段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来看,其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笔者对此类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了相应的对策,希望有所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问题;对策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可谓是“半壁江山”,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作文同样也是语文教学中令教师头痛的难题,教师不仅教的辛苦,学生同样也写的痛苦。叶圣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当老师,改过的学生作文不计其数,得到了深切体会:徒劳无功”。由此可见,作文教学低效性是初中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的问题,我们应针对当前作文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剖析,认真探究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对策,以提高作文教学实效性。

一、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几个问题

1.对于作文教学缺乏必要的重视和关注,功利化倾向较为严重。大部分人觉得写作教学课堂上即便投入充裕的时间与精力,也未必能够收到满意的效果,因为学生的写作能力需要潜移默化的培养,需要长期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单纯依赖某节课教学并不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在写作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都缺乏必要的重视,而限于考试中写作所占分值比例,教师和学生为了追求作文高分,难以避免地产生功利化倾向。

2.作文课堂教学表现出随意和无序性。语文作文教学应包括思维形式训练、写作风格训练以及写作形式训练等一系列梯度训练,并且应结合学生年龄变化以及认知水平提升来调正教学内容。然而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大部分作文训练基本是以考试为中心而设计,即根据考试类型来选择课堂训练的类型,此种教学模式缺乏重点,教学计划未做到循序渐进,学生应试能力虽然有所提升,但在培养写作能力方面欠缺良多。同时不少教师在评改作文时过于敷衍,大量应用“内容较充实”“主题较鲜明”“描述较生动”或者“用语较流畅”等套话来评改作文,学生不厌其烦,写作积极性也受到打击。

3.积累不足,抄袭现象严重。初中各学科作业繁多,学生同时还要准备各科考试,因此在课外作文阅读方面投入不足。而不少教师和家长也觉得课外阅读是“不务正业”,所读刊物对于学生学习并无太大益处,甚至属于没用的闲书,因此大都不支持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然而初中生受到年龄以及社会阅历的限制而缺乏深层次的社会与人生感悟,因此在完成作文大多消极对待,或者参考其他范文,其独立思考能力受到影响,并且容易产生抄袭依赖心理,形成恶性循环。

二、初中作文教学的有效对策

1.确立阶段性教学目标,健全作文课堂训练体系。作文教学必须从学生学习规律、年龄特点以及认知水平出发,因此教师应着眼于整体规划,针对各个学期以及学年作文教学计划进行修订,设计出自由写作、逐步到规范写作,再到自主写作的作文训练序列,一般情况下第一采用自由写作,不可过多限制学生,以鼓励为主;第二则以规范写作为主,适当对学生作文提出较为严格的要求;第三则以自主写作为主,鼓励学生开展个性化写作。通常来说这一写作序列应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逐步提升学生写作能力,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中考作文水平,同时也突出了学生写作的个性化、自主性。

2.引导学生广泛开展课外阅读,以积累写作素材。教师应转变观念,鼓励学生广泛涉猎课外读物,例如作文期刊、各类杂志等等,学生通过这些刊物能够积累充裕的词汇以及写作素材;引导学生整理并摘录文章中的名言警句或者美文佳句,吸收并消化这些素材,使之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而非抄袭或者生搬硬套。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人与事进行观察,体悟生活的真谛。以“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这个作文题目为例,该题目可谓是引导学生日常积累、关注并感悟生活的典范,其出自当代作家史铁生的一句话:“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抱怨……不必抱怨……人生如果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学生们倘若平日里课外读物涉猎较少,很可能不知道这句话的出处,也就难以体会作者文字中所要传达出的一种豁达、乐观与坚强的生活精神和态度。由此可见,平日里多注重一些生活的体验,学生对于如何“去唱生活的歌谣”也显得更有心得和把握,能够做到言之有物,不至于空洞。

3.合理引导,改进作文评改模式。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自身引导作用的发挥,改变以往灌输式教学,而以互动型交流为主,带领学生深入探讨写作问题,共同了解写作难点,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同时还应改善作文评改模式,以欣赏、赞美的态度来评改学生作文,对于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应予以鼓励,而不可一味苛责,导致其写作积极性受到打击。教师可组织学生互评作文,让学生掌握评改作文的主动权,在相互评改、评价过程中取长补短,汲取他人写作长处,提高自身写作水平。当然,教师在学生互评以及自评环节中加以指导,并再次批阅,而不可将学生互评与自评作为自己减负的手段。

【结语】

作文教学低效化是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身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应认真分析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以往的经验与教训,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学实效性,通过写作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强化其文学素养。笔者就此探讨了初中作文教学问题与对策,相信随着教学教法的不断完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将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张海香.初中作文教学窘境及教学建议【J】.中学教学参考,2011(7)

【2】王俊娜.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初中作文教学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07

【3】林国镇.“模仿训练”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3)

第二篇:初中作文教学问题与策略探究

摘要:初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处理好师生关系,充分发扬教师的带头作用,真正调动起学生行文的积极性,培养其创新和发散性思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远方,真正地学好作文、爱上作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1.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

1.1过度套用写作模式,缺少创意。作文模式化、套路化教学是目前作文教学的主要方法,从初中到大学,只要提到写作文,教师和学生都开始在脑海里"搜索"以前积累的写作模式和作文素材,而不根据题意进行创新式的写作。在目前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通常不引导学生如何分析作文题,开拓思维,而是将"万能作文模板"教给学生,比如:三段式的写作方法、近义词替换法等等。而且让他们对一些通用作文素材进行死记硬背,便于以后套用,导致有些学生从初中到高中相似文章的素材都一样。这种套用模式直接导致初中生创新思维被扼杀,难以洞察社会及生活中的细节,写作个性不能得到充分地展现。

1.2偏向教学生如何写,而缺少相应的评价。"如何写"固然重要,是一篇文章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最重要的步骤,但是写好之后教师不教学生"如何修改"以及提炼总结,那么学生所写的文章只能局限于已有的写作水平,将难以取得更大的突破。初中是学生写作的趋近成熟阶段,写作水平以及经验都处于潜在挖掘阶段,教师若不及时对每次的作文写作进行评价,那么初中生的作文写作很难有突破性地进展,最终导致作文教学的效果极差。

2.初中作文教学现状的对策

2.1创新方法,提高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动力。我们的教学也是一样。没有作文方法、写作思路的创新,就没有习作能力的进步。所谓"新",主要指的就是写作方法、写作思路、文章立意、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创新。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我在平时的习作训练时,注重加强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这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我们知道,作文教学的开展离不开"听""说""读"的训练。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增加了一个教学环节,即每节课利用课前的五分钟进行"听""说""读"的专项训练。具体来说,我是这样做的:每节课开始由一位学生在前边为其他同学演讲,内容或者是小故事,或者是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者是自己对身边的人或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他同学仔细聆听。很多学生对前边学生的演讲很感兴趣,很想了解下文,听得很仔细。尤其是在学生进行评论时,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很多学生能够在课下提出更多、更新、更好的见解,这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我在进行作文教学的方法上也进行了创新,打破了"教师命题――学生作文---教师评改"的旧的作文教学模式,尝试运用半命题或者是让学生自主命题的方式进行专题训练。学生的写作时间可以不是一节课或者是两节课,开始时可以把时间延长得更长。随着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可以规定作文时间、作文类型。最后,进行文章的评价时,为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交互评价。这种训练方式,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大幅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收到很好的训练效果,实现了高效求真、务实创新的作文课堂教学效果。

2.2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写作手法。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写作手法,是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可以纠正学生作文浮夸之风。以优秀的作为为引导,引导学生建立写作为的正确观点,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的学生工作负担重,所以往往会在写作上面偏离正确的观点,出现失去与生俱来的感觉、感受、感知等天赋生存绝技,成为只会用固定程序操作作文的机器人。这是对以后的发展及其不利的,所以老师需要做好引导工作,引导学生写作文章的格式建立,以及相关写作手法的应用,同时对容易出现失真的地方给予解说,并且不肯定文采好内容失真的文章,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建立其正确的写作认识。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写作手法,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质量,为学生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3贴近生活,提高素养。写作素养的提升需要习作实践的引导。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作文教学与其他知识点的教学一样,也应体现生活化。教师在设计作文题目、写作内容时,要培养学生联系生活、贴近实际的意识和能力,要让学生写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写出人的内心世界,使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实际。这样,学生才能够在习作中理解生活的丰富内涵,并真正受到思维的启迪。只有这样,作文教学才能彰显新的生机与活力。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素养,挖掘学生的创作潜能,培养学生的创作水平至关重要。比如,在进行"写人、写事"为主题的作文时,教师可以通过给材料命题的方式进行作文训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材料上的信息,通过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感,谈自己的具体看法。通过这样的习作训练,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写真实、说真话的习惯,从而能综合提高学生的习作素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4引导自主作文,解除学生束缚。初中生的写作,依然处于起步阶段,针对这一阶段学生的写作,教师不必过于在意学生的写作技巧和写作手法,而是解除传统写作教学的束缚,打开束缚学生思想的枷锁,放飞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自由的天空驰骋与翱翔,真正给予学生自由的写作空间。在这一阶段的写作教学中,教师不要限制写作内容和写作题材,而是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新力,允许学生自主表达心中所想,只有充分放松学生思想,才能创设宽松的写作环境,让学生真正感受写作的乐趣,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写作,使写作不再局限于教师要求的条条框框中,而是充分显示自己特有的个性与风格。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相应的情境中,并有所感悟和体悟,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写出更加优秀的文章。

总之,作文教学必须做到井然有序,活而不乱。教师还要创新方法,做到贴近生活,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素养。作文教学生活化可以优化教学环节,延伸课堂宽度,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培养学生创新思路,提高学生习作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从而实现作文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冯桂芳.中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与策略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0,(17):32-33.

[2]张华.中学作文教学之语言策略探究[J].语文天地:初中版,2014,(10):54-57.

第三篇:农村初中作文教学问题成因与对策

对于学生来说写作文既是一种心智活动,更是对一个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大检阅。对于语文教师来说,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决定了该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的优劣。但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作文成了困扰广大语文教师和学生的一大难题,农村初中更是如此。

一、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问题

剖析目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教师注重课堂教学,忽视学生课内外实践活动

许多初中教师致力于教学生审题、立意、选材、谋篇、遣词造句及各种表达方式、艺术手法的运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初中生对生活探索、发现的精神需求。学生缺乏对实际生活的观察,认识不到写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从而造成学生缺乏表达内心想法、思想的渴望。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动机、写作激情都得不到激发。失去了源自生活实践、课外活动实践的生动素材,导致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出现无话可说、虚构故事、拼凑文章的状况。

(二)教师教学存在功利性倾向

语文教学中的课文教学与考试成绩相关性很大,只要平时教师教授过的内容,学生通过理解和记忆就会得到不错的成绩,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写作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付出很多的努力来指导学生作文写作,最终可能收效甚微,这就消减了教师作文教学的积极性。受应试教育顽疾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存在功利性思想,有些教师认为花大力气抓作文是得不偿失。

(三)教师本身的写作素养有待提高

有些语文教师平时忽视对自身文学素养、写作水平的培养,导致在作文指导与讲评时捉襟见肘。正是由于学校教师作文教学水平不高,而学生、家长急切想提高作文成绩,于是社会应学生、家长的需求,出现了不少的语文作文辅导班,专门就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进行辅导。参加课外的作文辅导不仅给学生带来学习负担,而且增加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而不参加课外作文辅导的学生又存在写不好的心理负担。

二、农村初中作文教学问题成因

形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的因素,也有客观的因素。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对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作了一些深层次的分析,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年的应试教育影响

老师们为了追求升学率,特别是在时下,往往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没有真正重视作文教学,没有对学生的作文思维进行发散性的启迪和训练,而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做应付考试的标准化习题上。

(二)缺少足够的课外阅读

为了应付各种名样的考试,学生不得不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做课内各种练习上,自觉或不自觉地远离了课外的文学读物。许多家长和老师把课外阅读当成是看闲书,真正支持的很少,甚至千方百计地严令禁止。农村初中的学生家长本身知识养修比城镇家长低一个层次,对看课外书常常有一种对立情绪,加上还有一部分初中学生家长不愿为学生购买课外书,他们往往以为到高中和大学投资才顺理成章。这样,学生每天面对的是他们不甚喜欢的教科书,而真正喜欢阅读的文章却没有机会亲近它们,没有时间欣赏咀嚼。笔者所在的学校至今没有建起像样的图书室和阅览室。这样,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听老师烦琐枯燥的分析,真正能起到文学熏陶的东西接触得太少,可以说大部分农村初中生都是文学上的“贫血儿”。

(三)生活太单调

现在的农村学生大都是“三点一线”的生活,整天圈在学校中,“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本来农村初中生应该比城镇学生活动的范围要大得多,我们小时有许多孩子们喜欢的事,但现在他们根本无暇也无机会做这些有趣的游戏。城镇的学生还可以看看博物馆、公园、旅游景点什么的,而农村学生没有这个条件。况且现在有关部门对学生春游或暑期活动不太支持,即使同意了,校长的压力也很大,所以,很少有学校去冒这个风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由于学生接触社会实际的机会不多,造成生活面狭窄,缺乏丰富的生活知识积累。为了与别的学校竞争升学率,学生在校的时间很长。从早上七点到晚上十点,一天除了吃饭就是上课、自习。好不容易熬到星期天,回到家父母又唠叨不止,无可奈何地被逼到题海中去遨游。这样学生的活动范围自然就被缩小了,视野不开阔,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的书呆子。试想,一个没有生活感知的初中生,怎么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呢?

(四)教学理念的落后

由于信息交流和条件的限制,许多老师的作文教学理念比较陈旧,几十年一贯制的教学方法严重地制约了作文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思考。开展所谓的教研活动,更多的是阅读教学上的研讨分析,很少有作文公开课,对作文教学专题的研究更少之又少。许多老师面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往往不去静下心来分析研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改进学生的创作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而是长期重复无效的劳动:作文――批改――讲评。

三、改革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建议

作文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许多语文界的有识之士也在积极地探索研究,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现状,作文教学仍然在低谷中徘徊不前。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扩大阅读量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许多有成就的作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他们在学好教科书的同时,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都认为要真正学好语文,必须向外汲取营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应当教育学生明确向课外拓展的重要性,想方高法地鼓励和指导学生广泛地阅读。

(二)从生活实践中积累素材,师生共同寻找写作乐趣

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初中学生存在着对生活的好奇心、对自然的观察力和对社会的新奇感,可他们在写作文时总觉得“无话可说”,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将自己的实践内容、生活感悟写入作文。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实践去找最熟悉或者最适合的材料来写作。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就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对生活的观察所得、体验所悟就是创作的源泉,有了源头活水,写作也就不难。师生都置身在生活的海洋中,只要有一双汕于发现美的眼睛,善于观察、积累,教师和学生就能激发出写作的激情和乐趣。

(三)从修改中提升,师生共同参与作文批改

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经过长时间修改成稿的。文章的修改、批改不仅是教师的教学任务,而且是师生共同提高经验的机会,师生的共同合作是作文水平提高的关键。作文的修改必须经过思考,发现写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不断地自我否定,从而完成作文的修改。具体可以通过教师批改或抽查批改、学生分组互批、学生自批等多种方式交叉修改学生作文,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总结批改的内容,珍惜批改中的反馈信息,使学生真切地获得写作的经验,在不断自我否定中提升写作水平。

第四篇:初中作文教学问题反思与对策研究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有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之称,然而常常是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写得痛苦。语言学家张志公说过:“作文恐怕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我当老师,改过的学生作文不计其数,得到了深切体会:徒劳无功”。面对当前作文教学依然盲目低效的现状,我们不得不反思作文教学行为,进行积极的有益的实践探索。

一、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反思

(一)学生写作现状反思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师生座谈交流等形式,了解掌握孩子们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大部分学生不爱写作文,提起写作文就头痛,作文“抄、编、凑”现象严重,初中三年写作能力提高十分有限。为什么学生作文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根本改观?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中学生被封闭在学校、家庭,远离社会,生活单调枯燥,写作时无话可说;二是学业负担沉重,疲于应付作业,难以静下心思考,面对复杂的写作活动,常常不知如何下笔;三是学生作文重形式技巧,轻体验立意,文章缺少个性;四是学生读的好作品少,教师对学生读书缺少深入的、有效的指导,学生读书时浮光掠影,蜻蜓点水,缺乏真正的积累。

(二)教师作文教学理念反思

作为新课标的实施者,教师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那么在作文教学中自己扮演的究竟是什么样的角色?需要每一位教师认真反思。“解放学生个性”是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我们平时作文教学中提倡的是“统一”、“规矩”、“听话”,对个性采取回避甚至压抑的态度。在这种教育观念的支配下,学生天性得不到充分地表现,兴趣得不到积极地培养,尊严得不到应有地尊重。作文教学应该在解放学生个性上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进行作文教学改革。《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写作习惯,让写作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在写作中不断审视自己,校正自己的精神航向。教师的责任便是把这一目标结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贯穿落实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中,而不是按照考试的统一模式要求孩子,不断地打击孩子的自信心,限制甚至慢慢扼杀孩子写作的积极性。

(三)教师作文教学行为反思

作文教学人云亦云的东西很多,不经过思考,盲目照搬是不靠谱的;几十年如一日,老黄牛般兢兢业业也未必有多大收效。教师平时作文教学的主要问题一是作文教学无计划。这里只是说“有计划”,还谈不上计划的科学与否。许多教师的作文教学只是临时心生一计,“东一榔头西一棒”,更多的教师紧跟考试方向走,七年级开始瞄准中考作文,学生忙于背范文,教师忙于指导所谓的写作技法,热衷于“给作文穿上漂亮的外衣”。二是教师写作指导政治的、道德的、教化的味道太浓,学生只好胡编乱造,无病呻吟。三是写作形式单一,教师找个题目随便指导几句就扔给学生,再加上作文评改老套,写作训练不能激发学生创作激情。

我们认为正是这些问题导致了初中作文教学的低效。

二、初中作文教学的对策研究

(一)读写结合,构建写作教学序列。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只是一个范文、一个例子。”我们要从范文中学会作文,在课堂上形成写作能力。可是语文课堂基本形态是以阅读为核心,阅读与写作割裂,甚至每周两节作文课也得不到保障。因此我们尝试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笔者遵循“读范文指导作文,写作文模仿范文,评作文对照范文”,让学生踏踏实实从课堂语文教学中学会写作的选材立意,布局谋篇等技巧。例如八年级上册“至爱亲情”单元,我们备课组集体研讨,按照“读写结合”的思路,确定“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训练点。课前布置调查活动,采访自己的父亲,积累第一手资料,丰富写作素材。课上播放歌曲《父亲》营造气氛,小组交流分享,班级展示共享,激发了写作兴趣,降低了写作难度,学生普遍反映写作时言之有物,有例可仿,出现了许多优秀习作。常城的《儿行千里父担忧》模仿朱自清的《背影》,写暑假独自去福建旅游,父亲在车站送别,父子短信交流,模仿得特别动人。姚克强的《我的父亲》模仿邹韬奋的《我的母亲》选材、布局,模仿得一丝不苟,真挚感人。两篇文章均获得市级一等奖。

作文教学和阅读课一样,需要精心设计。我们针对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写作训练体系进行归纳整理,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进行优化设计,构建科学合理、简洁实用、操作性强的主题式作文训练序列。每个单元主题式作文训练序列一般包括:阅读例文主要模仿点,单元主题作文训练指导方案,教师下水作文,学生优秀习作,教师的单元作文训练反思。单元主题式作文训练序列使作文教学有章可循,避免了盲目性、随意性。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写作激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重内容,不能只重形式和技巧,要言之有物,写出真情实感。王国维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韩愈也说过“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那么怎样才能算有内容?孩子们有了“发之于心,动之于情”的生活体验,那就是“境界”,就是“气”。笔者利用作文课和节假日组织了许多课外活动:例如带学生去三门峡福利院看望孤儿,去黄河公园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去烈士陵园为革命烈士扫墓、暑假带学生去卢氏双龙湾进行拓展训练……每次活动后都会出现不少感人的佳作。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好动好说、表现欲强、形象思维强等特点,举办一系列教育活动,像语文才艺展示、辩论会、校园百家讲坛等,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为写作积累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需求。

例如,组织孩子们游览天鹅湖后,进行拟题训练,先小组交流,再把题目写在黑板上供大家品味。十三四的岁孩子争先恐后地跑上来,活泼的、羞涩的、好静的、好动的,没有一个甘于寂寞睁大眼睛等待着教师的一锤定音。“我最有个性的题目”在这种活动中没有一个同学注意力不集中。《冬天的精灵》《城市的名片》《小城故事多》等,一改往日作文题目的单一、死板、乏味,涌现出的作品自然情感真挚,思想鲜活,师生、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生动,也充满个性,甚至有些在泪水欢笑中完成,正如一位作家所言,作品应是欢乐时的笑涡,伤心时的泪水凝结,才能打动人心。

(三)形式多样,小组合作共赢

传统写作都是独立作文,但在说明文写作教学中,笔者尝试让孩子们集体作文。例如笔者布置《说不尽的桥》这篇作文时,让同学自由结合为四人小组,利用周末结伴观察三门峡的桥,如黄河公路大桥,九孔桥,彩虹桥等,小组成员根据个人爱好和优势承担不同任务,家里有电脑的负责查资料,条理性强、口语表达好的先口头说,写作能力强的组织成文,书写好的誊写,画画水平高的还可配插图。小组合作的成果往往要高于个人,因为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每个组员在参与的过程中从同伴身上学到许多东西,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过程,活动中孩子们一直处于兴奋状态,说明文写作不再是应付了事,不再是枯燥乏味的。

(四)评改方式的多样化

传统作文评改,往往是学生写完了事,教师每周面对一百多本作文,苦不堪言,评语千人一面。至于作文讲评,一般念几篇范文了事。时间久了,不是满园春色,而是几枝或一枝独秀。写作教学重写作轻评改,重师生交流轻学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交流。针对传统评改程序的弊端,笔者大胆改进作文评改方式,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

笔者要求学生每篇作文后写上写后札记,内容可以是写后感受,也可是文章酝酿过程中的一些花絮,可以是写作中的困难,也可以是写作后的喜悦。经过长时间训练,学生养成写写后札记的习惯,对写作过程多了理性思考。评改时注重交流,改变以往大多数学生作文交流面窄,交流不深入的现象,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多渠道、多层次的充分交流。现代家庭父母对子女关心程度普遍较高,但语重心长的教导往往被孩子冠以“啰嗦”,家长苦于找不到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的途径。因此笔者在作文中设计有“家长链接”一环,要求孩子请父母阅读自己的习作,家长在习作中有基本修改,有阅读赏析,有思想交流,有热情鼓励。既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又达到了亲子交流、健康成长的效果。

这些只是我们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些想法和实践探索,教师只有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深入实践探索,作文教学才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五篇:当前初中作文教学问题举隅及对策

内容摘要:当前作文教学中仍存在诸多的问题,有学生方面的问题,也有教师教学中的问题。语文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策略,包括拓展视野,观察细节;明确目标,培养习惯;激活思维,灵活训练;发掘精典,加强激励。同时还强调语言积累,增强锤炼语言的意识;改进评改方法,组织自批、互批。通过这些方法,一定程度上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作文教学;师生双边存在问题;解决策略

语文教学改革已进行了多年,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作文教学也有了较大改观,但是受传统作文教学方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的作文教学仍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对此,笔者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下面针对此问题谈点个人的看法。

一.存在问题

学生方面:

1.生活体验不够

不少初中生起早贪黑忙于学习,一天八节课再加晨读、午休,整整十个小时,寄宿生还要上晚自修,又有多少时间去看课外书籍、去读报、去观察体验生活?有很多同学连新大纲规定的课外书籍也没时间看,加上学校很少组织课外活动,学生节假日又很少参加社会实践。自然,他们写起作文来常有搜肠刮肚之苦,捉襟见肘之窘,作文内容也大多雷同,缺少新意。

去年,笔者指导写一篇题为《记一次跨学科活动》的文章,有个学生的作文本上只写了个题目,内容空白。我问他原因,他带着怯意说道:“老师,我们从来就没有进行过跨学科活动,我实在不知道怎么写。”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如同当头棒惊醒了我:是啊,学生从未参加过这类活动,叫他们怎么写呢!

2.作文语言平淡寡味

学生作文是否出“彩”,要看选材、立意、结构等方面是否有新意,还要看作文的语言是否精彩。绝大多数学生的作文语言非常平淡。写记叙文时,通篇都只有叙述性的语句,少有精美的描写句,更少有抒情、议论性的出“彩”之笔。写说明文时,只有说明性的语言,生动性不够。总之是平淡无奇,读之“寡味”。

3.修改作文能力不强

有些学生抱有“作文写不好没关系,我又不当作家”的消极心理,对写作训练草草了事,从来不列提纲、打草稿,甚至考试作文也是“一锤定音”,更谈不上修改了。即使打草稿也不善于修改,更不懂从布局谋篇、选材、表达方式的运用等方面去修改。又因为阅读面狭窄、语言匮乏,从而形成不会锤炼语言,无法使作文鲜活、生动起来的现象。

教师方面:

1.作文训练量小

语文新教材中的作文教学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从文体的安排到单一文体的训练都有。随着《新大纲》的颁布和中考改革力度的加强,作文训练显得越来越重要。但现在有些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仍按照老《教学大纲》的要求,每学期完成七篇大作文,这个训练量显然是不够的,也有许多教师按“七大七小”来确定作文训练量,其实这仍然是不够的。作文是写出来的,训练次数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写作水平。

2.写作不切学生心理

作文是学生抒发内心思想情感的途径,属于学生的主体活动。然而,在作文训练中常常是学生围着老师转,老师滔滔不绝地传授写作理论和写作技巧,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内容、形式上的大致安排。由于教师的主导地位过于“集中”,学生不敢越“雷池”半步。这样的作文怎么会有个性、怎么会出新出奇呢?教师在指导写作的过程中,往往压制了学生的个性表达,造成了学生心理和作文的距离感。

3.作文训练强调“范文”,模式化明显

有些教师上作文课一味喜欢用“范文”引路,重视同步作文辅导材料的作用。不少学生一临写作便把它们拿出当“法宝”,自然是“水到渠成”,学生之间还相互传阅,那写出来的作文当然是失真的多,真情实感的少。同时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对作文阅读材料的依赖性,不利于学生自主作文能力的培养及创造性的开掘。

二.策略初探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对策,以便对症下药:

1.拓展学生视野,观察身边细节

学生时常抱怨现在的生活单调、枯燥,这必然会影响他们的写作。“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我们要适时地提供机会让他们学会观察生活、积累生活,解决无米下锅的问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笔者所属学校在这方面做得就比较好:学校开放图书馆、阅览室,鼓励学生课余、周末时间多看点感兴趣的健康向上的书籍,并且投入资金创建了校园电视台,让学生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到大至国内外小至校园班级新近发生的事件,接触到中学课本以外的未知领域,使得学生写作热情得到开掘。学校还特意创立了文学社,给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经常外出采风,引导学生观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留心生活的习惯。所以,学生只有观察细致,感受体验才深,才能激发写作动机,进行生动描写,完成高质量的文章写作。

2.明确教学目标,培养良好习惯

叶圣陶曾说:“人在生活中、在工作中随时需要作文,所以要学作文,在从前不是人人需要,在今后却人人需要。”只要是社会生活、工作中所需要的除文学创作以外的书面语言文字,提笔就能写,写就能写好,这就是中学作文教学的目标。不少学生作文存在文不切题,思维混乱,语句不通,错别字多,乱用标点,格式不对等问题,这些都告诉我们作文教学要务实,还要把培养学生的良好写作习惯作为作文教学的目标。这些习惯的培养,可以从引导学生平时积累,规范书写,养成查阅工具书的习惯,形成作文时打草稿、多修改的习惯等方面着手。

3.激活写作思维,灵活写作训练

笔者听一位语文教师的示范课有如此体会。那节作文课的训练题目叫《给我一片绿》,不少学生最初只是把立意定在城市绿化问题上,后来在老师对“绿”字含义的一番点拨之后,学生的思维立刻活跃了起来,由此出现了众多说法:绿是生命,绿是斗志,绿是情趣,绿是自由,绿是希望,绿是一帆风顺等等。很显然,这位教师的点播激活了学生的写作思维。激活学生写作思维,需要教师善于创设作文情境,巧于启发,工于表达,唤起学生的体验,让学生感受到的不仅是语言文字的表达,更多的是一种生命活动、心灵活动、情感活动的体验,让作文自然成了一种快意地抒发。

其实写作训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随笔、片段、日记、周记等都是很好的写作训练形式。这些写作训练不像命题作文那样有所限制,它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去发挥,去创造,畅所欲言。要让学生想用什么形式就用什么形式,哪怕不切合也没关系,只要教师适时指点,关键在于使学生寻找到能抒发自己情绪和思想的“点”,而这个“点”就要借助于切当的形式表达。如学了一篇课文可用改写的形式训练,写一个故事可用接龙的形式训练,续写训练可让学生设计出各种结尾······这些灵活的训练形式才能激发兴趣激活思维。

4.发掘身边精典,加强激励措施

对习作例文的讲解、分析与借鉴,就是所谓的精典教学。不少人认为,只有变成铅字的文章,才值得借鉴学习。其实,精典教学更值得提倡的是我们自己所教学生作品中的精品。因为这些作品是学生自己身边出现的,有较强的可信度和说服力,让学生体会到写作其实并不难。

我们要发掘身边的精典,把好作品评点打印好,人手一份,让学生的写作榜样更接地气,其他学生写作时乐于模仿,易于模仿。激励更多“民众典型”的出现,形成班级积极写作的良好氛围。

5.强调语言积累,增强锤炼语言的意识

学生作文语言平淡的主要原因是积累太少,写作文时又缺乏遣词造句的意识和能力。为此,一方面语文老师要让学生多积累精美的词句和文段。可以要求学生准备摘抄本,把见到的好词好句摘抄下来,并组织学生背诵。二方面在写作文时要“强制”学生运用一定数量的好词好句,特别是课文中学过的好词好句,培养锤炼语言的习惯。三方面是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作文“出彩”的方法,比如多用比喻、引用、拟人、排比、反复、对偶等修辞手法;多用描写,适当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化用诗文、名言等。

6.改进评改方法,训练自批、互批

当前,作文批改几乎落在教师一人身上,而且对教师的精批细改,学生不一定感兴趣。如文章有内容、结构等重要问题时,所批的“中心不突出”“内容空洞”“结构不严谨”之类的话语,学生无法根据这样的批语来解决实际问题。为此,在作文评改方面,教师的批改要具体不能空泛,要有指导意义。

其次,组织学生互批互改,或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批改,既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和责任心,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加深体会,这样做既减轻了教师负担,又对学生有切实的帮助。

对于当前初中作文教学的探索,远远不止这些,笔者观点只是管中窥豹,还有许多问题值得同仁们去发现思考。

第六篇:初中作文教学问题反思与改进方法

在初中作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一到写作课学生就开始犯难,笔者题目却不知从而写起,写出来的文章存在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有的学生平时活泼开朗且口齿伶俐,能将一件小事娓娓道来甚至说得天花乱坠,可是如果写下身边发生的事情却就不知如何下手,只能对着题目发呆。学生作文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自己没有东西,只能坐在那里胡编乱造,文章假而空。有的老师以“作文需要天赋,写不好不能强求”为借口,逃避作文教学的责任,甚至拿范文让学生死记硬背。确实,当前的作文教学时间精力投入多,却收效微,学生怕写,教师难教,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本来语言功底很好的学生,为什么在写作文的时候,就发挥不了自己的才能?为什么学生的文章会千人一面?为什么作文中就没有个性的流露、真情的告白?

揣摩平时作文教学的每个过程,每个细节,对照观摩优秀老师的教学课程,发现在作文教学时,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虽然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已经得到了认可,但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传统的观念还是根深蒂固,学生并非真正的主体,仍然是教师为主来操纵教和学,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文命题“无学生”。老师在作文命题时往往很少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题目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针对中学生感兴趣的热点、焦点等生活题材进行深度挖掘,不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作文课是教师命题,学生“遵命”而写,这种命令式的命题作文方式普遍让学生反感。这种命题方式的特点是规定的写作内容、僵化的是非标准和刻板的价值取向,带有明显的观念灌输和思想教育的色彩,霸气十足,根本没有给学生留下驰骋想象、纵笔挥洒的空间,导致写出的作文文中无我,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张扬,自我情感得不到宣泄,写作兴趣自然就消减了。

(二)作文教学背离生活。写作行为的本质规律是“双重转化”,即写作“首先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即作者头脑的转化形成观念、情感,然后是作者观念、情感向文字表述的转化,即‘物―意―文’的写作过程模型”。生活是作文的前提,离开生活的作文教学像无源之水一样,注定会枯竭。作文教学过分的“实验室化”,把作文训练看成纯粹的学业要求而不是发展需要,作文便发生了异化。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本是为保证考试选拔的公正而不得已采取的作文形式,但在应试的压力下,它们成了中学作文课上使用最多的命题训练方式。这种命题作文强行把学生和题目或材料捆绑起来,剥夺了学生自由立意和选择材料的权利,造成教与学双边的僵化与分离。

(三)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方法古板。一般教学实践中,作文课基本上只有两种形态:写练课和讲评课。两种课型都只重视写的结果,对于学生写前的经验、感受与想法不作了解,对写作过程中如何启发、鼓励和帮助困难学生不予重视,对写后学生的情绪及作文的效果等更是重视不够。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与讨论,课堂气氛沉闷。而且作文课教师的指导,仅限于写前或写后(讲评),写前的指导往往以提要求的方式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展开,而写后的指导又由于修改一环的缺失而变成纸上谈兵,只有在真正需要指导和讨论的困惑、焦虑、举棋不定的写的过程中,学生才是“主体”,是失去“主导”后的孤立无援的“主体”。这种缺乏指导的作文过程让学生感到孤独而又痛苦,极大地加深了学生对作文的恐惧。

二、作文教学行之有效的一些改进方法

通过反思作文教学过程,总结经验、教训,笔者认为作文教学关键是要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整个作文教学过程的主体。通过教学实践与改革,总结了一些教学行之有效的作文方法。

(一)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动机

写作教学时要有适宜的教学目标要求,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思想素质、思维能力、写作水平以及对学生所提出的要求的多重性,用不同的标准去衡量学生。命题的时候,要选择学生喜欢和关心的题目,一次训练多准备几个题目,让学生有自由选择的余地,引导学生去认识题目的内涵,选择学生关心的主题,激发他们的兴趣。可以让全班针对题目进行深入讨论,并且把结果进行分类、比较、归纳、综合、分析等,酝酿出学生自己的主题或者中心思想,不必要求统一,允许学生从不同的方面观察、思考、记述。这期间,可以是全班一起做,或者分小组完成,然后把小组讨论的结果在全班分享。

(二)深入生活、挖掘主题

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与对生活的感悟程度,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可供选择的写作范围。以自我的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区生活、社会生活等范围的生活为中心,让学生以自我的感觉与视角去仔细观察体验,提出观点看法,激发学生写作的交流意识,抒发意识。其次,让学生自己去阅读、看电视,通过各种途径寻找材料;也可以做调查研究,与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相联系,请教访问身边的人,或者以做实验的方式,获取自己需要的写作材料,把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综合分析、思考判断,在此基础上构思成文。

(三)多种课型,展示写作过程

教师每逢布置作文训练题目,总免不了强调指导审题、立意选材及构思谋篇,但每次仅一带而过,并未作深入的指导。其实作文教学的课型有很多,过程很丰富,作文教学过程不一定每次都是完整的,可以只做某一个环节的训练;或者一次完整的作文训练重点扣住某个环节。例如,可以专门设置课型训练学生的构思,让学生回答自己是怎样选材,怎样组材,怎样开头和结尾,又怎样深化文章的中心。让优秀的同学做示范,让不同的学生互相比较,教师再针对问题加以指导,这样就展示了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互相学习中得到细致的思维共享。

要做好作文修改课。作文修改有很多种途径,教师全详性批改和示范性批改;学生小组集体互改和个人自行评改等。应该多让学生自己修改和互相修改,教师把学生修改过的作文再收上来,再对学生进行总结性的评析和反馈。这样学生作文在反复的修改中得到全面细致的改正。

(四)作文评价要体现鼓励性

教师进行作文评价时应注意做好以下几点:一要做好学生佳作的挑选评读;二要指出学生作文中的优点,要鼓励和肯定;三要细致指出作文中的不足,并提出修改的建议。评语是学生最关心的内容,评语写作要有艺术性和情感性,要体现出人文情怀。批改作文的时候,要有颗爱心,要用深情的火热的语言叩击学生的心扉,言辞饱含深情,把真情注入学生的心田。对于写出优秀的文章,和已经进步的同学,应该给予充分肯定。在笔者班里有一个同学,他平时的作文成绩并不好,在一次作文中写了一篇关于“恐龙”的文章,写得很好。于是笔者就找了一些图片,跟他的文章匹配起来,制作插图编辑好后打印出来,让同学们阅览,并特意给他自己留一份作为奖励,让他有一种“出书”的成就感,后来这个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

总之,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地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多种课型,细致指导学生的写作过程,使学生成为作文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才能提高学生写作的综合能力。

(张翠萍江苏省沛县魏庙中学221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