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学语文课堂分析(9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打造中学语文阳光课堂尝试
摘要:
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充分的实践与思考机会,让每个学生拥有自信、快乐、奋发、高尚的阳光心态,成为健康、快乐的阳光少年。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阳光课堂 阳光教育 阳光心态
近年来,“阳光教育”成了教育的主旋律,阳光管理、阳光活动、阳光教学的理念也不断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随着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化,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是由于受主客观不利因素的影响,使得一些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被动,产生了一些不良的学习心态。面对这一现实,在语文教学中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关注学生心理,培养学生积极上进的阳光学习心态,则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焦点。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打造阳光课堂呢?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一、爱心浇灌——唤醒学生的善良本真
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心是学生形成积极人生观的良好保障。学生拥有教师的爱,就像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较全面地了解学生,尤其要了解他们对课程的喜好、对学习的态度,用爱心唤起他们对学习生活的热爱。笔者曾经打造中学语文阳光课堂的尝试□甘肃省临泽县第三中学 兰少莲遇到过这样一个学生,她上课老是恍恍惚惚,思想抛锚,课余也不和其他同学交往。笔者找她到办公室谈了话才懂得,她最近才知道自己的身世,她是被家里“捡来”的孩子。虽然父母对她都很好,但她总觉得失落落的。于是笔者一有机会就和她拉拉家常,耐心地开导她,鼓励她,还请她的家长来一起交流。几周后,笔者发现她上课时情绪不那么低落了,回答问题也积极了,课余在操场上也发现了她的身影。还有一个男同学,上课不专心听讲,课余游手好闲,老给班级“抹黑”,是典型的“双差生”。老师找他谈话时,他答应要好好学习,可回到教室还是原样,令老师、家长都头疼。笔者在他的作文本上写了这样一句话:“你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老师期待你在课堂上的精彩表现!”之后笔者观察他的表现,结果发现他变得积极了。笔者又在课堂上表扬了他。后来,每次作业后面笔者都给他写一句鼓励的话,没想到他还给老师回复了感激的小纸条。渐渐地,他能管住了自己,在班级里也变成做事的一把好手,学习逐渐得到提高,后来成了学习的中坚力量。爱是人性本善的一种体现,老师的爱心能让学生充满信心,帮助学生找到人生的坐标和思想的依托。要让问题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阳光心理,教师就要把爱的阳光照进学生的心灵,用爱的目光赏识他们。在学习上的关注,在生活上的关心,在精神上的呵护。哪怕是一个温柔的眼光,一次轻轻的抚摸,都足以激发孩子们身上的积极因素,让他们保持一颗善良本真的心。
二、和谐平等——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一个孩子就是一个美丽的世界。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构筑平等对话、真诚沟通的平台,是促成每位孩子正确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有效途径。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孩子们喜欢哪位老师,肯定就喜欢他(她)的课。因此老师首先要亲近孩子、尊重孩子,构建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既做他们的“良师”,又做他们的“益友”。笔者曾经教过这样一个女孩,她胆小又自卑,总是躲着老师,有不懂的问题也不敢问老师。课外,笔者经常找她闲聊。“今天的作业有问题吗?”“周末回家你妈妈在家吗?”“今天表现不错,加油!”课堂上,笔者经常把一些简单的问题留给她,渐渐地,她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她进步很快。对于一个成绩差的学生,我们如果用欣赏的目光、鼓励的言辞放大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如春风化雨般滋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学生就会快乐、健康地成长。在教育教学中,老师还要将自己广博的学识、敬业的精神、宽容的心胸、高雅的谈吐、文明的仪表等个人魅力充分展示出来,让学生对自己的老师油然而生敬意,这样才能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教育的成功之处不是你教出了多少高分的学生,而是能让每个学生都以阳光、感恩、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融入社会。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对待那些家长不重视、各方面习惯较差的学生,要冷静思考,更多地理解他们,看到他们的进步,引导他们积极的学习情绪,培养他们自觉进取的阳光心态,使他们的个性品质得到很好地发展。
三、宽松融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教育是心与心的交融、情与情的共鸣,没有教育者的真情投入,就没有学生的真情回报,教师必须拥有一颗善待他人的宽容之心。对犯错误的学生,我们要宽容他们。在课堂上,对那些不认真听课的学生,我们不应该当场就暴跳如雷,如果他影响了其他同学,我们可以幽默地提醒这个同学,如“你们看,××同学理解比你们要深刻,他都禁不住手舞足蹈了……”如果有同学打瞌睡了,我们可以这样说“这篇课文真是太美了,××同学都陶醉了”。这样,不认真学习的同学反而会不好意思起来,也避免了师生冲突。当然,宽容学生,不是对学生所犯错误不管不问,消极退让,而是要用更得当的措施、方法,在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基础上,触及学生的心灵,唤起犯错学生的自尊,引发他们自悟,促使学生提高认识,提升精神境界。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的过程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学习。如果教师能创设一种宽松、融洽、开放的教学环境,学生有了选择的空间,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走上讲台的时候如果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学生就会以高度的注意力、愉快的心情听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重视师生之间的那种积极的、融洽的情感交流,建立宽松、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活跃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主动地去探求知识。有了这种宽松融洽的学习氛围,便为学生扫除了创新的心理障碍,学生就较容易把这种潜在的情感意识转移到学习的内容上,消除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积极开动脑筋,去思考未知的问题,创新意识也会得到了发展。
四、欣赏美文——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中学语文教材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我们知道,语文教材都是专家们精心挑选的典型规范的作品,它的意图就在通过定向的规范的语文学习,使学生集中地、高效地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中学语文教材蕴涵极其丰富,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道德情操教育和精神意志陶冶的主要内容。教学中,我们应该紧扣教材内容,根据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教育功能。如教材中有关“童年”“亲情”“品行”等方面知识,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主题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明白要永葆一颗纯真的童心,感恩亲情,关注朋友,学习做一个智勇双全的学生。又如教材中有关“文学艺术”,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精读和比较、探究阅读的能力,获得某种人生哲理的感悟,把学生的认知拓展到思想和心灵的层面。语文教材承担着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等方面的任务,作为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载体,它对学生的精神道德品质以及情感、意志、性格等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起着熏陶渐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中学学习阶段,学生的性格正处在急剧变化发展的阶段,可塑性很强。我们要充分运用语文教材的感染、浸润作用,在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审美情感,铸造学生美好心灵,陶冶学生高尚情操,从而塑造学生的阳光心态。
五、灵活多样——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学习,如果教师能设置灵活多样的教学情境,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有选择的空间,那么学生自然就会产生快乐的学习心态。如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扮演作品中角色的这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感知作品的内涵,体验作品情感,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调动、激发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引导、鼓励学生真实表达自己的情感,形成积极、乐观、向上、自主的健康学习心态。语文教材中除了经典篇目,每个单元后面还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这是新课标改革的一大亮点,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通道和平台,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来培养学生的阳光心态。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课程进度情况,舍得花费时间,适时开展诗文朗诵比赛、(普通话)演讲比赛、(话题)辩论会、读书故事会、社会调查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这些综合实践活动,感到知识离他们并不远。首先这样的学习就会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一种亲切感,让学生感到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增加学习的内在动力。第二可以激发同学们的竞争意识,诱发他们积极学习的心理潜能,同时也让孩子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活动中得到很好地提升。第三让每个孩子有发挥个人专长的机会,让学生得到有差异的发展,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成功。这样学生自然就会有乐观、自信的阳光心态。
六、总结
“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阳光心态还仅仅是个开端,还有许多新的领域需要开拓,新的想法需要验证。作为新课标环境下的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利用多种手段促进学生阳光心态的形成,让他们因拥有健康心身而茁壮成长。相信,有一批阳光、智慧的教师,一定能够造就一代阳光、智慧的学生。
作者:兰少莲 单位:甘肃省临泽县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吴维库.阳光心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2]董叶春.青少年保持阳光心态的150个细节[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4
第二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有效性分析
摘要:
多媒体教学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虽然使用率得到了较大提高,但也出现了运用的形式化、低效化甚至是无效化的现象。本文旨在研究多媒体教学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提升多媒体教学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的基本策略,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参考与启示。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 中学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性
一、多媒体教学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运用中无效和低效的表现
(一)多媒体运用目标和方式错位
1.为运用多媒体而运用多媒体
为了运用多媒体而进行多媒体教学,教学目标指向不明,教学内容空洞,教学过程散漫。它既不能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也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只是为了彰显和炫耀信息技术的优势而使用多媒体,往往是舍教学之本,而逐技术之末。
2.教师机械灌输,学生主体地位缺失
大多数的中学语文教师使用多媒体是为了方便自己的教学,多媒体运用于课堂更多的是解决教学中“教”的问题,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课堂教学的交互作用。比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教师如果一开始就在多媒体课件上把描绘此种景色的画作呈现出来,则是不适宜的。每个学生对诗句的感知和理解是不一样的,对“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在脑海中的感知和联想是不一样的。而这些景色在不同的时令带给人的感受也会有变化的。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将一切都交给多媒体,剥夺学生想象、思考、交流的机会。
(二)多媒体运用层次低下
1.多媒体教学情境创设的泛化与异化。
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而非目的。如果将一种手段推崇至极势必就会忽略目的本身,造成一种异化。例如,绝大多数教师在教学时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教学内容。但是许多教师却将情境的创设泛化,或“杀鸡用牛刀”,出现小题大做、喧宾夺主的现象。比如,在教《林黛玉进贾府》时,教师往往会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观看电视剧《红楼梦》中的有关节选(有时会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播放),这些直观形象感知往往是浮于表面的了解,学生要有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就必须结合文本,从语言文字当中展开自己的联想去感知人物形象,理解文本内涵,而不是被多媒体主宰,淡化教材甚至脱离教材,让既定的演绎形象来强行植入学生的视野与头脑中。
2.片面追求感官效果。
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只有与教学内容相适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适时、适度的使用,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多媒体为教学提供了一个先进的、多功能的表现方式,但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运用于课堂教学上。要把握好课件选材,不要片面追求外观形式,而忽视了真正的主题性理解。若多媒体课件片面追求感官效果,过度重视视觉性,屏幕渲染过度,附加信息和无关信息过多,则容易分散学生学习注意力,造成学习疲劳,降低学习效果,大大减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奋点和延续性,对教学产生不利影响,失去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应有的价值。
二、提升多媒体教学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有效性的基本策略
(一)多媒体教学要以教学目标的实现为宗旨
一方面,多媒体的教学是以教学目标的实现为宗旨的。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运用中,使用多媒体一定要紧扣住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使用多媒体,充分发挥其在课堂教学的优势,而不把课堂教学变成多媒体使用的成果展览。另一方面,多媒体运用于课堂教学,要以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教育价值为其终极目的。
(二)多媒体教学要把握好适时、适度的问题
首先,把握好多媒体的使用时机,用在关键处。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的传输与交换的过程,多媒体在此过程当中是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依据学生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信息传输,在有限课堂时间里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要给学生留有足够思维活动空间,确保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学习内容。不要让大量无关信息充斥课堂,占据学生思维空间,阻碍课堂上师生对话。使用多媒体要适时,如新课导入、处理教学重点难点及疑点、在学生学习时可能会出现一些困惑处等,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其次,使用多媒体要适量,切不可过度依赖。一堂课,教师要讲授教学内容并非都是需要多媒体来呈现。运用多媒体要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而定,适时地依据教学现状灵活调整教学预设。过度使用多媒体,将使教师在教学中依赖多媒体及学生在学习中依赖多媒体,反而会阻碍师生在课堂上彼此的对话,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改善课堂教学质量。最后,注重多种媒体的合理调用,忌“喜新厌旧”。多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成就教学,也可以毁坏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扬长避短,要注重多媒体与传统媒体合理调用。不能一味迎合多媒体教学而彻底摒弃传统媒体教学,而是要权衡利弊、二者兼用、灵活机动地使用这些教学媒介,把彼此的教学优势在有限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出来,有机结合起来。
作者:肖春毓 单位:赣南师范学院文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四梅.一枝独秀不是春——谈多媒体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合理运用[J].语文教学通讯,2014。
[2]蒙育飞.浅论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利与弊[J].中学教学参考,2010.
[3]杨正龙.关于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语数外学习,2012(7).
第三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留白艺术运用分析
摘要:
文学描写中的“留白”是指在文学创作中留有空白。但留白不等于空白,而是在关键之处“留白”,或设置悬念,或戛然而止,话说三分,给读者留下一定的想象空间和思索余地。一些文学作品之所以感染人,原因就在于创作中采用了“留白”艺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利用这种“留白”艺术来指导教师教学工作。
关键词:
留白艺术 语文教学 作用
中学语文课文里所收录的名家名篇,之所以为人们所称道,除了作品本身具有较高的思想性之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作者采用了艺术创作中的“留白”手法。下面笔者将结合中学语文课文中的一些具体内容,来谈一谈其中“留白”手法的运用。
一、留白艺术在中学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一)小说情节安排上喜用“留白”
小说中故事情节的设计恰当运用“留白”艺术,能让读者充分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对作者提供的形象进行再次创造,这样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容,也激发了读者的兴趣,集中了读者的注意力,培养了读者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如《最后一课》中,结尾之处作者对韩麦尔老师的描写:“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下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法兰西万岁”把故事推向了高潮,“使出全身的力量”倾注了韩麦尔老师对祖国的无限情深,对侵略者的无比痛恨,对祖国必胜的坚定信念,在这里,文章主题得到了升华。结尾作者的“留白”艺术———韩麦尔老师的“定格”和无声的手势,又将韩麦尔老师更深层的情感表露无遗。一个手势,不留一语,既隐含了韩麦尔先生因国土沦丧而产生的极大痛苦,又道出了这位爱国者对国家的深情,对祖国语言的眷恋,对将不能再讲法语的无比沉痛之情。话语虽无,结局也短,但表达的感情却非常深刻,也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此处的“留白”带给人们的是无限的遐想:韩麦尔老师的结局会怎样?小弗郞士以后还会说法语吗?沦陷区的人民会站起来反抗吗?经过读者的想象和创造,文章中人物形象更加鲜明、饱满。此时,再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也就容易得多了。文学创作中留有“空白”才能够让读者去想象、去深思、去探索,文学作品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震撼读者的心灵。
(二)诗词创作喜用“留白”
诗词之美,也须“留白”。清代袁枚引严冬友语:“凡诗文妙处,全在于空。”要给读者留有想象的余地。诗中“留白”,欲言又止或戛然而止,能吊足读者的胃口,让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的第三节后面四句:“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诗人眼前的“长夜沾湿”是何情景?“何由彻”漫漫寒冷雨夜如何度过?诗人“自经丧乱少睡眠”的所思何事?诗歌中的“留白”之处引人深思。在深思的过程中读者才能明白杜甫的所思、所想、所感;在深思中读者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封建社会中人民生活的困苦,也才能体会杜甫那颗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心。好的文章不在于说得多,而在于能打动人。就这点来说,“留白”不失为一种智慧。
二、如何运用留白艺术指导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要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就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自愿地去学。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留白”艺术就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首先,教学中进行一定的停顿,留出一定的空白,能让学生静下心来,结合课文中的内容和老师所讲述的知识进行思索。这种情况下,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比老师“一言堂”灌输模式下所提供的知识要多得多。所以,中学语文老师在授课时,要大胆地“放手”,相信学生,并留出“空白”。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室里寂静,学生集中思索,要珍惜这样的时刻。”在课文导入时就给学生设置一定的悬念,留有“留白”,然后再让学生去阅读课文,这样的开头,学生要感兴趣得多。其次,“留白”式的课堂教学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设计上有疏有密,使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运用“留白”式的教学,在教学中留有一定空白,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文本中“留白”之处进行探究、思考和补充,教师再加以适当的指点,这样,才能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营造出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妙镜。可见,“留白”式教学对学生的终生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作者:万春芬 单位:玉溪第七中学
参考文献:
[1]刘雯低.年级学生真性阅读课堂构建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5(1):12-13.
[2]肖敏.幸福从陶园开始[J].课程教育研究,2015(4):52.
第四篇:中学语文群文阅读高效课堂探析
群文阅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群文的宏观意义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采用互联网,新媒体等多种媒介以提取有效信息的阅读方式。但在狭义上理解的群文阅读主要是指,老师综合多种教学素材进行归纳整合以帮助学生阅读的教学活动。有专家明确指出群文阅读所开拓的不仅仅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而是突破单篇教学的传统教学体系下的创新性教学理念。
一、群文阅读教学的创新性教学价值
群文阅读虽在教学宗旨,教学原则上与传统教学方式并无二致,但群文阅读教学依据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在中学语文群文阅读高效课堂的建设过程中,群文阅读教学具有以下几个不可取代的教学优势。
(一)帮助学生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石
阅读是投资风险最小的一种教学活动,通过阅读可以教会人知荣辱,明得失。所以,帮助学生建立终身阅读的学习习惯是构建其精神世界,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群文阅读,采用同一个选题多个阅读视角的分析方式既能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也能在分析比较中建立多种角度的思维方式。所以,通过群文阅读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建立终身学习的阅读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磨练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以提升阅读效果。
(二)群文阅读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量
所谓的群文阅读主要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立足于具体的教学内容阅读大量的文本信息以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方式,所以大量的阅读信息是群文阅读的必备特征。面对我国中学学生的阅读现状,学生的阅读量与国家标准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缺乏阅读习惯,不重视阅读是学生的最大危机。那么,群文阅读的系统性,主体性完全打破已有的单篇阅读形式,有计划,有目标的群文教学能很好地弥补学生阅读量上不去的困境。
(三)群文阅读能有效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效果
群文阅读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会进行有针对性、系统性的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在同一类型文本不同角度的阅读过程中进行阅读信息的筛选、提取与总结,在这一思考的过程中学生阅读文本的理解能力,文字鉴赏能力都会得到有效的锻炼。与此同时,群文阅读的信息量能完全满足学生的信息需求,所以在持续的量的锻炼中必然会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质的改善。
(四)群文阅读能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建立是帮助学生实现终身学习的重要基础。当一个习惯被学生所接受的实质内涵是指该习惯的价值意义已纳入学生的内在体系,进而直接转换为具体的行为方式。在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活动时,学生不再处于消极被动的弱势地位,而是逐渐积极主动地融入教学活动,在与同学、老师的双向互动中锻炼个人的表达能力,与人的交际能力,除此之外,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敢于主动表达个人的想法,独立思考,积极投入教学活动之中,在主动式,参与式的教学活动中提升学生的阅读效果。
二、中学语文群文阅读高效课堂的建设策略
(一)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
老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主要是指老师在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并采用多种方式努力实现该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学生的心理状态,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以及采用创新性的教学方式以保证教学效果的品质。具体来说,建立阶段性的教学目标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参照系,在目标的催促下优化教学内容。营造轻松的教学环境对于学生来说实属必要。由于学生的心理发展不够成熟又处于青春期,很容易产生许多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轻松的教学环境可以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与内心的抗拒感。创新,多元的教学方式是衡量老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创新性既能体现老师的创造力又能考察其教学能力。
(二)建设完备的阅读环境以便学生投入文本阅读
阅读归根到底是一项私人的信息获取活动,在进行文本阅读是需要安静舒适的阅读环境以帮助学生进入个人的思考分析中,所以在进行群文阅读时有必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阅读环境必须有利于群体学生的参与,与此同时能保证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只有在全员参与并结合教学内容才能达到教学效果与学生个性化阅读需求的共同实现。
(三)科学安排阅读时间以保证阅读效果
在不同的时间段进行不同性质的学习活动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所以保证学生拥有充足的个人阅读时间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表现。除此之外,学生在进行阅读时,老师会分配学生自主讨论以及老师点评讲解的时间,在进行不同环节的时间安排时一定要以提升学生的阅读效果为重要出发点,切勿出现小组讨论取代独立阅读的教学现象。
三、总结
群文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新型教学方式,该教学方法对于提升学生的阅读量,帮助学生建立自主阅读,终身学习的习惯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打造高效的群文阅读教学课堂,需要老师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建立自己的教学目标,立足于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更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教学活动,与老师双向配合才能共同建造高效课堂。
作者:樊文杰 单位:河南平顶山市第四十一中学。
第五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探析
一、激励和激励的教育功能
从课堂教学的本质我们可以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思想。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这是别人不能代替。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组织者,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促进者,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去读书,去感知,去观察分析思考,去理解和掌握规律。教师所能做的是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学生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同时,新课程倡导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那么,要出色地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只能降大任于“激励”了。换句话说,激励和激励评价是现代课堂教学最为有效的实施方法。何为激励?“激励分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激励是指激发、鼓励之义;广义的激励是指运用各种有效手段激发人的热情,启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人的创造精神和潜能,使其行为向组织所期望的目标而努力。”所谓激励就是系统的组织采取有计划的措施,设置一定的外部环境,对系统成员施以正强化或负强化的信息反馈,引起其内部的心理和思想的变化,使之产生组织者对预期的行为反应,正确,高效、持续地达到组织预定的目标。结合现代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与内容,激励可以理解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赞赏、表扬、鼓励、引导和批评。一切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引起学生需要、动机、行为朝向教育的预期目标靠近,促进学生发展的方法与措施都是激励。激励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教育活动,有其自身的特殊功能:
1.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教育的首要任务。能力是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虽受一定生理因素的影响,但主要还是依赖后天教育。通过激励教育:第一,知识是能力的构成要素,是能力形成的前提,激励教育有利于人们掌握知识;第二,可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自身能力。第三,可以通过对人们现实思想行为的褒贬和信息反馈,引起人们对自己、他人和社会思考和进一步认识、发展、评价等多方面能力。
2.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和坚强的意志品格激励教育是一种典型的外部强化教育,是教育者从外部人为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强制影响。教育通过情感活动把对象与主体联系起来,并且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情感主要起着使教育内容转化为学生内在意识和外在行动的先导和中介作用,显然,教师爱学生的情感是教育“内化”的催化剂。
3.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增强其创造力创造力就是指主体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发展起来的各种能力的总和,主要指产生新设想的创造思维能力和能产生新成果的创造技能。激励作为引导、教育和管理的活动方式,是解放、开发、培养和锻炼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涉及到创造主体的思想、心理和行为,通过刺激和影响,化解各种社会性要求趋向,与主体的内在期望,动力相结合,从而转化为创造主体的具体创造行为实践,产生超常的作用和力量,导向性地、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创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激励评价方法
给学生以激励性的评价不是停留在口头或在需要做时才做的一种点缀,它需要渗透在教师的教育思想中,落实在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中。
1.情感激励法
在评价过程中,要注意融注情感教育,做到心诚意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一堂观摩课上,一位教师让学生讲述自己在生活中体验到的母爱后如此评价说:“老师也感动了,没想到在你粗犷的男子汉外表下有这样一颗细腻敏感的心。老师为你感到骄傲。”这样深情的评价,走进了学生心灵,不仅让他们在课堂上情感充沛,也让教师和学生在情感上融为一体。
2.赞美激励法
在强烈的评价意识和明确的评价目的的基础上,一般地说,激励评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对优秀的反馈信息的激励,一种是对“后进生”的激励。后进生有一个很突出的心理障碍是缺乏自信,而在这时,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一句话足以感化心灵。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甚至赞美,把爱的阳光洒向那些易被遗忘的角落,使他们在引导激励下看到自己的能力和进步从而增强学习信心,并逐渐由后进生转向优等生。
3.目标激励法
目标激励就是通过目标的设置来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在三大主科中,地位最尴尬的当属语文了。有些人用“墙里开花墙外香”来形容语文:认真学习的学生未必能在语文考试中拿高分。而那些平时不怎么听课的学生反倒有可能在语文成绩榜上名列前茅。学生学习语文的态度不正,教师课堂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制定语文考试分数目标、横向竞争目标和纵向进步目标、语文学习品质目标。目标决定高度,学生确定了分数目标后,教师经常提醒学生对照目标检查学习上的目标达成情况,鼓励学生只要不断努力,就能逐渐靠近自己确定的目标并实现甚至超越目标。“一花引来百花开”,语文学习进步快或语文优秀成绩保持者的典型对全班同学起着激励、鼓舞、启迪和示范作用。
三、总结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想真正把“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必须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改变传统的知识讲授型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增强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
作者:唐忠杰 单位:广东阳江市第一中学
第六篇:中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与教学理论
摘要:
成功的课堂需要依靠有效的课堂语言和教学理论,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教师要积极研究课堂语言应用的策略,能够研究新的教学理论,用理论指导自己的课堂实践活动,用语言魅力,挖掘学生的学习动力,以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中学语文 教师 课堂语言 教学理论
要上一节好课,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语言水平,不断在实践中锻炼,提升课堂语言艺术,并能够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践行以人文本的教学观念,这样,才能真正上好一节好课。
一、在课堂语言使用上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一)控制语言的数量
在课堂上教师不能一直讲解,要能够每节课都留出一半以上的时间供学生进行课文阅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自我阅读体会领悟课文的内涵和意义,才能通过阅读体会品味课文语言的魅力。如果教师在一节课上不停地讲解,用自己的语言取代学生课文阅读的过程,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学效果是低下的。教师在课堂上要严格控制自己语言数量,教师的课堂语言主要应该是用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体会,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对学生的疑惑给以解答,要重点指点学生如何学好课文的技巧,要能够以学生自我阅读体会为主,进行课堂教学,把时间更多地留给学生,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二)提高语言的质量
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做到少而精,如果教师课堂语言繁琐,没有层次,甚至是词不达意,语言不流畅,准确度不高都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做到少而精。要做到这一点,作为教师首先需要根据不同的课文,进行精心设计,认真备课,要了解课文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设置具有层次化的问题,要能够是自己的讲课内容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要对自己的课堂语言做推敲,那些语言是需要的,那些语言是废话,是不需要的。即使是讲授一个问题,也需要对问题进行认真研究,推敲出解决问题的几个关键性策略,以有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语言的质量,保障教学的效果。
(三)把握语言的时机性
教师要把握课堂语言的时机性,其实同样是回答学生的问题,如果回答时间选择不当,就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把握语言的时机性,教师就要做到,当学生不预习时不讲课,当学生能够解决问题时,也不需要过多的讲解,当学生不提出疑难问题时,也不讲,当学生不做反复思考时也不讲,只有当学生反复思考,反复讨论,还是难以解决问题时,这时才讲,在问题设置之后,教师要能够先引导学生,先启发学生,使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当学生解决不了时,教师再讲。只有把握这样的课堂语言应用时机,才能有效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有效刺激学生的求之欲望,这种情况下,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进行讲解,学生才能理解的透彻,识记的清楚,这种时机就是课堂讲解的最好时机。
(四)锤炼语言的艺术
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准确、清晰、简练,同时还有生动、形象、富有哲理,这样的语言才能吸引学生,打动学生,使学生听着教师讲课如沐春风,这样的课堂才是成功的,要达到这种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要讲解自己的语言艺术。要保障课堂语言生动、形象、富含哲理,教师要多读一些文学作品,多读一些富有哲理的文章,多学习一些新颖的语言,多了解一些时尚语言,能够抛弃自己语言中的陈词滥调,能够通过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形式。另外,教师要能够多研究学生,给予学生需要,进行课堂语言设计,使自己的语言富有感染力,能够打动学生,这样的课堂语言效果也是非常好的。教师在课堂上,要表现的幽默,风趣,不能板着脸上课,语言应用要含蓄,能够引发学生深思,引发学生联想。
二、课堂语言与现代教学理论
在语言教育中,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作为语言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的尊重学生,坚持发扬民主,平等的思想,能够尊重、爱护学生,积极引导好学生,用这样的教学理论指导自己的课堂实践活动,才能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语言课堂上,教师需要用有效的语言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积极的引导。教师需要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利用合适的语言艺术开展教学活动,保障教学的效果。在课堂上,教师要能够成功应用课堂语言,与学生进行有效的协作交流,师生之间形成有效互动,在互动中,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成功应用自己的课堂语言,有效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实现与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情感交流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在课堂上,教师要能够美化教育过程,使学生充分的感知,想象,使学生能够充分动起来,真正地爱上语文学习,这样,学生的个性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学生的潜在学习动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挖掘。在课堂上,教师要能够利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用自己的语言艺术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挖掘学生学习动力,以促进语文教育的深化发展。
作者:朱秀芬 单位:九江市鹤湖学校
参考文献:
[1]戴凤君.论中学语文教师的语言修养[J].成才之路,2012,(25).
[2]田莹.新课改理念下重新审视语文教师语言[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5).
第七篇:中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运用水平对策分析
摘要:
语文课堂对于语文教师语言的运用有着极高的要求。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恰当的运用精准、激情、幽默与艺术化的语言来进行课堂教学,对于提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教学的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运用语言是知识传播的手段和媒介。课堂教学不仅要求语言清晰明了、准确到位,而且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智力发育特点。中学语文教师高水平的语言运用,能够在教学中激起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提高中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因此,本文主要探讨通过语言运用的技巧来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精准的语言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精准的语言表述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提高时间利用率,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接受量,提升课堂的有效性。精准的语言要求教师语言运用中的精炼、准确。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语言的精炼首先要具备坚实的语言功底和深厚知识储备,这是教师精炼语言的前提和基础。坚实的语言功底和深厚知识储备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一个语文教师通过长期不间断的学习和积累,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积累和储备才能够对所讲授的知识有一个更为深入的认知。但是,精炼的教学语言的运用并不是越简练约好。其前提是建立在中学生的理解能力所能够接受的前提和基础之上,尤其是对于那些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确保其能够对教学内容能够理解和接受。语言运用的准确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基本知识的准确性,即具备标准的普通话,发音要标准,杜绝方言在课堂上的使用,对于各种语言的变换,例如多音字、音近字、同音字等都要熟练的运用,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参考标准;另一方面要做到讲授内容理解上的准确,即教师在上课前要对本节课将要将受到内容有一个充足的准备,做好备课,在讲课的过程中通过最准确的语言将所要讲授的内容有条理、有逻辑、简单清晰的传达给学生。
二、激情的语言提升课堂的吸引力
教师激情语言能够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热情,满足当前中学生成长的阶段特征,提升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中学生正处于一个活泼好动的成长阶段,其课堂注意力一般而言只有十几分钟,一旦教师语言表达平淡无奇则会使其对课堂迅速失去兴趣。所以,中学语文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语言的运用要能够根据所讲授的内容做到,充满激情、协调和谐、抑揭顿挫、语速能够根据内容的变化而调整。以白居易的《卖炭翁》为例,作者生动的描述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其中那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将老百姓的心声与无奈表现的淋漓尽致。可谓“声声血,字字泪”。教师讲述中语言表达的语调、语速及情感要能够符合文章作者渲染的氛围,引导学生去体会和感受其中的意境。这样学生的的认识才会更为深刻,才能够有利于文章的理解和学习。
三、幽默的语言增进课堂的趣味性
幽默的语言运用能够增加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中学生更容易接受和记忆所学习的内容。在学校的教学实践中,没有任何一个学生会喜欢古板单调的教学方式和不苟言笑的教师,幽默风趣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学生的记忆,一个简简单单的幽默的词语可能就深深的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在今后的学习中信手拈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联系生活、顺口溜或歇后语、夸张的表演以及故意设置陷阱,先扬后抑等方法来增强课堂教学语言的幽默性,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幽默风趣的语言运用的背后存在着一定的教学隐患。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要有一个度作为把持的方向,在教学中仍然要以学习知识为主,不要舍本逐末,将精力放到幽默的创作中去而忽视了教学;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诙谐的教学风格自然受到大家的喜爱,但是不要只仅仅记住了幽默的语言而忘记了教师在幽默的背后所传达的知识。
四、艺术的语言增加课堂的美感
艺术性的语言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美感,这也是语文教学所独有的一种魅力所在。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语言上需要发挥出对教材讲解的示范作用,将它富有意境的讲解出来,既要讲出课本终于要表达的意境和基础的知识,还要尽可能的讲感情融入到教学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够通过课堂语言的应用,对学生产生一种再教育,通过课本所传达的知识更进一步的结合现实的思考,对学生进行启迪,陶冶学生的情操,在学生思走向成熟的阶段起到良好的最用。初中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是生动形象的并且结合教师丰富的想象力,将美感的语言和艺术性的表达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使语文课的教学更加生动,让学生在充满艺术气息的语言氛围中感受汉语言的博大精深。用艺术性的语言来展现文章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之美,可以给学生以无限的遐想和美的感受。但是,这种意境之美往往是一种较为抽象的美,需要信心的受众者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美学素养。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在运用艺术性的语言讲授文章的意境之美的时候,需要考虑到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水平,能采取一种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对中学生加以引导,切不可拔苗助长。
五、总结
总之,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语言的表述、语言情感、语言风格等方面提升中学语文教师语言的运用能力,通过恰当的语言运用给中学生语文学习以正确的引导和良好的智商讲授,使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修养上都得到一次升华,更好的完成教学的目的。
作者:赵冬辉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第一〇四中学
参考文献:
[1]陈洪波,龙华仙.浅议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表达艺术的三宜三忌[J].中国校外教育,2015(19).
[2]赖玉芬,罗浩珍.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如何与时俱进[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5(28).
第八篇:中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探析
每次读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时都不禁称赞这一句问得好,问得精到!“疑者,觉悟之机也。”唯有了问题,才能有发现。譬如无此一问,“源头活水”的好处就无法显现出来了。提问艺术不仅在诗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语文课堂上它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个好问题能够扭转乾坤,能够让原本寂如一潭死水的课堂一下子荡起千层浪。那怎样才能较好的运用这门提问艺术呢?本文将重点从提问的切入处即何处提问进行研究,而非深入提问的原则,研究提问的技巧。以下五点研究唯求在“书山”中指路,至于具体的“行舟”之法,仍有待各人大显神通了。
一、“曲径通幽处”,在文章的行文思路处提问
在讲授内容较多、篇幅较长的散文或记叙文时宜采用此法。一来可以帮助同学们理清全文思路,二来可以加深同学们对文章结构的理解。一位教师在讲《泪珠与珍珠》时便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请同学们迅速浏览全文,找出有暗示时间作用的词、句。”这个问题为理解课文开辟了一条捷径,文中三处时间性的词语关系到了全文的结构,也即作者的行文思路。同学们找出的这三处时间性的词分别代表了作者人生的三个时期:少女时期、中年时期、老年时期。这三个时期对应的泪珠也一呼即出,如此一来同学们对课文的学习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要达到此
效果应在文章的重点与难点处设问同学们初次接触一篇陌生的课文,难免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感,产生很多的疑问。于疑问处设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教师可以寻觅机会导入到对课文的重点与难点的探讨中去。一般学生问题的来源多半出自对文章的重点和难点部分的尚未理解。因此教学中需要抓住对重难点提问题,着力解决重难点,可以顺利读通课文,掌握课文的精华部分。一位教师在试讲朱自清的《背影》时为了给同学们具体讲解文中重点刻画父亲的背影的段落(第六段):月台买橘。这是文章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于是教师采用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在父子送别的过程中发生了许多事,那么最打动你的是哪一件呢?”这样就顺理成章地进入了对这个满含父亲深挚父爱的背影的分析中,既揭示了全文的主旨父爱,也为同学们进行下一步分析提供思路,使同学们较快地进入角色。
三、“我见青山多妩媚”在文中精妙句、段处设问
如果一篇课文是一座山脉,那么文中精妙句段便如一座座妩媚的青山,它们一般都是文章的文眼或中心句,即便不是,也是在文章中起了重要作用,如过渡、首尾照应等。因此抓住文中精妙句段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一位教师在讲《行道树》一文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全班同学齐读课文,找出最能体现行道树形象的句子(一句话!)”。于是同学们在文章的末尾找到了这句话:“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此句一出,文章的内容便一目了然,文章主要讲的两个部分内容,行道树之忧和行道树之乐。从这一忧一乐的阐述中表现了它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所以把这句话讲明白了,全文也就明了。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泪珠与珍珠》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文章中有一处将泪珠与珍珠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这一处在哪?”大家找到“天使的眼泪,落入正在张壳赏月的牡蛎体内,变成一粒珍珠”这句话时也就明白了泪珠变成珍珠必经的艰苦奋斗的过程,升华了主旨,为进一步讲泪珠与珍珠的含义作了铺垫。以上就是文章精妙句或称关键句的重要作用,提问设置在这些地方既有欣赏性又能帮助理解全文,一石二鸟。
四、“不畏浮云遮望眼”在文中异样处设问,比如过于含蓄,比如与事实矛盾或前后文矛盾处
作者在这些地方往往别具匠心,这些“模糊点即学生阅读过程中似懂非懂的地方。由于学生欣赏能力的限制,他们对课文内容理解往往有片面性。”比如无法领悟作者先抑后扬、正话反说、故意黑白不清等技巧的作用时,往往这些特征就是作者的风格体现,也是文章的一大特色。在这些地方提问,可谓一击即中,能顺利把握作者的情感基调和语言风格等。一位教师在讲《风筝》时抓住了鲁迅先生在文中环境描写的异样,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故乡已是春二月,可作者的环境描写是怎样的呢?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什么?”同学立即注意到了环境的萧杀异常,了解到作者故意采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无可把握的悲哀”之情。这个问题的提出就很好地抓住了鲁迅先生内心沉重的情感,为理解全文的情感基调做了较好的准备,同时有利于启发学生进行下一步深入的思考。
五、“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文章的标题入手设问
笔者在中学实习过程中发现许多课堂讲授的课程,忽视了分析标题的作用。然而标题之于文章犹如司南之于航船,它极具指向性,是“破文”的突破口,应当予以重视。所以当一位老师讲《陋室铭》时,在讲解完铭这种文体后,他巧妙地提了这样一个问题:“陋室真的简陋吗?”这引起了同学们探索的兴趣,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师生通过对陋与不陋的探讨,使得文章主旨越来越明晰——陋室不陋!主人刘禹锡高尚、美好的品格跃然纸上。中学语文课文中还有许多课文的标题具有点明主旨的作用。例如一位著名教师在讲授《烛之武退秦师》时,着重分析了标题,并由“退”字说开去,烛之武是怎么“退”秦师的呢?着一“退”字而文章纲领全出,并且环环相扣。可见紧扣文章的标题,对于理解课文重要作用。以上是对课堂提问艺术的浅析是根据笔者实习时课堂教学实例中的一个小片段来谈的。其实当我们在讲解一篇文章时,课堂提问应遵一定的原则,如设计问题要有目的性、有启发性、有针对性和求异性。同时问题的难度要遵循循渐进性原则,从易到难、由浅入深,提问的时机也应注意“适当、适量、适时”地提问,当然,所提的问题本身要是科学的,要有利于课堂的教学。最后,如果能在遵守上述原则的前提下提一些饶有趣味的问题就更好了。
六、总结
总之,课堂提问教学是一门灵活的艺术,运用得好就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同学们如沐春风,使课堂计划出色的完成。问课堂那得清如许,为有巧妙提问这一活水来啊!
作者:王美 单位: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陈琰.课堂提问艺术初探[J].考试周刊.2008,(26).
[2]刘显国.课堂提问艺术浅析[J].教学研究.广西教育1997,(Z1).
[3]周大力,周丽萍.语文课堂提问的八个“切入点”[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1).
[4]侯淑梅.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12).
[5]如密.教学艺术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第九篇:重视中学语文课堂朗读探究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教师思想上的不重视以及中学生由于心理变化导致“金口难开”的现实,让朗读这一语文教育传统渐渐变得黯然、举步维艰。课堂时间去哪儿了?赏析、讨论、交流……把朗读抛之脑后。即使读,也是速读、浏览或只是出声的“念书”,如小和尚念经一般,偶尔也“大声”地“读起来”。从没考虑过语音、语调、语速、语气等朗读的基本要求。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使朗读教学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没有朗读的语文课堂严重丧失了“语文味”。朗读不仅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促进记忆等;它还能让学生走近作者并体验他们的情感,陶冶自身的情操;可以让学生感悟美,提升审美的能力;也是学好语文的根本方法。那么,如何提升学生的朗读积极性?根据日常课堂的实践与思考,可以采用以下几点措施:
一、认识到位,思想重视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朗读要做到“保底”,即要让学生把文本读得朗朗上口,达到正确、流利,这是朗读的最低要求。课前布置、课中指导、课后强化,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再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有的文本较长,受课堂时间的限制,我们不能泛泛而读,应抓住重点句段让学生多读,抓住有欣赏价值的片段让学生多读。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达到把重点句段熟读成诵,进而深化理解。通常情况下,阅读课我们可分为三个步骤:1.初读。通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2.细读,要抓住重点句段,寓分析于朗读中,以指导朗读进行分析。3.精读。即品评语感,欣赏课文精华。朗读,需要时间的保证,更需要教师在思想上的重视。研读余映潮老师的课,我们会发现在教学过程中,他把朗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会有多次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朗读,简直就是“把学生丢进语言的海洋里涵泳”。
二、提供示范,教给方法
“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这一遍朗诵可很有意思。……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气势,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这是梁实秋先生回忆他的老师徐锦澄先生讲课的一段话。很明显,这里一半意义的理解得益于教师的范读。教师的范读就是火种、是催化剂,是将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艺术再创造活动;它能让学生透过教师的朗读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体悟文本所表达的情感,并产生共鸣。“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垂范,会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不断地加强专业素养,积极提高朗诵基本功,用自己的真功夫来激起学生对朗读的兴趣与热情。“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对学生的朗读能够加以指导,让学生切实掌握朗读的基本方法。学生在学习朗读时,一般可分为听、学、试三个过程。听,就是听读(听录音或教师范读);学,就是仿读,教师此时就要纠正学生在朗读中语调、节奏、停顿、轻重、情感等朗读方面的问题;试,就是让学生放声朗读,在这一过程中可根据文章内容可采取范读、齐读、分读、配乐读等方式来实现。
三、创设情景,激动心灵
创设朗读情景的方法很多,导语式、范读式、多媒体课件演示式等,其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思维,让他们在一种浓郁的富有情意的或者是富有诗情画意的环境中进行朗读。美学家王朝闻说:“朗读者的高明之处,不只在于清晰、流利、悦耳的音和调,主要在于他进入了文学作品所规定了的情景,即他自己所体验而形成的入神的音调、颜面表情。”可见,这种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与创造性的氛围密不可分。余映潮老师在教学“纸船—寄母亲”一诗时,在氛围创设上可谓别具匠心:从“内心独白”式开始形成,从“轻声倾诉”式到“深情演读”式,情感氛围逐步“浓郁”,朗读时间长、角度精、体味深、形式美,支撑起一个实实在在的感受、体验、诵读的学习板块。我在尝试这一方法时,发现朗读效果非常好,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很深入。
四、巧选角度,设计多样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文体、不同教学目的,采取不同的朗读形式。例如:可以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等,可以接读、轮读、配乐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还可以抓住学生“自我价值得到认可”的心理,引入竞争机制,在比读、赛读中获得朗读的乐趣,让他们“读有所得,读有所悟”,从读中领悟文章,体会文章的美感,最后达到清人唐彪所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境界。教师只要认识到位、思想重视,能够给予指导、精心设计,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朗读,中学课堂的琅琅读书声就会不绝于耳,语文之“味”就会扑面而来,语文课堂就会春意盎然、活力无限。
作者:王亚平 单位:江苏省盱眙开发区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