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探微(8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中学语文课堂学生学习兴趣培养
中学语文承载着人类文明的精华,有着精美的语言,记载着感人肺腑的故事,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广阔的视野以及独特的人文气息,这些,都能给中学生美的感悟,让他们学会向真、向善、向美。但是,中学语文教材存在自身的特点,又有作文教学,使大多数学生存在“谈文”色变,对语文学习排斥至极,日益失去学习的兴趣。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经过多年的教学与实践,笔者认真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热爱学生,让学生喜欢语文老师
中学生的好恶观很强,其心灵非常脆弱。老师的一句话,往往会影他们的一生,由于他们喜欢老师,进而会喜欢上这个学科。“亲其师,信其道”。因此,热爱学生,让学生爱老师,这是教学制胜的法宝之一。
(一)尊重学生是学生喜欢教师的前提。
中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均存在着不同的个性差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学习情境,给每个中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其学有所获。教师要不要忘记尊重学生,时刻记住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俯下身子,走进学生的心里,与学生搭起情感的桥梁,这样,学生自然会爱戴老师。
(二)共同娱乐是建立师生感情的纽带。
爱玩是中学生的天性。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共同参与娱乐活动,通过活动,师生打成一片,学生忘记了教师的身份,教师放下尊严和权威,师生很快会亲近起来。学生的心灵是一张白纸,蓝图任教师去描绘。教师在学生的心田里播下爱的种子,悉心浇灌,就会成为栋梁之才。爱是最好的教育。学生沐浴教师的爱,自然而然的在感情上亲近教师,才能建立起平等民主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三)了解关心是师生感情的催化剂。
教育是一种平等的关注。教师要公平的对待每一个中学生,不能任其自然发展,要把爱的阳光普照在每个孩子的身上,让每个中学生的身心均能茁壮成长。曾经有人说,学生是一粒粒花种,教师要力争使每朵花有绽放的机会。教师给予学生最真挚的爱,就会收获学生最特别的爱。
二、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创设语文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其中,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刺激其好奇心和求知欲,倾其全身投人到学习中。
(一)使用生动亲切的语言,让语文课堂荡漾着欢乐的气息。
如,学习《白杨礼赞》这一课时,可以展示白杨树有关图片,播放轻盈舒缓的音乐,在这样的气氛中,教师用亲切、甜美的语言范读课文,引导学生走进书的殿堂。在给学生美感的同时,学生也步入探究新知的课堂中来。
(二)使用多媒体课件,让语文课堂变得鲜活而富有情趣。
如,上《松树的风格》这一课时,充分利用PPT,让学生去欣赏,松树的英姿会让学生震撼,学习的欲望会被瞬间激活。
(三)使用幽默的故事,让语文课堂启迪智慧升华情感。
如,《农夫和蛇》《龟兔赛跑》《狐狸和葡萄》等,这些富有哲理的小故事,给孩子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其终生受益。
三、变课本为剧本,变读为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开展摩读训练,让学生去感受语文的美。
语言是一种潜在的情感,语文作品中的语言内涵丰富,深刻睿智。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情境摩读,模拟作品中的人物,捕捉作品中的“意象”,揣摩作品中的人物感情,就能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如,《背影》等。
(二)以表演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师可以改编课本为剧本,让学生去表演,以丰富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采取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对课文内容重新进行整合,通过续写、扩写、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来创作新的剧本。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让学生大胆参与,把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做一个出色的小编剧。这样,让平淡的语文课堂立即变得鲜活起来,学生在如此宽松的课堂学习,其兴趣何愁找不到呢。
四、在大自然中,去感受语文课的魅力
语文来自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语文活动安排,适当的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去感受生命的美丽和蓬勃。春天赏落英缤纷,夏日去看荷叶田田,秋日捡拾飞舞的红叶,冬天观看雪花飘飞的世界,开展一场雪战,让浓浓的师生情在寒冷的冬日里更温情。既可以让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丽,陶冶学生的情操,又可以让学生体验到语文的快乐,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心态和良好的语文素养。教师要努力创设语文学习情境,让学生热爱语文,热爱语文学习,激发他们灵感的火花,放飞他们的梦想。教师要给学生搭建翱翔的平台,让学生的心灵自由翱翔;只有这样,才能获得高效的课堂效果,才能真正把新课程目标落到实处。
作者:毛玲霞 单位:平凉市第五中学
第二篇:中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提升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念,指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寻求合理的教学方案,使教师和学生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从而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2001年,为了配合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钟启泉、崔允?、张华主编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出版,其中专辟一节阐述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详细介绍了有效教学的由来与发展,认为有效教学是解决现存中小学教学问题的一种方案。至此,“有效教学”这个关键词就频繁出现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当中。那么,什么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主要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内(时间、精力、努力),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带来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作为一名身处一线的语文教师,笔者一直在思考并践行“有效教学”的教学理念。笔者认为,要让自己的课堂能够进行“有效教学”,必须牢牢把握三个方向。
一、把握课堂三维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大语文”观的影响下,很多语文老师把语文课搞成了“大杂烩”,有的上成了历史课,如有的教师上《小狗包弟》时,大讲“”历史;在上《项羽之死》时,大讲楚汉争雄……诸如此类,看似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实质上缺乏目的性,脱离了语文的本质,造成了教学的无效性。怎样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呢?笔者以为,相较于其他学科,语文科目尤其具有延展性,所以,更要强化其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堂内容要始终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笔者在教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时候,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就确定了“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来塑造人物的方法”“掌握运用景物和细节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深化主题的技巧”;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就确定了“理解古典小说的特点,理清本文的结构特点,把握情节、理解林冲由逆来顺受到奋起抗争的思想性格转变过程”;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就确定了“认识封建社会‘官逼民反’是一场不可调和的生死斗争,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看问题”。这样,课堂的教学目标就明确了,教学思路就清晰了,就不会造成教者讲了很多,学生却“昏昏沉沉”的局面。
二、把握课堂学生学情,做到“取舍适当”
课堂的对象是学生,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是看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所以,研究教学对象尤为重要。对教学对象的分析要细化,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区别男女生情况,要区别成绩优异和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只有做到学情心中有数,才不会出现“教学太难、难以接受,教学太易、浪费时间”的现象。笔者在教外国小说《百年孤独》的时候,就有较为深刻的体验。笔者教了两个班级,一个文科班快班,一个慢班,在教这篇课文之前,我就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充分了解。快班很多学生读过《百年孤独》,有的甚至还读过这部作品的相关评论;慢班的很多学生仅仅停留在听过这个书名,有的甚至连书名都没有听过……很显然,两个班级学生的文化基础不一样,如果授课方法相同,势必会顾此失彼。于是,上课时,在快班,就多探讨“理解人物形象、马贡多百年孤独的原因、魔幻现实主义的特征等”。而在慢班,我多引导学生积极阅读《百年孤独》,并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百年孤独》的主要故事内容,感受作品的艺术美,理解主要人物形象。不同的学情,不同的教法,从而在一定的时间内,让所有学生都有收获,实现了课堂的有效性。
三、把握课堂教学节奏,做到“动静结合”
我们可以采用百家讲坛“讲座式”教学,通过语文教师幽默诙谐的语言、跌宕起伏的情节吸引学生去聆听、去思考;可以用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在交流、沟通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合作学习的意识,感受学习的快乐;还可以以多媒体动漫的形式,把语文知识进行灵活的转换,使知识通俗易懂、喜闻乐见……但不管用什么方式,都需要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当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课堂沉闷时,可以采用小组互动或多媒体动漫等“动”的形式,让学生“动”起来,吸引其集中注意力;当学生开始活跃、有点调皮时,则可以采用教师讲解、宣读等“静”的形式促其安静,回到课堂既定的轨道上来。“动静结合、一张一弛”,精准把握课堂节奏,让学生在听课中感受静水流深、此起彼伏。如何做到课堂教学的有效?古今中外教育专家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了不同的论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更应该进行不断的研究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在未来的教学生涯中,我会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教学,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有效。
作者:谭向林 单位: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乔建中,陶丽萍,等.我国有效教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版),2008,(9).
[2](美)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易东平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第三篇:中学语文课堂文化探索
摘要:
语文教育必须着重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教师要深化教学课堂改革,就必须解决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对于学生以走极端来表现自己的创造性,生编乱造新词等现象,构建新型的课堂文化就显得格外重要。基于此,文章对中学语文教师应如何重建课堂文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中学语文;课堂文化;素质培养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优秀的传统民族精神,增强学生未来的创造力和凝聚力。教师作为教育的引导者,在创建新型课堂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要充分理解课堂文化的内涵与精髓,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提升自己的文化品质。同时,也要在教学设计中给学生留有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秩序地顺势思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优秀的人格。
一、创建良好的课堂文化,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中学语文教师要从以人为本出发,不要因为过多地追求学生成绩上的优异,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致学生在将来的工作生活中出现人格缺陷。为此,教师不可忽略任何一个细节,要在学生树立“三观”的黄金时期创建一个良好的课堂文化。课堂是教育的主要载体,教师要敢于打破固有传统课堂的教学文化,充分挖掘教师自身的智慧,把学生放在教学的核心位置。要做到从关注学生成绩转变为关注学生素质发展,从被动的“填鸭式”式教学转变为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从新理念教学转变为实际教学。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所以学校课堂作为教育的载体,既是教育,也是生活。中学教师可以联系实际工作情况,充分利用自身的智慧,创建一个既富有生命力,又具有较高成效的课堂,从而形成一种真正开放、自由、智慧、和谐的课堂文化,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营造课堂文化氛围,以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
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一名好的语文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文化修养。首先,要求教师要多读、多思,万万不可站在文本和学生之上。其次,教师要将探究主体交予学生。平等对话沟通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潜力与思维,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和认知结构。再次,教师要深挖语文教材的文化意识,扩展相关的课外文化知识。最后,语文课堂文化氛围的形成还在于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一个班级语文课堂文化氛围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与学生的磨合,需要教师倾注更多的心血在课堂文化研究上[1]。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深度挖掘文本作品的文化意蕴,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文本作品作为一个结构载体,具有意义的不确定性和空白性,教师要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文本作品联系起来,形成特殊的情感体验和主人公视角,这样再把文本作品产生的意义空间交给学生,让学生也能融入其中,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认知层次。
三、开设选修科目领域,以放大语文的文化功能
想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语文文化,教师就要充分利用选修课,让学生走进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小说传奇、神话世界等经典佳作,最大限度地去感受语文的文化魅力。笔者曾经在选修课中和学生共同阅读品评曹雪芹的《红楼梦》,从曹雪芹的身世讲到了曹家的繁荣、衰败,然后再和书中贾家的繁荣与衰败对应起来,让学生认识到:理解任何一部著作,都要对作者的经历和思想进行深刻的挖掘,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阅读品评结束后,笔者又让学生自己发表了对《红楼梦》的读后感,通过精彩的发言,让学生再次感受到语文文化的魅力与功能。
四、重建课堂文化的注意事项
正确的方法是成功的基础。传统机械、枯燥的中学语文授课方法,使得学生与教师之间存在隔阂。因此,教师要学会走到学生中去。无论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是学生的学习方法,都要形成一个良好的态度来树立正确的学习方法意识。无论什么教学方法,提问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不能只将问答集中在优秀的学生身上,反而要将问答更多地集中在其他学生身上,让他们表达出自己对作品文章的看法,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观点,为教师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设计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中学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力。
总之,为了实现课堂文化的良好发展,需要广大教师不断地去探索与实践,还需要教师做出更精细化的研究与分析,只有不断的研究才能通过课堂文化的建设更有效地推动课堂进步,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重建中学语文课堂文化任重而道远。
作者:曹国燕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兰州新区秦川镇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王家海.优化课堂与课程建构学校特色文化提升学校品质[J].中国农村教育,2015(7):30-31.
第四篇:中学语文动态生成课堂
摘要:
教学过程是师生在课堂中的互动交往过程,通过多种途径实现课堂的动态发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自主构建的动态互生过程。从问题设置、情景带入、读写结合、课堂翻转的四个角度探讨如何进行课堂的动态生成。
关键词:
问题设置;情境教学;课堂翻转;动态生成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中学语文更注重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探究能力。课堂是教学的第一阵地,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在交往互动中获得知识与能力。[1]课堂的动态生成和学生的自主构建有多种途径,试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
一、转换问题设置的角度
高中经典文言篇目《谏太宗十思疏》,笔者最初想从君臣关系导入、题解,一步步分析十思的具体内容。此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比较老套,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开放与能力的提高。首先,笔者依据新课改设置了教学目标:1.学会诵读,注意整散句诵读,通过感知文意疏通文言,体会骈散结合的语言魅力。2.理清文章谏言思路。赏析魏征的谏言艺术。其次,启发式设置问题场景,提出假设:“如果你是魏征,向太宗谏言十思,你会怎么写你的奏章呢?”让学生进入到魏征的角色,利用自己过往的经验思考总结自己会如何以一个臣子的身份来谏言,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针对问题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活跃思维。先设置的课堂预设是:1.我会说太宗的好话让他接受我的观点;2.作为谏臣直接上书,义正严辞地摆明自己的观点告诫君王。教师引导:“这是同学们的谏言,假如这样谏言唐太宗是否会接受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谈一谈魏征自己是如何向太宗谏言的。”阅读文本,首先看看多数同学们单刀直入地提出谏言内容的方式,即课文第三段,然后请同学们谈谈魏征是如何谏言的。然而教学中学生的动态生成是:我会先正面说明十思的重要性,再说如果做不到十思的危害,最后提出十思来劝谏君王。这与笔者的教学预设有一定的差别。那么在课堂中就要调动自己的教育机智,抓住这个教育契机,顺势而问“非常好,看来你初步具有雄辩家的思维了,那么请你具体谈一谈会怎样谏言吧?”引导学生从正面思考“十思”的重要性“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再从反面思考“不居安,不思危”的恶果与危害。
二、角色表演,情景带入
美国作家雅典娜•阿塔娜的《破晓歌声》是练习课中的一篇阅读理解,其中有一段一战中期英国士兵沃特在平安夜受伤,他与战友吉姆的对话。在江苏海门中学高一(8)班赏析这段话时,笔者先请全班同学无声阅读这段话,感知内容与作者传达的情意,30s后提问:“是否有同学想尝试着表演一下吉姆和沃特的这段对话?”只见第一排的易红润、沈顾翔同学自告奋勇地上台表演,之后笔者又请了一位同学来担任旁白。易红润扮演的是沃特,沈顾翔扮演的是吉姆,两个男生刚上台时有些羞涩但很快就进入了角色。只见台上的沈顾翔抱着沃特,易红润半躺着,沈顾翔眉头紧锁着,想开口说又顿了顿,方才开口“坚持住”,语气急迫,“你会没事的”安慰道,同时抱着易红润的胳膊更加紧了,眼睛不舍地望着沈顾翔。此时的班级安静极了,大家都聚精会神地看着台上的表演,屏气凝神。此时躺在沈顾翔怀里的红润一动不动,身体蜷缩着,左手捂着胸口,右手紧紧的抓着顾翔的袖子不放。顾翔也深情地看着红润,流露出急切的眼神。这样的镜头定格了15s,红润缓慢地说道:“《平安夜》,吉姆。”他轻声说,“请开始吧。”顾翔呆呆地重复着。课堂上的时间停滞了10s,全班都沉浸在他们表演的哀痛、不舍、坚持中。突然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此时,笔者恰如其分地引导:“看过表演后,你认为他们哪里表现得比较到位?”学生开始了七嘴八舌的议论。“好,那么请大声地说”“他们的动作十分到位,顾翔紧紧地抱着红润,展现的是文字中的‘试图扶起老朋友的身子’,并且他在表现关心老友之外还表现了深深的在乎和眷恋之意”“顾翔的深情很棒”“他们对话的情感把握很好,有哽咽之感”。然后要求同学们把我们刚刚讲的从哪些细节描写、内容、表达效果方面整理在试卷的空白处。表演者把对亲友的不舍以及对和平的渴望融入到表演中,观看者受感染进入营造的特定氛围去思考:不论是战争的哪一方都对《平安夜》之歌怀着无比的虔诚与期待。生生互动中借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在角色演绎后请观看者用语言表达出来,组织思维的碰撞发展,培养守望互助、热爱和平的高尚情操,实现在快乐中学习成长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2]在接下来的高一(10)班中同样在进行情景再现的是江家璇、杨卓伟同学,他们一上台就别出心裁地说;“老师,我们需要一张凳子”。“很好,在表达之外考虑到了实际的情况,进行了道具的创造性发挥”。
三、发挥想象,读写结合
《最后的常春藤叶》又译“最后一片叶子”,小说的主人公是贝尔曼,集中写他的却只有两处,而由一片叶子体现的贝尔曼关心爱护晚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却并未正面描绘出来。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让他们品鉴欧亨利如此行文的高妙。在十分钟的课堂练笔前,先营造一定的教学情境,抓住小说中的一些词语和段落,找出贝尔曼的外貌性格特点,这样补写想象的内容才会一脉相承,人物性格前后才能保持统一。请同学们思考文中描绘了贝尔曼的哪些细节?那么这样一个唠唠叨叨,性格暴躁,不修边幅的老头是如何在一个寒雨夹着雪花下个不停的夜晚,燃着灯笼,挪着梯子,拿着画笔,在精心雕琢这片最后的叶子的呢?请用文字表述,想象要合情合理,力争表现出人物的精神品质。学生课堂进行片段联想。请学生展示习作:樊蓉同学:老贝尔曼颤巍巍地把梯子搁在墙上,蹒跚地一步一步向上攀去,多年被颜料侵蚀的双手暴出了青筋,将松褶的皮肤撑得愈发可怖,一级、两级、三级……二十五级。此时的他就像一只臃肿的土豆,悬在半空,随着萧瑟的风左右摇曳着,此时的他就是那历经风雨摧残的树叶,摇摇欲坠。王佳磊同学:黑暗中,隐约的一抹绿色出现在了墙上。刹时,如刮开了黑夜一道口子,紧接着是更多生机的绿色,慢慢将这个黑色染出了生机。季晨婕同学:树上,那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最终还是没有拗过寒风,悄无声息地飘落了,但是,另一片叶子却悄然而生,继续着他未完成的使命——做生命的守望者。
四、课堂翻转
课堂翻转是在信息化环境中,课程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3]笔者以现代诗歌《回旋舞》的课堂教学为例分析课堂翻转对动态课堂生成的作用。意象鉴赏在诗歌教学中是重点。象征派诗人王保尔•福尔在《回旋舞》中想借回旋舞来表达什么呢?晚自习时观看教师事先录入的《回旋舞》10分钟短视频。包括导入,观看回旋舞舞蹈,分析回旋舞舞步、意蕴“象征手法,全世界的少男少女都肯携起手来跳一个回旋舞,象征全世界人民要团结和睦起来”,联想学过的象征手法“海燕、白杨礼赞、礁石”等,区别“想象与比喻的区别”。发放保尔•福尔的诗作《幸福》《天空是晴朗的,这还是可爱的五月》《大的沉醉》,自由阅读鉴赏其意象和意蕴。学生观看视频中的迷你讲座,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自主选择两首诗歌赏析,十五分钟后可组内交流体会心得,小组内互助解决独立学习时发现的问题,未解决的问题由记录人整理交给课代表,课代表汇总交给教师。每小组将见解整理成文,选定发言人课上汇报。同时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调整,制定更加灵活高效的课堂计划。课堂教学中听取不同发言人的意见,引导其他小组发表意见,对诗歌意象“大海、水手、船、桥、杉菜、樱桃树、海、钓鱼、天空、金甲虫”等不同色彩情感的意象展开想象与联想,引发更多学生的想法,调动每一位同学的学习兴趣和情感。通过翻转课堂,实现学生从被动的内容接受者变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过程也由讲解和练习变为“课前的自主互助学习与课堂的交流碰撞”。教师扮演好引导者、助产士的角色,为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学生在环境的熏陶中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教师在教学中挖掘不同问题的特点,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设置课堂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实现读写结合,共同生成动态课程。学生自主研读作者传递的观点、技法,结合经验展开联想、发展思维,获得个体的个性化发展。
作者:蒋光美 单位:江苏海门中学
注释:
[1]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教育研究,2002年,第10期,第24-30页,50页。
[2]林崇德,罗良:《情境教学的心理学诠释——评李吉林教育思想》,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第72-76页,82页。
[3]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开放教育研究,2013年,第1期,第58-64页
第五篇:新课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研究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深。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当前教育的方法是一个重要的尝试。中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对于学生的综合成绩以及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当前探讨新课改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新课改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要求,并对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进行了重点阐述。
关键词
新课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如今,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已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主渠道。中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耗费的时间多,收效慢,常常处于“费力不讨好”的尴尬境地,语文课堂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改变当前这一现状。新课改理念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有效的语文教学,促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所进步与发展,不断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进一步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
1新课改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要求
1.1转换教师角色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主体,课堂教学氛围沉闷,经常是教师在上面讲课,学生被动地在下面听讲,整体的教学效率不高。新课改倡导转换教师角色,注重师生间的平等交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从整体上讲,中学语文课程是一门开放的,具有创新与活力的课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应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在不断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广大的语文老师应学会自我调节,并能够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不断地更新、发展。总之,新课改理念下,倡导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转换角色,力求做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与引导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1.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与此同时中学课堂教学理念也在不断地更新、发展。新形势下,中学语文教学中,要求广大的学生形成新的自主、合作以及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中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式主要依靠死记硬背积累语文知识,此种学习方式下,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而且记忆的也不深刻。新课改下,提倡新型的课堂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多多组成小组,在小组间开展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式,使得广大的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技能。
1.3采用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
新课改下,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检验学生对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更多情况下,注重检验与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在不断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完善中学语文课程的设计,进而为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新课改下,课堂评价不再过分注重评价的选拨与甄别功能,而且新课改还对课堂评价的内容作了规定,其中评价的内容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方面的内容成为评价的三维目标。教学实践表明,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更有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而且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学生自评与学生之间互评活动的开展。
2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学生的学习兴趣低
研究现状表明,当前我国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依然存在着学生学习兴趣低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存在将制约着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尽管新课改理念推进,对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给予了很大的冲击,但是依然有一些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这部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语文成绩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一些语文老师课堂教学中缺乏耐心,动不动就会借助权威来围护课堂秩序,如此一来,学生对语文学习就产生了消极抵触的情绪,表现在课堂纪律差,师生关系不和谐等问题。学生被动地进行学习,往往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分散,很多情况下,学生是被动的应付老师的要求,整个课堂氛围比较沉闷,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也不高。此种情形下,学生必须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2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落后
随着新课改的提出与实施,我们不难发现,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急需解决。首先是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学理念比较落后,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氛围不活跃。可以说,此种氛围下的语文课堂是以教师一人为中心的。倘若此种教学模式不改变,那么将会剥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由,一定程度上也会束缚他们的创造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使广大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长此以往,中学语文教学将会形成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尴尬局面,不利于中学语文教育的长远发展。
3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3.1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当前,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且素质教育的实施也取得了一些优秀的成果,然而,现实的实际情况表明,实际生活中,语文教学依然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束缚。受中考、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很多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过分追求内容的多与广,而忽视了学生的吸收与理解,进而使得广大的学生背负沉重的学习负担。一些语文老师习惯于搞题海战术,让广大的学生不停地练习,学生的学习负担重,语文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与开发,常常会出现教师教得很卖力,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是教学效率不高的现状。鉴于此种状况,广大的教师必须转变相应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环节中,注重学习素质的培养,不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广大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教法渗透学法,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为突破口,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摒弃陈旧、落后的教学模式,建立灵活高效的教学体系。
3.2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研究现状表明,当前中学语文教学质量低下的原因,一定程度上与学生学习兴趣低有着必然的联系。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就必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教学过程中,广大的语文老师可以创设一些学习情景,让学生置身于情景中,挖掘出自身潜在的情感,不断发展学生的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通常情况看来,情景的创设会贯穿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中,尤其是一节课的开头,通过设置一些情景,把学生带入到整个课堂中。例如在学习《芦花荡》这一课时,语文老师可以设置一段意味深长的导语:“同学们,在那个动乱的战争时期,为了抵御日本侵略者的入侵,中华大地上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为了保卫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资供应,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与十几个鬼子,进行了殊死搏斗,他的精神令我们钦佩,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这位传奇人物的故事”。如此意味深长的一段导入,将学生拉入到一个充满正义感的情景中,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会得到提升。
3.3提倡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式
新课改注重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这一转变是中学语文课堂改革的突破口,也是教学过程中的新措施。从整体上讲,新的教学方式能够自由、积极、灵活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语文知识。新课改后,教师注重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与能力,而不再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将“授之于鱼”转变为“授之以渔”。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老师与学生应一起探讨“柳树”这一事物所代表的意象,柳的谐音是“留”,因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折柳送别表示有依依不舍的情感。鉴于此,语文老师应与学生一起,共同探讨《再别康桥》中杨柳的涵义,再与诗人的作诗背景相结合,我们能够得出,此处的杨柳,代表作者与妻子,新婚而别的依恋与不舍。学生的自主探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点拨,如若仅仅依靠学生自己去探索,那么学生及其容易会偏离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因而,我们在倡导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时,还应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容易产生分歧的问题上,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学生自己悟出结论。阅读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如今在语文阅读中,我们倡导多元化的理解,需要我们深刻意识到的一点是多元化理解的过程中,不能只一味地强调学生的独特体验,而忽视了教学内容,应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体验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与整体素质。
3.4采取因势利导的教学方法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沿袭着从前到后的顺序性讲授,此种教学方法把学生局限在一个固定的框架中,学生的思维受到约束,个性得不到施展,而且此种教学方法与新课改所提倡的教学方法相违背。新形势下,广大的中学语文教师应学会因势利导,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由地选择语段进行学习,开拓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为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在学习《孔乙己》这一课时,老师可以在开头就对咸亨酒店进行详细的描述,让学生感受那个社会中,酒店的一种特有氛围,接着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进行阅读,可以发现很多学生对断腿后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的情形比较感兴趣,而此部分也正是本文的高潮部分。由此段开始,作为突破口,鼓励学生将全文进行连贯,并进行整体阅读。教学实践表明,因势利导的教学方法,更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尊重。
4结语
总而言之,教学任务任重而道远,新课改的实施还处于起步阶段,广大的教师应学会适应新课改,大胆创新新的教学方法,力求做到教学相长,不断发挥广大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以及教师的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进而为提高我国的语文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胡刚 单位:温岭城南镇横山中学
参考文献
[1]赵苏英.浅谈新课改下如何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J].学周刊,2011(5).
[2]张志华.初中语文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方法[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5(9).
[3]阮美玲.让“空白”丰富语文课堂的内涵——试论新课改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7(8).
[4]凡广伟.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05.
[5]贾鑫.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活动化课堂教学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9.
第六篇:对话式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探究
【摘要】
“对话式”的语文课堂教学可以改善陈旧的语文教学模式,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使得学生拥有在课堂当中的主导地位,不再一味地接收知识的灌输,而是自己来参与、探索与研究,无疑对教学活动的开展非常有利。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对话式;中学;语文;教学;探究
在当今社会中,“对话”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关键词,大到国际事务,小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政治领域到学术领域,“对话”逐渐转变成为了人们所追求的一种状态,同时,也成为人们达到目的的有效手段。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个“培养人”就意味着教育在语言中,通过师生的交往作用,进行精神世界的交流。所以,语言对话就是教育的存在,是师生灵魂交流的媒介。对话对于教育的进行和师生的交往都具有非常重要。由于应试教育的模式,使得传统教学过程当中,总是一味地进行灌输式教育,这种“填鸭式”教育的现状还没有得到转变。而“对话式”的语文课堂教学则可以改善这种状况,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使得学生拥有在课堂当中的主导地位,不再一味地接收知识的灌输,而是自己来参与、探索与研究,无疑对教学活动的开展非常有利。
一、尊重学生,乐纳学生
学生需要一个自由的、宽松的心理空间,交流的前提是平等,只有处于平等的关系下,学生才会愿意主动地和教师进行交流。只要是学生真诚地、发自内心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都是要抱着尊重和理解的心态的,并且要让学生认识到是有价值的。如果老师不放下自己的架子,永远处于一个高高在上的姿态,那么会让学生感觉非常有距离感,就会使得学生不愿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也不愿进行与教师的对话交流,因此不能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师的肯定和鼓励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能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有自信,更加有学习的动力和激情。教师在对话式教学的设计和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趣味性、开放性、综合性,让“对话式”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一个良好方式和手段。好的交流对话教学模式不仅仅使教学模式更加丰富有趣,并且促进了学生与教师间的相互理解,并且创造了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精神氛围,对学生今后的素质内涵培养方面也具有深远的意义。就像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时,就要让学生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让他们踊跃地说出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对课文中的各个人物进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表示出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让他们乐于表达、乐于沟通,才能保证对话式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打开学生封闭的内心世界
中学生正处于心里闭锁的时期,想要开展好教育活动,就需要教师努力帮助学生敞开心扉,走出自己封闭的内心世界,学会与教师沟通、交流,把老师当作自己的朋友,把课堂当作师生交流的契机。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确定一个恰到好处的话题,如果问题太浅显或太小,会使得学生毫无参与的兴趣,对此表示“不屑一顾”;但若是问题太大太深奥,学生会觉得摸不着头绪,找不到切入点,这样的问题往往也不能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这两种情况都非常不利于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式教学模式,想要学生打开心扉,就需要教师走近学生,贴近学生的心理,对学生有充分的肯定和鼓励,通过这种方式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话式”教学的话题除了可以由教师设置,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来制定,借此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还可以让学生有话可说。教师则是更多地起一个引导的作用,提前设定一定的话题范围和要求,以免学生在自己制定主题的过程中脱离文本。比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一文时,就可以在班级开展讨论活动,让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对好词好句进行分析和讲解,然后在班级内进行交流。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制定讲解的主题,然后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学生与老师更好地合作。
三、教师要善于在“对话式”教学中转变角色
“对话式”教学的实质是创新式教学,也就是主体性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拥有学习的主体地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仅靠学生自身就能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因为在系统的教学中,教师的帮助和指导是不可或缺的。在进行对话之前,教师应该进行相关内容的提前设计,需要思考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制定怎样的话题、学生是否有发言权、学生对这个话题的兴趣是不是浓厚、可能会出现怎样的问题、将会收到怎样的教学效果等等。只有教师将这些问题了然于心,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当然,对话式教学要想更好地进行,则需要在一个民主、开放的氛围中进行。当然,随着合作讨论的次数增多,优势也难免出现课堂中喧闹杂乱的状况,所以教师要随时把握好课堂的节奏,组织好课堂的纪律,保证课堂中对话能够正常有效地进行。与此同时,教师一定要对小组讨论时时留心,不能成为一个纯粹的旁观者。要观察各个小组都在进行怎样的讨论,出现问题时及时给予帮助。在学习《两小儿辩日》时,就可以与学生进行有趣的对话式教学。首先,教师划定相关的讨论范围,之后由学生主导,来制定具体的讨论题目。教师之后又根据这个题目来和学生一同参与讨论活动,对其他小组也要随时注意,准确把握着整体的讨论方向,不能偏离正确的航向。但教师还应注意自己的角色和交流的方式,不能有教师的姿态,容易让学生产生距离感,不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总之,“对话式”教学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中的单向灌输式模式,让学生和教师可以互相交流,在对话中丰富知识、增长见识、体现自我,逐渐成长,逐渐变化,使得学生慢慢学会自主学习,对学习更有兴趣,更加乐于投身于教师的教学活动当中来。
作者:浦爱升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南洋中学
【参考文献】
[1]关方方.中学语文对话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3(12)
[2]张华.试论对话教学的知识基础[J].全球教育展望.2009(03)
[3]张华.对话教学:涵义与价值[J].全球教育展望2008(06)
[4]李新叶.教育叙事研究综述[J].中国电力教育2008(07)
[5]陈江月.试论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10)
第七篇:中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思考
摘要: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从而提高课堂有效性。
关键词:
语文教学;问题情境;有效课堂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成了摆在语文老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本文探究的学生是初中学生,这个阶段的孩子好奇心强、情感丰富、表现欲望强烈、感觉敏锐,但他们往往无法将注意力一直集中在课堂45分钟内,如果不能抓住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把思想集中在课堂上,那么这堂课的效果可想而知。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互实现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的综合活动。如今,在不少课堂上,仍然有相当多的语文教师捧着一本教学参考书或语文练习册走进课堂,然后照搬照念教学参考书中的内容和练习册里的标准答案。一堂有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是生动活泼的、富有生命力的,应该将学生的生活和丰富情感联系在一起。只有这样语文课才会得到学生的喜爱。只有一堂深受学生喜爱的课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有效完成一堂课学习。曾经在一位学生的日记中读到这样一段话:“今天美术课上,老师带我们领略了中国古代水墨画的独特魅力。一笔一画,便勾勒出上水的秀丽壮美;一勾一勒,便体现出古人在画境中的独到见解。美术老师布置了一个热别的作业,让我们用自己的笔触品评自己喜欢的画。可谓生活处处有语文,这美术课上也能发挥语文知识了。”当时我就在想,如果每个学生都能如此热爱语文的话,那么语文教学必将是一片光明。由此引发了我的思考,让每个学生都热爱语文,首先就要从热爱语文课堂开始。这就需要语文老师下一定工夫。如果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更多有用的,与他们生活和情感有共鸣的,他们理解起来更加容易的东西,我想他们的兴趣就必然会大大提高。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和种子就播在这块土地上。”一个仅有教师冷冰冰地照本宣科的,而没有师生情感交流和互动的课堂是病态的课堂。我认为,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实现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和互动。当然,创设的情境要能准确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这好比在二者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让学生在情感激荡中受到感染,从而产生想象和感悟,实现教学目标。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能让学生较快进入角色并在课堂里很好投入学习的好方法。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一、在导语中设计吸引学生的问题情境
根据不同的课文,尽可能设计吸引学生的导语,创设适当的情境,使学生从下课玩乐的兴奋状态中及早进入学习状态。喜欢玩是孩子的天性,下课铃声一响,许多孩子就像脱缰的野马开始嬉戏打闹,等到上课的时候仍意犹未尽,这时候他们虽然人已坐在教室,但还处于刚才玩乐时的兴奋状态,不能很快平静下来马上进入上课状态。在一堂课的开始就吸引住他们就显得尤为重要。正如“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可以在设计导语的时候就创设吸引学生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进入角色,进入学习状态。如上《繁星》一课的时候,我就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星星是夜晚的精灵,在无边的夜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同学们,请你们闭上眼睛,想象着自己在海上的一艘游轮上,躺在甲板上仰望着夏天夜晚天上的繁星。寻找天上那一颗最亮的星星。当你凝望着这些充满神奇色彩的星星时,你的心情如何?你产生了怎样的遐想?下面老师播放一段音乐,你们可以伴着音乐尽情畅谈当你遥望星空时的遐想和感受。夸美纽斯曾指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这节课的开始便给学生创设这样的情境,让他们充分调动各种感官感受这个美丽的繁星之夜,并适当提出相应的问题,请学生思考,这样可以立即吸引学生的注意,让他们仿佛真的置身于游轮上,使他们迅速思考,然后迅速进入角色。在每一堂课之初,根据上课需要设计巧妙的导入,创设相应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前进入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他们的思维之弦,让他们以最佳兴奋状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二、在上课过程中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
一般课堂里相当部分的学生不能做到整节课都集中精力听课。那么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创设一些与课堂相匹配的富有活力的问题情境对学生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就做好针对性准备工作,备课除了备教材以外,更要备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了解学生的人生阅历,然后针对课文、针对学生创设相应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绪在课堂中飞扬。如《安恩和奶牛》一课中,探究文中主题时,我让学生把自己分别当成文中的三个角色,创设了这样三个情境:情景一:你是一个想要买奶牛的屠夫,却被安恩拒绝了,此时你心中会有什么样的想法?是愤怒和气恼吗?而此时,安恩却有些窘迫地向你解释道她把奶牛牵出来的原因只是想让奶牛在集市上与同类聚聚,散散心。此时,你的心里又是怎么想的?是羞愧吗?你能探究出文章的主题是什么?学生在这个问题情境的角色扮演中有了心理上的变化,这种变化能帮助他们探究出文章的主题是批评只知杀牛赚钱的屠夫,赞扬安恩爱护动物的伟大心灵。情境二:你是安恩,当有许多买牛人和屠夫上来问价你拒绝时,你拒绝的理由是什么?你用温暖、慈爱的眼神望着奶牛,你将奶牛当成你的什么?学生在这个问题情境的角色扮演中转换角度,抛开旁观者的角度,可以说是亲自上阵感受主人公的心理,更容易体会本文的主题是安恩把奶牛看做亲人,她很重视奶牛的感受,用爱心和牛相处,我们也要向安恩学习,拥有一颗仁爱的心灵。情境三:你是安恩的奶牛,当安恩抚摸着你,用温暖、慈爱的眼神望着你的时候,你觉得安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让学生透过奶牛的眼睛直接凝望安恩的眼神,更容易直接感悟出安恩的为人,她的善良朴实,以及她身上闪烁着的人性、人道的光芒。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像是拍电影一样,更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感悟,吸引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另外还可以结合配乐朗诵方法,让学生在美妙轻松的氛围里学习。如上诗歌类课文的时候,伴随着意境相符的音乐,让学生扮演近来流行的电视选秀节目的选手和导师,创设一档“中国好朗诵”的节目,让学生争相朗诵课文,另外选择几位同学扮演导师角色点评,让学生一起探究朗诵的要领和其中的感情。伴着优美的音乐,学生学习更投入,课文中饱含的情感更易体会。在课堂情境的创设中,还要把握好课堂节奏,使课堂张弛有度。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想象力。这样尽可能保证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
三、注重学用结合,向课外延伸情境教学
在课堂的结尾,可以就课堂创设的情境进行延伸,让课堂创设的情境继续发挥作用,让学生在课堂里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课外,让学生觉得意犹未尽,期盼着新课的到来。通过教学情景的延伸,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人与人之间的爱。上《斜塔上的实验》一课时,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伽利略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不要拘泥于常规的思维。我在上完这一课后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请每个学生回家后自己选择一个“实验室”,做一项打破常规的实验,(也可以做课文中的这个实验),想一想完成这个实验时有何感想,然后完成一篇小小的感想随笔。这样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充分调动学生内在情感后,再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学生比较乐于接受。学生学习课文的同时,体会到科学的神奇,有助于引发他们的创造性。另外,上蒲松龄的《狼》时,我们看到狼的贪婪、阴险、狡诈和凶残。结合课堂了解的知识,给学生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并布置作业:有一天,你遇到了两个人高马大的人向你敲诈,你如何应对?想象和思考并完成一篇小练笔。使学生明白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这样才能取得最终胜利。同样学习有关动物的文章,在学柳宗元的《黔之驴》一文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在驴的葬礼上,为驴写一篇悼词,你怎么写?另外还要在胜利者大赛上为老虎颁奖,请你作为主办方写一份颁奖词,你怎么来写?通过这样两个问题的情境创设,学生自然能够从大自然、动物身上学到一些发人深省的道理,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这样,既是教学情景的延伸,又教育学生懂得将课文中的知识和道理学以致用。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道:“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的成功的乐趣。”创设问题情境,就是给了学生这样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想象和思考,让他们用自己的脑力劳动完成课堂学习。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有力方法和手段之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创设课堂的情境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学内容,联系社会生活,从实际出发,创设符合学生身心特点而富有活力的问题情境,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
作者:丁丽红 单位:昆山市兵希中学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夸美纽斯.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第八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环境优化
摘要:
随着新课标教育的改革,我国关于中学课程教育教学的改革也愈加重要。语文作为中学课堂中的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其教育教学的方法非常重要,如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吸收语文这门学科一直都是重要的话题。中学语文作为一个学生在正规的语文学习中的起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更好的给中学生打下一个基础,就需要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使用良好的、易于学生理解和分析的授课方式,而想要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就需要掌握好在教学过程中的时间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环境也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主要针对中学的语文课堂的教学环境进行研究和讨论。
关键词:
中学语文;课堂环境;探究
1语文教学课堂中所存在的问题
1.1教师没有设计好教学的时间
对于中学课堂来说,每一分钟都格外重要,这就直接要求了教师需要把握好在上课过程中的每一分钟,特别对于中学教师来说,需要对教学的总体时间进行把握。由于课堂的时间是十分有限的,所以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地去将每一分钟都利用好,在上课的时候教师需要对课堂教学的时间有一个十分正确的认识,并且去了解其自身的重要性,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始终贯穿这一意识,并且在实际行动中进行落实。在上课之前教师需要对课堂进行规划,在进行语文课标的设计的时候,其最重要的就是需要根据语文这一学科本身的特点来进行设定,并且需要打破我国固有的语文教学的方式。但是目前来看,有很多的教师都没有认真地去对时间进行规范。
1.2教学无法与生活接轨
在教学的过程中,一旦与生活完全脱节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办法得到一个很好的支撑点,这会加大学生在对老师所教学的内容进行理解的难度,使得学生对于这一门越来越失去兴趣,最后导致学生完全不愿意去进行学习这一门科目。特别是语文这门科目,其本身就具有很大生活性,但是很多老师为了将分数都将其枯燥化,这就导致了学生对于语文越来越没有兴趣,不仅如此,还直接导致了语文课堂变得枯燥且无趣。
1.3师生关系出现问题
在我国的传统中,所谓师生关系其最为重要的就是老师授课解惑,而学生的主要工作就是吸收这些知识并且对其加以利用和学习,其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老师这一媒介从而进行更好的学习。而我国最新的课程改革中,则提到需要改变这一方式,也就是说需要老师更加融入课堂,让学生逐渐的在课堂中发挥作用,而不是一味地进行听课学习,需要学生将其自身的想法表达出来,进行这一课改的本身是为了更好的培养我国高中生的想象力及其自身的学习能力,但是很多老师却忽略了这一本质。
2如何改进语文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2.1坚定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我国的语文新课标中规定,在我国中学语文课堂中,必须要建立“以人为本”、“以健康为核心”的教育理念,这是对我国中学生负责的同时也是我国教育不断地进行革新的一个标杆,更是我国在教育理念上的一个进步,所以在中学语文课堂中要求老师必须以学生为本。只有以学生为本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去理解所需要理解的语文知识,也只有以学生为本才能真正地融入到学生当中,了解学生的想法,以及在知识当中的漏洞。以学生为本也直接改变了在我国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环境过于严肃这一问题。如:在课堂中教师可以深入学生去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带动课堂的气氛,让学生处在一个舒适的课堂环境中,更加放松地和老师进行学术上的交流,老师可以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这样不仅仅舒缓了教学环境,也让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舒服。
2.2提高语文老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在我国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很多的语文老师对课标的理解并不完善,这也就要求中学的语文老师需要更加认真地去理解新课标中的内容,同时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要求中学语文老师,对于中学学生所需要学习的语文知识进行反复的学习和理解,帮助老师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只有老师的专业素养够高才能给学生更好的课堂,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去学习知识。只有老师的知识面十分广阔才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教学环境。如:在一定时间内对老师进行素质的考核,时刻提醒老师自身去不断地学习,老师的专业素质高,学生自然会对老师产生崇拜的感情,这就直接影响了课堂环境,学生想要学习,课堂环境自然就会变得更加舒适。
3总结
综上所述,只有给予学生更加放松的、更加舒适的、更加具有学术氛围的、更加给予学生尊重的环境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去体会和学习语文,让学生对于语文产生想要学习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这样才是对于学生最好的教学方法。
作者:王晓玲 单位:庆阳市宁县第四中学
参考文献:
[1]黄乃佳.中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结构优化机制的探究[J].教学与管理,2014,(18):117-119.
[2]雍锐.中学语文教学课堂环境优化[J].现代交际,2015,(5):194.
[3]齐建军.如何做好中学语文课堂探究式教学的几点建议[J].中国校外教育,2015,(24):66.
[4]姜汉库.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J].中国校外教育,2010,(21):112,114.
[5]刘家绍.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目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和推广[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