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职教育互联网浅谈,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当代中职教学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有效改变,中等职业教学面临新挑战。如何利用“互联网+”教学手段促使中职教学更有效、更有吸引力是当下的新课题。本论文通过对当代“互联网+”发展情况的研究,讨论在中职教育中推广“互联网+”之后可能带来的改变。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互联网+”;教学手段
1.背景与意义
教学手段和方式一直伴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从传统的单纯传授式教学,演变成多媒体教学,再到现在的互联网式教学,教学手段变得越来越科学而有效。“互联网+”在各领域近年的逐渐兴起,使得各方面都有了颇为显著的成果,使行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更。中等职业教育相比于其他基础类教育,有着需要加强实训教学、增加技能训练等特点。在以往的职业教学中,教师总是更重视教材的编写和传授。然而许多教师对现状感到满意,没有考虑改变教学方式,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目前,多媒体辅助教学和其他电子设备虽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学生仍然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目前的教学方法是一种静态的教学方法,缺乏互动性,没有明显的突破,不能显著提高学生的训练技能。另一种现象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重视课堂教学内容,完成课堂教学。而不是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通过提出更好的教学设计为学生在课前和课后提供有效的自主学习方法。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新的教学方式,再加上微课程、慕课、和课堂翻转等方法,新时代的网络平台的教学方法可以使职业教育资源得到更好的发展。
2.中职教育中“互联网+”应用途径
2.1网络教学平台
网络教学平台是一种网络教学资源的资源整合体。借助Internet技术,能够让课程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网络教学平台还可以用于学生教学反馈的搜集。不利用网络资源的话,相当一部分调查问卷就无法得到真实、有效的调查对象群体,以上的所有教学信息都能够帮助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教学学习经验,能够更有效的进行教学和学习。从而有效的增强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标。除此之外,教学平台还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搭建了一个能够课下进行互动的平台。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通常发生在课堂上,课下师生间很少接触,难得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这时网络教学平台的出现,不仅使师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与互动,还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师生们都可以通过教学平台的论坛、答疑板、反馈平台、即时聊天等方式进行交流与探讨。通过及时有效的交流,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信心,融洽师生关系,进而增强整个教学团体的学习氛围。
2.2慕课(MOOC)&微课
慕课是一种网络化教育载体,它打破了课堂的界限,超越了大学的围墙,使人们对课程的公开化都有了一定了解。微课是课程教学的一个片段。它是一门以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师生互动为核心的良好教学设计。一般来讲,微课是时长为10分钟左右的教学短视频,可能是某一个教学重点,也可能是某一道具体习题的讲解,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来进行知识点的预习或者复习。在课堂上,教师不再解释重复知识点,而是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主动性。
3.在中职教学中推广“互联网+”之后可能出现的改变
在中职教学中推广“互联网+”之后,不仅是教学资源形式的变化,针对中职教学,考虑到中等职业学校的普遍情况,还有另外两方面有可能会出现重大的变化,一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方式,另一个方面就是教学组织关系。第一,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方式将发生变化,在之前的教学方式中,无论是传统的课堂传授,通过教学讲解、教材讲解还是各类案例导学,教师与学生都是处在同一个空间里,能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教师能够通过学生的及时反馈进行调整。“互联网+”改变了这种教学方式。第二,学生的来源、基础、经验等都不一样,尤其是中职学生,来源广、基础差别大,不同基础的学生对于同一个教学资源的接受程度有着显著的差别。特别是在网络条件下,参加者形形色色,完全无法预测。因此,“互联网+”教学资源要考虑到这些层次不同的学生,随时根据教学对象的教学反馈进行调整,因材施教,做到有弹性、广度。在“互联网+”教育大背景下,针对以上可能出现的改变,教师可以通过个性化学习指导,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尽力让“互联网+”教学资源能够有针对性的、有效的起到作用,促进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切实的促进中职学生对于“互联网+”教学方式的有效接受,提高中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黎加厚.微课程教学法与翻转课堂的中国本土化行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4).
[2]王竹立.“互联网+教育”意味着什么[J].今日教育,2015年05期.
[3]张福涛.基于学生自主发展的“翻转课堂”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4).
[4]陈凤燕.“翻转课堂”: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教育评论,2014,(6).
[5]范蔚.课堂教学的功能定位及其有效性判定[J].今日教育,2013,(2).
[6]高地.“慕课”:核心理念、实践反思与文化安全[J].东北师大学报,2014,(5).
[7]李允.翻转课堂中国热的理性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4,(10).
作者:王冰 单位:长春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