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解析(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所谓研究性阅读,是以信息论理论为指导,阅读目的为前提,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从而形成不断提高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重点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以便快速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关键词:
中学语文;研究性阅读;实践探究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研究性阅读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以及阅读迁移能力,而这两种能力的提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达到自主学习的效果。以下笔者将对研究性阅读的教学意义和教学策略进行简要介绍,望对各位同仁有所帮助。
一、开展研究性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1.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要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能力、高尚的情趣以及必要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若要实现这一目标,语文教师就要正确指导学生,让学生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的长河中领略精神内涵,使之形成健康的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阅读教学非常必要,教师要通过不断挖掘教材中的文化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涵养,让学生成为高素质人才。
2.为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增加了“一扇门”
研究性阅读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其在提高了学生阅读水平的同时,又以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被记录在教学实践中,为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增加了另一条捷径,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可恰当运用,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为提高中学生的作文能力奠定有力基础
教师在开展研究性阅读时必定需要让中学生阅读大量文献资料,通过阅读这些文献资料,可在很大程度上为学生写作提供必要的素材,另外,阅读还能提高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在写作时能够避免出现表达?嗦、语意不完善、逻辑矛盾等现象,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开展中学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的实践策略
1.设置教学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阅读材料
此问题的设置可以分为两个,其一是利用每篇语文课文篇末的课后思考题,将其作为研究性阅读的探究重点,进而让学生深入分析文章主旨。例如,教师在教学七年级语文《天净沙•秋思》这篇散曲时,其中有一句非常经典而被广为流传:“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句话中的“断肠人”一词将作者伤心悲痛的情感抒发到了极致,在本篇课文末有一道课后思考题,请结合作者创作背景分析作者当时悲痛欲绝的原因。在一般的阅读教学中,其教学过程为教师为学生讲解作者的创作背景,然后再让学生去分析作者悲痛的原因,而开展研究性阅读教学则并非如此,在研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是让学生自己去搜索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若是个人的力量还不够的话,还可以借助小组合作的力量,深入分析,如此获得的答案要比教师一个的讲解要丰富得多,在一定程度上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其二,问题的设置可由语文教师有针对性地制定。例如,教师在教学《斑羚飞渡》这一节课时,在学生开展研究性阅读前,教师可针对文章内容设置问题:通过阅读本篇课文,分析斑羚飞渡的真实原因,并思考本篇课文作者想要告诉读者什么样的道理?如此,学生便会带着问题有目的、有探究意识地去阅读和思考,从而得出要保护动物,禁止滥杀偷猎的阅读体会。这种教学效果要比教师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更好,学生的理解也更深刻。
2.转变教学观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挥学生主人翁作用
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中学生单纯听讲,教师主导发言的教学思想,积极引入研究性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真正实现还课堂给学生的教学效果。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将课堂的发言权交给学生,在学生阅读完教学材料后,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对文章的见解和看法,其见解有偏颇不要紧,教师予以及时纠正并肯定其学习态度,这样,学生在下次的发言中才会更加踊跃,从而充分调动起学生对研究性阅读的学习兴趣,为语文阅读水平的提高提供又一有利保证。
总而言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大力提倡研究性阅读教学的引入,其可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促进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为提高中学生的作文能力奠定有利基础,另外在阅读中还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深入分析能力,将每一篇阅读过的文章在思想和内容上理解透彻,继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阅读水平。随着中学研究性阅读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入和逐渐成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研究性阅读教学取得的成绩也会越来越好。
作者:罗德全 单位:贵州省习水县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葛志坚.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研究及其实施策略[D].南京师范大学,2008.
[2]刘利强.浅谈中学语文阅读策略[A].2016年2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6.
[3]付乃华.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A].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下卷)[C],2007.
第二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研究
[摘要]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不仅要重视阅读教学,并且要授予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文章,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等。
[关键词]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阅读对于语文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根据东莞市中考语文教研组反馈的信息分析,学生阅读题丢分比较严重,他们常常不能够准确、全面地回答相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不仅要重视阅读教学,并且要授予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才会产生阅读兴趣,从而提高阅读题的得分。
一、帮助学生制订阅读计划,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这是搞好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前提。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难以提高。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反复训练,以形成良好的稳固持续的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激发兴趣,促成阅读。开学之初,对刚进入初中的学生,笔者先不着急从理论上强调阅读的好处,而是先向学生推荐最近的一篇博文《郑州中学生一篇作文卖出10万》,这个标题很快吸引了他们的眼球。笔者经常声情并茂地朗读课外文章,读到精彩之处,就会戛然而止,让学生猜猜下面会是什么样的情节,这种训练吊起了学生的胃口,他们对课外书产生了兴趣。每节语文课前五分钟,笔者会给学生读一篇故事情节生动的小文章,或者是身边的小故事,或者是名人、哲理、民间小故事。通过听读训练让学生渐渐喜欢读书,笔者也鼓动他们自己去买书。每当他们买来新书,笔者就要在班里“大肆宣扬”,并读上面一篇好的文章给他们听,买书的学生自然很骄傲。于是,他们自己去买书的“胃口”又被吊起来了。
2.设立班级图书角。为了让学生在学校也能随时有书可读,可创建班级读书角,专门设立图书管理员和制定图书借阅制度。学校从图书馆和资料室拿出足够数量的书籍提供给学生。笔者还从个人藏书中精选出200本,提供给学生阅读。
3.制订阅读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每学期初,就应该师生共同制订出本学期的课外阅读计划,甚至具体到每月、每周的阅读计划,用书面的形式写下来,以便日后的实施和执行。笔者规定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应读10本课外书,多的要读到20本以上。阅读可课内课外相结合,每周拿出一节课作为固定的自由阅读课,和学生一起阅读一些好文章。每堂语文课前10分钟讲完课文后,笔者都要给学生自由阅读,其余利用课余时间自我阅读。在每月初与学生商定本月利用午休、自习课的空闲时间,可以读小说、诗歌、散文、剧本,读历史、地理、传记,读报纸、杂志。
4.记读书随笔。为了强化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笔者布置的读书笔记采用填表式。填表式的读书笔记有六项内容:(1)读书时间;(2)书名;(3)作者;(4)好词佳句;(5)书中的主要人物和内容;(6)阅读感悟。另外,要求每个学生每周必须写出一至两篇读书随笔,由课代表检查,教师抽查。5.开展读书系列活动。这些活动有读书指导讲座、读书演讲会、诗歌朗诵会、读书知识竞赛等,不仅有助于检查、督促、激趣,而且可以使学生感性地、生动地锻炼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
二、夯实阅读教学的语感基础,朗读教学贯穿始终
读是阅读教学的主线。读得好,可以深刻地表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现今的语文教学,由于中考、高考都不考朗读,朗读教学不但得不到重视,反而被遗忘、被排斥、被抛弃,很多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不理想。此时,培养语感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加强朗读教学是当务之急。
1.美文美读。叶圣陶曾总结前贤读书经验:“他们有个不二法门,就是熟读名文,读着读着,自己顿悟……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追求语言的完美。”他还说:“教师教语文,主要在于引导学生透彻理解课文,而所谓透彻理解,须反复玩味课文,由字句章节而通观全篇。”这里所谓“反复玩味”,就是反复诵读、品味。特别是文言文教学,笔者感觉教得比较成功的是《岳阳楼记》,诵读它,获得一种像唱歌一样的美好感受。第一课时为预习朗读课,包括正音、示范朗读、学生练读、简介写作背景、自主疏通文意等环节。笔者对课文进行了范读、领读。第二课时为朗读巩固课,并重点学习和掌握第一、二段。笔者对课文继续进行了教读。然后,我们进行了全班配合朗读,用时25分钟,再用20分钟完成了对前两段内容的分析,明确了重点要解释的词和句子。大部分学生当堂成诵,并且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对于优美的诗歌、散文,笔者喜欢采用配乐朗读、男女对读等形式开展,有时也将主题相近的课内外文章合在一起进行朗读教学。
2.简单地读,即是指略读、速读。学生通读课文,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筛选信息。如八年级上册课文《台阶》,第一课时笔者就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2)为了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做了哪些准备工作?(3)新屋造好了,父亲感受怎么样?学生很快就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3.学会精读。在经过前一阶段的整体阅读,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后就要对文章的各段进行精读细读,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分段论述将文章的主题思想表达出来的,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精读训练时,要十分重视指导学生根据文体特征对句子进行分析。如同样是中心句,在叙事类作品中主要起总领全文、点明主题、抒发感受、收束全文或总结升华等作用;在论述性文章中主要起提出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引出论据、总结观点等作用;在说明类文体中则主要起点明说明对象特征或概括事理的作用。又如修辞句,在文学作品中可烘托、渲染气氛,突出人物形象;在论述性文章中可使说理透彻,论证深刻;在说明文中则能让被说明对象形象生动,鲜活具体。
三、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当学生通过一定次数的朗读训练后,对文章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时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大胆质疑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为核心,让学生不断地阅读课文,不断地寻找问题,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可组织引导学生评论:哪些问题提得好,哪些问题对大家有启发,哪些问题最新颖,哪些问题最富于挑战性,哪些同学发现的问题最多,等等。对于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教师可以有目的地选择部分问题和学生共同分析、研究、解决。在进行此种方法的教学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起初是只重数量,不计质量,实行问题无错原则。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哪怕它们是幼稚的,却是学生自己的。笔者在教《春酒》时,一直琢磨怎样把学生的解读真正地落实,经过深思熟虑,采取的方法是:每段提一个能用本段内容回答的问题。把这个要求写到黑板上,学生就立刻开始做了。段落不多,绝大多数学生对每段提出了问题,批注在了书上。我们的交流环节中,学生可以不用举手,谁想起来了,就直接站起来回答问题。他们大多关注的是非常具体的内容。例如:为什么邀喝春酒,为什么其场面之热闹,有时还超过初一至初五?回答自然也是容易的。又如:“我”为什么最喜欢喝春酒?这自然也容易地在下文找到答案。再如:“我”为什么只喝一杯?学生自然而然地回答说:“因为里面没有八宝,不甜。”学生的水平不一样,尊重这一点,学生爱提什么问题就提什么问题,只要他能回答,就是做了理解文本、捕捉信息的事。总而言之,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披露灵性,展现个性。有了这样适宜的环境,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显示,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
2.教师应教给学生寻疑提问的思路、角度、范围和方法,使学生提起问题来有章可循,有的放矢。例如笔者在指导《五一是几号》这篇课外文章时,有一道题目是:“爹打开口袋,妮子妮子地叫着,用他的两只大手,从袋子里捧出一把把野菜送给同学们”,请体会这个“捧”字为什么用得好?小组交流时,学生答体现了父亲的大方。要按以往的答法,已经很不错了。但笔者没有停留在这个答案上,而是追问了一句,为什么“捧”就体现了父亲的大方呢?别的动词体现不出来吗?学生想了一下,说其他用手的动词运用到分野菜上都没有这个“捧”字多。笔者继续追问:你能不能尝试举两个例子啊?那个学生说拿,笔者做模拟动作,捧是十个手指完成的动作,而拿只用五个手指就完成了。再换,有学生说到捏,三个手指的事,夹,两个手指,挑,一个手指,哪个最多?显然是捧。笔者接着又追问,给得多就是大方吗?有学生说是。笔者说那好下课后你跟我去我们家垃圾场,我给你装两桶垃圾,你带回家去,告诉家人,老师很大方。那学生说,我不要,你没用的东西给我,说明不了你大方。笔者说,你的意思是不但要多,而且还要对他对己都有用。那野菜有用吗?学生一下悟出那些野菜来之不易,父亲甚至为此而付出了瘸腿的代价。在此基础上,学生头脑里建立了两层意思:一是对自己来说是珍贵的东西,一是给别人那么多。笔者又追问,这两层意思够了吗?学生猛然悟出不够,还有最关键的一层意思是这种给是白送。这样就完整了,“捧”体现了父亲把来之不易的野菜白送给“我”的同学那么多,体现了父亲的大方。
四、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文章,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对于文章的内容和形式,鼓励学生多角度地审视和分析,可以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这个环节关键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其目的是要增加“新鲜活水”,扩大教学容量,拓宽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比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大部分学生读出的文章主旨是:讽刺了以皇帝为首的统治阶级的虚伪和愚蠢。而有些学生却从另一个角度解读,得出的主旨是:不仅讽刺了统治阶级还讽刺了老百姓,同时表现了对说话的小孩的一种肯定和赞扬。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为文学接受具有个体创造性。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在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文章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阅读体验等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必要时进行科学合理的纠正和引导,决不能无原则地对学生的思路、认识或见解等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通过这几年对阅读教学的实践,学生的阅读兴趣浓厚了,课堂上的文化氛围浓烈了,同时学生的阅读题测试得分率也在提高。“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大量阅读,向他人借鉴语言素材,对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有很大作用,对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的提高也至关重要,对开阔生活视野、丰富思想感情更能起决定性作用。
作者:陈焱 单位:广东东莞市谢岗中学
第三篇:网络文学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作用
【摘要】
网络文学以它超强的传播能力,占据了年轻人阅读主流的半壁江山,也为中学生阅读、创作及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广泛的、平等的平台。实践证明,网络阅读让学生拥有一种平等自由、舒展松弛的阅读心理,也为教师的阅读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师生互动和对话过程。网络阅读,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需要,一种生存方式。
【关键词】
网络文学;影响力;阅读教学
【本文为2016年鞍山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主旋律下的网络文学与鞍山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as20163050”;同时为2015年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东北振兴视域下辽宁文化传媒产业创新发展问题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为“W2015004”。】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文学以它超强的传播能力,占据了年轻人阅读主流的半壁江山,吸引着年轻人乃至中学生越来越多地偏爱网络文学,有的甚至达到了痴迷的地步。这不仅影响着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也影响着教师阅读教学能力和阅读篇章的选择。若问网络文学怎么会有这样大的力量,还要从网络文学的特点谈起。
一、网络文学的特点
网络文学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实现了自由创作、自我宣泄、自由发表的文学追求,打破了传统纸介文学出版发行的体制限制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束缚,以其随意性、自在性及对各种文学状态的包容性,构成了文坛上一道不可逾越的风景。
(一)自由性、开放性
网络,作为网络文学的载体,是一个虚拟空间,为网络作家提供了一个自由、平等、开放的平台,让“网络文学作家在无身份、无性别、无年龄的状态下,毫无阻挡地开拓自己的想象力空间,使其同时兼有了编辑、校对、发行商、书商等创作传播环节的各种身份”①鼠标一点,就完成了文学创作到传播的复杂流程,解除了渠道的物质障碍和思想意识上的障碍。
(二)大众性、平民性
网络文学的平等性、自由性为平民大众创造了一个可资掌握话语权的空间,人民大众不仅成为文学创作主体,更以其创作的文学作品满足了自我心理需求、文化娱乐需求。网络创造了文学面前人人平等的局面:“我们有了机会就要表演我们的欲望”②,也让民众发现了一个开放的、可以表达文学思想的平台。
(三)情感宣泄与即兴表达
欧阳友权认为:“网络文学是‘脱冕’和‘祛魅’的文学,它不再是文人生存方式和承担形式,而只是一种游戏休闲方式和宣泄狂欢途径,从此,文学女神走下神坛,回归民间,与民同乐,形成自由而快意的文学亲和力。”③网络文学创作是自发的,其基本动机是作者情感的需要和宣泄,是一种即兴式的情绪表达。谁都不难看出其中的真诚,显示了网络文学的一种价值上的突破——不再注重意识形态的精神建构。
(四)速度性
信息时代的来临为网络原创文学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使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点击网址,各种各样的文学网站或网络文学作品迅速进入人们的视野,同时也给读者提供了自由的阅读空间,网络文学满足了网络时代读者的要求。
(五)年轻性
网络文学在一定意义上是青年人的文学。据统计,目前国内上网的约6.2亿网民中,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达到75.1%。网络文学兴起的背后是70、80、90年代出生的中青年作家以及新世纪出生的青年读者的迅速成长。有人甚至将网络文学形容为“时代新文化运动的先声”。
二、网络文学对中学生的吸引力及对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影响
“网络”对中学生的吸引力有多大,不用看别的,就看中学生每人一部手机即可以知道了。中学生对这个新兴事物特别感兴趣,每天畅游在网络的海洋中。由此概言之“网络阅读是作为网络时代人们生存的一种需要、一种习惯、一种生存方式”④而存在的。网络文学以其较为符合青年人的心态和审美趣味,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学生的关注。据调查,中学生对网络文学的偏爱程度超过了传统读物,有的中学生甚至还加入到网络文学的创作活动中去。据调查有93%的学生遨游网上;90%的学生认为网络文学作品比书本更有吸引力;有50%学生认为网络励志作品有深度、有内涵;尤其是网络对古诗文学习解说很恰切,更适合中学生的心理。所以,中学生喜欢网络文学原因应该得到理解。其一,网络文学与青年人的成长历程相接近。据心理学家分析,青少年在成长期都喜欢标新立异,张扬个性,追求自由。但现实中缺少表述的平台,又担心被人耻笑,于是,网络便成了他们抒发情怀,挥斥方遒的大好天地,在这虚拟的世界里,他们可以自由挥洒,快活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其二,与传统文学相比较而言,网络文学更贴近现实生活。它不仅情节简单,而且内容大都是个人经历、真实感受的抒写,仿佛是作者与读者的对话,读起来倍感亲切。其三,网络文学贴近青年人自身的生活,如同自己就是故事主角;它绮丽神奇,让人畅翔于一个奇幻世界;它幽默搞怪,让人暂时忘却现实中的烦恼.然而更多的是因为它是一种时尚。其四,网络文学的励志篇不是说教,而是和年轻人推心置腹谈生活、谈经历,说理想,启发人生,不像老师那样非要以教训人的口吻直接教导年轻人应该如何如何。网络阅读的意义不仅在于阅读时的身心快乐,更在于阅读中潜移默化的启迪人的心灵、陶冶品格,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和道德观念,丰富和提高人的精神世界,也许这就是网络文学阅读的精神内核所在。上述几点可以看出中学生对网络文学热爱的关键,也可以看出网络文学的阅读对中学生的影响有多强。
三、网络文学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
在网络全息化、普遍化的状态下,网络阅读则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最重要渠道之一。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有这样的表述:“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而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⑤这说明在学校,语文教师最基础也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培养中学生阅读能力。那么,如何借助现代化网络功能来培养和提高中学生阅读能力,则是必须深入研究的问题。在现代化网络环境下,网络文学阅读也成了教师阅读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近“十年来,阅读教学似乎遇到瓶颈,走进了阅读就是训练,训练就是做题,做题就是为了应试的怪圈”⑥。为了走出这个怪圈,让阅读真正回归到“读”上,教师不仅要认识网络文学阅读的重要性,明确网络阅读与阅读教学间的关系,更要学习网络语言,以便在网络阅读中得到启迪:其一,教师要懂得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利用余暇网上阅读,在自由阅读中培养学生形成阅读个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效率。林语堂先生在《论学问与知趣》中说:“所谓学习就是喜爱”。基于网络阅读的特征及对中学生阅读的影响,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积极调整,教师应该改变阅读教学中的控制角色,以阅读教学改革点——学生的能力素养构成为出发点,按照学生的喜爱,选择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网络文学作品来引导学生学习。其二,教师要更新学习和教育观念,成为全息化和个性化阅读指导者和引路人。网络及网络文学阅读提醒我们,网络时代的学习与教育具有个性化与全息化特点,即教育已不只限于学校,而是来自家庭、社区、社会等,教师已不再是课堂阅读教学中唯一的信息源。而且,“未来社会的教育目标应是培养产生信息和利用信息的人,信息社会的教育便可称为信息能力的教育。”⑦因此,注重学生心理需求,培养并提高学生接受、选择和处理“信息能力”就自然进入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的视界。网络学习环境的开放与自由,平等与互动,促使教师更新学习和教育理念,改变在传统的课堂阅读教学中的一言堂状态,视学生为教师的平等的互动者,把学生对文本的话语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言,自由理解和鉴赏文章,成为阅读教学课堂真正的学习主体。其三,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学会迁移。“教育心理学”的学习迁移理论告诉我们:“除了知识技能的迁移以外,学习的兴趣、情感、态度及行为方式都可以迁移。”⑧网络阅读是一种全息化的、全身心放松的、平等自由的阅读,如能将学生在网络阅读时的身心状态迁移到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理解效果会更好。因为,只有当学生以自由、自主投入的心态进行阅读,且能平视文本时,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这与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阅读情境有相似之处。其四,对话与互动——阅读教学的基本点。阅读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师生互动和对话的活动过程,而对话是一种哲学思想,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阅读教学过程,进入教学活动,自主地、能动地完成阅读教学任务,并在这个过程中,解放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发扬自我,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真正的发展。综上可以看到,网络与网络文学为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为中学生自由、平等阅读开辟了广袤的发展空间,其影响力之大,决不可忽视。作为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在鼓励学生网上阅读作品的同时,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阅读,并形成平等互动,使网络及网络文学阅读真正地服务于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服务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作者:王启凡 单位:鞍山师范学院
注释:
①陈为逞:阅读网络文学,培养语文能力[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5年第8期
②李志华:网络文学主体论[D].河南大学,2007
③欧阳友权:网络文学研究述评[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3年第5期
④⑥顾键:网络阅读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10.中国知网
⑤⑧莫永玲.在网络环境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初探[J],基础教育研究,2009年12月B
⑦房瑾聪:试论信息社会中教师角色的转变[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