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论文(10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学语文教学论文(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10篇)

第一篇:中学语文教学美育渗透研究

一、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审美教育。

1.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任务决不是简单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要给学生指路、引路、送上路,让他们自己走路。否则,只能是教师简单地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起不到爱学语文,爱上美文的效果。其实,教师在平时多读书,读好书,多积累素材,对自己的教学内容多熟悉,多渗透就能引起学生学习语文,爱上美文,理解文章的初衷和内涵,也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主要是教师在对课文美文进行精辟分析的基础上,教给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帮助他们构词并完善思维框架,使学生从无知到有知,并最终能自如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课本中美文,掌握其中的精髓,将其转化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初步建立起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科学观和价值观。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正确、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正确引导学生辨别真假、善恶、美丑,逐步培养其美的情感,享受美文带来的喜、怒、哀、乐,从而完善美的人格。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加强自身形象的塑造和内在的修养:如板书的合理与美观、朗读的声情并茂、语言的规范化、态势语的自然运用,以及课堂艺术的不断提高等等,尤其要注意个人修养,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来教育学生,影响学生。不分时段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仅要在课堂内进行,还要在课外进行。因而对学生进行美育,应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知识与生活相结合,网络与现实相结合,让学生更加正确地热爱美、认识美、理解美、评价美,为今后进入社会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如《藤野先生》首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表达了作者不满和失望的情绪,“也”、“无非”两个副词使全句含蓄地表露这种情绪,具有含蓄美。《有的人》首节总写感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从而概括了两种水火不相容的人生观,形成强烈而鲜明的对比,既通俗又深沉,既简明又含蓄,即耐人寻味,又具有哲理美。教师要在学生体会的基础上进行讲解,在讲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体会文中的意境,感受文中情感,从而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教师深沉而富有情感的语言,教师优美的肢体动作和美文写作背景,作者的情感抒发都会成为打开学生进入美育世界的金钥匙。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操。

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要做到这样,就应当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操出发,从学生内心需求出发,寻找学生感兴趣,信息量丰富的相关资料。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便利条件,广开思路,做好上课前的充分准备。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多媒体、投影、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视觉、听觉的审美,以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去触动学生的心灵,拨响情感的心弦。这样会使学生愉快地进入审美天地,从而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比如,讲授《三峡》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影片中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富有情感的语言,使学生情趣盎然,迅速进入情境,随着音乐让学生自觉感受畅游三峡美景。这样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感,而且使美育深入学生心灵,真可谓一举两得。讲授《孔乙己》时,影片中孔乙己的形象,风雪交加的场景,咸亨酒店的世故,给人直观、深入的印象,使影片与文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学生迅速进入作者创作情感世界和时代背景,让学生能走近课文,走进人物的内心去理解,去感受。从而达到水乳交融的佳境。

三、多读精读,在读中寻找与作者的心灵感应。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其间强调反复朗读的重要性,我们重视提倡朗读是力求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文章的内容并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世界,与作者沟通神气,感应心灵,真正读懂文章。当然,对学生的朗读还应加强指导,对于不同文体的文章,如诗歌、小说、散文等应有不同的朗读要求。与此同时,还应注意朗读的形式多样化,如师生范读、分角色读、男女生个人读、小组读或者朗诵比赛等等。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还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趣,从而达到阅读效果。总之,以各种各样生动活泼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真正读懂课文,真正做到与作者心灵感应,心心相通。

作者:朱卫民 单位:民勤县第四中学

第二篇:中学语文教学情境教学法运用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突出特征。但是,传统教育中的接受式课堂教学已在广大教师中留有深深的烙印,在对学生的问题发现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缺陷。这种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缺少了学生积极的主动参与,缺少了思维火花的撞击,缺少了学生的探究实践,忽视了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教育,课堂缺乏生机和活力。

二、情境教学法的运用类型

(一)直观式教学情境。

“多媒体具有文本、图形、动画、视频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的特点,多媒体计算机能将文字、声音、图像直观的展现出来,给同学提供具体生动的形象,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把学生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使他们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激发求知欲望,从而使他们进入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认知活动中去。”如在讲授《短歌行》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语:请你谈谈在《三国演义》中你所知道的曹操是怎样一个人物?(学生发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曹操当年亲率八十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夜宴群雄,横槊赋诗时所吟唱的《短歌行》。紧接着运用多媒体播放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一段视频剪辑。经过之前的交流学生对曹操这个人物已经有了一个初步认识,再通过观看视频对曹操的形象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教师让学生走进曹操的内心世界,学生对课文中心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透彻。

(二)悬念式问题情境。

求知欲是从问题情境开始的,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引发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同时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特点和心理特征,根据文章的内容设置不同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积极地思考讨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能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项链》历来以构思新颖著称,其戛然而止的结尾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小说中的玛蒂尔德用十年青春辛苦赚来的钱才还清债务,却得知她当年所借的项链是假的这一信息时小说戛然而止,不禁让人联想主人公将来的命运如何?为何造成如此结局?为了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充分发挥想象力,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当主人公玛蒂尔德从朋友口中得知项链是假的时她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是悔过,是不甘心,还是愤怒?她将来的命运如何?”要求学生根据原文的叙述、情节的发展,展开创造性想象,合理推测故事的发展趋向。

(三)语言文字情境。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生动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比如老师在执教李清照的《声声慢》一文时在不同的教学环节设计了诗化的语言。他设计了以下导入: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符号。一碧晴空,一蓑烟雨,一枝春花,一江秋水,在诗人笔下凝结成各自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即使凄凉,纵然落寞,却依旧美得晶莹剔透。教师在课堂一开始就以诗化的语言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凄美的古典诗词学习环境。经过了诗歌的鉴赏,在再现词境环节时他又设计以下的语言,词人选择了一个惨淡的黄昏,枯老的梧桐,堆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还有点滴的细雨。这些饱含愁情的事物,词人别具匠心地将它们安放在自己的图画里,反复渲染,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意境。在整堂课中老师用诗意的教学语言再加上多媒体的凄美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很快地融入作品的意境中,身临其境体会到了词人的情感,触摸了词人的灵魂,从而比较准确地把握了本词的主旨和思想情感。

三、结语

在新课讲授之前或随着探讨问题的深入,有意识地设置悬念,其关键是诱发学生的“心”,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产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启迪学生积极思维,点燃学生积极思维的火花。问题情境的引入阶段,抓住了学生们的“心”,使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即是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参与。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能够经受实践检验,具备教学实用性,它有益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思维积极性和思维水平大大提高,并能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要求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还往往要对可用的情境进行比较,选择具有较好的教育功能的情境。

作者:王铜柱 单位:甘肃省静宁县三合初级中学

第三篇:中学语文教学讨论法运用

一.讨论的问题要便于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和理解。

如语文教学专家宁鸿彬教《皇帝的新装》时,设计了:“文章什么地方体现了骗?”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当学生找出了文章中所有表现“骗”的句子后,教学这篇文章的目的也达到了,这个问题的设计从文章的整体出发,关注了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1.讨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

在讨论过程中,讨论问题的难易程度直接关系到讨论的成败。讨论的问题过于简单,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肤浅的内容,甚至课文中就有现成的答案,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这种讨论也就失去了意义。如果讨论的问题难度太大,脱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结果学生抓不住问题的关键,不知如何回答才好,只能答非所问,长久下去,学生的讨论兴趣和热情就会锐减。所以,要让讨论顺利进行,就必须考虑讨论的问题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那种学生既不容易回答而经过思考后又能回答的问题。

2.讨论的问题要便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的诞生。”所以,对讨论问题的精心选择,不仅是为了便于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而且可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项链》的教学,我让学生讨论:为《项链》写一句话的评论;为《项链》写一个合理的结尾。

二、有的放矢,有效调控讨论进程

1.防范出现跑题。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哄哄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在课堂上追求虚假的“师生”对话,由“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甚至连提问也没有什么系统性,任意而为,天马行空。课堂上淡化教师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讨论,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这时,教师不能放任自流,必须主动作为,积极引领学生的思维回归到中心议题上来。

2.防范出现误解。

讨论法使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都得到了发挥,师生对文本的理解丰富、深入了,课堂也活跃了,这正是新课程改革所期盼的局面。但是过分异化讨论,最终导致学生的思维混乱。比如在讲解《孔雀东南飞》时,我们谈到兰芝的结局,有的学生就认为兰芝太傻,放着太守的儿子不嫁,竟然要殉情。甚至有的学生说不如让她假装嫁给太守的儿子,然后再离婚,和焦仲卿私奔……有的教师不对这种惊人的言论加以引导,反而纵容、赞扬,认为这就是把话语权交给了学生。当学生出现某些观点性的错误时,教师应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错误,走出误区。

3.防范出现冷场。

在讨论的过程中,出现冷场是十分普遍的。讨论小组缺乏组织,小组成员之间不能相互配合,学生对讨论的问题不理解,有些学生害怕发言等,这些因素都会引起冷场的尴尬局面。在学生讨论不起来时,或不愿意再进一步讨论时,教师就应当分析出现冷场的原因,或指导讨论技巧,或诱发学生质疑,或设置铺垫性问题。学生讨论就像“放风筝”一样,手中的线不能不放,只有放,才能让风筝自由飞翔,但手中的线,又不能全放。教师只要把握好调控的时机与分寸,那么,既能抓住手中的线,又能让风筝自由飞翔。

三、注重激励,科学评价讨论结果

对讨论结果的评价是课堂讨论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因为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后,并不知道正确的观点是怎样的,所以,教师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对学生讨论结果的评价,应以激励为主。对学生正确的观点特别是对有独特见解的发言以及对平时不爱说话同学的发言,应给予肯定和表扬,激励性的评价,能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对自己有了信心,对讨论充满热情和期待。

作者:朱忠骁 单位:泾川县教育局

第四篇:中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1前言。

语文教学是中学阶段一个重要的教学方面,抓好语文教育是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和学生修养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语文老师的教学压力比以前更大了,因为面对新课改需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和教学模式,去探索适合学生的新的模式。通过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并积累一定的文化常识,是新课改条件下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应该从自身出发,结合实际主动创新,开辟出一条利于教学适合学生的新模式。

2语文课堂教学的低效性分析。

2.1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有偏差:

教材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准确的理解教材,对于课文内容掌握的不透彻,而相对来说缺少一点对课文的独立见解。有些老师对于教材仅仅是照本宣科,挖掘不出课文里蕴含的语言信息。在课堂上对学生只是简单的知识灌输,造成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发生。语文是富有人文性的学科,如果仅仅把语文作为一个工具来用,就会造成课堂枯燥乏味的情况出现,也抹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2教师的授课方式存在一定问题:

有些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只重视结果,而忽视了学生思考和感受的过程。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只是急于分析课文给出一个结论,而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对文章的体会。有的老师常常没有充分的讨论时间,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感知上,没有进一步进行探索。新课程的推广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独立思考,而不仅仅是要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这种授课方式很明显会降低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2.3教师的教学理论和教学观念发生偏差:

许多老师只是注重对学生单方面的知识灌输而忽略了与学生的互动,殊不知离开了学生这个主体就不可能有太高的课堂有效性。教师要想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有效性,需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文化传承。使学生对教材的课文有一定的理解,并可以进行互相讨论。通过发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3新课程背景下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3.1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语文教学需要学生与老师的互动,而不是老师一个人的独角戏。首先,老师要有教授的“对象”意识,以期获得学生情感和思维的全面参与。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不同时期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重点安排教学,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进行备课、教学、课后辅导等。如果没有学生这个主体,即使教案再完美也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以学生为主体,还要注重学生精神方面和人格修养的完善。须知语文教育是最能影响初中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一门学科,只有着力提高学生的修养和审美品格,才能使语文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实现新课程的要求。

3.2关注教学的时间投入与教学效益:

这里的效益并不是指在最少的时间里为学生灌输尽量多的内容,而是要重视课堂上的时间以及在课堂上学生学习的效果。由于语文教学的自主发挥性较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跟着感觉走,想到那讲到哪。这种讲课模式并不能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学,漫无目的的状态只会挥霍课堂上珍贵的时间。只有有目标有计划的展开教学活动,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达到良好的效果。在教学结果的评价上可以适度的引进一些量化的标准,但是不能简单的追求量化。把教学效果定向、定量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学生的学习效果。

3.3使学生保持自由开放的心态,主动参与教学:

研究表明,学生在感觉一定的心理自由和安全时创造力才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表现和发挥。因此,要实现新课程下的素质教育教学,语文老师努力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是必不可少的。在传统的课堂下老师是权威的象征,太多的条条框框限制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自然限制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依靠教师单方面的积极性,是难以实现有效的教学目标的。因为教师单方面教学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热情可能是低落的,学习效率低效的。学生主动学习可以在学习中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只有师生共同参与,才能实现真正的教与学融合为一体,使学生与老师相得益彰。

4结语

新课程的改革是语文教学发展的一个契机,所以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主动改变过去的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发散思维,以学生为主体,积极的去提高教学的策略。老师也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思考、体会、感悟,通过自己的阅读和实践,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王秀芬 单位:河北省任丘市第五中学

第五篇:中学语文教学提问策略研究

一、语文教学提问的重要性

1.激发学生的兴趣。

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已有的知识无法回答现有问题时,就有了对新知识的需求,促使其主动学习以获取所需,而巧妙的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2.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研究表明,当教师提出问题时,通常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专注于思考。当学生被问题困扰,在学习过程中能更用心于课堂,以寻求解决之道,以达到聚合学生总体思维方向的目的。

3.掌握教学重点、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是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来设计,根据教学重难点设问,有利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思考分析,把握、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4.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提问有利于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使学生获得展示自我、克服自我、认识自我的机会,给他们提供阐述自己思想、发表自身意见和看法的机会,通过提问不仅让学生掌握自身组织语言的本领,还锻炼了学生如何用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5.获得反馈信息。

通过教学提问,教师可以有效地了解学生对所教知识的理解程度,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重难点的掌握程度,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再根据问题、学生的回答情况,快速截取教学反馈信息,及时灵活地调整教学方式。教学提问是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而在实际语文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不注重教学提问方法与技巧,在教学中往往出现大量问题。

二、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现状

1.提问简单化。

在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设计的提问过于简单,学生往往不需要思考就能直接回答,“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干了什么事”等等这样学生马上就能对答如流的提问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积极思考,表面上气氛热闹活跃,但其实是流于形式、华而不实。

2.提问过于陈旧、老套。

很多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设计的问题太过陈旧,缺乏创新,提问千篇一律,总结中心思想、归纳宗旨主题成了教学中讲解课文的必谈内容、必问问题,“谁、什么、什么时候、哪里”更成了一些教师问题中的常用词汇,设计问题常规化,形式单一老套,缺乏灵活性,教师在提这些问题时学生往往没有兴趣听,更谈不上积极思考,教学效果难以想象。

3.提问笼统不清。

一些语文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常常问学生某个词用得好,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而不是问为什么好。如在阿累的《一面》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我摩挲着那本书,舍不得丢开,也不说买,不买”,一位教师在讲解这一句时就问学生句中的“摩挲”好还是“拿”好,不言而喻,句中的“摩挲”二字写得更为传神,把人物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而“拿”仅仅表明了我当时手上有本书,并没有“我”的内心情感色彩,教师仅仅问用哪个好,而不问为什么,好在哪里,学生显然都能回答书本中原词用得好,却不知道好在哪里。

4.提问不合时机。

在教学提问时,一些教师不抓住时机,一味按照设定的教学流程教学,不顾学生当前学习状态,全程提问,一问到底,并不考虑问题是否有价值。该发问时不发问,不该发问时步步逼问,教师问得不当,学生自然回答不符预期,教学效果自然不理想。

5.单刀直入式提问。

直问,是指为引起学生的思考进行的直接提问。60因其直接明确,这种提问方式在教学中常常为教师所用。然而这种过于直接的提问,缺乏趣味性,教师运用过多容易僵化课堂气氛。如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有的教师在教学时就问学生:“作者选用了哪几个典型的事例来说明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这种问题就问得过于直接,启发性并不强。提问是一项技巧,更是一门艺术。在教学中尤其如此。教师用得过多过少、过直过简、过笼过旧不仅不能启发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还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当前教学中一些教师不钻研提问艺术,注重提问方式,长此以往,对学生学习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教学质量也无法提高。针对以上不当的提问方式,我们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提问的水平。

三、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提问水平的策略

1.提问要有思考价值,具有启发性。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道出了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启发,所提问题应具有启发性。教师应该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就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进行提问,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不能太简单,也不宜过难,所提问题过简单,学生无需思考就能回答,问题太难,学生答不出,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谈不上什么教学效果。有位教师在讲授《老王》时,讲解了老王的悲惨的“活命”状态和作者杨绛在“”时期身心受到摧残的“活命”状态后这样提问学生:“老王去世了,杨绛的心‘不安’,你认为她该不该‘心安’?”此问一出,学生自然会深入思考,引起全班讨论,进而启发他们理解人人自危、被迫互相背叛的年代中知识分子和底层人民一样受到苦痛折磨的境况。

2.巧设问题,灵活提问。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50提问是教师在教学中常常采用的手段,而问题的设计十分巧妙灵活,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氛围,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巧妙的提问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抓住学生心灵,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其积极投身到课堂讨论中来。如在教授莫泊桑的《项链》时,有位教师向学生这样提问道:“当玛蒂尔德在极乐公园遇到佛来思节夫人,得知她当年丢失的是一串假项链时,十年的劳动白白浪费,她该怎么办?”,让学生的思维活跃开来,积极思考,发挥想象,争先恐后提出解决办法,充分让学生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提问要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围绕文本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问题,认真钻研文本,挖掘文本的内涵,注重问题的针对性,切记问题太大太空,笼统不清。《琵琶行》这篇课文中,领悟诗人的思想情感是本文的教学目标之一,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了本文的音乐描写后,可这样提问:“琵琶女弹奏的琵琶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起伏?”,学生在联系到琵琶女的身世经历思考过后,再进一步问:“诗人为什么给我们塑造这样的形象?”由此引出诗人的坎坷经历,从而领悟诗人“伤人”、“伤己”、“伤天下”的情感。

4.提问要把握时机。

何为合适的时机?即学生不易领会之处,“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愤悱’状态。”[4]106倘使教师能够掌握好时机,熟悉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课堂教学不同环节中学生不同的心理提问,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对此深有研究,她在教《孔乙己》一文时,一上课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使得学生马上阅读课文,积极思考,激起学生的兴趣。

5.提问要变直为曲,避免单刀直入。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提问切记直来直去,问的过于直接,启发性就不强,长此以往,学生便感到平淡无味,单调枯燥,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将消失殆尽。假如教师提问由直截了当变成绕过弯路走直路,由直问变成曲问、活问,就能让学生增加新鲜感,多动脑筋,勇于思维。如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教《愚公移山》中“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跳往助之”时,他没有直接问学生“孀妻”、“遗男”是什么意思,而是采用曲问的方式提问:“有个孩子也去帮助老愚公移山,那孩子的爸爸肯他去吗?”,迫使学生开动脑筋思考,了解到这个孩子没有爸爸,他是孤儿,他母亲是个寡妇。问题想要达到的目的一样,由于方式不同,角度不同,教学效果也不同。

四、总结

总而言之,提问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是教师教学时常采用的手段。科学的提问,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取得良好的效果。为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问题的设计,认真钻研提问艺术,优化提问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作者:冯敏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第六篇:中学语文教学参与式教学法运用

一、参与式教学的涵义

新课标对于语文教学的目标以及教学方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课堂教学中要运用新的教学模式,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从而成为课堂中真正的主人。作为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如果要想有效的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就必须要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与积极性,这样能够促进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独立思考,进而使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水平都能得到提高,从而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成效。这种教学方法是建立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的前提下,通过活跃的教学课堂氛围来吸引学生,让他们都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与思考中,参与式教学的开展,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共同合作来完成的。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参与式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1.表演参与式

在讲授《背景》这一课时,如何使学生充分的理解父亲的情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师可以在讲解的过程让学生做一些直观的表演动作,去切身体会感受。先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仔细的阅读,找出课文中对父亲背影的四次描述情景,之后再对这四次背影出现的不同情境进行对比,进而再导出文中作者详细描述的背影———头戴黑布帽子,身穿黑布马褂,蹒跚着给“我”去买橘子的父亲形象。教师要怎样才能让学生通过这个背影来体会父亲对于孩子的拳拳深情呢?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去表演,让一个学生模仿课文中父亲给“我”买橘子的体态和动作,让另一个学生展现自己平时买橘子的过程。其他的学生通过观看这两个学生的表演,可以找出二人动作之间的不同之处,这样就会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会加深对于课文中父亲深情的领悟。在这个课堂中,这种参与式的教学模式,既可以让学生充分的展示出自己的才华,又可以顺利的实现教学目标,还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成效是不言而喻的。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优美、形象,句式丰富多变。在故事表演中,孩子要学说各种不同的句式,日积月累,就能自然地获得有关语言形式的经验,潜移默化地掌握各种不同的句式。在进行故事表演游戏的同时,孩子们能获得各方面的经验,能说的话题也越来越多。另外,在表演的过程中还得注意倾听别人说话,理解他人话语的意图,考虑怎么回答;这样又逐步提高了在不同语境中适当运用语言的能力,达到在“自然”中习得语言的目的。

2.辩论参与式

通过课堂上的交流和讨论,学生可以互相取长补短,进而实现共同进步。教师可以多准备一些和教材内容相关的材料和文体,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如果出现不同的观点还可以进行辩论,使学生充分表述自己的观点,以便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中的主人。比如,在讲解《第一次真好》这节课时,为使学生能够切身理解“风情画”与“风景画”的差异,笔者让学生根据课文第一段的内容在黑板上画画,接着让其他的学生来对此进行评价,其中一个学生画了几栋房子,每栋房子前面都有一颗柚子树,这幅画引起了学生们的争议,有一部的学生认为这幅画与课文的内容不符,应该要画一栋房子,经过大家的辩论,学生们得出了最终的结论,认为这幅画是最好的,因为它真正体现出了“风土人情”的涵义。辩论参与式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一系列问题,然后在问题的引导下,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辩论也可以选定一个题目,设正反两方,都有各自的论点、论据,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辩论时阐明自己的观点并驳倒对方的观点。它可以使学生在准备过程中认真读书、查阅资料,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辩论过程中积极思维,互相启发,加深认识。

3.分组讨论式

分组讨论式其实这也是学生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在集体中相互交流小组的观点或个人的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课堂讨论形式多样(小组式讨论、全班式讨论、专题式讨论、讲议式讨论),既有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又有自由讨论,生生互动;也有师生共同参与,师生互动。教师要注意精心拟出讨论题;还要善于及时把握讨论的方向,引导学生把讨论深入到问题的本质中去,使问题在讨论中得以解决;同时要求教师要合理掌握时间。讨论一定要充分,切忌流于形式、走过场。比如,在讲解《〈论语〉十则》这节课时,课文中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观点,这是儒家所提倡的处世之道。在讲解时,笔者将这个问题进行了延伸,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中的体验,对这个问题进行分组讨论,自己是如何对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问题的?各个小组很快就得出了各自的讨论结果,笔者将综合总结的权利也全部都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学生们总结了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一是在日常的生活中,无论是同学、朋友、师生还是家庭成员之间,都要学会将心比心,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不能够强加于人;二是对待坏人或者敌人就应该相反,例如不能由于自己不愿意去坐牢,就将心比心,同情可怜坏人,反对给坏人判刑。这样,在课堂上,教师把权利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和归纳总结,在互相讨论中就可以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此外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综合能力。

三、结语

参与式教学法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变革和创新,是素质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具体实践的新型范式。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很好地调动起学生以原有知识储备积极、主动地去应对困难的期待心理,也给希望发现自我价值的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但应该指出,在实施参与式教学过程中,教学目的必须十分明确,不能就活动而活动,教师要对活动及时总结,使学习者参与活动后能有所收获,在理论知识上有所提升。此外,还应注意与我国国情和学生自身的特点相结合,尽可能照顾到每位学习者,使其都能真正参与其中。

作者:徐勇奇 单位:祁阳县潘市镇第一中学

第七篇:中学语文教学网络化学习环境构建

一、实现网络化学习环境的必然性

1.只有构建网络化学习环境,才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针对学生学习语文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有不少教师寄希望于多媒体来刺激学生的感观,达到使学生热爱语文的目的。可是我们学生只保留了“三天新鲜”,之后,又回到老样子。任你教师的课件形式如何多样,声音图像如何丰富,学生依然无动于衷。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变成了“以新面貌走老路”。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角度来分析,我们会发现现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依然没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只停留在“辅助”教学上,各种教学工具也只是教师的“教具”,还没有成为学生的“学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依赖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其他学科现代教育技术实践证明,如果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仅仅停留在“辅助”上,很难真正提高教学效果。所以,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只有跨越这个阶段,走构建“网络化学习环境”之路。

2.只有构建网络化学习环境,才能使语文“返璞归真”。

有一位教师上《荷塘月色》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荷花的“袅娜”“羞涩”之形态,使用“动画”设计了荷花摇摆、开放的情景:在屏幕的荷花背景上,一支荷花慢慢长出,然后就不停摇摆。这位教师认为“如此图文并茂,可以使学生感知深切。”但我相信,这不仅无法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反而使学生原有的美感破坏殆尽。其实,这种用图像代替学生的想象,用影视代替对语言的品味的情况,在公开课上常常可见。语文教学一个最基本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语文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对文本的阅读,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如果一味地用多媒体来重新包装课文,用欣赏图像来代替语文学习,那么语文教学又将会步入新的误区。因此,语文教师应该看到现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弊端,避免新的形式主义,重新回到“文本”学习上。

二、实现网络化学习环境的可能性

1.校园网的建设为构建网络化学习环境提供了硬件准备。

构建网络化学习环境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据一份调查,北京全市中学平均拥有72台电脑。随着教育部“校校通”工程的推进,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学建起校园网。校园网的建设,为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网络化学习环境提供了条件。

2.教师继续教育的推进为构建网络化学习环境提供了人员支持。

基于WEB学习环境的设计,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一个网络学习平台。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还要有一定的网络设计、管理能力。根据教育部“中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指南”,经过培训,教师将能达到这一要求。

3.建构主义为构建网络化学习环境提供了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基于这种基本观点,建构主义特别重视学习环境的设计,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已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

三、网络化学习环境的构建

1.网络学习平台的设计。

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应该是先进的技术平台、适当的教学模型和良好的支持服务三要素构成的有机体。网络学习平台是师生网络互动和实现网上教学的主要场所。适当的教学模式是确立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进行有效教学管理的保证。良好的支持服务,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因此,建立一个具有良好互动、能提供丰富教学资源、能进行评价与反馈的网络教学平台是学习环境设计的重要工作。

2.教学模式设计。

根据对学习者的影响,网络化学习环境可以分为控制环境和开放环境,控制环境的特点是在教师的控制下进行,教师学生双主体,以引导式学习和局域网使用为主。开放环境的特点是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为主体,以开放式和互联网使用为主。因为学生知识储备、学习自觉性和学习自学能力的不足,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时,不能完全设置为开放环境。但是,有效的语文学习离不开学生自主学习和探讨。所以语文的网络化学习环境,应是伴有控制的开放环境。

3.教学策略设计。

情境创设:即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来创设,如通过故事、录音、影视等手段。

作者:王睿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一中学马群分校

第八篇:中学语文写作要素教学分析

一、中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般中学生写作中由于自身生活经验和年龄的局限性,因此在写作的深度和新颖视角上缺乏水平,更多的是千篇一律的观点,同时在思想上停留在较为表层的状态,缺乏全面和深化的表现,学生会刻意地模仿成人的思维,对于当下的思想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但是缺乏真正自身角度的观察和理解,人云亦云的情况较为普遍。在中学写作学习上,一般学生都有畏难情绪,甚至没有太多内容能够表达。这种表达能力的欠缺与思考较少、见识少等有一定关系。缺乏将写作主题深度扩展的能力,思维较为局限,缺乏开阔发散性思维,甚至有人难于提笔,或者提笔后主题混乱,文章形散神散,缺乏鲜明的观点和流畅文字表达状态。在表达上缺乏语句精炼的能力,词汇积累少,同一篇文章中词汇容易反复性使用。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写作要素分析与对策

(一)关注时事,提升阅读量

要想写好作文,一方面需要个人在思维上的天分,同时也需要个人丰富的知识积累。日常情况下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来体会不同思维观念的碰撞,让观点思考或者在细节描述上有更丰富的表达能力。通过对别人的文章进行阅读,可以发掘别人的思维亮点,而关注时事可以较好地与当下的时展与时俱进,能够吸收更新的思想,让文章的表达具有更先进性。如日常可以进行新闻评论、时事新闻的阅读,可以通过手机微博或者相关网站的信息浏览,提升个人对社会的了解。不仅可以看文章本身,也可以通过文章的跟帖留言来对新闻相关问题与观点充分地了解,其中有更多的思维碰撞,让学生能够针对新闻相关的不同角度做观察了解,也是学生了解社会的有效方式。当然,教师应该推荐学生在正规、权威性网站中进行浏览,避免垃圾信息对学生造成的影响。提升阅读数量的同时也要提升阅读质量,特别是学生学业压力大,时间较为有限,应该充分利用时间,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而时事的阅读积累可以为个人写作积累丰富的案例素材,特别是议论文写作中,需要更多的实际例子,阅读积累的例子可以方便议论文举例,特别是经典的案例可以提升议论文的整体水平。议论文有了踏实的案例就有了文章表达的据点,可以在此之上得到有效的思维的生发。

(二)多观察生活,勤于思考与练笔

日常生活中多去观察生活,勤于思考,能够让思维处于较为活跃的状态,多与他人交流,让观点得到碰撞。对于生活中的现象多建立自我的角度与他人角度的多维度思考,能够更加全面看待问题。日常可以培养写日记的习惯,将思考与经历通过文字的形式保存下来,也是对个人写作能力的一种训练。在日记写作中多培养个人兴趣的表达,提升写作的愉悦感,减少对于写作的恐惧和畏难情绪。日记形式的写作练笔可以是简短的,也可以是长篇形式,可以完全根据个人喜好进行。例如当下流行的微博或者博客等方式,都可以有效地作为学生练笔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地提升运用文字表达的机会。个人练笔可以放在网络上,通过别人的点评来对文章的思想和表达水准做观察,有效地帮助自己发现文章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因为他人的认可而激发写作的欲望,减少写作的惧怕感,更多地爱上文字的表达。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多与他人交流,感受不同人的思维角度,锻炼和激发自身的思维能力,从而达到写作表达思维水平的提升。

(三)理解主题,明确观点

在写作中要充分地训练学生理解主题的能力,减少对主题的误读,特别是现在话题作文较为流行,虽然话题可以多角度思维,但是如果产生理解的偏差也会导致跑题的发生,或者缺乏对主题核心观点的选择。只有理解主题,才能进一步明确观点。在写作中要精心布局结构,明确围绕主题来阐述,结构清晰,避免对观念的过多隐藏。在应试教育情况下,要明确写作审查对象的特点,只有明确观点才可以避免因为主题模糊而导致扣分问题。对于核心观点一定要用清晰的语言做直接地表达阐述,避免过多的隐藏与模糊。减少意识流或者散文的书写方式,避免形散神散的状态方式。观点直接明确,可以有效地提升文章得分率。

(四)积累词汇,用语规范

日常阅读中要多积累词汇,特别是成语的理解和运用,可以有效地让文章表达更加精炼,避免冗长语言的赘述,同时也可以提升文章表达水平,在应试作文写作中可以得到更高的得分率。但是要保证词语运用合理,褒贬词义要充分理解,避免词汇的误用。在词汇运用上,要少用网络词汇,规范用语,充分地理解正规性应试作文不同于网络文学,明确文章审阅主体和规则特点。用语上要做好规范化处理,表达清晰,语言逻辑规矩。

三、结语

中学语文写作属于教学中的主要内容,需要学生日常的积累,但是也需要教师较好的引导。教师可以多提供写作资源和技巧,让学生尽可能少走弯路,能够快速提升写作能力。总体来说,要摆脱学生对写作的恐惧,更多地培养学生热爱文字表达的状态,因为热爱而会更多地去有意识积累、训练,从而得到写作能力的稳步提升。

作者:李玉林 单位:江西省瑞金市第二中学

第九篇:中学语文教学交互式电子白板全新体验

1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交互式电子白板,电子白板集power-point与投影仪之优点于一身。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技术,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教材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趣味化。加上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再配上文字与声音,图、文、声、画并茂,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它使单纯的教师操作变为生生互动,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令人心驰神往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篇目,就可以借助其导入功能,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在学习《故宫博物院》之后,学生对又对祖国的传统建筑艺术产生自豪感,对故宫博物院的美丽景象留连往返,恨不得马上能到那里去游览一番。看着学生那意犹未尽的情形,我马上利用电子白板的资源库,因为课前收集相关的影像资料放在了资料库中,课堂中很容易带出相关内容,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让学生一边欣赏故宫博物院的视频,一边听老师的介绍,使学生在视频和教师的介绍中对故宫博物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激发他们对故宫的热爱之情。另外,库中可放很多与学生相关的内容,如一些课外的补充资料,图片、音频文件、动画……这些可以在课堂上随时运用,还可以引导学生课后自己打开后去随机学习。讲课中,一些需要及时板书的内容又可以通过电子白板的功能切换完成,无吸食粉尘之烦恼,无书法好坏之担忧。在语文练习课上,学生上板做练习的积极性很高,可以让众多的学生上前做练习,并且进行当场讲评,正确与否一目了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提高注意力,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交互式电子白板有许多功能,如果应用拉幕、探照灯、拍照、擦除等白板的这些特殊效果和应用技巧,可以设计出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又突出教学重点。特别是白板对动画、视频的随时暂停控制与标注使教师能够更加自主的应用现有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弥补了很多课件交互性较差的缺陷。功能强大而丰富的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的有效且有益的手段,能方便、准确地展示预设的效果,突破教学重难点。冰心的《观舞记》如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一文,文笔清新,委婉细致,意境清新优雅,但时间是个抽象的概念,如果仅凭教师讲述,也许是照本宣科。笔者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功能进行如下的教学设计:先出示一幅生机盎然的纯色图,画面上有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翩翩起舞的蝴蝶,低回婉转的小燕子,整个画面充满了浓浓的诗意。然后启发谈话:同学们看到这幅画,我们似乎置身于春天的美景中,那么,你能画出你眼中的春天的景物吗?学生积极踊跃的上前画画,有的画几束花,有的画几棵小草,有的画几棵树….接着,要求他们用语言描述春天,然后引入:我们看大文豪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绘春天的?形象生动的画面描述,充满诗意的设计导入,自然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随后,笔者用课件再现教材内容:冬去、春来,花开花落,让学生结合教材体会时间流逝的踪迹,最后以嘀嗒的钟表结束本节课,让学生具体的体会时间流逝的匆匆,体会在作者因时光流逝而产生的惆怅无奈的心情,这样就解决了教学的难点。再如讲授鲁迅散文中的精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由于课文的篇幅较长生,字词较多,传统教学要突破词语这个问题难度较大。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运用却轻易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利用电子白板的屏幕捕获功能把生词截取下来呈现在学生面前,随后引导学生注意截取下来的词,并找学生读出不认识的词,在学生读新词的同时,利用白板的荧光笔功能在生词上进行圈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非常自然地在学生面前呈现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然后移开聚光灯,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让学生迅速说出看到的词语。在这种新的感官刺激下,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同时还攻克了记忆新词的难关。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被吸引到课堂上了,学生对学习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的欲望空前高涨。

3实现有效互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电子白板可以让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积极的互动。运用电子白板技术制作的“课件”,老师和学生可以在白板上面亲自操作,随时在显示屏幕、网页上和视频播放界面上进行标注、画图,展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能与老师进行讨论,可以及时修改错漏,充分发挥起师生间教与学的互动性,从而也更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教师在课堂上不必受到课件的约束,可以随着学生对于文章的把握以学生为中心来随时调整自我的教学。如我在教学中抓住重点的字词进行师生深入体会,然后由学生自由选择句子进行交流讨论,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随时点击补充相关资料,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引领学生充分抓住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创作情绪,学生印象深刻。互式电子白板为语文课堂互动提供了可行的技术和方便,促进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课堂的有效互动,建立和保证了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如在最使老师头疼的作文教学中,学生的习作可以利用实物投影进行展示,实现了师生共同评议的目的。同时,在讲评中,教师的圈点批注,教会了学生修改习作的方法,再指导学生分组进行修改同学的习作,较好的解决了当前多媒体教育所带来的师生之间教学互动的“弱化”现象。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整体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确实,与其他的信息技术相比,交互式电子白板能在课堂上提供给师生更多的交流机会;教师也可以作为学者,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师生组成了学习共同体,让教师能够更加自如地参与到学生中交流,及时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性的信息,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孩子很自然地实现了老师情感上的交流沟通,课堂更加活跃。

4总结

总之,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运用,为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这一新技术使灵活的教学方式应运而生,更加适应教学要求,贴近学生。不仅仅是语文教学,就是其他的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只有合理地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师“教”的主体地位都会得到加强,学生“学”的主体地位更会得到充分的发展。我相信,只要我们巧妙地运用这一技术,明天的语文课堂必将呈现出一派群花竞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教学的改革将出现一片蓬勃的生机。

作者:宋铁刚 单位: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第三中学

第十篇:美学视野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一、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鉴于接受美学的上述观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学生放在第一位,重视学生,关注学生。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还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把学生当做真正意义上的读者,还学生主体地位,创造性地展开教学。教师少讲,学生多参与体会。比如,在古诗词的阅读教学课中,多听见教师讲析的声音,很少听见学生吟诵的声音,更缺少富有魅力的、在掌握朗读技巧基础之上的、有感情和韵味的美读。朱熹说:“需事先将诗来回吟咏四五十遍,方可看注。看了又吟咏三四十遍,使意思自然溶液浃洽,方见好处。”此处说的吟咏,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吟诵、美读。在学习时,学生通过多次带有情感的吟诵,不但可以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还可与其心境相通,把诉诸视觉的无声文字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从而借助诗歌的语言描述,通过再造想象,在大脑中再现情境,进入作品的意境,引起心理上的快感和审美联想,并在反复吟诵中达到眼、口、耳、心同一的艺术感受。

二、开阔阅读视野,凸显阅读教学创造性

新课标制定的教学目标是着重培养学生知识和技能,明确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情感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但是在实际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比较严重,大多数教师在制定阅读教学目标时,只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对学习过程和方法进行强化,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性。要想提高中学生学生的语文素养,就需要加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并提高师生对其重视程度。接受美学中强调审美感知在阅读活动中的重要性,这一观念和新课标要求相同,接受美学对文本的审美标准,其文本结构和未定型以及规定性的要求可以有效促进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设定。在中学阅读文本中,其结构、情感和意境等均存在一定的空白点和未定性,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接受美学对文本的理解是快乐的,是一种较好的体验。老师应该关注学生视野的差异,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从接受美学视野进行分析,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可以从认知、情感以及审美几个方面来考虑,在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实践和理论的一致性。

三、以接受美学理论解析阅读教学模式

我国语文阅读教学主要是以作者为中心,主要受到我国古代思想和前苏联教育理念的影响,然而接受美学主要强调的是以读者为中心。通过接受美学视野,可以将我国语文阅读教学中以作者为中心观念转变为以读者为中心,其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初级阶段的阅读是读者初步接触文本时,对文本的第一印象。读者在阅读的时候需要在表象的语言中寻找内在意义,接受文本初次带来的冲击。学生的视野需要和文本的视野相一致,以便感受文本带来的熟悉感和亲切感。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不应涉及到难度较大的问题。首先需要给学生创造宽松的愉悦的阅读环境,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才能够使得学生对文本进行再读和再理解。其次,二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读者需要挖掘文本中的内在意义,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情感,从而形成自己的想象意境。在阅读方面提升到反思的阶段,需要对本文进行反思,开阔视野,丰富想象,深层次的理解文本内容。再次,三级阅读阶段。读者需要接受文本,并做出客观的判断,需要对文本进行思辨、批判的继承。

四、结语

接受美学对语文教学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我们应学习和借鉴接受美学的先进思想和科学理论,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在接受美学的视野下分析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其教学目的和新课标的主旨是相一致的,主要提倡学生应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将接受美学理论融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有效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创造出阅读教学的新天地。

作者:赵前昌 单位:江苏省灌南县北陈集中学