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职教育发展的实践经验及路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近十年来,江西中等职业教育经历了注重量的发展到质的转换,由于学者们较多地从宏观架构上对江西中职教育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路进行梳理和提炼,而对江西中职教育发展实践具体事象缺乏清晰的认识。文章以近十年来江西部分中职学校办学历程和新动向为基础,从实践角度分析江西中职教育发展实践经验、原因以及路径选择。
关键词:中职教育;实践经验;原因;路径;
近十年来,江西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学校数从2004年456所增加到2013年的517所,2010年到达峰值573所;2004年招生数202448人,2013年招生数210576人,2010年到达峰值280339人;教职工数量2004年26959人,2013年32683人,2010年到达峰值37033人。从三组数据可以看出,通过合并、重组等方式整合优势资源,江西中职教育发展经历了从量到质的转换升级,推动中职教育焕发新的生命力[1]。职业教育的每一次发展,离不开职业院校本身、政府、企业以及民众实行全方位的联动,近年来江西中职教育发展受到了普遍关注,但研究更多是基于理论和个案的研究。基于此,本文尝试从实践角度总结江西中职发展的经验,分析原因,探究发展路径。
一、近十年来江西中职教育发展实践经验概述
(一)中职学校办学模式的创新
在中职学校同质化严重背景下,江西部分中职学校开始依托区域特色,挖掘内生动力,如万载县职业技术学校紧紧围绕当地支柱产业,着力在烟花爆竹专业上做文章,2009年8月学校与县花炮局联合开设了烟花爆竹管理和营销班,采用全日制、弹性学制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教学形式,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对接,对学生实行订单式培养。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立足本市经济建设、立足工业园区、立足支柱产业,立足瓷都、依托千年陶瓷文化,开办“陶瓷美术”等地方特色的专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江南理工学院建立“四方联动机制”,办好“阳光工程”培训,逐步形成了全日制中职教育、在职进修和培训“三位一体”的办学形式,学院已成为江西省再就业培训基地、新余市公共实训中心和新余市渝水区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具体做法:一是政府主导,定培训指标,负担经费补贴,负责全过程监督检查;二是学院作为培训基地,承担整个阳光工程培训的计划制定、组织招生、授课、安排就业、跟踪服务等工作,是整个阳光工程实施的主体;三是企业下订单,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将生产岗位需要的专业人数及需要培训授课内容及时通报培训基地;四是村组提供剩余劳动力的姓名及各种信息。在实施过程中,真正做到四方联动、相互配合、有机统一、运转有序,使阳光工程的“阳光”真正普照农村,惠及农民。主要成效:1.全面提高了农民素质,增强了农民就业竞争力。通过对农民工开展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了农民工遵纪守法和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提高了选择就业的能力,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生活更有保障。2.提高了培训对象的收入。通过开展“阳光工程”培训,一方面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学到了一技之长顺利就业,获得较高的工资收入;另一方面,通过开展“阳光工程”培训,使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转移,降低了现有农业生产成本,提升了规模经济效益,使农业真正成为致富产业,使留任农村的农民收入也得到相应提高。3、加快了农村人口城市化步伐。通过“阳光工程”培训,使更多的农民有了一技之长,在城里找到满意的工作,提高了农民收入,使更多的农民融入城市,为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企业与中职学校合作办学
吉安市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校校联合”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为深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改革,积极探索和实施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校校联合办学模式,壮大职业教育规模,增强职业学校办学活力,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吉安市教育局出台《关于大力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校企合作、校校联合”办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吉教办字2010〔34〕号)。文件明确要求,各职业学校要密切关注企业需求,找准合作点,与企业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合作,形成供需衔接、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的发展模式,推动校企合作在广度和深度上的进一步发展。所有国家级、省级以上重点职校都至少与10家以上企业紧密合作,签订合作办学协议或以企业名义冠名办班;市级职业学校至少要与5家以上的企业联合办学,建立合作关系。所有公办、民办职校要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基础上走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主动开展联合办学工作。鼓励市内各职业学校间的联合办学;鼓励市内职业学校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职校采取“1+2”或“2+1”分段培养模式开展联合办学;鼓励市内优质中职学校利用品牌优势,采取集团化办学、联合办学等多种形式,支持和带动农村中职学校的发展;鼓励同类型、同层次学校在专业设置、联合招生、分段培养、学生实习就业、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学校管理、教师交流培训等方面加强合作。江西华忆学校坚持紧紧围绕“树理念、立特色、强管理、重服务”的办学总体目标,树立了“校企合作、产教研结合、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发挥产业优势,充分依托吉泰经济走廊,实现真正意义上“前校后厂”格局;办学定位清晰,形成办学特色,构筑“前校后厂、六个对接”理论构架,总结出适应学校校企合作的“前校后厂,六个对接”校企合作模式。六个对接:校长与厂长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教师与师傅对接、课堂与车间对接、实训基地与研发室对接、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对接[2]。通过“前校后厂、六个对接”校企合作办学方式,华忆学校在办学水平、校企合作上取得了长足进步,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率高,不仅服务于当地经济,更是为长三角、珠三角输送了众多人才;许多学生在行业上成为具备“工匠精神”一线技术人员,为学校继续深化办学提供了持续动力。上饶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服务社会、共同发展”的职教办学方针,将车间建在学校,把课堂设到车间,以社会需求为动力,以高精尖专业为重点,在科学建构“课堂教学与车间实习”整体融合的教学模式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车间建在学校,课堂设到车间”的教学新格局,除了为学院加工大量教学设备零件外,还积极承接企业加工订单,探索出了一条校企合作办学的新途径。
(三)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为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政府建立了由分管副省长召集,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等15个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江西省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2014年9月,出台了《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机制等重要工作进行了部署。制定了适合本土的《江西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从政策导向方面给予江西职业教育以支持、推动。省教育厅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江西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进一步明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和保障机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建设,整合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等12所职业院校、两家工业园区、24家企事业单位成立了江西现代职业教育集团,集团以专业建设为纽带,实现跨层次、跨行业、跨区域合作,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新余市坚持把职业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自我积累、滚动发展的路子,多项指标列全国除省会城市外的设区市第一,形成了“洼地效应”,被教育部专家誉为“新余现象”。景德镇市形成了“立足本市经济、立足工业园区、立足支柱产业”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吉安市形成了“校企合作、校校联合”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上饶市形成了“车间建在学校,课堂设在车间”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赣州市形成了“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一条主线,六个重点”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等。从江西部分地市中职教育实践可以看出,江西中等职业教育总体发展较快,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立足区域、立足当地;二是校企合作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三是政府从政策、法律法规、资金上给与了中等职业教育倾斜。在模式创新、校企合作推进、政府宏观调控方面均有长足发展。
二、江西中职教育取得发展的原因分析
契合社会发展需求,深挖江西中职教育内涵建设。近年来,江西中职教育能够充分依托地方产业优势,挖掘带动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新动力。充分拓宽教育内涵,探索全日制与在职培训相结合办学新方向。能够根据社会需求变化,积极调整职业教育发展政策,拓宽职业教育服务功能,使职业教育努力为新型工业化建设培育技能型紧缺人才服务,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为促进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推进全民创业、实现富民兴赣服务。紧紧围绕问题导向,改革创新江西职业教育体系。近十年发展中,江西中职教育也出现过照抄照搬西方、东部发达省市经验的情况,其结果是出现职业教育趋同式发展。紧紧围绕问题导向,江西省启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中高职衔接培养,逐步形成了“体制机制创新、办学层次合理、中高职衔接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启动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积极引导中职学校建立“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前校后厂”的培养方式,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校企对接合作,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职业院校与工业园区(企业)领导对接交流挂职工作,改革创新江西职业教育体系,中等职业教育取得长足发展。政府加强顶层设计,提高江西中职教育发展效率。职业教育离不开政府支持,从实践经验来看,江西中职教育近十年来的发展,得到了上至国家下至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江西省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及《江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和有关行业规划,制定了适合本土的《江西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从政策导向上给予江西中职教育以支持、推动。原副省长朱虹在《坚持改革创新加快发展具有江西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文章中将“抓体系建设”放在了首位,强调要加快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相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高水平、有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3]。
三、江西中职教育发展路径探究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江西中职教育仍然面临着挑战,仍然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均衡,不能主动适应经济发展速度,具有一定滞后性;企业的参与仍然是被动的,推动企业充分参与职业教育的大环境仍然没有形成;政府和学校的松绑机制仍然缺乏,学校评价机制、课程体系职业化不明显。为改变这种发展现状,提出以下发展路径选择。注重内涵建设,服务功能多元化。除发展专业和技术性人才外,要不断加快中职教育转型升级,拓宽服务功能,具体为:一是拓宽教育领域,开办与特色专业相适应的短期培训,实行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相结合,实现既发挥学校优势,又部分激活学校资源渠道。二是开展特殊教育,针对妇女、农村无业人员、伤残人员进行有针对性教育培养,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弱势群体再就业。加强顶层设计,资源配置更充分合理。目前各级政府均认识到了职业教育重要性,在政策、资金、制度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并在方向上也着力引导中职教育服务本地、服务农村、服务特殊人群。但同时,也仍然存在着政策支持力度偏弱、中高职发展不协调、资金投入不足、教育资源匮乏等制约因素,因此,要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注重内涵和品牌建设的规划、深化校际与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工作。同时,政府要不断松绑,加强顶层设计注重统筹协调、集团完善管理与强化合作平台建设、成员单位积极履责并力推集团化办学以充分发挥各集团化办学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等[4]。推动多方联动,校企、产学深入融合。发展职业教育需要企业的参与,然而迟至当前,尽管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已经深入人心,但合作的广度、深度不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要深化校际与校企合作,江西中职教育积极寻求区域经济合作方向,找准着力点,借助区域、校园紧邻园区优势,大力培育技术人才,形成既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又满足本地产业、工业园区对人才的需求,实现培养人才本地或长三角经济带周边就业,真正实现了职业教育与当地经济相结合,本土化发展和对接区域产业链发展路径[5]。
参考文献:
[1]刘雁伶,张翌鸣.江西职业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与对策[J].职教论坛,2014(28):73-78.
[2]林慧英.“前校后厂”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研究———以江西华忆教育集团为例[J].老区建设,2017(12):84-86.
[3]朱虹.坚持改革创新加快发展具有江西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J].职教论坛,2015(34):5-6.
[4]丁留宝,张洁.近十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问题及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6(1):16-20.
[5]黄日强.江西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探讨[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3):76-79.
作者:涂晓群 林慧英 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