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思考(5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思考(5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思考(5篇)

第一篇:职业中学语文课堂情境教学巨大作用探析

【内容摘要】

与普通中学的学生不同,职业中学生学习的重点在职业上,他们需要学习并掌握一些职业技能。对职业中学生而言,职业技能的提升是必要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因此,基础的文化教育在职业中学的教学中也占有一席之地,而语文就是这些基础文化学科中的一种。本文主要结合当前职业中学情境教学的状况,对语文情境教学进行相应的分析与解读,对情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给予相应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

情境教学;职业中学;问题解读;方法策略

情境教学法是由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实施,设计一个具有目的性的教学情境,通过这一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学习,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让他们更容易理解语文教材,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能力。对教师来说,教学的难点已经由提高教学效率转化为构建有效的教学情境,如果不能够构建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学生就无法身临其境,无法感受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学习效率自然也无法提升。作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我们应该采取措施解决这一问题,从而发挥情境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最大作用。

一、运用巧妙的课堂导语构建语文教学情境

笔者觉得每一节课都可以划分为三段,第一段是学生的思维稳定时期,因为他们才刚刚开始上课,所以他们的思维还没有进入最好的学习状态,学生可能还在思考上一堂课教师讲述的内容,也可能在回忆课间发生的事情,在这一段时间内,他们需要稳定自己的思维,引导自己进入学习的状态。第二段就是认真学习的阶段,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缓冲之后,他们的思维已经稳定下来,所以他们开始认真地听教师上课,在这段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最高的。第三段则是思维松懈时期,学生在认真学习之后,他们的思维开始松懈,学生开始等待下课,在这段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状态开始急速下滑,会经常出现上课走神的情况。在语文课堂上只有两种人,一是学生自身,第二则是我们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引者,教师需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在课堂上运用积极的课堂导语,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让他们将注意力重新集中在课堂上,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始终处于一个认真学习的状态,学生的学习效率才能够得到一个质的提升。比如说在学习《我的母亲》的时候,笔者发现学生的思想状态还没有开始集中,他们还在低声交流着,所以笔者就给学生讲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事例,笔者告诉学生韩红《天亮了》的歌曲创作背景其实就是以2000年秋天贵州风景区缆车意外事故为背景的,在这次事故中一个年仅2岁的小孩幸免于难,小小年纪的他之所以能够幸存,就是因为他的父亲在事故发生的时候一直高举着双手,将他托于手掌之中,让他从缆车掉落事故中幸存。当笔者讲完之后,学生开始陷入深思,他们的注意力已经集中在课堂上,这时笔者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将会变得非常轻松,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将得到一个很好地提升。

二、教师运用音乐构建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

为了提高教学情境的影响力,我们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加入背景音乐,音乐有很好的渲染氛围的作用,在电视剧以及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音乐构建氛围的例子音。音乐之所以能够发挥巨大的能量,主要是因为音乐可以传递作者的思想感情,它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音乐比文字、语言更容易构建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只要教师采用适当的背景音乐,那么必定可以构建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比如说在学习《雷雨》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章中各个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每个人心中复杂的情感,笔者播放了话剧雷雨中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在这样一个夜晚每一个人内心复杂的情感,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实践证明,音乐构建氛围是一个科学的举措,学生可以更加快速地进入学习的状态,他们在听着音乐的同时能够很好地理解了周萍、鲁妈、周老爷相互之间的关系,整篇文章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复杂,如果学生不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地梳理每一个人物之间的关系,他们就很难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

三、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受文章的情感

俗话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当学生朗读课文的次数多了,文章所蕴含的情感自然也就显露出来。因此,笔者觉得教师让学生多次朗读课文也是一个构建情境的方法。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占据了课堂的主体地位,他们包揽了所有的学习任务,而学生只需要坐着听讲,这种教学方法对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利的。随着新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得到了提升,教师也应该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多次朗读课文,从而构建一个好的学习情境。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当周围所有的同学都在认真读书的时候,那么处在中心的学生也会不由自主的参与其中,成为一名认真学习的学生。

四、结语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是提升教师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之一,作为优秀的语文教师,我们应当发挥它在语文教学中的最大作用,笔者觉得教师可以通过运用课堂导语构建教学情境、运用音乐构建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反复朗读构建情境等方式提高情境教学的效率,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中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作者:杨国栋 单位:甘肃省会宁县郭城农业中学

【参考文献】

[1]姚荣平.新课改下中学语文情境教学探究[M].青年日报,2014.

[2]孔祥武.关于职业中学语文学习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M].教育报,2014.

第二篇:中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运用水平对策分析

【摘要】

语文课堂对于语文教师语言的运用有着极高的要求。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恰当的运用精准、激情、幽默与艺术化的语言来进行课堂教学,对于提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教学的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运用

语言是知识传播的手段和媒介。课堂教学不仅要求语言清晰明了、准确到位,而且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智力发育特点。中学语文教师高水平的语言运用,能够在教学中激起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提高中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因此,本文主要探讨通过语言运用的技巧来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精准的语言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精准的语言表述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提高时间利用率,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接受量,提升课堂的有效性。精准的语言要求教师语言运用中的精炼、准确。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语言的精炼首先要具备坚实的语言功底和深厚知识储备,这是教师精炼语言的前提和基础。坚实的语言功底和深厚知识储备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一个语文教师通过长期不间断的学习和积累,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积累和储备才能够对所讲授的知识有一个更为深入的认知。但是,精炼的教学语言的运用并不是越简练约好。其前提是建立在中学生的理解能力所能够接受的前提和基础之上,尤其是对于那些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确保其能够对教学内容能够理解和接受。语言运用的准确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基本知识的准确性,即具备标准的普通话,发音要标准,杜绝方言在课堂上的使用,对于各种语言的变换,例如多音字、音近字、同音字等都要熟练的运用,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参考标准;另一方面要做到讲授内容理解上的准确,即教师在上课前要对本节课将要将受到内容有一个充足的准备,做好备课,在讲课的过程中通过最准确的语言将所要讲授的内容有条理、有逻辑、简单清晰的传达给学生。

二、激情的语言提升课堂的吸引力

教师激情语言能够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热情,满足当前中学生成长的阶段特征,提升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中学生正处于一个活泼好动的成长阶段,其课堂注意力一般而言只有十几分钟,一旦教师语言表达平淡无奇则会使其对课堂迅速失去兴趣。所以,中学语文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语言的运用要能够根据所讲授的内容做到,充满激情、协调和谐、抑揭顿挫、语速能够根据内容的变化而调整。以白居易的《卖炭翁》为例,作者生动的描述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其中那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将老百姓的心声与无奈表现的淋漓尽致。可谓“声声血,字字泪”。教师讲述中语言表达的语调、语速及情感要能够符合文章作者渲染的氛围,引导学生去体会和感受其中的意境。这样学生的的认识才会更为深刻,才能够有利于文章的理解和学习。

三、幽默的语言增进课堂的趣味性

幽默的语言运用能够增加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中学生更容易接受和记忆所学习的内容。在学校的教学实践中,没有任何一个学生会喜欢古板单调的教学方式和不苟言笑的教师,幽默风趣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学生的记忆,一个简简单单的幽默的词语可能就深深的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在今后的学习中信手拈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联系生活、顺口溜或歇后语、夸张的表演以及故意设置陷阱,先扬后抑等方法来增强课堂教学语言的幽默性,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幽默风趣的语言运用的背后存在着一定的教学隐患。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要有一个度作为把持的方向,在教学中仍然要以学习知识为主,不要舍本逐末,将精力放到幽默的创作中去而忽视了教学;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诙谐的教学风格自然受到大家的喜爱,但是不要只仅仅记住了幽默的语言而忘记了教师在幽默的背后所传达的知识。

四、艺术的语言增加课堂的美感

艺术性的语言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美感,这也是语文教学所独有的一种魅力所在。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语言上需要发挥出对教材讲解的示范作用,将它富有意境的讲解出来,既要讲出课本终于要表达的意境和基础的知识,还要尽可能的讲感情融入到教学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够通过课堂语言的应用,对学生产生一种再教育,通过课本所传达的知识更进一步的结合现实的思考,对学生进行启迪,陶冶学生的情操,在学生思走向成熟的阶段起到良好的最用。初中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是生动形象的并且结合教师丰富的想象力,将美感的语言和艺术性的表达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使语文课的教学更加生动,让学生在充满艺术气息的语言氛围中感受汉语言的博大精深。用艺术性的语言来展现文章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之美,可以给学生以无限的遐想和美的感受。但是,这种意境之美往往是一种较为抽象的美,需要信心的受众者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美学素养。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在运用艺术性的语言讲授文章的意境之美的时候,需要考虑到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水平,能采取一种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对中学生加以引导,切不可拔苗助长。

五、总结

总之,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语言的表述、语言情感、语言风格等方面提升中学语文教师语言的运用能力,通过恰当的语言运用给中学生语文学习以正确的引导和良好的智商讲授,使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修养上都得到一次升华,更好的完成教学的目的。

作者:赵冬辉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第一零四中学

参考文献:

[1]陈洪波,龙华仙.浅议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表达艺术的三宜三忌[J].中国校外教育,2015(19).

[2]赖玉芬,罗浩珍.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如何与时俱进[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5(28).

第三篇:中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探究

摘要:

语文课程改革过程中,师生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效率。因此,文章从转变教师角色,促进行为互动;创造教学情境,促进情感互动;创新学习方式,促进认知互动这三方面,对师生互动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中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探究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语文课程改革过程中,课堂上频频出现师生互动的生动局面。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建立了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创设了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转变了课堂教学的师生角色,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在一个有效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行为、情感、认知的互动是其三要素。笔者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分析。

一、转变教师角色,促进行为互动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道德的说教者、教材的照搬者。新课程要求转变教师角色,教师应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或者多边活动,是师生共同协作的过程。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仅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彰显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促进师生间的行为互动。笔者在教授《小地主》一课时,设计了探究环节,让学习小组进行探究:①激趣导入:播放歌曲《丹顶鹤》。之后问:“同学们听的这首歌讲述的是个什么故事呢?”(讲述了一个小女孩为救丹顶鹤而陷入沼泽地的故事,歌颂的是小女孩儿爱护动物的精神。)②整体感知:用你喜欢的方式(朗读、默读等)阅读课文,用最简练的动词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提示:我______“小地主”。(我偶遇“小地主”,我照料“小地主”,我离别“小地主”。)③点拨升华:“我”对“小地主”十分关爱,“小地主”为什么最终要离开我?(“小地主”想回家与亲人团聚;人类对动物曾经的伤害,使“小地主”不再信任人类。)④拓展延伸:在当今社会中,还有许多人虐待、捕杀动物,为了使人类与动物更好地和谐相处,让我们呼吁全社会共同爱护动物吧!请同学们拿起笔写出一则关于保护动物的广告吧!(要求新颖、简练,朗朗上口)如:同在地球上,共享大自然;同在蓝天下,人鸟共家园等。通过引导激发,各组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回答问题有序、有理、有据。这样教师不仅成了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还促进了师生间有效的行为互动。

二、创设教学情境,促进情感互动

新课程教育理念强调以生为本,回归自然生活,注重个性发展和情境创设,综合利用丰富先进的教学手段,通过师生的双边或多边教学活动,营造一种和谐、宽松、平等、开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求知心理,主动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促进情感互动的关键。在教授《绞刑架下的报告》一文时,笔者剪辑了一段视频《信念———不屈的抗争》。视频讲述的是伏契克被捕入狱,经历了敌人多次毒刑拷打之后依然写下《绞刑架下的报告》这部作品的过程。课前,笔者利用4分钟时间让学生观看视频,发现学生的表情肃穆,个别学生还低下了头。于是,笔者顺势引导“伏契克在这种情形之下写下了红色经典《绞刑架下的报告》,大家想不想知道这部红色经典著作里究竟向我们报告了什么?”这时学生自觉打开课本,静静地开始阅读文本。这种情境的创设不仅拉近了学生与作者、文本的距离,学生的情感得以感染与熏陶,与作者、文本产生共鸣,还促进了师生间的情感互动。

三、创新学习方式,促进认知互动

王湛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创新学习方式。笔者曾经在备《羚羊木雕》一课时,一名学生问道:“老师,如果课文中的事真在我们生活中发生了,我该不该把木雕要回来?”笔者深受启发,为什么不把它当作一个辩题交给学生呢?学生热火朝天地辩论,从友谊到亲情,从责任到义务,从权益到法律,立意角度各异,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充实了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发散自己的思维,获得理智的情感体验。创新学习方式,促进了师生之间的认知互动。

四、总结

总之,师生互动不仅是发展学生的手段,也是教学主体的生命活动过程。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必须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以单纯的行为互动为前提,以积极的情感互动为助力,以高层次的认知互动为核心,努力突出师生互动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心灵交融、情感呼应、认知升华的平台。

作者:马雪云 单位:甘肃省临泽县第四中学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5.

[2]刘严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4):34,53.

第四篇:从标题着手激活学语文课堂教学

[摘要]

研读文本,标题的作用不容忽视。以它为抓手,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无论是教学内容的确定,还是训练过程的设计,都可以围绕标题进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重视对标题的探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

标题;目标;脉络;活动;感情;主旨

标题者,文眼也。它是打开文章内容的一把钥匙,是窥探作者心灵的一扇窗口,沟通了作者、文本和读者。它有时是线索,贯穿全文;有时是主旨,一语双关;有的言简意赅,概括全文;有的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引领学生从标题入手,可以巧妙地进入文本,理解文本,对打造高效课堂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根据标题,设问生发目标

一节课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不仅是教师应该胸有成竹的,学生也应该心中有数。因此,从标题入手,让学生生发疑问,确定课堂教学内容,是确保学生积极参与,体现主体作用的重要手段。在学习《幽径悲剧》这篇课文的时候,笔者首先问大家,面对这个题目,你会有哪些疑问?学生七嘴八舌地提出:哪里的幽径?发生了怎样的悲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悲剧?再如《都市精灵》,他们会情不自禁地设问:写了哪些都市,哪些精灵?都市和精灵应该是怎样的关系?这些问题就是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就这样,他们带着问题,带着阅读期待,主动去阅读文本,去理解作者,学习效率得以提高,质疑和创新思维能力也得到培养。

二、根据标题,理出文章脉络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把握文章思路是文本解读不可小觑的重点,也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题目就是认识文本的窗口,循题涉文,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顺藤摸瓜。有的标题例如《草》《枣核》等名词性词组大都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学生可以在课本中筛选出关于题目的信息:战士误食毒草—主席辨尝毒草—主席乐观议草;索枣核—交枣核—话枣核。有的标题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烈日和暴雨下》,根据介宾短语结构,两大部分一览分明,“在百草园”和“在三味书屋”,显然有二者比照的况味;“在烈日下”和“在暴雨下”是自然环境的更替。思路理清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也就有了章法,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三、根据标题,设计训练活动

语文训练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积极有效地利用标题来设计训练,并以此作为切入文本的主问题,既便于宏观把握,也适合微观深入,往往可以起到读写互促的作用。例如,在学习莫怀戚的《散步》时,笔者设计的主问题是“这是一次    的散步”。学生有的答是“有分歧的散步”,也有的答是“温馨的散步”,甚至有的说是“责任重大的散步”,等等。教学《安恩和奶牛》时,笔者在课末设计了这样的训练:请你写一段话,用奶牛的口吻来评价安恩。这些活动都是从标题出发,快捷地深入文本,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文本的认知和理解中,可以说盘活了语文课堂。

四、根据标题,探明课文主旨

洞察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指导学生文本阅读的重点和难点。其实很多文章的标题,除了能概括课文内容,还在彰显着文章的主旨。教师要引领学生养成分析标题的良好习惯,要学会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循表入里,探明文章主旨。例如《童年的朋友》,可以从“朋友”着眼,什么样的人才可以成为朋友?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彼此关爱才能成为朋友。文中的外祖母和童年的“我”,恰恰体现了这些。“你睡吧!还早着呢,———太阳睡了一夜刚起来”,这是她对“我”的关爱。“不想睡,就不睡好了”,“你小点声说”,这些就是她和“我”之间特殊的友情。再如《智取生辰纲》中的一个“智”字,可以说高度提炼了文章中心。晁盖他们巧选天时,巧占地利,还有巧妙配合。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他们机智谋略的具体体现。杨志的“慎”,最终败给了英雄们的“智”,更可见他们智高一筹。

五、根据标题,品析作者情感

题好文一半。有的标题意味深长,耐人咀嚼,它既有一目了然的表层含义,也有丰富的深刻内涵。有的一语双关,如《紫藤萝瀑布》,“瀑布”一方面指作者所见紫藤萝生长之繁密茂盛,另一方面指作者所感到的关于历史长河之生生不息的阐释。作者要赞美的不仅是藤萝,还有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怀。又如,在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笔者引领学生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考了以下问题:(1)为什么题目不是《长妈妈与〈山海经〉》?(2)为什么不是《我与阿长》?(3)为什么不是《阿长买〈山海经〉》?通过几个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学生懂得了原委:原题目既能概括课文内容,又突出中心事件,更能突出“我”对长妈妈感情态度的变化,且内涵更为深刻。阿长是普通的劳动妇女,她却带给作者一世的温暖与鼓舞,让他终生感激敬重;《山海经》只是一本印刷拙劣的小书,她却视之为宝物,引领他走上文学的道路。两者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恒久的。就这样,抓住标题,大做文章,能最大限度地触摸到文本的命脉,实现和作者心灵的契合。

六、总结

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标题在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它是解读文本的好抓手,是激活课堂的好帮手。希望教师能有意识地巧用标题,活用教材,活学语文,从而让语文课堂拥有实际的教学内容,实在的教学过程,最终取得实惠的教学效果。

作者:刘春芳 单位:江苏昆山市葛江中学

第五篇:德育教学融中学语文课堂探究

【摘要】

语文教学既教书又育人。语文教学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进行德育的渗透、品德的教化、情操的陶冶,引导学生品味情感,欣赏意境,逐渐提高审美能力,使他们的审美情趣向着健康、高尚、遵守道德规范的方向发展,培养他们辨别社会的善、美、丑、恶的能力,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才。

【关键词】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陶冶情操

语文教学可以增加人的才智,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质涵养和审美情趣。我们浏览的文学素材流露出社会美、艺术美、自然美、情感美、道德美。我们阅读那些形神俱佳、文质兼美、充满着灵和肉的韵味的文章,往往给读者美的享受、心灵的震撼、深远的想象,在作品的喜怒哀乐中体验手足之友谊、莫逆之交、患难真情,赤子之心、做人的标尺等。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还帮助我们辨别人世间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等,帮助我们为祖国和人民树立远大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体现人格之美,下面就来谈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途径。

一、欣赏优秀作品,激发爱国情怀

语文教材蕴含着感人的情境美、华丽的语言美,也孕育着无穷的情感美、教化之美。我们引导学生欣赏美丽佳作,丰富学生想象,领悟语言之灿烂,体味故事的感人之情。使学生在欣赏佳作时,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例如引导学生欣赏《三峡》一文,从网络上把三峡两岸美丽的风光剪辑下来制成课件,紧紧围绕课文中浓墨重彩描写江水的四季变化和与之相伴的万千气象,用配乐配音在课堂上呈现出来,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三峡的四季风光:春冬清荣峻茂,夏季水流湍急,秋季空灵肃杀。使学生沉浸在美轮美奂的三峡美丽的风光中,品味文章优美隽永、遣词造句的精炼,使学生陶醉于祖国锦绣的大好河山中,心灵受到深深的熏陶、情感受到震撼,由衷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使学生更加热爱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祖国情怀,自然融合德育因素了。

二、融入教学情境,促发情感升华

语文教学是一门魅力无穷的艺术,充满着灵和情。教材中一些动人、感人的故事往往能使人油然产生情感交融,升华人的情感,洗礼人的思想,净化人的灵魂。例如语文老师给我们上朱自清的《背影》一课,老师为了感化、感染学生,别出心裁地设置教学情境,把朱自清在火车站送别时的那段描写用多媒体播出,用饱含深情的普通话朗读,配着低沉的音乐。当学生听到父亲外貌描写时:带着黑布毡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袄,蹒跚地走过铁道,慢慢探身下去……他穿过铁道,要爬上月台,就不容易了。读到这里的时候,教室里已经安静,全神贯注地听,我发现有的学生脸已经潮红了,说明已经被感染了。当朗读到: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腿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它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留下来了,这时教室里又看到了有的女孩子的抽泣声,说明学生已经与作者产生心灵感应,形成共鸣。当声情并茂朗读到: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他也把抱着朱红的橘往回走……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将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流下来了。我作为语文老师也被深深地感染,情不自禁两行热泪流下来了。这时我看许多女孩子用手捂住脸哭出声来,即使平时淘气的孩子眼眶也红红的。这篇流淌真情实感的散文,使学生产生对自己父母的联想,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父子依依惜别的拳拳之情,油然产生自己对父母亲的愧疚,隐隐萌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珍惜亲情。

三、情境感化,净化学生的心灵

有一条情境化的公益广告非常有教育意义,一个稚嫩的孩子看到他的妈妈端了一盆水为他的姥姥洗脚的场景,他受其启发,自己也端来一盆水为妈妈洗脚,我的老婆看到这种画面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对她心灵促动很大,因此他三天两头去看看老人,嘘寒问暖,力所能及为老人做一些生活不便的事。我在作文课上,就放映了这条公益广告片,学生反响很大,我要求以这个素材写一篇作文,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把自己对妈妈、爸爸、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血浓于水的亲情写出来,使学生在思想收到了无形的洗礼,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还有一次作文课我以两首歌曲为素材,一首是陈红的《常回家看看》,另一首是王铮亮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我有意创设情境,在教室用多媒体播放这两首歌曲的MTV,学生一起热情高涨唱起来,之后我进行点拨,这两首歌都是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寓意着我们做晚辈的无论工作怎么忙,时间多么紧,在外路途多么远,学生都应该抽出一些时间去慰藉一下焦心、挂念自己的父母,个个为之感动,每人都写出了极富深情的文章来,使学生心灵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洗礼,净化。

四、捕捉教材美好内涵,陶冶人的情操

语文教学中,我们在欣赏美丽佳作时,有时也会起到修身养性的作用,教育人要疏财仗义,要高风亮节,要坦坦荡荡做事、明明白白做人,不要见利忘义,忘恩负义,要与人为善,要有善心,要有同情弱者的怜悯之心,要有担当、责任心,甚至为正义事业舍身取义,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事。我们有许多优秀的作品有明志教化作用,例如,《爱莲说》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质,折射出人要保持自己的高洁。还有《岳阳楼记》里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范仲淹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伟大的胸襟胆识;还有《屈原》不随其波、扬其流的做人准则,无不渗透德育,陶冶人的情操。

五、总结

总之,语文德育渗透无处不在,每堂语文课对学生德育的洗礼都是无声胜有声,教育中学生要谦恭礼让、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宠辱不惊、弘毅坚韧,让语文教学不仅获得丰硕的文化知识,也开放精彩的德育之花。

作者:沃美芳 单位:江苏省沭阳县龙庙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王永存.在语文教学中自然融入人文教育[J].中学教学参考,2011(16).

[2]陈小玲.谈初中语文学科的美育教育[J].读与写,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