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6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从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以来,各大院校都在积极地参与教育改革,其中语文作为基础科目中的重要的学科,语文教学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其中包括教育教学观念的树立,多样化教学策略的应用等内容。本文以中学语文课堂中阅读教学的相关内容来进行探究。
【关键词】
素质教育;阅读教学;课堂设计;群文阅读
一、阅读类型分析
从新课标中针对课内文章阅读和课外文章阅读的情况来看,当前的阅读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下面选择中学语文教学中适合在课堂上进行的阅读类型进行分析,首先“背诵型”在语文教材中,通常有要求学生背诵,并理解文章内容的情况出现,这类课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对文章中生字词的记忆、材料积累和理解课文几部分内容,这类阅读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基础为其设置明确的背诵目标,在阅读过程加强理解和记忆为背诵过程打下基础。其次“鉴赏型”当前的语文课文的设置中有许多名家大作,这类作品通常是通过学生对于文章内容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品味语句,获得阅读情感的提升,通过评价解析作者的写作手法,深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现手法,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加强对文章的理解,并表达出自己阅读后的感受或感悟。“表演型”在语文课本中我们可以发现,有序对对话式、故事式的内容,针对这种类型的文章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进入角色,设身处地的感受人物特点,理解人物情感。
二、阅读教学策略探索
(一)从实际出发组建新知识体系
通过多年的教学研究表明,学生通过对现有知识积累和生活实际进行的阅读能够有效地提高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产生的愉悦感,从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参与的积极性和阅读的兴趣,因此在当前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实际出发,借助学生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阅读体系,使学生对阅读充满好奇,对阅读充满期待。例如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一种新的形式,首先让学生分享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冒险的活动,并回忆自己在冒险的过程中,自己的心理动态变化,家长或朋友在知道自己冒险过程后的反应和态度。激发学生倾诉的欲望和分享的积极性,进而引入当这样的冒险发生在美国又会怎样,水到渠成的将本节课的阅读任务展示到学生的面前。当学生完成了教学任务后,在分享《父与子》中的冒险活动。又或者在教学《真正的英雄》一文中,以现实生活中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迹为例,让学生发表对于英雄的理解,随后加以引导,引入里根对于英雄的看法。
(二)营造阅读气氛,促进情感共鸣
从中学生的情感需求出发,营造适合的阅读气氛,更容易使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提高学生对于文章情感的理解能力和感知能力。从阅读内容入手,创设更贴近阅读内容的气氛,使学生能够对文章内容有更深层的理解,对文章情感表达产生共鸣。例如在初中语文课本中,以当前大自然环境为主题的单元阅读中,提出关注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那么在进行文章阅读之前就要设定好阅读目标,让学生从阅读提升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学生环保意识的产生。教师可以将学习本单元内容是进行“环保周”活动,让学生对保护环境的主题有更深层的认识,并将这种意识带到生活中来,将保护环境,爱护自然作为自己日常的一项行为准则,同时认识到,大自然在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活动中已经收到了太多的伤害,并愿意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而能够从教师营造的保护环境的氛围之中,树立环保意识,践行环保行为。
(三)通过资源外延实现群文阅读
群文阅读作为新课标改革中较为突出的新型阅读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和阅读效果,其中,教师根据现有阅读内容进行资源外延活动,既可以是同主题的阅读,也可以是对比式阅读,还可以是同一作者或某一特定规律或顺序而开展的群文阅读。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一文时,可以《秋天的怀念》《夏天的雨》《济南的冬天》开展群文阅读,让学生从四个季节的描写,深入探索作者的情感表达,同时,让学生将文章中的修辞、表现手法进行赏析,学习其情感表达手法、修辞手法,并让学生根据《春》进行仿写,实现能力拓展和写作能力的提高。相应新课标中针对阅读过程中关于群文阅读的应用。当然在选择阅读模式的时候根据课文设置,合理的选择群文阅读、单篇阅读或其他阅读形式,争取为学生提供最好的阅读指导,实现阅读教育效果的最优化目标,从而既能降低学生的学习负担又能高效地完成教育教学目标。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根据阅读类型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活动,响应素质教育的号召,积极推动多样化教学手段的使用,有效地提高阅读质量和学生的理解能力,构建高效阅读课堂,完成新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
作者:薛灵瑞 单位:灵台县吊街中学
参考文献:
[1]吴凤芹.课外阅读与作文教学[J];课外语文(初中),2012(05).
[2]黄春兰.浅议现代阅读教学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邵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2).
第二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文素养培养
摘要: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素养的培养对于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当学生具备了较高的语文素养,才能提高语文学科的学习效果,发散思维能力,进行实现长远学习的目的。因此,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当前教学过程中一项比较重要的任务。我们应该结合中学语文这门学科和教材本身的特点,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来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语文素养;教学模式
一、语文素养的概念阐述
语文素养,是以掌握语文能力为核心的一种重要素质,同时也是学生有效学习语文学科的重要基础。它主要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具体来说,语文素养涉及到许多方面,比如好的语感、语言素材的积累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语文学习方法的掌握等。
二、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注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素养的培养,不仅是出于改变当前的课堂教学现状的需要,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一方面,现阶段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在教学方式方面存在着过于死板的现象,同时也缺乏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和影响。比如在写作教学中存在语文表达方面的困难,在阅读时无法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等,都是学生缺乏语文素养的表现。另一方面,如果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素养培养,便可以打破传统教学的封闭模式,实现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曾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语文素养对学生长远发展的重要影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1.重视语文知识的积累,加强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在中学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语感能力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发现,当学生的语感能力非常强时,就可以利用语感解决一些无法用所学知识解决的特殊问题。尤其是在一些阅读训练中,学生便可以通过语感能力推测出某些问题的正确答案。此外,在习作顺利时学生也可以发挥语感的强大作用。一般来说,语感能力比较好的学生写作水平一般较高,其行文结构较为合理,语言也更为优美些。那么,教师要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首先,要鼓励学生进行语言积累,且主要积累汉字、词汇、句式表达结构等方面的内容。其次,就是要提高学生的阅读量,除了课堂上一些重点段落和优美文章的阅读外,还要引导学生在课外加强各类读物的阅读。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对文章的主观感受,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再次,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多写多说,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及时记录下来,或者加强与教师、同学以及家长之前间的交流,从而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并进而慢慢培养一定的语感。
2.重视情感态度培养,激发学生自主创新意识语文学科本身具有极强的思想性和人文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知语文本身的人文特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比如,教师在传授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和孟子、庄子等人的思想观点时,可以对其中的人文内涵进行有效提炼,并且通过联系当前社会的一些具体事例对这些观点加以分析。这样便能起到熏陶学生情感态度、加深学生审美体验的作用。此外,教师还要注重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轻松的课堂气氛的营造和艺术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况;并且引导学生的思维与优美的文学作品相互碰撞,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3.重视学习方式的引导,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重大,科学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学习事半功倍,而缺乏科学性的学习方式则会阻碍学习效律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一方面指导学生改变传统的死记硬背方式,另一方面则要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支持,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有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做好相应的预习和复习工作,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已学知识加以融会贯通,形成一个系统化的知识结构。
作者:徐凤玲 孙轩 单位:吉林省榆树市五棵树镇中学
参考文献:
[1]王鹏伟.在语文教育中实现人的发展──“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课题实验综述[J].中学语文教学.1999(03).
[2]潘庆玉著.语文教育发展论[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3]曾卫维.对传统语文向现代语文转轨的再认识[J].江西教育.1996(12).
第三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应变对策
摘要:
经典名篇遭遇现实价值的偏差、尴尬,原因在于过分强调语文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即过于强调语文教育的“道”以及现在中学语文课本上的有些篇目与现实生活脱离得太远,特别是初中语文课本。语文老师应当想方设法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展示汉语的魅力、丰富和深厚。可采用“充分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穿越式学习”以及“紧跟时代潮流化个性张扬式学习”两种途径。
关键词:
语文课堂;现状分析;应变对策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是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中对父亲背影的经典描写,这背影感动了几代人。平淡朴素的语言,道出世上最真的、最纯的父子情。当老师在课堂上提问学生时,却有学生认为父亲的行为是不遵守交通规则。古文名篇《司马光砸缸》中“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这段描写表现的是司马光的聪明和机智,而现在的学生不识缸为何物,不知缸有何用,最终对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表示怀疑,认为这故事完全是不真实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经典名篇遭遇现实价值的偏差、尴尬呢?笔者通过对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分析,提出了课堂应变的相关对策。
一、原因分析
1.过分强调语文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即过于强调语文教育的“道”。《新课标》把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位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体现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即重视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思维能力的训练;人文性则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人格、个性、精神世界的关怀,着眼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趣味等等。《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一文也提到:“值得注意的是,提高人文素养仅是语文教育的任务之一,不是全部;语文教学承担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感受语言,发展读写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人文内涵的挖掘不能抛开文本为内容而内容为情感而情感,这样就会悖离了语文教学的根本,上成思想教育课。”然而,从目前的倾向来看,人文性张扬有余,工具性却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似乎一谈工具性便是技术主义,便是落伍。马?认为语文教学在浮躁和急切中正在逐渐偏离轨道或远离规律。学生不喜欢学习语文,“恨屋及乌”也不怎么喜欢语文老师。因此,许多语文教师为了避免“保守”名声,就把语文课当做政治课来上,在课堂中强烈渗透德育教育。其实语文教学发挥德育功能,主要应靠挖掘教材及教学活动中的人物精神和民族文化所蕴涵的优秀道德传统,通过教师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地达到德育目的。绝不是单纯的课堂渗透那么简单。钱梦龙、于漪等著名语文教育家都认为语文是国语教育,不能等同于德育教育,更不能让位于德育教育,语文就是语文,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学科。
2.现在中学语文课本上的有些篇目与现实生活脱离得太远,特别是初中语文课本。选择优秀的鸿篇巨作作为学生的学习内容是完全必要的,而且也是必需的。但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课本也应跟着变化,不应千年不变。现在学生所用教材虽然经过了多次改革,按照地域分布拥有了教材地方特色,但一直未能解决课本内容与生活相脱离的问题。本人做了几十年教师,发现作为学生时的自己当时学的文章有的至今还在用,即使是改革,也只是把高年级的往低年级的搬而已,如高中的到了初三,初中的到了小学。学生对这些久远作品的时代背景根本不熟悉,也无心去了解,吸引他们的有更多有趣而实际的东西,再加上现在阅读的快餐化,信息接收的快速化和简洁化,因而导致他们对课文内容不感兴趣,理解当然也就偏离文章主旨了。如何改变学生对作品的陌生感,不按照自身的环境来揣摩文章的意思呢?
二、应变对策
汉语是世界上最有底蕴和美丽的语言之一,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有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语文老师当然也有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想方设法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展示汉语的魅力、丰富和深厚。如何避免学生在课堂出现参与的尴尬呢?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之后,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两种途径。
(一)充分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穿越式学习
这种方法适合于学习鲁迅、朱自清等大文豪的文章或者是写他们这些著名人物的文章。他们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他们的文章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带着那个时代的强烈特征。如果不弄清楚这些文章和人物的背景资料,恐怕连教师也很难对他们的文章和人物有深刻的理解。随着现代化课堂教学手段越来越先进,绝大多数地方,课堂多媒体设备已经普及。多媒体既可以播放图像,还可以配备相应的声音和其他资源,给学生以声、图、文的视觉享受,形成完整的印象。再加上现在网络的广泛应用,使历史和现代事件的时空距离感几乎不存在。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完全可利用媒体的力量来重现鲁迅、朱自清等大文豪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影片或图片资料,让学生在古今时空之间穿梭一回,感受到当时的氛围和风俗,再对文章进行阅读和分析,这样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就会多一层新的体会和感悟,也较容易接受文章所体现的内涵和意义。由于多了一分感性认识,就会多一分理解,更会多一分兴趣。如,教学鲁迅的《狂人日记》《故乡》《社戏》等篇目,就可以先播放当时社会的影片资料,再现当时的社会背景,再结合课文内容来朗读分析,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就轻松多了,学习兴趣也浓了。
(二)紧跟时代潮流,个性张扬式学习
这种方法适用于现代作家的作品。个性特征指人的兴趣态度、价值观、情绪、气质、性格等内容,个性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指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个性对于一个人的活动、生活具有直接的影响;对于一个人的命运、前途有直接的作用。人的个性是在先天的自然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与环境的作用逐渐形成起来的。个性的内涵、外延十分丰富,即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特征,包括需要、动机、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现在由于实行计划生育,独生子女的前途影响到一个家庭的前途,孩子的身上寄托着家庭几代人的期望。因此家长们对孩子的正常需求几乎达到了有求必应的地步,家庭教育更是相当前卫,对孩子个性的显现越来越得到重视。音乐和绘画等艺术的加强训练使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前就已经拥有了各类不凡的本领和才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文章内容可进行各类形式的辅导和训练及学习。如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内容动手画一画、动嘴说一说(创造性的说)、动手做一做、动嘴唱一唱、动脚跳一跳、动脑比一比等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张扬学生的个性,不仅可以寓教于乐,活跃气氛,而且可以让学生之间的情感在活动中互相感染和沟通,以学生之情激发学生之情,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感情的共鸣。例如,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教师完全可以在学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会画的画一画,会说的说一说,会唱的唱一唱。
总之,会什么的就做什么,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譬如动手画一画,可画出小桥、流水、枯藤、老树、昏鸦等九种事物,通过画面与文字的结合,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就不同于单纯的文字赏析,而动手画的过程就是学习理解的过程,动动手画一画,就能更深入地体会课文所描绘的意境,真可谓是一举多得。另外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让会说的学生对所画内容说一说,把自己的理解阐述清楚,更可以把画的画与课文内容进行比一比,或改编课文的内容进行唱一唱等多种方法合起来运用,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新精神。这样的课文在语文书上俯拾皆是,教师在备课时只要稍加注意,大可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作为语文教师,肩负着振兴母语的重任,一定要一方面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语文修养素质;另一方面要以自身的文学素养来指导学生正确认识汉语的特征与作用(她绝不只是用来识字的工具那么简单),从而体会汉语丰厚的文化内蕴,培养学生对汉语的感情。
作者:周瑾单位:江苏省宜兴外国语学校
第四篇:中学语文教师发展深度课堂教学
教师专业发展视野下的课堂教学观察,是指通过课堂研究者的教育教学性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的教学诊断行为与方法。这种教学研究行为致力于学生课堂学习效能的改善、学科教师专业的发展。中学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观察也需明确观察对象、改善观察方法,做有“深度”的观察。深度观察课堂,需了解语文教师解读教学材料所提炼的“文眼”及其与学生阅读体验的相关性,即“共鸣”程度。提炼“文眼”,是对教师个人固有学科知识和能力的整合、异化。观察者提取并筛选“第一手资料”,必须从发掘和认同“文眼”开始。深度观察课堂,需了解语文教师授课活动中所关注的“课眼”及其与学生学习行为的相关性,即“默契”程度。“课眼”在教学实践中提炼并展现出来,具有自然的生成性和设计的限制性。
教学观察时充分利用相关辅助工具发现的教育教学行为信息,一定要围绕“课眼”展开。否则就是无效行为,也无规律可言。深度观察课堂,需了解语文教师个人生活中所固化了的“教眼”及与学生情志发展的相关性,即“和合”程度。“教眼”在教学流程中生成并流露出来,具有一定的价值趋利性和行动预设性。教学观察时应调动感官,耳听、眼观、手记、心感,并通过长时段、多样例观察,总结教师个人的“教眼”。“教眼”受个人体验、学校社群和具体教学情境的影响。语文学科教学中的“文眼”多可外显,由语文教师的功底和专业趋向决定;“课眼”多半显半隐,凑字数来铺陈排比,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写文章不是越长越好,真挚细腻的小短文更可以感动读者,而且这样的小短文练习可以让学生写任何自己喜欢的小话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促进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同时可以提高他们在细节描写方面的文字表达能力。
作者:郎镝 徐炳霞 单位:河南工程学院外语系
第五篇:中学语文课堂人格教育
【摘要】
当应试教育的弊端愈益显现时,素质教育的呼声便日益高涨。作为诸门学科中唯一传播母语文化的人文学科,语文课堂担负着启迪学生心智、塑造学生人格的重任。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健全的人格修养决定人的一生,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态、感恩懂得宽容、自我保护敢于梦想、良好的沟通能力认识自我、直面挫败的勇气,比单纯知识点的灌输更为有益。因为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培育人格健全的对人类社会有益的一份子,是教育的使命,也是教师的使命。
【关键词】
语文教学;人格教育;尊严;品质;人文精神
人格的概念源于希腊语Persona,起先指演员表演时所戴面具,后被心理学借用,意在说明人在人生的舞台上也会因社会角色的不同更换面具,这些面具即为人格的外在表现,而躲藏在面具后面的那个实在的“我”,可能跟面具所呈现的外观截然不同,而那才是真实的自我。①从这个释义出发,人格可理解为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格的总和,简言之,就是个性。我们常常听到赞扬某人“有人格魅力”,什么叫人格魅力?怎样才能具备人格魅力?人格魅力就是指一个人在道德品质、性格、气质、能力等方面有出众的表现,能受到他人的欢迎、接纳。人生活在社会中,不是孤立的存在,他要建立人际关系进行社会交往,因此必须在社会中找准自己的定位,与周遭的人们友好相处,获得他人的善意、理解和信任,获得这些的途径与方法,便是“人格”的发展。对于中学生而言,课堂以及课外的生活场景都是接受人格教育的好处所,而在中学阶段的文化科目中,语文最具有塑造人格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课程的本质是传播母语文化,它的载体是灿若繁星的文字篇章,它的背景是广阔深厚的生活现场。通过阅读,学生了解了历史领略了文化;通过生活,学生增长了见识激发了潜能。学生们把学习母语作为探寻其他知识的窗口,并借助母语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所以说语文课程的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大自然千变万化的现象,生活中千差万别的状况,都是语文学习的绝好内容,脱离了生活和自然界,学习语文的意义将不复存在。
生活给了语文学习最广阔的舞台和最丰富的营养,生活就是语文的大课堂。作为一种母语学习,语文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两方面的功能。工具性主要从字词句的技巧处理中反映出来,应试教育体制下语文的重点多体现在工具化上,注重应用知识的传授、肢解课文、标准化解题构成了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课文分析落入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的程式化框架中,而文章中的人性、人情以及做人的道理这些塑造人格反映语文人文精神的一面则往往被忽视、淡化,语文课也变得索然无味。语言是人性的最高表现,是人类独有的表达方式,它直接塑造了人的文化心理,是开启人类心灵的钥匙,语文课堂对课文千篇一律的程式化解说,没有将那些有益于人格塑造的深层次内容挖掘出来,这是舍本逐末的。教育的永恒主题是塑造人格,教育的最高追求在塑造人格。只有注重人格教育的语文教学,才称得上大语文观。关于人格缺失造成的严重后果,马加爵事件教训深刻。只因同学间口角以及平时矛盾积累沟通不力就酿成夺命血案,使人格教育的讨论更上风口浪尖。无独有偶,林森浩投毒室友案也暴露出平时同学间矛盾无法寻求化解最终激发的遗憾。身陷囹圄后,林森浩一直在读文学心理学方面的书,他向记者坦陈:“我是很空的人,没什么价值观……以前读那些理工科的太多,这方面读得太少。”这番反思袒露了林森浩对于自己人文精神缺失而痛悔的心迹,也说明了人文教育、人文熏陶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精神充实必须的养分。实事求是地说,现在的中学校,以分数论英雄、以升学率为导向的理念还广泛地存在。语文教学“工具主义”化,漠视了育人的功能,语文课堂变成了考试的训练场,而功利主义剥夺了学生必要的认知体验。②应试教育强调知识点的传授、以知识点的掌握为衡量标尺,只重视成绩的高低不考察人格的状况令人担忧,这种情形下滋生的扭曲人格导致同窗伤害、校园轻生、校园暴力等事件屡有发生,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语文教学以工具主义、能力本位为导向而置学生精神家园于不顾的危害。从身心发展规律看,中学生生理及心理均处于迅速发展变化之中,这一时期,又有繁重的学习、考试心理压力,不良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纠正,就可能迷失自我产生人格偏差,给自己给他人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纵观那些校园恶性案件,无一例外都是从小事累积起,矛盾越来越多越来越激化滚雪球般地就达到了极限。这些事件也反映了社会的不良影响危害深重,信仰危机、道德缺失、自我中心、拜金逐利的风气无时无刻不在侵蚀青年人,怎样发挥语文的人文特色让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指导学生的课外生活,让学生沉浸在健康的人格氛围中,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严峻的课题。我们知道,一个人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就开始学习母语了,这也是语文独具的特点和魅力。说语文学习贯穿人的一生绝不过分,语文是需要终身学习的,因为它涵括了认知社会、认知文化、认知生命、认知自然的方方面面,而学生时代的语文学习,正是终身语文学习的基础和前提。语文教育说到底是生存教育、人生教育,这就是大语文观。语文在生存教育上学以致用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调整人的思维和认识来体现的。生活中的困难挫折无处不在,为什么有的人能奋起而有的人却倒下呢?就在于思维不同。不同的思维决定了不同的行动力。当学生把语文学习中得到的励志养分调动出来激发自己、冷静地分析失误以及失败的主客观原因并拿出改正的办法和行动时,语文的生存教育作用就焕发到现实生活中了。
语文又是人生教育,人的一生靠人格立于社会,语文教育将民族文化的精华展现给学生,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境界,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同时又能够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发现点滴的美和善,进而感受到现实生活的乐趣,对未来充满期待向往。人生教育也是人性教育人格教育,卡西尔认为,从深层含义考察语文教育对学习主体的作用,可以分为四个境域:一是初步感知、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以满足生活、交际、交流的基本需要;二是凭借语言文字摄取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成果,从而拓宽视野、增长智慧,获得更多的知识;三是运用语言文字反省、审视以至把握自己的人生定位、生活价值和生存方式;四是在语言文化中感受充盈的人性、澄明的精神,让自己的灵魂自由徜徉。③前两个层次可视为“使用语文”,后两个层次则可视为“享受语文”。“使用语文”用来训练语言文字能力,“享受语文”则用来教化人性。这正体现了语文学科既具有工具性的特色又具有人文性的特点,揭示了语文人格教育的深层涵义。④语文通过文学篇章形成感召力,而文学是读出来的。语文教材是塑造人格的独特资源,课文中选入了很多典型的艺术形象动人故事,揭示着形形色色的人格特征人生态度,让学生既感受真善美的力量又看清假恶丑的面目。语文教学中对课文的解析直接决定了学生的认知效果,以阅读《灰姑娘》为例,如果还是传统手法从作者生平、历史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讲解的话,难免单调老套激发不起学生兴趣;倘若换个角度,从人性讲解的话,则完全不同。第一,美丽、可爱、善良的灰姑娘受到读者喜欢和同情,后妈和两个姐姐自私缺乏教养不受欢迎。第二,如果午夜12点的时候灰姑娘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马车她就会变成原来的脏样子,穿着破旧的衣裳,这表明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此外,平时也要打扮得干净漂亮,不能邋里邋遢,着装整洁得体不仅是展示自己的需要,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现。第三,灰姑娘的后妈阻止灰姑娘去参加王子的舞会,让人觉得她是个坏人,生活中我们也听到过很多关于后妈的恶评,但是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灰姑娘的后妈阻止灰姑娘参加王子的舞会,是为了让自己的亲生女儿更有机会当上王后,这是人性的弱点私心的反映,并非她是个坏人,后妈们只是不能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他的孩子。第四,灰姑娘被阻挠锁在房间里,她并没有放弃,她得到了仙女的帮助,有了漂亮的衣服、南瓜变的马车、狗和老鼠变的仆人,顺利地参加了舞会。最后的时刻狗和老鼠又帮助她成功地跑回了家。这说明人是需要朋友的,友情能带来生活的力量,使生活达到一个高度。第五,如果灰姑娘因为后妈阻止就放弃参加舞会,或者因为没有妈妈爱就心心灰意冷不再对生活充满热望,那么后妈阻止与否她都不会想去参加舞会,也就不可能被王子遇到进而认识、爱上她了,所以下决心要去参加直至梦想成真是灰姑娘自身不懈的争取和努力,这说明“我”才是自己的主人,当没人爱自己时,“我”要更加爱自己;没人给机会时,“我”要加倍给自己机会。“我”任何时候都要坚定信念,活出自己的精彩。⑤在日常生活中,问题家庭、离异家庭给孩子心灵带来的创伤不容小觑,他们更弱势,心理发育更容易出现畸形、扭曲、冷漠,在人格教育上更需要关注、关怀,语文教学能够通过阅读润物无声地将人格教育贯穿进去善莫大焉。传统讲法在分析《灰姑娘》的“后妈”时,不免落入脸谱化,把“后妈”当成“敌对势力”予以丑化鞭笞,而在上述的讲法中,生活化客观化地看待“后妈”,没有简单地把她归为“坏人”,这是多角度原则的体现,也是批判性思维的表达。语文教学既然具有人文意义,就要启发情商。灰姑娘没有亲生母亲的爱,她不自怜不自卑,她勤快乐观,碰到机会就争取就把握住,这是了不起的能力。我们知道,当遇到突发灾难事件时,人的大脑极可能猛然应激而焕发出超强的意志力,比如火灾面前抢救生命财产时能迸发比平时大得多的力气,但经年累月的折磨消耗就不一定了。灰姑娘承担家务,又累又脏没有自由,看到两个姐姐有亲妈疼爱,心中的痛苦可想而知,这种情况下最容易丧失生活希望。因此,面对现实中的不利局面,坚忍的毅力、永不放弃的决心就显得格外重要,这个决心就来自人格力量。
语文教师对于课文的解读能够相当程度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荣辱观,比如课文《项链》,过去对女主人公玛蒂尔德持否定态度为多,认为她贪图享受爱慕虚荣灵魂空虚,是小资产阶级享乐观,这种对人物单调的平面理解很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极端思维模式,可喜的是,如今的解读则更加趋向人性化客观化。第一,玛蒂尔德梦想着奢华的生活,但她仅仅停留在“梦想”层面,并没有干出什么出格的事,更没有丧失道德为追求物质享受而出卖色相搞利益交换。玛蒂尔德是个纯情女子,她觉得自己的美貌应该配得上尊贵的生活,这种想法虽然建立在虚荣上但没有危害到别人。当然虚荣心是一种负面情绪,一味沉溺其中就会失去快乐并且带来不确定的风险,这为后文她不肯听从丈夫的建议用花朵装扮赴会,而执意要佩戴华贵的项链最后又不慎丢失打下了伏笔。第二,玛蒂尔德在舞会上大放异彩,她的美貌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但她只是“显摆”美丽,享受被人关注的荣耀,并没有伺机卖弄色相企图“另攀高枝”,这里又一次反映玛蒂尔德的纯情。第三,玛蒂尔德的虚荣心带来严重的后果:借来的项链丢失了。在遍寻不着必须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重压时,她没有赖账也不去利用自己的美貌找舞会上那些倾慕她的男子投机求援,更没有动以假充真的念头,她决定赔偿勇敢地担当起来。正因为她敢于担当的勇气和十年苦难的付出,当小说结尾出现所失项链竟然为假时,才更显得震撼。玛蒂尔德的虚荣心是人性弱点的反映,并非品质不好,这是非常关键的,有这个前提读者才会报以同情而不是嫌弃,毕竟虚荣心是与生俱来的;而她豁出去十年光阴辛勤劳作,靠点滴积攒还完了债务,自己最赖以“傲娇”的美貌荡然无存,才是她诚实守信的品质所在。《项链》的故事提示我们:向往美好的生活并没有错,但是把物质作为唯一目标就很有害,物质需求没有止境,这个过程会凭白加给自己很多痛苦。另外不能空想耗费光阴,成天沉迷在虚荣的不良情绪中只会两手空空。此外人们还注意到,玛蒂尔德有个深爱她的丈夫,在面对苦难的关键时刻,没有埋怨指责选择离婚,而是不离不弃承担坚守共同应对,这是真正负责任的爱,展现了人性的美。这里最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玛蒂尔德丢失了项链后,没有实情以告,向朋友当面道歉并袒露自己打算照价赔偿的心迹,虚荣带来的自卑使她丧失了至关重要的补救机会,从此拉开了十年艰辛的帷幕。由此可以看出,在生活中,沟通的本领也是很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化解矛盾、增进了解、达成合作。尤其在当前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国际争端都需要以外交手段以谈判的方式解决,更何况家长里短朋友之间。语言作为和平的信使友谊的纽带经常发挥着春风化雨的作用,良好的语言表达、准确的遣词造句检验着语文学习的效果,展现着沟通水平和人格魅力。应该看到,当今的现实是中学生阅读量少而且碎片化,他们都是“电脑一族”,鲜见有如饥似渴抱着书本阅读经典的学生了,他们常常沉浸在QQ、微信的闲聊中,没有把网络当做学习的便利工具,利用它阅读人类智慧的宝库——经典文学作品,丰富内心增加文化底蕴。体现在写作上,“八股文”“套路文”随处可见,很难看到真情实感有生活气息蕴含深意的习作了。文学修养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必须要达到一定的阅读量才能厚积薄发,阅读和写作历来都是不分家的。语文教师在运用文本素材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实践中需要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建立阅读习惯,让他们读完作品之后能够反思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达到开扩视野、增长知识、感受生活、观察社会的目的。阅读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⑥课程标准也指出: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以课堂为起点,运用各种方式去还原、丰富生活本身,判断生活底蕴,诠释生活经验,更好地揭示语文课全新的潜在意义。从这些要求看来,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
结语
人格教育要体现民主、平等、尊重、理解、信任、宽容,就要训练独立人格。独立的人格意味着尊严,只有人格独立的人,才会在内心深处建立起自我尊严感,进而对他人的尊严产生敬畏。一个民族的精神由其文化决定,而文化又根植于母语里,并以母语为载体表达出来。语文教学传递的文化性,使人的性情得到陶冶,使人的生命意义不断生成,使人的人生能力得到培养,使人的人生境界不断提高和充实,使人的人性与生命获得全面的唤醒。⑦语文学习是终身需要,是为了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增强自己的生存能力而必须重视的学习。什么是文化呢?有一种提法获得较高认同度:文化就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是无需提醒的自觉,是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是为他人着想的善良。为了使学生提高文化素养,教师就得鼓励其多阅读,多进行生活实践,自发地、自然地在生活这个大实验场中发现、挖掘无处不在的语文资源。语文知识从生活中来,并将回到生活中去,对学生的生活实践起到指导作用。语文课关乎着学生心灵的成长,它完全不止于字词句的训练,它全然高于技巧的推敲,它是师生间一段精神生命的旅程。语文学习的自始至终,都体现着人文情怀、爱国情怀、悲悯情怀、宗教情怀、家国情怀、古典情怀、温暖情怀、乡土情怀、隐逸情怀,正如叶圣陶指出,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语文学习关注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存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鉴于此,让人格教育贯穿语文课堂,不仅是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需要,更是时代进步的需要。
作者:程越 单位:武汉市砺志中学
注释:
②⑦魏红.语文教学中的人格塑造与培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121.198.
③[德]卡尔•威特.卡尔•威特的100个教育理念[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79.
④李艳梅.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⑥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第六篇:新课改中学语文课堂优化路径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出台,传统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受到挑战,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及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科学设计课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本文基于新课改对初中语文提出的新要求,分析传统初中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探究了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的路径,旨在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提升初中语文整体教学质量。
关键词:
新课改;初中语文;课堂优化
前言:
新课改对初中语文的教学目标和对学生的培养方向做出了调整,教师应以新课标为基础,结合本班同学的具体情况,对现阶段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进,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确立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减少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的依赖性。
1初中语文教学问题分析
1.1多媒体运用不当: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将多媒体带到初中的课堂教学中。然而,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要考虑自己所教学科是否适合运用多媒体,语文学科中需要教师进行讲解和学生自己领悟的内容较多,教师应预留出这些课堂时间,而不应使过多的多媒体播放时间占用必要的讲解和练习时间,不仅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1.2探究式教学流于形式:
自主探究模式是新课改重点要求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在没能很好控制该种教学模式的情况下盲目教学,导致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问题主要有:教师设计的探究内容本身的讨论价值低,与教学目标脱离,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分散,违背了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质;一些教师在进行自主探究教学时不善于把握时间,过长的讨论时间易于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开小差,较短的讨论过程不利于问题的透彻分析,因此,教师如果不能合理安排时间的话,不仅降低了教学效率,还浪费了教学时间;在使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时,一些教师把自主探究变成了自由探究,课堂变得没有秩序,不仅没能起到讨论探究的作用,还影响了课堂质量。
1.3教学观念落后:
初中语文教师长期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学思维根深蒂固,很难转变为素质教育思维。导致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仍把自己作为课堂的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的教学观念不但使课堂氛围沉闷,还抑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降低了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使得学生无法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来。
2课堂优化路径分析
2.1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人物和图片,使所学事物具体化,便于学生接受。但教师要注意运用多媒体教学时的时间控制,过长的多媒体教学时间容易让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当教师开始讲课时学生不能及时投入到课堂中。控制好多媒体教学时间才能使多媒体教学真正发挥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2科学设置问题:
课堂提问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问题设置一定要科学合理,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使所提问题能够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在整个授课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分别设问,以问题牵引学生思维,以问题帮助学生理清课堂脉络。如在讲《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教师可以问学生:“如果你是这个皇帝你会怎么做呢?”,这种开放性的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容易激起学生讨论的兴趣,在学生阐述自己观点的时候,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纠正学生的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注意力十分集中,为教师的进一步教学奠定了基础,学生不仅懂得了哲理,还对文中涉及的语文知识有了更深的掌握。
2.3重视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环节是教师讲解新课时的一个重要步骤,课堂导入的有效有否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对教师接下来要讲的内容产生兴趣,决定学生是否会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例如,教师在讲老舍的文章时,可以先介绍老舍先生的生平,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以及后来所受到的种种不公对待,使学生对老舍先生产生兴趣,进而对学习的课文充满期待,同时在对老舍先生生平有了简单的了解之后,学生也更容易把握文章的主旨。
2.4确立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理念倡导学生作为课堂主体,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积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为学生创造出独立的思考空间。在此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讲授过程中多设置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在小组中自由讨论,然后向同学和老师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总结:
语文学习对学生现阶段的学习和以后的工作都有着重要意义,而当前我国初中语文教学水平却不尽人意。这就要求广大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结合新课改要求,对现阶段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进行及时的调整,真正做到素质教育,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切实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
作者:朱晓峰 单位:吉林省大安市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王柳柳.如何让初中语文早读课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推器[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2014年08期
[2]姜霞.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及实施策略[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2014年05期
[3]闫世林.浅析当前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误区[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4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