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高效课堂论文(10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学语文高效课堂论文(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中学语文高效课堂论文(10篇)

第一篇:中学语文高效课堂认识与思考浅析

【关键词】

中学语文 高效课堂 发展现状 对策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是发挥学生个人潜能、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学语文作为基础课程之一,对中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语文素养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建立高效课堂能够让学生学到知识、掌握知识,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公,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去学习知识与消化知识。但是,从整体角度分析,现阶段我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不容乐观,因此,加强对其研究与分析,针对性地提出建议与措施,才能促进我国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一、现阶段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的现状与原因

现如今,我国中学语文课堂均存在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和谐,换言之,便是教师与学生均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教师在教学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1)很多语文教师仍旧采用传统模式进行教学,不仅导致课堂缺乏气氛,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学生思维发散,导致学生与课堂出现脱节现象;(2)我国教育模式受到传统因素的影响,其传统教学方式根深蒂固,很多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过分重视结果,但是却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导致课堂教学出现重心偏移的现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3)教师在进行备课的时候,对教学内容过于重视,但是却忽略了课堂中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从而导致学生不仅缺乏语文知识素养,并且出现厌倦语文与教学不相配合的现象。

二、构建中学语文高校课堂的方法

从教育角度分析,教学是一项具有实践性的事情,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则需要进一步转变教学方法,根据实际情况解决现实中所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一)加强学生对语文价值的理解

众所周知,语文是学习其它科目的基础,但是从现阶段中学生学习语文角度分析,很多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其实,从实际角度分析,语文学习不仅可以锻炼自身的语文素养以及文字表达能力,并且能够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语文教师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对语文学习有所认识,清楚地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意义,只有如此,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目标。此外,在语文教学中,还要积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对语文感兴趣,比如采用情景教学、合作学习等,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根本上树立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

(二)积极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作为指引者对学生的思维以及成绩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自身的素养对整个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在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自身素养的提升。首先,语文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能力以及专业素养,众所周知,教师自身所具备的知识水平对语文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不仅在各科专业中学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并且在课余时间内要多读文学作品,与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与互动,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其次,语文教师要增加自己的个人亲和力,在语文课堂中,语文教师的亲和力对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语文教师所散发出的亲和力,能够获得学生在课堂中的支持与配合,能够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平等沟通,取得学生的信任以及支持,从而为树立高效课堂奠定有力的基础。

(三)积极强化课堂学习评价

作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利用好课堂对学生进行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念,帮助学生对语文学生产生兴趣,及时发现语文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成为现阶段最为主要的问题。为从根本上提升课堂学习的全面性与有效性,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同桌互评或者个别点评、小组评价的方式进行学习评价。其中,在课堂学习评价中值得注意的问题包括:(1)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对于不同情况的学生需要采用不同的评价策略,对于自信心不足的学生要多以鼓励为主,对于表现积极的学生要给予肯定,而对于表现不积极的学生则需要具有耐心,对其进行引导;(2)在评价过程中,要保证其公平性与公正性,要肯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3)要从长远角度分析,对学生的发展空间进行了解,加强对学生的鼓励,为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鼓掌。

作者:汪永海 单位:临泽县教体局

第二篇:中学语文课堂激情与活力探析

一、方向的迷失与思考

“曾经多少次失去了方向,曾经多少次扑灭了梦想,如今我已不再感到迷茫,我要我的生命得到解放。”听着汪峰的《怒放的生命》,总激起心中无数波澜。教书十载,曾有过多少梦想,多少次想振翅高飞,带着学生在语文的海洋中遨游;可时间的酒酿却让我品尝了迷惘和沮丧。记得刚教初一时,我询问学生是否喜爱语文,结果都是让人满意的,至少会有一半的学生说喜欢语文,而其他的也不讨厌语文。平时的课堂上会有渴求的眼神和积极的发言。但这股热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变淡。特别是连续教了几年初三时,课堂都快成了独角戏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从学生方面来看,学生年龄渐长,阅历日渐丰富,心理日趋成熟,思想意识开始萌芽,他们不再轻易被老师鼓动;并且随着课程的增多,在数理化及英语等科目的夹攻之下,学生身心疲惫,兴趣无存;再加之语文收效不显著,在认识上又打了折扣。学语文的兴趣、对语文的热情怎能不下降?再看我们老师,面临着中考,随着学校需要的升学率,老师等待的是高分数,于是我们的课堂不再讲究个性上出特色,而是有意无意地往各类答题技巧上靠拢,学生的个性灵感被抛之脑后,充溢课堂的灵气被挤出窗外。这样的课堂也消磨了老师的激情,更何谈吸引学生?

二、路的探寻与发现

如果做一只井底之蛙,那也许只能坐井观天,要走出迷惘就只能往前探寻、向外伸展。于漪老师说:“语文是诗———语文课堂应该是最富有激情的,最令人想象的,最具人文的,最富有终极关怀的。”王崧舟老师说:“诗化课堂,诗意语文,诗性人生。”更有老师说:“语文老师像疯子一样。”……这无不在强调———诗意、激情。是的,生命因激情而更美丽,教学也因激情而更生动。所以我们能看到很多好老师的课堂是欢声雀跃的,学生是欣然微笑的,诗意栖息在语文课堂上,这样的课堂学生怎会不喜欢呢?那么,激情来自哪里?激情源于爱心。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爱,对语文教学的爱,应该是激情的源头活水。于漪老师的语文课总是充满激情,那是她爱的表达与倾诉。语文教师和语文教学知交、知心、知己,心心相印,课堂里就会产生教育的能量,给学生以温暖。如果对语文缺少情意,冷淡、冷漠,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教学中就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谈不到有共振效应。激情来自自信。只有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熟悉教案,才会成竹在胸。充满自信,才可能精神振奋,情绪饱满地走进教室,在课堂上风度翩翩,声情并茂,挥洒自如,游刃有余。有了自信带来的激情,可以营造语文教学的生动气氛,开辟语文教学的崭新天地。在语文课上,激情怎样表现呢?

1.教师在学生学习新课之前,用优美而精辟的语言导读,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契机。一个好的教师,三言两语就会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趣味顿生。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钱梦龙等人的讲课,尤其重视课前导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如,钱梦龙先生以自己的名字为题来打字谜:“发了财梦想成才———钱梦龙”作为课堂开头,一下子使自己与学生缩短了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以后的“习得”过程中情绪激昂,投入充分。教师的情感在活动系统中始终影响着学生。又如,一位优秀的年轻老师上《孤独之旅》时,首先用他带有磁性的声音讲述了他人生道路上的一次孤独,当时后面听课的老师都被吸引了,更何况底下的学生。陌生的师生拉近了距离,也能更认真地体会课文中杜小康成长中的孤独。

2.用激情多彩的语文活动营造浓郁的文学氛围———有的老师别具匠心地将中央电视台的经典栏目引入教学之中。如“开心辞典”:你准备了吗?“新闻调查”:你思考了吗?“精品一刻”:你赏析了吗?“梦想剧场”:你表现了吗?“实话实说”:你参与了吗?又如,一名特级教师,不仅注意课堂上的精彩,还不放过生活中的点滴,他会带着学生到热闹的街市找寻语文的精彩,学生学习的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这样的课堂学生怎会不喜欢?

3.充分发挥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让学生体会到文章蕴含的情和意,激发内在的学习情趣。“文章不是无情物”,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以情动人。如,冰心的《纸船》。一张小小的纸,一艘小小的船,却饱含着即将远去的女儿对母亲的深深的眷念,老师通过配乐朗读带领学生走进去。又如,余光中的《乡愁》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表达了游子的思念,再转而以浅浅的海峡为两岸亲人们大喊一声,浓浓的思乡情飘然而出,师生共同有感情地诵读,其情也真了。

4.教学方法宜灵活多样。结合学习的文本和学生的实际,每节课要有针对性地选用教学方法。比如,教《春》,紧扣文章细笔细绘的特点,重在朗读吟诵,充分赏析优美生动的语言,让学生联系生活感受春天的美好。教《变色龙》则紧紧扣住一个“变”字,通过学生的角色朗读,深刻地感受到奥楚蔑洛夫变色龙嘴脸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面对浅文,或描绘引人入胜的画面,或从某一点深入,讲出蕴含的精深道理。同样对那些内容博大的文章,则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加以取舍。充满激情的语文课表现形式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不能为了追求形式的热闹,而忽略了语文课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任务。中学课本中一些教师的形象都是充满激情的典范,我们不妨借鉴:三味书屋中的先生读书到动情处“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虽然不是在指导学生读书,但是他的充满激情的表现给学生做了极好的示范,以至于学生“疑心这是最好的文章”。

三、总结

语文教学当以情育情。教师以真情点燃学生的激情,便有了燃烧的焰火,便有了心灵的交融。行动起来,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怒放语文鲜活的生命!

作者:瞿成娥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八卦洲中桥中学

参考文献:

刘翠祥.如何让中学语文课堂变得有活力[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5).

第三篇:传统文化渗透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在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已经逐渐认识到将我国的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在教育界形成了共识。本文就是对将我国传统文化渗透于中学语文的课堂教学的意义进行分析,并对我国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应用于渗透进行分析。随着新课改的开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求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要求学生不仅具备一定的知识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针对语文的学科特点,更要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使优秀的文化得以继承和传扬,还能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从而促进人才的全面培养。

1.中学阶段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将我国传统文化渗透于中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可以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到保护、传承与发扬,对塑造中学生的人格有重要的作用。我国的传统文化是经过历史的积淀,代代流传下来的,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文化、审美和道德素质内涵,而且在传统文化中强调道德、重视智能、注重文化艺术修养等思想。在新课程改革和新课标的要求下,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有积累了一定的认知水平,其思想认识、积累文化为关键的时期,传统文化中的游戏部分对其成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包含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有很多的文章都对个人或者是群体的优秀的品质描写。其中如仁民爱物,修省立诚等品质,通过对学生加强基础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学生会在中学阶段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通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习和积累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一些具有典型的爱国形象的任务,如屈原、陆游、辛弃疾及至近现代的谭嗣同、闻一多等,这些古往今来优秀的人物,以及他们的文章,都彰显了深刻的爱国之情。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奋斗目标,并能在未来发展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在我国传统的文化中包含了较为丰富的文化底蕴,如诗词底蕴、历史底蕴、文学底蕴、民俗底蕴、文言底蕴等几类。学生在中学阶段是进行个人涵养的重点储备阶段,学生在这一时期学习诗词、历史、文学等都会帮助其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并在无形之中就逐渐形成个人文化积累。在知识积累的过程中,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其发扬。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人们的生活更加依赖于科学技术,但是无论科学技术如何发达,在对个人进行衡量时,还要对其个人修养与思想内涵进行评价。因此,加强个人修养,是永远不会褪色的。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对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2.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重视情感的浸染,加强同实际的联系。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使学生形成情感共鸣才能更好的接受、理解相关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联系实际,将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并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把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教学之中,能够在日常的生活中渗透传统文化,使学生能够更加容易接受和学习传统文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兴趣,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选取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对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进行补充,或是引导学生在课下进行自主探究。例如在学习《风筝》一文时,教师就可以启发学生联想起在童年时期的玩具,并能够动手制作玩具。这一方面可以更好的理解作者鲁迅包含在其中的浓厚的兄弟情谊和对时局的无奈之感,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民主平等的环境中开展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如果不能很好的利用传统文化,否则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要求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能够营造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并能在其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使用恰当的方式进行教育,使学生既能受到传统文化的感染与教育。例如在《论语》中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名言,在一些诗歌中也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名言,如果教师只是灌输式的要求学生接受该教育,学生反倒会产生抵抗的心理,教师要采取更加民主的,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的方式开展教学。在教学互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优秀的品德与品质,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就可以渗透传统文化。因为在中学课外阅读的文本中不仅包含了大量的知识,还能在阅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培养起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在课堂教学之外利用课余的时间来阅读重要的书籍,从而培养其高尚的品德。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岳阳楼记》一文,其中就有比较经典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和学生展开讨论,首先要明确作者的社会地位与社会处境,从而对该句进行详细的解析,就能看出作者范仲淹以国为先的爱国情怀。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是否还有与范仲淹比较相像的作者、文章。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在文人志士身上散发的爱国情怀,另一方面也能较好的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回顾以往的知识。学生可能会联想起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鲁迅的《故乡》等,这些都可以使学生能够逐树立起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能更加理性的面对未来的生活。

3.总结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水平的认知。在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另一方面还要充分的利用语文教学,能够将蕴含在语言、文字下的深刻情感进行挖掘,适当的对学生渗透品德教育,在促进学生学识培养的同时,提高其素质品德水平。

作者:苗影 单位:吉林省四平市第十三中学

第四篇:中学语文课堂更精彩

怎样让我们的中学语文课堂吸引学生?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语文教学改革迫在眉睫,中学语文教与学的本质是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为此,教师要首先教师要更新理念、转换角色。我们要不断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标准,认真提升自我,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

一、趣味的课堂

目前,不少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原因是有的老师依旧穿新鞋走老路,使用过去那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要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提升他们的学习质量来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作为老师,我们要让课堂充满趣味性,使学生对语文学习感兴趣,真心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再加工,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取知识并提高能力。比如说,语文教师要精选一些课外阅读材料,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学生的知识面会越来越宽。如在教《陈涉世家》一文时,我们可以建议学生阅读一些有关作者写作《史记》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司马迁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完成这部巨著的,学习他那种逆境中奋斗的精神。总之,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对于相关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也至关重要。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积累和提炼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高,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把乏味的课堂调动成生动有趣的语文天地。

二、灵动的课堂

灵动的课堂,让学生动起来,不再死气沉沉。我们要在各种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要相信,动起来的语文课堂更精彩,也只有让学生动起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几种模式才能有效地实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多给学生发挥的机会。因为真实、可靠、生动的生活化情景是构建高效优质课堂的必要保证。注重课堂的灵动性,需要我们教师进行不断的反思,切实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要让学生动起来,教师还要把好课堂提问这一关。课堂提问,时机选得要准。问题设计力求新颖,难度要恰当,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尽量做到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比如说,朗声诵读对活跃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情感,让他们的积极性得到提高,让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弹奏出应有的优美旋律。总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使之呈现一种活泼、民主、互动的开放局面。

三、诗意的课堂

诗意的课堂更精彩,更能吸引学生情绪高昂地参与其中。大家都知道,一堂好课,学生兴奋,老师高兴,这堂课的效果才会好。课堂要充满诗意,老师就要充满诗情。让我们的中学语文课堂中融入心灵的感动,思想的碰撞。为此,教师要做足功课,准备充分。把课堂活动设计成一首流动的诗,课堂阅读教学要引领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感悟、去整体把握。语文学习的包罗万象,无所不及。从妙辞佳句到到精美文章、从历史掌敌到民间俚语、从术语名词到文学流派。无论是散文的学习,还是论说文的探讨,教师都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营造“诗意的课堂”,让学生进入那种情境之中。让课堂充满诗意,就是:教师的讲,要讲得精美;教师的读,要读得入情。我们还要不断丰富课堂内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课堂内外的延伸也使得学生始终情绪高涨。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体验文章的情感美、结构美、语言美,充分挖掘文本内容、情感,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另外,我们也要注意,富有诗意的课堂并不能脱离实际,如学生实际、教材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等。

四、创新的课堂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新形势下,语文教师必须在这方面努力,致力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比如说,在阅读教学这一方面,我们要培养学生习惯性阅读、无功利性阅读、健康阅读和营养阅读的良好阅读方法。让学生跟着教材、文学作品去旅行,让学生们由衷地爱上语文。语文课本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生活是颇为重要的,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手段之一。此外,我们要创造性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渗透。比如说,成功失败是我们学生学习生活中常见的事情。在勤奋与取得成功方面,有不少人认为很遥远、很难。事实上,在追求方面,我们要考虑顾及一些因素。首先,我们要开启创造性,那能使我们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其次,构建自信心,那意味着相信自己,“会当击水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第三,增加我们的灵活性,勇于改变自我;最后,坚持不懈很重要,我们要懂得每次成功之前须经无数次失败,永远不要退缩,不断向前。只要我们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上遵循上述建议,成功定会青垂于我们。在强调基础性与针对性的同时,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切实加大学生练习的创新性。科学安排训练时间,题目要新颖,做到精选精编。在写作方面,我们要鼓励学生学会持之以恒地多阅读,多练笔,相信只要付出努力,就会看到自己的进步。

五、结语

我们的中学语文教与学的过程是一个师生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不断提升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要潜下心来研究教学,让我们的中学语文课堂变成趣味的课堂,灵动的课堂,创新的课堂,诗意的课堂。我相信,通过我们自己不懈的努力,中学语文课堂会更加精彩,学生的语文学习一定融入“诗情画意”之中。

作者:姜楠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景山中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初中语文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第五篇:中学语文课堂发言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

课堂发言是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一个重要方式。中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发言的人数、次数与有效性,直接影响一堂语文课的质量与效果。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越来越不爱发言了。文章从学生、教师这两方面出发进行研究,试图探讨教师课堂设计、课堂语言、课堂氛围等方面的教学措施。

【关键词】

中学语文 课堂发言 影响因素

众所周知,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有的老师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一节课上,常常只是那么几个学生在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其他学生很少参与或根本不参与;小组讨论时,也总是个别学生代表发言,其他学生旁观,甚至对别人的发言也无动于衷,一点表情也没有。到底是什么禁锢了我们的课堂?我们知道,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是构成教育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师生关系是校园关系中最基本的一对关系。由此不妨看出,影响中学生课堂发言积极性的因素至少包含两个方面,即学生因素和教师因素。

一、学生因素

(一)心理因素

就目前教学中反馈的情况看,学生心理上对课堂发言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以下几点:一是应试教育造成学习上对教师的依赖性。二是学生从众心理的作用。中学生正处于独立意识与自主意识的形成期,这一时期的学生自尊心特别强,由此导致学生在学习上随大流,态度上不积极、不主动。

(二)性格因素

部分学生生性胆小内向,顾虑重重,不敢尝试。而有些成绩差的同学在学习方面自感“技不如人”,悲观失望,极易放弃努力,也不愿意发言。

(三)情绪因素

中学生的情绪,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觉性与不稳定性。他们对事物的感知往往只是凭直觉上的好恶,有时对上课的内容不感兴趣,就不愿意思考,也不发言。有时,一些课外的因素也会影响到他们,比如学生家里发生特殊变故,同学之间产生矛盾,对老师存有偏见而闹个人情绪等等,都会影响课堂发言。

二、教师因素

(一)教师的教学观

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决定了他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同时也决定了他追求什么样的课堂氛围。有些教师认为,教师就是传授知识的,学生只要听、只要记就好了,不需要什么发言,也不需要什么互动,最好的课堂就是安静,“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得到”。

(二)教师的心理因素

有时,教师的一句笑话,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多时;同样,教师的一声断喝,也会使学生从情绪的巅峰瞬间跌入低谷,甚或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种表情,也会使课堂气氛发生微妙的变化。活泼、幽默的教师总是比严肃、古板的教师,更让学生敢于课堂发言。

三、教学措施

(一)课堂设计

教师的课堂设计在提高课堂参与性、激发学生课堂发言中起到最为直接、最为重要的作用。课堂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设计教学内容应合理,真的做到因材施教,让整个课堂中的大部分学生有一种螺旋式前进的感觉。

1.巧设开头,未成曲调先有情。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记得有位老师在教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导入就播放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歌曲,让学生一起跟着唱,并让他们找出其中的三处错误。这样的形式,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试听,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学生参与的热情空前高涨。

2.精妙提问,一石激起千层浪。

“善教者,必善问。”有位教师在教学《斑羚飞渡》时,从题目开始,设问: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惑?学生顺势回答:斑羚怎么飞渡?为什么飞渡?结果如何呢?而课文正是按照这样的思路展开情节的。学生的畏难情绪排除了,课堂发言的效果才能立竿见影。

3.丰富活动,百花齐放春满园。

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和灵活多样的形式去逐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敢于发言,有话可说。同时,尽可能多开展一些活动,比如:课堂辩论赛、诗歌朗诵会、故事会、课本剧、读书报告会等。通过这些活动,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课堂发言的热情。

(二)课堂语言

班杜拉认为,他人对个体某一行为所做的评价、解释、建议、劝告、态度、暗示等将会使个体对自己在某方面的自信产生重要作用,作用的大小取决于他人的身份、地位、信誉、权威性等特点。对于学生而言,教师和家长是他们最信赖甚至崇拜的人,他们的表扬、赞美和鼓励,将会提高学生的课堂发言成就感;而他们的批评与嘲讽,将会严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与自尊心,更不要说课堂发言的积极性。

(三)课堂氛围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在于特定的心理氛围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促进者与学习者的人际关系之中,即建立一种自由、愉快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行为举止无时不在影响着课堂氛围。总之,在课堂中如果缺失了一种宽松、和谐、平等的气氛,出现学生不愿回答问题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四、总结

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课堂发言不仅是一种态度,也不仅是一种理念,还是每一位语文老师让我们从事的学科成为学生要学、能学、会学的最为基本的教学策略,它更是让学生对我们的语文课乐学、善学、求学的重要手段。课堂发言不单纯是为了收获某个结果,更重要的是发言本身这个过程。

作者:胡冬红 单位:江西省南昌市广南学校

第六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五巧策略浅析

[摘要]

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考虑教与学这两方面的因素。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备课、精心设计及驾驭课堂的能力,更离不开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教师在上课之前要精心研究学情,课堂教学在“巧”字上做文章,做到巧导入、巧设疑、巧结合、巧切入、巧板书,语文课就一定能变得更生动有趣、富于吸引力,课堂教学效率也一定能得到稳步提高。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方法与技巧

课堂教学要以高效为追求,而高效的课堂教学不仅需要教师稳扎稳打地认真准备,更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以“稳”为基础,在“巧”字上做文章、下功夫。

一、巧导入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巧设新课导入,为学生学习新知创设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课堂导入策略有不少,如情境导入、悬念导入、迁移导入等,都能在一定意义上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作为语文,就需要根据课堂教学需要,选择有效的导入策略,精心设计从而“巧导入”。例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我的老师》一课时,是这样设计导入语的:“同学们,从你们有作文课以来,凡是写过‘我的老师’这类题目的请举手!(学生全举手)全都写过!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老师,上至国家领导,下至平民百姓,都是在老师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当人们回忆老师的时候,有的老师被淡忘了,可有的老师却深深地印在自己的脑海中,这样的老师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值得用笔写下来。我国著名作家魏巍写的《我的老师》,就是许多同题散文中的优秀之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我的老师》。”(板书文题)这是从贴近学生的生活入手,同时也很贴近课本,由熟悉的作文题目,引出本课课题,这样的导入语就比较有感染力。“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学时,教师要注重以情感人,可以用深情的导语或歌曲导入新课,感染学生,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例如在讲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背影》时,笔者注重上课伊始就煽起学生与文本中相融的情感,播放筷子兄弟的歌曲《父亲》:“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直到长大以后,才懂得你不容易;每次离开总是装作轻松的样子,微笑着说回去吧,转身泪湿眼底……”全班学生都入神地聆听这深情动人的歌曲,情感酝酿到位以后,就不会与即将学习的课文产生隔阂,教学也将更加流畅高效。

二、巧设疑

学生都有好奇的心理,有求知的渴望和探索的动力。疑问是思考的开始和学习的初衷,也是思维的动力和创新精神的摇篮。通过巧设问题,可以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也能激起他们的探索精神,推动教学进一步深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如在人教版《语文》九年级《观沧海》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课堂探究意识,在导入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探究问题:1.《观沧海》中实写观海所见景色的诗句是哪几句?分别描绘出大海怎样的特点?(答:“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总写全景,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表现了大海充满生机;“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海上景色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壮气势。)2.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答: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答: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而在教学《水调歌头》时,笔者则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供学生小组讨论交流,以指导学生解读诗意:1.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二者的联系何在?2.诗人笔下的月亮是何种形象?诗人由月色的美好想到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3.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这些问题的提出,引导学朝正确的方向思考,也激发了他们的大脑思维。同时,问题导向的课堂中往往问题解答以后,课文学习内容也基本完成,不仅能保证教学进度,更能提高教学实效。

三、巧结合

课堂教学的“巧结合”,既有教学内容的结合,也有教学方式的结合。教学内容的结合是指围绕某一特定的核心概念,将内容相近或相反的文章结合起来教学,通过对比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中的《说“屏”》是一篇事物说明文,文章主要介绍了屏风的实用功能与装饰功能,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设计师以及使用者的注意。这类文章的特色在于结构上的匠心独运,但对于学生而言学习起来就略显枯燥了。因此在教学此文时,笔者考虑到它与同单元的《桥之美》在写作上有相似之处,于是在教学时就把两文结合起来并作对比。《桥之美》是从画家的角度来介绍桥的特征,角度新颖;《说“屏”》却不是从专业工作者的角度,用一些专业术语详细介绍屏风,使读者获得比较全面的关于屏风的知识,而是从一个欣赏者的角度介绍屏风的功能和如何使用屏风,这样更有利于人们对屏风功能的了解,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也学习到了有关屏风的知识。两者的对比之下,学生更能体会到说明文独特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而教学方式的结合,则指的是听说读写看等多种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例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的《口技》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该文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演者用各种不同的声响,异常逼真地摹拟出一组有节奏、有连续性的生活场景,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全文紧扣“善”字,形象而逼真地进行正面描写,由简单到复杂、由弛缓至紧张的三个场景,再侧面描写听众的神态、动作,其间插入简要赞语。这种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为文章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对于这样的文章,仅仅靠阅读、讲解去让学生领会是比较困难的,一方面文言文的学习难度较大,一方面文章写作技艺高超较难领会。面对这种情形,教师就不能将教学方式局限于读了,还要让学生去写,要让学生在学习领会文章写作技巧的基础上,尝试着去模仿、去写,去表达出自己领会到的知识和技巧。学生写的过程既是对新知的检验,也是对新知的夯实,更是写作技巧的升华。

四、巧切入

课堂教学往往会存在一些重难点,如果教师能够选择合理的方式方法,找准角度进行巧妙切入,就能使重难点问题迎刃而解,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能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随着现代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电化设施或电子白板等多媒体设备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切入工具并逐步普及,而且在教师的合理设计下也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如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时,当学生理解困难或背诵困难时,教师可以将《明月几时有》的歌曲或视频及时切入,以优美的旋律、清新的画面和深情的词句,使学生兴趣大增,同时也深刻领会诗词蕴含的情感。巧妙的切入能化繁为简,也能升华主题。如在教学李清照的《如梦令》时,教师可以趁着背景介绍的环节,切入穿插介绍李清照和赵明诚的恋爱及婚姻生活故事,借李清照对爱情的执着和忠贞,加深学生对爱情和婚姻的认识,提醒学生恋爱须慎重,引导他们树立健康的恋爱观和情感观。这种凭借合理切入,将初中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的行为,能够对教育学生起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帮助效果,是对文本教学的进一步升华。

五、巧板书

当下,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普及,很多教师开始逐渐依赖电子设备,减少甚至停止板书。尽管多媒体信息技术已经在实践中充分证明了它给教育教学带来的便利,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不再板书。相反,教师应当充分重视板书的作用,在教学中巧妙设计板书、认真板书。一方面是因为教师的板书对学生的书写能起到很好的榜样示范作用;一方面则是因为板书可以弥补多媒体设备多变、变动快的缺陷,可以将教学中的核心内容按照合理的设计长久地呈现在黑板上,以充分引起学生的注意。

六、总结

“巧板书”意味着板书不能盲目、随意,也不应当是繁琐冗长的,而应当是简洁巧妙的,既不过分占用教学时间,又能对教学起到点明知识点、吸引注意力的作用。而对于一些结构独特的课文,教师在讲解中,结合多媒体设施,辅以巧妙的板书,必然能对教学起到良好的助推效用。例如教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的《新闻两则》时,教师可以边带领学生阅读课文,边用多媒体播放新闻内容和图片,边在黑板上板书“倒三角”模式的新闻内容,三种教学方式有机结合、互为补充,必然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陈讳 单位:会昌县实验学校

第七篇:中学语文课堂微课有效教学分析

微课是建立在互联网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前提之下的,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微课教学能够打破传统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对时间和空间的要求,通过构建真实的教学,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的进行课堂学习,明显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通过教学小视频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容易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激发写作的兴趣,既能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又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微课,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下文中,笔者将结合教学实践,对微课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展开论述。

一、微课概述

(一)微课的含义

微课主要是指详细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围绕某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或者是知识点而展开的教学活动的过程,并以视频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一种教学方式。其中,课堂教学的视频,或者是课例的片段就是微课最关键、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教学设计、课件资源、教学评价、练习测验和学生反馈等则是微课中重要的辅助性的教学资源。在特定的组织结构形式下,上述内容将会共同创造出一种主题式的应用小环境。

(二)微课的特点

微课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微”字,有微小、简短之意,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1、教学的时间较短。受到中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限制,为了符合他们的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间不能过长,通常在5—8分钟,最长也不能超过10分钟;2、教学的内容较少。由于教学时间的制约,微课无法开展广泛的教学,只能将问题集中,突出某一个主题,这样更符合教学的需求;3、资源占用的容量很小。微课所用的视频和其他辅助性的教学资源总共占用的容量约为几十兆,而且视频年的播放格式为WMV和FLV等,可以实现在线播放;4、教学资源的组合方式具有情景化特点。

二、微课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微课在课文理解中的应用

语文的课文内容具有丰富性和多样化的特点,但是受到学生生活阅历少的限制,再加上课堂教学设计得不合理,导致很多学生无法准确理解课文内容。因为微课具有形象化的优势,能有效弥补据教学设计的不足,可以缩短学生和课文文本之间的距离,可以增强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以《苏州园林》的教学为例,该课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明白苏州园林的设计特点,即游客无论身在何处,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但是很多学生,甚至教师本身都没有去过苏州园林,无法对其特点进行形象分析。再加上这篇课文的并没有相关的插图,所以增加了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此时运用微课教学,可以通过视频生动地展示出苏州园林中亭台楼阁的布局方式,花草树木的相互映衬、假山池沼的错落有致以及近景和远景的丰富层次。在学生观看教学视频和欣赏图画的同时,配合教师的解说词,适当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让文字和画面完美地融为一体。这样,学生就可以一边听着教师的解说,一边欣赏如画般地苏州园林,对它们的布局方式、色彩搭配和雕刻特色等进行分析,有助于增强学生对苏州园林的感受,充分体会到园林充满诗画意境的美感。

(二)微课在解决课文疑难中的应用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主动开展互动式的问题讨论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深化其学习动机,养成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习惯,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微课,能够引导学生及时发现课文中隐藏的矛盾因素,找到课堂深度和学生兴趣之间的契合点,提出学生感兴趣,同时又和课文的重难点密切相关的问题。以《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为例,课文中有两处关于自然环境的描写,这些描写具有什么作用?能不能删掉?这是学生最容易产生疑问的地方。要解决这些疑问,教师可以运用微课,分别找到课文中的两处自然环境描写,然后根据这两处描写内容配上两幅色彩鲜明的大海背景图:一幅天空蔚蓝,大海碧绿;另一幅天空阴暗,大海灰白。在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时,及时出示这两幅图画。通过背景的比较,再结合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可以让他们自己得出答案:第一幅画能和海面的平静相互映衬,暗示了“我”一家人的渴望和兴奋之情;第二幅画则是通过海面的阴郁,烘托了“我”的失望和沮丧等情绪。这两处环境描写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刻画出了人物的不同心情。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理解在小说写作中,自然环境描写对人物刻画的作用,让人物更加形象,更有生命力。这样借助微课展示,由文到图,对比分析,学生就能理解不同环境描写的作用,这样也改变了以教师分析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使学生迅速进入动态的教学环境,及时得到启发,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课文的难点。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在阐述微课含义和特点的基础上,从课文理解和课文疑难解答等两个方面对微课的应用进行了具体分析,为提高中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积累了宝贵经验。

作者:张敏 单位:山东省济南市济南七贤中学

参考文献:

[1]武小桐,陈飞,吴建伟.微课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1(02):61-65.

[2]刘彦.微课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戏剧之家,2015,07(13):211-212.

[3]毛子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18(10):79-81.

[4]康昊艳.微课在职业院校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品牌(下半月),2014,09(16):231-232.

第八篇:中学语文课堂要教学生学会读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中指出:“未来文盲,不再是指不认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对“文盲”的这一解释,体现了现代教育与时俱进的精神。这种精神表现在课程改革上,即是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技能和方法,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造就新公民。中学语文新课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作为实施的具体要求,真正确立了语文教育的最新理念。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通过广泛的阅读来获取知识,是学习的重要途径。较强的阅读能力不仅有助于人们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更好地使学生适应将来科技事业飞速发展的需要。那么,语文课上怎样才能注意到教学生“学会读书”呢?

一、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习惯。而良好的习惯,对一个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在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指导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即养成读书时“动眼、动口、动脑、动手”习惯;学会使用工具书,熟练翻检工具书的习惯;养成先预习,后听讲的习惯。

二、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

教与学是教学活动中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教师在教给学生好的学习习惯的同时,还要努力创造条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实践活动中学会读书,从而锻炼、培养、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1.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去发现文章的妙处

学生要想把文章读出味道,要靠平时的知识积累,才能读得正确、流畅。教师还要适当加以节奏、语调的指导,才能让学生读得抑扬顿挫,沉浸其中。在教读《鼎湖山听泉》一文,关于听泉一段的描写,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让他们描述曾经见到过的泉水流淌的美景。经过多遍的朗读,结合自己的体验,学生的感受立体起来。有一个学生说:“我仿佛随着作者一起欣赏了富有层次的泉水之声,我在充满乐感的泉声中陶醉。”

2.要善于在书中寻找问题,在书外寻找答案

书中寻找问题即书中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的问题,即把这些问题解决,学生就会有所“得”。对于这些问题,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而是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通过文中和文外的相互结合,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去寻找答案。我在教学中首先是让学生自己采用标记圈点评注法来发现问题,然后要求学生可以自己独立思考,或者以小组形式来寻找答案。这种方法对初中学生读书能力的提升很有效果。纵观全文,朗读文章标出文中的佳词妙语,总结表现的艺术手段以及语言的特色,也就弄清楚了“怎样写”的问题。

3.鼓励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回答教师问题

有的学生读书时往往提不出问题,但是提不出问题并不意味着就没有问题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在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时,设立一个特殊的“评价项目”,即:一堂课学生学得好不好,首先,要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向教师提出问题,以此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实践说明,读书时经常提问的学生,他的收获也是很多的,因为他能读中悟、悟中读、读后思,把感悟、理解、欣赏统一起来。读书有所得,还要有所悟,情感在“悟”中得到升华,在“悟”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论学生的答案正确与否,教师都不宜急于下结论,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不同意见没关系,越是有不同意见,就越精彩,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在学习《囚绿记》一文中,关于文章中的主旨,学生就有好多答案。有的认为作者是在赞颂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也有认为这是对民族精神的颂扬,还有的认为是对生命的讴歌等。学生的回答,闪烁着他们智慧的火花,我对他们的回答给予肯定,并进一步归引到正确的答案上来。这样让学生很容易地接受教师所讲的内容,也大大激发了他们的读书热情。

4.让学生学会总结

一个单元的课文学习结束以后,不能学完就弃之一边,而是要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帮助消化、吸收所学的内容。比如:苏教版初中语文每单元都是按主题编写的,学生通过单元学习,可以就思想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进一步理清思路,把单元内每篇课文相同的地方列举出来,再把不同的地方列举出来。通过比较,加深理解,进一步提高概括、阅读和写作这类题材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所学内容的基础上有新的发现。读书习惯和能力的培养,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教师要通过合理、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强化,并要适时检验其效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地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语文实践能力,从而全面提高整体语文素养。

作者:吴新明 单位: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第一中学

第九篇:中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运用水平对策分析

【摘要】

语文课堂对于语文教师语言的运用有着极高的要求。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恰当的运用精准、激情、幽默与艺术化的语言来进行课堂教学,对于提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教学的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中学语文 教师 课堂 语言 运用

语言是知识传播的手段和媒介。课堂教学不仅要求语言清晰明了、准确到位,而且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智力发育特点。中学语文教师高水平的语言运用,能够在教学中激起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提高中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因此,本文主要探讨通过语言运用的技巧来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精准的语言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精准的语言表述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提高时间利用率,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接受量,提升课堂的有效性。精准的语言要求教师语言运用中的精炼、准确。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语言的精炼首先要具备坚实的语言功底和深厚知识储备,这是教师精炼语言的前提和基础。坚实的语言功底和深厚知识储备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一个语文教师通过长期不间断的学习和积累,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积累和储备才能够对所讲授的知识有一个更为深入的认知。但是,精炼的教学语言的运用并不是越简练约好。其前提是建立在中学生的理解能力所能够接受的前提和基础之上,尤其是对于那些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确保其能够对教学内容能够理解和接受。语言运用的准确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基本知识的准确性,即具备标准的普通话,发音要标准,杜绝方言在课堂上的使用,对于各种语言的变换,例如多音字、音近字、同音字等都要熟练的运用,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参考标准;另一方面要做到讲授内容理解上的准确,即教师在上课前要对本节课将要将受到内容有一个充足的准备,做好备课,在讲课的过程中通过最准确的语言将所要讲授的内容有条理、有逻辑、简单清晰的传达给学生。

二、激情的语言提升课堂的吸引力

教师激情语言能够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热情,满足当前中学生成长的阶段特征,提升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中学生正处于一个活泼好动的成长阶段,其课堂注意力一般而言只有十几分钟,一旦教师语言表达平淡无奇则会使其对课堂迅速失去兴趣。所以,中学语文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语言的运用要能够根据所讲授的内容做到,充满激情、协调和谐、抑揭顿挫、语速能够根据内容的变化而调整。以白居易的《卖炭翁》为例,作者生动的描述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其中那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将老百姓的心声与无奈表现的淋漓尽致。可谓“声声血,字字泪”。教师讲述中语言表达的语调、语速及情感要能够符合文章作者渲染的氛围,引导学生去体会和感受其中的意境。这样学生的的认识才会更为深刻,才能够有利于文章的理解和学习。

三、幽默的语言增进课堂的趣味性

幽默的语言运用能够增加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中学生更容易接受和记忆所学习的内容。在学校的教学实践中,没有任何一个学生会喜欢古板单调的教学方式和不苟言笑的教师,幽默风趣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学生的记忆,一个简简单单的幽默的词语可能就深深的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在今后的学习中信手拈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联系生活、顺口溜或歇后语、夸张的表演以及故意设置陷阱,先扬后抑等方法来增强课堂教学语言的幽默性,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幽默风趣的语言运用的背后存在着一定的教学隐患。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要有一个度作为把持的方向,在教学中仍然要以学习知识为主,不要舍本逐末,将精力放到幽默的创作中去而忽视了教学;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诙谐的教学风格自然受到大家的喜爱,但是不要只仅仅记住了幽默的语言而忘记了教师在幽默的背后所传达的知识。

四、艺术的语言增加课堂的美感

艺术性的语言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美感,这也是语文教学所独有的一种魅力所在。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语言上需要发挥出对教材讲解的示范作用,将它富有意境的讲解出来,既要讲出课本终于要表达的意境和基础的知识,还要尽可能的讲感情融入到教学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够通过课堂语言的应用,对学生产生一种再教育,通过课本所传达的知识更进一步的结合现实的思考,对学生进行启迪,陶冶学生的情操,在学生思走向成熟的阶段起到良好的最用。初中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是生动形象的并且结合教师丰富的想象力,将美感的语言和艺术性的表达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使语文课的教学更加生动,让学生在充满艺术气息的语言氛围中感受汉语言的博大精深。用艺术性的语言来展现文章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之美,可以给学生以无限的遐想和美的感受。但是,这种意境之美往往是一种较为抽象的美,需要信心的受众者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美学素养。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在运用艺术性的语言讲授文章的意境之美的时候,需要考虑到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水平,能采取一种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对中学生加以引导,切不可拔苗助长。

五、总结

总之,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语言的表述、语言情感、语言风格等方面提升中学语文教师语言的运用能力,通过恰当的语言运用给中学生语文学习以正确的引导和良好的智商讲授,使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修养上都得到一次升华,更好的完成教学的目的。

作者:赵冬辉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第一零四中学

参考文献:

[1]陈洪波,龙华仙.浅议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表达艺术的三宜三忌[J].中国校外教育,2015(19).

[2]赖玉芬,罗浩珍.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如何与时俱进[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5(28).

第十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新转变

[摘要]

中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多是传统“授受”的教学模式。后喻文化时代的到来,因其传递方式的特殊性,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提出新的要求:由传统“授受”的教学模式向“对话”的教学模式转变。平等的师生观和师生角色的转变是“对话”教学模式实行的前提,后喻文化时代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仍处于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之中。

[关键词]

后喻文化 中学语文 教学模式 对话

一、新特点:后喻文化时代特性

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最先提出“后喻文化”,指的是长辈向晚辈学习,也就是所谓的“青年文化”,“在这一文化中,代表着未来的是晚辈,而不是他们的父辈和祖辈”[1]。玛格丽特•米德认为,长辈失去文化传谕的价值,社会进入了后喻文化时代。受互联网广泛应用的影响,种种社会特征预示着我国已经步入后喻文化时代,它主要表现为如下两个特点。

(一)知识的全民性和世界性

网络时代实现“文化的平等与共享”,网络文化的互动性、开放性、自主性等特征,使青年拥有平等获取信息的机会,也使后喻文化时代的知识具有全民性及世界性的特征。后喻文化时代信息的共享与平等,使青年摆脱了单一的、自上而下的文化传递方式,比长辈接触得更多生活经验以外的文化知识,文化权威消除,金字塔式的传统知识结构瓦解。

(二)文化反哺,平等对话的交流方式

“文化反哺”是后喻文化时代最基本的特征。年长一代对时代变迁的接受能力弱,年轻一代会运用自己的知识教导年长一代,使年长一代尽快地适应社会时代的发展,“由晚辈帮助长辈适应时展变革的‘反向社会化’现象的频繁发生,正体现了后喻文化的典型特征”[2]。知识经济时代中以“文化反哺”为基本特征的后喻文化时代是全新的学习型时代,导致社会角色的转变。在社会角色转变的后喻文化时代,玛格丽特•米德认为,“交流的方式是对话,更易于接受对话的双方地位平等”[1]。后喻文化时代的特点对中学语文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出挑战,也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不能忽视的时代性特征。但现在的中学语文课堂仍存在与后喻文化时代相悖的“旧”教学模式。

二、旧模式:“授受”教学模式及其问题

在国内,对教学模式的定义存在多种观点,王云峰在《语文教学模式的建构、解构与重构》中是这样总结的:“教学模式是对复杂多样的教学活动进行结构化研究的产物。教学模式的基本价值在于,它可以用简约的形式,再现性地描述现实存在的复杂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得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行为过程以及操作要领的结构要素被直观地凸显出来,成为人们认识和操作教学过程的一种便捷工具”[3]。也就是说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三要素:师生关系、行为过程及操作要领。在应试为目的的实际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学以培养提高考试成绩的应试能力为目标,“考什么教什么”成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流,与其相应的是课堂教学的封闭和保守,是单一的“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我国学者靳玉乐也在他的著作《对话教学》中,将语文课堂的对话教学模式分为:问答式对话、启发式对话、讨论式对话。然而,问答式对话和启发式对话的教学模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教学模式,这两种对话的教学模式在实质上仍是“授受”的教学模式。

(一)问答式对话的教学模式

靳玉乐认为问答式的对话是教师在教学运用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模式。有些教师认为,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热闹的课堂氛围就是实现了对话教学。其实这样的问答式的对话,教师心中已有预设的答案,通过不断地提问让学生去猜教师心中预设的答案,这是一种“圈套式”的“假对话”教学模式。其明显特征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依据知识的逻辑结构预设来引导学生探寻真知问题,以一问一答形式贯穿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师借用问答的方式引领学生找寻答案,很少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要。教师对话的单一和专制,抑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启发式对话的教学模式

靳玉乐认为,“启发式对话的教学模式与问答式对话的教学模式主要的区别是教师不会过多地干预学生的思考过程,反倒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4]115,在学生思考的活动中,教师扮演的主要是点拨者的角色。启发式的对话教学模式看似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实质上仍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传递为中心。启发式对话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注重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即使有些专家学者已经认识到社会正处于后喻文化时代,但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中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仍存在“教师中心”、“知识本位”的缺陷,摆脱不了“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由教师主宰课堂,单向的知识传递方式,即使有对话也只是教师知识独白性的对话,没有学生与教师间的“对话”。

三、新要求:“真对话”教学模式

后喻文化时代对中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提出新的要求:由“授受”模式向“对话”教学模式转变。“对话理念支持下的教学范式已经成为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也是当前语文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5]365。后喻文化时代对中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新要求,即中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活动是对话性的,参与对话的双方地位平等。

(一)师生的平等和角色的转变

后喻文化时代强调“平等与对话”,其最显著的特征是“长辈向晚辈学习”,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发生转变,即“教师学生化,学生教师化”。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师生角色的转变正是后喻文化时代对课堂教学的新要求,也是对话教学模式实行的前提。后喻文化时代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不再是“装知识的容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特征,摒弃“以师为本”、“以知识为本”的旧观念,转变为“以生为本”、“以人为本”的新观念。教师应当明白传统的师生关系面临挑战,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尤为重要,明确师生平等是进行“真对话”的重要前提。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时要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保障学生与教师平等对话的权利,且重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师生关系由以前的知识传授与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探究、质疑的共同体关系”[4]74。后喻文化时代的网络文化迅猛发展,使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加,教师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再是“知识权威”,“不耻下问”应当成为教师的普遍美德,学生的身份从学习者向教授者转变。由于网络信息具有开放性、互动性、自主性等特点,知识具有全民性和世界性的特点,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会迷失自己,缺乏信息的辨别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角色由传统的“控制者”向“组织者”转变,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传道、授业、解惑”。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时会处于接受学习状态,教师帮助学生构建“新知”与“旧知”的联系,“教师由拥有知识权威者变成了跟学生一道参与知识建构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自主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学习者”[4]74。

(二)“真对话”的教学模式

后喻文化时代中,“真对话”的教学模式成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新要求。“真对话”区别于“假对话”,是在形式上、实质上都符合后喻文化时代特点的新的教学模式。靳玉乐提出的“讨论式”对话的教学模式才是后喻文化时代对中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新要求的典型代表。靳玉乐认为,讨论式对话教学模式“建立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讨论主题通常由教师启动,向学生辐射扩散,而后由师生共同深入探讨”[4]115。讨论式对话教学模式不是自上而下的、单一的传递方式,而是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的方式实现了多元化、多角度的知识传递。“我—你”的对话关系,对话双方同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但教师更多的是发挥主导性作用,学生更多的是发挥主体性作用。讨论式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讨论式对话教学模式的监控者、组织者,当学生的讨论、对话出现偏离主题、避重就轻的误区时,教师要发挥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公正客观地看待学生的观点,并引导学生重新回到讨论的主题当中;学生参与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各抒己见,思想不断碰撞,活跃思维,促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拓展思路,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习惯。网络文化的开放性特征,要求在中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提出问题不能过多预设答案。只有问题和答案具有开放性,学生才不会去猜教师预设的答案,在中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才能真正地实现学生思想的解放、思维的活跃,达到探究性的“真正的讨论”。讨论式的对话教学模式,在尊重、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进行,对话具有真诚性、敞开性,真正地实现从“授受”教学模式向“对话”教学模式的转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真对话”。四、新实践:“真对话”语文课堂教学实例钱梦龙认为“教学过程必须要有其内在的规律,也就应该有反映内在规律的一定的程式”[6]38。他提出的“三主四式”导读法的教学模式就是将对话的教学模式与自己研究的教学经验结合而形成的教学模式,他的教学活动体现了后喻文化时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他的著作———《我和语文导读法》中“《谈骨气》教学设计及部分实录”是“三主四式”导读法教学模式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运用,是由“授受”教学模式向“对话”教学模式转变的实践与探索。钱梦龙将《谈骨气》这一课文分为两个课时,在教学目标中提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采用导读与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的环节中,“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的‘导’必须着眼于学生自读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培养”[6]252。第一课时,钱梦龙将教学过程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的环节中,以网络上相反观点的文章让学生思考文中的观点是否有道理,钱梦龙还明确地表示“我没有标准答案”,让学生带着观点进入新课文的教学,结合两篇文章的观点再进行判断;第二步,提出学生自读的两个要求,一是读两遍文章,圈出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二是让学生从议论文的特点出发,大体地梳理课文;第三步,检查自读的成果,一是了解学生字词的掌握情况,二是让学生自行找出有感情的句子进行体味;第四步,在老师的主导下,梳理文章的内容。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找出议论文的特点,解读课文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第五步,布置作业,让学生利用网络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于下节课进行讨论。第二课时,教学环节中的第一步,让学生交流作业的成果;第二步,让学生就课文中为什么要这样论证的问题进行讨论;第三步,结合第一课时的内容,就网络上的批评文章进行讨论;第四步,布置探究性作业,由老师提供两段观点相悖的文章,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并谈谈自己的看法。从整体上而言,钱梦龙老师的《谈骨气》的教学案例既符合“三主四式”导读法的教学模式的特点,也符合后喻文化时代的“对话”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过程中,老师给出提示,让学生梳理文章的内容。教师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多次地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第二,提出不预设答案的探究性问题。第三,注重课堂的多重对话。学生自读课文实现了生本对话;学生进行问题讨论时实现了生生对话;学生向老师传递自己查阅到的资料并在作业中谈自己的看法实现了师生对话,并且对话的双方是“我—你”主体间的关系。第四,网络媒介的运用。何克抗教授认为,“钱先生通过网络信息技术与语文导读法的整合,使这两节阅读教学课呈现着极大的互动性、开放性”[6]444。当然,正如语文教育专家倪文锦所指出的:“对话教学虽然是比较先进的教学,它可以发展成语文教学的主流范式,但它不可能解决所有教学问题,必须和其他范式的教学结合进行”[5]。因此,后喻文化时代的语文教育专家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将对话的教学模式与其它的教学模式相结合,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语文教育工作者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在后喻文化时代中的更新,还处于不断地探索之中。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探索符合时代特征的认知特点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努力方向。

作者:吴欣桦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M].周晓红,周怡,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2]梅志罡.简论后喻文化时代的青年社会化[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

[3]李海林.语文教育研究大系(1978-2005)•理论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444.

[4]靳玉乐.对话教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5]倪文锦.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钱梦龙.我和语文导读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