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学语文教学策略及方法(5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中学语文教学阅读能力培养方法
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阅读教学可提高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能力,丰富感情,促使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提高其审美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结合课程需要与中学生阅读发展需要,就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方法与策略进行探究,以期为阅读教学提供一定的方法指导,全面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方法
随着国家素质教育的发展,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在中学试卷中所占的分值也越来越高。中学语文教学中,应重视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本研究针对中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培养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与策略。
一、中学生语文阅读现状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主要步骤为“词语解释”“分段和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这种模式重讲读轻思考、重结论轻过程、重机械训练轻思考,教学模式固定,占用学生自由阅读时间,使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下降。由于我国目前是应试教育,教师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阅读时间,偏重于发音及字形辨认。中学教师在教授文章过程中,注重讲读,将优美的文章进行机械分析,使作品整体流动美感丧失,学生看到的是枯燥而抽象的语言符号,阅读兴趣下降,且不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其阅读能力。这种方式会导致学生依赖教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习惯。此外,语文阅读教学注重技能训练,以高分为目标,导致学生只读教科书及考试书籍,严重限制学生的阅读视野。因此,面对以上现状,应制定出一定的阅读能力培养方法及策略。
二、阅读能力的培养方法及策略
1.加强阅读理解训练
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做题思路,加强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掌握了阅读思路,当再次遇到阅读理解题目时才能按照自身思路快速解决问题。例如,教授学生学习记叙文阅读时,应指导学生把握整个文章的脉络,包括事件发生的事件、地点、人物、感情色彩等。记叙文中一般会有词语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类题目,学生掌握以上内容,结合语境,才能准确理解出词语的含义。文章主旨及感情色彩的准确把握是学生阅读能力训练的主要目标,只有文章主旨与感情色彩,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文章思路,更准确答对题目,提高阅读能力。指导学生阅读方法,阅读前先确定阅读目的与任务,辨别文体,领会标题内容,学会找主旨语句。指导学生整体阅读,文章阅读应坚持整体阅读意识,教师在教授新课的起始阶段,应做好导向,利用文章最具有吸引力的一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将学生引导至对全文的关注,避免利用首段文章进行导入。
2.拓展文章阅读面
阅读量是提升阅读能力的基础,由于教材文章相对较少,因此需要中学生拿出更多时间理解课外文章。语文教师作为引导者,应依据学生认知规律与心理特征,探索创新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将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延伸学生阅读广度。中学生具备一定独立理解文章的能力,但是做题时对文章作者思路的把握不是很准确,关键因素就在于学生对文章理解不到位。为扩展学生文章阅读面,提高阅读数量,可在课表中专门安排阅读课,要求学生自己阅读文章,把握文章主旨与感情色彩,理清行文思路,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发挥监督与指导作用,确保学生正常完成阅读,但无需占用大量时间作讲解分析。指导学生学会积累式阅读,当学习到《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时,应向学生推荐《红楼梦》,讲解《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魅力,同时扩展四大名著,向学生讲解这四本书的大致内容,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展学生文章阅读面有利于实现课内外优势互补,品味文本之美,积累沉淀,不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3.充分利用现代技术
多媒体教学可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通过图片、视频、语音等方式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内容,有利于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课文,并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其学习兴趣。
4.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能力、确保阅读效率的关键,良好的阅读包括多思考与勤动笔。教师应在平常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问题,培养学生随手查阅工具书的习惯。阅读时,指导学生保持良好坐姿,避免在弱光或强光下读书,眼睛与书本保持一定距离。培养学生养成勤思考的习惯,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应注重思考与不断学习。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阅读,有利于增强文章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总之,教师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重视整体阅读,拓展学生阅读视野,监督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从而不断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齐丽君.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感悟能力的提升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
[2]周丽娜.初中生语文自主阅读能力培养提升策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6.
作者:田芳 单位:甘肃省靖远县北湾镇泰安初中
第二篇:中学语文教学效率提高策略
【摘要】目前,我国中学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现象普遍存在,要寻求有效的教学策略,需要从明确教学目标入手,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模式,将更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应用到教学当中,实现中学语文教学的进一步提升与发展。
【关键词】教学效率;创新能力;体系性
在开展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存在一定的困惑,就是如何破解教学效率低下的难题,提升中学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从中学语文教育实践环节可以发现,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是一个重要环节,找到好的教学创新方法,整个教学也就变得事半功倍。因此,寻求有效的教学创新策略,不断完善自身教学能力,发展并提升自身教学水平,成为每个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关注的问题。
一、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
毋庸置疑,在中学语文教育实践中,由于很多教师不注重理念和方法的创新,教学效率仍有待进一步提升,分析教学存在的问题,对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1.1教学缺乏体系性,不注重教学的整体性在开展中学语文教育过程中,离不开教学体系的培养与创新,确保教学的体系性和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整体性,是提升中学教学效率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不注重学生思维体系的培养,学生获得的知识呈现出碎片化的状态,无法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也造成了学生无法学以致用的局面,知识实践应用效果比较差。寻求有效的体系化教学策略,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构建有效的中学语文教学体系,既需要从教学思维入手,也需要从教学手段改革,切实提升综合教学质量。1.2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性,教学观念比较陈旧从中学语文教育实践来看,普遍存在教学模式缺乏创新的问题。很多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运用,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整个课堂教学缺乏有效的创新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有效激发,阻碍了学生学习效能的提升。在现代中学语文教学体系下,教学创新已经成为新的主体,如果不能根据教学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将无法实现新课程教学改革目标。1.3教学方法单一落后,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缺失在现代中学语文教学当中,由于教学方法较为单一、落后,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也就得不到有效锻炼。很多教师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单纯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效果并不理想,无法构建起语文知识体系,语文思维能力也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制约了综合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效率的策略分析
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找准教学关键,寻求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自身综合教学水平。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对于中学语文教师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也越来越多元化。1、明确教学工作目标。在开展中学语文教育过程中,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很多中学语文教师在开展工作过程中,不注重提炼总结,教学流程之间衔接的不好。基于此,要想优化提升中学语文教学总体水平,必须明确工作目标,进而确定改进教学的方向,引导教学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真正让语文教学创新发挥作用,提升总体工作效能。2、创新语文教学意识。要想实现中学语文教学效能的提升,同时不能忽视教学意识的优化,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很多中学语文教师不注重思维创新和理念创新,教育思想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创新教学理念和思维对于提升总体工作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创新教学理念和思维不是一句口号,更不是一句空话,要通过自身工作的优化提升,为整个教学体系的优化贡献力量。3、学习现代教学模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中学语文教学模式不断革新,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开始融入到教学体系中,实现了智能化教学目标。中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学习现代教学模式,运用多媒体提升教学的丰富性和层次性,实现多元化教学目标。在开展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智能课件、XMIND思维导图等,通过多种课堂展现方式,让现代科技融入到课堂中,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现代学生的多元化学习目标。4、树立新型教材观念。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要摒弃传统的“书本式”教材观念,创新教材认知理念,转变教学方式,树立“材料式”的教材观念,提升教学的多元性和丰富性,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资料。此外,中学语文教学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开展教学过程中也要加以重视,通过不断优化和改进教材认知观念,开展多元化教学,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实现科学教育目标,提升教师的综合教学实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知识解读能力都有重要的意义。在提升和发展教学能力过程中,中学语文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思维和理念,丰富和完善教学手段,满足当代教学需求,提升中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夯实学生学习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昌盛.浅谈提高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J]教育教学论坛,2017-02-08
[2]年晓.浅谈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3-09-15
作者:吕燕灵 单位: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
第三篇:中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渗透策略
摘要: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基于此,文章从追本溯源,强化情感教育;采用立体式拓展实践,进行情感渗透;教师通过教学语言和技巧,加强学生情感教育三个方面提出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情感渗透;语文教学;教师素质;教材运用;立体式拓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基本特点。”比较相关考纲发现语文学科由以往“考查学生掌握和应用语文基础知识的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改为从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角度“考查考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索能力”[1]。这把学生审美能力、情感体验提到了一定高度。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也符合当代社会对学生的要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曾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白居易也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实践应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渗透。笔者从教师自身素质培养,语文教材艺术运用、立体式拓展实践三个方面探析了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一、追本溯源,强化情感教育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作家作品往往取自生活,有自己的内心情感触动,经过艺术加工后高于生活实际,但仍是作家情感再述。曹雪芹写《红楼梦》时“增删十载,字字血泪”,韩愈提出“文以载道”。“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字一句总关情”,情感往往是文学创作的“根”,因此,语文教学实践中要追本溯源,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技巧方法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理解鉴赏,情感感知体悟,从而汲取优秀精神内涵,提高其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更符合“终身语文”发展需求。首先,把握重点语句,细读精品,重视横向和纵向立体拓展,进行情感教育。《最后一课》的最后一节韩麦尔“写完,他仍站在那里,头靠着墙壁,不说话,用手向我们表示:‘课上完了……去吧。’”这一段文字虽短,但含义深刻。首先在诵读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应采用什么样的感情基调?为什么韩麦尔先生最后有这样的状态?他是个怎样的人?他的肢体语言反映了怎样的内心世界?同时,联系课题中“最后”,运用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学生就会进入角色,体会韩麦尔先生高尚的爱国情操,从结尾处体会悲壮的情感。甚至可以结合词文情节联系我国“九一八”事变后相似事件进行情感迁移,激发学生思考讨论,如何对待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那么,爱国主义情感渗透自然就水到渠成了。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整篇文本有整体认识,甚至对作家作品有较全面性认识,促使其自觉地进行情感体悟。语文教材中有不少作品既包含了作者鲜明的观点,又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此外,不少优秀大家的经典作品多次入选,那么教师不妨在学生掌握“零碎”知识后,引导学生联系作家生平等信息探讨整篇文本的情感,自发获得情感渗透,甚至主动获得人生、价值等情感体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情感复杂,上阙气度恢宏,写景壮观宏伟;下阙由景及人,情感复杂,自然联想到周瑜意气风发,对比自己年华老去,无处遣怀,既表达出作者对英雄人物的仰慕,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也表达出其怀才不遇的无奈和感慨。要想让学生充分感知这些复杂情感,教师不妨联系作者生平几进几退的遭遇,“不合时宜”的秉性,儒释道思想的影响及作者其他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记承天寺夜游》等相关经典文章,促使学生在整体掌握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自发地感知作者在本篇中抒发的复杂情感,从而感知作者“出世”“入世”的抉择和豁达洒脱个性,引导学生在人生道路上“进”“退”抉择的情感渗透。最后,当学生获得一定信息、知识、甚至情感体验积累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站在时代背景的高度,对一定量零碎知识进行整合,从而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对学生进行如爱国主义等情感渗透。譬如,陆游、李清照、辛弃疾等均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宋代文人,虽然文风不一,但教师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后不难发现,这几位文人的诗词都饱含渴望收复失地,统一南北,渴望为国尽力,批判朝廷政治上的不作为,感慨愤懑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岁月蹉跎的共性情感,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联系靖康之变后南宋政治形势和朝廷内部主要政治导向。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对学生来说,既不失趣味性,又有探讨性,对教师来说既可以充实拓展学生知识,又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甚至可以激发学生思维和创造性。在笔者相关教学实践中,经过启发,不少学生主动查阅资料,认为文天祥等诗人也可以放在这样一个大范畴中讨论国家沉浮对个人命运和志向情感的影响。有学生慷慨陈词,查阅了不少资料后真正理解了文天祥在国家危难中写下的《正气歌》所蕴含的浩然正气,当笔者将她的读后感在班级展示时,很多学生受到了深深震撼。大家发现原来很多“平常诗句”竟“字字血泪”。还有学生给大家补充了“崖山海战”等历史事件,在班级展示陈述相关资料时,不少学生潸然泪下,扼腕叹息,气愤不已。甚至不少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后主动查阅相关资料,以朗诵、辩论、读书体会等形式对课堂教学实践的体悟进行延伸。或陈述家国情怀,或感慨祖国安康,自然而然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二、采用立体式拓展实践,进行情感渗透
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还可以就着文本教材进行赏析体悟,结合相关主题写作、表演、演讲、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加强语文学习成果,进一步进行情感渗透。但语文学习绝不局限于教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具备“生活处处是语文”的“大语文”及“终身语文”概念。课堂之外同样可以大有作为。课外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对焦点时事关注等,运用立体式拓展实践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引导学生运用课堂学习成果审视大世界,体验复杂有序的生活真谛,建立对世界,对生命、对价值等的自主情感体验。
三、教师通过教学语言和技巧,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第一,语文教师应具备充分的语言运用能力。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具备感染力和艺术性,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设置可以使学生迅速融入文本和情感气氛的情境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强烈探索知识的情感。第二,语文教师在讲析课文时,应始终以饱满的感情投射、感染、引导学生进入相应情境情感的探寻、体验。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曾说:“情是文章内在的,固有的,贵在咀嚼语言文字,深有领悟;教师只有自己真正动情,才能以情感染学生,这种情是真挚、高尚的。”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研究教材,努力发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足以唤起情感的因素,用富有情感的语言、动作、表情等方法真情流露,才能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完成知识传授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感知和情感体悟。
四、结语
情感教育应是教育的根本。语文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设置情境,巧妙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进行广泛联想活动,从而发现自己,认识自己,共鸣自己,得到情感和美的体悟,才能更有利于形成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
参考文献:
[1]段仙飞.语文学科发展性评价[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作者:于桃红 单位:南京市公园路中学
第四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
[摘要]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不断创新并变换自己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语文的氛围,使学生高效地学习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阅读文学著作,从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并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中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把生命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把生命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效地融合,从而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并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培养;提升
生命是人的载体,也是人的根本,而教育是针对人的教育,通过接受教育,人可以实现自身价值,使自己的生命过得有意义。语文教育属于人文教育,生命教育与语文教育的融合,可以将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性与实践性统一起来。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强对生命教育理念的应用,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语文阅读教学不再照本宣科,并增加其质量和内涵,让学生去参悟其中所蕴含的生命教育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其热爱生命的思想意识。
一、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
(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功利性明显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定位不准确,很多学生纯属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教师也只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大多时候也只是将各种知识符号传授给学生,学生再在考试的时候将这些符号、标签表达出来,根本没有掌握语文学科的内涵。在这种固有的学习模式下,考试就成为考察学生记忆力的方式,根本没有实现对学生的考查,从根本上失去了对生命个体的关怀,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极其欠缺。
(二)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语文阅读教学注重教学进度,一味地赶进度,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心理特点,尤其是忽视了学生的语文认知能力以及知识经验基础,使得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变得机械、呆板,忽视了生命的鲜活性。在这种教育模式的长期影响下,学生只会成为学习的机器,教师只是单纯机械化地延续知识,并没有真正成为知识的传递者,他们只是将知识传送出来,而学生并未接收进去,从而并未起到语文阅读教学的作用。
(三)封闭的阅读教学限制了学生生命的进展
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他们往往具有十分丰富的想象力,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应用这种想象力,而不能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扼杀。然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生命意识,学生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学习,教师和学生家长更多的时候也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关注学生的成绩多于关注学生的发展,因此限制了学生生命的发展。
二、生命教育意识在语文阅读教育中的应用
注重生命个体的不同特征,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针对当前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加强对生命教育意识的应用,使得传统的教育教学可以突破“围城”,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一)设定阅读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彰显对生命的重视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思维,教师要将学生看成是具有完整内涵的“人”,意识到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对教学目的进行设计。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朗读能力、交际能力,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是要读完一篇课文,最重要的是要理解课文的意思,学会分析问题,从课文中引申出其他的含义。在思考的时候其实也是学生不断进步的过程,要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彰显出自己的个性特征。
(二)情感的影响使学生领悟生命
生命是存在于生活实践中的,在很多生活细节中都可以感悟到生命。学生缺乏的是去感悟生命的机会,而不是感悟生命的能力。为了要让学生学会从阅读教学中感悟生命,应该要鼓励学生去思考,引导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阅读学习过程中,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情感式教育的前提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参与,参与式教学不是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学习,而是改变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成为课堂的主体。只有真正参与到阅读课堂中,才能真正去领悟阅读文章中的情感,从文章中领悟到生命的本质。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有很多主题都是涉及生命本质的,例如在对描写“亲情”的文章进行阅读分析的时候,首先要掌握主题——亲情。亲情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很重要的地位,是最不能割舍的一种情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有很多文章都是以亲情为主题的,例如屠格涅夫笔下充满“母性”情感的麻雀、朱自清笔下凝重而酸涩的“父亲”的背影,这些都是亲情的体现。为了引导学生对亲情这种情感进行体会,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几分钟的时间,静下心来去思考自己,想象自己和父母在一起时的温馨画面,想象自己与家人在一起嬉戏时的欢乐,想象自己分别和父亲与母亲单独相处时的情感。通过想象和思考,学生可以加强对亲情的理解,有的学生可能会想起自己的父亲比较严厉,母亲总是给予自己无尽的关怀,但其实无论是严厉的父爱还是温暖的母爱,都是亲情。阅读以“亲情”为主题的文章,就是要纠正学生对“亲情”的格式化认知,从而加深对生命中这种沉重的情感的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本质。
(三)培养学生学会欣赏生命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欣赏生命中独一无二的美,也欣赏生命中的残缺。自然界中的每一个生物都是有生命的,都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无论是花草树木、人、动物,这些有生命的东西在生活中是广泛存在的。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应该要利用自己的想象去欣赏生命。例如在对写景的文章进行阅读的时候,学生要学会去欣赏文章中所描述的景色,无论是满目疮痍的地球,还是鸟语花香的国度,都是生命的体现,学生要对不同的景色进行理解,对不同的生命状态进行体会。例如小草顽强不屈地从石缝中生长,体现出一种顽强拼搏的生命精神,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分析,让学生能够建构起对生命的敬畏态度,从而提高学生对生命的欣赏程度。
(四)让学生感知生命的重要性
人生在世,最宝贵的便是生命。对每一个人而言,生命就是自己最大的财富,而且是无价之宝。所以,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的意识,使其感受到生命的重要性,把生命教育渗透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去,使学生养成爱护生命的思想和意识。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热爱生命》这篇文章中,讲述了一个人为了生存,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与饿狼进行激烈斗争,从而用尽全力而战胜狼的故事。这就告诉学生,要热爱自己的生命,无论历经怎么样的磨难和挫折,都不能放弃自己最宝贵的生命,因为活着就有希望,活着就是一切。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把生命教育渗透到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去,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能感知生命的重要性,使其激发热爱生命的意识,从而通过学习知识充实自己的生命,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有意义、有价值,并从中找到自己人生正确的方向,演绎生命的精彩,书写人生华章。
作者:聂娇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新余附属学校
第五篇:中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方法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加速推进,并由此衍生出一个全新的概念: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所直接关联到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现代教育要培养出具备怎样素养的、能适应未来需要的人才”。我们知道,中学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学习与成长的过渡期,各学科研究和发掘出这一阶段对学生的培就途径,尤其具有重要意义。中学语文教学的责任也必如此,如何认定本学科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并逐步对学生进行优化培养,乃是本文主要的讨论点。
一、核心素养的含义是什么
对于核心素养内涵的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核心素养不是指一个人全部的素养,而是指在诸多素养中某一最为重要、最为关键且不可或缺的素养;第二,核心素养所映射的不仅仅是独立的个体,更反映出个体存在的社会大环境;第三,核心素养不一定是社会大众普遍所拥有的素养,更不是得不到普遍认可的低级素养,它应该是一定社群所公允的可贵素养;第四,核心素养为超地域、超民族所接纳。
二、关于中学语文的核心素养
中学语文的核心素养,笔者认为这几种学科品质不可缺失,即理解、运用、思维、审美这几个方面,并先简略谈及培养要求。下面依次做出叙述。1.理解能力。对于中学语文而言,第一要义就是能够读懂和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表层含义,进而理解其内在含义,在此基础上去更深入的理解作者内心的思想及文章的审美价值。同时,引导学生收集、贮存阅读过程中的美词和美句,以此正向影响自己在写作时的语感和表达力。2.运用能力。在语言运用能力方面,主要是锻炼学生正确、优美使用语句的能力,要求学生达到在不同的语境、不同的写作驱动中,高质量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活动中积累经验、警示失误。简单讲,就是让学生在表达时具备如下必须能力:主题明确,思路清晰,用词用语准确得体,谈吐从容富有气质。3.思维能力。思维逻辑能力,主要是要求学生在学习实践中,针对指定的人、事、物,能够给出理性判断,能够客观地分析评价,能够有理有据地认识与分辨,善于树立自己的观点,批驳错误的认识,初步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初步具备批判意识。4.审美能力。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从两方面来进行。一是从领悟语文汉字的呈现美、表达美,感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美,从而让学生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怀;二是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包含的人性美,即品德美和高尚美,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学会感受崇高人性的伟大力量。
三、中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
中学语文的核心素养并不是天生就存在的,它需要后天教育的培养和优化,这一过程是一种领悟和浸染的过程,并且需要培养者付出不菲的时间和精力,绝不可一蹴而就,笔者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第一,中学语文核心素养中的训练是什么意思。要培养中学语文的核心素养,首先必须要知道中学语文中的训练是什么意思。笔者认为,中学语文中的训练应该是指通过合适而有效的方法对中学生在学科内进行一定程度的塑造和锻炼,进而为他们在其他各科及今后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第二,培养中学语文核心素养应该训练什么。中学语文的核心素养,指的应该是对学生多方面必备能力的培养,包括品德、性格、学习、创新意识等。笔者认为,足够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就是培养中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最重要途径。第三,中学语文核心素养应该怎么训练。关于中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训练方法,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认识,但万变不离其宗,主要方式还是阅读、写作、情景剧表演、小组合作。可以说不论是哪种方法,只要它是高效且有价值的,那么它就是实用的。第四,教师如果要提高中学生语文的核心素养,还有一种办法就是“以身作则”,示范引领。一个老师具备高素养,耳濡目染,学生也会学习并自觉承传,这就是说,教师的带动就是培养和教育。
四、认真把握学生的交流分享过程,培养核心素养
中学语文综合教学实践的核心环节在于学生的探究过程,但“点睛之笔”则是学生们对探究过程的交流与分享,这样的环节能够让学生充分展现自身在设计制作过程中的思路、思维和心路历程,而且分享的往往则是其中最精华的部分。一方面,能够让其他学生可以在综合实践中进行学习和借鉴,从中吸取充分的营养,强化自身的灵感、提升设计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分享和交流的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感受到“自我实现”的成就感。在学生们的交流分享中,可以让他们采取口头交流的方式,也可以引导他们将其中的过程和经验写在纸面上,呈现出一部小小的“心得体会”或是“经验之谈”。在学生进行分享和交流的过程中,应当引导其他学生们进行认真的倾听和充分的感知,这样也为小学语文中的听、说、写等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毫无疑问,中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涉及多方面的,并且可以从很多角度开展教育。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主要的场所还是课堂,所以教师的责任是十分重大的。从这一点讲,教学氛围和课堂环境非常重要,我们尽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改变原本枯燥的课堂氛围,大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才能够收到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最佳效果。
作者:潘振起 单位:河北邢台市南和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