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学语文教学探索(8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让个性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飞扬
近年来,随着教育的发展,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下降的趋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中学语文教学的看法,仅供同仁商榷。通过新课程教学改革和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追寻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呼唤智慧的课堂,呼唤灵动的课堂。这些情境的创设,得益于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师要更新思想观念,提高素养,利用自身教学经验和优势,开展个性化语文教学,让学生的个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飞扬。
一、更新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语文教学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交流能力。学生在交往中要学会与他人沟通,懂得为人处世不能欺骗,要诚实。中学语文对其他学科起到一定的作用,常常表现为内在的、隐性的、间接的。这些能力和素养对学生的发展有积极作用。语文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上多下工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课堂情境,彰显学生个性,萌发学好语文的强烈愿望,让他们明白学好语文对今后人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树立“我要学好语文”的观念。
二、彰显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潜能
课堂教学重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关注课堂的预设和生成。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点拨,让学生在教师的点拨过程中个性得到彰显,充分尊重学生。教师在备课时,要留意这方面,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时突出个性,让学生的个性表现出来,也便于教学。教学流程要新颖,彰显个性化教学思路。教师思想要前卫,敢于突破原有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运用新的模式,学生会对新生事物赋予新意,会积极投入。用自己的情感解读文本的情感和思想意蕴,用自己的个性组织教学。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互动,让学生自由表达,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让课堂彰显学生的个性活力。新颖的教学流程,让学生思维顺着清晰的思路,解读文本的思想内涵。要在对文本的理解、体验之中融入自身独特的个性的解读,张扬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潜能。
三、运用开放教学,培养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所以,怎样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师关注的问题。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从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做起。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即便是教师做了很多努力,但语文阅读依然是很多学生语文学习的薄弱环节,也是很多学生最害怕的考察项目之一,在学生最害怕的考察项目上仅次于课外阅读。“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亦然。有的班级教师和学生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不见提高。可见注重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才能有效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水平。
四、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在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方面,每个教师都会有一套“秘方”。笔者认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从重视单词的教学、加强语法教学、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技巧等方面努力。语文成绩出色的学生基本是词汇量丰富的学生,每篇课文出现的生词都必须理解,而且会写。但是一个学生的词汇量如果很多,那么他的语文成绩是否会很出色呢?我想很多一线教师都会给出否定的答复。在教学中,我们时常可以发现,一些成绩不太好的学生的语文词汇量甚至超过成绩很好的学生,但是再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这些学生的词汇量很大,但是他们对词汇的学习只是在数量上多而对做阅读理解方面的题目未必就顺利,因此,掌握得并不是很好。这些学生尽管学会了很多词语,但是没学好怎么用这些词语,也就是学习质量不高。
五、形成教学风格,提高综合素养
每位老师都各有教学风格,通过平时的进修学习,提高业务能力,日积月累,丰富教学经验与教学技巧,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摸索、交流、总结,形成有别于他人的教学风格。教师利用平日的学习,积淀一定的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呈现出的教学风格就越精彩,个性就比较鲜明、独特。教师外出学习、听课,名师们极具个性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让人佩服,把他们当做榜样、标杆,激励年轻教师不断丰厚文化底蕴,从而逐步构建综合素养。把积累的素养和经验灵活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形成鲜明的教学风格。
六、尊重独特视角,拓展学生思路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活跃,对一些课文的理解和教参、老师的见解不同。老师不能全盘否定学生的想法和观点,要尊重学生独特的视角,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彰显。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我非常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争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教授学生较全面的基础知识。经过长期教学,我发现在进行全面系统的教学之前,学生在做阅读理解方面的题目的时候表现得很稚嫩,但是在进行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系统性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就能很轻松应对较复杂的课外阅读题目,特别是寓意深的短文,有时很难把握中心思想的,但是细心的学生都能理解。在掌握语法知识之后,学生对阅读训练比之前更有信心,而从他们的阅读成绩反馈来看,学生在掌握语法知识之后在阅读理解方面项目的得分率比之前更高。
七、总结
综上所述,让个性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飞扬,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关注学生兴趣的激发;彰显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潜能;施行开放教学,触发学生的智慧火花;形成教学风格,提高综合素养;尊重学生的独特视角,拓展学生的思维触角,点拨学生的思路。从多方面关注个性,关注课堂,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朱文娟 单位:涟水县涟西南中学
第二篇:中学语文写作教学改革分析
[摘要]
语文是中学教学中一门主要课程,而写作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写作教学的地位不容忽视。长期以来,中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着许多弊病新课程标准的施行,给语文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新的巨大冲击,对学生素材获取、想象力激发、表达方式掌握、审美志趣培养等方面带来了巨大变革。
[关键词]
课程标准 中学语文 写作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突出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强调学生的独特体验,着重培养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中学语文写作教学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获取写作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许多学生在写作时常常感觉无话可说,其原因就在于没有丰富的写作素材,积累的材料不够。由此可见,观察积累能力是写作的基础。学生观察积累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一是直接观察,即教师有目的地让学生亲自实践,亲身感受自然生活中的美好景物,感受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真情实感,让学生学会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丰富自己的生活经历与人生体验,写真人真事,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中学生的生活范围比较狭窄,对事物的观察还不够深刻,教师就必须引导他们细腻地思考、体味,教会他们感受生活中看似平凡的点点滴滴。正所谓“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作文的内容都是对现实生活的描述和加工,作文的真正源泉是现实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生活,使学校生活与社会实际相统一,启发学生有目的地细致观察生活,抓住事物的特征。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细微的事物,例如用错字的广告语、店面招牌等。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采用参观、访问、讲座、游览、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多深入生活,积累写作素材,进而在写作时有话可说。二是间接观察,即通过阅读书籍看电视、浏览网络信息等途径丰富学生的材料积累和精神世界。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不仅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帮助他们开阔视野。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要求学生对书本知识熟读精思,融会贯通,并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去。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报纸、杂志,把报刊上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下来,这样可以为以后的写作积累一定的素材。只有通过观察积累,才能使学生在写作中有素材可写;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使课内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使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获得一定的材料只是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第一步,第二步则需要学生通过深刻感知和丰富的想象化客观外物为主观内物,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学会运用积累的素材。《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7~9年级写作目标即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写出具有创造性的文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就是在头脑中创造新事物的形象,或者根据口头语言或文字的描述形成相应事物的形象的过程。”通过想象,学生可以摆脱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在已经积累的材料之上,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想象可以使客观外物与学生的心灵相联系起来,学生可以调动已经积累的丰富写作素材,将这些材料进行加工、创造,真正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作文中想象的运用还能够丰富文章的语言,使语言生动活泼,避免文章中语言的单调、呆板和重复,使语言丰富多彩,富于表现力。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挖掘想象的空间,才能写出漂亮的文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作文训练中,教师可以在平时的课文教学中,利用课文内容,使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扩写、改写、续写等,通过这些训练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学习了《最后一课》这篇课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原文,这样既能使学生熟悉课文,又能培养他们的想象力。二是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阅读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还可以使他们了解国内外新闻时事,知晓古今中外名著。在写作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将这些时事、著作与所学课文相联系运用到写作中,这既能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又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三、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表达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明确提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学生能否写出好文章,重要的一点是能否掌握写作技巧,运用正确的表达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让心中所想跃然纸上。这就需要教师训练学生掌握多种表达方法,包括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等等。《语文课程标准》分目标中还提出:“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不仅仅是能够写作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更重要的是能够综合运用记叙、抒情、写景、议论等表达方式,这样才能妙笔生花,写出好文章。例如,写记叙文时也可以运用议论,这样不仅能升华主题,引起读者的共鸣,而且文章不会如流水账一般平淡无味,能给文章增添一些色彩;记叙文写作中还可以运用写景和抒情的方法用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这样文章才生动、精彩。议论、抒情、说明、记叙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中,最关键的是度的把握,如果议论文中记叙的部分太多,只“叙”不“议”,把议论文写成记叙文,或者记叙文中写景的篇幅过长,就会造成结构松散、中心思想不明确等问题。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灵活地运用多种表达方法,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技巧和作文能力,才能让学生正确表达自己的独特体验与思想感情。
四、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志趣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目前,许多中学生的作文内容肤浅空洞,甚至无病呻吟。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及审美情趣,是十分必要的。第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文章,让学生充分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在许多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作品中,充满着作者的爱国之情;在描写英雄烈士的先进事迹的课文中,充满着作者的共产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党之情。教师通过这些作品教育学生,帮助学生进行审美判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并且让他们将这些写作手法迁移到自己的作文当中。第二,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对于学生作文中的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教师应给予鼓励、表扬;对于学生作文中消极、灰暗的态度,教师应给予疏导、劝告,这样才能在作文训练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只有这样才真正地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五、总结
中学语文写作教学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和困难,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树立革故鼎新的理念,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在写作教学中积极大胆地进行探索。
作者:毛菲 单位:南昌市城北学校
参考文献
[1]余应源.语文教育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李景阳.语文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三篇: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信息技术应用
【摘要】
信息技术对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有着很大的辅助效果,文言文对于多数学生来说都是拗口、难以理解的,一个解决的办法便是在学习一篇文言文之前必须对该篇作者以及文章写作背景都有一定了解。这一方面信息技术可以图文形式做补充,帮助学生直观了解本文讲述内容。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讲述信息技术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实践。
【关键词】
中学语文 文言文教学 信息技术 实践
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历来是教学中的难点。究其原因,是文言文作为历史的载体与现代汉语有着较大的差距,而多数学生在小学阶段只接触过诗词,中学阶段第一次面对长篇大论的文言文,很多人无从下手,不知所措,在加上大量的作者资料以及背景资料,复杂的语法结构,这会使部分学生产生一种畏惧或厌烦的心理。因而中学文言文的学习必须从感性着手,而不是从抽象的所谓语法规律着手,记住一条条语法要领,并不能真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所以应该在阅读中提高对语言的感受。信息技术在帮助学生感性地理解文言文有着很直观的辅助作用,本文将通过信息技术对学习文言文兴趣的提升,信息技术对学习文言文内容的辅助以及信息技术对学习文言文课外延伸三个方面讲述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实践。
一、信息技术对学习文言文兴趣的提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文言文作为中国几千年文化积累下来的文字财富,其知识蕴含量以及智慧启迪是无与伦比的,而且很多文言文实际上是可以做到朗朗上口的,不仅仅文字美,而且诵读起来也是颇为悦耳。但是对于中学生来说,因为不精通不了解因而不懂其中奥妙,接触之初因晦涩难懂的文字而望而却步、谈文色变,究其原因,是长久以来不恰当的教学方法以及文言文本身大量生僻字以及复杂语法导致的。没有兴趣,导致初中生不愿意学习文言文。大多数初中生对于文言文主观上存在排斥的心理,然而时代在发展,在新课标改革的推动下,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我们可以尝试从感性理解方面着手,从学生的兴趣爱好方面着手,正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根据中学生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利用信息技术的音频、视频等更加直观形象地展示文言文内容,刺激学生的感官,营造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把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例如,在学习《马说》这篇文言文时,老师可以在备课的时候多花一些心思,利用信息技术在讲解前先播放《伯乐相马》动画片,用生动的画面以及清楚的故事,让学生对《马说》这篇文章先有一个了解,知道这个文章讲的是什么,利用这个动画片吸引学生的目光,让学生对这篇文章有兴趣,利用文中提到的伯乐故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陈涉世家》一课,这是一个农名起义的故事,老师可以在教学的同时利用多媒体设备,还原当时的情景,每句话都对应着一副图,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和图画,猜一猜这句文言文的意思,猜出大致意思后,老师在逐字逐句的帮着推敲。这样,激发了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赶走了原来枯燥的文言文课堂。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就会想要主动的跟着老师学习。
二、信息技术对学习文言文内容的辅助
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便是作者介绍与背景介绍,想要深刻了解一篇文言文必须要充分了解这篇文章写作的社会环境,写作目的等,否则会有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例如在《出师表》一文,如果仅仅凭借一小段文字背景介绍比如“《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这样学生是感受不到“出师一表真名世”的体验,但是如果凭借信息技术,比如制作一个简短的ppt,通过图片形式展示三国末期各国版图、兵力等因素,在展示蜀汉从建国之日起到诸葛亮《出师表》之间蜀汉版图的缩小以及外交形式的变化,向学生形象的展示“此诚危急存亡之秋”的形式,会帮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的感受诸葛亮的良苦用心。此外,鼓励学生利用回家休息时间观看“三国演义”,特别是诸葛亮出场之后的部分,帮助学生了解诸葛亮其人,进而了解《出师表》作者的经历,以及他为国付出的精神。近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教学是学习环境四要素中最总要的要素。创设教学情境即重现与教学内容相近的环境或氛围,仿佛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加情感体验,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在叙事型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便可以帮助重现文中讲诉的场景。例如《曹刿论战》一文中,在课前便开始播放动画《曹刿论战》,上课后,一边讲解文章内容,一边引导学生回想动画短片中相对应的画面,学生们不由自主地在脑中形成当时的战争场面。这种梦幻般的教学氛围为学生的想象力提高驰骋的空间,把文言文课堂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信息技术除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创作背景、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外,信息技术还能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文言文的学习跟其他知识不一样,这是一个靠长期积累的过程,文言文的学习没有特别多需要用到逻辑思维的地方,大多都是固定的反应、固定的词组搭配。中学生做文言文方面的题的时候,大多遇到不会就放在那里了,老师什么时候讲,什么时候这个问题才算解决,老师如果不讲,这个问题就永远也不会。对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问题。如:实词、虚词的不同解释;古文与现代文的互译;一词多义与一义多词的解释;季节词语整合描述;段句,朗读变听读,只有正确的朗读才能让学生理解正确的含义人;直观、想象的情景变的真实,图片利用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把学生无法想像到的某种情景直观的展示在眼前;文言文当中古今含义的解释。这些都是老师不在的时候,信息技术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的问题。在利用信息技术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能让中学生对信息技术产生过强的依赖感,不会的问题通过信息技术解决后,就要学会记到脑子里去,不要一味的查了忘,忘了查。还要注意的是,中学生的自控力比较差,要避免有的学生利用查阅资料的机会玩游戏等。
三、信息技术对学习文言文课外延伸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一篇短短的文言文往往会涉及到很多知识,然而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讲解,而信息技术特别是电脑网络以及动画片确实是学生所喜爱的,那么我们不妨将学生的喜好引导到学习中来。在课外的时候,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的进行自主学习,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例如《观潮》一文,描写了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景象,激烈澎湃,但是文字虽美却没有影像资料更加直击心灵,鼓励学生回家后收集一些关于潮涨退潮的视频,并且学习涨潮的原因,这样不仅仅科普《观潮》这篇文言文的背景知识,了解涨潮是月球引力的关系,更丰富了学生的学识,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岳阳楼记》的学习,老师可以提前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做好预习工作,让学生自己查询范仲淹的生平经历、《岳阳楼记》的创作背景等,利用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学习文言文,掌握初步的文言文知识,对于中学学生来说,不仅仅是学会评价和鉴赏古文,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更重要的是学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人文精神,提升人格魅力。古代的教育讲求“蒙以养正”,正是这个道理。我国著名文化史学家余秋雨曾写道:“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而中国经历了太多的战乱,只有一种经典保存尚为完整那便是古诗文,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一代接一代的传承诵读,便是这延绵不绝的长廊。”如果说文言文是经典雕塑建筑,那么信息技术就好比建设建筑的现代工具,古时候虽然可以用勤劳的双手修建,但毕竟效率低下;如今在信息技术这种现代工具的辅助下,修筑文言文这中国人心中的经典建筑,将变得有趣而高效。
作者:农堂德 单位:百色靖西市民族中学
【参考文献】
[1]尤丽.利用课程资源优化文言文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2]刘坛祥,林国清.文言文教学及方法改进[J].文学教育(下),2007(05)
[3]毛忠平.让文言文教学也充满情趣[J].文学教育(下),2009(02)
第四篇:中学语文教学情景化教学应用
[摘要]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其中阅读教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把握好方法、尺度,力求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从语文教师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些解决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面临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
中学语文 阅读教学 情感教育 教学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改和素质教育提高了对学生能力培养和价值取向的重视程度,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师采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科目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创设情境进行语文教学能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因此,分析我国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有效应用情景化教学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落后。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主要为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教学内容主要为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在落后的教学观念的指引下,初中语文教学重结果,轻过程。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推行,使得初中语文的教学观念有了一定的进步,在提高学生成绩的同时,提高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但是,这远远达不到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只有教师需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念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
(二)教学方式不合理。
语文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初中学生的好奇心比较重,语文学习积极性应该很高,但实际情况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积极性较低。灌输式教学模式多为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学习,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教材知识,即使掌握了做题的方法,也没有深入理解题目的内涵。这种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要想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效率,必须改进教学方式。
(三)创设情景形式化。
情景化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但是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学创设情境形式化,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创设的情境与课本内容的关联性低;情景脱离生活实际;情景缺乏感染力,学生的积极性不高[1]。情境的创设应该随着课堂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而改变,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景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更新情景化教学理念。
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效率不高,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理念,将情景化教学有效地落实到中学语文教学中。首先,教师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学生进行情景化教学的设计,避免情景化教学流于形式。其次,响应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号召,将培养学生的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目标,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步骤。最后,更新教学内容,通过创设情境对课本知识进行外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堂内容。例如,学习《五柳先生传》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搜集与作者陶渊明有关的小故事,以视频和文字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要求学生总结小故事的寓意,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拓展了课本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本知识。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能否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能否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够保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之,师生关系不融洽,会引发学生对于学习的抵触心理。这就要求教师在情景化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兴趣特点,将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首先,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困难,部分学生在困难面前容易产生焦躁不安的情绪,甚至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提高学习积极性,例如,学习《出师表》时,学生不了解整篇文章的意思,背诵很吃力,会产生负面情绪,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纪录片展示当时的社会背景,同时带领学生解读文章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教师要在课堂上加强与学生的交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不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2]。最后,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做到不歧视、不放任,对于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学习水平较差的学生采取鼓励策略,引导其树立自信心。只有师生之间建立融洽积极的关系,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到情景化教学中。
(三)科学创设情境。
创设科学、合理的情境是初中语文情景化教学的核心内容。在进行情景化教学时,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课前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结合课本内容创设情境。例如,学习《智取生辰纲》这部分内容时,大部分学生对故事情节比较感兴趣,而对于作者施耐庵的生平事迹的兴趣不浓厚,因此,教师可以拿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播放与这部分内容相关的电视剧。其次,创设的情境要联系实际。情景的创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若创设的情境与生活实际相脱离,则会大大削弱情景化教学的效果[3]。例如,学习《故乡》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事先调查各个学生的户籍所在地,收集各个学生的家乡的图片,再将作者所描述的故乡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产生思念家乡的情感,和作者产生共鸣。最后,创设的情境要与课本知识紧密相连。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情景化教学的目标,因此,教师创设的情境要以课本为根据,对课本知识进行拓展。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资源。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情景化教学需要借助多媒体等工具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进行情景化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媒体、电子白板等工具不仅能够展示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的信息,还能够与网络进行连接,及时搜索各种信息。教师要求掌握多媒体的操作技术,在课堂上把握创设情境的时机,利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从听、说、读、写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三、总结
总之,情景化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方式,要求教师树立先进的教学观念,拓展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创设合理、科学的情境,才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发挥情景化教学的作用。
作者:刘彦玲 单位:吉林市龙潭区缸窑中学
参考文献:
[1]孟祥桃.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4,(6):121-122.
[2]李梅.情景教学法在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5,(4):178-179.
[3]杨柳.走入意境: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新路径[J].语文学刊,2012,(22):76,120.
第五篇:中学语文教学中树立生态意识的意义和作用
在中学的语文教学中,传统的教学内容比较注重对具体的知识教学和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但是对学生的生态观教育不足,所以,对学生的世界观形成有一定的影响。目前,社会中人和自然的矛盾逐渐的突出,而且人类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忽略了自然的客观规律,导致许多自然性的灾害出现。因此,为了减少这种现象,就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生态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这也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影响。新课程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对生态教学内容涉及的比较多,因此,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实现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
1.中学语文教学生态意识教育的概述
生态意识的教育,就是指在日常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态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让学生在生活中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教育观念。生态意识最早是由生态学发展而来的,在当前的社会中,生态学已经变成了有一定理论体系的学科。中学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因此,进行生态意识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语文教学,和生态意识的培养是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在教学内容中添加生态意识的教学内容,也是实现生态教育的重要途径[1]。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教育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而且新课标开始将生态观的教学作为中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作为学生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但是从整个的语文教学情况来看,生态观教育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还需要对有效教育方式进行研究。
2.中学语文教学中实现生态意识教育的意义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对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产生了很大的改变,其中,树立生态意识的教育理念和目标,体现人文主义和自然主义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是一个重要内容。教学中,要让学生树立自身和社会,以及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平衡发展,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1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中学的语文教学中,添加生态意识教育的内容和作品,就是要加强学生作为社会主体的参与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当前,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对社会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导致出现了许多的自然性灾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贯穿生态意识,能够体现出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的关系,强化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2]。人类活动是一种主体性的参与,对具体的生态环境有一定的融入感,因此,学会尊重自然,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仅要关注自身价值的实现,还要认识到自身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正确处理好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在中学的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形成有效的认识,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2.2实现人与社会的有效统一
在社会发展中,人与社会的关系,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语文教学,重点在实现学生的自身发展,因此,加强生态意识的教学和培养,对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意义。随着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各种自然灾害也频繁的发生,对社会的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威胁,所以,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就要从人们的生态意识培养做起。虽然今天人们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是却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人们需要认识到人和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人类也无法实现有效的生存和发展。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具体的教学内容只偏重于对学生人文性的教育,忽略了学生生态意识形成的重要性,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强调中学语文教学内容要实现人文性教育和生态意识培养进行有效的结合[3]。这些教育理念的提出,对于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发展的重要内容。
2.3实现人与自我的有效统一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生态意识教育对实现个人和自我的统一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的目的是实现学生认识自我,尊重生命的过程。同时,以人的生存环境作为一定的轴线,审视具体的生命活动,体现一种现实的关注。中学语文的教学,最主要的就是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教育和影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意识形态,实现和自我的有效统一。在人和自然的关系方面,自然生态环境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但是,自然环境对人类环境也有不利的影响,就需要人在实现发展的基础上,保护生态环境,在实现和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处的情况下,发展自我。这对学生的成长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学中应该充分贯穿生态意识的教育。
3.总结
中学的语文教学中,生态意识的培养是一种比较重要的内容,对学生的学习和世界观形成都是非常有必要的。传统的教学中,比较注重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忽视了对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因此,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提出了对学生生态意识教学的要求。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加强学生生态意识的教学培养,才能有效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冯天昆 单位:吉林省四平市第十四中学
第六篇:多媒体教育技术在职业技术中学语文教学整合与应用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多媒体教育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教学中,而将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实现职业技术中学的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教育手段的整合,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手段,可以激发职业技术中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多媒体 语文 教学
一、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应用使语文教学效果更明显
多媒体教育技术在职业技术中学语文教学的应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从而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一)图文并茂,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要想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就要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语文教学应该是将趣味性与知识性融为一体的学科,如果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教师教得累,学生也会因为枯燥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尤其是职业技术中学的语文教学,更加不容易受到重视。多媒体教育手段的应用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利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动静交融、感染力强的优势,将声音、文字以及图像融为一体,符合学生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的特点,因此,可以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可以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二)增大信息量,强化资源共享,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职业技术中学语文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从而提高在同样的时间内对信息的传递容量,有效增加课堂的学习密度,提高课堂效率。一般说来,职业技术中学的语文课时间比较少,因此,要想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课堂教学,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技术利用直观形象的优势,可以传递大量的内容,因此,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增加课堂的知识量。同时,利用多媒体教育手段还可以将网络的海量信息进行整合,师生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不仅增加了课堂的资源量,还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增强互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将网络技术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实现了语文向多文本阅读的转变,这种教学方式具有鲜明的特征,实现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改变。
二、多媒体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各环节中的应用
多媒体教育技术在职业技术中学语文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就要实现其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一)导入课题,先声夺人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也就是说,想要引起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就要有好的导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多媒体手段的应用,利用图文并茂、动静交融、感染力强的优势,将声音、文字以及图像融为一体,符合学生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的特点,因此,不仅可以使学生受到感染,并且还可以构建形象的情景,从而为语文课堂教学打下好的基础,促进职业技术中学学生的语文学习。
(二)介绍背景,理清创作主旨
语文学习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知识,对课文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讲解的方式,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而在头脑中的知识也不会有印象,因此,教学效果不明显。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形象地将这些背景知识展示出来,比如播放一些相关的影片,可以使学生形象地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也会对语文学习更加感兴趣。
(三)精辟讲析,创设课堂情境
对课文进行分析是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将多媒体教育手段引入其中,可以为学生创设分析课文的情境,并且可以很快进入情境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还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起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四)举一反三,搞好作文教学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而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文的学习。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出关于写作的故事情节、场景与人物,从而可以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好的素材,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还可以将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技术有效结合起来,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作文的学习。在教学中,对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我们要理性地对待,要不断地进行探索,扬长避短,实现多媒体手段与职业技术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从而真正的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作者:宋春芳 单位: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职业技术中学
参考文献:
李晓明.中学语文课堂多媒体应用现状及改进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10.
第七篇:中学语文教学活动组织实施探究
【摘要】
在新课标中,要求以教学为重,不断优化语文知识结构,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欣赏水平能力、创新能力等,促使学生能够主动的适应未来的社会。教师应积极重视在教学活动组织中对学生合作、自主、探究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
中学语文 教学活动 实施
探究中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实施需要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以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引导、组织地位,不仅突显出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注意对学生探究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更要注意到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做到“以生为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组织中学语文教学活动。
一、运用启发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与探究能力
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启发等教学方式有利于教学活动组织的开展。
(一)为培养学生的创新与探究能力,创建合作氛围。
首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无限的潜力,同时学生还是具有独立意义的教学主体,所以教师对待学生要严格与尊重相并施,做到积极地维护学生的权益和安全,用公平的眼光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教师是课堂中的引导者,学生只有在教师引导、组织下才可以顺利的进行教学活动。所以,师与生应当是和谐相处的,大家都要积极照顾对方的感受,为对方着想,尊重对方,只有这样才可以营造出和谐的教学环境。其次,运用多种教学辅助工具进行教学。信息发展的时代,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但是教师却不能过度的依赖对多媒体的运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方式中的例如板书、朗读教学等步骤是不能省去的。最后,进行多方面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例如做与语文知识相关的黑板报、制作读书角以及读书角的借书卡等,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能让学生明白学习方法的多样性,了解到学习的重要性。
(二)教授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首先,教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普遍存在简单、没有实际价值等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合理有效地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呢?第一,从标题上发现问题。例如《阿长和<山海经>》,学生就可以提问阿长和《山海经》有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起题目?第二,通过重点的词句来提问。例如《爱莲说》,文中几次提到了“莲”?结合上下文看看反复提到的莲花到底有什么特色?第三,根据课文的课后练习发现问题。
(三)运用多种探究方法进行教学活动的组织。
首先是阅读与思考相结合的探究,初读课文后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之后再进行思考,提出问题,拿问题与教师或是同学进行交流。其次是合作探究,这种探究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感情的发展,俗语说的好“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经过大家一起合作探究,可以有效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坚持“以学为主”教学模式
在我国教育观中提到,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一)引导探究促进教学活动的发展。
激发学生主动性的关键在于对学习方法的掌握,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就要积极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在发现、实践中获取知识。首先,开辟教学活动的小组合作。小组合作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但是如何才能不让小组合作流于形式,那就是为小组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例如在进行《背影》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这样进行学习:大声朗读;在小组中提出自己的疑问,小组内进行合作解决探究;把你们读完课文之后的感受讲给小组的其他成员听。这样的做法,有利的解决了小组学习时学生无目的性。其次,疑难问题,自主发现,自主学习。创造能力源于提问,而思维可以有效地推进教学活动的进程发展。
(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教学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丰富的教学形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首先是教学情境的设置。情景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更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对学习的知识有一个了解。例如在学习《苏州园林》时,教师就可以制作几幅有关苏州园林的图挂在教室中,并在学生的座位上放置写有苏州园林中一些亭子、楼阁的名字的卡纸,并在教学过程中播放有关苏州园林的视频,这样的情境设置不仅能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苏州园林之妙。其次,运用想象。想象是学习的翅膀,可以让学生产生无穷的灵感,进而激发无限的自主学习动力。例如在《湖心亭看雪》这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倾听自己的阅读,在听阅读的过程中想象一下书中的描写,放飞想象的翅膀。
(三)在实践活动中突显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应当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活动的机会,以实践活动来增加学生的学习激情。教师要将教学的舞台交给学生。学生在中学这一阶段极为好动,拥有极强的表演欲望,他们的思维在这一时期也极为活跃。所以,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将课文内容排演成话剧进行表演、演讲比赛、学生讲课老师听等方式进行中学语文教学活动。
三、进行小组合作教学,在合作中推进教学活动的发展
合作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充满合作意识的状态下参与到语文教学的活动。
(一)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巧抓合作机会。
例如在检查课前预习的时候,传统教学方法中就会采用默写生字词来检查课前预习,这种传统的方法不仅模式化,而且毫无生趣。此时,教师就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之间对课前预习时得到的成果进行分享,或是交流各自提出自己在预习时产生的疑惑等。这样便可以让学生对课文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其次,是在教学重难点的时候,教师也可以运用小组教学的方式。教师向学生分配学习任务,让小组成员自行讨论研究,通过查找书籍、查询电脑等手段解决问题,真正做到在实践中获取知识。
(二)在小组合作中积极培养学生
关于“说”“听”“分析”的能力。首先是“说”,在小组学习时必不可少的就是交流,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定时的安排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根据情况可以给予学生适当的奖励。其次是“听”,在合作学习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学生各抒己见,不听他人的意见,所以,教师要积极的对学生进行教导,让学生知道倾听他人意见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从他人的意见中选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来完善自己的观点,也就是书本上所说的,学生应学会“同化”他人的思想。最后是“分析”,分析可以有效的梳理学生提出的观点,并将不正确、不完善的观点剔除出去。通过分析,得出能够让其他学生信服的观点。
四、总结
总而言之,在当今教育领域中,将合作、自主、探究贯彻到中学语文教学活动的组织之中,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实施和完善,并且对于学生而言,只有这样才可以最大程度的让学生发挥自身的潜能,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引导者、组织者、评价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之中教师都要做到以生为本,运用划分小组、游戏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朱爱军 单位:江苏泗阳县育才双语学校
【参考文献】
[1]贾鑫.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活动化课堂教学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2009
[2]冠玉娥.推进中学语文合作学习有效策略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2014
[3]王潇枭.生态化视野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2013
第八篇:中学语文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
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泉,语文是对人生命表达方式的一种学习,写作是对个体生命情感世界的一种表达。人对生活的感受、人生的悲欢离合、感物伤怀,都是通过语言文字展现出来的。因此,作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实际效果却不佳,中学作文教学“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较为普遍。要想让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就要走出教室,走进生活,用生活化的作文教学方法去教会学生写作。本文就此探讨了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
中学语文 作文教学 生活化策略
1.前言
中学语文作文写作极为注重写作素材的选择。学生的作文写作素材有两种来源:一种是来源于学生平时阅读的书籍当中,主要包括语文教材中的语文阅读以及学生对杂志、报刊的阅读积累等;另一种来源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应该多重视对学生的情感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对语文写作的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中学语文作文的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2.1从生活中捕捉素材,融入真实情感
观察是知识的源泉,同时也是认知世界的起点。用心观察生活中的人与事,能够提高学生对世界的观察力,把生活中的点滴直接运用到语文作文的写作中。因此,老师想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可以让学生适当的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仔细观察身边的人与事,记录下自己观察到的一点一滴,搜集更多的外界信息,整理成写作素材,便于以后应用到语文写作中。例如,学生在练习有关记述文的写作时,老师除了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写作技巧,还应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农村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享受生活的乐趣、捕捉生活中出现的小细节。老师指导学生观察农民的生活,可以让学生帮农民画像,观察农民的外表、衣着以及精神风貌等,与其他人进行对比,并描绘出农民的不同。由于多数学生还是第一次去到农村生活,对农村生活比较好奇,学生会非常感兴趣,在农村平凡的生活中去体会生活的辛酸苦辣。学生在参加完农村实践活动以后,都会对生活产生极大的感触,在写作的过程中融入真情实感,才能打动读者的心。又如,在母亲节时,老师积极组织每个学生都参与帮妈妈做家务的活动,实践的时间为一天,学生可以帮助妈妈洗衣服、做饭、倒垃圾、打扫卫生、整理房间等,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体会父母的辛苦,使学生应该学会对父母感恩。学生在参加完这一活动之后,就会有感而发,在写文章时能够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从现实生活中不断积累素材,不仅能充实学生的头脑,便于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还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
2.2指导学生自主思考,感悟生活点滴
学生在写作文时,如果只有观察体验与阅读积累,而没有对文章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究,则很难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一篇好的文章,必须要有思考,有见解,才能够反映出学生对生活的探究,对人生的思考。思考是指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经过程,对文章起到承前中学语文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江苏省淮安市清浦中学郝丽启下的作用,学生通过简单的语言表达对生活的认识。例如,鲁迅写的《故乡》这一篇文章时,鲁迅对“我”回忆中的那个美丽的故乡的描述运用了很多色彩,“深蓝的天空”“黄金的月圆”“碧绿的西瓜”三者相结合,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看到一个具有色彩的故乡。鲁迅就是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感悟到生命的真谛,对写作用词的精当与绝妙,从而写下很多优质的文章,因此,老师应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小事进行思考研究。又如,中秋节马上就要到来,人们购买大量的月饼,都忙着回家过节,售票大厅排着长长的队伍,会看到每个人手上都提着月饼礼盒,不管是走在大街上,还是坐在火车上都会听到人们议论的话题,这些场景在生活当中都是十分常见的,但是这背后却具有很深的人生哲理。老师应善于把握生活情景,将生活情景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总结自己的亲身体会。
2.3关注时事热点新闻,深入了解生活
中学生在语文写作中,不仅需要非常丰富的写作素材,还需要有深厚的思想文化,以及对事物的独特看法。伟大诗人苏轼曾说过:“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古语言:“写作要多读、多看;做题要多练、多思;巩固要多记、多用;运用要多想、多试。”因此,学生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中,都需要大量的阅读,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例如,中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多阅读《读者》和《哲思》这一类杂志,多关注时事新闻,学会观看新闻联播以及阅读报纸、报刊等,积累有关政治、文化以及经济方面的素材,通过时间的阅读积累,形成一个来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学生的精神世界也得到丰富,学生在写作时,就不会担心没有东西可写。此外,老师应对当前的热点新闻进行分析,并搜集整理相关的专题报道,及时分享给学生,让学生对报道中的消息提出自己的看法。又如,教师可以在写作教学中搜集一些热点问题,如目前最为热点的贪污案、揭露社会贪污等,并把资料的时评给学生阅读,让学生正确的认识到这一社会现象,指导中学生学会观察社会上的人如何理解新闻事件,采用多样化的角度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多积累热点新闻常识,如果写到这一类作文时,便能把社会中出现的一些贪污腐败事件应用到作文写作中。
3.【结语】
综上所述,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来源于日常生活,对中学生来说,也需要充满生活化的气息,使作文内容变得更加真实。生活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素材选择空间,因此,老师在进行中学作文教学时,必须让生活走入学生的学习课堂,进一步提升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生活化。
作者:郝丽 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清浦中学
【参考文献】
【1】朱文秀.日本作文评价给我国作文评价的启示【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04)
【2】叶黎明,种海燕.“生活贫乏说”与课堂写作教学内容【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Z1)
【3】范金豹.中外作文教学目标取向的比较【J】.中学语文教学,2005(02)
【4】韩向东.专门性作文与应需性作文比较研究【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9(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