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5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随着新课标的制定与实施,构建高效课堂,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当下课堂教学的关键,然而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可谓是促进教师授课与学生受教良好互动的最佳切入点。通过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介入,不但可以转变学生对语文枯燥学习的陈旧观念,还重新燃起了对语文学习和探究的激情,让整个语文学习充满艺术气息。
【关键词】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
注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性的提升,不仅能让教学技术得到更高层次的升华,还能丰富教学元素的新颖化和多元化,让语文教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育人之材”。真正褪去应试教育封闭化、模式化、死板化的教学硬壳,最终让语文课堂的感染力来融化大家,让学生真正能够体会到独立思考、亲身历练以及释放本性小宇宙的那份炽热之情。本文就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艺术的引入、探究、展现和升华进行自我观念的探讨和分析。
一、注重情境艺术的创设,来导入艺术
情境艺术的导入让语言、事物、环境、氛围等一系列的课堂元素发生了质地的变化,换而言之,即教师用一种能够引发学生共鸣的方式来进行语文教学的开展,从而让学生在情境环节的推动下顺理成章的爱上语文课堂并积极的投身到学习中来。例如在进行《山中访友》一课的教学时,老师可预先搜罗一些美轮美奂的自然风光视频,并借助多媒体教学平台在课堂上进行音乐风光的播放,让学生们被天然美的大自然气息所吸引,进而老师可进行《山中访友》一文的导入,让学生们和李汉荣先生一起去山中访友,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等这些句子所描绘的意境美。通过这样的艺术情境导入法,一方面通过视频情境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和见闻,激发了学生们对自然景色艺术气息的探究,另一方面,还为课堂美文教学的开展做好了铺垫。除此之外,如《巴东三峡》、《济南的冬天》、《观潮》、《雪》等与之类似的散文类文章,也可进行与之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创设,来进行艺术性的导入式教学,让语文课堂的教学审美意境更加的丰硕。
二、注重实践性艺术的创设,来探究艺术
注重教学中对学生亲身实践活动的开展,是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的催化剂,也是提升实践艺术价值的有效途径。例如在进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一说明文的教学时,老师可让学生们在课前预先准备一些喇叭花、肥皂水和醋,在课堂授课中老师可适时根据文中对花儿变红的几个原因进行分小组探究实验,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亲自实验的机会,如“将喇叭花放在肥皂水里,其会马上变成蓝色,进而再放入醋里,其又变红了”,通过学生的所见、所感、所探,来引出他们新的思考,让空气充满思想。甚至有的学生会从花的颜色变化联想到当下的环境污染对花也可造成影响等等,那么一篇枯燥乏味的说明文通过实践探究艺术的介入,而变得生动多彩,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们在快乐的学习中得到成长。
三、注重角色的转化与嫁接性艺术的创设,来展现艺术
在教学中通过对文章不同角色的转化与嫁接,来更深层次的让学生走进文本作品,并体会和理解当时人物的心理活动。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一些比较有代表性且深受大家喜爱的小说、童话、寓言等作品中就包含了各色各样的人物形象,老师可通过角色的转化与嫁接,和学生们共同饰演当中的角色,共同体会作品的艺术氛围和表达色彩。例如在进行《变色龙》一文的教学时,在学生们进行初读课文后,师生可共同分角色进行课堂表演,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转变,可将奥楚蔑洛夫的形象直观、具体的呈现在大家面前,通过一脱一穿,一热一冷的细节动作,很好的反映了当时奥楚蔑洛夫复杂的心理活动,同时也更深层次的挖掘了作品艺术背后所揭露的沙皇统治的黑暗社会。可见,通过角色转化与嫁接,能够充分展示艺术作品的人物形象,同时也让学生们在这些小说、童话、寓言的精粹之作中释放自我。
四、注重文本作品的“延伸”艺术创设,来升华艺术
文本作品的“延伸”性艺术创设,是对文本内容的进一步剖析,继而让学生带着自己的奇问与观念进行作品人物、事物的延续性生活与发展,让原作品更在每个“小创作者”心中得到升华。如在学《范进中举》一文时,文中通过胡屠户和岳父这两个人物对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形态,从侧面刻画了范进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然而文中却没有提及范进中举后的详细情况,这也正给读者们留下了悬念和遐想空间,老师可借用此处让学生们进行续写,将对作品的无尽回味和想象,通过文字传达出来。
五、总结
总之,课堂教学艺术性的创设归根结底,通过另一种教学方式,来缓解学生学习的压力,真正释放自我,从而达到学习与快乐互融互促的效果。用艺术气息来为中学语文教学增添更多审美元素,让教坛中的花朵都绚丽开放!
作者:李凌 单位:南宁外国语学校
【参考文献】
[1]裴庆霞.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J].黑河教育,2015(08).
[2]金晓花.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探讨[J].语文天地(理论综合),2013(10).
[3]黄丽霞.浅谈语文课堂教学艺术[J].学周刊,2011(13).
[4]石永文.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实践反思[J].学周刊,2011(11).
第二篇:信息技术打造中学语文高效课堂探析
摘要:
现代化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深度整合,提升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能。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合理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放大镜、显示隐藏、拍照等功能可以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运用PPT加工教学资源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创作灵感,提高语文课堂时间的利用率。基于微课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优化语文课堂,使语文课堂更加生动、高效,更具活力。
关键词:
高效;交互式电子白板;PPT;微课程;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教育的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教育的效率,给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宽松而内容丰富的学习环境。中学语文教学内容开放性大,教学方式多样,将现代化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深度融合,可以提升中学语文的教学效能,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或高效型课堂的简称,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达成相当高的教学目标的课堂,即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提高,教学效果较好,并取得较高教育教学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教师要从语文教学的需要出发,选择恰当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工具优化语文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实现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最终目标。
一、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创新教学活动,启发学生的思维
交互式电子白板能够很好地融合多种媒体,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多种不同的信息提供了更多机会,使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灵活多样、生动有趣。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展示信息时能随意地向前向后翻页,使得语文教学更加灵活,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显著的正面效果,支持学生有效地学习。在讲读课文时,教师可以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制作电子课文。针对课文中生僻字和易写错字,教师可以利用放大镜功能来讲解,如《寒花葬志》中的“爇”字笔画不够清晰,教师通过放大镜把该字放大,起到突出和强调的作用,以便于学生准确地认识该字,牢固地记忆该字,正确地书写该字。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利用显示隐藏功能帮助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字音是解读文章的前提,尤其是在文言文教学中生字词较多,如《马说》中“食”有两种读音,初读课文时学生容易混淆这两种读音。教师可以利用显示功能展示重点字词的正确读音,让学生认读,然后使用隐藏功能将正确读音隐藏后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加灵活高效。研读文本时,教师可以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提高课堂效率。如:在讲解《小公务员之死》这篇小说时,要对将军的态度和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的情绪变化进行梳理分析。教师可以运用幕布功能将正确答案遮挡,在与学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中逐渐拉开幕布给出正确答案,既节省了写板书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又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再如:学习《湖心亭看雪》这则小品文时,要引导学生对西湖雪景进行赏析。教师可以利用拍照功能将“天与云、与山、与水”这段景物描写的句子拍摄出来并放大展示,突出教学的直观性,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思考,对学生的思考更有启发性。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是基于多媒体环境的教学创新活动,借助信息技术促进了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二、应用PPT加工教学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运用PPT教学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习内容的新颖性,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时哪怕教师讲得天花乱坠,部分学生还是注意力不集中,精力分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不妨利用PPT进行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学《老山界》一文时,教师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运用PPT向学生展示长征的图片资料,并配以歌曲《长征》和关于长征的简单介绍,使学生如同穿越时空亲身经历长征一样,对文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很快投入到阅读中;在品读红军翻越老山界时行路艰难这一环节中,生活在平原的学生没有类似的生活体验,当教师运用PPT呈现山路崎岖的图片时,学生很容易就能体会到红军长征的艰苦,感受到红军不怕困难、不畏艰险的革命精神。运用PPT教学能够再现生活,让教学内容图文并茂、形象直观,易于学生接受,使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喜悦和轻松,寓学于乐,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在写作《我的初中生活》时,很多学生觉得无内容可写,往往写成流水账。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使用PPT制作微视频展现学生以往的生活瞬间,帮助学生重温、再现精彩的初中生活,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教师首先要收集初中三年的学生照片,如文艺汇演、运动会等照片,并将这些照片制作成电子相册,配以温馨美妙的音乐和扣人心弦的文字,展示给学生。利用PPT相册为学生提供画面,帮助学生重温以往的生活体验,捕捉触动情感的生活细节,学生便能迅速而轻松地找到写作素材,写出优秀的作文。运用PPT教学能够提高语文课堂时间的利用率。知识的传授需要时间,利用PPT既可以节约时间又可以增加课堂信息量,增添授课内容,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一节课要完成几个版面的板书,课堂效率较低。而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中,教师在课前把需要展示给学生的教学资源加工做成幻灯片直观展示给学生,如写作训练中的仿写句子、人物描写的示例、范文等,这样可以节省大量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如学习《乡愁》这首诗歌时,教师借助网络搜集《望故乡》及作者于佑任的简要生平介绍,运用PPT技术将这两首诗歌制作成对比阅读的模式,学生在对比赏析时能够深刻体会到诗歌中思乡爱国的情感,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积累诗歌的宽度,还提高了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三、基于微课展开翻转课堂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微课是适合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围绕某个教学主题精细化设计的数字资源包。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方式,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运用微课开展语文翻转课堂式的教学,可以减少教师的重复讲解,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增添语文课堂的魅力。例如《湖心亭看雪》一文中运用了白描手法,学生对白描手法的理解与运用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师在备课时先设计导学案,再运用PPT、Flash等软件制作微课《白描手法》,通过互联网分享给学生。学生先自主学习白描手法的概念,结合微课中“白描手法”的例集,帮助学生参透白描的技巧,微课的最后设置一项小练笔作业:运用白描手法写一处景物或一个人,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同伴交流讨论以解决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交流作业,帮助学生指出练笔中存在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微课让学生更易于接受理解新知识:学生在学习教师制作的微课时,如果听不懂可以重复播放多听几遍,也可以复习以前的微课;课前让学生按自己的速度和方式自主学习,提前了解知识,课堂上便有更多交流和讨论的时间,这样能够让学习变得简单方便、轻松有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语文教学的高效化。
四、总结
互联网时代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改变了我们的教学环境。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广泛地融入了教育行业,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一定会为中学语文教学构建出更高效的课堂。
作者:李姜艳 单位:公主岭市刘房子街道中学校
第三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三条路径浅析
课堂教学本质是指通过课堂的教学实现教与学的统一,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的目的。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常言道:教无定法。课堂教学的艺术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实施优化策略,则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艺术,有路径可寻。
一、设计统领全文的问题链,使教学环节环环相扣
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与教学效率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问题设计,而“问题链”是常见的一种问题设计方式。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问题具有启发性,才能有效地“诱导”学生,使学生在寻解、析疑的浩瀚思维星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达到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在课文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设计出一个主问题,并由该问题生发一个个相关的问题,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问题链,往往可以使得课堂教学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如在两岸四地教学研讨会上,一位教师执教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第三单元《汉家寨》这篇散文时,在引导学生探究文章主题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链:“文中写到荒原上汉家寨住民的时候,只出现了两个人,他们有什么特点?你怎样看待作者写这两个人的目的?”首先,学生从这个问题链的前面部分可以注意到之前没有注意的内容:作品只出现了两个人物,一个是老汉一个是小孩,问题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启发学生探究“为什么作者不选择看起来更能展现汉家寨精神的青壮年作为表现主题的人物而要选择老弱之人”;接下来,“老汉和小孩身上有什么特点”这一问是启发学生探讨老汉和小孩身上有什么汉家寨人具备的特殊的东西,进而探讨人物身上的象征意义;问题的最后部分则启发学生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即为什么作者在众多的人物当中选择了这两个人作为表现主题的载体。学生在这一问题链的追问与启发下,深入理解了文本构思的巧妙:文章在描写汉家寨周围恶劣环境的时候是用墨如泼,对汉家寨中的人物描写却惜墨如金。大量恶劣环境的描写,使“一老一少”的出现显得那么让人震撼,和环境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人物虽然没有语言,没有期待的热情,但让人看到汉家寨有一种不为任何事物所撼动的坚忍和冷峻。这是人与自然斗争的见证,是人坚守住生存位置永不放弃的见证,是苦难的土壤里生长出伟岸灵魂的见证,从而传达出坚韧与坚守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伟大意义。“问题链”是教师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或经验,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将要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困惑,将教材知识转换成为层次鲜明、具有系统性的一连串的教学问题。统领全文的问题链可以很好地启发学生由浅入深地思考,对作品各种信息进行挖掘、筛选、梳理、整合,从而转化为阅读吸收的营养。在这个吸收和转化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的学习积极性、能动性、探讨精神、创造思维和想象力得以发挥,探究阅读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二、把握课文学习的重难点,使教学过程重点突出
教学的重点是指学科或教材内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和技能,教学难点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于作为认识客体的教材内容。正确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而合理选择和灵活应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去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是确保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关键。相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每一篇课文都有重点要学习的内容和难以掌握的内容,教师要善于分清重难点,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中有意体现对其的克服。如在省百千万名师汇报课上,一位教师执教高中语文第四册古代小说单元《失街亭》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他在教学中根据文章的内容特点,突出课文重难点的学习,设置了一个“素材挖掘与写作应用”的环节,引导学生紧扣文本,从不同角度来分析人物,提取写作的素材。由于学生提前自学了课文,对《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也比较熟悉,所以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都能够讲出自己的观点。比如,从诸葛亮这个人物的角度来分析,有的同学就说,诸葛亮不听先帝的临终嘱托,被马谡的空言蒙蔽,致使街亭失守,他作为一个领军人物,却在情感与理智之间没有把握好一个度,这是不应该的。有的同学认为,诸葛亮在街亭之战前其实已经知道马谡的性格有点自以为是,固执己见,但却还派遣他做将领,没办法做到知人善用。有的同学则认为,诸葛亮最后不徇私情,将马谡处以军法,做到军令如山,所以还是比较可取的。通过重点人物形象的讨论与分析,学生最后归纳出可以应用于写作的话题有“情感与认识”“情与法”“人才要就其位,才能显其才,致其用”“管理者要知人善用”等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结合人物的分析把握文章的写作技法。有的学生说,文章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性格,如将诸葛亮的知己知彼、小心谨慎,同马谡的纸上谈兵、狂妄自大对比;有的学生说,文章用了衬托手法表现人物性格,用次要人物王平的正确建议,衬托主要人物诸葛亮部署的正确;有的学生说,文章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如马谡的三次“笑曰”(“笑”诸葛亮“多心”,“大笑”王平“真女子之见”,“大笑”司马懿“彼若有命,不来围山”),表现了马谡狂妄自大、麻痹轻敌的性格和思想;有的学生说,文章通过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性格,如“斩马谡”一段,以诸葛亮的“三哭”(“挥泪”“流涕”“大哭不已”)揭示出诸葛亮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执法严明、忠于蜀汉、严于自责、体恤部属等多方面的性格。虽然本课是小说单元所选篇目的倒数第二篇,是一篇自读课文,但并不是说对自读课文就是对学生掌握程度低一些。相反,这篇选文人物形象丰满,对于人物形象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这节课,由于教师把握了课文学习的重难点,集中精力,使学生在人物形象的欣赏和评价方面用力,在读说写的能力提升方面,很好地实现了对接。正确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而合理选择和灵活应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去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是确保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关键。
三、优化三维目标的融合度,使教学目标融通渗透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提出的现实目标,不能孤立地看待其中任何一个维度的目标从而设置相应的教学环节,因为上述三维目标本身就是三位一体,执教教师唯有设计贴近学生认知规律和符合学科特点的教学过程与方法,以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为载体,在此过程中渐进引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在粤高中语文教材研讨会上,一位教师执教粤教版选修二《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一课,因其三维目标整合处理得当,获得了与会教师和专家的好评。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或朗读,或默读,或速读:一是初读感知,读准字音,读出停顿,体会节奏,在读的过程中正音、析词,把握字词的读音、含义,不明的地方,由同学或教师指正,解决“言”之惑;二是品读“文情”,要求学生揣摩王维写这封书信的目的是什么,作者在这封书信中是怎样向朋友发出邀请的,然后找出每段能表达作者邀请之意的句子,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并朗读,随时在课文中勾画圈点体现脉络的句子,然后交流分享,做到“文”“言”并举,理清“文”之脉;三美读“画意”,赏析王维工诗善画、“文中有画”的写景技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审美体验,找出画面、意象,然后分享意境,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审美体验,引导学生进行筛选、分辨、分析等逐层能力训练,真正体会“文中有画”的含义;四是研读“意趣”,教师引导学生研讨裴迪会不会接受王维邀请,学生讨论,自由表达观点,了解王维的人生追求,明白何谓“深趣”。上课的最后环节,教师还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结合“诗情画意”,将文章改写成一首诗(绝句、律诗均可),实现读写结合,抒发少年情怀的目的。在教学中,学生培养的三维目标实现了很好地融合: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理解文句,疏通文意,鉴赏能力有所提高,学到了文言文阅读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文本品读,掌握了古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培养了品味古代散文精巧语言的能力;体悟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高洁超尘的志趣,从而激发了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本为语文学科之本,课文乃语文教育之源。学生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人文精神,乃至整个语文素养,基本是通过课文的教学培养的,故课文教学是语文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方式。本课是异地教学,借班上课,学生是高二的学生。由于课文篇幅短小,且具诗情画意之美,执教老师用因声求气的方法,指导诵读,并着眼于文本的赏析和对美的感悟,优化整合三维目标,并使其渗透和融汇在教学环节的各个环节之中,做到了文与言并重,读与赏并举,统一指向人综合素养和能力发展,高效实在。语文课能够把课文教全面、教真实、教透彻、教灵活,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即语文教育质量就能够得到基本的保证。
四、总结
魏书生说,探索课堂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环节,确立课堂教学类型,都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教材和教学的实际,不断地探索课堂教学方法,提炼独具风格的课堂教学艺术,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作者:何勇涛 单位:广东江门市新会区教研室
第四篇:中学语文生活化课堂教学策略分析
生活化课堂,是指教师通过创建逼真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仿佛处在现实生活中,从而使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得到有效激发,调动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通过语文生活化课堂教学陶冶学生的情操。
一、复述课文内容
在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的气氛往往缺乏活跃,学生在教师绝对的权威下,课堂的学习十分被动,在课堂上完全体现不出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模式必须进行转变,可在课堂上渲染生活化气息,融入游戏与模仿的因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从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加积极主动,从而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对课文进行复述时,可以适当调整课文的内容,采用父母与子女对话的形式复述课文,可以将个体复述改变成父母在给自己的孩子讲故事。故事讲述者由于有听众的倾听,于是在讲述的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兴致,并且可采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以及形象生动的肢体动作,使故事的感染力得到增强。学生以往沉默呆板的状态也因此而改变,可以在聆听故事的同时做出反应,进行自身观点的表述,也可以提出疑问或进行反驳。讨论过程中的复述,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使语文课堂的教学气氛更加活跃,使学生热爱课堂,享受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自身知识的丰富与发展。
二、创建生活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建合理的情境,能够取得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教学情境的创建,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到教学当中,课堂教学的效果自然而然得到提升。所以,在语文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效凭借情境的创建,再现生活中的情境,使学生可以得到逼真的生活体验,能够在生活体验与学习内容之间建立联系,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进行杜甫诗词《秋风为茅屋所破歌》的教学时,在讲解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时,教师可鼓励学生以表演的形式对这段故事情境进行再现。表演者可以将自己装扮成白发苍苍的老年杜甫,衣衫褴褛地在破旧的茅屋外站着,拄着拐杖,万般无奈并且十分难过地看着呼啸的秋风将茅屋的茅草不断卷飞,心中的悲伤难以抑制,情不自禁流下了泪水,对残酷的秋风表现出既憎恨又无奈的情感。在学生对该段故事进行表演时,会对故事主人公的心理进行揣摩,对主人公的思想情感进行体会。在这个情境下,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引导学生思考官吏想说什么。此时,学生将会基于主人公的视角对问题进行思考。事实上,学生大部分是站在同情老人的立场,此时,教师也无需做更多的讲解,学生已经可以自主体会。学生在理解与感悟该片段的过程中,对当时社会的黑暗更加深入地了解,对幸福生活的珍惜与追求得到强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情境的创建,将课文中苍白的文字以图像、视频以及音乐的形式呈现,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使语文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三、补充生活热点
在语文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想使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得以保持,可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生活的热点,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生活热点。例如在讲解《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内容时,教师可与学生一起进行思考与感悟,感悟邓稼先对祖国所作出的贡献,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具体的讲解。教师可采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其他爱国的人物及事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展开教学的延伸:“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为祖国氢弹的研制做出卓越贡献,在氢弹研制期间,废寝忘食,始终忙碌战斗的前线;好心人“炎黄”张纪清,这位老人做好事从来不留名,采用“炎黄”的名义,先后向多家希望小学、敬老院等捐献善款,而自己的生活却十分节俭,成为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等等。通过这些生活热点的补充,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使学生对生活热点具有更多的了解,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有效促进了学生心灵的思考与感悟。因此,教师在开展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生活的补充,使语文课堂的教学不再局限于教材中,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四、总结
总之,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所学知识能够在生活中灵活运用,人们可以凭借生活的感悟使自身的知识更加丰富,而语文学习正是体现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哲理与感悟。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努力促使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与生活的联系。教师可以将生活因素对教学内容进行填充,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从而使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有利于学生语文兴趣的培养,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良好发展。因此,中学语文生活化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及学生的成长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赵志欣 单位:长春市九台区东湖中心学校
第五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情感教育探索
摘要:
语文教学过程既是认知活动的过程也是情意活动的过程我的教学原则:自由裸露自己的内心,用自己的心灵去撼动学生的心灵,才能获得学生真诚的交流,只有具备真诚交流的课堂,只有把情感与认知结合起来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语文课。
关键词:
思想;情感;节奏
语文教学过程既是认知活动的过程也是情意活动的过程。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干扰,重认知(即了解、理解、应用)能力培养,轻情意(即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培养,已成为语文教学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从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还有相当的一部分语文教师视“情意”为“副产品”既无针对性的培养,又无针对性的评价,更无实效性可言。《背影》所讲述的是学生最熟悉最常见的亲情,但是相对于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还是有很大困难的。他们都是家中的小太阳,生活无忧无虑,对父母平时的细心呵护已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因此,我确定了“①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②通过抓住文中父亲朴实的话语,爬过月台的艰难动作,背影情景的刻画,让学生感悟父亲的爱,培养学生热爱父亲的情感”的教学目标。
1直奔心灵的提问
我选择的第一个问题是:“读了这篇文章,你感动了吗?如果你感动了,那么是哪里最让你感动?”在这里直接奔向主题可能是最好的方式。因为快餐式阅读不会让学生深入感受文本,在这个越来越功利化的社会中,学生的情感世界荒芜一片,现在的学生似乎不在懂得什么是感动,什么会让他们感动。感动成为我们人生中最奢侈的情感。包括我们最熟悉的亲情。果然有个学生说,他一点也没有感动,他的反应并不让我感到意外,这正是这节课的教学生成点。我希望学生能够根据一定的方法指导后获得感动的过程,获得课文深层含义的解读。我就势引导他,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希望能够从中读到感动。我一直主张课堂教学应该有一个完整的矛盾冲突。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学生自我与自我文化阅历的差异,文本的陌生化,都是课堂生成的因素,学生无法体会感动,这揭示了学生和教师(教师感动于文本),学生和文本(文本具有强烈情感),学生自我与自我(通过认真阅读真的会感动吗)几者之间的矛盾冲突。
2用朗读表达情感
朗读是人情的最好方式。作品内喜怒哀乐的感情,抑扬顿挫的节奏,都可以通过朗读而清楚地显现,可借以加深体会,增进理解。我的朗读功底不是很好,但我敢于在学生面前朗读,因为我要把我的情绪传染给学生。尤其是文末一句“在晶莹的泪光中,我又看见他那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读到这里总是让我感动。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准备了“默读———自由读———选择读———齐读———范读———品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最后以师生齐读文章的最后一句话结束课堂教学。给学生一个完整的体味过程。读成为发现感动的方法,都成为承载感情的载体,读成为师生共同交流的平台。
3在教学对话中让情感深入
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同学产生了这样的疑问:朱自清看到父亲这样艰难的爬月台为他买橘子,为什么他不亲自去?那么朱自清该不该亲自去买橘子?针对这个问题学生进行了讨论,形成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朱自清应该自己去买橘子。即使父亲不让,也一定要说服父亲:“爸爸,我都20岁了,这样的事情我自己就可以做了。”有一位哲人说过:“磨难是一所人们最不愿意上却最能锻炼人的大学。”居里夫人为了帮助姐姐解决一部分学费,15岁时就独自一人到偏远的地方去当家庭教师。正是由于从小的磨练,才是她在以后的科学道路上能坚强的活下去,从而成为世界著名的女科学家。而朱自清看到父亲那么艰难的为自己买橘子,只是流泪,这是一种软弱无能的表现。第二种意见,同意父亲的做法。理由是:文中已说“祖母去世,父亲赋闲”,茶房“只认得钱”,父亲深知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因此,他一定亲自爬月台去买橘子。孟郊50岁时外出做县尉,老母在昏黄的油灯下,“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没有劝说母亲,而是在油灯下默默陪伴亲。父母之爱是什么力量也阻挡不了的。朱自清和孟郊一样,都是在默默享受父爱和母爱啊!如果让朱自清自己去买橘子,朱自清的父亲心里绝不会有一种“很轻松似的”感觉。学生从比较中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了父亲对儿子那种深切的爱。这里说明教学对话需要生成,任何预设完美的课堂,都不可能穷尽学生的思维,只有以学生发展为本才能在课堂生成高质量的教学对话。
4思想与思想的交流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在《语文教育的弊端及其背后的教育理念》一文中指出:“语文教育有其特殊性,许多人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都会发现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往往是语文教育,或者是语文教师。”为什么语文教师有如此大的感召力呢?这可能是语文教师的思想魅力所致。因为一个人真正吸引别人的是他的思想,一个人真正可贵的也是他的思想,而使一个人一个人真正有别于他人的也是他的思想。我在《背影》教学中,正是用自己的思想和学生进行交流,才获得学生的认可。让学生在这个冷漠的社会中法相亲情的温暖,感受到世界中存在的情感,感动每一份让我们感动的爱。我告诉学生我阅读时的真实感受,曾经感动的细节,每一个表意纤细的词语。我在课堂上,不仅完成了对文本的一次解读,还完成了对情感的再一次发掘。
5总结
以上不仅是我执教这节课的感受和收获,也是我一贯的教学原则:自由裸露自己的内心,用自己的心灵去撼动学生的心灵,才能获得学生真诚的交流,只有具备真诚交流的课堂,只有把情感与认知结合起来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语文课。
作者:刘艳会 单位:河北省承德市双桥区双峰寺镇中学
参考文献
[1]李国栋:《阅读教学的理论困境》,《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5期.
[2]郝毅:《探析建构主义指导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科教文汇》.2007年第1月下.
[3]王忠:《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